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
德 国 的职 业 培训 和现 代化 大 生产 联 系较 为 紧密 , 所 以可 以 1 国外职 业 院校校 企合作 先 进模式 根 据 市场 发展 的需要 灵活 设置课 程。 1 . 1德 国“ 双 元制 ” 模式 “ 双元制” 模式 是 指企 业 与 全 1 . 2 新加坡 “ 教 学工厂 ”“ 教 学工 厂 ” , 是 指 学校 内部 建 日制 职业 学校 合作 进行 职业 教育人 才 培养 的模式 。二者通 立 设备完善 的教学 工厂 , 使其 成为一 个专 门教学 的企业 , 同 过合 作协 议规 定 各 自的权利 和 义务。培训 者在职 业 学校 里 学 习普 通 文化知 识 和专 业理 论 ,在 企业 内接 受职 业 培训 , 时 也要承担 企业具体 项 目的学校 。学 生在完 成企 业项 目的 学 习职 业技 能知 识 , 提 高动 手操作 能力 。这种 模 式 以培 养 过程 中锻炼 了专业 操作 能力 ,将 所学 的理论 知识 运用 到 实 “ 教学工 厂 ” 具有 以下特 点 : ( = [ ) 一种 学校和 企业 高 素 质 的职 业 人 才 为 目标 ,实现 了理 论 与 实践 的有 机 结 际 工作 当中。 共 赢 的校企 合作模 式。 学校 和 企业 的合作 关 系是展开 校企 合。 “ 双元制” 模式有 以下的特点 : ①校企互补 , 尤其是企业 教 学工 厂” 的主要 目的是 实现学 的主导作 用 。“ 双元制” 中学校 主要 负责 对学 生进行 知识 教 合作 的前提 和基础 。建 设 “ 院的人 才培养 与企 业工 厂人 才需 求的 对接。学 院根据 企 业 育, 企 业则 负责职 业 技能 教育 。 企业作 为教学 主体 , 为学生 提 供 了企 业理 论 学 习和技 能 实践 操作 的平 台。另 外 , 企 业 的实 际情况 为学生实 践训练 提供 了真 实运作 的场地 ,从 而 ② 一种 以学院 为主导 的校 企合作 。 还 提 供 部 分经 费 进 行人 才 的培 养 ,主 要 包 括 兼职 教 师工 实现预期人 才培 养 目标 。 资、 培训 设备 和 教材 的购 置 费 用 、 学 生 的生 活 补 贴 以及 社 由老 师来 掌控 学生 的实 习 ,老 师根 据教 授 的知 识和 技 能安
浅析中外校企合作模式
浅析中外校企合作模式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
笔者旨在通过对国内、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及特色的研究分析,为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研究及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国内;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
为此,笔者将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做了比对,目的在于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浅析(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分类企业主导模式类。
这类模式包括日本的“企业访问”式、韩国的“产学合作”式、德国的“双元制”式等。
职业教育在这类模式的主导下,以企业培训为主、辅助以学校教学。
包括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美国的企业——职业学校“契约合作”式等。
这一类模式遵循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的原则。
学校主导模式类。
这类模式包含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式、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式等。
此模式以学校为主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
(二)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特色对比企业主导模式的代表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和韩国的“产学结合”式。
特点:企业或生产部门既是校企合作的对象,也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企业在内部均设有培训机构,企业具备相应的社会监督或保障系统,学校教育的比重远远小于企业培训的比重。
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为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式、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式。
特点:这类模式的操作是以学校计划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通过综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点,寻找企业雇主,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以及生产实践培训场所的具体条件,展开校企合作。
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浅析(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浅析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中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方,企事业单位是用人方,校企双方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办学条件、师资、技术等方面采取全方位合作,通过订单培养模式,以“工学交替”形式,把学校和用人单位都作为教学点,学生培养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就业。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的比较研究
对合作职业教育作了新的解释,明确规 j司根 据企 业与 教育 的合作 计划 . 收办 ” 要 . 计 学 生 的 课 程 . 学 生 安 排 在 企 业 “ 设 把
1合作职业教 育的开始。10 年赫 l中学 习实际 的操 作技能 .学 校承认学 生 企业提供 了大量技 术人才 .极 大地促进 . 96
尔曼・ 施奈德在辛辛那提大学创设“ 合作 I在 企 业 获 得 的学 分 。 职业教育课程”标志着美国合作职业教 l
3 收办 学 校 模 式 。 谓 “ 办 ”就 是 . 所 收 ,
大批适合1商企业发展的实用人才。
宾西 洛杉 合 注重 理论与 实践 相结 】行动性计划 : 法尼亚商 业部 、 矶 企校 的“ 作教育 ”
2 .生计教育运动中的合作职业教 I统 一校 区 、 波士顿 私营工业 协会 、 马里 兰 合 .学 生可 以通 过各种形 式 的职业 训练
企 育的开始;93 16 年的 《 职业教育法案》 l企业 与学 校建 立起 密 切 的合作 关 系 . 扩
大了职业教育对象的范嗣,提出要大力 I业为学 校提供 资金 、 备 . 提 出学 生 的 的录取 、 、 设 并 培训 专业课 程的 建设 以及教师
发展 部分 时 间制 的合 作职 业 教育 : 6 1培 养 目标 .学 校 负 责 为 企 业 培 养 企 业 所 的 选 聘 等 活 动 .学 校 为 企 业 提 供 专 业 培 1 8 9
路 金 定职业教 育的主要 目的是“ 使失学 者 、 ; 了 位 于 纽 约 西 北 区 的 小 马 丁 ・ 德 ・ 中 失
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的分析
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的分析作者:刘丽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4年第04期改革和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主题,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了解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并进行比较,学习并引进适合本校的办学模式,从而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国内外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直是各个职业院校研究的重点,他不仅关系到教育的成果,也关系到职业学校的发展。
什么样的校企合作适合本校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专家都进行过研究。
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的是国外对此的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是1871年德国宪法首先提出来的。
1900年,德国在职业培训方面让企业参与,培训的主要责任让企业承担,这样,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互相协调、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模式”。
1.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办学形式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和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方式主要是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二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设置工作场景进行工作训练,使工作训练这项内容成为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学生在进行工作场景时有劳动报酬,这种带薪工作与过去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只能旁观却不能动手的方式截然不同,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工作方面的知识的掌握。
四是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政府进行宣传和强化。
五是学校的作用,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应该使学生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学校在对学生培训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考虑企业的要求,使企业能够更加愿意接受学员工作。
2.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学形式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肇立春(沈阳师范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沈阳110036)摘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经验与做法,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差异,寻找途径,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比较研究“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
研究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大有稗益。
一、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l.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学形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
这种校企合作形式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培养目标十分明确,而且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始终。
二是无论是教师配备还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都体现以企业为主的要求。
三是办学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办学形式。
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工作训练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学生进行的是有薪的工作,不同于过去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那种只能旁观不能动手的方式。
四是政府强化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五是学校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可能考虑企业的要求,使企业接受学员工作成为其训练职工和选择新职工的人力资源事业的一部分。
3.企业与学校合股的办学形式。
这是发达国家扩大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2.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和特点2.1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包括人才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
而在国外,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实际技能培训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和澳大利亚的学徒制度。
2.2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特点中外高职校企合作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导向:校企合作更注重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校方能更加了解市场需求,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培训方案。
(2)教育质量提升:校企合作可以提高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增强实践能力。
(3)就业机会增加: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获得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并且与企业建立起联系。
(4)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3.1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1)合作模式不够灵活: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往往比较僵化,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兴行业的需求。
(2)实践基地不足:中外高职校企合作面临实践基地不足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无法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3)信息共享不畅: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不畅,学校和企业之间很难互相了解对方的需求和问题,无法达到真正的合作效果。
(4)评价体系不合理: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4.2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中外高职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制度的完善等。
(2)推进学校改革:中外高职校企合作需要推进学校的改革,包括教学理念、教师队伍和管理机制的改进等。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高职校企合作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摘要: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管理机构、经费来源、法律保障、教师队伍等方面比较研究了国外典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澳大利亚tafe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都成功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认真研究、借鉴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所谓“双元制”,就是在国家立法支持下,以企业为主导,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1、管理机构德国校企合作管理机构为联邦政府科技教育部、州政府、劳工局与行业协会。
此外,高职院校成立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和协调委员会。
董事会是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成员主要有州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学院教职人员、企业人员等。
专业委员会是高职院校最高学术机构,主要由行业、企业、学院中相关专家和学者组成。
协调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间关系。
2、经费来源政府和企业共同为高职教育提供稳定、充足的教育经费。
政府教育经费主要用途有三个:一是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二是支持企业培训,三是通过经济补贴对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进行资助。
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政府承担大部分费用,在企业培训期间企业承担培训费用。
3、法律保障德国193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高职教育“双元制”模式。
此后,陆续出台了《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规范了校企合作行为。
2005年生效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为德国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极大的促进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
4、教师队伍德国高职院校教师主要由本校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
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
间的隔阂感,才会向辅导员敞开心扉。
但不能放纵学生,要在遵守相关制度和规定的条件下,给予宽容和理解。
90后这一代高职学生,在家里都是被父母百般呵护,在外面受点委屈、挫折,就会把失落感扩大化,因此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6大二的班级干部仍然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有些班级干部出现了工作的懈怠,作为辅导员,要更加重视班委干部的培养,要关心他们自身的发展,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锻炼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
对班委要有信心,只要他们愿意为班集体服务,就要给予支持和鼓励,相信班委是可以培养的,在其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方面多进行培养,帮助他们多方面发展,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
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主要职责是学习,要抓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其次是干部,既要承担起老师的助手,又要承担起为同学服务、协助老师和学校参与管理学生工作的任务,还是同学们心声的“代言人”,代表着同学们的利益[8]。
因此,加强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7要从专业设置、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多方面考虑,合理地设置相应课程,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相关课程的补充,协助学生更快地融入专业课的学习。
同时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认真学习考查课。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一方面有利用于课程的学习和补充,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总之,对于高职大二学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培养和正确引导,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张兵.高职辅导员班风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5-206.[2]钱庆,周玉敏.高职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的探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29-31.[3]徐时彬,黄璐娇,邹良明.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需求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0(30):99-101.[4]张幸莲.大二学生一次集体活动组织失败的案例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2):91-93.[5]陈昊,崔亮,杨洁.职业中专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2,71:191.[6]黄小勤.浅析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模式[J].文学教育,2013,10: 56.[7]杨晓云.浅谈高职大二学生管理工作[J].新课程(下旬),2012,2: 16.[8]林思远.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8(24):48-49.摘要: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具体做法,同时研究了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通过对比,寻找差异,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创新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并提出了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措施和建议。
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摘要:分析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经验和做法,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通过对比,寻找差异,探索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比较研究;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06-0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发达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种办学模式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
研究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有益于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办学经验,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探索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对策,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和经验(一)主要模式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比较早,常见的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有: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企业与行业协会主导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典范,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和运行体系的衔接问题,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类型。
它的运行机制主要为企业提供培训岗位,学员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员学习阶段的优劣将决定他今后能否被企业录用。
在德国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按照行业标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实现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
德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注重实效,建立起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长期、稳固和紧密的。
[1]“双元制”教育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技术人才。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职业培训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进行,但以企业培训为主,突出职业技能培训。
二,企业参与度高。
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与学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对比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课题。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可以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对于培养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和优劣势,从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也可以为国际间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和建议,从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合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为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3 研究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项对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形式。
通过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研究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与作用,把握国际教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指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教育制度的漏洞和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通过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比,可以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保障,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和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到一定水平,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各种岗位的需求。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摘要】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外高职校企合作进行深入探讨。
在引言部分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为后续内容提供理论支撑。
在分别对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概述、模式比较、优势对比、难点比较和经验交流进行详细分析,为读者呈现全面的比较研究结果。
在结论部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推动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编写,旨在为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提供借鉴和促进合作交流,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模式、优势、难点、经验交流、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展望、建议、合作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的高职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大幅增长,而且在质量和体制机制上也实现了重大改革。
与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日益密切,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外高职校企合作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在合作方式、合作模式、合作成果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研究比较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差异与共同点,有助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优化国内合作机制,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赢。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各国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与劣势,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高职教育与产业合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共同特点和特殊之处,为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其意义重大且深远。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培训水平。
通过深入比较研究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不同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优势与难点,有助于我国高职教育跟上国际潮流,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近年来,中外高职校企合作在中国逐渐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以及经验和教训。
在中外高职校企合作中,有几个共同点。
双方都能够以自身的优势互相补充。
高职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而企业则具有实际操作经验和充分的市场洞察力。
通过合作,学校可以提供企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而企业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经验。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都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促进技术的共享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
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专业知识和研发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都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运作和要求,培养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
企业的参与也可以帮助学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是体制差异。
中国的高职院校往往受到行政管理和制度约束,合作开展的灵活性相对较低。
而国外的高职院校则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更注重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其次是文化差异。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需要克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互相理解和适应对方的需求。
这需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加强沟通和培养跨文化意识。
最后是合作层次差异。
国外的高职校企合作更多地注重研发和创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
而中国的高职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生产实习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合作层次相对较低。
这需要中国的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提升合作层次和深度。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具有许多共同点和差异。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外高职校企合作都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但同时也需要重视差异,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和路径,进一步推动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有助于发现不同国家间的合作模式和经验,为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情况在不同国家间存在很大差异。
在中国,随着政府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呼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
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双向合作办学、校内实习实训、企业定制课程等。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提早适应社会需求。
与中国相比,发达国家对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视程度更高。
在德国、日本等国家,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
德国的“德国式公司+德国式学校”模式以及日本的“学闲一体制”等经验被广泛认可。
德国企业与高职院校紧密合作,企业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实践基地,高职院校则为企业培养专门技能人才。
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达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效果。
不同国家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法律法规也有所不同。
中国《职业教育法》、《学士学位教育与学制改革方案》等相关法规对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有规范性要求。
而在德国等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细致而完善,对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明确规定。
从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模式。
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支持力度,并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为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仅仅依靠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教育模式。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有很多共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都是双赢的模式。
学校能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难题;而企业则能提供学生实践的平台,增加自身的人才来源。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外合作的方式有所不同。
国内高职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实习和校企合作基地来实现的,而国外高职校企合作则更注重实践和项目的合作。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内高职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而国外高职校企合作则更注重科技创新和市场研究。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国外高职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更加重视实际项目的合作。
而国内高职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更加注重实习和校企合作基地。
对于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可以加强高职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可以加强国内高职校的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加强国内高职校与国外高职校的合作和交流,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果。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尽管在合作方式、目的和效果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通过加强沟通和合作,中外高职校企合作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希望随着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必须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文章旨在通过介绍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些典型模式,加以分析比较,以探求我国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中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尤以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典型模式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德国“双元制"模式德国的“双元制”闻名于世。
在二战之后的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技术人才,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1)职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进行的,但以企业培训为主。
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以突出职业技能培训。
(2)针对性强,企业参与度高.学校每个专业均设有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一方面,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外高职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与企业合作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外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其模式和机制也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对中外高职校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其优势和挑战,探索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中外高职校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国家在此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发展现状。
通过对比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势、挑战以及经验借鉴,旨在揭示各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此研究旨在促进不同国家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通过研究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为我国高职教育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为高职院校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方式,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挖掘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促进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未来展望,可以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关注。
而高职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中国高职教育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在中国,高职校企合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许多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实践性的教育和培训。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
2.1 目标定位在中国,高职校企合作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强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而在国外,高职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素养,强调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2.2 合作模式中国的高职校企合作以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而在国外,高职校企合作更加强调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合作,学校通常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3 教学内容中国的高职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相对薄弱。
而在国外,高职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胜任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高职教育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而在国外,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推崇“学以致用”的理念,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和工作。
三、启示与建议3.1 契合国情,注重实践中国的高职校企合作需要更加贴近国情,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
3.2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实际的工作环境。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
中国高职教育在这方面的实践尚有待提高,相较而言,国外高职院校已深入探索和实践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本文旨在比较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不同之处及其优势。
一、校企合作的不同形式国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广泛而丰富,比较常见的形式如下:1. 专业课程联合开设。
企业可以在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项目,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2. 实习实训基地设立。
企业与学校合作,设立固定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3. 项目合作。
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各类项目,如科研项目、产品研发等。
4. 人才培养计划。
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参与学生的培养和引进。
5. 职业教育中心。
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职业教育中心,集中资源进行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等。
中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企业提供实训基地、教师走出校门、企业导师参与指导、课程内容及实践操作以就企业需求等方面进行有限的合作。
1. 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帮助高职院校精准培养专业人才。
2. 实践教学经验丰富。
企业有经验、教师借鉴外部实践等方法,可以让高职生更好地掌握真实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3. 企业和高职院校可以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带来的更好人才培养和对企业在新市场的竞争优势,也会让高职院校与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4. 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推进科技进步。
校企合作可以让高职院校深入企业调研、提供技术支撑等,从而推进科技进步。
总之,中外高职校企合作的比较分析表明,目前国外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了成熟而多样的模式,但是在能力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中国高职院校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如能更好地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方面的改进等,有助于培养出更符合新经济时代的“可上岗”人才。
中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对比.doc
中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对比1.的“共同教育”培养模式其基本做法是: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以后,首先在学校里学习一个学期的理论知识,在后来的2—5学期中,实行“半工半读”,即每学期大约在企业中实训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
在第6学期,则再回到书斋中来,既巩固和提升理论知识,也从事最后的毕业或是毕业设计的写作工作。
在模式中,府不“包办代替",一般是由学校出面与相关企业()联系,并签订合同书.合同一般规定: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并委派有经验的师傅作“指导老师”,提供必要的劳动报酬.学校则委派有责任心的老师到企业辅导学生理论业务知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双方都既有权利,也履行义务。
最后,由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的老师一起,给出学生的基本得分(成绩)。
模式的好处是:它符合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合作”,“三方满意”.ﻭ2.的“三明治计划”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是让学生走“实训-学习-再实训”的“三段式"或称为“工读交替式”学习之路。
具体做法是:先将高中毕业的学生招进企业,进行岗位职能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然后将学生送到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职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最后再回到企业的工作岗位上来。
规定:三年制的学生,实际工作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一年);四年制的学生,实际工作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8个月(一年半)。
“工读时间”,可以多次“交替"进行。
在,在校学生都能得到报酬。
以企业为依托的,由企业提供报酬;以学校为依托的,在校期间由学校资助,在工作期间由企业支付工资。
还专门设立了“培训和企业协会”,负责协调关系、核准职业培训课程、对学生颁发结业证书等等。
ﻭ3.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ﻭ所谓“双元”,一是指高职院校,二是指企业。
其含义无非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
这种得到府的大力支持。
德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企主校辅”格局.学生在企业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时间,往往是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的3倍甚至更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肇立春(沈阳师范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沈阳110036)摘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经验与做法,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差异,寻找途径,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比较研究“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
研究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大有稗益。
一、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l.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学形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
这种校企合作形式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培养目标十分明确,而且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始终。
二是无论是教师配备还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都体现以企业为主的要求。
三是办学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办学形式。
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工作训练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学生进行的是有薪的工作,不同于过去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那种只能旁观不能动手的方式。
四是政府强化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五是学校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可能考虑企业的要求,使企业接受学员工作成为其训练职工和选择新职工的人力资源事业的一部分。
3.企业与学校合股的办学形式。
这是发达国家扩大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
这种形式有别于其他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之处在于:一是学校不再隶属地方教育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
二是校企合作成为内部事务,不再停留在提供实习场所,接受学生工作等层面上,而是深入到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
三是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学校发展。
4.企业独立创办学校。
这是一种完全由企业掌控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培养过程的方式。
其特点:一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创办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一致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是学校是企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和学生参加工作的过程融为一体。
三是学生进校时同时具有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徒工的身份,毕业后在企业工作。
例如举世闻名的奔驰公司在国内设有多所职业学校,所招学员毕业考试合格才能在企业当专业工人,不合格者可再学习一次。
还不合格者则予辞退。
二.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重要经验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笔者认为其主要经验在于:l.坚持立法保障,以法律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
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法国1984年颁布《高教指导法案》,把高等教育更广泛地向企业开放视为一条重要原则。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早的德国,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
所有的这些法律措施,都从根本上保证了各国“校企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2.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并引导校企合作。
许多国家政府积极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促进合作教育顺利进行。
一是制定专门的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
二是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
三是政府主导创立协调员制。
3.发达国家企业特别重视与学校的合作。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差异,发达国家企业支持学校发展的方式、内容也呈多样化发展。
一是企业界向学校提供资助。
二是企业重视与职业学校人员上的双向交流。
三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中,并为学生提供现场实习、实践机会。
四是企业派职工到大学去进修,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
五是企业与学校签订供需契约,保障学校毕业生就业。
4.发达国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
这些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有约束力。
如国家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严格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等。
三、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高职教育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
大多兴办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虽然历史短,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结识”了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1.建立由学校与行业企业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的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
2.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公立与民办结合等办学形式和机制开展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并到本行业(企业)对口实习、顶岗实践。
3.与行业(企业)的中专、技校、职校共同设置“中高职教学计划”,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文化基础较好、确有专长的三校生,实行中高职贯通,毕业后行业(企业)择优录用。
4.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技术、管理专家等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规范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
5.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建立新的、独特的和稳定的校外基地,聘请有专长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高级技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
6.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考核创造条件。
7.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实习点或实习网等途径,为高职学生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实践场地,使高职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耍。
这点,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
然而母庸讳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基本上处于中浅层次阶段,与深层次的合作阶段相距甚远。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
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
2.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
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
从这点上看,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还相距甚远。
3.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的行业和企业仍处于改制和转型之中,要想寻求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能全面满足教学需要的企业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变化,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4.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
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
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5.“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
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
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6.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
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
7.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需的资金保障。
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通过以上对国外“校企合作”经验的介绍和对我国“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使我们找到了我国职业教育与国外职业教育的差异所在。
国外的经验虽好,但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我们不能照抄照搬。
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此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观念。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获得成功的经验表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能使职业教育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本身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有生命力,关键还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能否办出特色,学校能否找到和企业紧密结合的路子。
2.国家要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完备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前提。
在这个问题上,一要形成完备的职教法规体系。
二要修订相关法律。
三要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规,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
一定要通过法规的不断完善确保有法可依。
3.政府要出台鼓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
当前许多学校己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学校对合作兴趣较浓。
而企业则不尽然,因此往往难以合拍。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当然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吸引企业的注意力。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
4.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职业资格制度必须全面落实,否则不仅校企合作可能变成一句空话,而且职业教育本身亦难逃厄运。
作为职业教育护身符的职业资格制度重在执行,必要时要强制执行。
5.要选择好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寻求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动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成功基础,选择好切入点是建立紧密联系的关键。
要通过上述措施,形成一种法律有规定、政府有措施、学校、企业、学生有要求,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更有吸引力的办学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