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8次-陵墓-n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第三节陵墓人类的生与死——大自然的困惑世界各地对生命起源及死亡归宿的解释不同,因此,陵墓建筑的构思也不同。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朝一日要回归肉体而复生,因此,精心保护尸体,制成木乃伊,用巨石创造的金字塔象征永恒不灭。

•天主教国家的人:相信人是上帝的奴仆,人死后回到上帝身边,过圣洁的天堂生活,因此人间不太重视墓室的建设,仅留下一个标志而已。

•古代藏族地区:相信人死后会升天,采用由猛禽叼食的办法实现肉体升天的愿望,即所谓的天葬。

因此,在土地上就不必要保留痕迹了。

中国人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不仅灵魂不死,而且肉体形象依然存在。

在另一个世界人们可以过着世间一样的生活。

殉葬、陪葬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盛行着厚葬的制度,因此修建了工程浩大的坟墓,把大量的财富带到地下去。

尤其是奴隶主和封建帝王们的陵墓工程更为宏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巨,难以胜计。

他们的陵墓建筑之精美,宝藏之丰富,不亚于地上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例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从墓而不坟到高封巨冢早期的墓葬在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

《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

”《周易·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这里所说的树、封,指的是在地面上树立标志和堆起封土坟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研究,封土坟头和地面建筑(享堂等)的出现,大约自奴隶社会中期,也即是殷、周之间开始。

这可能与奴隶主需要经常向祖先鬼神祈祷、祭祀有关。

从今天保存的帝王陵墓来看,封土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方上,就是在地宫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尖锥体,而锥体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顶成一方顶,故名之为方上。

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代诸陵大都是这种封土形式。

•依山为陵,就是利用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如像西安附近的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都是这种形式。

•宝城宝顶,就是用砖石砌筑成圆形或长圆形的城墙,里面垒土封顶,使之更加明显突出。

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关键词:陵寝建筑陵寝秦始皇陵明孝陵摘要: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此,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帝王生前所居的宫廷建筑格局和礼制规定设计、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和其他用来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筑,以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延续至阴间。

这些建筑群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即所谓的“陵寝”。

陵寝作为推崇皇权和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陵寝制度的起源,并且以秦始皇陵、与明孝陵为例阐述古代帝王陵寝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蕴。

正文:中国帝王的陵寝建筑文化举世闻名,灿烂辉煌,从战国时代开始建设“陵寝”起,下迄明清两代,陵寝制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陵寝的建筑方式、格局、规模随供奉、祭祀、朝拜的礼制的变化而不断改革;故中国古代各王朝帝王陵寝各具风格,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和宗庙、陵寝以及丧葬等等重要礼制变革的关系。

一、陵寝建筑的发展在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坟墓建筑,而直至殷周时期,墓葬还是没有坟丘。

大约在孔子时代,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当孔子把父母亲合葬的时曾说:“古也墓而不坟”。

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河南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坟丘高 7 米,直径 55 米①,由此可证,春秋晚期中原地区确实已经出现了坟丘很高的大墓。

随着墓葬形式越来越受人们重视,陪葬品的数目也日益增多,墓室规模不断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量也随之不断加大。

由于要靠大量的木材和石材巩固建筑,因此挖出来的泥土却不能回填,便堆成高大的坟丘。

这样高大的坟墓看上去像土山一样,所以当时的人就把这种大坟墓比作山陵,统治者高大的坟墓很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陵”。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战国时代人们便索性用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把最高统治者去世隐讳地称为“山陵崩”。

因此,当最统治者活着预先建筑坟墓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吉利,也就隐讳地称坟墓为“陵”或“寿陵”。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中国古代陵墓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 知北游 》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 释丧制》
·桑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思慕之地也
“墓,冢螢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双墩一号汉墓内部结构图(安徽省考古研究 所特别提供,汪景辉等绘制)
帝王陵墓-东汉
•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 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 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 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 •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 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 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 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 置石雕生的先例,。这一建制为 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 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 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 椁室,称为“黄肠石”。
•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 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 是我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 祠堂。祠壁 用石块砌成, 屋顶用石板 覆盖。雕出 脊背、瓦垅、 勾头、连檐。 祠内东西北 三壁和隔梁 上雕刻36组 画像。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 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仿木构型以高颐阙为代表,双阙对峙,两阙间距13.6米。西阙较 完整,高5.99米,由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组成。
厚葬之制
•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 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 ,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 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 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 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 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 用品无所不有。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一、中国古建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极为缓慢,穴居、巢居、地面房屋、原始木架建筑;满足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

1)《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下”是指低是指低湿之地;“上”是指低是指高地。

因此有人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

2)我国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具有代表性的营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所见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2.奴隶社会:青铜工具的使用,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出现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夏: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商:1)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文字)。

手工业发达,尤其青铜工艺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2)殷墟:商后期都城遗址,在今安阳小屯一带。

是商后最一个都城,是甲骨文的发源地。

西周:1)城市规模上按诸侯级别分类,是我国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2)发明了瓦。

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进步,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3)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4)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理解其含义)春秋:1)高台榭、美宫室2)瓦普遍应用3)开始使用砖4)鲁班5)建筑色彩、装饰3.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的创造和贡献。

战国: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都临淄、楚都鄢郢、赵都邯郸、魏都大梁、秦都咸阳、鲁都曲阜、宋都商丘等。

秦陵及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陵及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陵及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埋葬着这个希望子孙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

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多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同时也生产着奇迹。

1974年3月兵马俑从5米深的地下“横空出世”,是几位农民的幸运,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虽地处秦始皇陵东侧达1.5公里,以兵马俑一、二和三号坑为主体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仍占地30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8000兵马俑如同复活的军团一般,宿卫着秦始皇陵。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虽是陶俑,但它们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齐膝长衣,外披铠甲,手持长兵器,或腰束革带,腿扎裹腿,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或黑发,蓝袍,绿脸,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雄纠纠的军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实况。

”经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大部分。

陵园区占地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现存高76米,周围有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

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文物出土。

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自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得知发现秦俑后想一睹为快。

1976年5月14日下午,李光耀一行来到了秦俑建设工地,40多分钟的参观结束时,李光耀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历代帝王庙介绍

历代帝王庙介绍

历代帝王庙介绍一、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秦始皇陵以其独特的规划和丰富的文物收藏而闻名于世。

陵墓内有壮丽的兵马俑,以及丰富的陪葬品,展示了秦代的辉煌和权力。

二、汉武帝神道汉武帝神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神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

汉武帝神道是为了纪念汉武帝而建立的,是一条由陵墓通往神庙的大道。

神道两侧树立着石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汉武帝的功绩和威严。

三、唐太宗庙唐太宗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为了纪念唐太宗李世民而建立的。

庙内有太宗圣像和历代皇帝的神像,供人们祭拜。

唐太宗庙是唐代最重要的宗庙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庙之一。

四、宋太宗庙宋太宗庙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为了纪念宋太宗赵光义而建立的。

庙内供奉着太宗圣像、文武百官的神像以及历代皇帝的神像,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庙之一。

宋太宗庙是宋代皇帝庙宇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五、明成祖庙明成祖庙位于北京市,是为了纪念明成祖朱棣而建立的。

庙内供奉着成祖圣像和历代皇帝的神像,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帝王庙之一。

明成祖庙是明代皇帝庙宇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六、清世祖庙清世祖庙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是为了纪念清世祖爱新觉罗·皇太极而建立的。

庙内供奉着世祖圣像和历代皇帝的神像,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庙之一。

清世祖庙是清代皇帝庙宇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七、中山陵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为了纪念孙中山而建立的。

陵墓占地广阔,建筑庄严肃穆。

中山陵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帝王陵墓之一。

八、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宫之一。

故宫是明代和清代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故宫建筑宏伟壮丽,保存完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九、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圆明园曾是清朝皇帝的行宫和游览胜地,拥有丰富的建筑和园林艺术。

陵墓简介

陵墓简介
ຫໍສະໝຸດ 河南巩县宋陵神道石刻
华表
明十三陵石牌坊
第三部分:护陵监

是保护陵墓人员的住所。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是为帝
王守护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为防止盗
掘和破坏,每个皇帝陵均有护陵监。护陵监外
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我国历代主要帝王陵墓:
秦代 汉代 唐代 宋代 秦始皇陵 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唐高宗李治乾陵 北宋帝陵,西夏王陵


三国、晋、南北朝及元朝外均实行厚葬
陵墓构成:封土、墓室、陵园建筑
封土:
第一类:方上
第二类:以山为陵
第三类:宝城宝顶
方上
以 山 为 陵
乾陵
宝城宝顶
宝城宝顶
方 城 明 楼
墓室:
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 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 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 垒建。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 建筑大型墓室。
元代
明代 清代
成吉思汗陵
朱元璋南京明孝陵,朱棣长陵 关外三陵,清东5陵,清西4陵
定陵地宫
陵园建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第二部分:墓道
第三部分:护陵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祭殿:为主殿,也叫享殿,明代称祾恩殿,
清代称隆恩殿

配殿:正殿两旁的殿


廊庑建筑
焚帛炉:在祭奠仪式上用于焚烧祭祀物品 祭坛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祭殿与配殿
第二部分:墓道

也称神道,即通向墓穴的道路,又称御路、甬 路。 石象生:祥瑞—獬豸、甪端、麒麟、朱雀、骆 驼、象、马等; 祛邪—辟邪、狮、虎、羊等 华表(望柱) 阙、坊、门等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西周以前,帝王墓葬多为木椁大墓, 地面不封不树。
❖秦始皇开创了陵寝制度,使丧葬文 化向祭祀文化转移
陵墓建筑组成部分
❖ 由陵、寝、神道及两旁石刻群和其它陵 园建筑
❖ 地下的称“地宫”,为木椁墓室 ❖ 棺椁、封土等级:天子棺椁七重,诸候
五重,大夫三重,士人一棺一椁 ❖ 中国陵墓建筑地面上有神道、翁仲、石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 ——五代十国时期,陵墓建筑显出小而 精确又不失皇陵规制。
兽及诸殿堂
清东陵平面图
明孝陵平面图
明长陵平面图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形制
❖ 历代陵墓建筑形式 1.方上
2.依山为陵
3.宝城宝顶
秦始皇陵模拟沙盘图
秦始皇陵施工情景设想图
秦始皇九层之台的陵上享堂复原图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开依山为陵先河的唐昭陵
唐昭陵
(三)中国古代陵园建筑布局
❖ ——宋代陵墓形制恢复方上形式,并发 展为筑园形砖城,在城内填土使之成一 园顶曰“宝顶”,城上设垛口女儿墙成 “宝城”。北宋皇陵的最显著特点是统 一化和规范化,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艺 术的成熟时期。
江 苏 江 宁 南 唐 李 煜 墓 内 景
李 璟 墓 的 地 宫
❖——辽金时期在陵墓建筑,陵墓建 筑颇具有民族特色。陵前建正方形 享殿,前置月台,两侧出回廊成院 落。
❖——元代皇帝因实行秘密埋葬,不 建地上陵墓,采用马踏葬坑埋土为 墓形式。

08中国建筑史试题库答案

08中国建筑史试题库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用瓦历史可以追索到。

2.著名的小雁塔、应县木塔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塔:、。

3.倒座和抄手游廊常见于。

4.号称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分别是指、、、5.我国现存最高的古代建筑物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古代木构架建筑物是。

6.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房屋的建筑遗址_________________。

7.号称“中国第一四合院”的建筑遗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国自办最早的建筑教育始于 1923 年,最早的建筑系成立于1927年。

9.列出下列建筑作品的设计人或设计公司金茂大厦 SOM 中国国家大剧院保罗.安德鲁赵州桥李春鸟巢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南京中山陵吕彦直 CCTV央视新楼库哈斯上海鲁迅纪念馆陈植香山饭店贝聿铭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人民大会堂赵冬日和沈其上海汇丰银行新楼公和洋行上海沙逊大厦公和洋行北京仁立地毯公司梁思成与林微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KPF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彭一刚10.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用砖历史可以追索到。

11.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园手段是指、、、。

12.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两种建筑类型是和。

13.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它早期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至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名)已经出现。

14.我国著名的安济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名)的建筑,它的设计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垂花门”常见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居。

16.我国古代著名的楼阁式塔代表有_________ ,密檐式塔代表有________________。

17.号称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指、、、。

18.《园冶》的作者是。

《营造法式》的作者是。

19.我国传统的清式彩画作主要有、和三种。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

长陵
明长陵(朱棣墓)鸟瞰
明长陵祾恩殿
定陵
定陵是明神
宗万历皇帝 的陵墓,为 目前国内考 古界惟一主 动发掘的帝 陵。
明定陵(万历)地宫前殿
后殿及帝后棺床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葬有顺治、康
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及其后妃,主 陵为顺治的孝陵。与明代帝后合葬不同,清 代帝后死后分葬,各自起陵。
照明帝陵。与明帝陵不同的是,其皇后在帝陵旁单独设陵, 不与皇帝合葬。
明孝陵
神道石象生——蹲驼 神道石翁仲——武臣
明孝陵方城甬道
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 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 是中国封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 对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 为的维护。“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礼。
灵台前是用于供奉祭奠的献殿,两者之间有一条鱼梁
封土,封土下为墓道。灵台下为墓室,墓室为三土洞 式结构,四壁立护墙板。
明清陵墓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并将唐代的以山为陵与宋代地宫上做方锥形夯土 陵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明清两代帝陵都选择山水形胜之处,以山为背景,地宫上建
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东麓山前。陵区内按 昭穆制分成东西两行排列帝陵,另外发现有 70余座陪葬墓。
帝陵由双阙、神道、石像生、碑亭为前引,后有外神
墙、月城和内城,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仿佛一 个个独立的院落。
地宫之上,内城西北角建高耸的塔式灵台,呈八角形
,分为5级、7级、9级不等,为西夏人所独创,被称 为东方金字塔。
清陵陵区的总体布局效仿明陵:
入口处建有石牌坊、大红门,其主神道直抵陵区中

廖仲恺何香凝墓建筑设计解析——兼论民国时期国葬墓建筑布局与形制特征研究

廖仲恺何香凝墓建筑设计解析——兼论民国时期国葬墓建筑布局与形制特征研究

但廖墓建设历程颇为曲折。

廖墓营建自1925年,因时局动荡至1937年方全部落成,其间十多年,经历了两部《国葬法》的变革,廖墓筹备之初,一切事宜皆按照国葬最高规格设置,择址于南京钟山天堡城下,毗邻中山陵园,委托刚获得中山陵竞赛头奖的吕彦直为责任建筑师。

至1935年重启廖墓设计建造时,吕彦直已病逝,故重新委托参与中山陵项目的建筑师刘福泰负责。

与此同时,第一代留学归来的中国设计师带回西方体系化的设计方法,建筑形式上普遍体现“中国式”之民族复兴的要求[1]。

作为近代中国建筑史较少提及的个案,廖墓的建设充满时代环境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其建设过程体现了近代国葬制度的变革及对中国传统形式的现代化探索。

而在国葬机制下,廖墓与同时期国葬墓有何异同?面对山地地形与“中国式”的要求,廖墓择址与布局是出于中国传统相地择址观念,还是现代工程合理性的考量?与中山陵是否有呼应?对于西方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形式风格之间的矛盾,设计师又是如何进行取舍与平衡?廖墓营建过程保存的资料仅有1935年工程说明书一份和刘福泰绘制的工程图纸四幅(见图1),两位建筑师鲜有关于该项目的言论。

本文通过对廖墓场地的体验与绘图抽象工作,从历史研究与现状解读两个方面出发,解析廖墓设计中的要点关系,并从国葬仪式的需求、山地地形对建筑布局的制约,以及平面组织手法几个视角探究近90年前建筑师设计时的种种考量。

2 近代国葬墓建筑规格及布局特征近代第一部《国葬法》颁布于1916年,在适用期间仅为黄兴、蔡锷、孙中山三人建设陵墓并举行国葬。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近代第二部《国葬法》,廖墓于1935年再起营建事宜时,国民政府已依据新《国葬法》为谭延闿和黎元洪举行了国葬典礼,其中谭延闿墓,以及摘要 廖仲恺何香凝墓(以下简称“廖墓”)建设于1925—1937年,其间经历近代两部《国葬法》的兴替,陵墓两任建筑师均以西方留学背景应对当时社会普遍追求的中国古典复兴形式主义要求,集中展现了变革年代中社会与建筑环境特点。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1)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1)

第二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问题1:宫殿应该具备哪些功能?•问题2:对宫殿建筑有什么直接的感觉?佛堂、斋宫、藏书阁、骑射场等供皇帝及家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与念书习武的场所3膳房、作坊、库房,大量服务人员的生活用房等辅助部分4包括皇帝、皇后、众多皇妃和太祖、太后生活、休息用的寝宫、园林、戏台生活起居2需要有举行各种礼仪和处理日常政务的殿堂、衙署、官府办理政务1对应的空间功能任何一幢或一组建筑,决定其规模和内容的自然首先是它们的功能需要。

宫殿建筑也是如此。

•宫殿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

它们是历代奴隶主和封建帝王把大量的财富、最好的建筑材料、最高级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代表了当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王朝的权威需要“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

萧何劝说汉高祖刘邦建设壮丽宏大的宫殿以显示皇天之重威。

历代帝王均是如此。

重重的院落,构成了恢弘的气势中轴对称,彰显稳固雄伟宫殿建筑发展的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年代:夏商时代•特点:茅草盖顶、夯土筑基,结构已初步完整,轴线出现应用于群体组合。

•举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

二里头宫殿复原总平面是目前所知中国最原始的宫殿建筑实例,堪称“华夏文明第一殿”。

回廊环绕,我国早期廊院建筑。

殿堂8开间,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开间统一,说明木构架技术有一定提高。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年代: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夯土高台,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 体,而不是庭院式建筑。

•举例:春秋时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战国时齐故都临 淄(山东临淄)、赵故都邯郸(河北邯郸)、燕下 都(河北易县)、秦咸阳(陕西咸阳)等,都留有 高四五米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复原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年代:秦汉•特点:前殿规模宏大,形式隆重。

中国建筑史终极版の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终极版の名词解释

梭柱上下端或仅上端做卷杀之柱。

生起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间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宋《营造法式》规定,次间柱升高2寸,以下依次迭增2寸。

侧脚宋《营造法式》规定;檐柱向内倾柱高的10/1000,两山檐柱向内倾8/1000,角柱两个方向都倾,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

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

宋式先定脊博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

四出羡道。

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

方上。

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封土。

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

黄肠题凑。

汉代帝王陵制,用柏木段垒成墓室,柏木心为黄色,木段头皆朝内,故称。

方城明楼。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宝城宝顶。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一种形制,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窿状。

圆形围墙称为宝城,穹窿顶称为宝顶。

平棊唐宋时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并绘彩画。

平闇唐宋间使用的一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棊稍低,一般不作华丽的彩画。

推山:加长庑殿顶正脊长度的做法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收山:歇山顶两山向内收进的做法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副阶宋代殿阁等级的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藻井是平棊向上凹入的部分,通常位于天花板的核心位置。

常见的是八角形的“斗八藻井”,也有圆藻井,藻井的设置起到了烘托空间和强化空间重点的作用。

须弥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加而成,吸取了佛像台座造型面形成的一种特殊台基形式,一般多用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秦始皇陵详细介绍

秦始皇陵详细介绍

秦始皇陵详细介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它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的陵墓群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6年,经过近40年的工程,于公元前210年完工。

秦始皇陵的主墓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陵墓占地面积达56.25万平方米,总共分为外围防护墙、内城、宫殿、祭祀区和墓葬区五个部分。

首先是外围防护墙,它由四座巨大的土山组成,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每个土山都高约20米,底部宽约70米,顶部宽约50米。

这些土山以及其中的土壁和护城河构成了对陵墓的有效保护。

接着是内城,内城是秦始皇陵的核心区域,占地约17.7万平方米。

内城中心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宫殿由殿堂、神庙和住宅组成。

宫殿的主要建筑是金殿,金殿是秦始皇陵的灵堂,供奉着秦始皇的神位。

整个宫殿建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展现了秦代建筑的巅峰之作。

紧接着是祭祀区,祭祀区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区包括祭坛、祭台和祭祀殿等建筑,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

在祭祀区进行的祭祀活动是对秦始皇的崇拜和纪念,也是皇权的象征。

最后是墓葬区,墓葬区是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

秦始皇的陵墓位于墓葬区正中央,这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

陵墓内设有三重石门、三重石门廊和三重土门,形成了严密的防护体系。

陵墓内还设有秦始皇的陪葬品和陪葬坑,陪葬品包括铜车马、陶俑等,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秦始皇陵的建造规模宏大,工程浩大,不仅体现了秦代的工程技术水平,还展示了秦始皇的权力和荣耀。

秦始皇陵的建造使得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永久陵墓的帝王,也为后来的帝王陵墓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始皇陵的建造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据史书记载,建造秦始皇陵期间,动用了数十万民众和大量的劳役。

在陵墓建造过程中,有很多人因为劳累过度而死亡。

【历史典故】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地宫是如何建成的

【历史典故】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地宫是如何建成的

【历史典故】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地宫是如何建成的【历史典故】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地宫是如何建成的?我们为什么要先修建排水设施?根据秦岭地区地下水文资料,第一层地下水距地表约15米,第二层地下水距地表30米以上。

最新研究表明,秦岭陵地下宫殿的深度约为30米。

秦岭陵区地下水资源丰富。

如果地下水问题得不到解决,地下宫殿的土方工程就根本无法完成。

刘占成说:“为了切断和排放地下宫殿周围的地下水,排水渠应环绕地下宫殿一周,其深度必须超过地下宫殿的深度,底部用不透水的绿色石膏密封。

因此,在挖掘秦岭陵地下宫殿时,首先首先是排水渠工程。

排水渠被陵墓环绕,地下宫殿内形成一个岛,以便于下一步的施工。

“秦岭陵墓的地下宫殿是一座直洞土矿墓。

专家利用重力定量技术计算出,地下宫殿的挖掘范围为东西170米,南北145米,深30米。

坟墓底部为东西80米,南北50米。

”从北到南。

如果粗略计算大口小底的土方量,将开挖约50万立方米土方。

挖掘墓圹刘占成说:“当地下水通过排水系统通过地下渠道坎儿井不断排出时,地下宫殿墓匡可以在排水渠道内正式挖掘。

超过50万立方米的土方通过墓道和周围墙壁留下的台阶运输到墓匡。

工作量非常大。

至于匡墓底部的地下水,可以用绿色石膏填充,上面铺上夯土,夯土石表面铺上砖块。

"布置墓室挖掘完匡墓后,将安排墓室。

地下宫殿土矿底部4000平方米的面积也经过精心规划和安排。

刘占成说,分区或划分房间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应该确定主房间的位置。

主室应布置铜棺、石棺、黄肠等。

文献中有“以汞为江海”的记载,其他一些辅助室或随葬品耳室也有供秦始皇在地下欣赏的空间。

券砌石顶一般的垂直洞窟土矿墓都是填土的,但秦始皇陵的地球物理验证结果表明,地下宫殿中有石板。

刘占成认为,墓穴中的石板可能属于地宫墓顶的覆盖材料,即地宫应为粘结石顶。

“秦始皇史记中有‘天文学’的记载,即在地宫顶部绘制一幅天文星宿图;至于石头的来源,如金代自然史所述,是‘取自渭河以北的山脉’张华著。

中国建筑史9第四章陵墓教学文案

中国建筑史9第四章陵墓教学文案

B、保持方上陵制的最后时期
宋陵方上 宋陵石像生
二、实例:
6.明陵(重点) (1)南京明孝陵 (明清陵墓制度从明 孝陵开始) A、开自然神道之先 河,神道依地形自然 弯曲; B、始建宝城宝顶— —陵体。
明楼: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为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楼。
碑亭(四方城)
石望柱 石像生
(1)汉武帝茂陵 茂陵
卫青墓
霍去病墓
卫青墓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前“马 踏匈奴”石刻
(2)汉宣帝杜陵
宣帝杜陵
覆斗式封土:封土堆 像古代的斗倒扣着的 形状,形成底大顶小 的椎体,顶部和底部 同为正方形。
宣帝杜陵
4.唐乾陵(重点)
(1)唐乾陵位于乾县的 梁山
梁山上,以山为陵,凿
山为穴;
(2)以梁山东西双峰为
E、轴线长而富有变化,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 F、总体气势磅礴、恢宏壮丽。
明十三陵石牌Leabharlann 5间11楼大红门碑亭
神道、石像生
棂星门
(2)各陵单体 A、陵体由方形改为圆形,称 为“宝顶”。
B、取消寝宫,扩大祭殿。 C、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为长 方形,在南北轴线上布置三 个院落,更接近于宫殿建筑。
阙,整个陵区显得崇高、
雄伟,选址非常成功;
(3)以双阙间依势而上 的坡道为神道,神道两
双乳峰
侧列门阙、石柱、石像、
石人等,山上遍植柏树,
烘托出肃穆的陵园氛围,
所费少,收效大;
神道
(4)在形制上,唐乾陵继
承了秦汉时陵区四面有
墙,墙中辟门之制,并
加长强化前导序列,同
时开创了合葬制、因山
为陵等形制。
第一道门

历代皇陵(夏朝——清朝)

历代皇陵(夏朝——清朝)

历代皇陵(夏朝——清朝)夏商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

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

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

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

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

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

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

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

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

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

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

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

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

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

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

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种。

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乾陵总平面
唐乾陵双阙峰
唐乾陵神道
唐乾陵神道---石马
唐乾陵附章怀太子墓内景
唐乾陵附章怀太子墓内景
唐乾陵附永太公主墓剖视
唐乾陵附永太公主墓内景
河南巩县宋陵方上 "五音姓利“ "东南地穹,西北地垂"
河南巩县宋陵石像生
6.明陵 (1)明孝陵:(明清陵墓制度从明孝陵始) ☆始建宝城宝顶——陵体; ☆开自然神道之先河,神道依地形自然弯曲; ☆神道分两段,前段为引导部分;
自然生动。
梁萧秀墓石碑、石柱、石辟邪
5.唐乾陵 ☆位于陕西乾县梁山南麓,渭河以北(关中十八陵,100多公 里陵区); ☆因山为陵(依梁山而建),凿山为穴,四周建方形陵墙, 四面辟门;
☆以山为阙,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4公里) ;
☆合葬墓(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 ☆陵园整体模仿唐长安城格局;
唐陵总平面(关中十八陵)
汉武帝茂陵东卫青及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刻
汉代砖墓--山东沂南墓
雅安高颐阙(汉)
4.六朝陵墓(位于南京江宁、江苏句容等地) 南京梁萧景墓表 ☆墓前开始有神道;
☆墓表高6.5米,雕刻精美、
比例协调、简洁精致; ☆带有印度、希腊石柱痕迹。
梁萧景墓辟邪 形体硕大、气度非凡、 雕刻精致、造型夸张、
☆长陵的享殿,供奉明成祖及其皇后的神位;
☆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三层须弥座, 最高等级;
☆内部62根整根优质楠木柱。
明长陵(朱棣)鸟瞰---方城明楼及棱恩殿
明长陵(朱棣)棱恩门
明长陵(朱棣)棱恩殿内景
明十三陵石五供
明十三陵棂星门
明长陵(朱棣)棱恩殿
明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地宫位置及平面
☆陵园建筑——寝宫、神道、护陵监;
☆建筑轴线越来越长; ☆空间越来越人工化,与宫殿更加接近; ☆越来越强调礼制。
(三)实例 1.战国中山王兆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战国中山王兆域图复原
2.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渭河南岸平原上;
☆面积2平方公里,周围有陵墙二道环绕;
☆陵体为三级方锥形夯土台(方上),每边长350米,高46米;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工坟丘; ☆陵东有兵马俑,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的护陵卫队) ; ☆开创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和陵园布局的先例。
黄肠题凑:黄肠---柏木芯;题---头也;凑---聚也。
3.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寝殿、献殿----棱恩殿、隆恩殿、享殿; (2)神道:石象生、牌坊、门阙等。
汉代砖墓--山东沂南墓
汉代砖墓结构示意图
概括发展过程: ☆地上部分——从葬而不坟到宝城宝顶; ☆地下部分——由黄土小穴发展到地下宫殿;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一)陵墓的产生
1.生死崇拜与鬼神崇拜;
2.祖先崇拜——祭祀、侍奉、纪念。
“事死如视生”
(二)陵墓组成(地上、地下)
1.“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地上陵体 ☆早期顶是平的、没有坟体(不封不竖); ☆周代产生祭祖,出现坟冢,封土坟头,后来演化成三种形式 且建筑化: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3.汉陵 ☆汉武帝茂陵:以方上为中心(每边长230米,高46米)、周围 有陵墙,四出陵门,门外立夯土阙; ☆茂陵有庞大的墓葬群,霍去病墓在汉东;
☆各陵有享殿;
☆山东沂南石墓(东汉末年);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东汉); ☆中国最早的陵邑制出现在汉代。
汉茂陵(汉武帝)
河北遵化清东陵裕陵(乾隆)石牌坊
河北遵化清东陵裕陵(乾隆)石牌坊
河北遵化清东陵定陵(咸丰)鸟瞰
河北遵化清东陵定东陵(慈禧)隆恩殿内景
思考题: 1.唐大明宫布局的特点是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北京故宫布局的特点是什么?
3.坛庙包含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类型? 4.北京天坛的特点是什么? 5.举出中国历史上利用地形进行陵墓设计的实例。
☆后段轴线南北向正对主峰(钟山),依次为大红门、棱恩门、
棱恩殿,方城明楼(下为隧道穿登)、宝城。
江苏盱眙明祖陵石像生
南京明孝陵(朱元璋)平面
南京明孝陵(朱元璋)—方城明楼(楼已毁) 模仿宫城,早期有四座,自此起仅一座。
南京明孝陵(朱元璋)石像生
(2)明十三陵(北京)总体布局特色:
☆位于北京城北45公里天寿山南麓; ☆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陵区入口起点是一座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南面山口处 有龙山、虎山如双阙; ☆自南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像生到龙凤门(相当棂 星门);为十三陵公共神道,各陵不再设置石像生、碑亭等;
(1)方上(土台):秦汉以人工夯土建上小下大的方锥体。
( 2 )以山为陵:唐乾陵,凿山为穴,围以正方形的神墙,四 面劈神门;
a.省工;
b.防盗;
c.以自然方法营造气氛
( 3 )人工构筑物:明清以后,地面建筑越来越脱离早期神怡、 自然,走向人工化,宝城宝顶出现。
2.地下
竖穴:小穴 --- 土穴木板墓室 --- (商到西汉) --- 木椁室(所 有面均有木头),先做一个大的棺材,再把装人的棺材放进 ---(东汉至明清)---砖石发券; 横穴:始于汉代,终于唐代“以山为陵”,砖发券。
☆轴线长(7公里)而富于变化。
☆总体气势磅礴、恢宏壮丽。
明十三陵总平面
明十三陵石牌坊、 大红门
明十三陵石像生
(3)明长陵 a.布局 ☆陵园由墙垣环绕,三进院落,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入门庭院内设神炉,北为棱恩门(五间歇山殿),入门为棱 恩殿(九间重檐庑殿),过棱恩殿为宝城前院,方城明楼前 设五供石台; b.自明代以后,不再见方上陵体,宝城皆圆形。 c.清陵完全继承明陵体制。 棱恩殿
明定陵(朱翊钧)地下墓室
明定陵(朱翊钧)地下墓室
明定陵(朱翊钧) 地下墓室
7.清陵
关外三陵、清东陵(河北遵化)、清西陵(河北易县)。 清东陵 ☆位于河北遵化,仿十三陵设主神道、石牌坊、大红门等; ☆以隆恩门为正门,设隆恩殿为正殿; ☆后设二柱门、石五供和方城明楼,再后为宝城宝顶; ☆总体效果不如明十三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