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7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2分钟、导学10分钟、自读15分钟、独学及展示13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是唐朝一次地方割据视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因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史称“安史之乱”。

这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郭子仪等的六十万大军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涣散,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的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学习并背诵《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二、重点、难点1.学习并背诵《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三、学法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诗歌的学习,更加要注重多读,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情感,把握诗歌特色。

四、问题导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五、自主学习1.大致了解作者及诗歌背景,填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代表作品有:《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收录在《杜工部集》中。

2.朗读这两首诗歌,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4)浑欲不胜簪簪(zān)3.结合文中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荡胸生曾云曾:通“层”(3)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4)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临4.借助课文注释,疏通诗句。

六、合作探究1.朗读、背诵《望岳》,理解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1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16

读懂杜甫《石壕吏》教学再设计一、课标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

2.学习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自身文言字词的积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继续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学习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关涉文章主旨、传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一些句式特殊的句子)。

4.能熟练使用工具书;掌握联系语境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5.初步学习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与体验对文中感人的形象、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说出自己的体验,简单地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单元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读中领会他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三、教学内容分析《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

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此篇文章生存寄托了作者的一种情怀,应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

本文又是一首记叙诗,可以通过诵读分析初步揣摩它所体现的杜诗的特点。

四、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及这一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情境通过同桌讨论读出文中隐含的“吏”的话语,初识诗歌简练跳脱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7

《石壕吏》教学案例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

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

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

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短剧表演点评——揣摩模拟人物心理”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2、师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课件显示: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课前自学1、了解背景阅读课本181页注释①,并圈点勾画。

2、大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①注音逾墙( ) 邺城戍( ) ( ) 老妪( ) 泣幽咽( )②解释 A、暮投石壕村;B、老翁逾墙走;C、吏呼一何怒;D、三男邺城戍;E、存者且偷生;F、死者长已矣;G、老妪;H、犹得备晨炊;I、急应河阳役;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2、妇人的“致词”是文章主体部分,老妇“致词”可分为哪几层?分层并加以概括。

3、依照示例,品味语言。

示例句子:老翁逾墙走。

理解:一“逾”一“走”形象写出了老翁知道官吏来捉人时的紧张和害怕,反衬出官吏的凶残蛮横。

①句子理解②句子理解四、自测自评1、本文作者,字,自号,(朝代)大诗人,世称“”,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他与被合称为“大李杜”,他写的诗歌又被称作“”。

“三吏”:《》《》《》“三别”:《》《》《》2、背诵课文,并按要求默写句子:(1)诗中描写兵役苛酷的句子是:(2)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nbs;(3)差役与老妇情态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4)表明老妇已被抓走的句子是:3、这是一首诗(体裁),以为顺序,事件是,这首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翻译句子①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②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徐秀形[《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1

石壕吏应用创新点本节课结合了音乐图片等资料,给学生展示和还原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环境。

学生在读的时候结合音乐和图片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材分析《石壕吏》是2010年人教版八年级下期的杜甫的诗歌,是杜甫“三吏”中的一篇,是安史之乱的历史的反映。

本篇诗歌以诵读为主,来感受安史之乱带来的严重灾难。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在文史知识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但是课堂上对老师的配合不够,课堂上不够积极,需要刺激性的手段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

2.品读重要语句,体会人物情感。

3.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环境与准备录课室和ppt教学过程一、导入盛唐时期的中国,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富民强,它曾经以自己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世界,但是一场战乱,一次人为的灾难,却将它陷入了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境地。

那是怎样的情况,让我们跟随杜甫的步伐到石壕去看看是怎样的景象。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全班朗读(注意节奏、重要、情感)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读生评价2.梳理文意情感除了体会录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走进诗人的心里,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提出不认识的字词,理解不了翻译不通的地方共同解决。

四、品读探究,体会情感1.通过我们刚才的诵读大家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

哪位能用原文的一句诗来概括一下有吏夜捉人我们从吏和妇人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吏—暴妇人—穷困潦倒,老来丧子,被迫服役,夫妻分别我从(字、词、句)中读出了(吏、妇人)。

2.这些都是老妇人一人的话,难道“吏呼一何怒”的吏就此沉默了,就洗耳恭听老妇人抒情独白吗?古诗词有很大的跳跃性,给人留下许多的,这种手法叫做“藏问于答”。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老妇人是面对悍吏怎样的提问,才会有如此说辞。

悍吏的蛮横凶悍,老妇的凄凉无助。

3.文章还有其他地方提到战争给人带来鸡犬不宁的生活的?4.探究: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言辞的阻止,是否是一个冷漠的人?(结合背景分析。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准备:1.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三别》是、、 .2.杜甫,字,朝的伟大诗人,后人称他为,他和并称为“李杜”.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岱宗未了搔更短石壕逾墙不胜簪长已老妪邺城戍决眦邺城幽咽问题探究: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全诗可分几层?是切着哪个字写的?哪些句子是虚写?哪些是实写?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阴阳割昏晓”一句哪个字用得好?“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什么深刻含义?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4、这首诗是律诗吗?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

5、《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愈烧愈炽,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6、《石壕吏》从体裁看是什么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什么诗?内容主体是什么?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研讨课件_3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研讨课件_33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快速抢答!
6、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 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投】投宿 【逾】越过 【一何】多么 【前致词】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 【附书至 】 捎信回来【新 】最近 【且】 况且 【已 】停止,这里引 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
别的(男)人了【去】离开 【完裙】完整的衣服【老妪】 老妇【请】请让我【应】应 征【犹得】 还能够 【绝】 没有了【泣幽咽 】(有人) 低声地哭
课本、优加学案、笔? 最重要的是态度与热情!! 准备好了,那就开始吧!!!
你了解杜甫吗?
杜甫: 字子美 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 “诗史” 《三吏《三别》
石壕吏 杜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正确朗 读、背诵全诗。 2、通过课文学习,学生能翻译课 文,并简单复述课文大意。 3、通过课文学习,学生能说出作 者所揭露的官吏的残暴,对大众百 姓的同情的课文主旨。
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 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 景。
老妪“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风采!
• 县吏:_你_家_的_男人_哪_里_去_了_?_快交_出来!
•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 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县吏:_难_道你_家_里_再_也_没_有_别人_了_?快交出来! • 老妪:室中更无人。 • 县吏:你_竟_敢_撒_谎_!_不_是有_个_孩_子_在哭吗? • 老妪:惟有乳下孙。 • 县吏:_孩_子_总_有母_亲_吧_!_还_不_把_她交出来! •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县吏:_都_不_管_!_今_天_总_得_交_个_人出来! •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

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感悟作者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知识】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1)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某某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教案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情境创设,朗读疏通,整体感知,心理模拟,短剧表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体味诗歌,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2、分析人物从而理解主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和对战争的感悟、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教学流程:
导入1、复述课文2、简介杜甫生平3、简介本文创作的历史、社会背景
一、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应是多读1、你认为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请两名学生带有感情的读课文)2、听课文录音3、用悲伤,同情的语调齐读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的第二步是多思
重点研读(在研读过程中,将重点字词的解释穿插进去)
1、研读第一自然段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四个人,四件事有吏夜捉人)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征兵无度,社会黑暗捉人
”捉”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当兵的不顾及百姓的意愿,采取捉的形式。

“捉”体现了官吏的凶残和残暴,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夜捉,第一,表明官吏捉人时常发生,白天人们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齐读第二自然段
哪几个字把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了?
呼啼怒苦
3、研读第三自然段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说明了什么?
一家三男被征二男新战死寡媳衣不遮体……
(说明了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
【作者在这里只记录了老妇的回答,而省略了悍吏的逼问。


4、想象老妇面对悍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番说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吏:【“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妪:室中更无人,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悍吏的蛮横、凶悍;老妇的悲伤、凄苦、无助。


5、质疑探究: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

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酷吏在一再逼问,老妇在悲苦哭诉,在旁边听着的媳妇、杜甫可能在想什么?整个周旋过程,老妇当时又是如何想的?为了保护儿媳、孙子,老妇最终不得不和“悍吏”走了,媳妇、杜甫又会怎么想?偷偷回来的老翁得知此消息又会想什么?
6、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a,最终抓到人没有?从哪句可以看出?
b,“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三、讨论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吗?(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民深切的同情,揭露了官吏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四、总结:老妇、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五、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都是无比深重的,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

同学们还能列举出哪些有关战争方面的事例?
2、看了这些画面,想想老妇人一家的遭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七、板书设计
暮——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
夜——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词
夜久高潮:请从吏夜归
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教学反思: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教师在集备过程中,对每个研讨问题,教师要多预设几个问题,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来思考?会从哪些方面考虑?会出现哪些理解的偏差?哪些需要做详尽的点拨?只有老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才不会让自己尴尬,不会让学生的质疑打晕自己。

2、老师在关注学生展讲知识点的同时,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绪进行碰撞,进行辩论。

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教师强迫式,让学生内心主动的参与学习,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成为有效课堂。

3、教师评价性的语言要及时、适当、有效,富有鼓励性。

只有教师积极的评价语言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个学生发现一个问题并提出来,比解决十个问题都重要。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八、作业
一、注音
逾()戍()妪()衰()咽()炊()
二、解词
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
..怒()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矣()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三、翻译句子
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回答问题
1、本诗的前四句所提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示时间的词有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3、诗中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夜深了,作者听到的哭声是________发出的.
7、反映战争使人民生活贫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现差役凶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是一首_________诗,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__,字_______,本诗选自
________
10、本诗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