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合集下载

其他电法:充电法和自电法

其他电法:充电法和自电法

属传导类、主动源直 流电法
2
一、充电法的基本原理
1. 理想导体:
所谓理想导体是指导
体本身的电阻率为零。其 特征该导体位于一般导电
介质中,向其导体上任何
一部位接通外加电源供电 时(充电),导体均为电
压等位体;电流遍及整个
导体,无电位降,而后垂 直表面流向周围介质之中。 充电导体附近电流线和等电位线的分布 (a)剖面图; (b)平面图; 1—电流线; 2—等电位线 如右图所示
,分别为电位测量法、追踪
等位线法和梯度测量方法。
(1)电位观测法:将测量电极N置于距导体足够远的 某一固定基点上接地,另一测量电极M沿测线驻点移 动,观测各测点相对于固定基点N的电位差值,这个 差值即作为该点电位值U。
(2)电位梯度观测法:如右图所示,将M、N置于同 一测线的两相邻测点上,保持其相对位置和间距不变, 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相邻测点间的电位差△UMN, 则M、N中点处的电位梯度值为: △UMN/MN 为消除电流的影响,用△UMN/MN*I 作为观测结果。
(a)电流场表达式
设:坐标原点位于椭 球体的中心,x,y,z 坐标轴分别与3个半径 重合。 椭球体表面方程为:
充电椭球体 9
求解椭球坐标系的拉普拉斯方程,得出 球外任一点电位:
t0为M点的椭球坐标,若M的笛卡尔坐标(x,y,z), 则t0为方程 的最大实根。
10
(b)电流场分布规律
①平面分布规律
(3)充电体对称,充电位置对称于导体的几何形状
充电电流场呈对称分布,并与理想导体条件的电流场分布 相近,但其电场分布值和变化率与充电导体的电阻率有关。
强调:若地表不水平,充电体的围岩介质不均匀,会导致充电
场的分布复杂化。

工程物探思考题解答

工程物探思考题解答

工程物探思考题解答1. 什么是工程物探?工程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个分支,它是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进行工程地质调查的一种勘探方法。

2. 物探定义: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3. 常用物探方法有哪些?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

地震勘探介质弹性差异勘探地震学波场重力勘探介质密度差异磁法勘探介质磁性差异非地震学电法勘探介质电性差异放射性勘探介质放射性差异辐射场。

地热测量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导热性地温场3. 简述工程物探的应用范围.1、第四系覆盖层探测;2、隐伏构造破碎带探测;3、岩体风化和卸荷带探测;4、滑坡体探测;5、岩溶探测;6、地下水探测;7、隧洞施工掌子面超前预报;8、桩基质量检测;9、4. 工程与环境物探的特点1、勘探深度、勘探规模变化大,场地条件多变,勘探方法不能拘泥于常规,应灵活多变,综合应用。

2、探测对象结构复杂,具非稳定性或随机性,探测精度要求高,指标参数多,时常要求实时解释。

3、工作环境一般较差,噪声水平较高,场源选择时常受环境限制,要求仪器具有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分辨率、高保真,且性能稳定可靠,抗干扰强,智能便携。

要求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素质,且具有现场工作经验。

4、工期短,速度快,成本低,效益好。

能清晰、无损地描绘探测对象的空间展布状态。

5、要加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装备的研究应用,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

5.工程物探的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地质构造2、研究介质体的状态和性质3、环境检测与灾害调查6. 地震波有哪些类型?简要说明各类地震波的特点地震波有:纵波、横波与面波,在地震勘探中还有利用转换波、槽波等进行勘探的。

纵波以速度vp传播,其传播速度较其它波快,纵波比较容易激发与接收,地震勘探经常使用纵波来进行;横波以速度vs传播,其传播速度与纵波相比较慢,横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其与纵波联合勘探,可以得到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动态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丰富数据;面波包括瑞雷波与拉夫波,大多利用瑞雷波的频散特性进行勘探,面波在工程勘察中有较多的应用。

管线探测方法

管线探测方法

管线探测方法(1)磁电充电法(或称直连法):发射机一端接金属管线,另一端接地,将交变电流直接注入地下金属管线,观测管线电流产生的磁场。

可对各种金属管线进行扫描定位、测深、连续追踪并区分相邻管线。

由于管线电流产生的信号很强,故信噪比和分辨率均较高,水平定位、垂直测深精度最高,但必须有金属管线出露点。

在各种方法中,探测效果最好。

(2)电偶权感应法:发射机两端接地,在金属管线中产生感应电流,观测管线电流激励的电磁信号。

可搜索、追踪地下各种金属管线。

管线不需有地表露头,且信号较强,但应具备接地条件。

在有接地条件的地段,可用来探测金属管线。

(3)磁偶极感应法:由发射线圈产生一次交变电磁场,使金属管线产生感应电流.观测管线中感应电流在地面上产生的二次电磁场以确定管线在地下的分布状态。

在无管线露头及不具备接地条件的城市可用来确定管线走向、平面位置和埋深。

仪器操作员活、方便、效率高、效果好,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探测深度一般小于5m,并且相邻管线干扰严重。

在磁偶极感应法中,若将发射线团(磁偶极子)送人管道内,在地面观测它产生的电磁场,则可以探测管道的位置和深度,而且特别适用于非金属管道的探测。

探测深度大、效果好;但操作麻烦、成本高,探头容易在管道中遇阻或遇卡。

(4)信号夹钳法:用信号夹钳套在金属管线上,使其产生感应电流,观测该电流的磁场。

特点是:信号强,探测精度高,易分辨相邻管线,但必须有管线出露点,可用来对管径较小,且有出口点的金属管线进行定位和定深。

(5)50Hz法:利用动力电缆、邻近电缆或工业离散电流在金属管线中产生的50 Hz感应电流激励的电磁场,可探测动力电缆或金属管线。

这种方法探测成本低、效率高、简单方便,但容易受到其他动力电缆的干扰,有的机型仅用接收机不能直读测深,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探测方法。

(6)甚低频法:利用甚低频(超长波)通讯电台发射的电磁被在地下金属管线中产生的感应二次电磁场来探测地下金属管线。

(4)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4)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梯度曲线反对称于原点,在模型左侧
出现极大值,右侧出现极小值,充电 模型上方出现梯度曲线零值点; 图8.1.2(b)表示在水平薄脉上主纵剖 面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
在模型上方出现平缓的电位极大值,
在模型两侧电位曲线急剧下降,曲线 形态依然呈左右对称。 梯度曲线在模型上方出现零值,左 端为极大值,右端为极小值

根据上述推断成果,在异常带a处布 置了两个验证钻孔,均发现了地下暗河的 存在。在推断为支流或充水裂隙带的c处 也布设了钻孔,但只见有溶蚀现象。

第二节 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是一种直流电场,往往和地下水 的运动和岩矿的电化学活动性有关,观测和 研究这种电场的分布,
可解决找矿勘探或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我们把它称为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法是电法勘探中应用最早的一种 方法,由于它不需要人工施加电场,所以 在仪器、设备及野外工作方法方面都较任 何一种其它电探方法简单。
关于在电子导体与围岩中离子溶液间电化 学电场的形成原因,迄今仍然是一个需要 探讨的复杂问题,它与矿体的成分以及围 岩中离子溶液的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以 电化学理论可知,在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 的交界面上存在着双电层,即电极电位。

当导体成分及围岩中离子溶液性质均匀时, 整个界面便形成均匀、封闭的双电层,正 负电荷相互平衡,系统处于中性状态,对 外不形成电场。当导体成分或溶液性质不 均匀时,在导体的不同部位便形成了不同 的电极电位,整个系统便呈现出极化状态, 并在导体及离子溶液中形成自然电场。
返回
返回2
返回3
图8.1.2(c)表示在倾斜薄脉上主横剖面 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显然,电位及梯度 曲线均不对称,在模型倾向一侧电位曲线 变缓,梯度曲线的极值幅度较小,在反倾向 一侧,电位曲线变陡,梯度曲线的极值较 大。

爱课程电法课后习题

爱课程电法课后习题

1、地球物理勘探?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特点?1.当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勘探时,被勘探的目标体与其围岩间必须有物性差异;2.必须使用专门的仪器接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3.它是个反演问题,所以存在着多解性。

3、电法勘探?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种电性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寻找矿产资源的一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第一节绪言习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电法勘探?到目前为止,电法勘探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质?(10分)答: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勘探方法,它以岩、矿石的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激发极化特性)、介电性和导磁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地壳周围物理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为目的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电法勘探利用的物理性质有: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激发极化特性)、介电性和导磁性2、简述电法勘探的特点答:简单说是三多一广,即利用的场源形式多、方法变种多、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多,工作领域(地面、航空、海洋、地下)宽广。

3、简述影响岩、矿石导电性的因素答:(1)组成岩矿石的成分和结构,包括胶结物和颗粒的电阻率、形状及相对含量;(2)岩石的湿度和孔隙度;(3)温度;(4)压力。

4、什么是自然极化?答:是由不同地质体接触处的电荷自然产生的(表面极化)或由岩石的固相骨架与充满空隙空间的液相接触处的电荷自然产生的(两相介质的体极化)。

5、什么是面极化?什么是体极化?答:面极化是指激发极化发生在极化体与围岩溶液的界面上,如致密的金属矿或石墨矿属于此类。

体极化是指极化单元(指微小的金属矿物、石墨或岩石颗粒)呈体分布于整个极化体内,如浸染状金属矿石和矿化、石墨化岩石以及离子导电岩石均属这一类。

电法勘探部分习题答案

电法勘探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章电阻率法1、哪些因素对岩石电阻率有影响,其中哪些因素影响比较重要?⑴矿物成分、含量及结构金属矿物含量↑,电阻率↓结构:侵染状>细脉状⑵岩矿石的孔隙度、湿度孔隙度↑,含水量↑ ,电阻率↓风化带、破碎带,含水量↑,电阻率↓⑶水溶液矿化度矿化度↑ ,电阻率↓⑷温度温度T↑,溶解度↑,离子活性↑,电阻率↓结冰时,电阻率↑⑸压力压力↑ ,孔隙度↓ ,电阻率↑超过压力极限,岩石破碎,电阻率↓⑹构造层的问题这种层状构造岩石的电阻率,则具有非各向同性,即岩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小于垂直岩层理方向的电阻率主要影响因素为岩石的孔隙度,含水性及水的矿化度。

当岩石含金属矿物、碳质和粘土等良导性矿物时,矿物成分对电阻率的影响明显。

2、岩石结构和构造如何影响岩石的电阻率?岩、矿石中某种组成部分对整体岩、矿石电阻率影响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它们的连通情况:连通者起的作用大,孤立者起的作用小。

例如,浸染状金属矿石,胶结物多为彼此连通的造岩矿物,故整个矿石表现为高阻电性;又如含水砂岩,其胶结物为彼此相连、导电性好的孔隙水,故含水砂岩的电阻率通常低于一般岩石的电阻率。

3、岩石电阻率的分布规律?1、质地致密、孔隙度低的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的灰岩、白云岩、砾岩电阻率最高,其变化范围大约在;大多数沉积岩因为具有中等孔隙度,因而也具有中等电阻率,大约在数百左右;孔隙度比较高、又富含粘土矿物的第四系粘土、页岩、泥岩的电阻率比较低,一般在;致密硫化矿体、海水、石墨的电阻率最低,仅有。

2、同类岩石的电阻率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一两个数量级的相当大的变化范围。

3、不同类型岩石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往往相互重叠。

103~10510~10210-2~10、列举求解稳定电流场电位时的边界条件。

、何谓电阻率,何谓视电阻率,说明它们的异同。

当地表不水平或者地下电阻率分布不均匀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介质),仍然采用均匀介质中的供10.根据地下电流场变化规律,定性分析三级装置B‐MN在过直立接触面时的视电阻率曲线。

第二章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第二章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图 2.2.4 充电法追索地下暗河 Ⅰ—电位曲线;Ⅱ—电位梯度曲线;Ⅲ—地表; Ⅳ—潜水面;Ⅴ—暗河
钻孔,均发现了地下暗河,在推断为支流或充水裂隙带的 c 处也布设了钻孔,但只见到溶蚀 现象。
2.2
自然电场法
电法勘探除广泛利用各种人工电场外, 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由各种原因所产生的天然 电场。 我们能够观测和利用的天然电场有两类: 一类是在地球表面呈区域性分布的大地电流 场和大地电磁场, 这是一种低频电磁场, 其分布特征和较深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基底起伏有 关。另一类是分布范围仅限于局部地区的自然电场,这是一种直流电场,它往往和地下水的 运动和岩、矿石的电化学活动性有关。通过观测和研究这种自然电场的分布,以进行地质填 图、找矿或解决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方法,称为自然电场法。
也将随着溶质移动, 但不同离子的移动速度不同, 结果使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含有过量 的正离子或负离子,从而形成扩散电动势。电场的方向将视溶液中离子的符号而定,例如, 当两种岩层中含氧化钠的水溶液浓度相差较大时, 扩散电场的符号将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的迁移率, 由于氯离子的迁移率大于钠离子, 因而在浓度小的溶液一侧的含水岩层中便会获 得负电位,而浓度大的溶液一侧的含水岩层中则显示正电位,从而形成扩散电场。 扩散电场的数值一般比较小, 因为迁移率不同的离子之间总存在着一种吸引力, 这将使 它们的迁移速度减小。 仅管如此, 有时还是可以利用它圈定埋藏不深的矿化水分布区和进行 小范围的地质填图。 在自然条件下, 多孔岩石中的扩散电场常与过滤电场同时产生, 即在不同浓度溶液扩散 作用发生的同时,岩石颗粒对某些离子也会产生吸附作用,形成过滤电场。 2.2.2 自然电场法的应用 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中, 自然电场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物探方法之一。 由于它所 观测的是天然电场,不需要电源和供电电极,因此,仪器设备比较简单。自然电场法所用的 仪器与电阻率法相同,但测量电极不是铜棒,而是不极化电极,其目的是为了减小两电极间 的极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自然电场法的野外工作也需首先布设测线测网, 测网比例尺应视勘探对象的大小及研究 工作的详细程度而定,基线应平行地质对象的走向,测线应垂直地质对象的走向。野外观测 分电位法及电位梯度法两种:电位法是观测所有测点相对于总基点(即正常场、电位为相对 零值)的电位差值;而电位梯度法则测量测线上相邻两点间的电位差。观测结果可绘成剖面 平面图和等值线平面图。

2.2充电法

2.2充电法

3.1 激发极化效应及其成因
1.电子导体激电场的成因 在电场作用下,当电流通过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的界面时,导体内部 的电荷将重新分布,自由电子逆电场方向移向电流流入端,使其等效 于电解电池的“阴极”;在电流流出端则呈现出相对增多的正电荷, 使其等效于电解电池的“阳极”。
图2.3.1 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效应 (a)供电前的均匀双电层;(b)供电时的极化现象;(c)断电后的放电现象
1. 理想导体: 所谓是指导体本身的电阻率为零。 若围岩为均匀电性介质,其空间等位面分布与充电 导体形状相似;其相似程度与相距充电体的距离成 反比。
为了观测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充电法野外工作一般 采用两种测量方法: 电位法 电位梯度法。
电位法: 是把一个测量电极( N )置于无穷远处,并把该点作 为电位的相对零点。另一个测量电极(M )沿测线逐 点移动,观测各点相对于“无穷远”电极间的电位差。
图2.2.11 我国某区域潜水流向图 1—铁路;2—自电环形图;3—等水位线
第三章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效应(简称激电效应):当向大地供入电流或 切断电流的瞬间,在测量电极之间总能观测到随时间变 化的电位差,这种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产生随时间缓 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 激发极化法(或称激电法):就是以岩、矿石激发效应 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效应来探查地 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类电法勘探方 法。 采用直流电或交流电都可以研究地下介质的激电效应, 前者称为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后者称为频率域激发极化 法。
电位梯度法: 是使测量电极MN 的大小保持一定(通常为1-2 个测点 距),沿测线移动,逐点观测电极间的电位差U MN , 同时记录供电电流,其结果用U MN /(MN· I ) 来表示

电法

电法

7、野外观测过程中几个问题处理
a、供电电流的变化控制在±2%以内,当电流不稳时 采取 “I-ΔV-I”的读数方式和短暂供电的办法 b、干扰较大的地区ΔV观测时间较长时,采用“ΔV-I” 的方式读数 c、观测困难及处理(指针式仪器) 仪器无输出极化补偿失调----测量回路不通 极化不稳---测量电极埋设于流水、腐殖层、铜丝触地 指针迟缓---测量电极接地电阻过大 指针无规律摆动,但测量电极正常---严重漏电、导线 摆动、干扰电流等 d、重复观测 单次观测难以保证精度的点、畸变点、与相邻测线比变 化较大的点 取数原则:4舍1、7舍2…..
3、导线敷设

a、供电与测量导线不能交叉 b、测量导线尽可能避免悬空,必须悬空时应将导线拉紧。 c、测量导线应远离高压线、电话线 d、多段导线连接处,接头要牢固、外皮要绝缘良好
• 4、电极接地
• a、测网敷设精度要高 ρ=K V K=2π MN I 接地点位要准确,若需移动:沿测线<1%,垂直测线<2.5% • b、电极入土深度1/20AB • c、电极并联时垂直放线方向布设,任意两电极间应大于2倍入土深度
A
发射机
B
O
60
2~4km
测量网格
4~8km
接收机
CSAMT工作观测装置示意图





CSAMT勘探,它是一种人工场源的频率域测深方法,它 与传统电测深相比,主要有如下明显的优点: 1、工作效率高:利用一个发射偶极子供电,可以在它两侧 的一个很大的扇形区域内进行数据采集,每一个测量点都 是一个测深点。在山区或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测量时, 只需移动接收机,机动灵活,工作效率高,成本低; 2、勘探深度大;可达3~5km 3、垂向分辨率高。其垂向分辨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对深 部构造的变化细节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4、受地形影响小:由于接收时所测的值事实上进行了归一 化,因而地形影响大为减弱,由于是水平波场,因此,测 区内地形影响也较小; 5、高阻层穿透能力强:CSAMT法使用的是交变电磁场, 因而它可以穿过高阻层,特别是高阻薄层。有些无法用直 流电法探测到的高阻薄层下的地质体,使用CSAMT法能很 好的反映出来。

论各类电法在测定地下水方面的应用

论各类电法在测定地下水方面的应用

论各类电法在测定地下水方面的应用[摘要]随着地球物理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它所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特别是电法勘探,在工程、水文、环境方面应用得越来越多。

本文就电法勘探在水文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和分析,以期它能更好的在测定地下水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关键词]电法勘探、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充电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018-02一、电测深法寻找松散沉积层孔隙水在松散沉积物孔隙较大,连通性好,具有较强的透水性能,可构成良好的孔隙含水层。

图1为某山前冲洪积扇上电测深综合剖面图。

图1a为ab/2=100m 的对称四极视电阻率ρs剖面曲线,图中1~7号点视电阻率ρs值大于100ω.m,为冲洪积扇上、中部的反映;12~18号点视电阻率表现为明显的低阻特征(10~20ω.m),为扇缘潜水溢出带部位。

18号点以后剖面进入平原地带,视电阻率值又升高到20ω.m以上.图1b为等视电阻率断面图,1~7号点位高阻带,等值线密集,这是冲洪积扇的上中部.表层是干燥的砂砾石。

7~12号点,等值线逐渐变稀,反映为潜水溢出带.12号点以后,视电阻率在40ω.m以下,表层低至5ω.m,为冲洪积平原部位(图1)。

二、充电法测定地下水流速和流向首先把食盐(或其他电解质)作为指示剂投入井中,盐被地下水溶解后便形成一良导的并随地下水移动的盐水体。

其次,对良导盐水体充电,见图2。

具体工作方法如下:1、一待测井口为中心,布置夹角为45°的辐射状测线;2、将充电电极a置于井中含水层中部,另一供电电极b打在离井口尽量远处,以大于a电极设置深度的10~20倍为宜;3、固定的测量电极n,置于推测的地下水逆流方向上,距井口距离大致等于两倍含水层的深度。

充电时,测量电极m逐次在各方位的辐射半径上移动,寻找与n电极的等位点,量取各等位点至井孔中心的距离,并作记录;4、在投盐前,测量一次正常等位线。

管线探测方法

管线探测方法

管线探测方法(1)磁电充电法(或称直连法):发射机一端接金属管线,另一端接地,将交变电流直接注入地下金属管线,观测管线电流产生的磁场。

可对各种金属管线进行扫描定位、测深、连续追踪并区分相邻管线。

由于管线电流产生的信号很强,故信噪比和分辨率均较高,水平定位、垂直测深精度最高,但必须有金属管线出露点。

在各种方法中,探测效果最好。

(2)电偶权感应法:发射机两端接地,在金属管线中产生感应电流,观测管线电流激励的电磁信号。

可搜索、追踪地下各种金属管线。

管线不需有地表露头,且信号较强,但应具备接地条件。

在有接地条件的地段,可用来探测金属管线。

(3)磁偶极感应法:由发射线圈产生一次交变电磁场,使金属管线产生感应电流.观测管线中感应电流在地面上产生的二次电磁场以确定管线在地下的分布状态。

在无管线露头及不具备接地条件的城市可用来确定管线走向、平面位置和埋深。

仪器操作员活、方便、效率高、效果好,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探测深度一般小于5m,并且相邻管线干扰严重。

在磁偶极感应法中,若将发射线团(磁偶极子)送人管道内,在地面观测它产生的电磁场,则可以探测管道的位置和深度,而且特别适用于非金属管道的探测。

探测深度大、效果好;但操作麻烦、成本高,探头容易在管道中遇阻或遇卡。

(4)信号夹钳法:用信号夹钳套在金属管线上,使其产生感应电流,观测该电流的磁场。

特点是:信号强,探测精度高,易分辨相邻管线,但必须有管线出露点,可用来对管径较小,且有出口点的金属管线进行定位和定深。

(5)50Hz法:利用动力电缆、邻近电缆或工业离散电流在金属管线中产生的50 Hz感应电流激励的电磁场,可探测动力电缆或金属管线。

这种方法探测成本低、效率高、简单方便,但容易受到其他动力电缆的干扰,有的机型仅用接收机不能直读测深,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探测方法。

(6)甚低频法:利用甚低频(超长波)通讯电台发射的电磁被在地下金属管线中产生的感应二次电磁场来探测地下金属管线。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Code for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of waterresources and hydropower2005-08-15 发布2005-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2001 年3 月下发的水总局科[2001]1 号“关于下达2001 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规程制定、修订项目计划及主编单位的通知”,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L5010-92)近10 年的执行情况和物探技术发展的现状,按照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对其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共5 章35 节和3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确定了术语、符号和代号;——物探方法和技术中明确了使用的方法种类,每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和使用的仪器技术指标,确定了现场试验、观测工作、测网布置、参数测试、记录评价、数据处理和解释、报告和图件等的技术要求;——确定了物探方法在22 个领域中的综合应用,明确了每一应用领域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并对资料解释和探测精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次修订对《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L5010-92)删除和增加的具体内容如下:——删除的内容有:第2 章物探任务、3.1 节中甚低频的内容、3.3 节的微重力勘探、第3 章中有关方法技术解释性的条文、4.11 节桩基检测、附录A 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附录B 有关操作方法的规定、附录F 图式图例、附录G 地震勘探爆炸工作安全条例、附录H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增加的内容有:引用标准,术语、符号和代号,在物探方法与技术一章中,有一般规定、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探地雷达法、瑞雷波法、层析成像、同位素示踪法等。

电法勘探概念

电法勘探概念

ρρS=K·△U/I在电场涉及范围内,地表不平坦,地下各种地电体(1)视电阻率s的综合反映结果称为视电阻率。

ηηs=△U2/△U * 100%,在电场涉及范围内,地表不平坦,地下各种(2)视极化率s地激电体的综合反映结果称为视极化率。

ρ:ρT=1/ωμ(|Ex/Hy|2)或ρ=0.2T|EX/Hy|2 Ex:mv/km Hy:(3)卡尼亚电阻率T伽玛。

由均匀电磁波向地下传播时,导出的交变电磁场中的电阻率参数,该式表明,测量正交的电磁场分量,也可获得电阻率参数。

(4)充电法:对具有天然或人工露头的良导体进行充电,通过在地面用专门仪器观测和研究充电电场的分布规律,来达到研究矿体形状、产状、大小和具体位置或用来解决一些特殊地质问题的详查方法。

(5)自然电位法:在一定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下,地中存在天然的稳定电流场。

基于研究自然电场的分布规律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探方法。

(1)电阻率法:以地壳中岩、矿石不同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稳定电流场的地下分布规律和特点,实现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一组勘探方法。

(2)电磁感应法:以地壳中岩、矿石不同导电性与导磁性差异为主要物质基础,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观测和研究电磁场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进行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一组分支电法勘探方法。

(3)激发极化法:以不同岩、矿石激电效应的差异,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分支电法勘探方法,简称激电法。

(4)充电法:对具有天然或人工露头的良导体进行充电,通过在地面用专门仪器观测和研究充电电场的分布规律,来达到研究矿体形状、产状、大小和具体位置或用来解决一些特殊地质问题的详查方法。

(5)自然电场法:在一定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下,地中存在天然的稳定电流场。

基于研究自然电场的分布规律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探方法(5)趋肤深度。

14-电法勘探-直流电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14-电法勘探-直流电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3、岩石中地下水运移的电动效应(过滤电场)
由于岩石颗粒对水溶液中负离子有吸附作用,岩石颗粒 与溶液间形成双电层。当地下水静止时,整个系统呈电性 平衡,不产生外电场。地下水流动时,带走溶液中的部分 正离子,水流上游有多余“负离子”,而在水流的下游有 多余的“正离子”,形成极化,从而形成自然电场。
4、岩石中不同浓度溶液离子的扩散作用
在充电体表面附近,电位面 的形状与充电体的形状一致。 远离充点体,等位面趋于圆 形。
等位V为对称曲线;电位梯
度 △V/△X 为反对称曲线,
即在充点体顶部中心,电位 梯度为零,其正、负极值对 应于充电边缘部分
(2)脉状体倾斜时,电位曲线及电位梯度曲线均不对称
电位曲线的极大点与电位梯度的 零值点均向倾斜方向移动。电位 曲线在倾斜一边曲线平缓,在倾 斜相反方向曲线较陡;电位梯度 曲线在倾斜一边曲线平缓,梯度 绝对值小;在倾斜相反方向曲线 陡,梯度绝对值大。
当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相互接触时,会产生扩散现象。带 电离子由浓度高的溶液向浓度低的溶液里扩散。但正、负离子 的扩散速度不同,使两种不同离子浓度的溶液分解面上分别含 有过量的正离子或负离子,形成电位差。这种由扩散作用引起 的自然电场称为扩散电场。
2.2 自然电场法的装备及工作方法
装备特点: ①不需要电源和供电电极 ②测量电极不用铜棒,而是“不
(3)自然界中,导体都不是等位体(即 ρ0≠0),对其充电后,充电体
上各点的电位并非都相等。
(1)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边缘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 线都不对称; (2)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中心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 线均成对称分布(很难与等位体区分开来)
因此,在解释中,必须充分考虑到: ①充电导体自身的电阻率(是否满足理想导体的条件) ②充电体与围岩电阻率差异(是否满足 ρ0<<ρ围 ); ③充电点的位置。

5充电法与自然电场法

5充电法与自然电场法

一、充电法的基本理论 为了能正确地应用充电法来解决地质问题,首先需要了 解充电电场与充电体形状、大小、位置及周围岩石中电性分 布的关系。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一)球形导体的充电电场 理想导电球体的充电电场实际上与位于球心的点电源场 没有区别。地表电位、电位梯度的表达式
I 1 U 2 1/2 2 ( x 2 y 2 h0 )3/ 2 U I x 2 x 2 ( x 2 y 2 h0 )3/ 2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或某个系统的正、负电荷会彼此分 离,偏离平衡状态,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极化”。某些岩石和
矿石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呈现出极化状态,并在其周围形成
自然电场,这便是岩、矿石的自然极化。
(一)电子导体的自然极化
当电子导体和溶液接触时,由于热运动,导体的金属离子 或自由电子可能有足够大的能量,以致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越 出导体而进入溶液中。从而破坏了导体与溶液的电中性,分别 带异性电荷,并在分界面附近形成双电层,此双电层的电位差 称为所论电子导体在该溶液中的电极电位。它与导体和溶液的 性质有关。若导体及其周围的溶液都是均匀的,则界面上的双 电层也是均匀的,这种均匀、封闭的双电层不会产生外电场。 如果导体或溶液是不均匀的,则界面上的双电层呈不均匀分布, 产生极化,并在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引起自然电流。这种极 化所引起电流的趋势是减少造成极化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 故若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则因极化而 引起的自然电流会随时间逐渐减小,以至最终消失。因此,电 子导体周围产生稳定电流场的条件是:导体或溶液具有不均匀 性,并有某种外界作用保持这种不均匀性,使之不因极化放电 而减弱。

三、自然电场法的应用
自然电场法是进行硫化金属矿和石墨矿快速普查、乃至 详查的有效方法;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中也应用相当 广泛;还常常利用自然电场法普查找矿的面积性观测成果, 对石墨化或黄铁矿化地层和构造破碎带进行地质填图,提供 进一步找矿的远景地段。 自然电场法的观测方式和充电法的观测方式相似,最常 用的是电位观测法;当工作地区游散电流干扰严重时,可采 用电位梯度观测法;用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时,还可采用电 位梯度环形测量法。 与电阻率法和充电法不同,自然电场法不能用极化补偿 器来消除极差的影响,因此,测量电极需采用“不极化电 极”。常用的不极化电极有 Cu-CuSO4和 Pb—PbCl不极化 电极。

第二篇大地电场、自然电场法及充电法

第二篇大地电场、自然电场法及充电法

图2.1.1 地电观测线路第二篇 大地电场、自然电场法及充电法第一章 大地电场地球表面存在着天然的变化电场和稳定电场。

天然的变化电场是由地球外部的各种电流系 在地球内部感应产生的,分布于整个地表或广大地区,一般具有较小的梯度。

天然的稳定电场 主要是由矿体、地下水和各种水系产生的,分布于局部地区,一般具有较大的梯度。

各种天然 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变化电场(电流场、电磁场),称为大地电场,而各种天然的地方性的稳 定电场,称为自然电场。

这两种电场总称为地电场。

本章仅讨论大地电场。

2.1.1 大地电场概述一 大地电场的测量测量大地电场的装置如图 2.1.1 所示。

M ,N 是一对埋 入地下的电极,一般埋深两米左右。

电极间的距离一般在 一公里以上,常用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铅板制作电极,其面积约为 0.3×0.2m 2。

G 是座式电流计,灵敏度约为 10 -7—10 -9 A/mm 。

R 是一个阻抗较大的电阻,必须远大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接地电阻。

这时,电流计就可以近似地记录M , N 电极之间的电位差ΔU MN 。

由电位差ΔU MN 和极距 MN 可 算出测点O 处(M ,N 的中点)的平均电场强度 E MN :MNU E MNMN D =(2.1.1)E MN 就是沿 MN 方向的电位梯度,一般以 mv/km 为单位。

大地电场是个矢量,因此,必须沿 x ,y 两个方向布设两组电极,分别测量出电场的北向 分量 E x ,和东向分量 E y ,才能确定测点 O 处大地电场的强度和方位角α:,22 y x E E E + = xy E E tg / = a (2.1.2)在固定台站上,为了获得较大的信号,电极距常取得很大。

表 2.1.1 给出了世界上几个著 名的地电台采用的极距。

流动台站采用的电极距较小,一般为 400 到 600米。

表2.1.1 几个国家的地电观测极距国 家 台 名 南北极距(公里)东西极距(公里)德 国 Barlin 120 262 美 国 Tueson 56.8 93.9 美 国College1.31.2图2.1.4 大地电场的对比性(1952.2.24 观测)英 国 Greenrich 25.0 15.6 澳大利亚 Watheroo 3.4及2.0 9.9及5.6 西 班 牙 Ebro 1.3 1.4 加 拿 大Chesterfield1.30.9二、 大地电场的特点图 2.1.2 是大地电场的两段记录。

第三章 电法勘探: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4)

第三章 电法勘探: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4)

当电子导体与溶液接触时,金属 上的负电荷吸引溶液中的正离子, 使之分布于界面附近,形成双电 层。
若导体和溶液都是均匀的,则双 电层不产生外电场。 当导体或溶液不均匀时,双电层 呈不均匀分布,产生极化,并在 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引起自然 电流。
++ +- - - + + - 导- + + - 体- 水 溶 + +- - 液 + -- + +++
在充电体表面附近,电 位面的形状与充电体的 形状一致。远离充电体, 等位面趋于圆形。
电位V为对称曲线;电 位梯度ΔV /ΔX为反对称 曲线,即在充电体顶部 中心,电位梯度为零, 其正、负极值对应于充 电体边缘部分。
2、脉状体倾斜时,电位曲线及电位梯度曲线均不对称
电位曲线的极大点与电位梯度的 零值点均向倾斜方向位移。电位 曲线在倾斜一边曲线平缓,在倾 斜相反方向曲线较陡;电位梯度 曲线在倾斜一边曲线平缓,梯度 绝对值小;在倾斜相反方向曲线 陡,梯度绝对值大。
(二)充电法的装备及工作方法
1、装备 与电阻率法相同
B(∞)
2、工作方法
(1) 电位观测法:N极置 于距充电体足够远的某一 固定基点上。M极沿测线 逐点移动,观测各测点相 对于固定基点的电位差, 即为该点的电位值)V。
基点
N
(2)电位梯度观测法:MN置于同一测线上,保持相 对位置和间距不变,邻不相连导电矿脉上 的电位梯度异常曲线
两个相邻且相连导电矿脉 上的电位梯度异常曲线
充电法电位平面等值线 图判断矿体倾向
充电法判断相邻两露头 矿体是否相连
第二节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一、自然电场法

4自然电场与充电法

4自然电场与充电法
右图是电位梯度法的工作布置图
测量电极的布置
(1)、电位法:将电极N固定于测区边缘, (1)、电位法:将电极N固定于测区边缘, 作为零电位。 极沿测线上的测点逐点移动, 作为零电位。M极沿测线上的测点逐点移动, 观测M相对于N的电位差,即为M点的电位。 观测M相对于N的电位差,即为M点的电位。为 消除电流变化的影响, 消除电流变化的影响,一般将测量结果用供 电电极归一,观测结果以ΔUmn/I表示。 ΔUmn/I表示 电电极归一,观测结果以ΔUmn/I表示。 (2)、电位梯度法: N距离保持不变 距离保持不变( (2)、电位梯度法:M N距离保持不变(等 于点距),沿测线同时移动,观测M N之间的 ),沿测线同时移动 于点距),沿测线同时移动,观测M N之间的 电位差,观测结果以ΔUmn /Imn表示 表示。 电位差,观测结果以ΔUmn /Imn表示。
Ⅰ号矿体A1点充电电位梯度剖面平面图 号矿体A1点充电电位梯度剖面平面图 A1 电位梯度曲线; 1-电位梯度曲线; 推断的充电矿体范围; 2-推断的充电矿体范围; 3-推断的非充电低阻带
在良导金属矿勘探方面的应用
应用充电法判断相邻两露头 矿体是否相连 其中a 其中a是地质人员根据钻孔 资料编制的, 资料编制的,该图与充电法 结果有很大矛盾。图上1 结果有很大矛盾。图上1、2 号电位梯度曲线分别是在 ZK11(1)和ZK58孔充电得到 ZK11(1)和ZK58孔充电得到 两曲线形态基本一致, 的。两曲线形态基本一致, 故应推断两处矿体是相连的, 故应推断两处矿体是相连的, 同属Ⅱ号矿体。 同属Ⅱ号矿体。
青海某铜钴矿床用充电法了解良导金属矿 矿体分布范围和产状。
Ⅰ号矿体A1点充电等电位线平面图 号矿体A1点充电等电位线平面图 A1 等电位线; 矿体露头; 号平巷; 1-等电位线;2-矿体露头;3-Ⅲ号平巷; 充电点A1 A1; 纵剖面AA’ AA’位置 4-充电点A1;5-纵剖面AA’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在电子导体与围岩中离子溶液间电化 学电场的形成原因,迄今仍然是一个需要 探讨的复杂问题,它与矿体的成分以及围 岩中离子溶液的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以 电化学理论可知,在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 的交界面上存在着双电层,即电极电位。

当导体成分及围岩中离子溶液性质均匀时, 整个界面便形成均匀、封闭的双电层,正 负电荷相互平衡,系统处于中性状态,对 外不形成电场。当导体成分或溶液性质不 均匀时,在导体的不同部位便形成了不同 的电极电位,整个系统便呈现出极化状态, 并在导体及离子溶液中形成自然电场。
电场的方向将视溶液中离子的符号而定, 例如当两种岩层中含氯化钠的水溶液浓度 相差较大时,扩散电场的符号将取决于钠 离子和氯离子的迁移率,由于氯离子的迁 移率大于钠离子,因而在浓度小的溶液一 侧的含水岩层中便会获得负电位,从而形 成扩散电场。

扩散电场的数值一般比较小,因为迁移 率不同的离子之间总存在着一种吸引力, 这将使它们之间的迁移速度减小。虽然 扩散电场较小,有时还是可以利用它圈 定埋藏不深的矿化水分布区和进行小范 围内的地质填图。


在自然条件下,多孔岩石中的扩散电场与 过滤电场同时产生,即在不同浓度溶液扩 散作用发生的同时,岩石颗粒对某些离子 也将产生吸附作用,从而同时形成了过滤 电场。已如前述,除了电化学电场、过滤 电场及扩散电场外,在地表还能观测到由 其它原因所产生的自然电场,.
如大地电流场、雷雨放电电场等,这些均为 不稳定电场,在水文及工程地质调查中尚未 得到实际应用 二、自然电场法的应用 在水文与工程地质调查中,自然电场 法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物探方法之一
梯度法是使测量电极
MN保持一定,沿 测线移动逐点观测电极间的电位差 UMN,同时记录供电电流IMN。其测量 结果为UMN/IMN.梯度法的测量结果一 般记录在MN中点。
以三轴椭球状理想导体为例来分析 一下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 图8.1.2为充电椭球体上沿不同方 位剖面所计算的电位及梯度剖面曲线. 图8.1.2(a)表示在直立薄脉上主横剖 面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在脉顶正上 方对应着电位的极大值,电位曲线左、 右对称。

顺便指出,过滤电场的强度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地下水的埋藏深度以及水力坡 度的大小。当地下水位较浅,而水力坡 度较大时,才会出现明显的自然电位异 常。


在利用自然电场法找矿时,过滤电场便成 为一种干扰。但是在解决某些水文工程地 质问题时,如研究裂隙带及岩溶地区岩溶 水的渗漏以及确定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 关系等方面,过滤电场便成了主要的观测 和研究对象。

自然电场法由于其成因关系也常用于地质填 图和解决某些专门的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一、自然电场的成因 1.电子导体自然电场的成因 利用自然电场法来寻找金属矿床时, 主要是基于对电子导体与围岩中离子溶液间 所产生的电化学电场的观测和研究。
实践表明,与金属矿有关的电化学电场通 常能在地表引起几十至几百毫伏的自然电 位异常。由于石墨也属于电子导体,因此 在石墨矿床或石墨化岩层上也会引起较强 的自然电位异常,这对利用自然电场法来 寻找金属矿床或解决某些水文工程地质问 题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第八章 其它电探 方法
充电法
第八章
其它电探方法
第一节
充 电 法
充电法最初主要用于金属的详查及勘探阶段, 后来,充电法在水文、工程地质调查中也被 用来测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追索岩溶发 育区的地下暗河、城市管线探测等。
一、充电法的基本原理 当对具有天然或人工露头的良导地 质体进行充电时,实际上整个地质体就 相当于一个大电极,若良导地质体的电 阻率远小于围岩电阻率时,我们便可以 近似地把它看成是理想导体。

由于它所观测的是天然电场,无需人工 供电,因此,仪器设备比较简单,只需 一台电位计及相应的辅助设备便可。自 然电场法的野外工作也需首先布设测线 测网,测网比例尺应视勘探对象的大小 及研究工作的详细程度而定。
一般基线应平行地质对象的走向,测
线应垂直地质对象的走向。 野外观测有 电位法及梯度法两种:

当地质体不能被视为理想导体时, 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将随充电点位 置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所以, 充电法也是利用地质对象与围岩间 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解决地质问 题的一类电探方法。
为了观测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充电法 在野外工作中一般采用两种测量方法: 一种是电位法、 一种是梯度法。

电位法是把一个测量电极 (N)置于无穷远 处,并把该点作为电位的相对零点。另一 个测量电极 (M)沿测线逐点移动,从而观 测各点相对于“无穷远”电极间的电位差, 用电流归一。测量结果为(U/I)。

梯度曲线反对称于原点,在模型左侧
出现极大值,右侧出现极小值,充电 模型上方出现梯度曲线零值点; 图8.1.2(b)表示在水平薄脉上主纵剖 面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
在模型上方出现平缓的电位极大值,
在模型两侧电位曲线急剧下降,曲线 形态依然呈左右对称。 梯度曲线在模型上方出现零值,左 端为极大值,右端为极小值

为便于比较,一般在投盐前应进行正常场 测量,若围岩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时,正 常场等位线应近似为一个圆。投盐后测量 便测得异常等位线。由于含盐水溶液沿地 下水流动方向缓慢移动,因而使等位线沿 水流方向具有拉长的形态。
显然,溶液移动了L长的距离,于是,地 下水的流速便可按下式求出 v=L/t 另外,从正常等位线的中心与异常等位 线中心的连线便可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当含水层埋深较小、地下水流速较大、 围岩均匀且电阻率较高时,用该方法测 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能得到较好的效 果。

为确定区域地下水的流向,自然电场 法的观测应在事先选择好的水文观测 点上进行,这些观测点应均匀分布于 全区。各测点均应布设环形测网,圆 环半径应视地下水面的深度而定,一 般应选为地下水深度的两倍。
在圆周上按一定角度 (150300)布置 测点,将MN极安放在同一直径的两个 测点上,测量MN两点间的电位差。将 各方位线上的测量值按适当的比例尺 绘出,连接各方位上的端点便构成8 字形的环形图,其长轴的正电位方向 便代表该点地下水流方向。。
返回
返回2
返回3
图8.1.2(c)表示在倾斜薄脉上主横剖面 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显然,电位及梯度 曲线均不对称,在模型倾向一侧电位曲线 变缓,梯度曲线的极值幅度较小,在反倾向 一侧,电位曲线变陡,梯度曲线的极值较 大。
不难理解,当充电模型为理想充电球体 时,则主剖面上的电位及梯度曲线,其形 态将不再随剖面的方位而改变。这时,电 位等值线的平面分布将为一簇同心圆。


理想导体充电后,在导体内部并不产生 电压降,导体的表面实际上就是一个等 位面,电流垂直于导体表面流出后便形 成了围岩中的充电电场。显然,当不考 虑地面对电场分布的影响时,则离导体 越近,等位面的形状与导体表面的形状 越相似,
在距导体较远的地方,等位面的形状便 逐渐趋于球形。 可见,理想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将主要 取决于导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埋深, 与充电点的位置是无关的。 图8.1.1为充电法原理示意图。

根据上述推断成果,在异常带a处布 置了两个验证钻孔,均发现了地下暗河的 存在。在推断为支流或充水裂隙带的c处 也布设了钻孔,但只见有溶蚀现象。

第二节 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是一种直流电场,往往和地下水 的运动和岩矿的电化学活动性有关,观测和 研究这种电场的分布,
可解决找矿勘探或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我们把它称为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法是电法勘探中应用最早的一种 方法,由于它不需要人工施加电场,所以 在仪器、设备及野外工作方法方面都较任 何一种其它电探方法简单。
返回
返回
2.追索岩溶区的地下暗河 岩溶区灰岩电阻率高达 nxl03· m,而溶洞水的电阻率共有 nxl0· m,二者电性差异明显。在地形 地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利用充电法 可以追踪地下暗河的分布及其延伸情 况。

首先把充电点选在地下暗河的出露 处,然后在垂直于地下暗河的可能 走向方向上布设测线,并沿测线依 次进行电位或梯度测量。
图8.1.4为应用充电法追索地下暗河的应用 实例。通常在进行充电法工作时,显然, 当将全部测量剖面上电位曲线的极大点及 梯度曲线的零值点连接起来,这个异常轴 就是地下暗河在地表的投影

图8.1.5为某铁路工区在进行工程地 质调查时利用充电法了解岩溶区地下暗 河的分布状况。从电位梯度曲线的平面 分布来看,异常呈有规律分布,零值点 的连线就是地下暗河在地表的投影。

自然状态下的金属矿体,当其被潜水面切 割时,由于潜水面以上的围岩孔隙富含氧 气,因此,这里的离子溶液具有氧化性质, 所产生的电极电位使矿体带正电,围岩溶 液中带负电。随深度的增加,岩石孔隙中 所含氧气逐渐减少,到潜水面以下时,已 变成缺氧的还原环境。

因此,矿体下部与围岩中离子溶液的界面 上所产生的电极电位使矿体带负电,溶液 中带正电。矿体上、下部位这种电极电位 差随着地表水溶液中氧的不断溶入而得以 长期存在,
电位法是观测所有测点相对于总基点
(即正常场)的电位值;而梯度法则测 量测线上相邻两点间的电位差。两种 方法的观测结果可绘成平面剖面图及 平面等值线图

自然电场法除了在金属矿的普查勘探 中有广泛地应用外,在水文地质调查 中通过对离子导电岩石过滤电场的研 究,可用来寻找含水破碎带、上升泉, 了解地下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确定 水库及河床堤坝渗漏点等。此外,自 然电场法还可以用来了解区域地下水 的流向等。
因此,自然电场通常随时间的变化很小, 以至我们可以把自然电场看成是一种稳定 电流场。其在矿体及围岩中的电场分布见 图8.2.1。 顺便指出,关于电子导体自然电场的 形成机制至今还不完全清楚,
2.离子导体自然电场的成因 (1)过滤电场 当地下水溶液在一定的渗透压力作 用下通过多孔岩石的孔隙或裂隙时,由于 岩石颗粒表面对地下水中的正、负离子具 有选择性的吸附作用,便出现了正、负离 子分布的不均衡,因而形成了离子导电岩 石的自然极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