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状况

合集下载

把榆林变美的行动我的行动

把榆林变美的行动我的行动

把榆林变美的行动我的行动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榆林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城市面貌也变得不够美丽。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决定发起一场行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榆林的美丽做出贡献。

我们要关注榆林的环境问题。

城市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开始。

比如,我们可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减少废物的产生,保护环境。

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让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加,改善空气质量。

我们要关注榆林的文化建设。

榆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利用这些资源,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

可以组织文化活动,举办艺术展览、演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榆林的文化。

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为榆林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关注榆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环境上,更体现在城市的建筑和规划上。

我们可以关注城市规划的动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居住环境。

比如,保持小区的卫生清洁,美化小区的绿化环境,共同打造一个美丽的居住地。

我们还可以关注榆林的教育事业。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的关键。

我们可以关注学校的教育质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同时,我们还可以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们还可以关注榆林的旅游业。

榆林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潜力。

我们可以积极宣传榆林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同时,我们还可以关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让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

把榆林变美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要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榆林的美丽贡献一份力量,相信榆林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榆林的美丽永恒!。

浅谈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谈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谈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榆阳区是陕西省榆林市下属的一个行政区,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

榆阳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高,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就榆阳区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现状进行概述,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

榆阳区的森林资源丰富,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榆阳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但大多数的森林主要以自然林为主,人工林比例较低,林业结构不合理。

林业的规划与设计也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往往是以短期的经济效益为导向,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榆阳区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存在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问题,林木健康状况较差,导致榆阳区的森林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较低。

榆阳区的林业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影响,对区域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发展对策:一是加强榆阳区林业规划和设计。

应该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和相关技术手段,确定榆阳区林业发展的总体方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以及合理的林业结构,提高林业的整体效益。

二是加强林木健康管理。

建立健全的林业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体系,加强对林木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提高榆阳区森林的健康水平,增加森林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加强对榆阳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加强林业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林木种植、木材加工、森林旅游等相关产业,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

加强对林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林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技术含量,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加强规划设计、健康管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可以推动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优化提升榆林人居环境的思路和对策

优化提升榆林人居环境的思路和对策

优化提升榆林人居环境的思路和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榆林市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空气、噪音、水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优化提升榆林人居环境,下文将从构建生态环境、完善城市设施、改进城市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一、构建生态环境首先,在城市发展中,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构建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的生态吸引力,而且可以改善空气、水质等状况,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

因此,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善于利用城市绿化设施。

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注重建立公园、绿化带、植树造林等绿化设施,以增加城市空气、水质环境,使榆林市成为“生态城市”。

2、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控制范围限制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二、完善城市设施其次,完善城市设施也是优化提升榆林人居环境重要的一步。

现代化城市设施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里提出以下意见: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在道路、公路、桥、隧道、轨道交通、自来水、排水、供电、通讯、宽带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加合理、便捷、绿色的生活环境。

2、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政府应当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共交通、卫生、教育、医疗等设施,确保市民的暖心需求得以实现。

三、改进城市管理最后,改进城市管理也是榆林市优化提升人居环境的重点。

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的整洁、规范,城市管理的问题也是人居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

1、加强环境卫生治理。

尤其是垃圾的清理和垃圾分类方面,加大处罚力度,让市民不仅仅是听说要分类处理垃圾,更要深化理解分类对日后的杀伤作用,在约束协调的激励下学会实践。

2、加强城市监管。

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绿化保护、公共场所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整治。

榆林 环境 调研报告

榆林 环境 调研报告

榆林环境调研报告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榆林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调研报告将从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榆林市的环境状况。

首先,水资源是一个关键的环境指标。

榆林市的主要水源是黄河和伊洛河。

据调查,榆林市的年平均水资源量稳定在100亿立方米以上,属于富水区。

然而,由于工业和农业活动对水资源的大量使用和污染,榆林市已经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据统计,榆林市的地下水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地下水开采量已超过了地下水补充量。

这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其次,空气质量是榆林市环境状况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由于榆林市的工业和交通等活动,空气质量一直存在较大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数据,榆林市的空气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仍然存在严重污染的情况。

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这对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第三,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榆林市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物种资源,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濒危物种。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因素,榆林市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榆林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到了30%以下,多个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综上所述,榆林市的环境状况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榆林市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同时,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只有这样,榆林市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榆林市水资源现状与评价

榆林市水资源现状与评价

榆林市⽔资源现状与评价榆林市⽔资源现状与评价鲁向平西北农林科技⼤学陕西杨凌⽔是⽣命之源、⽣产之要、⽣态之基。

⼏千年以前圣贤先哲管⼦就说过:“地者,万物之本原,诸⽣之根苑也。

⽔者,地之⾎⽓,如筋脉之流通。

”随着⽔资源的逐渐匮乏,⽔的经济、社会功能性⽇趋显著,⽔在经济社会的地位⽇趋提⾼。

榆林市⽔资源总量为40.84亿⽴⽅⽶,⾃产⽔为32.53亿⽴⽅⽶,占79.7%。

其中⾃产径流量26.79亿⽴⽅⽶,可开采地下⽔资源量5.74亿⽴⽅⽶,⼊境客⽔量8.31亿⽴⽅⽶。

其主要特点是:⼀、地表⽔贫乏,分布不均1、⽔系基本状况。

本区⽔系有内流及外流两类。

是陕西省唯⼀具有内流⽔系及内陆湖泊的地区。

外流⽔系均属黄河流域。

(1)内流⽔系。

内流⽔系的流域⾯积较⼩,共1933.6平⽅公⾥,占全区⼟地总⾯积的4.5%。

主要有⼆:⼀是定边县境内的⼋⾥河流域,为全省最⼤的内流河流,全长 51公⾥,流域⾯积1373.4平⽅公⾥,常流量0.2~1m3/秒。

⼆是神⽊县北部的红碱淖为中⼼的内流⽔系,有七条内陆河注⼊,其中以莽盖河、齐盖素河、尔林兔河、前庙河较⼤,总流域⾯积约1500平⽅公⾥,在区内有560.2平⽅公⾥。

北部风沙滩地区的低洼部位,分布着许多内陆海⼦(湖泊),⼤⼩共200多个。

在⼀些海⼦周围也有⼩的内陆河流,全区海⼦⽔⾯共18.09万亩,其中以红碱淖海⼦最⼤,⽔⾯10.05万亩,平均⽔深6~7⽶,最深20⽶。

(2)外流⽔系。

皆属黄河流域。

黄河为陕晋界河,本区从河曲⾄⽆定河⼝,经本区东界约270公⾥,落差200⽶,境内有35条河流注⼊。

主要有⽆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三个较⼤⽔系,另外有佳芦河、皇甫川、⽯马川、孤⼭川、清⽔川等。

其中以⽆定河最⼤,区内流域⾯积占全区⼟地总⾯积的47.8%,其⽀流有52条,较⼤的有芦河、榆溪河、⼤理河、淮宁河。

2、⽔资源状况。

全区⾃产径流总量年均26.79亿⽴⽅⽶,占全省年均总量420亿⽴⽅⽶的6.38%,外流河24.33亿⽴⽅⽶,占全省⼊黄径流量107亿⽴⽅⽶的22.74%。

三下可爱的榆林教案

三下可爱的榆林教案

三下可爱的榆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榆林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对榆林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榆林的地理位置:介绍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

2. 榆林的历史文化:介绍榆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如革命历史、古城墙、古寺庙等。

3. 榆林的旅游景点:介绍榆林著名的旅游景点,如红石峡、镇北台、白云山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其美丽风光。

4. 榆林的特色美食:介绍榆林的特色美食,如羊肉泡馍、油糕、刀削面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其制作过程和风味特点。

5. 榆林的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榆林的环境问题,如沙漠化、污染等,并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榆林的风光和特色。

2.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加深对榆林的了解。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以榆林的图片或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榆林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等基本概况。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榆林的特色美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话题。

4. 分享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课程:教师对榆林的基本概况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榆林的风光和特色。

2. 调查家乡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3. 选择一种榆林特色美食,了解其制作过程和风味特点,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内容1. 榆林的传统艺术:介绍榆林的传统艺术,如剪纸、皮影、陕北民歌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其独特魅力。

2. 榆林的风俗习惯:介绍榆林的民俗习惯,如过大年、闹元宵、赶庙会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榆林林业产业

榆林林业产业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面推进榆林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黄河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

平均海拔1300米,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总面积4.3578万平方公里,是陕西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市。

一、榆林市林业资源和林业产业现状(一)林业资源现状。

榆林市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的治理方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初步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截止2006年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00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0%。

其中:以杨树为主的乔木林地面积230万亩;以旱柳(高杆柳)为主的乔木林地面积120万亩;以沙柳、柠条、沙棘等为主的灌木林地1443.52万亩,其中沙柳500万亩、柠条420万亩、紫穗槐75万亩、沙棘70万亩;红枣160万亩;山杏、大扁杏88万亩。

我市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沙区尤为突出,发展林业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巨大。

(二)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全市涉林产业发展呈上升势头,以红枣为龙头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红枣产业。

全市红枣总面积达到160万亩,年产鲜枣20—30万吨,年产值(包括加工增值在内)达7.2亿元,枣农人均收入728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

榆林红枣无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全省的三分之二。

从清涧至府谷的黄河沿岸,枣林棋布,片带相连,形成了一条南北长347.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红枣林带,1995年,国家农协会将我市红枣基地建设重点县清涧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2001年,我市另一个产枣大县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名乡”。

2005年佳县建成我国唯一认证的1万亩有机红枣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红枣产值。

榆林的状况

榆林的状况

一、榆林的地理位置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

晋陕蒙宁区域中心城市。

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多公里,明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

二、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

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

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

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

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

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

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

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

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1.55%。

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蚀逐步得到治理。

2、气候特征榆林地区属于温带,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

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

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

榆林地区玉米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榆林地区玉米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榆林地区玉米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榆林地区是陕西省西北部的一个地区,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玉米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现状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榆林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2019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09.7万亩,总产量为23.9亿斤。

其中,位于陕北的清涧县和绥德县是玉米生产的重点县,年均产量分别达到5亿斤和3亿斤。

2、玉米品种和质量榆林地区的玉米品种主要有黄玉米、白玉米、黑玉米和紫玉米等几种,其中以黄玉米最为常见。

该地区的玉米品质较高,口感鲜美,富含淀粉和多种维生素,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3、供需情况榆林地区的玉米产量已经满足了当地的食品制造和种植业的需求,同时也向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玉米供应。

未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玉米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

二、发展趋势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榆林地区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农业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在实践中,将注重选育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新型玉米品种,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2、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榆林地区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玉米产业的集约化水平,采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农药和施肥技术,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

同时,该地区将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玉米产业向精深加工、多产地复合发展等方向发展。

3、加大科技投入榆林地区将注重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玉米产业的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该地区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数字化水平。

4、玉米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榆林地区将加强玉米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利用玉米生产淀粉、糖、酒精、生物燃料等多种产品,提高玉米的附加值,推动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榆林地区的玉米产业将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加工利用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榆林现状

榆林现状

榆林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榆林市位于陕西最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全市辖1区11县,262个乡镇,土地面积为43578平方公里,人口330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85万,占86.36%。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风沙草滩区占42%,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占58%。

气候为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7.9-11.3℃,无霜期为134-169天。

市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

历史上,榆林是一个"活野千里,仓稼殷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交错区。

后因气候劣变,乱垦滥伐等多种原因,造成土地沙化,草地"三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在建国前的100多年里,流沙南侵50多公里,吞没农田牧场210万亩,390万亩草地沙化、盐渍化,6个镇421个村庄受到风沙侵袭或压埋,榆林城被迫三次南迁,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建国初,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

入黄泥沙量达5.3亿吨/年,且粗沙含量达51%,成为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对黄河下游安全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一、治理现状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榆林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持水土、治理荒漠、恢复生态的群众运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北治沙、南治土"的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风沙区一、二期治理,无定河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

1999年,全市1区11县均被国家列为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县,2000年又有4县被列为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开发,规模治理取得了显著成就。

截至目前,已修成基本农田600多万亩。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4.9%。

林草覆盖率由建国初的1.89%提高到29.8%。

梁峁植被保护,坡面梯、埂、生物带拦截,沟谷库坝封堵塞三道防线基本形成。

年入黄河的泥沙减少到2.9亿吨,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开始扭转。

榆林概况

榆林概况

榆林概况自然地理。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

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

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公里,长城横贯东西700公里。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58%。

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

境内主要河流有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最大的红碱淖湖面积67平方公里。

地处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3—2914小时,无霜期短,平均在134—169天,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

自然灾害较多,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冰雹、霜冻、暴雨、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

行政区划。

全市辖榆阳区和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县1区11县, 22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5474个村民委员会。

全市总人口360万(常住人口334万),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有24个、6984人。

历史沿革。

榆林历史悠久,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

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榆林西部统万城(今靖边县)建都,称大夏国。

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

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

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先后设有专员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

资源禀赋。

榆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以煤、气、油、盐最为丰富,是建设中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

煤炭预测资源量2720亿吨,探明储量1460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量万亿立方米,已探明气田4个,探明储量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资源量6亿吨,探明储量亿吨;岩盐预测资源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7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湖盐探明储量1794万吨。

转型跨越 有序开发 循环利用 全面推进榆林新型工业化进程

转型跨越 有序开发 循环利用 全面推进榆林新型工业化进程
1 2
鱼 毫鸯 | 发 . i 健
帮带新农村建设的“ 府谷现象” 。
工作
20亿元 以上。“ 0 十二五” 期间 , 工业投 三是解决体制机制 问题 , 进一 步落实 投资总额的 7 %。形成 3 亿 吨原煤 、 设。四是着力解决 融资 问题 。 5 . 5 加快资
二 、十 二五 ” “ 工业 发展 思路 及今 年 入累计达 30 00亿元 , 占全市固定资产 推进工 作 的主体 ,加快 推进 园区建
近年来榆林 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 10 万 吨原 油 、0 立 方米 天然 气 、 本市场建设 ,推进企业上市工作 ; 50 20亿 创 了中央的高度关注。20 年 l 月 , 50万 吨 原 盐 、5 0万 吨 甲醇 及 下 游 新融资体系 , 08 0 胡 0 20 试行设立金融业发展专 锦涛总书记亲临榆林视察, 对榆林的发 产品、0 万吨聚氯乙烯 的生产能力和 项资金 ; 50 着力 改善金 融生态 , 设榆 建 展给予充分肯定 , 总书记认为榆林“ 发 20 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 ,原煤转化 林 金 融 服 务 功 能 区 ; 快 创 业 投 资 基 加 20 展势头好 , 很有希望”指示我们“ , 要研 率提高到 4 %以上。到 2 1 年全市地 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 , 0 02 聚合 民间 究形势, 把握规律, 因应对策 , 推进经济 区生产 总值在 2 0 09年 的基 础上翻一 资本 , 支持 工业经 济建设 ; 健全 民营 社会健康发展; 要珍惜资源 , 节约利用 , 番 , 成省 上 提 出 20 亿 元 的 目标 任 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 完 80 着力解决 中小企 搞好深度转化” 中央政治局委员、 。 中组 务 ; 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0 亿 业融资难的问题 ; 00 加快基础设施和城 部部长李源潮视察榆林时, 要求榆林搞 元 ; 实现工业总产值 25 亿 元 , 90 折算 市建设步伐 , 引外来投资 。五是建 吸 好能源经济“ 百年战略” 研究。省委、 省 增加值 15 亿元 , D 70 占C P的 6. 2 %。 5 政府出台了支持榆林跨越发展的2 条 7

榆林沙河口项目方案---市场部分

榆林沙河口项目方案---市场部分

这些配套将是本项目的配套,成为本项目核心优势,也 是本项目最有利的竞争条件。
沙河口村是榆林经济发展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秀典范。 人均住房为16套,每户均有高档轿车2辆,户户实现数
字化、科技化居住生活配套。
是目前榆林最富有的村子,被誉为西北的“华西 村”。
沙河口村村办产业:
◆ 星级酒店 ◆ 综合市场 ◆ 大型商场
沙河口村自身配套:
◆ 星级酒店 ◆ 教育资源 ◆ 1000米景观桥 ◆ 沙河河景资源 ◆ 公园广场 ◆ 社区交通路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榆林经济发展位居陕西前茅,全国百强县均居于陕北榆林。
经济的飞速发展,庞大的资金涌动,
为本区域的消费力及购买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榆林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及分析
1、榆林的房地产发展概况
据《榆林市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指出:随着榆林市城镇
化步伐的加快,预计到2015年末,全市城镇人口将达到180万, 新增人口为44万,其中30%将实行购房补贴,将为70%的人口 建设各类商品房进行房源保障。
房受政策影响的居民,会将大量的购房需求释放于榆林本地市场,转为投
资及自住,其中不乏外地购房团及本地的投资豪客。 对于未来的榆林市场:
易格观点:
1、未来榆林市场将持续以刚性需求占据主流市场。 2、市场购房动机需求由盲目购买逐步转为理性购买。 3、外来人口及在外地购房的本地人群转投榆林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房地 产市场的供需状况。 4、市场需求连锁反应,将吸引大量外埠开发商进驻,加剧市场的竞争。 5、市场的需求将促进榆林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扬。 6、市场政策及购房贷款政策的稳定,将扩大购房人群的比例。
市场分析
一、榆林市场概况及分析
(一)、榆林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调研组赴榆林调研报告

中国调研组赴榆林调研报告

中国调研组赴榆林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和目的
近期,中国调研组赴榆林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旨在全面了解榆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利用情况以及环境保护措施。

该调研旨在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榆林地区可持续发展。

二、榆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经调研发现,榆林地区均衡发展的态势良好,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

主要经济领域包括农业、煤炭开采、新能源开发等。

同时,榆林地区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

三、资源利用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榆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该地区的重要资源。

榆林地区还积极发展新能源,尤其在风力发电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外,榆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农产品加工业。

四、环境保护措施
榆林地区积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煤矿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

同时,榆林地区也通过发展新能源等措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以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五、调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调研中发现,榆林地区仍存在一些环保问题,如污染物排放、
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榆林地区加强环保监管,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

六、总结与展望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榆林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保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榆林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希望政府能够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榆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榆林的状况

榆林的状况

榆林的状况一、榆林的地理位置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

晋陕蒙宁区域中心城市。

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多公里,明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

二、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

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

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

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

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

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

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

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

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1.55%。

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蚀逐步得到治理。

2、气候特征榆林地区属于温带,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

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

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

榆林市如何实现沙漠变绿洲的作文

榆林市如何实现沙漠变绿洲的作文

榆林市如何实现沙漠变绿洲的作文《榆林的绿色奇迹:沙漠变绿洲》篇一:《榆林的沙与绿》在榆林,想要让沙漠变绿洲,那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儿。

榆林本来那沙子多的呀,就像老天爷在这里撒了一地的黄沙,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

每次风一刮起来,那沙子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怪兽,到处乱跑,把人和房子都弄得灰头土脸的。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榆林的沙漠地带,那才真叫开了眼。

一下车,脚刚着地,沙子就迫不及待地钻进鞋子里。

我往前走着,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沙漠,只觉得啥都是黄色的,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连我自己感觉都要变成黄色的了。

那沙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一阵风吹过,沙坡上的沙子就像流水一样“流”下来,就像沙做的瀑布,可这景象好看是好看,就是对当地生活不好啊。

要改变这种状况,榆林人想了好多办法。

植树造林那是最直接的,可这树也不是想种就能种活的。

刚开始啊,那小树苗种下去,就像进了火坑的小羊羔,还没咋着呢,就被风沙给淹没了。

但是榆林人可没放弃,他们就像保护自己孩子一样照顾那些小树苗。

就拿老张来说吧,他在沙漠边缘住了一辈子了。

老张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挑着水桶去给树苗浇水,水桶那是满满的两桶水啊,他挑着这水在沙漠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那沙路实在难走,老张一个趔趄差点摔倒,水洒出去不少,他心疼得直咧嘴。

可是他也顾不上这些了,赶忙跑到树苗跟前把剩下的水小心地浇下去。

而且老张还担心树苗被动物给啃了,就天天守在那附近呢。

就是靠着这么多像老张这样的人的努力,慢慢地,有些小树苗竟然在黄沙里扎了根开始长起来了。

这就像黑夜中的一点亮光,给了大家希望。

这时候的榆林,好像开始有了点点绿色的生机。

篇二:《绿洲的茁壮成长》那些好不容易在榆林沙漠里扎根的小树苗就像星星之火一样,带来了把沙漠变绿洲的希望。

不过啊,在这沙漠里种树,就像是在和老天爷拔河呢。

不仅仅是浇水这么简单。

就像那片种着杨树的林地,每到冬天,那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就像刀片子刮在脸上一样疼。

那些杨树幼苗啊,身子还弱着呢,很多都被吹得七扭八歪的。

榆林市自然资源

榆林市自然资源

榆林市自然资源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榆林市自然资
源丰富多样,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
了重要支撑。

矿产资源方面,榆林市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是陕北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

除煤
炭外,还有铁、铜、铝等矿产资源,为本地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保障。

随着
现代技术的发展,榆林市的矿产资源开发水平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相
对匮乏,因此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亟需加强。

政府部门积极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通过
建设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努力改善当地水资源状况,确保人民生活用
水安全。

森林资源是榆林市宝贵的绿色财富。

市区周边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不仅
能够调节气候、保护水源,还是珍贵的生态资源。

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和绿化
工作,开展森林防火、植树造林等活动,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说,榆林市自然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榆林环境整改报告

榆林环境整改报告

榆林环境整改报告1. 引言本报告是针对榆林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改的报告。

榆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产区,长期以来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的挑战。

为了改善榆林地区的环境状况,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并进行了实施。

本报告将对其中的整改措施和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2. 环境问题2.1 大气污染榆林地区经常受到煤矿、火力发电等工业活动的污染影响,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近年来,榆林市的PM2.5浓度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

2.2 水污染榆林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地下水,然而,由于长期过度开采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地下水污染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饮水安全,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3 土壤污染榆林地区存在大量的煤矸石堆积,这些煤矸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雨水的浸泡,导致土壤污染。

这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3. 整改措施3.1 大气污染整改为了改善榆林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限制工业废气的排放。

其次,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另外,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榆林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2 水污染整改针对榆林地区的水污染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水质。

首先,加大了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严禁违规排放。

同时,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并启动了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

此外,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减少了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榆林地区的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3 土壤污染整改为了解决榆林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煤矸石的管理和监管,采取措施防止煤矸石的风化和雨水的浸泡。

其次,开展了土壤污染立体治理工程,采取了土壤修复措施,减少了土壤的污染程度。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榆林地区的土壤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把榆林变美的行动我的行动

把榆林变美的行动我的行动

把榆林变美的行动我的行动榆林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了改善榆林的环境质量,让这座城市更加美丽宜居,我们需要采取行动。

改善榆林的空气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随着工业的发展,榆林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以提高空气质量。

榆林的水环境也需要得到改善。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和冲厕等方面,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也是改善水环境的关键。

第三,建设更多的绿地是打造美丽榆林的重要举措之一。

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氧气含量,净化空气,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我们可以在城市中建设公园、花坛和绿化带,增加榆林的绿色面积。

此外,还可以鼓励居民在家中种植花草,将绿色带入每个角落。

除了以上措施,改善交通状况也是让榆林变美的重要一环。

随着城市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我们可以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公交车的运营频率和线路覆盖面,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同时,还应加大对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鼓励市民步行或骑行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

我们还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组织环保讲座等形式,让市民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还可以开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实践活动,让市民亲身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榆林一定能够变得更加美丽。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把榆林变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榆林的地理位置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

晋陕蒙宁区域中心城市。

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多公里,明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

二、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

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

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

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

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

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

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

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

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1.55%。

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蚀逐步得到治理。

2、气候特征榆林地区属于温带,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

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

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

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

三、榆林市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传统农业耕作粗放,加之过去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沙化加剧,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榆林物种资源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有品质优良的马铃薯、红枣,畅销国内外的优质小杂粮,正在兴起并逐步占据主导位置的草、羊产业,占有自然资源优势的绿色蔬菜。

榆林市作物布局区域特征明显,大体以古长城为界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北部风沙草滩区要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以粮食、蔬菜作物为主,水稻、玉米、农作物制种等初具规模;南部丘陵沟壑区主要是旱作农业,以小杂粮等秋粮、果品和桑蚕为主。

根据国内外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榆林市目前生态农业现状,结合榆林的区域特征、资源优势和经济状况,榆林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思路是: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建设六大工程;建立适合本区的生态农业模式。

(1)发展六大产业。

马铃薯产业:榆林马铃薯个大肉沙,营养丰富,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马铃薯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榆林市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名优小杂粮产业:榆林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生产的小杂粮籽粒饱满、颗粒大、色泽好、品质佳,是榆林市的主要出口创汇农产品;绿色蔬菜产业:榆林远离大中城市,空气清晰,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无污染,农田多为新开垦的沙壤土和冲积土,气候干燥,病虫害发生轻,有机肥源充足,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创造了有利的资源优势;草、羊产业:榆林是陕西省的主要牧区,草资源丰富,目前全市羊子饲养量为775万只,居全省第一。

只有发展好草产业,才能带动羊产业的发展,才能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枣产业:枣树适应性强,耐瘠薄,为山区优质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尤其适合黄河沿岸地带栽培。

(2)建设六大工程。

农村能源工程:以沼气、太阳能、风能为重点,走一条因地制宜、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农村能源建设新路;沃土工程:进行耕地地力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实现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的同步提高;植保工程:加强榆林市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站建设,加大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控制防制体系建设,建立农药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促进绿色植保的稳步发展;生态示范园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促进榆林市农业生产由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农田环境治理工程:加紧农田防护林网、田间道路、灌溉除涝、抗旱蓄水等设施建设,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膜等废弃物无害化治理,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民增收增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将沼气建设与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节支,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3)建立适合本区的生态农业模式。

北部风沙滩区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产环境的无污染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南部丘陵沟壑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合理规划与布置水土保持农耕技术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优化农、林、牧等各业用地结构,实现以水土流失控制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治理目标。

四、榆林农业的发展方向1、工程建设方面(1)水源与水利工程。

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建成采兔沟水库、榆阳区香水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王圪堵水库,加快王寨水库、黄河调水和府谷岩溶水、黄河漫滩水开发利用的的工程进度。

以实施定边引黄配套工程为重点,用三年时间解决百万人吃水安全问题。

(2)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丘陵沟壑区大力实施集雨窖灌、淤地坝建设、宽幅梯田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大淤地坝建设,完成12座病险水库加固、500座病险淤地坝坝体加固工程,改造红枣低产园5万亩;风沙草滩区大力发展节水型基本农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打造生态水利建设体系。

(3)农村沼气(风能)工程 2010年新建农村沼气用户10万户,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30%,同时新建太阳能用户10000户,风力发电10000户。

2、以科技创新为龙头,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生物技术在榆林现代农业开发上的应用以染色体工程和胚胎工程为重点,力争在细胞工程育种方面取得突破,并实施育种技术的程序化、工程化;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发掘、创制优异种质资源材料,选育玉米、羊子等主要农畜强优势杂交新组合,加强超高产品种培育;加强微生物发酵工程的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要农用微生物的发酵、加工和后处理工艺,发展以农药、肥料、饲料为重点的微生物产业。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开发大力发展农业生物制品,培育农业生物制品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动物疫苗、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等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支持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拓宽农业产业领域。

(2)信息技术在榆林现代农业开发上的应用重点研究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在农业资源管理与作物长势和旱涝病虫等灾害定时测报中的应用,以及区域专用性信息网络与标准化技术,积极开展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发育过程模拟和调控管理专家系统技术的研究。

下定决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迅速建成榆林农业信息港。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建立实用、标准、快捷的农业信息网络,加速农业信息化,引进研制开发各种新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农业综合信息网络。

建立健全政策、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气象、实用技术等综合性农业数据库,提供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生产技术、国外农业动态等方面的综合信息,为政府农业决策、农民、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率先实现网上农产品交易。

其具体目标是:在榆林市建设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信息网络中心,集教学、科研和信息服务为一体,形成榆林乃至全国网上大学和农业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研究开发总公司。

在“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及农村管理干部万人次,使榆林市60户农家中有一个大学本科学历的劳动者,使50户农家中有一个大专学历的劳动者,使一家平均5口人中有一个受过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技术能人,使一个村民委员会平均1000人中有5名以上大专学历的管理干部。

(3)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研究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土壤资源与肥料高效利用,大宗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控制技术,畜禽、水产高效养殖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与适用农业机械研制开发等。

(4)特色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富有区域特色的动植物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农业废弃物的加工利用技术,名特优农副产品保鲜、储运的关键技术等。

(5)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沙漠化改造技术、植物建造的空间布局与时序安排,新型生物资源的筛选与开发,突发性灾害预警及防治技术,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等。

(6)新型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研究重点搞好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资源调查与区划,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关键措施,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规划,新型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动力。

为了进一步整合榆林市现有的农业科技资源和推广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优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在榆林的快速转化应用,强化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根据中央关于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精神,结合榆林市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榆林学院的功能定位,建议构建在市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市、县各级农科所、农技站、龙头企业、经合组织、重点科技示范户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五、榆林特产大红枣榆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特产之一。

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

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

平均单果重12.6克,大者达35克,鲜果含可溶性糖43.48%,还原性糖40.82%,蔗糖2.53%,核肉比为0.5:2.5,好果率达90%以上。

在《中国枣树志》审定会上,榆林大红枣享有很高的评价。

洋芋(土豆)榆林洋芋好,美誉满三秦。

榆林是著名的“洋芋之乡”,各县市都产洋芋,尤以榆林地区南部的佳县、清涧、绥德、子洲、横山、靖边等6县为多,品质较佳,驰名全国。

全地区年产量在15亿公斤以上。

主要种植红皮和白皮两个品种,因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外皮光洁,色泽艳雅,个大肉肥,质地细致,营养丰富,含淀粉较高,比其它产地高2%,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洋芋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深受洋芋产区欢迎的热门良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