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定义(外科卷)

合集下载

外科名词解释汇总

外科名词解释汇总

外科名词解释汇总
1.手术切口:指在患者体表切开皮肤、软组织及相应深度组织,以达到操作对
象的目的。

2.手术指征:指明确的治疗或诊断要求,必须依据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制定。

3.麻醉: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患者失去意识、无痛、肌肉松弛、不自主活
动等感觉和行为,为手术或检查等医疗行为提供合适的条件。

4.麻醉深度:指麻醉状态的深浅程度,一般分为清醒、浅麻醉、中麻醉和深麻
醉等四种状态。

5.手术风险评估:指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因素,从而评估手术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6.手术室:指专门用于实施手术的医疗场所,具有一定的空间和设备、器械资源。

7.手术器械:指用于手术治疗的医疗器械,包括各种外科手术刀、剪、夹等。

8.手术后护理:指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护理和康复,预防和及时
解决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

9.手术感染:指在手术中或术后引起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感染,可能带来严重
后果,包括发热、疼痛、局部红肿等症状。

10.手术并发症:指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后果,包括出血、感染、血栓等,需要及时处理或治疗。

外科学名词解释

外科学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1.无菌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序列预防措施,包括灭菌、消毒、无菌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外科休克: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他是一个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所谓的有效循环血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储存于肝脾、淋巴血窦、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3.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其发病基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也可由非感染型疾病诱发,如果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可逆转。

4.外科感染:病原体入侵机体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病原体有细菌和真菌,外科感染指发生在组织损伤,空腔器官梗阻和手术后的感染。

其特点: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而需要外科处理。

5.创伤: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6.心肺复苏:针对呼吸和心跳骤停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代替并诱发心脏的自主博动。

其成功不仅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更重要的是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治疗。

外科的名词解释

外科的名词解释

外科的名词解释1.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微循环障碍,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特点的病理生理综合征。

2.麻醉:是指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的感觉暂时丧失,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其他医疗检查治疗提供良好条件。

3.非洁净区:设在手术室的外围,包括更衣室,污物间,手术标本间等。

准洁净区:设在手术室的中间,包括物品准备间,消毒室等。

洁净区:在手术室的内侧,包括手术间,刷手间等。

4.外科手消毒:是指手术人员通过机械刷洗和化学消毒方法祛除并杀灭双手及前臂的暂驻菌,达到消毒皮肤的目的。

5.围术期:指从决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6.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痈:是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7.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是常见的一种损伤。

8.烧伤:是由热力,电流,放射线以及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损害,其中以热力烧伤最为常见。

9.颅内压增高:是指各种原因引起颅内压持续在200mmH²O以上,并出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10.气胸:气胸的形成多由于肺组织,气管,支气管,食管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或因胸壁伤口穿破胸膜,外界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

11.疝: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12.原发性腹膜炎:腹膜腔内无原发病灶,细菌经血行,泌尿道,女性生殖道等途径播散至腹膜腔,引起腹膜炎。

13.继发性腹膜炎:临床所称急性腹膜炎多指继发性的化脓性腹膜炎,是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炎。

(完整版)外科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外科学名词解释

1.无菌术:针对微生物及一切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包括灭菌法消毒法和操作规则以及管理制度。

2.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静脉注入。

如血压升高而中信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

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增高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3.最低肺泡浓度(MAC):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这时的肺泡内所含吸人麻药的最低浓度,就称之为MAC4.疖:俗称疥疮,是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

病菌金葡菌为主。

5.痈: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6.丹毒:是皮肤淋巴管网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感染所致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与面部,常有全身反应,少有组织坏死、化脓;易治愈但常复发。

7.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形成的新生物。

8.库欣反应::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减慢(又称两慢一高),称为库欣反应9.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脑组织从高压力去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神经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被挤入小脑幕裂孔、枕骨裂孔、大脑镰下间隙等生理性或病理性间隙或孔道中,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10.熊猫眼(眼镜征):颅前窝骨折时,骨折多累及额骨水平部和筛骨。

骨折出血可经鼻流出,或进入框内在眼睑和球结膜下形成淤血斑,俗称。

11.脑震荡:为最轻的脑损伤,其特点为伤后即刻发生的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

12.中间清醒期是指受伤当时昏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意识障碍好转,甚至完全清醒。

继而因为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脑受压引起再度昏迷。

13.开放性颅脑伤;头部受到锐器、火器、偶或钝器的打击,引起头皮、颅骨及颅内结构的联合损伤,并使颅腔与外界直接沟通,称为开放性颅脑伤。

外科学名词解释

外科学名词解释
15.表面xx:
参考
答案:
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用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而阻于粘膜下神经
未梢,使粘膜产生xx现象。
16.全身xx:
参考
答案: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
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
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驰,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
17.套袖式坏死:
参考
答案:
电接触烧伤时,电流通过人体,因为骨骼的电阻大,局部产生的热能也大,在骨骼周围的组织可形成环形坏死,呈袖套样,故称为套袖式坏死。
18.中厚皮片
参考
答案:
包括表皮和真皮的,成人厚度一般为0.3~0.6mm不等。
19.Ⅰ°烧伤:
参考
答案:
Ⅰ°烧伤:
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3~7天内脱屑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
39.低渗性缺水:
参考
答案:
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机体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此类水、钠代谢紊乱称低渗性缺水。
40.阴离子间隙(AG):
参考
答案:
血浆中未被检测相互的阴离子的量称阴离子间隙,其主要组成是磷酸、乳酸及其它有机酸,其正常值为10~15mmol/L。
在肌肉可表现为颜色改变,切割时收缩性减弱。
25.xx新九分法:
参考
答案:
xx新九分法:
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即头颈部=1×9%;躯干=3×9%;
两上肢:2×9%;双下肢=5×9%+1%,共为11×9%+1%
26.跳跃式烧伤: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1.自体输血(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或称自身输血(autotransfusion),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

主要优点是既可节约库存血,又可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型实验。

2.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

3.最低肺泡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MAC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麻醉药的MAC越小其麻醉效能越强。

4.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5.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指针对呼吸和心搏骤停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更重要的是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维持适当的脑组织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积极防治脑细胞的损伤,力争脑功能完全恢复。

故将“心肺复苏”扩展为“心肺脑复苏”(CPCR)。

6.基本生命支持(BLS)又称初期复苏或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后挽救病人生命的基本急救措施。

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是BLS的主要措施。

成年病人BLS包括:尽早识别心搏骤停和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EMSs)、尽早开始CPR、尽早电除颤。

7.高级生命支持(ALS):是基本生命支持的延续,是以高质量的复苏技术,复苏器械、设备和药物治疗,争取最佳疗效和预后的复苏阶段,是生命链中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呼吸支持、恢复和维持自助循环、CPR期间的监测(心电图、呼气末CO2、(P ET CO2)冠状动脉灌注压(CP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药物治疗。

外科名词解释

外科名词解释
12.钳夹止血:止血钳最前端夹住血管断端。
13.钝性分离:用刀柄,止血钳,剥离器或手指等插入组织间隙内,用适当的力量,分离周围组织,最适用于疏松结缔组织,正常肌肉,筋膜和良性肿瘤等的分离。
14.牙齿异常:是指乳齿或恒齿数目的减少或增加,齿的排列大小,形状和结构的改变,以及生齿,换齿,齿磨灭的异常。
7.直肠和肛门脱垂:是指直肠末端的黏膜层脱出肛门(脱肛)或直肠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向外翻转脱出肛门(直肠脱),而不能自行缩回的一种疾病。严重时常并发肠套叠或直肠疝。
8.悬跛:四肢运动机能障碍,在空间悬垂阶段表现明显,被称为悬垂跛行,简称悬跛。
9.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受机械破坏时称为骨折。骨折的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软组织损伤,一般以血肿为主。
15.疝:是腹部的内脏从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落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的一种常见病。
16.支跛:在支柱阶段变现机能障碍。
17.蹄叶炎:蹄真皮的弥散性,无腐败性炎症称为蹄叶炎。
18.关节捩伤(关节扭伤 ):是指关节在突然受到间接的机械外力作用下,使关节超越了生理活动范围,瞬时间的过度伸展、屈曲或扭转而发生的关节韧带或关节囊的损伤。
26.损伤:损伤是由强烈的刺激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27:创伤:因锐性外力或者强烈的钝性外力作用于机体组织或器官,使受伤部皮肤或黏膜出现创口及深在组织与外界相通的机械性损伤。
28.新鲜创 伤后的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8~12小时),创内尚有血液流出或存有血凝块,且创内各部组织的轮廓仍能识别,有的虽被严重污染,但未出现创伤感染症状。
23.张力性气胸:胸壁创口呈活瓣状,吸气时空气进入胸腔,呼气时不能排出,胸腔内压力不断增加者称为张力性气胸.

外科名词解释

外科名词解释

1,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2,无菌术(asepticism):是针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手术、换药、穿刺等过程中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

3,消毒(disinfection):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4,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

5,无功能性细胞外液:间液仅有缓慢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但胃肠消失液的大量丢失、可造成体液及成分的明显改变。

6,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2.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

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3.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

水和钠随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呈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5.低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3.5mmol/l6.高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高于5.5mmol/l7.呼吸性酸中毒:指肺泡通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存的二氧化碳,一致血液的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8.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存的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一致血的而氧化碳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9.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映,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10,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循环血量减少性休克,各种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发生急速丧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起。

11,多器官功能不全:几种脏器同时或相继受损的情况。

外科名词解释

外科名词解释

外科名词解释1. 麻醉(Anesthesia):指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失去疼痛感和意识的状态,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过程。

2. 切口(Incision):指外科手术中医生用手术刀或其他切割工具在皮肤或其他组织上切开的开口。

3. 手术刀(Scalpel):一种专门用于外科手术切割组织的刀具,通常由锋利的刀片和持刀的手柄组成。

4. 缝合线(Suture):指用于将组织或皮肤的切口封闭的线,常用于手术中将组织或皮肤切口缝合。

5. 固定物(Fixator):一种外科手术过程中使用的装置,用于固定和稳定骨骼或关节,以促进骨折愈合或复原。

6. 弹力缠带(Elastic Bandage):一种松紧度可调的绷带,通常用于包扎和固定创伤部位,以减少肿胀和提供支持。

7. 吸引器(Suction Device):一种外科手术中用于抽取或吸除体内或手术区域的组织液体、血液或其他分泌物的装置。

8. 栓塞(Embolization):指将一种物质注射到血管中,以阻塞或减少血流,常用于治疗出血、血管瘤、动脉瘤等疾病。

9. 排尿管(Ureteral Catheter):一种通过尿道插入到膀胱或肾脏,用于引流尿液的管状装置,常用于术后恢复期间。

10. 针吸引(Aspiration):指使用一根细长的针或抽吸器将体内的液体、气体或其他物质吸出。

11. 智能手术器械(Robotic Surgical Instrument):指一种通过电脑控制和监控,由机器人臂或操作杆进行远程操作的手术器械。

12. 腹腔镜(Laparoscope):一种通过小切口插入腹腔,用于进行腹腔内观察和手术操作的器械。

13. 切除术(Excision):指外科手术中通过切除疾病组织、器官或肿瘤来治疗疾病的手术方法。

14. 空洞(Cavity):指人体内部的空间,如骨骼中的骨腔、脑中的脑室、胸腔中的胸腔等。

15. 取样(Biopsy):指外科手术中取出病变组织或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诊断疾病。

外科名词解释

外科名词解释
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如金黄葡萄球菌、难辨梭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称为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疖(furuncle)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表现为局部红、肿、痛的小结节,数日后出现黄白色小脓栓。
8.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与腔静脉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相符。
9.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二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而致的休克。
10.脑复苏为了防治心脏停搏后缺氧性脑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MODS: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系统和器官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ARF:急性肾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出现血中氮质代谢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高敏反应:用小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者,称为高敏反应。
全身麻醉:麻醉药经过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智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的方法。
交界性肿瘤(临界性肿瘤)形态上属于良性肿瘤,但呈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甚至可出现转移,生物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
种植性转移为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移。

外科一名词解释

外科一名词解释

温州医学院08麻醉2班宋棋梁外科(一)名词解释总论1.无菌术:是针对感染源所实施的一种预防保护措施。

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管理制度。

2.灭菌法:是指用物理的方法,消灭与手术接触区或伤口接触物品上的一切活的微生物的方法。

3.消毒法:即抗菌法,是指应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丧失,血清钠可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维持正常,是外科给患者最易发生的一种缺水。

5.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体内HCO3ˉ减少引起血ph低于7.35的酸碱失衡状态。

6.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病征,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是其共同特征。

7.感染性休克:是由脓毒血症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又称为脓毒性休克。

8.暖休克:高动力型(高排低阻)休克,表现为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心排出量正常或增高,或者皮肤比较温暖干燥,称~。

9.冷休克:低动力型(低排高阻)休克,表现为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和心排出量降低,患者皮肤湿冷,称~。

10.麻醉:是用药物或非药物,使患者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11.局部麻醉:暂时阻断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受这些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局部麻醉。

12.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体内,使中枢神经受抑制,称~。

13.静脉麻醉:麻醉药经静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方法。

14.切口感染:是指清洁切口并发感染或有可能污染的切口出现了感染。

15.外壳感染:一般是指需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手术,介入性诊疗操作后并发的感染。

条件性(机会)感染: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原菌,由于数量增多使毒性增大,或人体免疫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染。

16.疖:为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累及皮下组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外科名词解释

外科名词解释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

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

肾盂肾炎: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肾盂和肾实质炎症,常伴有下尿路感染。

大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致,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肾盂肾炎表现为与感染相关的急性间质炎症和肾小管坏死,患者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及菌尿等症状,若无复杂因素存在,通过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可迅速治愈。

肝硬化: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

腹膜刺激征:指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是腹内脏器破裂后出现的主要体征。

灭菌法:是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从而使物品残存活微生物的概率下降至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脑震荡: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

急性腹膜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病理基础是腹膜壁层和(或)脏层因各种原因受到刺激或损害发生急性炎性反应。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肾小球滤过率突然或持续下降,引起氮质废物体内储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所导致各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综合征。

肠梗阻: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

等渗性脱水:是指体内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

外科感染:一般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的感染。

乳腺癌: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neogrowth),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neoplasm)。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蚀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入子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

乳痈:是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皮损厚而且坚,状如牛领之皮。

气瘿-----气瘿指瘿病肿块对称而漫肿柔软,随喜怒而消长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胀局势范围小出脓便愈。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流注----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内痔----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外痈:是指生长于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一般范围3-9cm。

内痈:是指生长于脏腑内的脓肿,如肝痈、肺痈、肠痈。

有头疽----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溃破状若蜂窝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发:是一种生于皮肉之间疏松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病变范围较痈为大。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陷----因疽毒或除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一种证候。

瘰疬: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流痰----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溃后流脓淸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不易愈合,每多损伤筋骨而造成残疾。

臁疮:发生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

疳:凡粘膜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液不多。

疮: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

统称为疮。

外科名词解释

外科名词解释

1.无菌术:就是针对感染来源和途径所采取的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
理制度组成。

是决定诊疗效果及手术成败的关键。

2.感染性休克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

3.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又称为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或称多器官衰竭(MOF),是指在严重
感染、创伤或大手术等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相继并发一个以上系统或(和)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碍或衰竭,一般肺先受累,次为肾、肝、心血管、中枢系统、胃肠、免疫系统和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的特点是继发性、顺序性、和进行性。

4.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
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

5.外科感染:一般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的感染。

6.心肺复苏: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
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7.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
身性炎症反应。

8.移植:是指将一个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术或其他方法,导入自体或另一个个体的某一部分,以替代
原已丧失功能的一门技术。

9.颅内压增高症:当某种原因造成颅腔容积缩减或颅腔内容物增加,超过其代偿能力,使颅内压持续在2.0kPa
以上,将会出现相应的综合症。

10.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

(完整版)外科名词解释.

(完整版)外科名词解释.

1。

颅内压增高: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0mmHg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

2.库欣反应: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称库欣反应.3。

神经源性肺水肿:由于下丘脑、延髓受压导致α-肾上腺素能神经活性增强,血压反应性增高,左心室负荷过重,左心房及肺静脉压增高,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液体外渗,引起肺水肿,病人表现为呼吸急促,痰鸣,并有大量泡沫状血性痰液.4。

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位移,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5.逆行性遗忘:受伤当时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可为神志不清或完全昏迷,常为数秒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6.甲状腺危象:高热、脉快,同时合并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谵妄、大汗、呕吐、水泻等。

7.张力性气胸:为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处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8.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膜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9.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连带所致的肠梗阻。

10。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感染,并形成脓肿.11.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滞时,则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临床上表现为脾肿大和脾功能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

12.间歇性跛行: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步行时可以出现小腿疼痛,迫使病人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

13.肛瘘: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外科最常考的名词解释

外科最常考的名词解释

以下是外科领域中最常考的几个名词解释:
切口(Incision):外科手术中医生使用手术刀或其他切割工具切开患者皮肤和组织的过程。

切口通常是通过在特定部位进行切开,以便进行手术操作和访问内部结构。

缝合(Suturing):外科手术中使用特殊的缝线将组织层面连接在一起的过程。

缝合可以帮助切口愈合,防止感染和促进组织修复。

麻醉(Anesthesia):外科手术中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进入无痛或无意识状态的过程。

麻醉可以分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和静脉麻醉等不同类型,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消毒(Disinfection):外科手术中使用化学物质或其他方法杀灭病原体的过程。

消毒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免受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侵袭。

感染(Infection):外科手术中指手术切口或其他部位受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侵袭并导致炎症反应的情况。

感染可能会延迟愈合、引发并发症并增加手术风险。

手术风险(Surgical Risk):外科手术中患者可能面临的各种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风险。

手术风险可能包括出血、感染、器官损伤、血栓形成等,医生会在手术前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性脑病的分级(grading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肝性脑病是在急性或慢性肝病手术后,特别是在mention分流术后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由反应迟钝直到完全昏迷。

一般是由于蛋白饮食过多或其他原因所引起,严重者可死于肝昏迷。

1983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根据其表现将其分为以下3级:I级:反应迟钝,无集中能力,失眠,欣快感,性格改变,对周围事物缺乏反应,行为反常,易于,是谁,失去定向能力等。

II级:精神错乱,不认人,木僵,昏睡,出现扑翼震颤或其他不自主动作。

III级:昏迷。

浅昏迷对刺激又反映,生昏迷对刺激物反应。

肝转移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liver metastasis):1982年Gennari提出了肝转移临床分类建议,表示各个字母代表的含意,1985年他又提出了临床分期,将转移性肝癌分为4期:I:H1S;II:H1m、b,H2s;III:H2m、b,H3、s、m、b;IV:(A)剖腹探查发现的极小的肝外转移;(B)肝外转移。

为了更精确地比较大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效果,Fortner提出了手术后证实的肝转移分级系统:I级:肿瘤局限在切除的标本内,切缘无癌;II级:肿瘤已局部扩散(肿瘤破溃,直接蔓延到邻近器官,组织学检查切缘阳性)或直接浸润大的血管或胆管;Ⅲ级:有转移,包括淋巴结转移,腹腔内其他器官转移或远处转移。

转移性肝癌的分类表原发性肝癌的分期(stage of primary liver cancer):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提出的新分期标准见下表。

原发性肝癌的分期脾破裂的分级(grading of splenic rupture):1981年Schackford将脾破裂分为5级,Feliciano于1985年对其加以改良,并提出各种分级的手术适应证。

1级:包膜撕裂或轻度的脾实质裂伤——缝合修补。

2级:包膜撕脱——缝合修补和局部应用止血剂。

3级:严重脾实质破裂或穿透性弹伤或刺伤——缝合修补或脾切除。

4级:严重的实质星状破裂或横断或脾门损伤——部分脾切除或全脾切除。

5级:脾粉碎性或多发性损伤——脾切除。

脾破裂的分型(type of splenic rupture):1985年Buntain应用CT显像,将脾破裂分为4型:Ⅰ型:脾包膜局限性破裂或包膜下血肿,无明显脾实质损伤。

Ⅱ型:脾包膜单处或多处破裂并伴有脾实质(横形或纵形)破裂,但未伤及脾门或大血管,或有实质内血肿。

Ⅲ型:脾单发或多发性深部(纵形或横形)断裂伤,伤及脾门及脾段主要血管。

Ⅳ型:脾脏完全破裂,断裂或脾蒂离断。

并用A表示不伴有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B 表示伴有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B1表示伴有实质性脏器损伤,B2表示伴有空腔脏器损伤,E表示伴有腹外脏器损伤。

门静脉高压症肝脏功能分级(functional grading of portal hypertension):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1983年在武汉召开的第一次门脉高压症专题讨论会上,将门脉高压症病人的肝功能分为三级,见下表。

门静脉高压症肝脏功能分级脾脏破裂计分法(scoring of splenic rupture):1988年Andrea Resciniti根据脾破裂时的CT扫描情况,提出以下计分法,见下表。

从Andrea Resciniti文献中看到非手术治疗成功组CT计分<2.5分。

他认为根据单一的CT计分选择病人非手术治疗更加安全。

脾破裂CT扫描计分制脾损伤的分级(grading of splenic injury): 1990年美国创伤外科学会提出的分级见下表。

脾损伤分级脾脏创伤分类(classification of splenic trauma): Shackford将脾外伤分为以下5类:①包膜伤,剖腹时已无活跃出血。

②脾包膜或脾实质伤,出血轻微。

③脾实质伤,出血稍多。

④脾实质伤,但保留有部分完好的脾实质。

⑤全脾碎裂或不能控制的脾蒂出血.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分型(type of primary sclerotic cholangitis): Longmire将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分为如下4型:Ⅰ型:主要累及远段胆总管;Ⅱ型:急性坏死性胆管炎后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Ⅲ型:慢性弥漫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Ⅳ型:慢性弥漫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伴炎性肠病。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分期(stage of primary sclerotic cholangitis): 1982年Lefkowith提出分为4期:Ⅰ期:胆管周围纤维化限于门脉区;Ⅱ期:门静脉及其周围纤维化与炎症;Ⅲ期:门脉区之间纤维化及炎症;Ⅳ期:肝硬化。

胆囊癌的分期(stage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1987年,国际抗癌协会联盟(UICC)和美国抗癌联合会(AJCC)公布了统一的胆囊癌TNM分期标准(见下表),成为全面衡量病情,确定治疗策略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

UICC和AJCC对胆囊癌的TNM分期肝门部胆管癌的TNM分期(TNM stage of carcinoma of biliary tract in hepatic portal): UICC提出的肝门部胆管癌的TNM分期见下表.UICC肿瘤分期黄疸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jaundice): 1923年Mc.Nee提出的黄疸分类法如下:①溶血性黄疸(Hemolytic Jaundice)。

②肝细胞性黄疸( Hepatocellular Jaundice)。

③梗阻性黄疸( Obstructive Jaundice)。

这种是根据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而分类的,但未能将各种肝脏损害引起的黄疸包括在内。

Mc.Nee还强调可以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可以存在3种黄疸。

龟田治男黄疸分类法(1982):①溶血性黄疸(hemolytic jaundice)。

②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

③体质性黄疸(constitutional jaundice)。

④肝内胆汁郁滞性黄疸(intrahepatic cholestatic jaundice)。

⑤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这种是根据临床实践和胆红素的代谢障碍来分类的,并把体质性黄疸和肝内胆汁郁滞性黄疸列入重要位置,突出了这种黄疸的特点。

施特吕姆佩耳征(Strumpell sign):体征学术语。

病人屈膝平卧,腹部放松,检查者位于病人右侧,触诊右肋下区,感此区空虚,为该征阳性。

见于肝硬化肝脏缩小时。

提策征(Tietze sign):体征学术语。

肝脏创伤伴肝细胞栓塞视网膜中央动脉病人,在视神经乳头上出现白色或带灰色的云絮状物。

奥尔特内征(Ortner sign):又称“格列科夫-奥尔特内征”、“克留科夫征”。

体征学术语。

检查者用手掌拍打病人右侧肋弓,病人疼痛感觉,此征阳性。

见于肝脏和胆囊疾病。

格列科夫-奥尔特内征(Grekow-Ortner sign):同“奥尔特内征”。

布拉季征(Blatin sign):又称“包虫囊震颤”。

腹腔内大包虫囊肿的征象。

表现为检查者在病人包虫囊肿相应部位腹壁上叩诊时,可以感触到振动性震颤,须为单腔囊肿方可产生此征。

包虫囊震颤(hydatid thrill):即“布拉季征”。

柳比莫夫征(Lubimow sign):肝包虫囊肿的征象。

表现为在肝脏可以扪到“铁一般硬”的结构。

伦霍夫征(Lennhoff sign):肝包虫囊肿的临床征象。

病人仰卧,检查者触诊其腹部。

如在病人右上腹或右季肋部触及随呼吸而上下运动的圆形肿块,触扪其表面光滑、有弹性感,则让病人做深呼吸运动。

病人深吸气时,如于肋缘和肿块之间腹壁出现沟纹,即为该征阳性。

对肝包虫囊肿诊断有参考意义。

腹部摩擦音(abdominal friction sound):腹腔脏器炎症的征象。

病人坐位或仰卧位,深呼吸,检查者在病人左、右季肋部及上腹部听诊。

如听到断续、粗糙的声音,犹如摩擦干燥的手背发出的声音即腹部摩擦音。

加压听诊时,摩擦音增强,病人屏气时摩擦音消失。

右季肋部、右上腹部摩擦音见于肝周围炎、胆囊炎及其周围炎。

左季肋部摩擦音见于脾梗死、脾周围炎、胃周围炎。

里斯曼征(Reisman sign):胆道系统疾病的征象。

检查方法:①病人仰卧,深呼气后屏息,检查者用手掌尺侧迅速叩击病人右腹直肌上部。

如引起剧烈疼痛,即里斯曼征阳性。

②病人仰卧、屏息,检查者用手掌尺侧叩击病人右侧腹直肌,如引起疼痛,即里斯曼征阳性。

此征相当于压痛和反跳痛的结合征象。

方法①:该征阳性提示可能为胆囊炎。

方法②:该征阳性提示可能为胆道蛔虫、胆管炎、胆管结石症等。

胆囊肿大(gallbladder enlargement):胆囊疾病常见体征。

少数较消瘦的病人,胆囊肿大时即可见其右上腹膨隆并显出胆囊的轮廊。

多数病人需触诊可发现肿大的胆囊。

病人仰卧,检查者将手四指并拢用深部滑行触诊法,自右髂窝部沿腹直肌外缘向上触诊直至肋弓处。

胆囊小者仅在腹直肌外缘与右肋下触及,如卵圆形肿块;大者可呈梨形,向下可达右髂窝部。

肿块上端与肝脏相连,下端游离。

随呼吸上下移动。

有的张力较高,有的有明显囊感。

此即胆囊肿大。

应注意胆囊肿大有无压痛,表面光滑与否以及胆囊肿大的速度等。

此征表示胆囊肿大已相当明显,已突出于肋弓之下,有重要临床意义,见于:①急性胆囊炎;②胆总管结石;③胆道肿瘤;④胰头癌。

可进一步选择X线、B超、CT、经皮胆管穿刺造影等检查,以便诊断和治疗。

艾森贝格征(Aizenderg sign):胆囊疾病的征象。

病人坐位,检查叩击病人右侧肩胛骨下角区时,病人胆囊区出现放射性疼痛为此征阳性。

见于胆囊疾病。

米尔采尔-莱奥征(Miltzer-Lyeonn sign):胆囊炎的征象。

表现为在食用奶脂食品后,病人右肋下区的疼痛。

特里埃征(Terrier sign):同“库瓦济埃征”。

兰索霍夫征(Ransohoff sign):胆汁性腹膜炎的征象。

表现为腹部肚脐区域的皮肤局限性发黄。

韦斯特法尔-伯恩哈特征(Westphal-Bernhard sign):特壶腹狭窄的征象。

特点是三联征:胆绞痛、间歇性黄疸、反复发热。

发生在乏特壶腹狭窄时,手术时确诊。

阿肖夫征(Aschff sign):瘀滞性胆囊的征象。

表现为胆绞痛,恶心,呕吐,见于胆汁回流受阻等。

格诺杰米西征(Geenau Mussy sign):又称“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征”。

体征学术语。

压迫颈部膈神经走行的投影区时所产生的疼痛。

判断为胆道和膈下间隙的疾病。

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征(Georgievsky sign):同“格诺杰米西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