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VII)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VII)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Ⅰ卷共4页,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客家人在迁徙时,把族谱、家谱敬若神明,视之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
这种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礼乐制度 D.宗教信仰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
”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B.周王的姻亲C.商朝的王族和贵族D.周王的亲族3. 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利4.《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
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 秦以前玺为皇帝独有B. 秦代以金玉为印C.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5.据《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初期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于中央B.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C. 强化财政管理进一步扩大税源D. 财权归皇帝直接掌握以防止割据6. 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
能证实这一观点的制度是A.汉朝内外朝制 B.隋朝三省六部制C.唐朝科举制 D.明朝的内阁制7.“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请将姓名、考试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位置。
3.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答题,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试卷Ⅰ: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新《老年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热议。
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最紧密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2.《三字经》是弘扬国学的重要读本。
古人云:“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
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郡县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内阁制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5.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 B.政府张贴金榜公布科考结果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D.地方大员密折奏事6.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我校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B.《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7.“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B.义和团反帝斗争C.甲午中日战争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8.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0).doc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0)〖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请同学们注意:答卷时要保持卷面整洁,书写工整,非选择题作答要求明确答题条理及层次,否则将视卷面书写状况适当扣减总分的2-3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
宗法制对今天的积极影响表现在()A.注重亲人团聚 B.规范宗教仪式 C.传承中华传统 D.便于识别血缘2. 同学们熟悉的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们第一次看到幽王举烽火时,蜂拥驰援镐京救护天子。
这一典故反映了西周哪一政治制度?()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3.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西周宗法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是()A.王位世袭制 B.嫡长子继承制C.礼乐制度(服饰规范丧葬礼仪等) D.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4.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袭制④宗法制( )A.①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5.在班级中,同学们谈论学习西周政治制度时,有这样四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分封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B.宗法制是分封制产生的根源C.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种制度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6.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7.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他自称“朕”,其命令称为“制”或“诏”,印称为“玺”,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而且要求“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题及答案(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
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A.察举制B.科举制C.行省制D.郡县制2.《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之”。
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为民,与民共享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3.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井田制D.礼乐制4.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王室子弟今北京一带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次要地位B.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比较贫瘠C.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5.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据此宋太祖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充实中央禁军C.派遣文官担任知州D.设置通判6.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7.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君主专制加强B.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有所改变C.丞相在位时间较短D.中央统治力量加强8.为解决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郡县制C.设立中朝D.设立行省9.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讲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民老赵,南下到深圳打工,因为好友老王死在工地上,决定展开回乡安葬老王之旅的故事。
电影契合了人们的家乡情结,受到高度好评,广受人们欢迎。
《落叶归根》这一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家乡情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嫡氏子继承制D.郡县制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世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4、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5、在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而“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证实万物的最高天神。
秦王赢政将符号学二字结合起来,独创了“皇帝”称号,这表明他A.德高三皇,功过五帝B.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C.要为后代开创万世基业D.企图用神力来强化权威6、以下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秦朝中央设置的“三公”是通过分科考试办法选拔的B.汉朝的察举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C.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D.科举制形成于隋炀帝时,其开始设进士科7、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订父祖官爵、门第。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含答案(II)
注意:本次历史科目的考试时间为60分钟;本卷满分100分;本卷分为试卷Ⅰ和试卷Ⅱ两部分;请将所有答案按要求填涂或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I)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 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
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C.神权与王权结合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A.以郡统县体制的出现B.贵族体制受到冲击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加强3.《文献通考》卷53《职官考七》云:“……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
”材料中所说的能“闻风弹事”(即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弹纠不法”的机构或官职应该是A.宰相B.御史台C.参知政事D.中书省4.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5. 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之、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预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
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权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2004030263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30题,每题2分)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下列古人类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2.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商朝→夏朝→西周B.夏朝→商朝→西周C.商朝→西周→夏朝D.西周→商朝→夏朝3.西洋人论述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4.“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这充分表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等级关系严格B.世卿世禄C.神化专制王权D.家国一体5.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 社会转型D. 政权分立6.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奖励军功耕织等。
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齐桓公首霸B.商鞅变法C.郡县制确立D.百家争鸣7.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8.《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 B.削弱王国势力C.增加税收 D.实现民族交融9.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A.行政事务B.军事管理C.监察事务D.财政管理10.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A. 社会转型
B. 文明起源
C. 政权分立
D. 国家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即社会转型。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斗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的逐渐确立,故A符合题意。文明起源与“大变革”不符,故B错误。 “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大变革”,故C错误。国家产生于夏朝,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D错误。
10.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培养《五经》博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故A项正确;中央官学不是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当时强调儒学的正统地位,而不是促进学生思想和个性的发展,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D错误。
8.《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
【答案】D
【解析】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恩泽贵族只是手段特点,不是最终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B选项错误;增加税收的举措是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且推恩令的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故C选项错误。
湖北省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期中阶段性检测一年级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1—9课)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
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
“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
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这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
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A. 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B. 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C. 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D. 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
”可以判断出是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硫的权力运作,故本题选择C项;A在处理中没有提及;B中出现不符合题意;D中属于西周政治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夏商周时期政治·宗法制【名师点睛】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对周天子来说,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
但在诸侯国内,诸侯对于卿大夫来说就是大宗,而卿大夫就变成了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又称为大宗。
所以,除了天子永远是大宗外,其他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2.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
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A. 浓厚的宗族色彩B. 强烈的等级意识C. 浓重的神权色彩D. 发达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礼乐制度之下,“尊尊”是指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意识,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宗族观念,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浓重的神权色彩,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30题,每题2分)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下列古人类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是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山顶洞人D. 河姆渡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我国远古时期,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是能够最早享有米饭的古人类,因此D选项正确。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从事渔猎和采集,尚未过上农耕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其他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商朝→夏朝→西周B. 夏朝→商朝→西周C. 商朝→西周→夏朝D. 西周→商朝→夏朝【答案】B【解析】【详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后灭商纣,建立西周。
因此,这三个朝代正确排序为夏朝→商朝→西周。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C、D排除。
3.西洋人论述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A. 青铜工艺极为发达B. 考古资料极其丰富C. 有完整的国家机构D. 有成熟的文字系统【答案】D 【解析】【详解】成熟的文字系统,使得商朝成为信史,被西方史学家认为,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考古资料丰富和西方人视商朝为中国第一个王朝无必然因果联系,排除B;夏朝也有完整的国家机构,排除C。
4.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土,士臣皂。
”这充分表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 等级关系严格B. 世卿世禄C. 神化专制王权D. 家国一体【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由题干中“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等关键词句可以看出西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正确。
题干只体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并未涉及选官制问题,故B项错误。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是商朝的政治统治特点之一,材料中只体现西周的等级序列,未体现神权色彩,故C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故D项错误。
5.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 社会转型B. 文明起源C. 政权分立D. 国家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即社会转型。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斗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的逐渐确立,故A符合题意。
文明起源与“大变革”不符,故B错误。
“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大变革”,故C错误。
国家产生于夏朝,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D错误。
6.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
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 齐桓公首霸B. 商鞅变法C. 郡县制确立D. 百家争鸣【答案】B【解析】【详解】立木取信典故来源于商鞅变法,故选B项;齐桓公称霸和建立县制无关,排除A;郡县制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内容,排除D。
7.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铸币权收归中央与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次实现了国家统一的是秦朝,排除B;铸币权收归中央不会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可知,表明汉武帝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8.《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 恩泽贵族B. 实现民族交融C. 增加税收D. 削弱王国势力【答案】D【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恩泽贵族只是手段特点,不是最终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B选项错误;增加税收的举措是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且推恩令的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故C选项错误。
点睛:A项是误选项,没有理解“推恩令”的真正含义。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分封嫡长子以外的诸王子嗣,解决地方诸王权力及土地过于集中的问题。
9.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A. 行政事务B. 军事管理C. 监察事务D. 财政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
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
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
中央官学的建立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 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培养《五经》博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故A项正确;中央官学不是选官制度,故B 项错误;当时强调儒学的正统地位,而不是促进学生思想和个性的发展,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D错误。
11.《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而且“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故“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故B正确;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地方豪强控制郡县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初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南下,出现民族融合。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故D项符合题意;繁荣开放、文化停滞和中外交流不符合此一时期的时代主流特征,排除ABC项。
13.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A. 轻徭薄赋B. 虚怀纳谏C. 劝课农桑D. 戒奢从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可知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唐太宗则虚怀纳谏,答案为B;ACD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
14.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出家庭手工业的状况,但没有反映出规模的扩大,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
1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学风气,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A选项排除;科举制下选拔的官员道德水平不一定高,B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6.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材料说明孝文帝A. 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B. 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C. 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D. 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认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这反映出孝文音为改革姓氏寻找依据,进而学习汉族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融合和神化皇权,故AC 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出孝文帝与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