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安娜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1)《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小说中,安娜这一角色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她的形象不仅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让人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就从安娜的角色性格、人际关系、道德取向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角色性格安娜是一个既迷人又复杂的角色,她是一个既有着温柔的一面又有着强烈欲望的一面的女性。
她的出场是在火车站,当时安娜还没有离婚,她和她的丈夫的关系也很和谐。
但随着小说的深入,我们看到了安娜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她经历了婚姻的背叛和丈夫的无情,最终选择了和瓦伦京一起逃走,但是这样的选择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孤独和无奈,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二、人际关系安娜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是进退两难、欲言又止。
她与众多男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她的生命中,有丈夫亚历克谢、青年瓦伦京、律师凯伦斯基等人。
但是,她与这些男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出一种既暧昧又矜持的状态。
她在和瓦伦京的感情中也是如此,她爱瓦伦京,但她也无法逃脱世俗的压力和自己的内心矛盾。
三、道德取向安娜的行为和选择,无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个人幸福而付出的代价。
她在选择和瓦伦京在一起时,当时她还没有离婚,这样的行为无疑触犯了社会道德和伦理底线。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的人生中有很多时候她的行为都是违背自己的良知和社会公德,并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后,可以看出,安娜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主角,更是一个集人性、情感和道德观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她的形象让我们了解到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思考到每个人在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诉求。
通过对安娜这个形象的分析,不仅可以有更深入的文学理解与思考,也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
安娜悲剧成因的理解对大学生的启示一、人物形象分析安娜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形象,通过这一形象的毁灭,托尔斯泰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堕落,同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的局限以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一)安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在作者的最初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
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和美的因素。
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
(二)安娜是一个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女性形象安娜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而在和伏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
此后,她身上流露出一种纯真的、由衷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三)安娜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坦率、勇敢、高尚的女性形象安娜最初的内心冲突,来自于她对生活的强烈渴望,来自于她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关系的追求,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的厌恶。
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展示出有生气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她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地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强烈渴望,那埋藏在心底的被压抑的东西驱动着她。
然而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
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四)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托尔斯泰对安娜既同情又谴责。
一方面,他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
所以,托尔斯泰没有让安娜完全服从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屈从卡列宁和那个上流社会,而是同情安娜的遭遇,描写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致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
安娜悲剧分析
1、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从外貌到内心都是极不协调的,安娜很美,而且还有气质,她态度闲雅大方,绰约自如,有同情的天性,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但是安娜在含苞未放之时,就遭到了摧残,17岁时在没有爱情,也不懂得爱情时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她嫁给卡列宁是一个错误,她的外在内在的美与卡列宁不风雅的外貌和内心的枯燥、沉闷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安娜主要讨厌卡列宁的卑劣的灵魂,他们在思想和性格上的对立、分歧必须会导致家庭的分裂,两人联系的纽带不是爱情,而是责任,卡列宁只要求安娜作妻子的责任,他把家庭也当作一部机器。
而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安娜不能忍受的痛苦,她认为卡列宁摧残了她的生命,她是一个活的女人,需要爱情而卡列宁没有想到过安娜需要爱情。
没有爱情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2、不见容于上流社会的对真诚爱情的追求是安娜悲剧的根本原因把安娜逼向死亡的当然不是一个卡列宁,而是整个上流社会。
安娜虽然接受了伏伦斯基的爱,但她摆脱不了官僚统治的那个社会,上流社会像一条绳索捆住了她,她的死是一个社会性的悲剧。
因为当安娜公开表示了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时,就把自己摆到了一个与上流社会为敌的地位上去,成了众视所对的人。
上流社会之所以憎恨她,原因不在于她背叛了丈夫,而在于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爱上了伏伦斯基。
也可以说,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了丈夫以外的别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于公开这种爱情。
这是对贵族社会虚伪道德的挑战,也是社会交界的人指责安娜不道德的原因。
就这样,安娜失去了贵妇人的地位,失去了上流社会,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儿子。
何况,爱情一旦幻灭,她的生存就完全失去了支柱,等待她的就只有死亡。
3、把幸福寄托在伏伦斯基身上是安娜悲剧的重要原因伏伦斯基心里是在爱安娜,但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地理解过安娜,比起安娜用整个生命爱他。
安娜是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伏伦斯基了。
她的寄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悲剧,她一直处于矛盾的恐惧中,怕来自上流社会的反击,怕失去地位,更怕失去伏伦斯基的爱。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人物分析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从出版之日起至今,评论家众说纷纭,读者也是褒贬不一。
这也许正是经典的魅力,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其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有血有肉的思想感情,再加上读者的个性、思想、阅历和审美趣味的不同,结果必然是见仁见智。
本文拟从爱情、婚姻、宗教等多角度加以分析。
一、安娜最基本的形象:美丽聪慧、真诚勇敢安娜一出场每个人都在褒奖,包括渥伦斯基的母亲伯爵夫人、朵丽等;舞会中一连六个“迷人的”描写,托尔斯泰不惜用最华丽的词汇形容安娜。
吉蒂的恋人渥伦斯基也在这场舞会里彻底被安娜给迷倒,之前他在火车站初遇安娜,就被她那股“被压抑着的生气”所吸引;后来列文见到她也有点“魂不守舍”。
小说形容安娜最多的词汇就是“生气”,因为具有这种生气,安娜才具有吉蒂所没有的美丽,因为想要压抑这种生气,安娜才卓然超出于培脱西、莉迪亚之流,更具有一种迷人魅力。
当她遇上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原来被压抑的生气终于爆发了,安娜真诚地面对了内心的真实情感,不顾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公开勇敢地与渥伦斯基同居,保卫自己的爱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却在最后遭到毁灭。
托尔斯泰在卷首语中这样写道:“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除了上帝,谁也没有处置别人的权力,但最后托尔斯泰却亲自处置了安娜,到底安娜在托尔斯泰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托尔斯泰很矛盾很纠结,读者也矛盾也纠结。
二、安娜形象多角度分析1.爱情角度爱情是男女两性彼此之间深厚的交流与真诚的信赖,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初始动力。
马克思说,根据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明程度。
爱情对于女人而言具有一种远比男人重要的意义,一种等同于她生命的意义,而女性也因此可以不惜代价付出全部。
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面前显得最美,因为她把全部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
”安娜对待爱情的态度很真诚很纯粹,也很极端。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世界文学:永恒的魅力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以内心深刻的体验与强烈真挚的感情,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是一个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的形象。
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丽,而是以一种惊人的“美”展现给世人,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都是那么的美艳绝伦。
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在那样的社会一开始便注定了无穷的悲剧。
安娜最初的内心冲突来自对生活的狂热与渴望,对人与人之间纯真关系的向往和追求,她勇敢的追求和保卫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然而,她最后选择了自身肉体的毁灭来控诉她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和对身边的报复。
安娜的悲剧也是性格与环境冲突的必然结果,她还是少女的时候,就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省长卡,两人靠着封建礼教维持了八年的家庭生活,最终她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她始终不后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
”女人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把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因而在爱上渥伦斯基并与之结合后,渥伦斯基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义,一旦失去渥伦斯基,她的人生便不可避免的灰飞烟灭。
安娜的悲剧还承载着母爱与情爱的取舍和抉择,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正常女性正当生活的权利,世俗的眼光把这两种权利分裂与对立起来,作为摧残她的工具,逼着她悲剧而又绝望的道路。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导火线,为了爱情她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换来的却是失望和憎恨,在渥伦斯基对她的爱情渐渐消淡后,她被逼到了悬崖峭壁上,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最后她选择了自身的毁灭,对于她说这是一种解脱,也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无声抗议,她自身的各种矛盾,从而使她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一时期的牺牲者,这种必然性体现出了她一生悲剧性的深度,分析安娜的这一人物形象,我们会问:“安娜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安娜在追求自身的价值,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对于中国这样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存在着一些男权主义,大男子主义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安娜的悲剧也给我们读者提出了:“什么是爱情?”爱情是死亡吗?在痛苦中挣扎是幸福吗?一个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恋人不受到伤害,永远不是彼此最好的选择,当我们用尽全力去爱一个人的时候,最好先用社会的理性去考虑清楚值不值得。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分析
论述题{我的版本的答案}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本身是一个美的人物,她的美不仅仅是完美迷人的外表,更重要的在于充溢的活跃的生命力还有优美高尚的激情。
作为一个有高文化素养的贵族女子,她有丰富心灵、热情和灵魂,真诚的追求。
安娜是一个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有觉醒,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美好贵族妇女形象。
安娜和伪善僵化,醉心官场的“官场机器”卡列宁的婚姻是不幸的买卖婚姻,这种表面风光、实则不幸的贵族生活,让安娜那种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本性被压抑和窒息。
也正以为如此,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以后,会义无返顾的投身于爱情——因为她在爱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沉睡的爱的激情、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被唤醒,那是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而这种向往是有合理性的,是个性的解放。
同时安娜是不屈服于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的勇敢女性。
安娜内心充满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关系的追求,这与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虚伪是有着尖锐冲突的。
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觉醒之后,她不能再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不愿意接受丈夫伪善的建议,不愿意像其他贵族一样虚伪的偷情,而是最终选择与丈夫决裂,冲破社会舆论压制,公开爱情。
这种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的直率,正直,勇敢、不屈,是一种对平庸、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安娜也是一个矛盾的形象。
在短暂的幸福后,安娜被贵族社会抛弃谩骂攻击谴责,处境艰难。
她一方面想抓住和保卫自己的爱情,另一个方面内心时时有“犯罪”的恐惧,这种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其爱的追求的脆弱性,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安娜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其特征是“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
她企图通过追求爱情摆脱虚伪的上流社会,但最后就连爱人伏伦斯基也用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冷酷无情,无力承受的安娜选择自杀。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贵族女子,集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等优秀的品质于一身,并且还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可谓是秀外慧中的优秀的女子。
她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解放,追求幸福,但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却埋葬了她的理想,致使她最后十分痛苦,孤身一人躺在冰冷的铁轨上,绝望而又决绝的选择了死亡。
对于安娜的死亡,无数读者都觉得很是痛惜,但是悲痛之余,我们整理思路便可发现,安娜的悲剧是必然的,无法逃避的,下面简单谈一下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最后选择卧轨自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沃伦斯基的背叛。
沃伦斯基对安娜是一见钟情的,在火车上第一次见到安娜时便被安娜的高贵美丽所吸引,于是便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后来安娜与其相爱、成了他的情妇,并决定放弃自己的婚姻,抛弃自己最爱的儿子,离开贵族上流社会社交界,安娜放弃了一切,决定跟沃伦斯基在一起,但是,沃伦斯基在得到安娜的爱情之后便厌烦了这种生活,开始对安娜厌烦,开始在外面拈花惹草,这在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安娜看来,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当她终于明白沃伦斯基的自私与虚荣以及对她的爱情之后,她便绝望了,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受到整个社交界的讽刺与不容,她全是为了他,但是,他到现在却并不能给安娜同等的爱情,相反,还表现出的厌弃以及在外胡作非为,这无疑给了安娜一剂致命的毒药,书中写道:“她想,‘我同弗伦斯基伯爵就没有这样开心过,尽管我们很想过这种开心的日子。
’安娜这是第一次明白她同他的关系,这一点她以前总是避免的。
‘他在我身上追求的是什么呀?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满足他的虚荣心。
’她回想起他们结合初期他说过的话和他那副很想驯顺的猎狗似的神态。
现在一切都证实了她的看法。
‘是的,他流露出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自豪。
当然也有爱情,但多半是取得胜利时的得意。
他原以得到我为荣。
今天都已过去了,没有什么值得得意的了……他爱我,但爱得怎么样?热情冷却了……’”安娜的死与沃伦斯基是无法脱离干系的,所以,以至于在安娜死后,他陷入懊悔不能自拔从而选择去参军。
论安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
论安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斯人已逝,我将永怀——论安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奉化二中语文组王旭波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不仅仅是他拥有《战争与和平》,复活中的复活,更重要的是拥有了具有惊人之美的安娜。
1873年,作者本人曾经说过:“为了写出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其中主要的基本思想,譬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我喜欢家庭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就是通过家庭这个媒介,再现了资本主义刚风靡俄国时所带来的骚动,婚姻、道德、政治、经济状况,无孔不入都发生了根本性急剧变化。
“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安娜追求个人幸福所作出的探索及其牺牲足以“慰藉”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
但是她的一切又留给我们什么呢,年轻美貌的安娜,二十七岁由于姑妈的“一手操作”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省长,八年的婚后生活,使她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尽管如此,她还是尽量去爱她的丈夫,无奈卡列宁不是“人”,而是一架官僚机器,他只会玩弄文牍,热衷于官场应酬,“想得到功名,想升官就是他灵魂里所有的东西”。
因此,他把安娜只看作他那架刻板运转着的官僚机器的附件。
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
”她痛切的感到,他“摧残了她的生命,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东西。
”安娜于是呼出了她坚定的呐喊“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她需要爱情,卡列宁却不能给她,她有丈夫,却没有人爱。
安娜是一个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和社会环境产生尖锐冲突而产生的结果。
她本性善良、真诚,富有激情,生命力旺盛,,她和卡列宁生活在一起不知道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力,但在与沃伦斯基邂逅之后,她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
但是当时俄国的黑暗上流社会的虚伪及冷酷却时刻压迫者她,社会已经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的保护,上流社会又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为遭受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的责任。
浅析安娜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敢爱敢恨,全身充满着生气,洋溢着活力,看似她应当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但是她却有着不幸的人生。
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那么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她就没有其他路可以选择了吗?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封建的婚姻制度;二:安娜正直坦率的性格与当时虚伪的上流社会相敌对;三:安娜对爱情的自私。
关键词:安娜;悲剧,婚姻;社会;性格;爱情。
一、封建的婚姻制度; (3)二、安娜正直坦率的性格与当时虚伪的上流社会相敌对; (4)三、安娜对爱情的自私; (5)四、参考文献 (8)我读完《安娜.卡尼列娜》这部小说后,在我脑海中反复闪烁的结果是安娜死了,她选择了卧轨自杀,是的,她死了,她确实死了,安娜从一个拥有富贵的家庭、心爱的儿子、彼得堡显赫的贵妇人这样一个身份变成了一无所有。
最后她用自己仅剩下的生命去唤醒爱情。
安娜的死,是封建婚姻制度杀了她;是宗教和旧的法律道德杀了她;是虚伪的上流社会杀了她;是男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杀了她。
是她叛逆的个性杀了自己;是她正直坦率的性格杀了自己;是她对爱情的执着、自私杀了自己。
这是安娜人生的悲剧,也是女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一、封建的婚姻制度;安娜或许少女时代也渴望着爱情,追寻着幸福的生活。
但她还没有来不及去体验真正的爱情时就被姑妈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
是的,她成了彼得堡显赫的贵妇人。
是用“没有爱情,也不知道什么叫爱情,却结了婚。
”这样的婚姻换来的。
而卡列宁所谓的爱情就是“我是你的丈夫我爱你”这种毫无爱情与欢乐的婚姻生活压抑了安娜的感情,使她的生活感到窒息,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所以才会发出“我是需要爱情生活的女人”这样的呼唤。
这种包办婚姻的制度给安娜带来了痛苦。
安娜处于在那种封建的制度下,不只是受到包办婚姻的毒害,同时又受男权文化的影响,妇女的地位低下,被忽视。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安娜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美不仅是外表的优雅高贵气质,更是心灵的纯真美。
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她成为了芜草丛中的奇葩。
使得她在任何交际场上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她有一个在政坛上春风得意的丈夫和温顺可爱的儿子,她的生活是舒适安逸的,但却也是缺乏生机的。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单纯、善良、自然、雅致.刚下火车,当她听说一个看路工因喝醉酒而不幸被火车轧死,他家里有一大帮子人全靠他一个人养活时,安娜激动地说:"不能替他想点办法吗?"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跃然纸上。
安娜是一个勇敢、诚实、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和责任感的女性.当她接受伏伦斯基的爱情后,她就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她想离开卡列宁,然后和伏伦斯基结婚,永远扔掉那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拥有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但是她也是一位母亲,她想到了儿子谢辽查,偌大的家庭,卡列宁不能给她爱,儿子就成了她的一切,如果她离开丈夫,儿子怎么办?她想带走儿子,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她为了自己的爱情而离开,儿子将失去母爱,如果这样做了,儿子会怎样对待她这个抛弃父亲的母亲,她爱儿子但却无可奈何,取舍之间难以抉择。
安娜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的人,她缺乏安全感,疑心重,她想超脱自己但生活和社会的种种顾虑让她无法做到这一点。
当她彻底与卡列宁决裂,和伏伦斯基一起生活时,她无法坦诚的面对自己,因为她的心中有太多愧疚和顾虑,当陶丽开导她让她给卡列宁写信要求离婚时,她有些怯懦。
托尔斯泰成功的塑造了安娜这个形象,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矛盾和思考表现了自己对整个社会的思考,这本书深刻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作家自身的深刻的思想矛盾,他的民族主义与他的无政府注意和泛爱论幻想混合在一起;他反对少数人在物质和精神上剥削多数人,但又号召人们以非暴力的方式去求取解放;他自己身上也充满着一种战斗的叛逆精神,但却又用一套所谓“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的枷锁来约束自己和别人;他看到并承认科学与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却又主张回到原始的自然生产方式中去,只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的科学成果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穷困。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第一篇: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女主人公安娜是灿烂群星中的一个,她那美丽动人、令人心醉的风韵以及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辉煌悲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娜是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她聪慧、典雅、质朴、活跃、沉静、从容、单纯、高贵,拥有一个复杂多端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
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安娜还是一个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她就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惊人的美貌,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她的悲剧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剖析:一、动荡的社会及伦理道德。
安娜·卡列尼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正是转型时的社会,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制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安娜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动恰好和俄国社会的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年轻妇女追求新生活的渴望。
她选择了原本属于她的那种人的平等权力,她有权寻找自己的欢乐而不是做卡列宁温顺的羔羊。
但是,她的行动与当时贵族社会形成了冲突,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
漫长的历史社会所形成的强大力量让安娜成为悲剧的代表。
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二、自身性格的矛盾性与局限性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
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看法
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看法:我听完老师关于安娜的那些经历和自己看了点书以后,对安娜的看法从偏见逐渐变成了偏爱。
当初老师讲的时候我就不能接受她的婚内出轨,感觉她的这个做法错误的。
对无辜丈夫的冷嘲热讽,以及对自己不完全接纳的模糊不决与犹豫,后来渐渐同情上这个可爱又可怜的女子。
安娜对丈夫的态度是,沽名钓誉,飞黄腾达——这就是他灵魂里的全部货色,她想,‘至于高尚的思想啦,热爱教育啦,笃信宗教啦,这一切无非都是往上爬的敲门砖罢了。
’”安娜确实有恨卡列宁的理由,她对社会无处发泄的恨一股脑倾泻在卡列宁身上。
但身为读者的我看来,卡列宁尽管自大、自私、虚伪,但作为一个丈夫,他还是合格的。
只是给不了安娜想要的热情,让她活得压抑。
这种压抑,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看来可能可以忍受,但长年累月下来,或许已经在安娜心里积压了无穷的失落和绝望。
想起之前看过的故事,夫妻因为小事不和而离婚,妈妈对孩子说:“人生很长,妈妈不想这样过一辈子。
”后来遇到了志趣相投的良人,幸福地走完了一生。
这侧面说明了婚姻的不合对精神的摧残是多么严重。
我同情安娜。
这里对于卡列宁的虚伪和自私,我又有一点想要补充。
卡列宁在书中这样考虑同安娜离婚的想法:“他看出,他所处的复杂生活环境,不可能提供法律所要求的揭发妻子犯罪的丑恶证据,他们所过的体面生活也不允许他提出来;提供这样的证据,一定会在舆论上使他遭到比她更严重的损害。
”可见社会对卡列宁也是有约束的。
这让我不禁想到:吃人的社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不论如何,在我看来,安娜不应该选择婚内出轨并摊牌这一方式来反抗无形的封建礼教,她是勇敢的,但也逆了时代的洪流,注定灰飞烟灭。
遇见安娜之前伏伦斯基是一位放浪形骸,魅力十足的情人,他的爱如火焰,瞬间吞没了安娜。
在我眼里,他像一个单纯的孩子。
他爱恋上安娜之时,只想带走她,却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她想过。
他自己不会被流言束缚,却不管在语言的漩涡中挣扎的安娜,并以爱之名绑架她。
他的爱经历了从狂恋到萎靡再到衰败,最后是痛苦的悔恨。
安娜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安娜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是怎样的?一、安娜的起源与发展1.1 安娜这一角色的诞生安娜是由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中的女主角,以及续集《冰雪奇缘2》中继续发展的人物。
她是一个有着金色长发和魔法能力的公主,与妹妹艾莎一起展示了姐妹之间的深厚感情与对抗困难的勇气。
1.2 安娜在电影中的角色刻画安娜是一个充满活力、乐观向上的角色,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不断为了家人与朋友去冒险。
她的坚强、善良和冒险精神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通过安娜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鼓舞人心的女性形象。
1.3 安娜在续集中的变化与成长在《冰雪奇缘2》中,安娜更加成熟和聪明。
她积极解决困难,以自己的坚毅和智慧来帮助自己的家人和王国。
这种成长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二、安娜的形象对流行文化的影响2.1 对女性角色的积极影响安娜作为一个现代女性角色,勇敢地独当一面,充满自信和独立。
她的故事鼓励女性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冒险,坚持自己的信念。
安娜的形象对流行文化中的女性角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女性角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被动和依赖。
2.2 以坚持与勇气为核心的价值观安娜在面对困难和危机时展现出的坚持与勇气,成为流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安娜教会了观众,不论遭遇何种挑战和阻碍,只要坚持信念,勇往直前,就能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功。
2.3 重新定义公主形象安娜的形象契合了当代社会对公主形象的重新定义。
传统上,公主形象常常被固定为被保护和依赖的角色,而安娜则展现了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勇敢面对困难的真实公主形象,更加符合现代女性的追求和期待。
三、安娜的形象对观众的影响3.1 激发观众勇往直前的动力安娜的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女性形象,这激发了观众在生活中勇往直前的动力。
观众可以通过与安娜的故事和经历共鸣,体验到勇敢追逐梦想的力量。
3.2 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安娜的形象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观众积极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努力追求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安娜的悲剧意义
浅论安娜的爱情追求的悲剧意义【摘要】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直至今日仍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本文主要从她勇于与丑恶的社会决裂,在追求自由爱情中迷失自我,最终爱情幻灭来具体分析安娜爱情追求的悲剧意义。
【关键字】安娜爱情悲剧引言19世纪70年代,俄国正处在积聚的变化之中。
农奴制度在继续瓦解,可是她的残余还有巨大的力量;资本主义的关系在更快地发展,但是这个时候它远远没有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
此时,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还是封建势力。
安娜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里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
安娜的悲剧,是她飞蛾扑火般追求真挚爱情的结果。
更是她的进步爱情理想被现实丑恶势力所扼杀的不幸。
她真挚热情、美貌优雅、纯真善良、充满女性魅力。
她的爱情悲剧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典型。
一、充满生命力、富于激情的美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从她眼神和微笑中显现”。
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突出展现了安娜与众不同的美丽。
她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完美匀称的迷人外表,而更在那充溢着的活跃的生命力和优美高尚的激情。
性格的热情、真诚使她的美丽焕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夺目光彩。
作为一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上流社会里,她有如芜草丛中的奇葩:既聪慧、典雅,又质朴、活跃;既单纯、沉静,又从容、高贵,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充满魅力。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
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优美端丽而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安娜人物形象分析(3)
安娜人物形象分析(3)2、叛逆的精神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
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公开的承认爱情。
而安娜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与她所处的上流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当安娜站出来争取真正的爱情时,却被看作大逆不道。
因此,安娜成了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
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
她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
公然和沃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所。
安娜叛逆精神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于“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并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
在安娜的心目中,妇女不应该是被玩弄的社会对象,不应是男性生活中的摆设,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尊严,有理想,有感情,她们要求与男子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这种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俄-国贵族社会中是有着进步意义。
安娜的叛逆性格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理解有着深刻的内容。
她生活在上流社会的污泥浊水中而感到窒息,她渴求着一种力量的支持,帮助她挣脱这层层缠绕的蛛网;在她看来,爱情是灵魂的碰撞,是一条通向光明世界的大道。
这种爱的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它不单属于安娜自己,也属于那一个阶层所有不满于封建势力的妇女。
这同单纯的爱情至上或渴望情欲的满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追求真正的爱情作为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安娜一经接受沃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
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她选择了勇敢地跟丈夫和旧生活决裂,毅然把与沃伦斯基的关系公开,这不啻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
《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1.安娜本质的悲剧,安娜的性格: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旺盛,而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产生尖锐的冲突的必然结果,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伪善、自私、颇于理性化、生命意识匮乏,被称为官僚机器。
安娜与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窒息了她的生命力。
2.在爱情上的反抗在渥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着的激情和生命意识唤醒了,此后,在她身上总流露出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她曾喊出:“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被压抑的安娜心理彻底觉醒了,对渥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强烈渴望,她不愿再克制自己,不愿再像过去那样生活,她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义无反顾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3.安娜拒绝丈夫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出舆论社会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一起生活,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中,表现出她性格的政治、坦率、勇敢和心灵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与反抗。
4.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石悲剧性的。
充满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她失去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力和可能,内心的矛盾也不断加剧。
一方面,她不顾一切的力图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理又时时生成起“犯罪”的恐惧。
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
这种内心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总之,安娜无法再这个虚伪、冷酷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用生命那个罪恶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控诉,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艺术特色1.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
安娜的心理过程侧重描写展示其情感和心理矛盾的双重性和复杂性。
2.小说善于通过描写人物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小说通过人物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安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的形象分析安娜的形象分析1、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2、我们没有拯救像安娜这样的人,一个像她一样美丽而高贵的灵魂。
3、在古代的伊甸园里,亚当夏娃因为吃了禁果而发生性关系。
所以上帝是禁欲主义者。
他不允许别人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所以他是一个专制主义者。
我不相信上帝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4、幸福在于爱和希望,希望她所希望的,想她所想的,这就是幸福。
根本没有自由!5、风中的蜡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在黑暗中熄灭了。
6、他望着她,就像望着一朵枯萎了很久的花。
他几乎看不出它的美,因为他是为了它才把它拔掉的,为了它才把它毁掉的。
7、一个人没有不能适应的环境,尤其是当他看到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生活的时候。
8、爱情就像一场草原大火,燃烧起来,感情完全控制了理智。
9、爱情的力量使她几次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但自私和内疚的感觉却马上来到了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10、也许是因为我得到的已经够多了,没有得到也不难过。
11、快乐不在于发现真理,而在于寻求真理。
12、人活着是为了希望,因为希望,人才有勇气活着。
13、就像飞蛾扑火,注定要把这爱情摧毁她。
14、我们都在等待,等着别人来救我们。
15、在天穹的幻影里,在星辰的表面运动里,也有真理。
16、世界上只有一种幸福的家庭;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7、如果思想和头脑一样多,那么爱的种类和心灵一样多。
18、水满了就会溢出来;月圆时,月缺。
最接近完美的时刻是最可能走向相反方向的时刻。
19、生活中所有的变化,所有的魅力,所有的美丽都是由光和影构成的。
20、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爱人,他就不会在心理上失衡,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也是一个完美的人。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V1
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V1安娜形象分析论文——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一、导言安娜卡列尼娜作为著名的俄国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她执着的爱情和最终的悲剧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因此,对安娜这一形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理解整部作品的主旨和思想意义以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娜形象的主要特征1.独立自主安娜是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拥有自己的意志和追求目标,毫不妥协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品开头,她因为不满足婚姻生活而铤而走险,展现了她对权利、自由和个人尊严的坚持。
2.热情奔放安娜的热情奔放是她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都是表现出她强烈的生命力和能量。
3.内心矛盾安娜的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她同时展现出了强烈的情感和矛盾的思想。
在她的内心,爱情和家庭、责任和自由等多种价值观念在不断冲突和激烈碰撞。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三、形象塑造的手法分析1.描写细致入微作家托尔斯泰通过对安娜的身体和行为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将安娜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作品中对安娜整体形象的描写,“她那优美的肩膀、长长的颈项,好像春天里吐露的鲜花一样娇娆可爱”。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安娜的独特魅力。
2.心理描写细腻在作品中,作家托尔斯泰通过多种手法进行心理描写,将安娜内心的丰富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当安娜与文化人列文进行对话时,在她的内心世界中,“在她的心中蔓延着一种甜蜜的激动和柔弱而突破的愿望。
”3.对比手法明显作家托尔斯泰在塑造安娜的形象时,通过与其他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安娜的特点和形象。
如安娜和她的丈夫卡列宁在性格和处事方式上的对比,以及安娜和社交界女性的鲜明区别等等。
这种对比手法使安娜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了她的独特性。
四、结论总体来看,《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这一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形象性格鲜明,扮演着作品的核心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命运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安娜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
除了这些,她还有地位高贵的丈夫和聪明可爱的儿子,在当时人的眼中她的生活应该幸福美好的,可她最终却是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
本文就将从家庭、社会以及人物自身等方面进行探究,找寻造成她悲剧结局的原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原因
引言
在西方文学名著中,不乏具有反抗意识的的女性形象,她们聪明机智、不畏强势、敢于反叛,比如勇于追求独立爱情的简爱,敢于追求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利的伊丽莎白,还有不顾一切追求自由爱情的朱丽叶,她们的命运或喜或悲,但她们的形象都深深印在人们脑海。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更是以其无所畏惧的抗争精神赢得世人的钦佩。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七十年代俄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勇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形象。
安娜是个极具魅力的女人,她一出场便给人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和笑盈盈的红唇掠过。
她浑身上下仿佛都洋溢着过剩的青春活力.不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流露出来。
”沃伦斯基正是被她的这种活力所吸引,对她一见钟情。
安娜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
除了这些,让人羡慕的还有安娜那“幸福”的家庭,丈夫卡列宁是彼得堡赫赫有名的高官,儿子谢辽沙是个可爱的小精灵。
丈夫地位高贵,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可爱,在当时人的眼中她的生活应该幸福美好的,可她最终却是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
造成她悲剧结局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一、家庭及社会原因
安娜十八岁就在姑妈的安排下嫁给了比自己年长二十岁的卡列宁。
卡列宁混迹官场多年,身上的热情早已消耗殆尽,成为了一个冷漠的沙皇官僚。
正如安娜所说:“他不是男子,不是人。
他是木偶,是一架完整机器。
”而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女安娜,她的内心是充满幻想和浪漫思想的,她饱含热情、活力无限。
安娜和这样毫无生气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心中无疑是空虚而又寂寞的,尽管她曾试图去爱自己的丈夫,但这巨大的年龄差距已成为他们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卡列宁也无法理解她,他所理解的婚姻只是一种责任,卡列宁最多也只是每星期去看安娜,装装门面,绘她生活费而已。
他给不了安娜想要的爱情。
长期生活下来,两人交流越来越少,代沟也就愈来愈深,只剩下对彼此的强烈不满。
后来安娜“觉醒”后.她曾这样自言自语地说到了那些与她丈夫接近的人:“他们不知道,八年来他窒息了我的生命,窒息了我身上一切有生气的东西.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这样的态度,这样的家庭观念,在安娜觉醒后无疑是“水”与“火”的交融,安娜势必向她的悲剧走出第一步。
安娜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她只有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自己的儿子谢辽沙身上,与丈夫则只是貌合神离地出现在各种社会场合,她的内心其实已经开始背离丈夫。
当具有西欧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沃沦斯基出现在安娜的面前时,一下子便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虽然她极力抗拒这种情感的出现,但却不受控制的深深爱上了沃伦斯基。
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家庭,在公共场合公开流露自己对沃伦斯基的爱慕之情,她甚至跟自己的丈夫提出离婚,但遭到拒绝,于是她选择与沃伦斯基私奔,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日子。
她开始被整个上流社会所不容,这不是因为她的“红杏出墙”,而是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
她原本可以像其他贵妇人那样与沃伦斯基逢场作戏而无伤大雅,但她是个为爱疯狂的女子,她追求的是自由真诚的爱情,她憎恶一切虚伪的情感。
但安娜这种行为是上流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她的悲剧也是个社会悲剧。
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还在于她的弱势地位。
安娜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男权观念依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地位很低,并且经济上不能独立,也就意味着女人要依附于男人才能生活,所以当她被沃伦斯基抛弃时,她便觉得自己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于是走上了不归之路。
二、人物自身性格的局限
一方面安娜有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幸福新生活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不顾一切地迫求幸福,追求真爱;另一方面,安娜本身又负有沉重的精神枷锁,自幼的贵族教育使安娜不由自主地以宗法制社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因此,在其心灵深处始终交织着无情的自责和深深的负罪感,认为自已是“抛夫弃子、和情夫鬼混在一起的可耻女人”,是一个“有罪的妻子”、“无情的母亲”。
她内心无比煎熬,也无比思念自己挚爱的儿子。
这种内在的动因最终驱使安娜一步步走向绝路。
她在临终前发出了最后的控诉“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
当安娜刚开始面对爱情时,她体会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爱情的痛苦。
最初遇见沃伦斯基时,安娜是惊慌的,她逃避沃伦斯基,逃避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当她意识到爱情将要远离时,她又迫不及待的抓住它,当她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与渥伦斯基结合时,她依旧充满了惊慌和绝望,感到罪孽深重,咎无可辞,除了“俯首求饶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她毫无分辩地自认“有罪”、“堕落”,不仅对丈夫、对儿子,对吉提对杜丽,甚至对仆人,对门房都感到问心有愧。
安娜始终是矛盾的,对待家庭,她鄙视丈夫,厌恶他,甚至憎恨他。
但另一方面,她又对儿子称赞丈夫是个好人,甚至同情他的“痛苦”的处境。
对待爱情,她觉得光明磊荡,并引以为傲,甚至坚决的表示“我后悔我所做的事吗?不,不,不,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会是一样的。
”但另一方面,却又觉得自己行为越轨,自嘲地责骂自己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坏女人”。
对待上流社会,她蔑视它,公然地向它挑战,在她临死之前,对这个黑暗的社会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与欺骗的兽性关系,作了有力的谴责与深刻的批判。
但另一方面,她又想依赖这个社会,想方设法争取得到它的承认,并且为自己不能获得合法的地位,而焦急惶恐,痛苦万分。
她始终不能肯定自己的行为,因此她的反抗既大胆又怯懦,既坚决,又惶惑,这是她的精神悲剧。
三、爱情的幻灭
拜伦说得好。
“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而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
的整个存在。
”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是疯狂的、极致的,她视爱情为自己生命的全部,甚至不惜抛弃自己心爱的儿子,与家庭、社会决裂。
她深爱着沃伦斯基,也不断地要求沃伦斯基要像自己爱他一样爱她。
她对沃伦斯基的爱可以说是强悍的、专横的、毫无自由可言的。
在她和渥伦斯基之间,她最看重爱情,也只看重爱情,而不容其中有半点虚伪:“如果,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典意温存,但是却没有我所渴望的情感,这比怨恨还要坏千万倍呢?这简直是地狱”。
安娜至死追求的都是真正纯洁无暇的爱情。
而沃伦斯基不一样,虽然他也真诚的爱着安娜,为了安娜,他冲破了对吉提的爱,冲破了母亲的干扰和威胁,冲破了上流社会舆论的压力,乃至不顾自己的锦绣前程和财产。
他无所畏惧地把安娜视为“比我的生命还宝贵”。
但爱情不是他的全部,渥伦斯基除了爱情,还需对安娜有合法权利,供她的儿女合法化,以继承他的姓氏、家产和事业。
他迫切需要安娜离婚,再与她结婚。
而安娜追求的是爱情本身,而不是形式。
当安娜的爱已经蛮横到了极致时,沃伦斯基便开始受不了,当安娜不给他任何私人空间的时候,当社会的舆论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的时候,他退缩了,他宁愿选择一个更加自由的人生。
于是安娜逐渐怀疑猜忌,并愈演愈烈,当她确信她的所致力追求的那种爱情并不存在时,对于她“一切都完结了”,于是她熄灭了生命之烛。
她的自杀,也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绝望,还是对整个冷酷无情的人世间的绝望。
安娜用死亡控诉这个罪恶的社会。
结语
总之,安娜生活的年代,是一个不容许真爱存在的年代,是女性要依附于男人生存的年代,由于种种社会因素,安娜自身偏激、矛盾的性格,以及爱情至上的爱情观,都使得安娜悲剧结局是无法避免的。
安娜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2]周兰美.压抑偏至毁灭——论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三种指向[J].焦作大学学报,2008第4期
[3]赵萱.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的现代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周焕灵.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J].域外视野,2005年第12期
[5]刘桂荣.矛盾的心灵历程——安娜的悲剧命运的分析[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6]钟立.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农村女性的自我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J].湘潮(下半月),2009年第4期
[7]孙桂荣.弱势女性与当代文化书写[J].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