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合集下载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随着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

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机器人人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符合工业需求的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课程体系构建1. 基础课程:包括机器人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制图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专业课程:包括机器人运动学与逆运动学、机器视觉与传感器、机器人编程与控制、机器人应用前沿技术等,涵盖了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器人的操作和应用。

3. 实践课程:包括机器人实验、机器人竞赛、产业实习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实践1.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可以与机器人生产企业、机器人应用企业等合作,开展机器人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

2. 组织机器人竞赛。

机器人竞赛是良好的学生实践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组织机器人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提高学生的机器人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供开放式实验室。

开放式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更自由、更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灵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机器人项目进行研究和开发。

高职院校应该提供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也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三、课程改革思考1. 关注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

高职院校应该关注市场需求和机器人产业升级的趋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增加就业竞争力。

2. 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

机器人领域涵盖广泛,而且发展快速,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机器人研究课题,开展机器人创新项目。

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浅谈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高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浅谈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高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浅谈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高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现代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应用,机器人专业已经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专业之一。

而智能制造作为机器人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智能制造通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为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高职机器人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为产业界提供更加优秀和符合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高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为高职教育领域的机器人专业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1.2 研究意义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而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构建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高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智能制造发展的需要,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机器人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业的需求,需要更多具备智能化技能的机器人专业人才。

构建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高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这样的课程体系可以促进高职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通过将智能制造的理念融入高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构建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高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于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机器人专业人才,促进机器人产业的繁荣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 正文2.1 智能制造的概念智能制造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通过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网络协同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柔性化,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个性化服务水平的一种制造模式。

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设置专业平台课程 众所周知,工业 机 器 人 属 于 机 电 一 体 化 产 品,在 培 养 其 集 成能力的过程 中,会 涉 猎 行 业 通 用 能 力 和 其 他 的 控 制 类 的 专 业,因而在设置相关课程的时候,需科学合理地开设机械电气 制图、电工电子 以 及 驱 动 类 型 的 课 程。与 此 同 时,要 想 对 高 职 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认知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应当合 理地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等相关课程教学。 (四)设置专业拓展课程 对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而言,其中引入了机电一体化技 术。要想对专业学生跨行业职业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还需要 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开 设 《物 联 网 应 用 》《液 压 气 动 》及 《工 装 夹具》等相关课程。但以上类型的课程目标在定位方面不同于 机械类专业,重点集中于应用层面,而并非设计层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 机 器 人 产 业 链 属 于 全 新 产 业 链,对 类 型 与 层次不同的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且需求量也显著增加。高职 院校不仅要在此产业链中明确定位与发展方向,同样也要了解 工业机器人集成岗位基本特点与应用技术内涵,以此为基础创 建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所培育的专业人才适应社 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赵静.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 体系构建探析[J].南方农机,2019,50(21):154. [2]过磊.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路径研究———以工业机器 人技术专业为例[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 4146. [3]刘泽祥,张斌.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 术专业实训体系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2):5760. 作者简介:丁 超 (1980—),女,湖 南 湘 西 人,硕 士,讲 师,研 究方向为自动化、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控制系统。 通讯作者:田家森。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Innovation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ducation 》机电教育创新当前,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大幅提升。

各个行业对工业机器人依赖性加强,但由于相关从业人员供给相对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制约着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本课题研究智能制造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由此建立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工业机器人专业市场需求调研通过对工业机器人市场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大致总结出适合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以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1-2]。

工业机器人人才专业技能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工业机器人人才专业技能需求调查表序号职业能力要求31.会使用合适的安装工具、调试工具对机器人进行维护。

2.会对机器人进行相关参数的调整,例如转数计数器的更新等操作。

工作任务1.定期对工业机器人进行合理的维护、保养。

2.工作中能完善机器人保养流程。

3.对机器人工具进行维护、保养。

11.能操作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

2.能调整机器人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1.能看懂机器人说明书、原理图。

2.能熟练操作机器人。

3.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参数。

21.能够根据任务要求设计程序。

2.能够进行相应的软硬件的开发与设计。

3.能够分析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并记录。

1.熟悉机器人的机械装置。

2.能看懂各种图纸。

3.能够对机器人进行调试。

典型工作岗位应用岗位设计岗位保养岗位2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依据专业调研情况及相关职业标准,以满足工业机器人设计制造和应用等企业中不同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在构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框架的基础上,针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面向工业实际的专业课程基本框架,使学生通过入门学习、专项学习和综合学习三个专业学习阶段,实现服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按照以工作过程和就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构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机器人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机器人技术人才,产教融合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角度进行论述。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课程体系应包括机器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两个方面。

机器人基础知识包括机器人概述、机器人组成与结构、机器人操作系统、机器人控制技术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技能培养包括机器人编程、机器人维护与故障排除、机器人应用开发等内容,通过实践操作强化学生的实际能力。

课程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可以设置创新设计课程,通过学生的创意设计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还可以包括行业实习和学科竞赛等环节,提供学生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需求。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是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机器人编程能力和维护能力,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还应注重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实践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实践项目和团队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综合能力。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对于培养高素质机器人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构建探讨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构建探讨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构建探讨作者:曾欣朱涛陈琪王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7期摘要:笔者通过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开展调研,整理和归纳出高职工业机器人行业主要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提出了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构建了岗位基础能力课程、岗位专项能力课程和岗位综合能力课程“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期培养出贴近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专业课程构建;探讨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54-02我国制造业目前正在普遍推进“机器换人”,用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大大节省劳动力。

随着“中国制造2025”中对于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仅2015年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工业机器人就高达6.4万台,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工业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万名工人工业机器人占有量仍处于较低的状态。

目前我国平均一万名工人中的工业机器人使用量约为0.66%,而日本、韩国约为3%、美国约为2%。

在工信部联规〔2016〕109号《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预计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

工业机器人作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即将出现井喷,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也将驶入了快车道。

2011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开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有120余家职业院校开设了机器人相关专业。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并没有系统、公认的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和教材等教学资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建设等也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岗位与工作任务的分析根据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文件精神,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教学中心在2016年4—6月,针对成都、重庆等地开展了(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及专业建设可行性分析,先后走访了四川机器人产业联盟、宜宾普什联动科技有限集团、宜宾恒旭科技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成都有限公司、四川机械设计研究院、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和行业协会,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进行走访与调研。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培养具有工业机器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构建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并加强产教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1. 课程目标确定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具备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的集成、调试和维护等工作。

2. 课程设置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业机器人原理、传感器与控制、机械结构设计、编程与控制系统等。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实训、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调试实训、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等。

3. 课程体系完善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产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二、产教融合实践1. 产学合作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的工业机器人系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需求和技术应用,增加实践经验和技能。

学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2. 项目导向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应以项目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通过参与真实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和调试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3. 专家指导学校应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引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前沿技术开发动态,增强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认识和兴趣。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是面向工业机器人制造与应用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国内外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设置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核心课程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实践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基础、电器基础、控制基础、传感器技术、编程技术等,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工业机器人维护与管理等,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

在课程实施方面,应注重产教融合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校外实践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与工业机器人制造与应用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双向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通过校外实践,学生可以参与实际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项目,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评估方面,应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实践能力的考核可以通过实验操作、项目设计等方式进行,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合素质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估,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改革方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

通过教师的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不断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

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在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进行深度合作。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置、产教融合的教学实施方式、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和持续的教师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机器人研发、应用、维修等方面的人才,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

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和实践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电子电路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专业课程包括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机器人系统设计等,为学生提供机器人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内容1. 机器人结构与原理:介绍机器人的分类、结构、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机器人方面的基础知识。

2. 机器人控制技术:介绍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模式、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机器人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

3. 机器人应用技术:介绍机器人应用于制造、农业等领域的技术,为学生提供机器人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

4. 机器人系统设计:介绍机器人系统设计的过程、方法、原则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机器人系统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5. 机器人维护与故障排除:介绍机器人维护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机器人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

三、课程实践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应注重实践教学,包括以下方面:1. 实验课程:开设机器人控制、机器人应用、机器人系统设计等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机器人,掌握机器人方面的技术和知识。

2. 实习实践: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机器人实验室实习,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应用和维护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

本文提出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仅供参考,具体实施需要根据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关键词]中职;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构建策略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技术,将多种先进的技术融合起来,涉及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

尤其是在我国制造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这一背景下,中职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以更好地满足社会专业人才需求。

但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工业机器人专业需要的知识比较紧密,学校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真正满足社会需求。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现象目前,多数中职院校已经开设了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但基本上都是从原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而来的,其课程也基本上是从原来的专业照搬而来。

在这种背景下,中职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分类不够恰当当前,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方案中,基本上都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设置教学目标。

这种分类方式虽然有助于学校设置课时、安排课程学习、明确教学重点。

但在具体的分类方式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公共基础课的分类中,常常将电工基础、电机控制线路、机械制图这几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且在专业课的划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这些课程分类不够明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极容易导致机器人专业教学安排、教学课时的分配上出现不够恰当的现象,致使整个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基本上分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必修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基本素养,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为其开展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则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学生能熟练将专业知识进行转化,使其成为专业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操作中。

但就当前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中职学生自身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工业机器人具备的专业知识比较复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随着工业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基础课程对于学习机器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基础课程可以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电子技术等。

数学和物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理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编程和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这对于学习和应用机器人技术来说至关重要。

电子技术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电子元器件的基本原理和电路设计,为机器人的电子控制系统学习铺垫。

专业课程是学习机器人专业的核心内容。

这些课程应该包括机器人原理与应用、机器人控制与编程、机器人感知与定位、机器人机构与运动学等。

机器人原理与应用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培养对机器人的整体认知。

机器人控制与编程课程可以让学生学习机器人的编程语言和控制方法,掌握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

机器人感知与定位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传感器原理和定位方法,为机器人实际应用提供有效的感知能力。

机器人机构与运动学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和运动学分析方法,为机器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实践课程是学习机器人专业的重要环节。

这些课程应该包括机器人实验、项目实训和实习等。

机器人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机器人的组装、调试和控制。

项目实训课程可以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机器人应用项目,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课程可以让学生到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践,与实际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机器人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实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于工业机器人教学课程体系的探讨

关于工业机器人教学课程体系的探讨

关于工业机器人教学课程体系的探讨一、背景介绍: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推进,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生产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为了让工业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1.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器人的概述、机器人的运动原理、运动控制、基础编程等内容。

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构造和操作原理,以及如何对机器人进行简单的编程控制。

2. 高级课程高级课程主要包括机器人的高级应用、系统集成、自动化生产线设计等内容。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更深入的机器人应用技术,学会如何将机器人与其他系统集成,以及如何在生产自动化线上进行工作。

3. 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机器人操作、编程、故障排除等内容。

通过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机器人的操作、运行过程和故障排除方法,从而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组合式教学方法在机器人教学课程中,应使用组合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结合了传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原理。

2. 项目式教学方法在机器人教学中,应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将学习任务组织成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项目。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机器人教学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课堂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结语:随着工业机器人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机器人教学也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探索改进机器人教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技术越来越普及和应用于各个领域,工业机器人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针对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本文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理解和技能应用。

1. 课程内容在工业机器人的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包括机器人的构造、原理、控制以及编程等。

同时,也需要涵盖到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比如汽车、电子、制造等,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在生产中的应用,对于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有更加明确的规划。

2. 实践操作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是更加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控机器人,熟悉机器人的各种控制和编程方法,了解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运作流程和安全操作规范。

实践操作也可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设计机器人在特定工作环境下的操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性别平等工业机器人专业是一个男女比例不平等的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性别平等。

对于女生,应该注重引导和激励她们积极参与实践,培养自信和独立的能力;对于男生,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防止发生事故。

4. 多元化教学教学方式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案例讲解、模拟实验、团队合作等。

通过多元化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器人技术,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机器人技术行业,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也要注意性别平等和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器人技术,提高就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随着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和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也逐渐加强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培养。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开设课程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就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产教融合的意义产教融合是将产学研相结合,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实现教学资源和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对于工业机器人专业来说,产教融合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践,接触和使用真实的工业机器人设备,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 增加就业机会:通过产教融合,学生与企业建立了联系,有机会在毕业后直接就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体系构建1. 建立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基础,包括数学、力学、电子技术等课程,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设计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核心,包括机器人原理与应用、机器视觉与感知、机器人编程与控制等课程。

这些课程应以实际操作为主,通过实践操控工业机器人设备,让学生熟悉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强化实训环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课程体系应加强实训环节的设置,包括机器人应用实训、工业自动化实训等,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

4. 引入行业导师:行业导师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人员担任行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项目开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三、实践案例通过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该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合格的技术人员。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它强调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工业机器人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

构建与实践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应包括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是学生后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工业机器人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在专业技能方面,应包括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编程、维护等相关技能。

这些专业技能是学生能够真正应用于工业领域的能力,是学生成为合格工业机器人人才的基础。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由于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应用型的技术,其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是学生能否胜任工业机器人相关工作的关键。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实践环节,加强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

实验教学通过模拟真实工业场景,让学生亲自操作工业机器人,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实训则通过将学生送往企业工作一段时间,让他们真实参与工业机器人相关工作,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注重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时刻关注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需求。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和实践机会。

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产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

通过与产业的紧密对接,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满足市场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

一、课程设置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注重对机器人的原理和结构进行讲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欠缺。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可以增加课程中对机器人编程、控制系统、传感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应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结合实验室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可以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仿真技术、远程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工具,让学生能够进行机器人的装配调试、编程控制等实践操作。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程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实训除了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实习实训也是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触和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关于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关于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发布时间:2022-03-01T03:04:22.420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3期作者:陈钲1 王婷婷2[导读]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告诉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现代化大有裨益。

陈钲1 王婷婷2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青岛校区)2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摘要: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告诉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现代化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对工业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人才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迫切需要在工业机器人的编程、维护、安装和部署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在课程系统的具体建设中,本文采用了在学习领域开发学习计划的概念,本文研究了院校机器人专业中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为机器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构建框架。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引言本文结合国内外课程开发理念,在总结当前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院校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体系,在工业和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制定培训方案的具体案例,并提出在院校实施工业工人教育制度的战略,以确保教育制度改革的参考。

一、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与实训课程现状分析1、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培训方向不明确虽然工业机器人专业化方案设立了文化、职业和实践培训课程,但该方案的特点不明确,无法充分理解人才培训的方向和专业特点。

此外,由于缺乏机器人、设备等方面的专业教师,很难实施工业机器人培训计划。

学校通常决定在原有的专业电气课程基础上增加一门定向工业工作课程,而人才培养的目标仍然是专注于电气类课程。

最后,不同企业使用的工业作品品牌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导致院校职业课程选择高度依赖企业,教学课程对教师知识和经验的要求较高,课程改革难以实施。

2、工业机器人专业业和产业融合不够深入研究表明,目前院校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两种实施模式上。

首先,公司派出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校的培训和教学。

这样一来,企业的参与地位相对较弱,无法从根本上、深入地参与人才教育体系的发展和课程设置。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到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为目标。

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应该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

理论课程可以涵盖机器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机器人控制系统、传感器与执行器、编程和路径规划等内容。

实践课程则应该设置相应的操作实训项目,例如机器人的组装与调试、编程和控制、故障排除与维护等,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应当注重行业需求和实际应用。

由于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学生需学习到行业中常见的工作场景和需求,如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物料搬运等。

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引入相关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工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还应包括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法规要求。

由于工业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了解机器人使用的安全要求和措施,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机器人安全规范》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并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操作能力。

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工业机器人技术在不断发展与创新,学生需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以跟上时代的需求。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通常需要多个机器人进行协作,因此学生也应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项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关注行业需求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安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作者:孙会祥
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06期
摘要: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首先概述了当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状,重点探讨了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6-0-01
引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工业机器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质量,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求矛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1]。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7年销量超过11万台,产业的迅猛发展亟需大量的各层次专业人才。

一、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概述
工业机器人是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的机电一体化装备,涉及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

截至2017年4月,全国已有402家职业院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2]。

多数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脱胎于原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或者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许多课程由原来的相关专业照搬而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原专业的影响。

同时,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等也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学科知识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本科专业可供参考。

因此,专业课程体系重建将是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原则
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全部课程的总和,在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占据核心地位。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是其中每门课程合理性的前提。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各门课程按照所属类别依次开设,不符合人的知识和能力成长规律,教学效果不理想。

我国职教专家戴氏弘提出了称为“大树模型”的新三段结构课程体系。

“大树模型”意指大树的生长不是先“长树根”(打基础),然后再“长树叶”的,大树所有部分是一起生长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成长过程也是如此。

因此要统筹协调安排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由浅入深同时成长。

这种新的三段结构课程体系,强调实用、强调全过程、强调由粗到细,强调做事与做人结合,强调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3]。

课程体系开发改造应坚持8项具体原则:(1)以人为本;(2)职业活动导向;(3)能力本位;(4)以项目、任务为课程体系的载体;(5)精心设计能力训练过程;(6)学生主体;(7)理实一体化;(8)渗透教学原则。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开发原则,构建全新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贯彻“能力本位”原则,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化设计原则,开发出基于“大树模型”、“课岗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新三段结构课程体系[3,4]。

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依据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类、职业素养类、身心健康类以及外语、数学、计算机、写作应用基础类课程;以职业活动典型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维修电工实训与考证》、《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钳工实训与考证》、《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专业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PLC应用技术与考证》、《传感器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与安装调试》、《工控组态与现场总线技术》、《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与维修》,专业综合课程:《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机器人创新设计与竞赛》,专业拓展课程:《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

各门课程要合理安排开设时间,每学期的课程均包含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或数门,真正形成“大树模型”的课程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

整个课程体系基于一个综合实践项目—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进行课程构建,形成系统的、以行动职业能力为导向,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教学分为三个阶段:(1)始业与择业教育阶段(第一学期),通过工业机器人概貌类项目课程,对行业工作过程进行整体体验,初步训练职业核心能力,树立专业思想,初步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2)专业与乐业教育阶段(第二至第五学期),通过一系列专业课程项目,进行专业能力训练和专业应用知识的系统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加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3)就业与创业教育阶段(第五至第六学期),通过实战型的综合项目,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所有专业课程均采用开放性考核机制,都要综合考虑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充分利用学生在校三年的全部时间,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加强课程体系研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了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和构建方案,在此框架下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以期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映红,朱瑞丹.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与探讨.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5-120
[2]智能工业时代来临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紧缺.楚网http:///
[3]戴士弘.教院校整体教改[M].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4]罗庚兴,李大成.于产业需求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佛山市为例.业教育研究,2016,8:36-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