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③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④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电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故①③正确电车使用初期国人的认真有一定的局限性故②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方文化冲突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2.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C.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D. 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商业的发展故A项排除B.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得到迅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故B 项正确C.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商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排除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故D项排除3.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了一张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最有可能是()A. 《渔光曲》B. 《定军山》C. 《风云儿女》D. 《杨门女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到2005年正好是100周年故B正确《渔光曲》拍摄于1934年故排除A《风云儿女》拍摄于1935年故排除C《杨门女将》拍摄于1960年故排除D故选B4.2018年8月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①报纸②电影③电视④互联网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C【解析】5.央视《新闻30分》连续两天报道百度搜索的竞价排名黑幕百度竞价排名被指过多人工干涉搜索结果引发垃圾信息涉及恶意屏蔽被指为“勒索营销” 这表明()A. 信息技术逐渐失去活力B. 网络信息要辨别使用C. 我们应该远离网络D. 可以杜绝垃圾信息【答案】B【解析】现代信息技术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需要网络技术的发展故AC说法错误D说法不能体现题意人们对待网络信息正确的态度应是辨别使用故B符合题意故选B6.1985年丁聪先生针对当时中国欧风美雨的艺坛生态创作了漫画《什么时候轮到我们上》下列对漫画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 西洋艺术优于中国传统艺术B. 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没落C. 中国民族文化受到冲击D. 国人完全摒弃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随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民族文化日益遭到排挤从漫画中人物的表情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故答案为CA、B、D本身说法有误排除故选C7.据载 1934年1月“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男子4988人占31% 女子10752人占69% 兴国识字组员22519人中男子9000人占40% 女子13159人占60%.许多妇女做了小学夜校校长和教育委员会或识字委员会委员” 可见这一时期的苏区()A. 妇女开始走向并融人社会B. 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形成C. 妇女的利益得到一定维护D.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 1934年时期女子学生增多并做了小学校长和教育委员会委员这说明妇女的利益在一定时期得到了维护故C正确A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显示出妇女利益得到维护但并不能说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排除B在材料中无法看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8.近代《图画日报》记载“沪上自风行报纸后以各报出版皆在侵晨故破晓后卖报者麋集于报馆之门恐后争先拥挤特甚”这反映出()A. 图画类刊物的盛行B. 报刊间的竞争激烈C. 社会信息流通加快D. 报刊经营已多元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各报刊的读者较多所以才出现卖报者争先拥挤于报馆门前的现象这也侧面反映了社会信息流通加快 C项正确材料中的“报纸”不一定是画刊图画类刊物只是其中之一 A项错误据材料是卖报者争先拥挤于报馆门前的现象不能说明报刊间的竞争 B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9.“维新运动时期出现的报纸显然是一种新型报刊的开端这种属于社会精英的报刊在版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和通商口岸的报刊有明显不同……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包括有关重要政策的诏令、全国其他地区的地方新闻以及重要的国际事件另一版专用于社论主要是关于国事的政治文章……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材料主要表明维新派的报纸的特点是()A. 体现了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B. 宣扬了师夷制夷的政治主张C. 社会精英的时事政治性报刊D. 变法改革救亡图存的时代性【答案】D【解析】A.材料“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明显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倾向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B.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向外国学习的政治主张C.从材料可以看出社会精英们关注维新派创办的报纸也不是最主要的特征D.材料中的报纸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点这是最主要的特点10.19世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A. 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B. 上海人的自豪感C. 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D. 交通运输业发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可以得出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 C正确不符合题意“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可以得出上海人对引进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自豪感进而得出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 AB正确不符合题意19世纪70年代近代铁路业在中国刚刚起步算不上发达 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奏报开办电话的历史背景11.(2)分析当时中国自己开办电话的意义【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先进电讯技术传入中国开阔了部分中国人的眼界甲午战后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一再攫取中国的利权洋务运动的影响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解析】(1)根据“1899年11月19日”“自英人设于上海租界始近年各处通商口岸洋人纷纷谋设”“劝集华商资本自办德律风与电报相辅而行自通商各口岸”等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作答【答案】(2)意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方便人民的生活维护中国的权益便利中国了解世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2)根据“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不特中国电报权利必为所夺而彼之消息更速于我”“庶可预杜诸邦觊觎之”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12.(1)材料二所持铁路观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12.(2)材料三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12.(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国人筑路破坏风水材料二认为筑路破坏国家主权原因阶级属性及立场不同【解析】(1)第一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一“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只能拖延多日”“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破坏风水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联合乡民阻挠筑路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可知材料一认为修建铁路会破坏风水民众阻挠铁路的兴修依据材料二“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可知材料二认为外国修筑中国的铁路会破坏国家主权建议自修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阶级属性及立场不同【答案】(2)理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减少军费的开支有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质近(现)代化问题上的观念冲突【解析】(2)第一小问的理由依据材料二“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可以分析出刘铭传主张修铁路的理由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减少军费的开支有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二小问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关于兴修铁路的争论关键在于是否赞同近代化的问题【答案】(3)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制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特征近代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现代交通在国家独立、国力强盛的前提下迅速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后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较快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有能力兴修国家的重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第二小问的不同特征从铁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近代的铁路兴修总是和外国列强有关体现了半殖民性而现代中国则是独立自主的修建13.(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西方博览会的态度变化13.(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博览会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的原因并分析当时中国政府参加博览会的历史作用13.(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所折射的时代特征【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4.根据材料一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这种移植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其在中国无法成长?(2\, )据材料二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群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失败告终・差异①经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②政治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③文化西方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2)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启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其基本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其历史传统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解析】(1)根据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皱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再结合在20世纪初没有尊重中国国情的探索史实即可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根据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即可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综合上述材料从主题上可以得出一些认识。

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大的城市是()A.济南B.广州C.武汉D.上海2.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家是在()A.鸦片战争前B.鸦片战争以后C.洋务运动以后D.辛亥革命以后3.戊戌变法时期,有人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反清革命4.孙中山等革命派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一样都主张“断发易服”,他们的不同之处,其表现在()A.提倡社会新风尚 B.接受西方生活方式 C.带有反清色彩 D.全盘西化5.中国内地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经常到城里去品尝西餐,挑选服装。

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6.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是()A.唐胥铁路的修筑B.凇沪铁路的修筑C.京汉铁路的修筑D.津浦铁路的修筑7.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前C.辛亥革命前D.辛亥革命后8.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A.上海B.北京C.台湾D.广东9.中国历史上清政府开通的第一部市内电话于()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10.目前,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跃居世界()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11.梁启超写了一篇政论文章,他会将文章投给()A.《时务报》B.《民报》 C.《新青年》 D《中国丛报》12.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的著名刊物是()A.《新华日报》B.《民报》 C.《新青年》 D.《红色中华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下列哪部电影的插曲()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英雄儿女》14.梨园泰斗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是()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B.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C.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D.第一部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15.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是()A.北京电视台试播B.天津电视台试播C.上海电视台试播D.中央电视台试播16.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A.报纸B.广播C.电视D.互联网17.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的年代是在()A.1988年B.1991年C.1994年D.1995年18.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发生质的进步是始于A.自行车的传入 B.轮船进入中国 C.电车、汽车在中国出现 D.飞机的研制成功19.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定军山》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20.到“九五”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二、判断题: (正确的在题后填写A,错误的填写B)21.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2.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3.宋延斋在《蒲圻乡土志》里记载:“民国元年、二年来,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

与这一记载相关的主要因素是()A.民主共和观念的冲击B.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C.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D.进口的商品价廉物美4.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①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①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5.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6.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这主要反映了()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7.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非常挤”这样的竹枝词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并没有停止过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8.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A.有线电视B.无线广播C.卫星电视D.互联网9.《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共出版25600号,记录了中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4.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成立B.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C.改革开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6.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轮船运输7.“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初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初期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10.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1896年“西洋影戏”在上海徐园“又一村”与观众见面当时广告称电影“纯用机器运动灵活如生且戏目繁多使观者有应接不暇之势”影评也认为“自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像”“新文明之势力蔽天而来以吾数千年之旧文明当之乃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衄” 据此推论电影传入A. 使中国传统文艺逐渐走向衰微B. 中华近代文明的格局架构成形C. 有助于社会观念的革命性变化D. 引发文化领域除旧布新的潮流【答案】C【解析】根据“新文明之势力蔽天而来以吾数千年之旧文明当之乃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衄”可以看出电影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引起思想的震动这有助于社会观念的革命性变化 C项正确中国传统文艺不会因为电影的传入而衰败排除A “形成”的说法错误排除B 电影与中国文化领域除旧布新的潮流并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2.如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A. 互联网将完全取代其它大众传媒B. 中国从2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C. 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D.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生活【答案】D【解析】A.表述是错误的互联网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大众传媒B.材料反映的只是从2005年的数据并不能表明中国2005年才开始接入互联网C.材料没有将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相比较D.材料只能看出互联网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快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故选D3.《申报》在1896年4月25日刊登了一则广告说“徐园……‘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一材料最大的价值是让我们知道了当时()A. 中国首次放映电影B. 电影艺术开始诞生C. 国产电影快速发展D. 中国有声电影诞生【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西洋影戏”即是电影也就是说题干说明上海至少于1896年电影已传入故A项正确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自己摄制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真正诞生故排除B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故排除C 中国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是《歌女红牡丹》的拍摄故排除D故选A4.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与下列那部电影有关()A. 《渔光曲》B. 《歌女红牡丹》C. 《英雄儿女》D. 《定军山》【答案】D【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试映成功A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B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D的主题曲建国后被定为新中国的国歌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综上所述故故D正确排除ABC5.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这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请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①女主角欢天喜地的向康熙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②中共地下党员在地铁站里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看“样板戏”④以为刚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复习准备圆自己的大学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A【解析】①无袖旗袍是改造后的旗袍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排除②1969年10月01日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和日本侵略军侵占的地区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的党组织通常称为地下党排除③列宁装和布拉吉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样板戏”是文革时期的排除④恢复高考是1977年底到深圳打工是改革开放后排除故选A6.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股票、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A. 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B. 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C. 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D. 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答案】A【解析】材料中“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的信息说明报纸发挥作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功能有所拓展故A项正确B项和D项说法绝对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7.1874年《申报》刊登了一则外国二轮小车租赁的广告“今有本行新到洋车与中华车大不相同不论天晴下雨一样可推车上另有篷帐下雨不湿衣服格外奇巧”该广告可用于说明晚清时期的上海A. 小型汽车的引人B. 交通便捷化的趋势C. 创新风气的兴起D. 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答案】B【解析】由材料大意可知 1874年《申报》刊登了一则洋车广告洋车不论晴天下雨一样可推下雨不淋湿衣服反映了交通的便捷化趋势故B选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外国二轮小车租赁的广告” 而不是小型汽车 A选项错误材料与创新风气无关并且是引进国外的二轮小车 C选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外国二轮小车的便捷未体现经济的殖民地化 D 选项错误8.1928年《申报》出现了一个新专栏“咖啡座” 当时的编辑明确表示这个专栏就如现实中的咖啡座人们可以在里面自由的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这从侧面反映出()A. 人们日益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B. 大众传媒发展助推思想文化传播C. 上海民主政治氛围相对的浓厚D. 西方文化传入改变人们休闲方式【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咖啡座”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交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文化传播故选B《申报》里的“咖啡座”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咖啡座因而不能得出人们日益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故排除A自由的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并不等于民主政治发达而且缺乏比较得不出上海民主政治氛围相对浓厚的结论故排除C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9.现代城市街头“美团外卖”“饿了么”等送外卖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也随时随地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 城市交通建设推动了快餐行业创新B. 经济发展丰富人们饮食结构C.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D. 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现代城市街头‘美团外卖’‘饿了么’等送外卖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也随时随地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可知这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并未涉及交通运输业对餐饮业的影响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饮食习惯被改变故选D10.李鸿章重金聘请英国人督修的唐胥铁路时人戏称为“马车铁路” 缘由是朝廷认为“(蒸汽)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运输工人遂只能用驴马拉着车厢在铁道上行走“马车铁路”的出现说明()A. 近代交通的发展遭到落后势力的羁绊B. 民营经济的运营遭到封建政府的阻碍C. 外国企业的侵略遭到民族主义的痛击D. 官僚资本的扩张遭到工人阶级的反对【答案】A【解析】先进的交通工具受到落后观念的阻碍体现封建势力的抵制故选A项唐胥铁路是清政府修建的排除B项唐胥铁路不是外国企业排除C项反对的是守旧势力不是工人阶级排除D项故选A11.1932年有中国学者在《谈市政管理》中写道“若管理得法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并进是很容易达于优良地步的文化自然发扬实业自易振兴文明的程度亦易增高国家的富强亦指日可待”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A. 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中国B. 国人积极探索城市现代化道路C. 城市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D. 民族复兴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中国(1)材料提供了学者对城市现代化的探索和主张并非现实中“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2)1932年中国尚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D项故选 B12.徐风笑为安徽省濉溪县人生于1899年从北伐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其足迹遍及安徽、上海、湖北、北京等地根据他近90年的人生经历判断下列活动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 在安庆教堂参加一次新式婚礼B. 在上海租界坐有轨电车上下班C. 在武汉手持粮票排队购买粮食D. 在北京医院给老友发电子邮件【答案】D【解析】A.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婚礼传入中国徐风笑生活的年代会出现但不符合题意B.1906年中国出现有轨电车徐风笑生活的年代会出现但不符合题意C.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徐风笑生活的年代会出现但不符合题意D.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因此徐风笑生活的年代不会出现电子邮件故答案为D项13.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以上材料说明()A. 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B. 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C. 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D. 改良相对革命更有利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可以看出威权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A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应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误解应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邮政改革的背景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邮政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推动社会进行改革当时邮政事业已具备一定基础邮政管理体系混乱邮资昂贵、计费复杂效率低下腐败与不公平现象丛生【解析】(1)根据材料“在19世纪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之前英国的邮政事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弊端丛现”“邮资通常由收件方负担且由于邮费昂贵”“邮递员收来的钱在层层递缴的过程中时有贪污行为” 结合时代背景回答【答案】(2)特点受西方近代邮政影响创办洋人把持要职总揽大权具有半殖民地色彩有识之士推动由缺乏统一规划到政府开办发展速度较快邮政业务由海关代管到逐步走向独立自主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近代邮政在英国兴起并很快传遍欧洲各国客邮从中国各通商口岸不断向中国内地扩张执行各国邮章使用各国邮票收寄华洋商民信件”“郑观应等有识之士纷纷发表文章要求裁汰驿站兴办近代通信事业”“清代国家邮政开办后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任总邮政司邮政仍由海关管理”“至1916年邮政业务彻底脱离海关正式形成了中国独立自主的邮政机构” 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意识到新式邮政‘裕国便民’的功用” 结合所学回答1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15.(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答案】(1)特点时间观念随意、模糊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大多数人对时间价值认识不足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计时工具的局限生活习惯的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可以概括出特点时间观念随意、模糊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大多数人对时间价值认识不足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原因有小农经济占主导计时工具的局限生活习惯的影响【答案】(2)变化时间观念精准化对时间价值认识增强观念变化的渐进性、不平衡性时间观念近代化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经济的解体政府推动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解析】(2)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并结合第一小题可概括出变化时间观念精准化对时间价值认识增强观念变化的渐进性、不平衡性时间观念近代化根据材料“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经济的解体政府推动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康熙发展农业的特点16.(2)根据材料二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答案】(1)自上而下多措并举土地开垦与官员考核挂钩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赋税制度【解析】(1)通过材料“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可以概括得出是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材料“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可以概括得出土地开垦与官员考核挂钩通过材料“实行‘更名田’”可以概括得出更改土地制度通过材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可以概括得出改革赋税制度【答案】(2)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析】(2)可从表格数据中直接得出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第一次是因为60年代尤其是经历三年经济困难后国家注意对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二次是因为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7.(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17.(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析】(1)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答案】(2)相似之处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称呼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张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开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王大妈要组织一个广场舞团队参加比赛,为了尽快购齐比赛服装,她用了不到一小时就通过手机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

这得益于A.电视的普及 B.报纸的宣传 C.互联网的发展 D.电台的传播3.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

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

裤则紧贴其股与腿。

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

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

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

”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B.作者态度相对保守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 D.上海服装质地优良4.下列有关“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B.二者同时被取消C.“去辫”首先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发生的D.放足受外国传教会极力宣传的影响5.1903年3月,天津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建成供水,举行了通水典礼,津海关道代表和直隶总督前来祝贺,并举行了救火水枪喷水表演,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使每天到“井口”买水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这A.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B.反映出封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扰C.体现了洋务企业的转型D.促进了近代水厂在全国范围的普及6.姚灵犀主编的《采菲录·葑菲闭谈》有这么一段话:“裹脚的时候,即使痛泪直流,待到双脚裹小之后,博得人人瞩目,个个回头,在家时父母面上有光辉,出嫁后翁姑容上多喜色,尤其十二分快意的,便是博得丈夫深怜密爱。

”由此可知缠足还关系到A.增加被别人关注的程度 B.男人与女人的是否和谐C.旧时代女子的生活问题 D.旧时代女子的社会地位7.晚清外交家黄遵宪在一首咏物诗中写道:“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

第五单元限时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2、近代以来,民国政府多次下令废止缠足,但屡禁不止,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列强侵略阻止了中国社会的进步B、小农经济保护着封建社会的陋习C、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D、民众的思想仍很落后3、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有()A、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B、中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C、19世纪末20世纪初,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D、改革开放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2019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人民纷纷捐钱捐物,体现了大灾之后有大爱的人间真情,也彰显了赈济了灾区的社会主义风尚。

这种风尚应出现在A、新中国成立初B、“文革”时期C改革开放以来、D、过渡时期5、建国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的开始,国家实行统一用粮票购买粮食的政策,下列对其原因和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城镇人口猛增,商品粮需求大幅度增加B、一些投机商哄抬物价,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C、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D、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6、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舶来的西方近代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7、“黄金周”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形式,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C、假日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D、中国人民的生活逐渐走向休闲放松8、五四运动期间,身居北京的张某有紧急情况需告知在上海的一位亲戚,他选择的最佳方式可能是A、用飞机传送信件B、发电子信件C、打电话D、依靠驿站和邮局传递信息9、下列关于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A、轮船××局的创办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局面B、“八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C、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D、交通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10、假如王名圣湖在1915年的上海,在假日和家人外出游玩,他可以坐①轮船②火车③汽车④飞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使用日期:月日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2、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

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

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这些内容说明当时①出现男女平等的思潮②女性勇于公布自己的折偶标准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到了挑战④婚姻习俗已得到彻底变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A.家庭观念丧失殆尽B.妇女地位逐渐提高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4、1914年的一份中国报纸在一则告示中说道:“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觉着不肯趋时,他那里晓得孔子是时中的圣人。

他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了辫子,同大家一样。

”这则告示的直接目的是A.劝导大家剪掉辫子B.倡导移风易俗C.批判儒家传统道德D.鼓吹反满革命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①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②“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④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此理解最全面正确的是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店铺的中国店员手中有一个小本本,上写一些词汇,并作了标注。

如“尺寸”标作“土开了士”,“一月”标作“叶那里了”,“一、二、三”标作“温、吐、特里”。

该现象()A.说明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B.表明海禁政策已受到冲击C.显示广东人崇洋风气盛行D.反映对外贸易的客观需要2.《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3.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

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4.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

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

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

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5.“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

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该材料表明()①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②新兴的汽船运输被广泛接受③深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④自觉抵制交通工具的革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对下列“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里程简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同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较为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3.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

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 )。

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 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C.政府实行安居工程,城镇住房宽敞舒适 D.人们生活总体差别不大6. 2009年6月1日,“限塑令”已走过整一年。

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查结果显示,77. 8%的市民认为“限塑令”的实施对减轻白色污染有帮助,82. 2%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应继续实施。

这再次说明( )。

A.国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 B.国家大力扶植商品零售业C.注重环保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D.塑料购物袋不方便人们的生活7.下列对“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最准确理解是( )。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题含答案1.[2023·南昌市二模]1905年,《时事画报》报道:“丈夫和小妾对于女儿是否需要缠足的事情意见相左,丈夫认为:如今风气已开,不应再自寻苦恼。

而妾则认为丈夫偏心,为嫡女缠足而自己的女儿则不让缠足,被丈夫谴责后自寻短见”。

这反映出()A.尊孔复古思想大行其道B.废止缠足已被民众接受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面临较大阻力2.[2023·开封市二模]右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

此画旨在说明()A.新政促进女性摆脱封建束缚B.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清末女性社会地位提高D.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改变3.[2023·镇江市二模]民国成立后,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以及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

四川新繁县“服公务者,多用西装、短制中山服”,就连边远的东北呼兰县“服西服,履革履者亦日多”。

这表明当时()A.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西方文化对社会生活影响加深C.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很激烈D.中国传统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4.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察宪政官员回国“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1910年清政府下达了一道谕旨,“凡我臣民,均准自由剪发”。

清廷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出()A.近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传统的习俗理念被颠覆D.民众心理发生本质变化5.1908年1月清政府与英德银团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第17条载明“此铁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权全归中国国家办理”。

规定由中国政府选用公司认可之英、德总工程师各一人,此两总工程师须听命于总办或代办。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清政府力图保障国家路权B.中国当时无铁路专业人才C.中国路权长期被列强操纵D.清政府腐败借款出卖路权6.[2023·无锡市二模]20世纪30年代,有英国观察者指出,中国辽宁一地“尽管铁路在发展着,尽管江河上汽船运输也有较大的发展,但作为主要货物运输工具的,还是那些用驴马拖拉的北京式的排子车和经常见到的中国帆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2.下图所示历史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3.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4.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

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 )A.长袍 B.马褂 C.西装 D.中山装5.据有关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下列有关互联网说法不正确的是()A.和报纸、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三媒介”B.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D.有些同学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6.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A.福建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民生轮船公司 D.怡和公司7.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认为:“此 (铁) 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 更不堪其横冲直撞, 势将断绝往来, 商民交割。

”这一材料蕴涵的历史信息是 ( )A.洋务运动推动了交通近代化 B.顽固守旧势力阻挠铁路修建C.列强干涉中国自主修建铁路 D.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达8.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 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 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下图是民国初年婚礼图片,从中反映出当时近代中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上的变迁是()A.男女平等的实现B.中国传统婚礼的废弃C.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D.呈现出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征3.如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A.服饰B.建筑C.通讯D.婚礼4.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文化教育日渐衰落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下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报纸是()A.《商报》B.《戏报》C.《人民日报》D.《中国教育报》6.20世纪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

这反映了()A.不同年代的人看时间有不同的偏好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质量C.中国老百姓一直有很强的时间观念D.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7.下表依据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相关内容编制。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下列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①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①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①一人户的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①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是其变化的原因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D. ①①①①8.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

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

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A.汉族B.蒙古族C.回族D.满族9.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分)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那时()A. 新文化运动的阻碍日趋普遍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西方的市政治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 )A. 以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说明了中国近代城市进展的全然缘故C. 全面分析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的阻碍D. 客观评判了西方扩张的踊跃作用3.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形。

据此,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4.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5.6.(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说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转变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7.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明白得正确的选项是国政府公布废止缠足法令()A. 民国政府公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 上海率先显现社会风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级同意8.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对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行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行“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兴的象征。

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民主共和观念慢慢深人人心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 对西方文化盲目确信和效仿D. 近代中邦交通的殖民地特点9.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开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制造了那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1.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答案】C【解析】自清代以来,国人的发型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其变化的因素主要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明显受到当时正值因素的影响,从本质上看是政治斗争的反映。

故应选C。

【考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发型的变化2.才女张爱玲曾发出如此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的服装体现出专制统治的特征B.清朝女人的服饰极具民族传统特色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答案】A【解析】“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体现的是妇女社会政治地位的低下,无权可言,这正是专制统治的恶果。

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正确;B与题意无关;C说法错误,原因在于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D只是表象,不合题意。

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3.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A.爱国主义B.民主科学C.追求真理D.平等进步【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救亡图存和国家富强,在不同时期主张和表现各异,但救亡图存的主题始终不变,报纸期刊上的内容也正是这一主题的体现,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 C D三项在救亡图存面前则处于次要地位。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考试测试卷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考试测试卷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11年9月19日,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

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消息主要是通过()①报纸①电视①电影①互联网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2.近年以来,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B.电报C.报刊D.电话3.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变化体现出()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5.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 “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B. “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C. “人力车夫讨厌马车”D. “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6.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建造了长14.5公里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

通车后,这个“破坏风水的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

1877年清政府用白银将这条铁路购回,然后拆毁投入海中,这件事说明()A.英国人修筑的铁路的确破坏了中国的风水B.英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C.中国的保守势力异常顽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D.中国社会不需要铁路7.下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 )A . 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B . 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C . 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D . 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8.清末上海出版的《游戏报》上记载道:“座客既集,停灯开演,旋见现一影,两西女作跳舞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种种诡异,不可名状……人生真梦幻泡影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测试卷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说明()①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①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具①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①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2.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表明()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3.下图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叶浅予先生《叶浅予自传》中的一幅作品——《清末遗童》。

先生用淡淡的白描手法不露声色地回忆起()A.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行将就木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战火绵绵D.南京国民政府的“男子剪辫”4.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5.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6.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①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中山装 ①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①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 ①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清朝文人管同(1780~1831)在其著作《禁用洋货议》写到:“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可见他剪辫()A.被迫顺应时局的无奈之举B.出自于反清革命的需要C.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D.表示彻底与旧风俗决裂2.《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但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缠足思想也仍然禁锢着众多的女性。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B.普通民众不接受新生事物C.上海、广州等地最为开放D.近代我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停留在生活层面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变化体现出()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4.下图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驾驶的二号飞机。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在中国航空史上的意义是()A.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先进水平B.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C.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D.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5.20世纪初,汽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已大多是租用式的商业化经营,人们主要是临时租用。

虽然也因高低档次而有价钱高下之别,但人们选择主要是依据自己财力的支付能力。

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经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

据此可推知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 A . 淡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意识 B .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C . 消除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D . 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6.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济南
B.广州
C.武汉
D.上海
2.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家是在()
A.鸦片战争前
B.鸦片战争以后
C.洋务运动以后
D.辛亥革命以后
3.戊戌变法时期,有人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4.孙中山等革命派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一样都主张“断发易服”,他们的不同之处,其表
现在

)A.提倡社会新风尚 B.接受西方生活方式 C.带有反清色彩 D.全盘西化5.中国内地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经常到城里去品尝西餐,挑选服装。

这种现象应该
发生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6.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是()
A.唐胥铁路的修筑
B.凇沪铁路的修筑
C.京汉铁路的修筑
D.津浦铁路的修筑
7.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前
C.辛亥革命前
D.辛亥革命后
8.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
A.上海
B.北京
C.台湾
D.广东
9.中国历史上清政府开通的第一部市内电话于()
A.上海
B.北京
C.南京
D.广州
10.目前,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跃居世界()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11.梁启超写了一篇政论文章,他会将文章投给()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中国丛报》
12.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的著名刊物是()
A.《新华日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红色中华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下列哪部电影的插曲()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英雄儿女》
14.梨园泰斗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是()
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B.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C.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D.第一部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
15.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是()
A.北京电视台试播
B.天津电视台试播
C.上海电视台试播
D.中央电视台试播
16.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17.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的年代是在()
A.1988年
B.1991年
C.1994年
D.1995年
18.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发生质的进步是始于
A.自行车的传入 B.轮船进入中国 C.电车、汽车在中国出现 D.飞机的研制成功19.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
A.《定军山》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
20.到“九五”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二、判断题: (正确的在题后填写A,错误的填写B)
21.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
22. 辛亥革命之后,“改正朔,用阳历”即改用公历,1912年既民国元年。

照此推算,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年应该是民国33年。

()
23.清政府于20世纪初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

()
24.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渔光曲》。

()
25.受辛亥革命民主思潮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得到女子也大多开始“废止缠足”与婚姻自
由。



三、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据考证,唐代的地方和藩镇,都在京师设有办事处性质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官员,定期抄写皇帝谕旨、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政治政事,送回自己的地方和藩镇,称为“进奏院状报”。

这种报,已具有新闻传播的初步功能。

——教材“历史纵横”
请回答:
(1)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2)举出近代前期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思想的主要报刊
(3)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创办了哪些报刊?有何作用?
(4)说出你现在所看到的最喜欢的报刊。

(5)除了看报纸,你还可以通过哪些媒介了解世界?
四、问答题
27.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特点?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巨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选择题
1.D
2.B
3.B
4.C
5.D
6.A
7.C
8.C
9.c 10.A 11.A 12.C 13.C 14.B 15.A
16.D 17.C 18.B 19.A 20.A
二、判断题
21.A 22.B 23.B 24.A 25.
三、材料题
26.(1)报刊的诞生。

(2)《时务报》、《民报》、《新青年》
(3)《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4)开放性答案(略)
(5)广播、电视、互联网。

四、问答题
27.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接受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思想的影响,也注重民族特色的继承和发展。

例:中山装就是西服与中式服装结合的产物;饮食方面,西餐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但中国传统菜肴仍在发展,深受欢迎;居民住宅也将东西方建筑风格有机结合;节日方面,元旦、圣诞等节日为人们所接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仍旧受到重视。

原因:①随着西方侵华不断深入,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入;②先进的中国人发起的诸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影响,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也颁布了一些法令,促进习俗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