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主要工具及其反思

合集下载

我国社会治理的探索历程与最新成果

我国社会治理的探索历程与最新成果
《我国社会治理的探索历程 与最新成果》
2023-10-30
目 录
• 我国社会治理的探索历程 • 我国社会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 我国社会治理的最新成果 • 我国社会治理的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 我国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 • 我国社会治理的总结与反思
01
我国社会治理的探索历程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治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治理
05
我国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
城市社区治理案例
社区居民自治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该区通过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制定居民公约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实现了从“政府管理” 到“居民自治”的转变。
网格化管理
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该区将城市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配备网格长和助理,负责网格内的社会服务、公共安全等管理工 作,提高了社区管理的精细度和效率。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治理探索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治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治理也随之发生变化 。政府逐渐放权,加强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社 会治理格局。
农村社会治理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开始发生转变,基层自治和村规民约逐渐成为主 导形式。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也逐步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力 量。
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
坚持党的领导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国社会治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政府主导
社会治理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法治保障
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 高社会治理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反思和选择——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管理职能的改革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反思和选择——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管理职能的改革

十六届四 中全会上 , 社会管理职能被列入 我国政府 的四 大基本职能之一 ; 中央提 出要 “ 党 坚持最 广泛最充 分的调 动

动力将近 千万 , 村剩余劳动 力也 有 2亿 多。 同时 , 农 ” 经济
快速发展也逐渐的拉大了人们之 间的贫富差距 , 困人 口也 贫
在逐 渐 增 加 。在 这 样 的 形 势 下 , 何 有 效 的 保 证 社 会 公 平 , 如
情, 从而对其政府职 能做 出适应形 势的改革 。我 国政府社 会管理 职能 的不仅存 在不足 和缺陷 , 同时也 面临着诸 多
社 会发展带来的新的压力和挑战 , 面对这 一趋势 , 我国政府提 出了构 建和 谐社会 主义社会 的构想和 目标 , 并将 “ 经 济调节 、 市场监控 、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定为政府 的四大基本职能 , 以期 实现我国政府构建 和谐社会 的 目标 。
15 3
维普资讯
20 06篮
1 4 社 会公 共安全 带 来的压 力 和挑 战 .
河 南科 技学 院学 报(自然科 学版 )
出现职能重叠 , 多头 管理 的现 象 , 而部 门之间也 缺乏 必要 的 协调 和沟通 , 管理 的混乱也 就在 所难免 。第 四 , 有关社 会管 理的法律法规 不健全 。近 些年 , 国政府 倡导依 法治 国, 我 并 且开始广泛的制定法律法规 , 也加 快了社会管理 领域 的法制 建设工作 , 制定 了一些相关的法 律法规 , 是 内容不尽 完善 , 但 而且有些 内容 重复甚至相互抵触 , 难以形成一套有 效系统 的 法律体系 , 给执法 和 司法 工作带 来 了极大 的不便 。第 五 , 社 会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机 制。长期以来 , 我国对社会 管 理 的主体缺乏必要 的监督 。传 统观念认 为我 国是社会 主义

新中国60年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蔡志强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满足最大多数人最大可能的幸福的过程。

在共和国60年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社会逐渐从经济、政治领域释出,对于社会管理的脉络梳理,将有助于更好地完善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和谐。

新中国60年社会管理的基本经验1.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原则,把改善和发展民主作为实现公共管理绩效的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有效参与社会管理,我国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公共管理,推进基层民主,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维护公平与正义,并在此后形成了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逻辑。

这一制度提供了人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民主的重要制度平台,为进一步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原则创造了条件。

在60年的国家建设和社会管理中,什么时侯在制度框架内维护和保障民主了,社会发展就快速有序,什么时候违背和破坏了民主,社会发展就陷入曲折和困境。

2.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建构和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作为实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在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基本国情和国外巨大压力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在确保人民生活最低物质条件的同时,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激情,投身国家建设,实现了非战争时期持久、有效的社会动员,确保了我国在极端艰难条件下,能够将人民创造的巨大财富源源不断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最终积累了中国改革开放得以展开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

当然也要看到,这个时期的社会动员,直接将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长远利益相融合,事实上存在对个人利益价值的忽视问题。

这个时期社会管理过程中建构的价值体系,与此后市场经济发育中的人们合理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产生的冲突,最终成为制度变迁和价值重构的动力,促成了我们对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有机结合的新认识。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社会治理的回顾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社会治理的回顾与思考

一、新时代中国的治理体系我国的社会治理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代中国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体系包括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政党治理、全球治理、网络治理等五个方面。

国家治理,即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涵盖制度创新、能力提升、模式变革等。

社会治理,即社会领域的治理,与国家治理相对应。

世界上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国家和社会是二元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平等、自由和协商的社会领域是政治国家的根基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而国家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导向。

政党治理,即从严治党,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作为最高的政治力量,对一切工作进行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并深深内嵌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当中。

全球治理,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体系,其指向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世界新秩序。

网络治理,即与国家和社会等实体现实空间相对应的互联网虚拟空间的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个新型治理领域。

五个方面的治理针对不同的治理领域和空间,紧密契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既是整个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然直接或间接的对其他各领域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其基础性、复杂性、可持续性决定了其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其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道路上的角色。

二、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社会治理的历史变革从历史维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的社会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三种主要模式的演变,即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

第一个阶段是社会管制阶段(1949年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主要以镇压敌对势力为中心。

五十年代中期,党的八大提出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变迁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变迁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变迁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启示1. 前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一直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在社会治理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变化。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的历史变迁,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2. 社会治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战争和经济落后给社会带来了各种问题,包括失业、贫困、犯罪等。

政府采取了集中统一的方式来进行社会治理,以迅速解决社会问题。

各级政府成立了人民委员会和公安机关等组织,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并进行社会调控。

尽管这种方式对于当时的情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过分集中的行政力量和单一的决策模式。

3. 社会治理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社会治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政府开始注重依法治国和社会管理创新,强调社会主义法治,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要求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前进方向、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先进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为中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与此政府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模式。

4. 当代社会治理的战略和政策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社会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布局中。

政府注重综合治理,加强社会管理和风险防控,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与此政府还加强了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引导和支持,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

5. 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的历史变迁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并加强政府的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

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促进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协同发展。

社区治理的实践与反思

社区治理的实践与反思

社区治理的实践与反思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在社区中,人们建立了社会关系,建立了他们的家庭、工作、休闲和文化生活。

在一个良好的社区中,人们能够获得生活中的支持和资源,使他们能够在社区中获得更大的福祉。

社区治理是确保社区良好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社区治理包括通过公正、负责任和协作的政策制定来管理社区的运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区治理的实践和反思。

一、社区治理的实践在中国社会中,社区治理成为研究热点,各地区都出现了一系列社区治理的实践。

社区治理的目标是建立社区居民共同的、公正的、负责任的共同体,使社区居民的利益能够得到照顾。

首先,社区治理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社区治理应具有居民的参与性、自治性和满意性。

社区管理组织主要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办公室组成,居民委员会、群众自治会、居民代表会等组织是保障社区情况了解、居民权益的正常维护和社区组织建设管理的重要机构。

此外,完善社区服务职能,社区服务必须紧密联系居民的实际需求,满足广大群众的各种需求,才能促进社区的持续发展。

其次,社区治理需要实行良好的政策制度。

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政策制度可以作为关键因素来改善整个社区的状况。

例如,建立社区意识形态管理办公室,维护社区的基本稳定,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同时,提高社区的基础建设水平,建设安全、清洁、美丽的社区,让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未来,在社区治理改革中,制度改革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将是社区治理的核心。

最后,社区治理需要推动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居民的参与和自治是建立社区治理的基础,他们通过自身的力量,关注社区的公共事务,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

可以为社区政策制定和运作提供重要的支撑。

在居民方面,加强社区义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

树立自觉参与、自我管理、文明生活社区意识。

二、社区治理的反思社区治理并不是一帆风顺,它需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强反思,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社区治理需要反思的问题:第一,社区治理中对贫困人群的关注不够。

对新中国乡村治理实践的思考

对新中国乡村治理实践的思考

对新中国乡村治理实践的思考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也是新中国乡村治理实践的七十周年,回顾过去七十年来的乡村治理实践,深刻把握其中的规律和演变逻辑,为完善当前的乡村治理体制提供借鉴。

一、新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回顾从七十年乡村治理实践看,主要经历了人民公社和乡政村治两个阶段,其中乡政村治又可以农业税的取消为节点划分为两个阶段。

1、人民公社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农民处于政治的边缘,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主要是纳税和服役,中央权力并没有达至乡村田野,“皇权不下县”,县以下实行自治,主要是以家族制为基础的士绅自治。

将广大的农民组织进国家政权体系的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到建国后的土地改革,通过底层的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村传统的精英统治结构。

建国初期,新中国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地稳定基层社会的秩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1950年12月政务院通过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范了乡村政权的建设。

根本变化则来自于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

195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

到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是一个融农村政治、经济及社会组织管理为一体的最基层的农村政权组织,其性质是一个政社合一的权力结构。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撤乡、镇并社,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行使乡镇政权,并将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必须在公社、生产大队的统一指挥和管理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国家借助行政手段和组织手段直接干预农业经济,但为了更好地整合农业资源,国家还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如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等。

其次,村级党组织的普遍建立,国家将党组织范围辐射到了大队一级,加强对乡村社会的一元化领导和控制。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社会治理的回顾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社会治理的回顾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社会治理的回顾与思考作者:黄新根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08期[摘要]从历史维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的社会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三种主要模式的演变,即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每次不同模式的演变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对社会发展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优化社会结构和提升政府公信力,以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改革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社会治理;依法治国[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08-0026-04我国的社会治理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代中国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体系包括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政党治理、全球治理、网络治理等五个方面。

国家治理,即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涵盖制度创新、能力提升、模式变革等。

社会治理,即社会领域的治理,与国家治理相对应。

世界上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国家和社会是二元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平等、自由和协商的社会领域是政治国家的根基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而国家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导向。

政党治理,即从严治党,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作为最高的政治力量,对一切工作进行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并深深内嵌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当中。

全球治理,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体系,其指向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世界新秩序。

网络治理,即与国家和社会等实体现实空间相对应的互联网虚拟空间的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个新型治理领域。

五个方面的治理针对不同的治理领域和空间,紧密契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治理体系。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多元模式的评价与反思——基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多元模式的评价与反思——基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

盾、 改善公共服务 、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 了非 常积极 的作用 。但这些模 式仍 然存在 实现 社会公正 的制
度规则不足 , 重管轻治、 重政府治理轻社会协 同, 法制化治理缺 失和虚拟社会管理探 索不足等 问题。对此 , 文
章 提 出要 通 过 进 一 步 更 新 观 念 、 建 设 基 于 社会 公 正 的 制 度 规 则 、 利用 大数据加 强对虚 拟社会 的管理 、 由人 治
王 颖( 1 9 7 6 一) , 女, 辽 宁省朝 阳市人 ,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 管理 学博士。研 究方 向: 公共管理基本理论 , 比较政治制度 及公共政策分析研究。

95 ・
管 理 视 界 表1 我 国社 会 管 理 创 新 3 8个 试 点 单 位 的 创 新 内容 和 手 段
2 0 1 0年 , 中央政法委 、 中央综治委为 了有效推进社会管理 创新工作 , 更好地 解决社会 问题和社 会 矛盾 , 在全 国范 围内选择 了 3 8 个 市和县( 市、 区) 作 为社会 管理创新综合试点 , 旨在通过这些试点 的实践建立起新 的社会治理体系 。本文通 过实证研究 和 内容 分析 的方法 对全 3 8个综合试 点单 位 的政府类 型 、 创新理念 、 创新 目 标 以及创新 内容 和手段进行 了研究 。试点单位 的政府类 型主要 以
寺庙管理
对寺庙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改善 , 为僧尼提供更好的服务 。
地级市和县级市为主 ( 如图 1 ) ; 创新理念强调 以人为本 , 服务 为先 , 在服务 中体现管理 ; 创新 目标主
要是为居 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 改善 民生 ,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 促进社会 的和谐稳定 ; 创新 内容 主要 围 绕着社会矛盾调解 、 流动人 口管理 、 社会 治安管理 以及 为特殊人群 提供服务 等方面进行 , 创新 手段 各试点单位大体相 同( 如表 1 )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24年个人总结范文7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24年个人总结范文7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24年个人总结范文7篇篇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于XXXX年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线展开实际工作,致力于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以下是我对XXXX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个人总结。

一、工作概况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根据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我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参与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案,组织各类治安维稳行动,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

二、具体工作实施情况1. 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案针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我参与制定了《XXXX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分工、时间安排和保障措施等,确保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 组织治安维稳行动在节假日、重要会议期间,我积极参与组织治安维稳行动,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巡逻防控,确保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3. 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社区警务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工作中,注重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推动警力下沉,提高社区民警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4.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针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我积极参与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的结合,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效能。

同时,我还注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三、工作成效与反思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社会治安形势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工作方法不够创新、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等。

因此,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治理问题与改善方法

社会治理问题与改善方法

社会治理问题与改善方法社会治理是一个非常广泛而复杂的问题,它牵涉到社会各个方面,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因此,要解决社会治理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综合措施。

本文将围绕社会治理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改善方法。

一、社会治理问题的存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问题愈发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社会治理问题的根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加,表现为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2.信任危机:信任危机是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

公众对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不断下降,导致社会秩序和经济稳定受到影响。

3.安全问题:随着犯罪事件频繁发生,治安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恐怖袭击、网络安全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给社会治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4.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空气等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5.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社会治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传统文化的流失也导致了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不小的挑战。

二、治理方法分析针对上述社会治理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制定合理的规则和机制,以解决社会治理问题,具体方法如下:1.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是解决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法律法规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其宣传普及并加大执法力度是重要的手段。

2.加强社会管理:在城市、社区、农村等不同层面上,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社会管理,力求形成合理、有效的社会治理框架。

建立民主决策、民主监察、民主参与等机制,使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一种常态。

3.加强组织管理:对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等社会组织要加强组织管理,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

建立规范的内部监管和纪律处分机制,同时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变迁

2016年第4期(总第8期)理论探索Theoretical exploration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变迁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可园,华东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本文系齐卫平教授主持的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方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齐卫平 王可园*【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形成了党政包揽式的社会管理模式,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国情;二是落后的生产力及其所带来的社会衰落和自治能力缺乏;三是“赶超型”国家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的推行,使党政包揽式的社会治理模式面临调整,多元参与式社会治理模式逐渐形成发展,其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二是社会治理过程的协商性;三是社会治理组织载体的多样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注重“顶层设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的完善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中国正在走向“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这正是未来中国社会治理模式选择的方向所在。

【关键词】中国 社会治理 模式 变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机制,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中国的社会治理体制深植于过去的历史之中。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及其所带来的社会衰弱和自治能力弱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全能主义”体制下国家对社会的强势管理,无不影响着今天中国社会治理新体制的形成。

因此,总结和反思以往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发展变迁的历程,对完善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DOI:10.16775/ki.10-1285/d.2016.04.005理论探索Theoretical Exploration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4年版,第69页。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主要工具及其反思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主要工具及其反思
2 01 4年 3期 ( 总第 8 7期 )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双月刊 )
J OURNAL OF HUNAN ADM I NI STRATI ON l Ns TI TUTE
No .3 . 2 Ol 4
Ge n e r a l N0 . 8 7

社会管理 ・
建 国以来我 国社会治理 的主要工具及 民所有制或集体 余势力 , 以及 旧社会 的种种影响 , 新政府要实现 自己
所有制的单位 , 农民成为人 民公社社员 , 无正常职业 的社会治理 目标 ,就不得不与各种阶级异 己势力进 或脱离单位的闲散人员则被组织在居 民委员会所控 行斗争 。 此外 , 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一段时期 制 的管理网络中。 这些单位 、 公社和居民委员会不仅 内,通过严酷而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成功地巩固政 掌握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户 口、计划供应的粮食和其 权 的经验 , 对中共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 响。阶级斗争的 他生活物质 , 还有一套政治审查 、 评 比鉴定 、 人事档
理 出现 了历 史新 纪元 。经 过短 短 的恢 复 阶段之 后 , 新

政权就迅速地荡涤了旧社会 留下来的污泥浊水 , 结

我 国社会 治理 的主 要工具
束 了盗匪横行 、 娼妓遍地 、 赌毒泛滥 的丑恶现实 , 使
社会治理工具是实现社会治理 目标的方法和手
它是介于社会治理 目标和效果之间的桥梁。为了 新 中国出现了社会治安 良好 、 社会风气净化 、 社会秩 段 , 序井然的局面 。自此以后较长期的社会治理中 , 我国 实现公正合理的社会 目 标 ,党和政府在实践 中选 择 基本保持 了政治稳定 、 社会治安可控 的状态 。但是 , 了一套符合 中国实际的社会治理工具体系。 中国社会治理取得 巨大成功的同时 ,却往往牺牲 了

政府治理中的问题探究与反思

政府治理中的问题探究与反思

政府治理中的问题探究与反思政府治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政府治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究政府治理中的问题,并进行一些反思。

首先,政府治理中的问题之一是信息不对称。

政府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而公众却往往无法获取到真实的信息。

这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公众无法全面了解政府的政策和决策过程。

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削弱了公众的参与意愿,也容易引发谣言和不信任的传播。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提供更多透明度,让公众能够了解政府的工作和决策依据。

其次,政府治理中的问题还包括权力滥用和腐败。

权力滥用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腐败则是指政府官员以权谋私,违背职责,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惩治力度,同时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此外,政府治理中还存在着决策的效率和公正性问题。

政府决策的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有时政府决策过于繁琐,程序繁重,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

公正性问题则是指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各方利益的平衡。

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可能会偏袒某些特定利益群体,而忽视了其他群体的权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最后,政府治理中的问题还包括与公众的互动不足。

政府往往是一个垂直的组织结构,信息的流动主要是从上到下的单向传递。

这导致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不足,公众的声音和意见很难被充分听取和反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治理过程。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公开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等方式,增加公众参与的机会,提高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

综上所述,政府治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百年建思考中国的社会治理能力

百年建思考中国的社会治理能力

百年建思考中国的社会治理能力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在治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是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探索的结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问题分析和未来发展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社会治理能力的演进。

一、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自古以来就面临着社会治理难题。

封建社会时期,社会治理多以皇权为中心,以官僚制度为基础,忽视了人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

这种治理模式在面对社会变革和民生问题时表现出局限性。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中国人民开始积极寻求社会治理改革的途径。

辛亥革命的成功给予了新中国成立的奠基,开启了重塑社会治理体系的历史时刻。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计划经济和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问题分析然而,在实践中,中国的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的参与度不高。

过去,中国的社会治理显得过于依赖行政管理,忽视了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民主权利的保障。

这导致了治理决策的不透明性和公众参与的疏远。

其次,社会治理中的利益格局错综复杂。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

解决好利益关系的问题,是中国社会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最后,社会治理中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亟需改革。

中国社会治理中的部门职责划分模糊,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的机制不完善,导致了治理效率低下和问题处置的滞后性。

三、未来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社会治理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公众参与和民主权利的保障。

社会治理应该是民主和法治的表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法律规范和舆论监督来推动社会治理。

其次,要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对话和沟通,解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实现利益共享和社会和谐。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社互动研究:取向经验与反思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社互动研究:取向经验与反思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社互动研究:取向经验与反思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国家对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是指对社会基层组织和公共事务的政府管理和社会参与,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政社互动是指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推进和社会稳定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社互动的取向、经验和反思三个方面展开,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社互动进行深入研究。

一、政社互动的取向政社互动的取向包括政府的主导角色和社会组织的参与角色。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是主体,社会组织是参与者,二者之间需要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

政府的主导角色。

政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当发挥其职能作用,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调控。

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规划管理,指导和支持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和活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

社会组织的参与角色。

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发挥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为政府提供信息反馈和社会需求,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社会化。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协作,形成良好的政社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和完善,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政社互动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机制。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组织的工作和需求,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保障,增强其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建。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合作项目,共同为社会提供服务和管理,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监督和评估。

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其行为,保障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社会治理工作总结及社会治理工作计划

社会治理工作总结及社会治理工作计划

案例四
总结词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长效机制
VS
详细描述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监管和执 法力度,建立生态优先的长效机制,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06
社会治理工作经验总结与 反思
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炼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工作的根本保 证,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 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

强化治理手段现代化
03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01
创新治理理念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关注民生福祉,推动社会公
平正义。
02
探索新型治理模式
积极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协 同共治的新型治理模式,激发
社会活力。
03
拓展治理领域
推动社会治理向环境保护、公 共安全、文化教育等领域拓展
社会治理工作总结及社会治 理工作计划
汇报人:
汇报时间:日期:
目录
• 社会治理作总结 • 社会治理工作计划 • 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 社会治理工作的优化建议与展望
目录
• 社会治理工作案例分析 • 社会治理工作经验总结与反思
01
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工作目标与任务完成情况
01
02
03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
03
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与挑战
社会治理工作的国内外环境变化
国内环境变化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深刻 变化,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信息化、数字化、智 能化等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我国社会治理成效分析

我国社会治理成效分析

问题与对策36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社会治理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各级党委政府顺应形势变化,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促进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合作治理方面采取了大量切实有效的措施,多元共治的合作治理格局正在建立和完善。

政府部门增强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

各类市场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协同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一、政府社会治理理念持续转变,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行政理念具有先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行动。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使用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虽然与社会管理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代表了政府行政理念的发展方向。

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逐步让位于引导、服务、整合、调控的理念,强调民间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突出社会的独立性、自治性和自主性。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平等与合作理念逐步增强,通过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促进民间社会成长发育,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尊重市场主体的地位,发挥市场机制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建立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伙伴关系”已初步达成共识。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理念和协商理念不断增强,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向共同治理转变,政府已经认识到需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让社会力量成为社会治理的监督者和参与者,发挥社会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平衡作用。

自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战略提出以来,政府强化了它在关键领域和部门的社会治理职能。

一是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对社会安全的管控,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二是强化劳动就业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社会就业率。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保护伞”。

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面、项目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

四是强化政府收入分配职能,逐步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浅析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

浅析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

浅析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转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种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同时也对社会治安造成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采取了多种综合治理创新措施。

首先,中国加强了警察力量和法制建设。

警察力量的建设加强了治安维稳和犯罪打击能力,而法制建设则为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增强了公民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其次,中国实施了精准化的维稳服务。

通过深入社区和密集警力部署,可以提高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以可控的方式维护社区安全,避免安全事件。

第三,中国以技术手段促进社会治安创新。

城市摄像头等信息技术设备的普及提高了相关部门的有效应对和信息协调能力,增强了治理的精度和针对性。

第四,中国加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记录人们的经济、社会和行为信息,可以实现对行为的信息化监控和警示,并加强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

总之,中国采取多种综合治理创新措施是为了解决在社会转型期间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

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为中国转型阶段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