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脑梗死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脑梗塞诊治指南
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如肢体肌力、 肌张力、感觉异常等。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液化验,检测血糖、血脂、凝血功 能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
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观察脑部梗死病 灶及其周围情况。
辅助检查项目
01
02
0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心电图
脑梗塞患者可能伴有心律失常 ,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心脏病变
。
超声检查
进行颈部血管超声和心脏超声 检查,观察血管病变和心脏功
概述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主要分为缺血性脑梗塞(80%90%)和出血性脑梗塞(10%20%)。
脑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率
脑梗塞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中老年 人群中更为常见。根据不同的统计数 据,每10万人中就有10-30人患有脑 梗塞。
死亡率
脑梗塞的死亡率也较高,是导致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脑梗塞患 者在发病后的一年内,死亡率可高达 20%-40%。
家庭康复和社会支持
家庭康复
患者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同时,家属也需要在家里进行康复辅助,如协助患者 进行日常活动、监督患者按时服药等。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医疗保险等,这些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得到更 好的康复治疗和生活保障。
05
脑梗塞的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和预防复发
高血压管理
高血压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可 以有效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
02
脑梗塞的诊断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典型症状
脑梗塞的典型症状包括单侧 肢体瘫痪或面部肌肉瘫痪、 语言不清或失语、眩晕、恶
心、呕吐等。
诊断标准
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
精品文档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流程规范(参考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院前处理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见下方)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 C 级证据)。
急诊室处理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意识障碍或抽搐。
急诊处理流程:抢救急诊医师诊断步骤是否为卒中→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 是否适合溶栓治疗是否为卒中: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脑 CT/MRI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发病 3-6 小时以内,年龄 18 岁以上,无溶栓禁忌症,详细参考溶栓适应症及禁忌症。
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以下基本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Ⅰ级推荐)。
1、脑 CT/MRI ;2、血液学、凝血功能、生化及心电图检查;3、 NIHSS 评分;4、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气道、呼吸;血压;5、紧急处理:颅高压,严重血压、血糖、体温异常,癫痫等(参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6、开启绿色通道,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病房接受治疗。
卒中单元 /病房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 A 级证据)。
卒中单元 /病房医师诊治步骤及流程:1、是否为卒中: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2 、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脑CT/MRI;3、卒中严重程度:神经功能评分;4、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参见溶栓治疗适应征、禁忌征);5、适合静脉溶栓者:完成溶栓前准备,与患者及家属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6、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联系介入医师及介入室,完成术前准备,与患者及家属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7、不适合溶栓者在卒中单元/ 病房接受综合治疗;8、病因分型。
脑梗塞诊断治疗指南
脑梗塞诊断治疗指南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
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一、诊断(一)一般性诊断1、临床特点(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 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2、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
①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头颅CT 平扫是最常用的检查。
但是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特别是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
在超早期阶段(发病6 小时内),CT 可以发现一些轻微的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质边缘(尤其是岛叶)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脑沟消失等。
通常平扫在临床上已经足够使用。
若进行CT 血管成像,灌注成像,或要排除肿瘤、炎症等则需注射造影剂增强显像。
②头颅磁共振(MRI)标准的MRI 序列(T1、T2和质子相)对发病几个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
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
早期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95%~100%。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分册2009
脑梗死[概述]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一、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所致的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其发病机制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动脉炎有关。
[临床表现]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病情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当大面积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时,意识可不清,甚至出现脑疝,引起死亡。
4.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出现各相应动脉支配区的神经功能障碍。
⑴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
如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到大片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一过性单眼黑矇,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⑵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当梗死面积大、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可导致死亡。
皮层支闭塞: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及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⑶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
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⑷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黄斑视力可不受累。
深穿支闭塞可导致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
⑸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主干闭塞表现突发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高热、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部位不同症状各异,表现为各种名称的综合征,共同特点表现为:①同侧脑神经瘫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②双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③眼的协同运动障碍;④小脑功能缺失不伴同侧长束征;⑤偏盲或同侧盲。
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流程规范(参考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院前处理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见下方)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急诊室处理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意识障碍或抽搐。
急诊处理流程:2、血液学、凝血功能、生化及心电图检查;3、NIHSS评分;4、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气道、呼吸;血压;5、紧急处理:颅高压,严重血压、血糖、体温异常,癫痫等(参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6、开启绿色通道,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病房接受治疗。
卒中单元/病房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卒中单元/病房医师诊治步骤及流程:1、是否为卒中: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2、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脑CT/MRI;3、卒中严重程度:神经功能评分;4、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参见溶栓治疗适应征、禁忌征);5、适合静脉溶栓者:完成溶栓前准备,与患者及家属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6、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联系介入医师及介入室,完成术前准备,与患者及家属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7、不适合溶栓者在卒中单元/病房接受综合治疗;8、病因分型。
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Ⅰ级推荐)。
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二、一般处理(一)呼吸与吸氧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l)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 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 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 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 3天病情达到高峰。
1. 主要临床症状:(1) 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 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 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 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 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2) 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40% 以上。
造成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 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 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脑梗死诊疗指南
脑梗死诊疗指南【概述】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群。
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受累的血管部位、范围、次数、原发病因和侧支循环,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伴发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
下面介绍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
(一)临床分类(T()ASrr分类)1.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1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2.心源性脑栓塞(cardi()erabolism);3.小血管闭塞(small一vessel occlLlsion)(包括无症状脑梗死);4.其他病因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0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5.病因不能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0f undetermined etiology)。
(二)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60%~80%,起病相对较慢,常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1~2天达到高峰,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约15%的患者以往经历过TIA。
脑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或称颈动脉系统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症状。
1.颈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主半球病变常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主半球病变可出现失用或认知障碍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
其他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累及枕叶可出现皮质盲、偏盲;累及颞叶内侧海马结构,可出现近记忆力下降;累及脑干或小脑可出现眩晕、复视、吞咽。
困难、霍纳综合征、双侧运动不能、交叉性感觉及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
累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易出现意识障碍。
3.腔隙性梗死(1acunar infarcts) 是指脑或脑干深部血管直径100~400mm的穿通动脉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大小介于直径为0.2~1.5mm之间,主要累及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深穿支。
脑梗塞中医诊疗指南
脑梗塞中医诊疗指南1.脑梗塞时常发生怎样治疗?2.脑梗患者该怎样恢复?脑梗塞时常发生怎样治疗?针对脑梗塞主要是药物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静脉溶栓药物公认的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是发病4.5小时内。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治疗开始越早,临床结局越好。
静脉溶栓患者应收入卒中单元监护,溶栓治疗严重出血的风险大约6%左右。
动脉溶栓药物针对颅内主要供血动脉的闭塞、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症状出现小于6小时、未能进行静脉溶栓的卒中患者进行动脉rt-PA溶栓治疗可能有益,但是不能妨碍时间窗内的静脉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不能溶栓者,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指南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近期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不建议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但有特定指征,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或近期支架植入术者例外。
治疗应持续到事件发生后9个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仍发生卒中的患者,建议重新评价其病理生理学和危险因素。
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等,神经保护治疗针对的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各个环节。
抗生素感染控制和预防肺炎和泌尿道炎症,严重的卒中患者可能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抗凝药预首选低分子肝素,长期治疗通常需要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可以起到预防肺栓塞的作用。
胰岛素当血糖>10mmolL时,需输注胰岛素降低血糖。
高血糖可能是卒中后的一个应激反应,一些患者血糖水平会自动下降。
在卒中后首个24小时内静脉应用生理盐水,并且避免使用葡萄糖溶液,就可以降低血糖水平。
应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时应予静脉输注葡萄糖或10%~20%葡萄糖输注。
他汀类药物主张急性期尽早开始降脂治疗,尤其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导致脑梗塞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对稳定斑块、减轻血管狭窄有益。
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介入术脑梗死发作后,如果发现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可以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治疗。
最新脑梗塞诊治指南
部分脑梗塞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与癫痫发作 症状相似,需进行鉴别诊断。
3
其他疾病
如脑炎、脑肿瘤等,也需要与脑梗塞进行鉴别 诊断。
脑梗塞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
01
在脑梗塞急性期,应尽快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溶栓治疗、抗血
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等。
康复治疗
02
在脑梗塞恢复期,应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
DSA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检测出脑血管狭 窄、堵塞等病变情况。
实验室诊断技术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一 般情况,如有无感染、贫血等
。
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 能、血糖、血脂等指标,为脑梗 塞的危险因素评估提供依据。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 功能是否正常,对于脑梗塞的预防 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脑梗塞诊治指南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脑梗塞的概述 • 脑梗塞的诊疗流程 • 脑梗塞的诊疗技术 • 脑梗塞的预防与护理 • 脑梗塞的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脑梗塞的概述
脑梗塞的定义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发生栓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 、缺氧而引起的脑部病变。
脑梗塞通常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和出血性脑梗塞,其中缺血性 脑梗塞较为常见。
戒烟可以降低脑梗塞发 生的风险,但饮酒过量 却可以增加脑梗塞的风 险。
肥胖和超重是脑梗塞的 危险因素,保持适当的 体重可以降低脑梗塞发 生的风险。
脑梗塞的康复训练
01
语言康复
针对语言障碍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02
运动康复
针对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群。
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受累的血管部位、范围、次数、原发病因和侧支循环,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伴发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
下面介绍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
(一)临床分类(TOAST分类)1.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2.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3.小血管闭塞(small-vessel occlusion)(包括无症状脑梗死)4.其他病因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5.病因不能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
(二)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60%~80%,起病相对较慢,常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1~2天达到高峰,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约15%的患者以往经历过TIA。
脑梗死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或称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
1.颈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主半球病变常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主半球病变可出现失用或认知障碍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
其他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累及枕叶可出现皮质盲、偏盲;累及颞叶内侧海马结构,可出现近记忆力下降;累及脑干或小脑可出现眩晕、复视、吞咽困难、霍纳综合征、双侧运动不变、交叉性感觉及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
累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易出现意识障碍。
3.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s)是指脑或脑干深部血管直径100~400mm的穿通动脉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大小介于直径为0.2~105mm之间,主要累及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的深穿支。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中风病(脑梗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诊疗指南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本文将对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1.中医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如肝风、痰火、气滞、瘀血等因素的累积,导致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2.中医病名与病证的辨析: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命名较为复杂,包括中风、中风瘫、中风痰瘀证、瘀血内阻证等,这些名称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
3.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风病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一般包括症状、体征、舌质、脉象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4.中医治疗原则: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痰活血、行气通络、清热解毒等。
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恢复和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5.中医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艾灸等方法,来改善中风病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草药方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常用的有活血化瘀方、祛瘀通络方、化痰开窍方等。
6.中医防治措施和护理:中医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此外,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患者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摄入。
7.中医预后评估和效果评估: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预后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如神经功能恢复、体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总之,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指导,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但是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临床问题1脑梗死的病因学分型是什么?推荐意见:国际上应用最多的脑梗死病因学分型是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rial of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
该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其他原因性卒中(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Etiology,SOE)和不明原因性卒中(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
临床问题2脑梗死常见证候要素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推荐意见:(1)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是脑梗死常见的证候要素,其判定可参考《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2)急性期常以内风、内火、痰湿等标实为主,少数患者表现为气虚证;恢复期虚实夹杂,气虚、阴虚为本,痰湿、血瘀等为标。
血瘀证是基本证候,贯穿急性期和恢复期始终。
(3)脑梗死表现为单一证候要素者较少,多表现为二到三个证候要素组合出现。
证候诊断可由证候要素组合而成。
临床问题3脑梗死常见证候诊断标准是什么?推荐意见:采用《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T/CAIM 022-2021)证候诊断标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问题4针对急性脑梗死出现低灌注或低血压患者,哪类中药注射液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推荐意见:急性脑梗死出现血压偏低或低灌注患者,中医辨证多属气虚证,可应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C级证据,强推荐)临床问题5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药注射液能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推荐意见:(1)针对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核心病机,发病早期可应用解毒通络类中药注射液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推荐使用醒脑静注射液(C 级证据,强推荐)或清开灵注射液(C级证据,弱推荐)。
脑梗死诊疗规范
脑梗死诊疗规范脑梗死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血管堵塞,导致该血管支配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并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这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的一个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左右。
通常脑梗死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四种类型。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起病年龄:中、老年居多,风心病房颤为病因者年纪较轻,动脉炎性脑梗死以中青年多见。
2.起病方式:脑血栓形成多于安静状态起病,1~2天症状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急骤,数秒钟至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
3.症状:(1)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表现为急性发生的一侧肢体力弱、麻木、言语困难等,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讲话不清、吞咽困难和肢体力弱等。
(2)多数患者头痛不重,但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明显者头痛严重,可伴恶心呕吐。
4.体征:(1)神志清楚,严重者可有嗜睡到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病灶在优势半球者有失语;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眼球震颤、构音不清、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
(二)辅助检查1.头CT扫描脑梗死发生12~24小时以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早期CT扫描未见异常可以除外脑出血,但不能除外急性脑梗死,应于起病24小时以后复查CT扫描。
2.头MRI脑梗死亚急性期,梗死部位表现为异常的长T1、长T2信号。
头MRI显示病灶时间早,一般梗死3小时后即可显示病灶。
但除非怀疑有小脑、脑干梗死,一般急性脑梗死应首选CT扫描,不需做头颅MRI。
脑干、小脑梗死头颅CT由于受到后颅凹骨骼伪影的干扰,往往不能很好显示病灶,而MRI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
3.其他实验室检查应寻找及确定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高粘滞状态等。
4.TCD检查可显示脑部大血管血流改变情况。
5.颈部超声可显示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有无狭窄、斑块及狭窄程度。
脑梗塞诊治指南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 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有助于及早采取措施预防脑 梗塞。
筛查高危人群
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年龄较大、 有家族遗传史、患有慢性疾病等人群 ,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 取措施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06
脑梗塞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青年男性脑梗塞的病因和二级预防
恢复期治疗
康复治疗
在恢复期,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包括物理治疗、职业康复等,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调整生活方式
恢复期患者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 如戒烟、控制血压、血糖等,以降 低复发风险。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继续使用抗 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预防 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预防复发和二级预防
辅助检查项目
影像学检查
CT或MRI可以清楚地显示 脑梗塞的部位和程度。
血液化验
血液化验可以了解患者的 血液状态,如血糖、血脂 、血压等。
心电图
心电图可以了解患者的心 脏状态,排除心脏疾病的 可能性。
鉴别诊断和其他考虑因素
鉴别诊断
需要与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其他考虑因素
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等因素,以确定病因和 治疗方案。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梗塞的风险,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 于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率。
适量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预防脑 梗塞。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脑 梗塞的风险,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脑梗塞。
定期检查和筛查的重要性
YW-ZN-0002-001脑梗死诊疗指南
1. 目的为了改善临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我院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我院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根据医院业务发展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特制定本指南。
2. 范围医院各临床科室及门诊科室。
3.定义(无)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4. 标准4.1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4.1.1主要临床症状:4.1.1.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4.1.1.2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4.1.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4.1.2.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4.1.2.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脑梗塞诊治指南
脑堵塞脑堵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分型】1、全前循环堵塞。
2、局部前循环堵塞。
3、后循环堵塞。
4、腔隙性堵塞。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直径不超过1.5厘米的小梗死灶。
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及脑干等部位。
这些部位的深穿支动脉阻塞,发生小范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坏死。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万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
我国是一个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
【病症】1.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多在活动中集骤发病,无前驱病症,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到达顶峰,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糊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
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发或继发出血。
2.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前循环,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等,偏瘫以面部和上肢较重。
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约占1/5,表现眩晕、复视、交叉瘫或四肢瘫、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等。
栓子进入一侧或两侧大脑后动脉导致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导致突然昏迷、四肢瘫或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大多数病人伴有风心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或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栓子来源,以及肺栓塞(气急、发绀、胸痛、咯血和胸膜摩擦音等),肾栓塞(腰痛、血尿等),肠系膜栓塞(腹痛,便血等),皮肤栓塞(出血点或瘀斑)等体征。
【辅助检查】(1)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摄片及监测血压等,可提供原发疾病的征象,如高血压病及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指南
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一方面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多的选择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困惑。
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的建议工作,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 (Practiceguidelin)。
文重点介绍
EUSI(European Stroke Initiotive)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建议。
1、一般治疗
1.1 肺功能及气道的保护较严重的通气障碍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严重的肺炎、心力衰竭、大面积的椎基底或半球梗死、半球梗死后癫持续状态等。
对于严重卒中及肺功能损伤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血气分析(BGA)或呼气性PCO2及经皮O2等检查。
经眼连续脉搏血氧测定法可提供治疗所需要的信息。
对于轻至中度低氧血症者,通过鼻导管供氧2~4L/min可以改善氧合作用;对于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有较高误吸危险的昏迷患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
1.2 心脏监护及血压管理继发于卒中的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在急性期可出现STT明显改变、心肌酶升高等类似心肌缺血的表现。
因此,卒中后应尽快行心电图 (ECD)检查,严重卒中及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应连续心电监护。
高血压的监控及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往概念认为,卒中急性期应该常规降压治疗。
目前研究发现,很多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梗死区局部脑血流(rCBF)自动调节功能缺陷,使缺血半暗带血流更依赖平均动脉压(MPA)。
血压升高是机体代偿性反应,故不主张积极降压治疗,以便维持适度的脑灌注压(CPP)。
因此,对以往有高血压史者,控制收缩压的标准为
180mmHg(7 5mmHg= 1kPa),舒张压为100~105 mmHg。
反之,以往无高血压者,轻度血压升高(160~180 90~100 mmHg)是有利的,但是血压极度升高(收缩压>220 mmHg;舒张
压>120 mmHg)是进行早期治疗的标准,以下几种情况应立即抗高血压治疗: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或高血压脑病。
但应注意降压不可过快。
1.3 控制血糖很多卒中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有的是在脑梗死后首次发现。
卒中后,可加重原有的糖尿病,糖代谢紊乱又可影响卒中的治疗,因此,短暂的胰岛素治疗是必需的,当血糖高于10mmol L时,需立即应用胰岛素。
1.4 控制体温发热影响卒中的预后,高热时应及时给予退热药物及抗生素。
一般认为,应尽快将体温降至37 5℃以下。
1.5 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保持液体及电解质的平衡,以防血浆浓缩、红细胞比容升高
及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变。
专家建议:(1)卒中患者应住卒中病房
(Strokeunit)治疗,并监护神经功能状态及生命体征;(2)合理供氧;(3)卒中急性期若
血压不超过前述高值,又无其他内科急症时,不积极处理高血压;(4)监控血糖及体温,如有异常,应及时纠正;(5)密切监控及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
2、特殊治疗
2.1 溶栓治疗
2.1.1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神经疾病及rtPA的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3小时内给予rtPA (0 9 rtPA/kg)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并于 1996年6月肯定了上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卒中后6小时内也可进行溶栓治疗。
目前,关于rtPA治疗的危险与益处仍存在疑问,在欧洲尚未得到肯定。
对于严重卒中及CT显示大灶梗死、脑沟变平、水肿占位效应(NIH卒中量表评分> 22分)者应慎用rtPA。
因应用rtPA溶栓随机治疗的病例数太少,对急性卒中的影响尚无最后结论。
研究表明,静脉应用链激酶与出血危险性及出血相关的死亡有关;动脉内应用尿激酶治
疗大脑中动脉梗死预后良好,但需要在某些中心及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条件下进行。
专家对溶栓治疗的建议为:(1)于缺血性卒中后3小时内静脉应用
rtPA (0 9 rtPA/kg,最大剂量90mg),其10%剂量一次性注入,其余剂量持续60分钟
注入。
(2)发病超过3小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rtPA治疗疗效较差,但在一些
严格筛选的患者中仍可应用。
发病时间不很清者不使用 rtPA。
(3)缺血性卒中不适宜
静脉应用链激酶,其他静脉溶栓药物也不宜用于临床。
(4)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6小时
内动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可明显改善预后。
在一些严格选择的医疗中心,急性基底动脉
梗死亦可用动脉溶栓治疗。
2.1.2 安克洛酶安克洛酶(ancrod)的生化作用是将纤维蛋白原转换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使形成血栓的底物减少。
研究表明,在缺血性卒中3小时内
应用此药可改善预后。
2.2 血小板抑制剂两项较大样本的随机非双盲的干预研究提示,在卒中24小时内给予
阿司匹林可降低死亡率及卒中再发率,作用虽小,但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抗凝治疗关于静脉应用肝素及皮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研究均未表明治疗的有效性。
但是专家委员会建议在下列情况下仍然可使用肝素抗凝:(1)心源性栓塞; (2)凝
血性疾病,如蛋白C和蛋白S异常;(3)有症状颅外动脉夹层动脉瘤;(4)有症状颅内及
颅外动脉狭窄;(5)静脉窦血栓形成。
2.4 血液稀释等容稀释疗法可以降低红细胞比容15%以上,从而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
CBF。
但几项较大的临床试验未能证明其是否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它引起脑水
肿的可能性尚未排除。
2.5 神经保护治疗目前,尚无可影响卒中预后的神经保护药物。
因此,专家建议:(1)不主张常规应用肝素类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2)有下列情况时可应用肝素:心房颤动及因心脏原因可能引起的再次栓塞;(3)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均可应用阿司匹林;(4)不主张应用血液稀释及神经保护药物。
3、预防及治疗并发症
3.1 吸入性肺炎肺炎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吸入性肺炎最常见,15%~25%的卒中患者死于这一并发症。
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及早放置胃管,鼻饲可以预防吸入性肺炎。
协助翻身困难的患者改变体位或进行肺部物理治疗,从而预防坠积性肺炎。
3.2 泌尿道感染卒中早期经常有尿潴留,并因此合并泌尿道感染,约40%的卒中死亡病人患此并发症。
因此,早期进行膀胱训练,酸化尿液可以减少感染。
如发现感染,应合理选择抗生素。
但不提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3 肺栓塞约25%的卒中患者死于肺栓塞,因此早期活动及皮下应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的危险。
皮下应用小剂量肝素,预防剂量为7500~10000U 12h。
3.4 癫痫发作卒中急性期可见癫痫发作,给予氯硝西泮2mg或地西泮10~20mg静滴,继之口服或静点苯妥因或口服卡马西平。
急性期出现肌阵挛发作可用氯硝西泮
6~10mgd。
此外,若有躁动或意识模糊,可给予镇静药及抗精神病药物。
专家建议:(1)应用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卧床患者的DVT及肺栓塞的发生率。
但要注意引起颅内出血的危险性。
(2)有感染者应该合理选用抗生素,鼻饲可以预防吸入性肺炎。
(3)早期运动有助于预防吸入性肺炎、DVT和褥疮等并发症。
(4)抗惊厥药物可以阻止癫痫再发作,近期无癫痫发作者,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
4、治疗颅内压升高及脑水肿缺血性卒中后24~48小时,可发生缺血性脑水肿。
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的年轻患者常因脑水肿导致脑疝和死亡。
4.1 内科治疗抬高头位(小于30°),避免有害刺激,减轻疼痛,降低体温。
出现脑水肿体征时,及时脱水治疗,应用甘油和甘露醇,保持血浆渗透压在300~320mmol/L。
不主张应用地塞米松及其他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卒中后脑水肿。
4.2 低温疗法低温对大脑半球及局灶性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近期研究发现,脑内温度降至32~33℃时无任何不良反应,且死亡率下降。
但目前有关研究尚不足以得出最后结论,有待大规模、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4.3 外科治疗颅内高压外科治疗脑梗死所致颅内高压,可使死亡率从80%降至40%,且不增加致残率。
卒中后头24小时内实施外科手术能够降低死亡率,可使小脑梗死的死亡率从内科治疗的80%降至30%。
手术治疗应在脑疝出现之前完成。
目前,尚缺乏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证实上述观点。
专家建议:(1)在颅内压增高时使用高渗性脱水剂;(2)压迫脑干的大面积小脑梗死,可行外科手术减压或切除术。
(3)大面积大脑半球梗死,采取外科去骨瓣减压术及部分脑叶切除术是挽救生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