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更化是什么意思?元祐更化背景及具体内容
宋朝的历史小故事
宋朝的历史⼩故事 中华⽂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娲传说到现代的改⾰建设,每⼀个故事记录了⼀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宋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朝的历史⼩故事篇⼀:赵匡胤以愚治巧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挥师征杀,统⼀了中国北⽅,吓得盘踞在东南⽅的南唐俯⾸称⾂,岁岁纳贡。
这年,南唐遣吏部尚书徐铉作为进贡使,前来进贡。
别看那时南唐弱⼩,却因连年太平,⽂化事业没遭摧残,⽂化⽔准较长久混战的中原⼀带⾼得多。
每年南唐进贡,宋朝都要派⼀⼈前去作押伴使。
押伴使和进贡使⼆⼈⼀路上两宿同住,海阔天空地闲谈,实际上是在⽐较才学,为各⾃的国家争光。
这年徐铉亲作进贡使,可使宋朝君⾂犯了难。
那徐铉是天下闻名的才⼦,不但知识渊博,⽽且⾔语犀利,⼝若悬河,北宋⾂⼦们个个⾃料不是他的对⼿,所以谁也不敢去充任押伴使。
最后,这难题报到太祖赵匡胤那⾥。
赵匡胤说:“这事好办,就交给我选⼈好了,你们去准备其他的。
”这时,赵匡胤想起了庄周讲的“运⽄成风”的故事,凡是好⼿,都得有对⼿才⾏,若⽆对⼿,他便失去了兴趣,发挥不出⾃⼰的才智技能来。
于是,他从⾃⼰的殿前侍卫中挑出⼗个⽬不识丁的兵⼠,并指着其中⼀特别粗俗的说:“今年就叫他去!”众⾂下不敢反驳,可谁也认为今年⾮败给徐铉,⼤丢国格不可。
那名侍卫打扮起来,在众⼈簇拥下来到南唐。
徐铉见来⼈相貌粗俗,轻蔑⼀笑,但⼜⼀转念,⼈不可貌相,还是⼩⼼为好。
于是开动脑筋,调动⼝⾆,古今南北地讲了起来。
那侍卫全然不懂,只见徐铉讲得⼝沫乱飞,觉得可笑,不觉笑出声来。
徐铉以为⾃⼰讲话中有了漏洞,连忙刹住。
如此再三,直让徐铉摸不着头脑。
有时徐铉⽤话头引那侍卫讲说,那侍卫⼀点不知,只是点头⽀吾,⼜让徐铉摸不着头脑。
⽇⼦⼀长,徐铉觉得淡然⽆味,也就不再开⼝了。
来到宋都,⼤家见徐铉闭⼝不谈,以为是侍卫杀了他的锐⽓,于是都佩服赵匡胤会⽤⼈。
宋朝的历史⼩故事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许多英明措施。
苏轼的诗词人生八,知登州,再回朝
八、知登州、再回朝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04.01)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由高太皇太后听政,恢复起用因反对新法被贬斥的人。
五月六日,任命苏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七品),十月十五日任登州太守,二十日被召还京任礼部郎中(六品),十二月十八日,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六品)。
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苏轼49岁,三月十四日,免试为中书舍人(四品)。
九月十二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苏轼从一个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只用是十七个月。
到哲宗赵煦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四年左右的时间,这里介绍了这期间苏所写的诗词十六首。
高太皇太后执政之后,就以母改子政的形式宣布废除新法,她在当时有一个最重大的举措,就是把已经退隐回家十五年之久的、64岁的老臣,也就是反对派的旧党的领袖人物司马光请出山来,让他担任宰相,主持大计。
北宋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历史上把这个阶段叫“元祐更化”,元祐是哲宗的年号,更化就是重打锣鼓新开张,以前都不作数了,一扼振风吹过了。
这司马光一上台就有三个举措:第一,讨论新法,舆论先行。
号召广大的官员纷纷上疏言事,让步大家好好讨论一下这个新法到底合适不合适,其实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为了废除新法来造舆论的。
第二,废除新法,贬斥新党。
纷纷贬斥新法跟新党的人物。
第三,启用旧党,苏轼回朝。
把过去的反对派的旧党人物纷纷地召进朝中。
苏轼的回朝,回到中央,就是在这样一个“元祐更化”的回中央的浪潮当中才回来的。
从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五月到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九月,在短短的十七个月的时间里头,苏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苏轼这一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
我们列个时间表来看一看苏轼提拔的速度,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苏轼这一年48岁,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
五月六日,任命苏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相当于登州市市长,七品。
中古史,名词解释,宋元部分。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元)1.五代十国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
唐亡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南方先后存在过十国指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九个政权,加上位于今山西中部的北汉,总称“十国”。
五代前期,北方战火连年,经济破坏严重,南方虽处于割据状态,但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后周通过改革,国力增强,统一趋势明朗。
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立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
2.主户和客户唐、宋户籍均有主、客户之别。
唐朝主户指土著户,客户指外来户。
北宋主户分为官户和民户,官户是品官之家,不负担国家赋役,另立户籍。
民户是一般人家,分为五等,都是有常产之人。
客户指无田无牛的佃农。
主户之中一、二、三等户是地主,四、五等户是自耕农。
自耕农的主户和佃农的客户占人口绝大多数,是宋代主要的劳动者,也是主要的剥削对象。
3.庆历新政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
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
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4.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贬黜熙拧、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中国古代史 辽宋夏金元
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元1.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
改革主要内容: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由于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招致强烈反对,最终改革失败。
2.元祐更化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即位,改元“元祐”。
由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把持朝政,召司马光等保守派入朝执政,罢黜变法官员,基本废除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
史称“元祐更化”。
3.哲宗绍述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死,哲宗亲政,改元“绍圣”。
他重新起用变法派曾布等人为宰相,恢复新法,罢免元祐年间得势的全部官僚,史称“哲宗绍述”。
3.生熟女真女真族在隋唐时称靺鞨,居住在黑龙江一带,以渔猎为生。
女真臣属于辽。
辽迁一部分较强大部落至辽阳府以南过定居的农耕生活,是为“熟女真”。
而保留在原地的过渔猎生活的则为“生女真”。
4.南北面官辽代为了有效控制各族人民,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统治汉族的为南面官,统治契丹族的为北面官。
5.澶渊之盟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一直打到澶州。
宰相寇准坚持真宗亲征,大挫辽军锐气,双方于是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最终议定:①:辽宋约为兄弟之国,维持旧疆。
②:宋每年交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岁币。
③:双方各守州界,互不相侵,不得收容对方逃亡“盗贼”。
澶渊之盟是宋“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的屈辱妥协使辽得到许多好处。
但是在这之后,宋辽边境出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
6.宋金海上之盟女真建立金国后,徽宗派人从海上出使金朝,共商攻辽大计。
1120年,宋金双方订立“海上之盟”。
约定:①:两国互用国书,地位平等,以长城为界。
②:金攻辽中京大定府,宋攻辽南京析津府。
③: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岁币转送金朝。
这个盟约暴露了宋朝虚弱腐朽的本质。
7.靖康之难靖康二年(1127),金兵大肆劫掠开封府,掠走徽钦二宗及后妃、太子、宗戚、工臣等3000人以及城中全部财物,北宋灭亡。
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贬黜熙拧、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此外,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等四寨还给西夏。
羁縻府州唐宋时在周边少数民族内附部落中设臵的地方行政单位。
唐时包含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都护、都督、刺史、县令,世袭,受都护府、边州都督府或节度使管辖。
羁縻府州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仅部分临时向唐天子有所贡献,与正州交纳赋税不同。
宋代在西南部分地区也因袭此制,设臵了羁縻州、县、峒。
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臵羁縻卫所,性质与唐宋羁縻府州相似。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
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输籍法又称输籍定样,隋代划分户等的办法。
为防止地方官吏、豪强在户籍、户等、赋役方面营私舞弊,于开皇五年(585)采纳高颍建议,在全国实行。
由中央将划分户等的标准(定样)颁发各地,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令民户各随近便,五党或三党(百户为党)为一团,依定样定户等上下。
贞观之治唐贞观时,太宗君臣以隋亡为鉴,孜孜求政。
国家重新统一,继续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科举制和三六部制。
修订律令,健全法制,改善吏治,减轻赋税,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元祐更化:是推翻宋神宗改革的一次政治活动-历史_历史解密.doc
元祐更化:是推翻宋神宗改革的一次政治活动-历史_历史解密元祐更化,是指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那么元祐更化简介是什么呢?司马光铜像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危,宰相王珪率领宰执入见,要求病危的宋神宗立储,并要求皇太后听政。
此时的宋神宗已经不能说话了,只能点头同意。
之后宋哲宗继位,改年号为元祐。
由于宋哲宗继位年仅十岁,因此所有的大权由太皇太后掌握。
太皇太后对王安石的新法一直持反对态度。
但是在宋神宗面前又不能表达,只能默不作声。
等到宋神宗死后,太皇太后就开始了对新法的进行废除。
首先第一步,就是将在变法过程中受到迫害的保守派解放出来。
司马光、文彦博等被重新启用,各种反对新法的力量又重新汇聚到了一起。
之后,司马光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光明正大地反对新法。
他们将王安石的新法全盘否定,把许多旧法都恢复了。
不仅如此,保守派还将王安石等变法官员全部贬黜。
在对外政策上,保守派依然采取妥协政策,将原本已经收复的领土划给西夏,以求得太平。
原本欣欣向荣的北宋王朝,逐渐丧失了活力。
但是,由于保守派无视皇权,引起了宋哲宗的强烈不满。
在宋哲宗亲政之后,斥责反对派不懂君臣之义,把原本风光一时的保守派打压下台。
通过元祐更化的简介,可以看出,元祐更化,实际上是保守派对改革派的一次报复行为。
元祐更化的背景元祐更化,是推翻宋神宗改革的一次政治活动。
保守势力的上台,意味着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
那么元祐更化的背景是什么呢?王安石画像元祐更化能够开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保守派重新掌握政权。
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危。
宰相王珪在宋神宗的病榻前要求皇帝立储,并让英宗高皇后听政。
此时的宋神宗已经无力说话,只能点头答应。
就这样,高皇后就从幕后,走上了政治舞台。
高太后原本就是将门之后,她的父亲曹彬对王安石变法一直持反对态度。
但是碍于宋朝严苛的家法,并不出面干预。
现在面对这样一个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三月一日,高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宣布立宋神宗的第六个儿子赵煦为皇太子。
元祐更化与哲宗绍述
元祐更化与哲宗绍述元祐“更化”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去世,年仅10 岁的太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
英宗皇后高氏以太皇太后垂帘执政。
神宗生前高太后就不赞成变法改革,执政后任命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左丞,参与朝政。
司马光用“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神宗)”,作为废除新法的理论依据,新法遂渐被废除。
七月,首先废罢保甲团教,半年之内,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等相继被废。
元祐元年(1086)初,司马光生病,而新法尚未完全废除,司马光恐自己在世之日不多,因而叹息道:“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
”①所谓四患,是指新法的青苗法、免役法和将兵法,以及与西夏的和战问题,在加速废除新法的同时,还将废除新法的任务交给吕公著,使废除新法的事不致中断。
并随即提出废除免役法,不顾守旧派中范纯仁、苏轼、苏辙等人反对仓促废除而应进一步考察利弊的意见,仍下诏五日内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
蔡确、章惇先后被罢左相、知枢密院事而出任地方官,司马光、吕公著先后升任左、右相,并借重年已81 岁、已致仕的四朝元老、太师文彦博复出,担任平章军国重事。
八月,罢青苗法。
这次被称为“元祐更化”的废除新法、恢复旧法的活动,在元祐元年九月司马光去世后,由右相吕公著独相,继续进行。
但守旧派内部因政见、学术见解分歧,加上人事倾轧而互相攻击,分化为洛阳人程颐为首的洛党,以四川人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及河北人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人为首组成的朔党,三党皆继承司马光废除新法的遗志,势力很大。
程颐得到司马光、吕公著的推荐而任崇政殿说书,以师道自居,多以古礼训诫哲宗及处理世事,为苏轼所讥讽,而程颐门人亦攻击苏轼,洛、蜀两党势成水火,程颐又因事对宰相吕公著及高太后不满,终于被贬。
苏轼后也因受到攻击,自请外任而出知杭州。
元祐三年吕公著以年老辞相,改任同平章军国事,以吕大防、范纯仁分任左、右相。
范纯仁在司马光当政之初,即反对完全废除新法,对于废除免役法认为尤应慎重缓行,此时任右相,对变法派的章惇、邓绾和守旧派的苏轼、韩维等贬官或受攻击,多所维护,元祐四年即因不赞成过分贬逐新党蔡确,为朔党所攻击而被罢相。
大一下学期历史期末
历史期末一、名词解释1.贞观政要:是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其作者为唐代吴兢,是一本政论类史书。
主要内容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2.鱼鳞图册: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
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
3.大素貌阅:“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
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4.元祐更化:又称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其祖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
元祐更化,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
5.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河南郑州。
郑州下属新密市牛店镇有个月台行政村,离市区20多公里,农历每月单日有集。
“月台”原来叫“阳子台”,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属下弭邑城,后来才改名为“月台”,并且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
2008年8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月台“唐宋瓷窑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元祐更化 名词解释
元祐更化名词解释
元祐更化是中国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一次重要改革,始于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经过近十年的推行,直至南宋真宗即位后才得以全面实施。
该变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新法”,即改革税制、土地制度、兵制、工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二是推行“靖康之变”后所开创的巨额赋税政策,即“上供下予”政策,严格限制官员们对中下阶层收税的权利,实现了对贵族地主阶层权力的打压和财富的重新分配。
但是,元祐更化的推行也引发了许多反对者的强烈反应,导致了一些地方的社会动荡和民众的不满,最终王安石及其变法派在政治上遭到了失败。
元佑更化名词解释考研
元佑更化名词解释考研
摘要:
一、元佑更化的背景
二、元佑更化的主要内容
三、元佑更化的意义和影响
四、元佑更化在考研中的重要性
正文:
元佑更化是中国历史上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这次改革是在王安石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纠正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弊端,使国家政治更加清明,经济更加繁荣。
元佑更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考研来说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元佑更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恢复免役法、恢复青苗法、恢复保甲法等。
其中,免役法是指废除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免役法,恢复原来的差役法;青苗法是指恢复王安石变法时期的青苗法,以便更好地调节农业生产;保甲法是指恢复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保甲法,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
元佑更化的意义和影响在于,它纠正了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弊端,使国家政治更加清明,经济更加繁荣。
在考研中,元佑更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其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和影响。
总的来说,元佑更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对于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元佑更化名词解释考研
元佑更化名词解释考研
“元佑更化”是指元祐年间(1086-1093年)的改革,也称“元祐革新”。
这一时期,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人物上台,他们试图扭转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混乱,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经济方面,元祐更化主要着眼于恢复民间的经济活力。
他们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并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来促进商业的发展。
这些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在政治方面,元祐更化主要是对熙宁变法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修正和调整。
他们试图消除新法中的严苛成分,同时对保甲法、免疫法等新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此外,他们还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来恢复朝廷的权威,提高政治决策的效率。
在文化方面,元祐更化则体现在对儒学传统的回归和推崇。
他们重新确立了儒学的地位,试图以儒学为基础来重塑社会的道德伦理。
同时,他们也积极整理和编纂儒学经典,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
总的来说,元祐更化是一场旨在纠正熙宁变法过失、恢复社会稳定和加强中央权威的政治改革运动。
虽然这一时期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但也未能完全解决新法所带来的问题。
元祐更化之后,北宋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也是
北宋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元祐更化概述
元祐更化概述元祐更化,发生于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捩点。
神宗病逝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支持变法的宋神宗病逝变法派失去后台,由子赵煦年幼即位,是为宋哲宗,宣仁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掌政。
这一年保守派司马光执政,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几尽罢新法,“凡熙宁以来政事弗便者,次第罢之”,史称“元祐更化”,此一时期改革派人士如蔡确、章惇、吕惠卿、曾布等人,全被贬黜。
其中蔡确被贬至岭南(今广东),最后死于新州,开启北宋贬官至岭南的先例。
新法废除事实上至元祐更化之前,变法已进行十余年,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人物,大都认为,新法有利有弊,如免役法与差役法相比较,还是利大于弊,即使不能说是完全成功,但也有真正便民、利民之处。
苏轼认为免役法确实可行,他在《与滕达道书》中承认,“吾齐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
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
但司马光自始至终都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废除新法之彻底,实在是带有十余年来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个人仇恨情绪。
苏轼认为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苏轼将自己在密州实践免役法的好处告诉司马光,但司马光执意如此,一意孤行。
苏轼十分愤慨,回家后,怒呼:“司马牛,司马牛!”。
苏轼在给杨元素信中提到:“昔之君子,惟荆(王安石)是师;今之君子,惟温(司马光)是随。
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
老弟(苏轼)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
”。
王夫之批评元祐诸公“皆与王安石已死之灰争是非,寥寥焉无一实政之见于设施”。
新法恢复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掌握大权,改元“绍圣”,意为承绍圣人(“神宗”),哲宗全面否定元祐更化,大力打击元祐大臣。
王夫之称哲宗亲政后,“在位十四年中,无一日而不为乱媒,无一日而不为危亡地,不徒绍圣为然矣。
元祐更化(1086-1093年,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元祐更化(1086-1093年,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祐更化又称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xū]病死,其子赵煦(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其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
元祐更化,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
背景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宋神宗病危,宰相王珪率宰执入见,请求立储,由皇太后同听政。
神宗已说不出话,只是点头首肯。
王珪他们所说的皇太后即指神宗的母亲英宗高皇后。
高太后出身将门,其曾祖为宋初名将高琼,祖父是名将高继勋,母亲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
她对熙丰新法一直持否定态度,但因宋朝的家法,无法出面干预。
三月一日,高氏垂帘听政,宣布立神宗第六子赵煦为皇太子。
高太后知道大位更迭在即,一方面命侍卫禁止神宗的兄弟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出入皇帝的寝殿,一方面暗地让人按十岁孩子的模样缝制一件黄袍。
五日,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皇太子赵煦即位,此即宋哲宗。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典礼上向群臣特别表明自己的态度:“子继父业,其分当然!”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顺利地完成了皇位的交接。
神宗去世,司马光从洛阳进京奔丧。
卫士见到他,都致敬行礼。
老百姓在道路两旁欢迎他,高喊着:“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高太后派使者问他当务之急,他上了好几篇奏札,归纳起来,一是广纳谏言,一是废除新法。
尤其对新法,他持全盘否定态度,认为变法派完全在“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不久,司马光以门下侍郎入朝,吕公著也以尚书左丞被召。
这时的蔡确与韩缜是宰相,章惇是知枢密院事,他们都是变法派。
司马光执政以后的第一道札子就是《请更张新法》,他把新法比成毒药,认为必须全部废止。
主要内容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
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可笑的旗号,反对新法。
中国古代史下隋至清前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隋三台:御史台(掌监察)、谒者台和司隶台(掌巡查内外百官和军民活动)。
朝集: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
《开皇律》:是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经验后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制法律。
《开皇律》律文500条,素有“刑纲简要,疏而不失”的美誉,是《唐律》的制定基础,具有很高的立法成就,实是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
“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唐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然宰相。
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
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
但其后仍有称为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
五花判事:中书舍人凡六员,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相互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
封驳:门下省发现中书所拟诏令有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重拟。
涂归: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甚至有权在中书所拟诏令上进行涂改,驳归中书重写。
《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义、故唐律疏义,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
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
租庸调: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北宋“岩川醉仙神”石刻画像引论——元祐更化下道释人物画的变革
北宋“岩川醉仙神”石刻画像引论——元祐更化下道释人物
画的变革
许永福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年(卷),期】2022()2
【摘要】济南市长清区所刻“岩川醉仙神”石刻画像,为北宋元祐二年(1087)十月所作,通过石刻画像及六处题跋,结合元祐二年前后文献相关史料考证,该画像为目前惟一暂见于世的北宋配享功臣像,画像人物为神宗赵顼与丞相富弼,该画像与神宗神御、元祐更化、东封泰山、道教皇权化以及西域美术南传等息息相关,有非常重要的美术史价值。
【总页数】10页(P133-141)
【作者】许永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6
【相关文献】
1.如何看待北宋"元祐更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宋后期的腐朽统治
宋辽金夏政治史之北宋后期的腐朽统治北宋后期的腐朽统治(一)元祐更化与哲宗绍述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死,其不满十岁的儿子赵煦(宋哲宗)继承皇位。
宋神宗之母高氏以太皇太后(曹后已死于1079年)的身份处理军国大事,建年号元祐.1。
元祐更化因新法侵犯了皇亲国戚的切身利益,所以高后一贯反对变法。
高太皇太后刚一执政,便派宦官去问司马光,当以何事为先。
五月,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次年又升为尚书左仆射(左宰相)。
吕公著也被召入朝为尚书左丞,次年为右仆射。
保守派再度掌握政权,立即废罢新法,恢复旧法制。
这一场对变法派展开全面反扑的活动发生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所以后来被称为元祐更化.罢尽新法司马光五月间入朝执政,即上奏章攻击变法派多以已意变革旧章,主张全部更张新法。
有人提出神宗刚死,不宜骤然改动新法。
司马光力争说:王安石、吕惠卿所建,为天下害,改之当如救火。
有人搬出古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反对骤改新法。
司马光又力争言道: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
这样就为推翻新法提供了理论根据。
高太后、司马光等首先罢保甲教练和保马法;接着,罢市易法,废青苗法,停止助役钱;最后,罢免役法,恢复旧的差役法。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王安石所颁行的各项新法,几乎全部被废罢了。
司马光对新法嫉恨如仇,甚至不顾宋朝的利益,凡王安石实行的新法,不辨利弊,必求废罢。
元祐元年(1086年)正月,病中的司马光说:四患未除,我死不瞑目!(四患指青苗、免役、置将和对夏作战。
)青苗法罢后,司马光的好友范纯仁因国用不足,建言再立散钱出息之法。
于是,司马光具奏说,先朝散青苗,本为利民,现在禁抑配,就没有什么害处。
几天之后,又觉不妥,抱病入朝力阻青苗钱。
司马光欲废免役法,恢复旧差役法。
变法派章惇争辩说:保甲、保马一日不罢,有一日之害,至于役法,如以差代雇,须详议熟讲,或者才可行。
保守派苏轼对司马光说: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要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怕不容易。
范纯仁也劝说:差役一事,尤当熟讲而缓行。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宋史纪事本末 元祐更化》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宋史纪事本末元祐更化》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宗元丰八年三月,帝崩。
皇太子煦即位,时年十岁。
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同听政。
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庚寅,以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初,保甲法行于河北、河东、陕西三路。
司马光言于太后曰:“古者八百家才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今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以为保甲,是农民半为兵也。
又令三路置都教场,无问四时,每五日一教。
而保、正长以泥堋.、除草为名,聚之教场,得赂则纵,否则留之。
是三路耕耘收获稼穑之事几尽废也。
”遂诏罢保甲法。
三月,司马光请悉罢免役钱,复差役法。
中书舍人苏轼请行熙宁..免役法,因列其五利。
光不以为然。
范纯仁谓光曰:“治道去其太甚者可也。
差役一事尤当熟讲而缓行,不然,滋为民病。
愿公虚心以延众论,不必谋自己出,谋自己出则谄谀得乘间迎合矣。
役议或难回,则可先行之一路,以观其究竟。
”光不从,持之益坚。
纯仁曰:“是使人不得言耳。
若欲媚公以为容悦,何如少年合安石以富贵哉。
”时光已得疾,而青苗、免役、将官之法犹在,西夏未降,光叹曰:“四害未除,吾死不瞑目矣。
”既而诏免朝参,乘肩舆三日一入省。
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视事。
”诏令子康扶入对。
秋七月戊戌,以吕公著为尚书左丞。
光曰:“光以身付医,以家事付子,惟国事未有所托,今以属公。
”九月丙辰朔.,司马光卒。
时,两宫虚己以听光为政,光亦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宾客见其体赢,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
”为之益力。
病革,谆谆如梦中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元祐更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B.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C.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D.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仆射,官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祐更化是什么意思?元祐更化背景及具体内容
元祐更化的背景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宋神宗病危,宰相王珪率宰执入见,请求立储,由皇太后同听政。
神宗已说不出话,只是点头首肯。
王珪他们所说的皇太后即指神宗的母亲英宗高皇后。
高太后出身将门,曾祖是宋初大将高琼,外曾祖就是曹彬。
他对熙丰新法一直持否定态度,但严格恪守宋朝的家法,并不出面干预。
三月一日,高氏垂帘听政,宣布立神宗第六子赵煦为皇太子。
高太后知道大位更迭在即,一方面命侍卫禁止神宗的兄弟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随意出入皇帝的寝殿,一方面暗地让人按十岁孩子的模样缝制一件黄袍。
尽管赵颢和赵頵也是高太后所生,但她在皇位传递上显然主张父死子继,而不像太祖之母杜太后那样希望自己的儿子一个个都当皇帝。
在神宗弥留之际,另一个宰相蔡确与职方员外郎邢恕密谋,准备拥立赵颢或赵頵,由邢恕去找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兄弟,高公绘一口拒绝:“你这不是陷害我们高家吗!”蔡确、邢恕见谋立不成,反咬高太后要立赵颢。
五日,神宗去世,赵煦即位,年仅十岁,此即宋哲宗。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典礼上向群臣特别表明自己的态度:“子继父业,其分当然!”在其后九年里,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顺利地完成了皇位的交接。
神宗去世,司马光从洛阳进京奔丧。
卫士见到他,都致敬行礼。
老百姓在道路两旁欢迎他,高喊着:“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高太后派使者问他当务之急,他上了好几篇奏札,归纳起来,一是广纳谏言,一是废除新法。
尤其对新法,他持全盘否定态度,认为变法派完全在“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不久,司马光以门下侍郎入
朝,吕公著也以尚书左丞被召。
这时,宰相是蔡确与韩缜,章惇知枢密院事,他们都是变法派。
司马光执政以后的第一道札子就是《请更张新法》,他把新法比成毒药,认为必须全部废止。
元祐更化的内容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
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
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
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
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
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
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其中蔡确写《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
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吕惠卿在谪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对派抓住把柄。
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
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泛不满。
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劝告司马光,要为年幼的宋哲宗设身处地,异日若有人教以“父子义”,唆使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光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
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满。
哲宗亲政后说,他在垂帘听政期间“只见臀背”,斥责反对派全不懂君臣之义。
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