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

合集下载

浅谈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布时间:2022-11-16T05:57:43.37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3期作者:张淑华[导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三部分张淑华中共永州市委党校湖南永州 425000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三部分,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调整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单独进行论述。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这一字之差,不仅代表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转变,也体现了政府由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共同治理的结构性变化,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次升华。

文章从社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入手,调研并分析了当前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社区治理社会治理创新一、社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1、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通过创新社区治理,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并使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涵盖面向纵深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立健全社区群众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在与人民群众的不断接触中,贴近群众,倾听民意,充分发挥基层社区联系居民的独特优势,帮助居民化解矛盾,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加深基层党组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而提高党委、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公信力。

2、有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社区治理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把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针对城乡群众包括教育、医疗、保险、就业、救助在内的等等政策都要依托社区来实现。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对好的居住环境、丰富的社区活动,或是居民合法权益的保障、矛盾和诉求的解决等等,城市居民群众对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都越来越高。

3、有助于化解基层纠纷与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而纷繁复杂的矛盾和纠纷也多集中在基层。

例如一些由邻里琐碎、社区服务等引发的纠纷,如若不能及时处理,容易导致矛盾激化,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城市社区作为最基层的组织,一方面肩负着化解矛盾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的纽带,通过调动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

如何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

如何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

如何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社会变化很大,如果我们不加强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许多举措就无法真正落实。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创新在于一切从基层实际出发、一切从群众需求出发,一切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在全局工作中意义重大,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如何加强创新社会治理面对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社会治理工作的理念、体制、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在理论研究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就相比,我国的社会治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对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解决好一元管理体制与多元社会诉求之间的矛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都还不够。

在法治建设方面,我们党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之后,法律制度中的“革命型”印记尚未完全消除,强调管理、强制、打击多,关注协调、协商、保护人权不够,从“硬法”向“软法”的演进尚未完成,社会领域法治建设比较滞后,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

在治理能力方面,政府职能存在“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往往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执法部门条块分割、分工过细、职能分散、各自为政,管理和服务覆盖面不广;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对新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不够。

在基层基础方面,社会组织不够成熟,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社区建设亟待完善,政府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没有配套衔接。

在风险防范方面,一些党员干部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政治敏锐性,对经济、网络、文化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公共安全的思想、组织、群众、技术防线还不够坚固;暴力恐怖风险上升,车站、机场、地铁等公共场所和网络安全等领域潜在危险源增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更受公众关注。

我们必须尊重社会建设规律,一方面要注重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旨在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标,这是一个挑战和任务重大的领域。

就具体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有:
(一)认真贯彻立法的原则,着力促进法治建设。

法治治国,立法是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手段,亟须坚持立法的原则,依法行政,凭借有效的立法促进实现社会治理的理想目标。

(二)要把司法救济作为行政处理不了的事项提交法院解决。

加强司法救济,有利于维护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质量。

(三)倡导公民社会,以增强社会治理的效能。

公民社会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缩小政府与民间社会、行政管理与司法管理之间的分界,使政府的监督作用不断得到强化。

(四)充分发挥行政自治的作用,落实体制化的治理。

社会治理的本质是让政府更有效地运行,实现社会治理的体制化有利于提升政府的运行效率,推进政府职能改革,探索政府服务和行政管理的新模式,增强社会治理的精细性和及时性。

(五)坚持依法治国,发挥法律的强力约束作用。

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必须科学立法,清晰规范,健全监督体制,切实履行法律的强力约束作用,以落实法治,减少不正当社会行为。

(六)实施主动性、灵活性的社会治理措施。

主动性和灵活性是实施社会治理的重要条件,需要严格法治精神,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和主动性,提供切合实际的社会治理措施,以便捍卫社会稳定,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以上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它们是推动社会治理更加有效、更加迅速的基础和重要支撑,需要我们积极创新、发挥想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完善,以期实现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和有效。

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自发参与,以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的一系列综合性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以期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社会治理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治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对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增强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中,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个健全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对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一些关键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协调机制社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协作和协调。

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协调机制是关键的一步。

这包括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跨部门的联席会议或工作机制,以促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行动。

此外,还可以引入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各方参与社会管理的协调和决策过程,以确保社会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是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确保法律法规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并与社会治理实践相契合。

这些法律法规可以涉及社会组织的注册和管理、社会服务的标准和监管、社会治安和秩序的维护等方面,以为社会治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

(三)加强社会管理队伍建设社会管理工作离不开专业化、高素质的社会管理队伍。

因此,加强社会管理队伍建设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这需要加强对社会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从业人员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社会管理工作,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晋升机会。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提升社会治理实效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提升社会治理实效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实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如何提升社会治理的实效,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意义、挑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意义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在面对多变的社会现实时已经显现出种种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社会治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必然选择。

2. 提升社会治理的实效。

改革社会治理模式,可以使社会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的实效。

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治理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3. 推动社会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协同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尽管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多元化。

在社会治理中,各种利益会产生碰撞和冲突。

如何在这些多元化的利益中找到平衡点,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面临的挑战之一。

2. 体制不完善。

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存在诸多不足,如权力过于集中、责任边界模糊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健全的社会治理体制,也是一个挑战。

3. 技术应用不足。

在社会治理中,科技的应用程度还不够高,这使得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受限。

如何更好地应用科技推进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一个挑战。

三、提升社会治理实效的对策为了提升社会治理的实效,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社会参与。

社会治理创新三个方面

社会治理创新三个方面

社会治理创新三个方面当前,房屋拆迁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

城镇房屋拆迁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

一个外带圆圈的“拆”字,承载着利益的调整,隐含着潜在的矛盾,弄不好就会问题频现,生出事端。

而我县正处于加快城镇发展阶段,为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效果,拆迁是必须的。

可有些地方政府和工作部门惟恐避之不及,甚至谈“拆”色变,影响到正常的城市建设,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如果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从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有序开展,有情操作,只要拆得审慎、公平,做得合法,并对被拆迁户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城市拆迁就不再是烫嘴的山芋、带刺的蒺藜。

一、某某县房屋拆迁现状某某县城市规划区面积为23平方公里,20某某年起步入城镇建设快车道,截止20某某年5月共对县城25个区域8万余平方米进行了房屋拆迁,今年将面临君山大道西延、龙湖南岸示范小区开发2万平方米的拆迁和城关市场扩改工程4户居民强制拆迁,总的来看,目前房屋拆迁存在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公有产权房屋比私有产权房屋拆迁容易做工作。

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拆迁项目都属县领导挂点的重点工程,各单位法人代表在拆迁利益上由于顾及自己的前程和“乌纱帽”,在经济利益拆迁补偿等方面就不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较真,造成了正当合法的小集体利益受损,单位领导人两头为难等问题。

二是绝大部分被拆迁户工作好做,少部分被拆迁户的工作不好做,越是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好做,越是富贵人家的工作做不通。

由于市民法制意识逐渐提高,尤其是《物权法》的出台,对老百姓的利益有了进一步的保护,同时也成了少部分被拆迁户的漫天要价的借口,有的是利用手中职权的影响严重阻挠正常拆迁;有的是自己不出面,由家属老人出面,自己在后面支持、出主意,能拖则拖、能躲则躲,为的就是比别人多补偿一点。

加上现在新闻报道、媒体采访的放开,拆迁人、拆迁主管部门稍有不慎就上了镜头,大肆渲染,反面报道。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范文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范文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范文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社会治理方式滞后、治理体制不完善、治理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制约了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针对这些问题,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多方面来探讨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

首先,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应着重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在现行的社会治理体制中,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存在着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责任推诿等问题。

因此,应在政府的领导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作与配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信息的畅通流动,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

其次,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应注重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法治社会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才能保障公平正义、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因此,应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同时完善执法体制,提高执法效果。

此外,还要加强司法体系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度,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感,从而推动社会治理向法治化发展。

再次,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应注重强化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

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作用,才能发挥社会治理的多元效应。

因此,应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其管理和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监管。

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最后,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应注重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才能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因此,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信息化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能力,为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总之,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精选篇1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点,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着力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要风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着力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建立健全治理体制机制,以“1238”推进工程为总抓手,以重点工作项目化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治理布局、创新治理方式、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二)主要目标通过推进“1238工程”,牢牢把握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引领这一条主线(“1”),坚持夯实基层基础与强化科技支撑“两轮驱动”(“2”),不断完善法治、自治、德治“三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方法途径(“3”),大力实施“向阳工程”“固基工程”“崇法工程”“润安工程”“同心工程”“民享工程”“铸盾工程”“智辅工程”八大工程(“8”),力争到底在市域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为全市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提供重要支撑,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陵做出烟墩贡献。

二、着力实施“八大工程”(一)向阳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组织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

加强镇、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切实推进“网格+党建”,构建“红云”四级网格组织体系。

(二)固基工程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着力从体制机制上强化保障,夯实基层基础。

深化基层机构改革,建立镇和社区事项准入制度,扩权赋能、减负增效。

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

怎样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怎样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怎样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政府职能转变和国家监督体系改革的核心要求,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的推进以及政府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首先要大力推行法治政府原则,在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时,要坚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管理制度,把社会治理创新奉行法治政府原则,把法治政府机制作为实施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和纽带。

其次,要加强制度完善。

社会治理创新要求形成一套完善的宪法法律体系,保障各类权利,保护各类利益,确保社会治理的公正、安全、科学、有效的进行。

加强制度完善,就是要在宪法和行政法规上进行深入研究,针对社会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把法律制度落实到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

再次,要健全政务服务体系。

政务服务是政府服务民众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

要把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大力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政府服务标准化、政府服务质量的提升,进一步促进社会秩序的公正、安全、有序的发展。

最后,要建立社会治理共建共治机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共建共治机制,把政府有效地联系和协调有责任感和积极性的社会成员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治理,同时鼓励民众在社区治理方面发挥更多作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发挥更大作用。

总的来说,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首先要把社会治理创新放到法治政府原则和制度完善的框架下,扩大公众参与,大力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搭建社会治理共建共治机制,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新文档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最新文档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基层各县区按照中央和省市总体要求,以构建科学化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不断优化工作思路,创新治理方式,健全制度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格局,为保障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与当前全面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问题一是治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社会结构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矛盾风险叠加,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更加复杂,加之基层治理工作的特殊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导致繁重的工作任务与捉襟见肘的社区工作力量之间的矛盾,社区工作“行政化”问题较为突出。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体制机制上还不够健全,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二是治理权责不匹配。

受长期单向管理模式影响,社区对强化社会治理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缺乏足够认识,对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定位不清,缺乏多元化协调机制。

当前,城市社区主要承担服务职能,行政管理、执法职能弱化,权责不匹配,“责大权小”“权责不一”问题较突出,导致存事权不明晰,授权不充分与监督不到位并存现象。

三是社会参与不充分。

群众参与辖区社会治理的过程缺乏制度规范,许多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多,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有限,其意见对决策的影响较小,导致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参与社区治理的人员多数为下岗职工、家庭妇女、志愿者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缺乏社会管理知识,面对社区各项社会化服务存在能力不足现象,社区与群众的日常联系不够紧密,组织动员群众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四是普法宣传不深入。

一些社区普法宣传覆盖面不广,多是为了完成指标任务,未能真正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社区法治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社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既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法律教育,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普法宣传停留在挂条幅、发资料阶段。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银行创新社会管理综治工作措施

银行创新社会管理综治工作措施

银行创新社会管理综治工作措施前言综治工作是社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可以减少犯罪行为和恶劣社会现象的发生,增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银行是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拥有大量的客户和很高的社会信誉度。

银行与综治工作结合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银行在顾客心中的形象和信誉,吸引更多的客户。

银行创新社会管理综治工作的措施一、建立社会风险管理系统社会风险管理是有效推进综治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对客户的行为和运营环境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风险控制策略。

如设置自动风险控制系统,降低某些场景下的风险,比如信用卡盗刷等。

二、加强安全宣传与培训银行可以加强安全宣传和培训,提高客户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技能,如密码后台验证的必要性、手机APP及个人隐私的保护、征信的建立等。

同时,对银行员工提供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为客户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保障银行内部资料的安全,防范内部盗窃、泄露的风险。

三、创新产品应用银行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大数据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出客户的生活圈和商业圈,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如满足不同时间,地点对不同企业类型提供服务,优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进而减少客户因财务问题而引起的社会问题。

四、加强合作共建治理机制在社会治理中,合作共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银行与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制定合理、切实有效的治理机制,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安全小组,与当地公安机关合作,制定对公交通转账防范、被盗银行卡的处理等流程标准化,在银行的整个流程链条中引入更多的防范机制,不断优化产品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五、借力科技智能化综治工作银行可以充分利用科技,进行智慧化综治工作。

例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客户进行身份核实和警示提示,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控并实现实时纠正。

结语银行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举办高质量的金融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应该怎么做

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应该怎么做

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应该怎么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仅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

黎川作为全省8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之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的关系,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了矛盾少、发展快、社会稳的目标。

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应该怎么做一、创新“大调解”机制,实行联调联动,解决社会管理源头性问题。

牢固树立“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的理念,把矛盾纠纷调解的重心前移到“源头防范”上来。

一是建立“一个中心”,整合大调解工作力量。

全县7个乡镇都新建了“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大楼,建立由综治、维稳、信访、人民法庭、司法行政、公安派出所等部门组成的综合治理大平台,形成以“网络到位、制度健全、重点突出、措施得力”为主要特征的工作格局。

二是构建“三级网络”,推进大调解工作前移。

建立县、乡(镇、场)、村(社区)三级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网络,坚持实行县领导挂点联系乡(镇、场)、科级干部挂点联系村组,从源头上加强防范。

积极开展“法律进农家、服务到村民、矛盾化基层”活动,深入山区、社区、厂区、矿区,变被动为主动,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三是实行“五个一”机制,促进大调解工作落实。

采取“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由县领导牵头包案调处重大矛盾纠纷,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化解。

四是创新“五大模式”,提升大调解工作水平。

实行三调联动、六长接访、部门联调、归口调处、首席调解等五大方式,整合各类资源,运用多种手段,不断创新社会矛盾化解的有效方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266起,调处1266起,调处率为100%,调处成功率达90.28%。

二、创新“大综管”机制,实行联管联控,解决社会管理根本性问题。

积极探索以村(社区)为依托平台、以民警为主力牵头、以信息资源为管理手段的社会化、信息化、人性化社会管理模式。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必要性?◇◇?创新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总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总结?◇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浅谈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浅谈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浅谈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途径作者:闫静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年第10期闫静中共晋城市委党校山西晋城048000摘要院社会管理自古有之,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管理。

在我们国家,第一次真正提出社会管理的概念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管理各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社会管理的基础上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

那么,如何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呢?关键词院社会;治理创新;有效途径1 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是就业优先,没有就业,人就不能融入社会,没有就业就没有家庭收入,没有社会地位。

第二是教育,教育连着千家万户,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个人流动的阶梯。

第三医疗保障。

这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共产党奋斗的目标”相吻合。

2 优化社会结构首先是扩大中产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

现在有一个概念叫橄榄形社会结构,最有利于社会稳定,两头小中间大,中间阶层发育壮大非常有利于社会治理。

中产阶层出于保护自己财产的需要,往往不赞同采取对社会破坏大的暴力行动,而希望社会稳定、并倾向于通过改革或改良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

中产阶层的扩大,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具有更加理性的社会行为及观念,能有效地推动我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有恒产者才有恒心,富裕了才能认同主流价值观。

其次是保护普通民众特别是下层社会的生存生态。

尽最大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保障、创造就业机会。

关爱流动人口。

尽可能为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服务。

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让持证人逐步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享受与户籍居民同等待遇。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制度创新亮点有哪些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制度创新亮点有哪些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制度创新亮点有哪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我国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这些创新亮点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了对社会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分析。

例如,在交通管理领域,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掌握道路拥堵情况,优化交通信号灯设置,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在公共安全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前预警犯罪风险,精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此外,智能化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社区治理、城市管理等方面。

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安防监控等设备的普及,提高了社区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借助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维护。

二、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依赖政府部门的单一力量,而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都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取环保措施;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公众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监督企业行为等方式,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这种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机制,充分发挥了各方的优势,形成了治理合力,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果。

三、“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治理“放管服”改革是政府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

通过简政放权,政府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保障了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服务方面,政府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背景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

但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我们需要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方法,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目标建立覆盖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治理体系,打造“特定区域治理样板”,全面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

举措一、创新治理机制1.建设社区治理体系。

设立社区综合治理中心,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社区健康、文化、环保等主题活动,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现代化社区管理。

2.探索“互联网+治理”模式。

建设互联网智能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打通政府、企业、社会公共资源,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3.建设智慧城市监管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城市安全监测、交通智能管理、环保监控等系统,实现城市智能化监管和治理。

二、创新治理手段1.推行大数据治理。

搭建城市大数据平台,收集市民反馈数据和社会治理相关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处理,实时监控城市治理状况,提供数据支撑和分析参考。

2.完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

加强市民信用评价和守信激励,建立诚信黑名单制度,推行“至善至信”的社会信用行为,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

3.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作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会治理,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自治”的治理原则,加强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多元化治理体系。

三、创新治理文化1.加强法律、道德、文化教育。

开展法律、道德、文化知识普及宣传和教育,增强市民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2.建设和谐社会文化。

推动社会文化向善向美向好发展,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营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会氛围。

3.加强文明之风的培育。

弘扬文化传统,提倡文明行为,坚决遏制各种不文明行为,建设文明城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城市。

实施计划根据上述举措,制定实施计划。

确定计划责任部门、实施时间、负责人和目标任务,实行分级负责制,加强考核评估,确保计划的有效落实。

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

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

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引言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对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管理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长,社会治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因此,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它们的意义和应用。

1. 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方式。

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政府部门可以实时了解社会民意和民生状况,从而更加科学地制定政策和决策。

在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中,政府可以收集并分析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如经济数据、社会安全数据、环境数据等,从中获取对社会治理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

例如,通过分析城市交通数据,政府可以优化交通路线和公共交通资源的配置,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通过分析环境数据,政府可以及时监测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分析社会安全数据,政府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等。

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不仅能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能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然而,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因此,在推进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权衡利益和风险,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得到有效的保护。

2. 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往往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而在当今多元化、多元化的社会情境下,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主体性,通过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使社会公众能够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这种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和声音,增加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社区议事会、公民参与式预算、社会组织参与等。

通过这些方式,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参与讨论、提出建议和意见,对社会治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治理创新保障措施

社会治理创新保障措施

社会治理创新保障措施在当今社会,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有效的社会安全措施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和保障的关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包括社会安全体系建设、信息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探讨一些创新的社会治理保障措施。

首先,社会安全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

社会安全体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它涵盖了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等多个方面,旨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构建一个有效的社会安全体系,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这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量建设、健全法律援助机制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急能力和救援能力,确保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其次,信息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也是一种重要的保障措施。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社会治理中的各种动态信息,包括犯罪率、交通拥堵情况、环境污染等,从而更好地预测和防范潜在风险。

此外,通过建立智慧城市系统,可以实现城市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另外,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

社会信用体系是指通过对个人和机构的信用行为进行评估、积分,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通过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可以引导个人和机构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加强社会秩序和道德建设。

例如,在公共交通领域,通过乘客的信用评价,可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乘客的安全感。

同时,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还需要完善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体系。

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通过设立社区组织和志愿服务机构,可以促进社区的自治和共建,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

此外,还可以借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开展各类社会调查和研究,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创新保障措施是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治理体制占有重要位置,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就必须重视社会治理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社会治理的“五个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思维视角从“国内”到“全球”的转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把社会治理当成纯粹的国内事务,没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考社会治理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加剧了各国的文化冲突,极大改变了政府社会治理的环境;大规模的人员、资源、信息、资本快速跨国流动,加速了风险传播,放大了危机影响,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民主行政、责任行政、服务行政、回应行政等理念深入人心,冲击着政府社会治理的传统观念,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形成挑战。

在这一潮流下,任何一国的社会治理都不可能孤立进行,“全球治理”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新的冲击。

这就要求社会治理体系从一个封闭式的治理结构转向开放式的治理结构,并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社会治理问题。

经济全球化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树立“全球”思维的同时,还要主动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

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内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意识形态管理,深化公民国家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形成法律法规、社会道德、文化传播多位一体的安全防范布局;在国际上,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形象,在涉及国内社会治理的问题上坚持原则,坚决杜绝任何外来势力干涉,依据本国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实现社会治理主导理念从“利益”到“价值”的转变。

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与单纯的经济管理活动追求个人利益、部门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

我国过去30多来年的公共管理,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公共管理,实施的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实施社会管理过程中,没有完全做到以人为本。

在利益导向的社会治理理念下,社会风险不断增加,社会矛盾不断累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失灵状况。

在此背景下,建立实现多元价值追求的复合治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成为应然选择,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

实现社会治理功能定位从“维稳”到“维权”的转变。

“维稳”与“维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

由于特殊的国情,实践中,我国社会治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单纯地强调“社会的稳定性”指标,忽视了“社会的公正性”“社会的参与性”等维度,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维护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秩序和稳定局面,但也不利于社会活力的释放,导致了影响社会和谐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当前,必须顺应公民权利意识大大提高的现实情况,公平保护公民利益,坚持依法治理和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从实体、程序和时效上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真正防止因为“维权”而产生的“维稳”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社会治理主体构成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

“大政府”架构在一定阶段产生过一定积极效应。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政府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整体发展。

现实中,政府负责等同于政府包揽,从观念到制度都排斥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一方面导致社会自治发展缓慢,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导致了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实际上,社会治理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还应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的参与。

社会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主体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擅长,因此需要主体的多元化。

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实现从政府单一主体的单向度管理,走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

社会治理既可以凭借法律约束、纪律监视、强迫控制等刚性手段,也可以依靠组织、协调、激励、感召、启发、诱导、协商等柔性方法。

长期以来,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时,往往习惯于行政处罚等刚性措施,而对于柔性方法则较少采用和考虑。

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维,变硬约束为软引导,变强制服从为服务感化,变堵截民情为疏解民心,变应急管理为预防治理,变事后干预为事前预防,合理引导社会舆论,适时干预社会情绪,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xx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一、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等。

这些要求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了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牢固把握和高度自觉。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建设内涵和要求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在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过程。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党的xx大提出了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提出了城乡社区治理和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这是我们党深入分析发展阶段性特征得出的新结论、引领社会进步的新标志,回应了时代新课题和人民新期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张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党的提出了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和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