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新课改背景下高师教育学的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新课改理念下,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新课改理念的背景、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现状、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新课改理念的背景新课改理念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

这一时期,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即将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育部又提出了“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多元发展。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现状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是培养教师的重要课程之一,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教育工作者。

然而,目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着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材过时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更新课程内容。

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实际需求,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善教学方法。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优化教材体系。

要选择优质的教材和参考书,建立完善的教材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4.提高教师素质。

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四、未来的展望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师院校要适应并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视通识教育和通才培养,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革新教学方式手段,并注重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以切实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素质高师院校教学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

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基础教育“母机”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这是社会赋予它的特殊使命。

然而,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教学存在着“脱离培养目标、脱离高师特点、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三个面向”的弊端,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脱离现实,陈旧老化,缺乏现代性、实用性、多样性。

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高师院校必须主动适应新课程的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项要求。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教师的核心素质是完成知识的转移,强调教师尽可能多地掌握静态的知识。

而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而是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的使命,更要成为教育的促进者,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情意结构。

具体来讲,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核心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具体包括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立足于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使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新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有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个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全面实施下的高师教师教育改革

新课程全面实施下的高师教师教育改革

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课程全面实施下的高师教师教育改革3李东斌,符太胜(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 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从实验阶段走向全面实施阶段,高等师范院校也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

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应直面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大背景,力求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现代化、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教学方式的示范化,并在课程体系上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中图分类号:G 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08)01-0094-03高师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工作母机”,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和中小学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科研为中小学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其培养对象是中小学教育的人力资源。

同时,中小学教育为高师提供了动力和依据,也必然是高师教育科研和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

高等师范院校必须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走出“小师范”的圈子,走“大教师教育”道路。

[1]基于此,本文试图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着重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四个方面,论述高师教师教育在变革中的新要求。

一、新课程要求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现代化关于课程目标的依据和来源,在整个20世纪有许多争论。

但就一般而言,大家比较认同的是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研究;二是对社会的研究;三是对学科的研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在科学研究学生、社会、学科的基础上而设定新课程目标的,是课程目标的现代化。

基础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一代新人。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强调生成、发现、多元等课程理念,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教育科研者以及自我反思者。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对高师课程目标的现代化提出了要求,并提出了实际途径和策略的依据。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牛莹(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入手,对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推动高师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支持。

[关键词]高师教育创新课程结构调整教学素养现代教育技术从2001年起,我国进入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

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接着教育部又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上下都开始了新课程的改革。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前几次课改所不能企及的,此次课改不但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知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高水平的师范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摇篮的各级各类高等师范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配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切实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师资,主动地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反思我们高师院校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方面。

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势必会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阻碍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基础教[作者简介]牛莹(1982—),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0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有必要对高师院校进行改革。

(一)高师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这要求高师院校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己任,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
研究缘起

的动态概念 , 其总是 和教 师对教 学实践的反思 、 询密切联 系在一起 , 通 探 并
所 以 , 研究 认 为 , 师 范 生课 堂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研 究 的最 佳 切 入 点 , 本 对 就 三 、 课程背景 下, 新 高师 教 师 如 何 生发 有 效 课 堂
为探 究 新 课 程 理 念 落 实 途 径 , 正 落 实 新 课 程 理 念 ,0 0年 4月 ~7 过 教 师 良 好 的 教 学 品质 、 学行 为 和恰 当 的 教 学 策 略 来 实现 的 。 真 21 教 月 ,遵 义 地 区师 范 生 新 课 改 基 本 理 念 建 构 现 状 及 其 策 略 研 究 ” 题 组 在 遵 “ 课
有 2 所 占百 分 比 为 1 . % ) 主 张 教 师 要 应 用 新 的 教 学 方 法 , 中 9( 62 人 其 人 ” 发展 , 导 全 面 、 谐 发 展 的 教 育 , 出知 识 传 授 的 目 标 取 向 。这 和 的 倡 和 走 有 1 明 确提 出 教 师应 采 用 研 究 性 学 习 、 究 教 学 、 现 学 习 、 作 学 习 今 天 的 大 学 教 学 目标 有 共 同 之 处 。 肖川 在 其 文 章 《 校 有 效 教 学 的 目标 和 6人 探 发 合 I 高 等新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 动 、 趣 、 泼 、 证丰 富 不空 谈 等 ; 有 活 例 有 2 ( 占百 分 比为 1 .% ) 强 调 教 师在 教 学 中 主要 是 引导 作 用 : 1所 17 人 有 2 ( 占百 分 比为 1 .% ) 主张 师 生应 多 互动 ; O所 12 人 有 2 ( 占百 分 比为 1 .% ) 主张 教 师教 学 时应 注 重 学 生兴 趣 : O所 12 人

挑战与对策: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改革

挑战与对策: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改革

合化 ” 来拓 展 生存 的 空 间 ;其二 ,高 师要 提 高在
徘 徊 在 两种 选 择 之 间 :是 向 综合 性 大
社会上 的地位 ,必须向综 合性 大 学学 习,加 强学
术 性 。 在 这 种 办 学 理 念 影 响 下 , 不 少 高 师 开 始
维普资讯


眼睛向上” ,学 习综合性 大学的办学方向和特 得 原本存在 的 “ 学术性” 与 “ 师范性”之争更加 “ 凸 现 出来 。 坚持 前 者观 点 的人 主要 理 由有二 :其 色 ,而 淡化 师 范性 ,渐 渐 疏 离基 础 教 育 。

高等 教 育 改 革 的 大 潮 中, 高 师痛 苦 地 学看 齐 ,还 是 坚持 走 自己的路 ?这 使
【 关键词 】 教育; 基础 新课程;高 师改革 【 中图分类号 】 6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44 1 20) 405 0 G53【 8 A【 1 —6 (06 0—1 —5 0 7 9
l l
Ch le g sa d C0 nt r e s r s el n e n u e m a u e :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4 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
— — — —
V 1 7No4 o. . 2
— — — — — — — — — —
20 06焦
a S e J OURNAL OF YULI N T ACHE COLL E RS EGE ( h ls p y & Soci 1 ci nce ) P io o h

l g d c t ns o l t a o a l o i o r t e eo m e t n a c ec u s i ee u ai u ds r s n bep st nf s v lp n , h n e h o re e o h eae i o i d e t

基于新课程的高师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新课程的高师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新课程的高师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新课程的高师教学改革
1、改革课程设置:高师教学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特点,重新设计课程,使其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改革教学方法:高师教学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特点,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改革教学环境:高师教学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改善教学环境,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新课程。

二、新课程的高师教学实践
1、开展新课程的实践活动:高师教学实践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内容,更好地掌握新课程的知识。

2、开展新课程的研讨活动:高师教学实践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开展研讨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思考新课程的问题,更好地掌握新课程的知识。

3、开展新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高师教学实践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开展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践新课程的知识,更好地掌握新课程的知识。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

o h e c riuu r f r ,a j s h u rc lm ,r f r t e ta hn n g me tme h ns , ft e n w u rc l m e o m d tt e c riu u u e o m h e c ig ma a e n c a im
i g. n
Ke r s pe a o c le c to t a hi g r f r ; w u rc l m y wo d : d g gia du a in; e c n e o m ne c r i u u
教 师是 履 行 教 育 教 学 职 责 、 递 和 传 播 人 类 文 明 的 专 传 业人员 , 学校教育职 责 的主要实 施者 , 担着 教 书育人 、 是 承 培 养 社 会 建 设 者 、 高 民族 素 质 的使 命 。 在 新 形 势 下 , 别 提 特 是 新 世 纪 国家 对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进 行 全 面 改 革 的 背 景 下 , 作
维普资讯
第 3 0卷 第 4期
Vo . 0 No 4 13 .
丽 水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0F L S I HUIU NI f VERS T I Y
2 0 年 8月 08
A u 20 g. 08
浅 议 新 课 改 背 景 下 高 师 院校 的教 学 改 革
Ab t a t N e sr c : w Cur iul rc um Re o m g v s he fr i e t ne r qu r me s o h p i r a d e o a y c o w e ie nt t t e rma y s c nd r s ho l n t a h r o r f s i na u lt , bu s a m p r a s or t a n ng f ur e c r i i a y a e c e s f r p o e so lq a iy t a n i o t ntba e f r i i ut e t a he s n prm r nd s c d r c o s,no m a i e s te ow v e is o o e s d v c d fom he n w e on a y s ho l r lun v r iis n ha ea s re fpr blm i or e r t e Cur i u um rc l Re or .So, o m a ni e s t ho d de pe h i nde s a i f m n r lu v r iy s ul e n t e ru r t nd ng,a c i l da t h e uie e s nd a tvey a pt o t e r q r m nt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课程体系构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课程体系构建
( 淮 学 院 ,河 南 驻 马店 4 3 0 黄 6 0 0)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 高等 师范教 育提 出了新的挑 战。 目前 ,高等 师范教育在课程建设方 面还存在 着课
程 内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 ,专业划分过细 ,课程结构 比例 失调 ,课程评价 单一等突 出问题 。高师院 校应认 真研 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 师素质提 出的新要 求 ,突出人 才培 养规 格的综合性 ,调整专业设置 、培养
1 .课程 内容 与基础教 育课 程改革不相适应 在 高等 师范院校 ,课程内容重视 学科知识 的系统性 、 完
整性 ,忽视专题学 习与范例研 究 ,忽视知识 的应』 性 ;重视 } } j 学 习 目标 中基础 知识的掌握 ,而对态度 与价值观 、问题 解决 等综合能力 、动手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方 面重视不够 ;过分 重视 间接经验 ,忽视 给学 生提供从事 自主探究 、课程研 究 、 社会调查 、 造发明的空间和时间 ; 程 内容缺乏 时效性 和 创 课 综合性 ,不易激 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导致学生综合素质 、 应
包括教育基本理论 、 教学法和教育实践课程 , 具有地位 重要 、
比重 较大 、 分类过 细等特点 。 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失衡表 我 现为: 普通教育课 程中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缺 乏整合 , 专业
课程 表现为必修课多 , 选修课 少 , 教育类课程表现为科 目少 、
比重小 、地位低 ,技能课科 目数量 明显偏少等 。
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和课 程结构 ,增强教学 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推进文化素质教 育 ,强化 实践环 节,努 力培 养学生的学 习
能 力 、研 究 能 力 和 教 育 教 学能 力 。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学改革
关键 词: 新课程 ; 高师 ; 教学改革 中围分类号:6 G4 文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5320 )0 -06( 1 9 38(0 6-6 06- ̄ 0
Te c i g Re o m a i n u d r h w Cu rc l m i h r a a h n f r to n e t e Ne r iu u n t e No m l
Co lg l e e
L h n — e IZ o g
( ea m n o E ua oa S i c , u y N r a C l g 。 u D p r e t f d ct n l c ne Z n i o l o ee z I 5 30 ,h a t i e m l 6 02 i ) C n
验 的积 累。 目的是 为 了突出课程 的发 展性 、现 实性和生 活
化。 为实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高师教学内容为应对基础教育 改革。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密切关注课程内容与 日 常生活
的关系。如物理课程要“ 从生活走向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 . 新课程从课程 目 课程内容、 标、 学习方式、 课程资源四个 生物课程要设置“ 生物圈中的人”“ 、健康地生活” 容 , 等内 使学
Ab ta t ih h nmF sr c ; t te G Co re b i g i ey xe d d n urc u ty W c u ss en w d l e tn e i O o n r. t en r l olg s h oma c l e e fzng vg ru c aln e T a i a ioo s h e g . o l
维普资讯
第8 卷第 6 期
20 06年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月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
强 调科 学 的思 维方 法 的掌握 , 科 学态 度 的形 成 , 以及
以来 ,我 国高 师 的教师 教育 采用 的大都是 四年一 贯 制 的混合 培养 模式 , 在 这种 模式 下 , 学生在 入 学之 时 甚 至 在 填 报 高 考 志 愿 时 就 被 确 定 了未 来 的 教 师 身
科 学相关 知 识综合 为 “ 历 史 与社 会” 学科 。高 中阶段
才 质量不 同等等 。 师 范教育是 教育 事业 的工作母 机 ,
承 担着 为基础 教育 培养 培训 优秀 的教 育教学 人才 的 任 务 。因此 , 在众 多 因素 中 , 高师 院校 为基础 教育 培 养 的师 资力 量无 疑是影 响各 地课 程改 革差 异 巨大 的
理论 和 实践方 面 的知识 。 课程 改革 背景 下 , 教 师掌 握
要 求还 有革 新教 学理 念 、 改变 教学 方式 等诸 多方 面 , 这 里不 一一 进学 生学 习作 用 的教 育教 学 方 面 的条件 性 知识显 得 尤为 重要 。教 师 的本体 性 知 识 的基础 应 当是 宽 厚 的 、 多学科 综 合 的; 可 以 由一 门 学 科 知识来 整 合其 他 知识 , l : L  ̄ n , 用 生物 学知 识来 整 合 各种 自然 科 学知 识 ,用历 史 知识来 整 合其 他社 会
号 :1 I S A 0 2 1 )
作者简介 : 徐东 , 四川 岳 池 人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革 。主张 质性 课程 评 价方 式 , 评价 的甄 别 、 淘汰 功 能
要弱 化 , 主要 彰 显评价 的发展 功能 , 要充 分 发挥评 价 促进 学生 发展 的作 用 。
教 师 的职 能除 了组织 和管 理 教 育 教学 过 程 , 传 授知 识 和技 能 , 还 在 于通过 与学 生 的积极 互 动 , 营造 使 学生 主 动参 与 的教 育情 境 , 引导 学 生 质 疑 、 调查 、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轻 重 的 地 位 ,高 师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教 学 与 中 学 语 文 教 育 质 量 息 息 相 关 。 但 从 现 状 来 看 , 者 在 教 材 文 本 、 学 内 二 教
高等师 范院校
文学课 程改革

容 和 教 学 方 法 上 存 在 着 严 重 的 错 位 现 象 。 纠 正 这 种 错 位 随 着 基 础 教 育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的 步 伐 , 如 何 调 整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的 文 学 教 育 , 以 适 应 2 世 纪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1 发 展 和 人 才 自身 发 展 的 需 要 ,成 为 了 学 界 探 讨 的 热 门 话
讨 论 ,寻 求 高 师 院 校 文 学 教 学 改 革 与 基 础 语 文 教 育 相 结
合 的新 路 径 , 同 时 也 为 粤 东 地 区 培 养 适 应 时 代 发 展 的 基
教 学 不 关 注 基 础 语 文 课 程 改 革 的 进 程 。那 么 学 生 们 毕 业 之 后 将 面 临 很 多教 学 中 的 难 题 。 我 们 要 加 强 中 学 语 文 教
师范 学 院作 为粤 东 地 区唯 一一 所 师范 类 高 等 院校 ,尤其
关 注 “ 师 院 校 文学 教 育 与 基 础语 文 教学 ” 一 议 题 , 高 这 多 次 与 来 我 院 讲 学 的 校 外 专 家 进 行 交 流 .就 此 展 开 热 烈 的
状 , 么学 生们 毕业 之 后将 面临 很 多教 学 中的难 题 , 难 那 很 融 入 到 工 作 中 去 这 一 问 题 在 学 生 实 习 期 间 就 已 经 表 现 得 非 常 突 出 ,很 多 实 习 生 由 于 缺 乏 对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的 深 蘑 菇 ” 国外 常见 的现象 , 够 使 他们 领会 到 源语 的含 义 。 是 能 中 国 人 都 熟 悉 的 “ 不 理 包 子 ” 如 果 翻 译 成 “ta d 狗 Se me

关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高师院校教育改革-模板

关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高师院校教育改革-模板

关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高师院校教育改革”【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院校;教育改革【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高师院校应加快自身的改革。

积极主动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具有教育观念新、知识渊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先进、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强、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20XX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正式颁布,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变革,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也必将影响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认识《纲要》是在全新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制定的一份基础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提出了新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标准、奋斗目标和操作规范,主要包括:1、课程功能的转变。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里指出了课程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同时又批评了传统课程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的偏失;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关键,纠正了传统课程只重视老师“教”忽视学生“学”的弊端;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重视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更加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这就改变了传统课程教师只重视提高自己教学的艺术和效果而轻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

课程功能的转变影响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从单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学习的促进和教育的研究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

略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师古汉语教学

略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师古汉语教学

略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师古汉语教学当下,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全面实施新课标,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

这次改革是在经过长期、充分准备后,有层次、有步骤地全面铺开的,其改革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必将对今后的中小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疑,这场教育改革,也对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的高师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高师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能否胜任新课改的挑战,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次教育改革能否最终取得成效,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的因素尤其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因素是关键性的,而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高师教师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源头作用。

因此,高师教师在这场教育变革中,要积极关注课改进程、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了解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明确认识到:中学语文新课改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法、评价目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1],为此,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3]。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播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4]。

虽然,这些要求和理念是针对中学教学和中学教师提的,但高师教师更应该深刻领会并贯彻于实际教学中,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就是未来的中学教师,惟有自身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也才能为培养适应新课改的合格人才做好思想认识上的准备。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摘要:我国于2001年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这次改革以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为突破口,实质上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作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大学教师教育院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教师教育理念,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善培养模式和方法,借助教学实践环节,建立与基础教育互动互促的有效机制等途径,来提高准教师的素质和技能,逐步适应并超越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需要。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式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各个行业生产劳动设备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而进行更新换代。

劳动工具的更新,带来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要实现劳动者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发展由外延扩张、规模扩大逐步转向提升内涵。

而在影响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因素中,教师素质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这是因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引导着,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促进者,是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

而要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最根本的就是办好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一、中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以强调“能力发展为核心”的世界教育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发展。

但这次改革普遍加深了教材难度和分量,导致了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信心;由于过分强调学科的结构性、系统性、理论性,因而忽视了日常生活知识、生活能力的教育及培养,进而产生了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

面对教育实践的种种问题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各国在20世纪末都纷纷出台了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和新的教育改革举措,使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家处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它既对美国60年代和70年代教育质量直线下降的状况敲响了警钟,又为80年代的教育改革吹响了冲锋号。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高等代数课堂教学改革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高等代数课堂教学改革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高等代数课堂教学改革罗江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2)006
【摘要】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应承担专业引领的重任讨论的基础上,对数学专业高等代数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得到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经验.
【总页数】3页(P60-61,63)
【作者】罗江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贵州,凯
里,5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5
【相关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课程体系构建 [J], 宋大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等代数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 [J], 李立;王玉文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方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J], 蒙家宏;王梅;黄胜
4.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 [J], 徐东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化学教法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J], 李玉珍;王喜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全文)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全文)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良好的进展机遇。

高等师范院校一方面应抓住机会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研究基础教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究教师教育专业化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培养能够推动基础教育进展的优质教师,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和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要求20XX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进展的决定》,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从20XX年秋季开始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并于20XX年全面展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截止到20XX年,全国初中已实行了一轮,有的地区达到2至3轮,小学也接近一轮,20XX年将全部进入。

除了一些西部省份外,一般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已扩展到25个省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教育思想的变革,GJ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改变应试教育,全面推行素养教育。

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进展;确定并重视学生终身进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等,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之大、要求之高,对主要承担培养中小学师资重任的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严峻挑战。

高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支撑基础教育的重任,在一定意义上说,高师院校的进展水平决定了基础教育的水平。

因此高师院校要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关注基础教育改革进展,积极投身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之中,努力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提供强劲动力,尤其要为农村基础教育进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 1 9 9 9年召 开的 第三 次 全国 教育 工 作会 议 和 � 向2 明确 提出 了改 革现 行 1世纪 教育 振兴 行动 计划 � 基础 教 育课 程 体系 , 研 制 和 构 建面 向 新 世纪 基 础 教 育课 程体 系 的任 务 , 教 育 部颁 发 了 � 基 2 0 0 1年 6月 , 础教 育课 程改革 纲要 ( 试 行) 决定 大力 推进 基础 教 � , 育 课 程改 革 ,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结 构, 内 容, 确定了 我国 基础 教育 课程 改革 目标 . 随着 基础教 育课 程改 革的 深入 推进 , 教育 思想 , 教育 观 念 , 教育 内 容 和手 段 , 教 育 组 织形 式 , 教学模 式, 学生 学 习方 式 , 教 师 教 学行 为 , 教 育 评价 等 都 在 发生 深刻 变化 . 这无 疑对 在职 教师 和未 来教 师提 出 了巨 大 挑战 , 也 对 高等 师 范 院 校教 育 学 课程 的 教 学 提出 了新 的要求 . 为 了实 现高 等师 范院 校培养 目标 , 使高 师 毕业 生 成为 高 素 质 的教 育 教 学人 才 , 符合时 代的 要求 , 适应 新课 程环 境 , 我 们认 为教 育学 的教 学 一方 面要 教育学 生掌 握教 育教 学的 基本 理论 和基 本 观点 , 形成 师范 生正 确的 教育 观念 , 以及 运用 教育 理 论观 察 , 分 析和 评 价 教育 现 象 , 教 育 问题 的 能 力 , 培 养学 生 积极 的 教育 情 感 ; 另 一 方面 要 发 挥榜 样 示 范 作用 , 按新 课改 精神 授课 , 给学 生以 感性 体验 . 根 据 基础 教育 新课改 的精 神和 当代 高师 学生 的基 本特 点 及实 际情 况 , 结 合多 年的 教学 体会 , 我们 对高 师教 育 学的 教学 进行了 以下 几方 面的 改革 .
第2 1卷 第 2期 2006年 4月
论基础教育新 课改背景下高师教育学的教 州学 院 教务 处 , 安徽 宿 州 (
2 3 4 0 0 0 )
池 州师 范专 科学 校 , 安 徽 池州 (
2 4 7 0 0 0 )
摘要 : 教育 学是培养合格教师的 重要课程 , 教育学教 学要根据基 础教育新 课改的要求 , 更新知 识观念 , 积极采用 现 代化教学手 段 , 改 革教学方法 和评价方 式 , 一 方面要 教育学 生掌握 教育教学 的基本 理论和 基本观 点 , 培 养基本 能 力, 另一方面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使学生对新课改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 关键词 : 新课改 ; 高师教育学 ;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 G6 2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0 0 6 ( 2 0 0 6 ) 0 2 -0 0 9 4 -0 3
教 学目 标上 , 从知 识的 授受 走向 培养 学生 的主体 性 , 从 事先 预设 走向动 态生 成 ; 在教 学过 程中 , 从认 知活 动 走向 交 往活 动 , 从 对 象性 的 主 客 体关 系 走 向主 体 间 性的 意义 关系 . 而现 行高 师教 育学 的教 材大 多内 容 陈旧 , 条条 框框 较多 , 既存 在知 识的 类型 , 性质 , 质 量 等 方 面的 问 题 , 又 有 体系 , 组织, 结 构 等问 题 . 因 此, 高师 教育 学课 程和 教学 必须 更新 教学 内容 , 坚持 开 放实 用 的知 识 观 念 , 与基 础 教 育 新课 改 的 知识 观 相 呼应 . 教 学内容 要力 求做 到 : 基 础 性教 育 学 教学 要 准 确 清晰 地 表 达教 育 ( 1 ) 学 的基 本 概 念 , 基本 原 理 ; 明 确 阐述 教 育 的本 质 , 教 育 的基 本规 律和基 本问 题 ; 对教 育的 历史 形态 , 教育 与 人的 发 展 , 教 育与 社 会 发 展 , 教育 目 的 , 教 师与 学 生, 课 程, 教 学, 德育 , 班 主 任 工 作, 校外 课 外 教育 工 作 等内 容 要 有论 述 ; 在 德 育 工作 , 课 程 理 论, 教学 工 作, 班级 管理 等方 面要 进行 大胆 探索 . 力求 教学 内容 既 基于 优秀 传统 , 又体 现时 代精 神 . 使 学生 掌握 教育 学 的理 论基 础和观 念基 础 . 实用 性对 学生 而言 , 教育 学知 识的 实用 性主 ( 2 ) 要 表现 在 两个 方 面 : � 帮助 学 习 者 对身 边 的 教育 问 题 作出 理 性分 析 , 对 发 生的 教 学 行 为进 行 深 刻的 反 思 与批 判 , 从 而更 深刻 的理 解教 育现 象 , 改 善教 学工 作. 为此 , 教 师在教 学中 要积 极联 系我 国基 础教 育改 革 的现 实 和学 校 教 育教 学 工 作 实际 , 对 我 国 教育 理 论 和教 育实 践中的 重大 问题 作出 阐述 .� 有效 训练 学 生掌 握程 序性知 识 . 教师 应在 学生 透彻 理解 陈述 性 知识 的基 础上 , 充分 调动 学生 学习 的积 极性 , 主动 性, 让学 生参 与到 教学 情境 中去 体会 , 感悟 教师 角色 的 责任 和义 务 . 通 过学 习者 自主 活动 , 使新 知识 与原 有 知识 经验 相互作 用 , 来充 实 , 丰 富和 改造 学生 的认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 � . 2 1 , N� . 2 J � � � � � � � �� � � � � �C � � � � � � A� � .20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