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对针灸疗效的质疑及反驳

合集下载

美国对中医针刺的研究.doc

美国对中医针刺的研究.doc

美国对中医针刺的研究中医在网络论坛上是个很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应该取消,甚至有人认为中医是骗术。

这种观点,过于偏颇。

中医是中国几千年治病的经验总结,用现代观点来看,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其理论及方法,也缺乏科学性。

尽管如此,中医在医疗实践中,仍然存在。

中医治病的手段,除了中药以外,还有别的方法,针灸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针灸分针刺(acupuncture)和艾灸(moxibustion),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医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针刺上。

本文就美国对中医针刺的研究状况,作一些介绍。

本文只是猫眼看人的帖子,不是学术文章。

尽管大部分内容通过查阅专业文献得来,但不是我自己的专业,对内容的把握上,肯定有差错。

还有些内容来自网络,不一定准确。

资料来源,不一一指出,但对重要的文献,我尽量把原始来源列出,以便有兴趣的网友查阅。

中医针刺在国际上的名声,很大程度上得自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于一九五八年,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首创,用来作为扁桃体摘除小手术的麻醉。

进入文革后,针刺麻醉成为医疗战线上的重大成果,贴上了政治标签,风靡全国。

一九七一年七月八日,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正式报道了“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创造成功针刺麻醉”的消息。

第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提出参观针刺麻醉手术。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向美国及世界打开一扇小窗口,针刺麻醉作为中国医疗界特有的新鲜事,吸引了西方人的眼球。

国际著名的医学期刊,对此进行了报道(Lancet. 1972 Nov 25;2(7787):1136-7,JAMA. 1972 Dec 4;222(10):1310-1,Br Med J. 1972 Aug 5;3(5822):352,N Engl J Med. 1972 Oct 5;287(14):724-5)。

西方医学界对针刺麻醉感到震惊,当医学专家亲自到中国参观了手术,实际观察病人的情况后,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没法解释这种现象,中医的理论对他们来说更感到莫明其妙。

中医针灸在美国陷入最大规模论战

中医针灸在美国陷入最大规模论战

中医针灸在美国陷入最大规模论战点击蓝色字免费订阅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中医针灸有疗效吗?针刺止痛是不是安慰剂效应?把这两个貌似简单的问题扔进中国医学界也会争执不休,何况是在美国。

针灸疗效大论战2014年10月,美国医学会杂志(下称JAMA)发表了一篇关于针灸对慢性膝关节炎疗效的学术论文,文章称:无论是针灸还是激光针灸(一种利用激光的微细光束照射穴位的新型针灸方法),对治疗中度到重度慢性膝盖疼痛,都和安慰剂效果一样。

换言之,针灸对关节炎止痛无效。

这颠覆了针灸师的经验判断:关节炎是针灸应用最多的适应症之一。

以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前会长为代表的华人中医群体,发起了针灸进入美国4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保卫战。

最新的消息是,美国当地时间2015年2月11日,JAMA杂志将同时刊登、中医师何红健和大学中医药学院劳力行教授等五人的反驳观点和作者的回应。

“我知道这篇文章引发了很多讨论。

这个结论挑战了以针灸为职业的人,挑战了那些相信针灸有效的公众。

”论文的第一作者瑞娜·希曼博士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试验的争议已超出了试验本身。

白人针灸师Ripi每个礼拜都要在四个城市奔波,给40个美国职业橄榄球赛的运动员做针灸治疗。

CFP丨图针灸对膝关节无效2014年10月,当把JAMA的文章扔进两三百人的北美中医针灸师的微信群时,“一下子就炸锅了”。

“这不可能。

”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

JAMA是全球最权威的医学刊物之一,与《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并称为世界四大权威综合医学杂志,代表着美国主流医学界的立场,它的研究结论往往左右着临床医生的选择和政府决策。

直至今日,在很多人第一眼看来,这都是一个设计精美、流程严谨、样本量充足的高水平试验。

研究者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运动医学中心的瑞娜·希曼团队,他们召集了282名50岁以上、膝盖疼痛超过3个月的关节炎患者。

研究者将志愿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治疗)、针灸组、激光针灸组以及假激光针灸组(安慰剂组)。

真假针灸无区别这是一个“白马非马”的伪命题!

真假针灸无区别这是一个“白马非马”的伪命题!

真假针灸无区别?这是一个“白马非马”的伪命题!针灸在中国已经使用了至少两个千年,从中国繁衍到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进而传播到欧洲。

进入美国后,一个真针灸假针灸无区别的命题搅乱了平静的港湾,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

针灸医学从皇冠之桂到“非奉君”之术,再崛起为打开中华文明之钥匙,历经沧桑,怎么出现了假针灸了呢?假针灸也可以推动针灸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吗?本文试图探讨这些问题。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旗下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官方数据库收录的针灸临床实验的条目已经超过六千项。

这是针灸进入美国四十年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

这一个数字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数字做一比较更显示出它的意义重大。

产生于美国本土的整脊医学已经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经济、临床、研究实力比针灸强大得多,但是到现在为止整脊医学的临床试验研究还不到七百项。

诞生于欧洲,和整脊医学同一时间在美国获得长足发展的自然医学,到现在为止临床试验研究还不到六十项。

仅仅这几个数据比较就说明针灸临床试验研究对针灸的国际化产生了巨大作用。

这些临床试验研究发表在各种不同医学杂志上,来自不同的国家。

在这些研究中固然有数量众多的研究结论支持针灸疗法,但是也有很多得出了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结论,特别突出的是一些著名研究得出了假针灸和真针灸的临床效果没有差异甚至假针灸还优于真针灸,针灸就是一种安慰剂的结论。

我略举几例。

残酷的数据临床研究例一:为了研究针灸对慢性腰痛的有效性,德国针灸临床试验组的哈克博士的研究团队招募了1162 名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这些患者平均有8 年的腰痛经历。

病人们被随机分入针灸治疗组、对照试验组和非针灸治疗组:其中第一组患者接受传统针灸治疗,按照针灸理论与原则操作治疗全过程;第二组患者接受“假针灸”治疗,即不按照正确的针灸穴位和方法施针,扎的深度不够、故意错开穴位、采用不规范的施针手段,刻意不起到效果;最后一组患者接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运动锻炼在内的常规治疗。

美国临床医学界对针灸的科学评价

美国临床医学界对针灸的科学评价

王澄美国康复科医生纽约市 2006年10月21日健康报网2006年10月12日转贴《针灸能治多少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元灏博士的回答是,针灸可以治疗 461种病。

美国把针灸放在自己的国家里观察了20多年,中国的针灸鼓吹者再也不能用“洋夷不识我大清之宝”的鬼话来欺骗中国百姓了。

美国医学界的结论是:针灸不能治病,只有做止痛方面的辅助治疗。

我认为,作为临床医学家的美国医生对针灸的基本看法与中国老百姓的实际亲身体会很接近。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做针灸治疗只肯付几元钱或十几元钱。

我在这里摘译的是美国2006年第45版的《当代医学诊断和治疗》中《针灸》一章,第1723页到1729页。

(Current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dited by Lawrence M. Tierney, Jr., Stephen J. McPhee, and Maxine A. Papadakis; Lange Medical Books/McGraw-Hill)我曾打电话给出版社,他们说中国有中译本。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

《当代医学诊断和治疗》是美国青年临床医生使用最多的一本书。

几乎是人手一册。

它包括的面很宽,非常实用,明确,丰富。

它每年更新一次,新收进来的内容虽然新但又很确切。

十分难得。

是所有第一年到第三年美国住院医生打下扎实临床基础的最好的书之一。

我曾建议做为中国的“疾病诊疗标准”的蓝本。

第1723页到1729页《针灸》一章评述了美国病人寻求针灸治疗的几个常见病。

包括中风康复,慢性疼痛,腰痛,关节炎,急性牙痛,头痛,哮喘,恶心和呕吐,和尼古丁/海洛因/酒精成瘾的治疗。

要说明一下,这本书没有介绍针灸在其它疾病中的应用,并不是美国医学界故意不扩大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

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美国人做的科学研究证明针灸能用在其它地方,二是美国人认为,上面几个病如用针灸治疗可能比起其它病更为显效。

针灸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有关对策

针灸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有关对策

针灸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有关对策针灸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受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中国针灸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各地的针灸文化,甚至可以说,未来的针灸发展逐渐实现国际化。

一方面,中国的针灸技术水平在国际上日趋同质化,国外的研究和推广经验已被广泛使用,这有助于加强国内针灸的研究开发和教育能力。

此外,目前国外针灸文化又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让中国针灸受益于更多的现代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国外针灸也不断受到中国的影响,中国的传统针灸被世界各地的客户和临床医生所了解,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但是,随着中国针灸发展的不断深入,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国针灸水平在不同国家有很大的差异,许多针灸师缺乏国际认可的认证和受过良好培训,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信誉。

其次,中国针灸技术专业性较弱,有些理论缺乏系统性,难以适应国际风格,也难以成为国际标准。

最后,中国的针灸文化在国外仍处于萌芽阶段,文化交流力度不够,很难被其他文化所接受。

为了推进中国针灸的国际化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中国应该加快针灸人才培养,建立国际认可的认证体系,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以便更好地在国际市场竞争。

其次,中国应该加强对针灸的科学性研究,完善技术体系,让中国针灸适合国际临床应用,更好地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

此外,中国应该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使针灸的发展能够被国外市场更好地认知,吸引更多的外国消费者。

综上所述,中国针灸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我们要发挥中国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在技术研究、文化交流和市场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为中国针灸的国际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美国掀起中医针灸热

美国掀起中医针灸热

美国掀起中医针灸热美国记者积极“推销”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了中国“针灸热”,40年来,现代中国医学的奇葩——针灸已经在美国生根开花。

一个源自中国传统的医疗技术能在美国绝大多数州被正式列为卫生健康专业,并为主流社会所认可与接受,可谓是一个奇迹。

美国民众崇尚和接受中国针灸作为医学的信念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美国广大民众的推崇和对针灸的需求,促进了美国立法机构对“中医针灸”的立法,促使了美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并逐渐得到美国主流医学界的接纳。

针灸及中医学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主要是通过媒体宣传、医生说服和人际之间介绍三个途径不断产生着深刻的社会影响。

据陈业孟院长介绍,为针灸在美国的兴起起了主要作用的是美国资深记者詹姆斯·赖斯顿。

他于1971年7月26日在《纽约时报》头版刊登文章,介绍他自己在北京阑尾炎手术后出现腹胀不适,针灸治疗后效果良好,而同时该报同一版刊登了“阿波罗15号发射成功”的消息,因此引起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针灸的关注。

此后,针灸可以镇痛而无副作用的报道也见于同时期其他刊物,如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新共和》杂志和约翰·惠特在《读者文摘》都发表了赞扬针灸的文章,针灸又成为《新闻周刊》和《人物》等杂志的重要故事。

在上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都介绍过中国针灸,对“针灸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起了美国民众对针灸及中医学的好奇心。

当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时,进一步促进了“针灸热”的形成。

明星效应也成为民众效仿的重要因素。

曾获得奥斯卡奖的影视明星格温妮丝·帕特洛,在一次宴会上所穿礼服露出两侧肩背部有拔过火罐的印记,记者们十分好奇纷纷拍下照片,刊登在各大报纸上,解释此乃“针灸治疗”的一部分。

大明星接受针灸治疗的事实,促使许多美国民众寻求针灸治疗。

对抗“化学药物滥用”陈业孟院长说,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针灸热”与美国人对健康的信念和对健康的认知有关,是寻求针灸治疗的一种自觉的个体健康行为。

针灸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有关对策

针灸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有关对策

针灸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有关对策针灸国际化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国外对我国针灸资源的认可程度不够,由于不了解我国的针灸学
科性质,容易误解而影响针灸的普及。

二是文化差异严重,包括调剂方式的差异,习俗习惯的差异等等,对
针灸文化的普及有一定的障碍。

三是卫生技术水平和监管条件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对针灸技术水平和
监管要求也有差异,影响了针灸国际化发展。

四是资金投入低,不利于针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有效对策:
一是强化国际沟通和宣传工作,改善外界对我国针灸的认知,增强对
针灸的认可。

二是提供更好的教育、技术和管理支持,提高针灸的技术水平,提高
监管质量和可操作性。

三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针灸文化繁荣发展。

四是不断开拓新技术和新理论,改善针灸技术,发展新的疗法,为针
灸的普及提供资源支持。

评针灸师对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炮轰

评针灸师对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炮轰

评针灸师对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炮轰去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篇关于针灸治疗慢性关节疼痛的临床试验研究的论文,结论是针灸对于慢性关节疼痛没有明显效果,所谓的效果可能是安慰剂效应,不能持久。

曾有美国媒体专门采访了骨科专业人士,他们从理论和自己的实践方面肯定了这篇文章的结论。

我写过一篇《针灸再被证明无效》介绍过。

这篇文章对于靠针灸在美国吃饭的针灸师们来说,影响肯定非同小可。

于是以美国针灸师李永明为首的针灸师们和该研究的原作者Hinman在JAMA展开了邮件论战,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当然,将临床研究写成论文发表,本就是做好了让人质疑的准备,针灸师们写信反对无可厚非。

JAMA虽然是发表临床试验的权威杂志,文章可信度很高,但作者和杂志编辑们也必须面对质疑。

比较有意思的是,针灸师们向JAMA写信也只能去挑原文中临床试验设计,观察指标和研究目标的毛病,而不能像国内一样,直接斥责Hinman不懂中医,用西方标准来研究中医,反对中医就是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等等,更不可能给人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

其实对于慢性运动损伤相关的专业问题,针灸师并不具备参与讨论的资格,只能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做点止痛的辅助治疗。

现在连这点作用也被证明无效,并且这篇文章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针灸的其他所谓适应症也可能被拿来研究,并被证明无效。

精明的医疗保险公司们自然会迅速跟进,被国内中医粉丝津津乐道的美国针灸热就很可能就此灭火了。

因此针灸师们联合起来反对是自然的,不反对才怪。

要对一篇文章开火,有两个靶点:第一是文章结果的真实性,简单说是否存在造假,这是最致命的打击。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那篇麻腮风疫苗导致自闭症的文章被撤稿,就是因为被发现造假。

第二是研究的设计问题。

设计有瑕疵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设计问题没那么致命。

所以哪怕能从真实性方面找出一点瑕疵,都比纠结设计杀伤力大。

揭假的常用方法有两个:第一是检查研究的原始资料,第二是按照原设计重复一遍。

维基百科将针灸归为伪科学 英2000名医生请愿抗议

维基百科将针灸归为伪科学 英2000名医生请愿抗议

高 国家P M , 监测水 平提供计 量技术 保障 。” 不 过 ,张 文 阁 解 释 ,他 们 的研 究 都 是 为 环 保 、气 象 部 门 专 业 的 测 量 仪 服 务 ,而 网 上 售 卖 的 家 用 测 量 仪 并 不 在 他 们 的研 究 范 围之 内 。 《中 国质 量 报 》
(T o m Da v i e s )留 言 表 示 , 自己尝 试 对 页 面 进 行 细 微 更 改 ,但 几 乎 是 立 刻 就 被 删 除 。 他 认 为 这 个 页 面 是 被 人 为控 制 。科 普 曼 则 表 示 ,从 以 往 对 方 的 表 态 中 感 到 也 许 很 难 让 维 基 做 出 改 变 ,但 希 望 通 过
维基 百科将 针 灸归为伪 科学 英2 0 0 0 名 医 生请 愿 抗 议
近 日 ,维 基 百 科 网 站 在 范 围分 类 中将 针 灸 归 属 为 “ 伪 科 学 ” 的 消 息 引 发 关 注 ,不 少 来 自全 球 的
中 医 师 以 及 曾接 受 过 针 灸 治 疗 的 人 都 在 请 愿 网站 上 签 名 ,要 求 维 基 百 科 进 行 更 正 。 目前 ,请 愿 网 页
志 愿 者 使 用 经 过 认 可 的 来 源 来 支 持 他 们 的 说 法 ,而 有 着 科 学 和 医 学 背 景 的 编 辑 想 要 使 得 解 释 文 章 更
加 平 衡 ,却 被 审 查 并 被 反 针 灸 的 怀 疑 论 者 禁 止 。
“ 这 完 全 就 是 反 针 灸 宣 传 ,而 且 维 基 百 科 并 未 展 示 证 据 。 ” 她 告 诉 记 者 , “ 一 些 研 究 结 果 暗 示 针 灸 能 够 缓 解 疼 痛 ,尽 管 大 多 数 的 研 究 暗 示 针 灸 的 效 果 主 要 由于 安 慰 剂 。 但 是 维 基 百 科 的参 照 文 献

外国人看中国传统医学论文

外国人看中国传统医学论文

外国人看中国传统医学论文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

传统医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诊病方法和针灸、按靡(推拿)、中草药等。

传统医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由于它的理论体系与西医学截然不同,在外国人眼中是很难理解的。

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医学既神奇又令人难以置信。

迷惑不解的“望闻问切”西医学一般由医生先给病人开具各种化验、检查单据,再依据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并进行治疗。

当外国人走进中医诊室,看到中医师连听诊器都不用,只给病人看看舌头号号脉即开出药方,感觉真是不可思议。

由于文化及历史的迥异,无论怎样解释,“望、闻、问、切”这四个字的内涵依然让老外困惑,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这简单的几个字如何能使中医师确诊复杂的疾病并辩证施治,还令病人无比信服呢?令人叹服的小小银针与复杂的中医基础理论相比,针灸对外国人来说更容易理解一些,但小小银针可以调理脏腑、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力、治疗各种疾病的神奇功效同样令他们惊讶。

有些外国人看到病人身上扎满了银针怀疑会令病人非常痛楚;而有些外国人却非常感兴趣,主动请缨让针灸师在他们身上作示范。

当看到针灸对某些病例,特别是西医学无明显疗效的病例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时,他们无不赞叹“银针虽小,威力无穷”。

醉心于“中国功夫”太极拳、推拿、气功等学科在很多外国人眼里属于“中国功夫”范畴,他们认为这些“功夫”强身健体的功效多于治疗疾病。

很多外国人特意要求到北京医院来学习太极拳、气功等,为治病而为了保健。

来自瑞士的传统医学代表团到北京医院学习太极拳和气功,他们学习非常努力,认真模仿、仔细揣摸、反复操练,还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很多人回到瑙士后依然练习不辍,令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热情与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及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传统医学必将被更多的外国人认可和接受,中医药将更多地走人国际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使这一古老的医学理论焕发出新的光彩,服务于全人类。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声明:针灸科学性不可否认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声明:针灸科学性不可否认

龙源期刊网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声明:针灸科学性不可否认
作者:
来源:《世界中医药》2017年第01期
日前,某境外网络百科全书开放平台(英文版)将针灸归为“伪科学”,该事件引起了全球广大中医师的强烈反对和抗议。

对此,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度关切,认为将针灸归为“伪科学”是不正确的,针灸的科学性是不可否认的。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

近几十年来,针灸的临床效果通过科学研究已经得到充分验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证明在近百种疾病治疗中安全有效。

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实践和研究证明针灸的科学性毋庸置疑。

据此,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吁有关方面尊重“针灸科学性不可否认”这一事实,用更加客观、公正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针灸,使针灸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考针灸在欧洲发展存在的问题

思考针灸在欧洲发展存在的问题

思考针灸在欧洲发展存在的问题摘要】针灸作为中华医药文化的代表以及补充替代医疗的佼佼者在欧洲发展日久,但针灸的蓬勃发展背后隐藏了不少问题,如行业缺少法律法规的管理和规范,针灸师背景复杂混乱,针灸教育不规范,针灸收费过于高昂等。

为了使针灸在欧洲可以有良性发展,我们必须思考针灸在欧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努力改善这些问题。

【关键词】针灸;欧洲;问题【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338-0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补充替代医学国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NCCAM)将补充替代医疗大致分为五类[1]:(1)传统医学体系类:中医(针灸,草药等),印度医学,顺势疗法等。

(2)身心干预类:冥想,音乐疗法等。

(3)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疗法:药效食品,功能性食品等食疗方式。

(4)以身体操作为基础的疗法:整骨疗法等。

(5)能量疗法:气功,灵气疗法等。

近些年来,补充与替代医疗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使用面日趋广泛,在所有的补充替代疗法中中医是目前全世界普及率最高的一种疗法。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人的压力大,疾病多,科学越来越发达,西医的医疗水平也越来越发达,但是由于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来治疗疾病或者选择中医作为日常保健。

闻名世界的针灸疗法便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针灸因为易操作,安全,携带方便,被全世界青睐。

世界范围内不断掀起针灸学术研究热潮,针灸在全球,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迅速[1]。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的背后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因素制约着针灸在欧洲的良性发展,笔者多方查阅资料并根据自己在欧洲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拟从以下几点介绍针灸在欧洲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少法律法规的管理众所周知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管理,针灸很难有良性发展。

中医针灸要得到西方主流认同任重道远

中医针灸要得到西方主流认同任重道远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教授王伟说,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有2500年历史, 可治疗80多种病症,并非像西方主流学界相当一部分人认 为的那样:针灸疗效属于心理安慰效应,针灸只能用于镇 痛。
2021/4/9
3
• 在王伟看来,虽然针灸目前在全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应 用,但其精髓和相关技巧有时并未被真正理解,甚至遭遇 误解,这影响了针灸的声誉和传播。
基于这个考虑过去7年间王伟团队选择面神经麻痹这种不受安慰效应影响的非疼痛类疾病作为研究载体对中国1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2500名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结果证明中医针灸得气治疗模式能最大限度帮助面瘫患者恢复脸部肌肉功能来自上海的患者张宇昆告诉记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大夫对其进行针灸治疗时很关心是否得气
中医针灸要得到西方主流 认同任重道远
2021/4/9
12
• “中医针灸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治疗手段, 还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播的重任。”王伟说。
• (原标题:中医针灸要得到西方主流认同任重道远)
2021/4/9
13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9
9
•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朱兵说,近十多年来,国 外发表的大量针灸临床评价文章中,多数较负面,中国人 一直很难在西方主流学界发出应有的声音。针灸“得气” 治疗面神经麻痹的试验启示我们,如果中国人用国际认可 的思路和方法对针灸开展科研攻关,其成果将能够得到世 界的承认。
2021/4/9
2021/4/9
6
• 据介绍,传统针灸理论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意指针刺强度只有达到“得气”才有最佳疗效。对患者来 说,“得气”是酸、麻、胀、蚁行、流水的感觉;对医生 来说,是针下沉,有牵拉感。医生取穴是否准确,操作是 否熟练,针刺深度、角度是否得当等因素,都影响“得气” 与否。

外国人是怎样研究针灸的?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

外国人是怎样研究针灸的?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

外国人是怎样研究针灸的?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从国外针灸研究质疑中国千年针灸疗法功效说起“北美中华国医学院”杜建华据外电报道,丹麦一项研究发现,接受'真针灸'治疗和'假针灸'治疗的病人,效果似乎差不多。

研究人员在3000名病人身上进行测试。

这些病人都患有关节炎、偏头疼、下腰痛、手术后疼痛等症状。

研究人员为部分病人做“真针灸”(也就是把针扎在针灸教材上所说的穴位上);此外也为另一部分病人做'假针灸'(把针扎在远离穴位的地方)。

丹麦科学家发现,两种针灸方法的效果没有什么差异,接受'假'针灸治疗的病人也觉得自己的疼痛减少了。

科学家认为,未来应该做进一步的研究,看看减少疼痛有多少是归功于针灸,有多少只是病人的心理作用。

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之前公布的另一项同类研究的结果同样令人关注。

这项研究发现,真假针灸在防治头疼方面的功效都比服用传统止痛药为好。

长期以来,西方医学界对于传统中医的功效进行了很多临床研究,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

针灸治疗法在西方社会也日益受到欢迎,被视为是传统西医以外的另一种治疗方法。

以德国慕尼黑大学辅助医学中心研究人员的实验为例:针对270名每月至少有8天会发生头痛的病患,分组进行针灸治疗试验。

经8周12个疗程后,传统穴道针灸组的病患,在疗程结束后4周发生头痛平均天数少7天。

第二组接受少量随机皮下扎针的病患,扎针的次数较第一组少,且扎针的深度也不若传统针灸的深,试验结果发现,第二组病患头痛天数少6.6天。

第三组病患未接受针灸治疗,头痛天数少1.5天。

另据“广州日报”2007-09-26报道,德国学者通过实验发现,中医针灸是治疗腰痛的较为有效疗法。

实验证实,针灸治疗在持续缓解腰痛、恢复活动功能方面的疗效要比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等方法高74%。

在临床实验中,哈克博士和研究人员招募了1162名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这些患者平均有8年的腰痛经历。

针灸研究结论遭质疑 联名上书提意见

针灸研究结论遭质疑 联名上书提意见

针灸研究结论遭质疑联名上书提意见针灸治疗,是中国的传统医疗手段,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性,一直存在着争议。

虽然针灸治疗已经流行于世界各地,但是如何将其更加科学性的推广,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份来自5个国家8名学者的5封“致编辑的信”,就该刊发表的一篇关于针灸治疗关节疼痛随机临床试验报告提出不同意见。

5封信分别来自美国、中国、新西兰、瑞士和德国,从不同角度对针灸治疗膝关节疼痛无效的结论提出疑问。

提出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设计、针灸方法和计量、患者观察和评估、数据比较和结论、以及学术诚信等方面。

杂志同时刊登了澳大利亚作者拉纳·欣曼等人的回复,对信中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做了正面回答。

在《美国医学会杂志》2014年10月发表的题为“针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疼痛:随机临床试验”的文章中,澳大利亚博士拉纳·欣曼领导的一个14人工作小组进行的一次与针灸有关的实验,其结论是:“对于50岁以上患有中度或重度膝关节慢性疼痛的患者,同假治疗相比,激光针灸或针刺针灸治疗对改善疼痛或功能没有益处。

我们的研究发现不支持对这些病人使用针灸治疗。

”但是,在美国的很多中医针灸师对这一研究结果表示质疑。

他们认为,这项研究的结果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其与针灸医生的临床经验、患者的亲身体验,以及近几十年来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结论不一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14年11月,世界针灸联合会大会专门设立研讨会探讨这一问题。

在探讨过程中,与会的近百名学者对这项研究的方法质疑了多方位的质疑,希望医学研究和相关管理机构不要过于草率得出结论。

目前,有关论文结论的适合性还在进一步探讨中,不过如此大规模的针灸探讨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有研究人员指出在世界一流临床医学杂志上对针灸进行如此大范围的讨论非常罕见。

编辑选发的几封信都很有代表性,指出了此项临床研究的许多不足,以及得出的结论过于草率。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医的?

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医的?

外国⼈是如何看待中医的?远在欧洲,在公认对医药使⽤最谨慎的德国,中医中药却有⼀⼤批忠实“粉丝”。

在德国,看中医是⼀种贵族享受,个⼈⽀付的费⽤是看西医的10倍以上。

德国的社保制度⾮常健全,⼀般来说,看病⼀次诊⾦10欧元,还可以保证同⼀种病三个⽉之内免挂号费;去药房拿药,⼀律5欧元⼀次,剩余的费⽤由政府⽀付。

看中医者,很多都是⽐较“⼩资”的有钱⼈,⽐如艺术家、商⼈,⽐如属于“⽩⾻精”之列的⾼管、⾼薪⽩领,都是中医的“粉丝”,还有⼀些⼩孩也被⽗母带来看中医。

德国中医⾯对的病症,常常是西医束⼿⽆策的慢性病,⽐如⽜⽪癣等⽪肤病、失眠、关节炎等。

中医讲究内外皆调,再加上使⽤纯天然植物药,只要科学指导,即使长期服⽤,副作⽤也很⼩,因此被不少德国⼈看好德国⼈对药品副作⽤的谨慎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注册⼀个药品,各种名⽬繁多的费⽤少则⼏⼗万欧元,多则⼏千万欧元。

那么,在德国开中药,会不会因此束⼿束脚?不会!相反,德国是西欧国家中使⽤中草药最多的国家,其市场约占全欧市场的40%。

如何既允许⽤中药,⼜保证患者的安全?德国⼈的办法也很“中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德国⼈普遍认为,中草药在中国⽤了⼏千年,绝⼤多数应该都是安全的。

德国政府提出,允许使⽤中草药,但要在实践中对中药跟踪检验、检测,⼀旦发现副作⽤严重的药材,马上禁⽤。

⽐如细⾟,是⼀种抗寒⽌痛的中药,以前在德国是可以使⽤的,但有⼈发现,⽤细⾟容易引起中毒,德国政府马上禁⽌使⽤细⾟。

除了细⾟的根,关⽊通、⽊⾹这两味药,也不能在德国使⽤。

⽬前德国的7万多家药店中,有德国药剂师执照者便可经营中药。

⽬前德国⼤约有3000位中医医⽣,但有资格开出中药⽅的⼈,却只有⼏百个,很多医院或诊所因此要专门请中国医⽣去看诊开药。

此外,所有患者看中医时,都要签订⼀项声明:患者⾃愿服⽤中药,了解某些中药可能存在⼀定的毒性,假如出现问题,马上和医院联系。

针灸传入美国之后:沦为玄学,派系斗争激烈

针灸传入美国之后:沦为玄学,派系斗争激烈

针灸传入美国之后:沦为玄学,派系斗争激烈针灸在美国沦为“玄学”维基百科网站在范围分类中将针灸归属为“伪科学”的消息引发关注,不少来自全球的中医师以及曾接受过针灸治疗的人都在请愿网站上签名,要求维基百科进行更正。

目前,请愿网页有超过2,500人签名表示对维基百科的抗议。

针灸刚被引进西方时,一度被奉为神话。

引发热潮的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1971年7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在访华时,患了急性阑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做手术。

术后第二天,赖斯顿腹部胀痛难忍,中国医生为他做了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随后,赖斯顿在《纽约时报》头版发表了亲身经历针灸的文章,成为了针灸传入美国的历史性标志。

自针灸传入美国之后,反对者一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安慰剂效应,他们认为病人对针灸效果有所期望,再加上很多症状本身有主观性,所以病人治疗后会感觉好多了。

另一种观点是,针灸的刺激可以让身体产生内啡肽(一种类吗啡激素),从而缓解症状。

方舟子就曾撰文表示支持第二种观点:“针灸很可能对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对镇痛,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像传说的那么神奇,穴位也不那么重要;针灸是通过神经系统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其他未知系统发挥作用。

”尽管争议不断,但针灸在美国似乎实现了真正的国际化。

如今,针灸已在全美44个州合法化,成为美国整合医学和医疗保健的一部分。

不过,全美近4万名持照针灸师,华人只有几千人,反而成了“少数派”。

中国针灸、日本针灸、韩国针灸、欧洲针灸……如今他们各成一派,有自己的团体、组织、协会,方法也五花八门,和传统的中医针灸相差甚远。

日本针灸的针极细,不注重摸脉和得气。

韩国针灸则更注重观看病人的整体面相、体态。

在其他东亚国家眼里,针灸应该用“东方医学”而不是“中医针灸”来命名。

针灸成了一门生意,也难怪中医在美国会被“污名化”。

但问题是,对西医而言,如果不正视中医的挑战,只是轻蔑地用一顶迷信大帽子把它窒息,借以突现自己的“科学性”,又是否有违“科学精神”呢?有评论认为:“建立在分子、细胞、器官层次上,以化学、生物学、解剖学为基石的常规医学,并不能证真或证伪脉络、经络的存在;中药由于不针对某种细菌、病毒等“药靶”,所以,也难以通过动物进行药理试验;这就表明,未来的医学及生命科学需要学科革命,需要出现新的理论范式,借以解释中医通过脉象把握病情的奥秘,破解中药药效之谜。

外国人不相信中医议论文

外国人不相信中医议论文

外国人不相信中医议论文
至今没有一款中药通过美国的FDA认证。

所有的中医都不可能纳入欧美的医保体系。

中药在欧美都只是作为保健品而不能标明有相关的疗效。

同时很多国家也没有中医执照,去这些国家做中医医师也是不可能的。

2019年11月,世界医学院名录做出了调整,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内的八所中国中医药大学被除名。

也就是说,国际上不认可中医大学是医学院了。

并不是说我们的中医一定要国外认可。

然而在医学领域,欧美国家远远领先于我们这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既没必要妄自菲薄,也不必要妄自尊大。

如果中医疗效和作用真的那么好,为什么他们不认可呢?有意思的是,一些国家还是认可针灸的,但是对中药始终有一种怀疑和拒绝的态度。

很多人都说美国人热衷于拔火罐,这也是中医文化被认可的表现。

然而实际上拔罐疗法不仅是中医使用,很多国外传统医学也会使用,甚至一些国外对于拔罐的记载比我们中医的记载还要早。

有时候我们还喜欢宣传外国人对中医特别的热衷,不仅来中国学习中医,在国外中医馆也生意火爆,其实真的没有。

仔细想来,如果转换角色,我们对于印度医学,非洲医学,阿伯医学有多么信任,可能欧美人对于中医就有多少信任。

毕竟阴阳五行学和现代原子论总是有冲突的,中医现代化恐怕还任重而道远。

要澄清一下的是,并不是中医和西医在进行争论。

因为中医带了一个“中”字,所以有些人看到批评中医的,总是心里不舒服。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这样很容易引发一种中外之争的表象。

其争论的本质在于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争论,这样的现代医学确实源自于西方医学,但是却是现代科学基础之上,全体人类的医学科技结晶。

针灸在英国

针灸在英国

针灸在英国
gjhsl3013
最近有个英国网友加我,在她的空间有一篇关于针灸文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北京举行针灸国际标准新闻发布会,发布《针灸针》、《耳穴名称与定位》、《艾灸操作规范》和《头针操作规范》等四项行业标准。

据了解,这是该联合会首次发布针灸行业标准,来自挪威、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参与了标准的制定。

世界针联执委会委员、从事中医针灸交流二十多年的德国专家安德烈先生介绍说,目前西方国家最需要的是对针灸有效性的科学论证,而针灸标准化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对西方国家来说,新制定的这些标准是基本的保障,将促进中医针灸的应用立法和进一步推广。

如果没有立法的保障,针灸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医疗行业立足。

” 安德烈还介绍说,目前在德国8500万人口中,有5-6万针灸相关从业者,但只有妇科和背部疼痛等少数病种被纳入可用针灸治疗的医保报销目录,报销比例只有10%左右,今后随着针灸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有待得到进一步改善。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于1987年,总部设在北京,拥有157个团体会员,代表5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名针灸工作者。

世针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世界针联在制定标准的同时,还将加强针灸标准的推广,让更多的国家或地区享受标准化工作的成果,促进针灸在各国的立法和服务贸易,改变针灸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中医老学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于1987年,总部设在北京,拥有157个团体会员,代表5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名针灸工作者。

中国的针灸在国外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tter to the EditorEvidence on acupuncture safety needs to be based on large-scale prospective surveys,not single case reportsTo the Editor:The evidence shown by Ernst and colleagues[3]on the safety of acupuncture is highly misleading.Patients and professionals want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interventions.For safety,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risks in the context of also knowing the fre-quency[2].Given the current movement towards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there is a need to compare effects and risks of treatment alternatives.Any medical intervention or any contact with an incompetent health care provider has the potential to cause damage;even if there were5deaths,it is5deaths among perhaps billions of treatments,and this seems compared with other treatments for pain(eg,NSAIDs)a very low risk.The authors compromised their paper by deliberately choosing different levels within the evidence hierarchy for assessment of the efficacy in contrast to their assessment of safety.Whereas only meta-analyses were presented at the higher level of evidence for assessment of efficacy,for the important patient-centered out-come of safety,the authors disingenuously chose to present only data from the lowest evidence level of single case reports.There is a bias inherent in observing and reporting cases;case reports are anecdotal evidence,and they are the least credible amo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However,their advantage is that they can alert professionals to further enhance their safe practice and minimize further incidents[4].Incidence rates are the proper measure for major adverse effects of an intervention,and they are best estimated from large prospective surveys and not from single case reports. Solid data from at least4more recent surveys of acupuncture safety conducted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5,6,8,9]confirm that serious adverse events after acupuncture are uncommon and no patient has died of acupuncture.The2survey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covering more than60,000acupuncture sessions,did not report any serious adverse events,for acupuncture provided either by physicians[8]or by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5].Ernst himself is a co-author on the former,which serves to highlight the selectivity in choosing not to present this higher-level evidence.In Germany,acupuncture is mainly provided by physicians,and even larger scale surveys have been conducted.One survey of9429 German physicians performing more than760,000acupuncture treatments reported2instances of pneumothorax,one exacerbation of depression,an acute hypertensive crisis,a vasovagal reaction,and an asthma attack with hypertension and angina[6].In the other large survey,which included more than2million consecutive acupuncture treatments in229,230patients,8.6%patients reported at least one adverse event(the most common adverse effects were bleeding or hematoma(6.1%)and pain(1.7%))[9].Two patients had a pneumothorax(none of them life threatening).A nerve injury in a lower limb,persisting for180days,was the adverse event with the longest duration.To conclude,major advers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ppear to be rare[1],and acupuncture is safe in competent hands[7].To avoid false conclusions on the safety of acupuncture,it is necessary to transparently present the available evidence on incidence rates from large-scale prospective surveys.References[1]Berman BM,Langevin HM,Witt CM,Dubner R.Acupuncture for chronic lowback pain.N Engl J Med2010;363:454–61.[2]Calman KC.Cancer:science and society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risk.Br Med J1996;313:799–802.[3]Ernst E,Lee MS,Choi TY.Acupuncture:does it alleviate pain and are thereserious risks?A review of reviews.Pain2011;152:755–64.[4]Lao L,Hamilton GR,Fu J,Berman BM.Is acupuncture safe?A systematic reviewof case reports.Altern Ther Health Med2003;9:72–83.[5]MacPherson H,Thomas K,Walters S,Fitter M.The York acupuncture safetystudy:prospective survey of34,000treatments by traditional acupuncturists.Br Med J2001;323:486–7.[6]Melchart D,Weidenhammer W,Streng A,Reitmayr S,Hoppe A,Ernst E,Linde K.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advers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in97733patients.Arch Intern Med2004;164:104–5.[7]Vincent C.The safety of acupuncture.Br Med J2001;323:467–8.[8]White A,Hayhoe S,Hart A,Ernst E.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acupuncture:prospective survey of32,000consultations with doctors and physiotherapists.Br Med J2001;323:485–6.[9]Witt CM,Pach D,Brinkhaus B,Wruck K,Tag B,Mank S,Willich SN.Safety ofacupuncture: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ith229,230 patients and introduction of a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consent form.Forsch Komplementarmed2009;16:91–7.Claudia M.Witt Institute for Social Medicine,Epidemiology and Health Economics, Charité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10098Berlin,German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Baltimore,MD,USATel.:+4930450529002;fax:+4930450529917E-mail address:claudia.witt@charite.deLixing Lao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Medicine,Baltimore,MD,USAHugh MacPherson 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York,York,United Kingdom0304-3959/$36.00Ó2011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Published by 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doi:10.1016/j.pain.2011.04.010w w w.e l s e v i e r.c o m/l o c a t e/p a i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