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结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密类别______ 编号________
舆情概论与案例分析
结课作业
复旦投毒案舆情分析
院别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新媒体与信息网络
班级 11新媒体2班
姓名张乐
学号 201322221
指导教师赵前卫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014年5月16日
目录
一、事件回顾 (3)
(一)概况 (3)
(二)舆情源头 (3)
二、舆情事态发展 (5)
三、传播类型 (8)
(一)微博传播 (8)
(二)媒体传播 (9)
(三)专家评论 (10)
四、复旦投毒案中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10)
(一)网络舆论特征 (10)
(二)网络舆论走向分析 (10)
(三)网络道德失衡 (11)
五、舆情应对(各方面) (12)
(一)复旦大学官方回应 (12)
(二)教育部门 (12)
(三)法院方面 (13)
舆情总评 (13)
一、事件回顾
(一)概况
2013年4月1日早上9时刚过,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喝了一口寝室饮水机内的水,发现味道不对就没有再喝,并将水都倒掉把桶刷干净。
一小时后,黄洋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烧症状。导师和同学马上把他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当时,医院经初步诊断后认为黄洋是吃坏了东西,按照胃肠炎的处理方式给予其输液治疗。4月2日,黄洋的症状并未好转。当晚9时,黄洋又在同学的陪同下看急诊,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
4月3日,黄洋的病情继续恶化,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4月7日,“黄洋烦躁,意识不清,须药物镇静……”黄洋的同学、校友开始为其紧急联系许多同行,寻找解毒的办法。直至4月9日,黄洋的师兄孙某收到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提请其注意N-二甲基亚硝胺。孙某收到短信后,查询了校内的医学论文资料,发现使用该药物后的实验室小白鼠症状与黄洋的症状十分相似,而相关实验论文的作者正是黄洋的同寝室室友林某。他立即向医学院和学校领导反映此情况,并向保卫处报案。
据警方消息,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在黄洋寝室饮水机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成分,锁定其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当天,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诊断黄洋为“急性多功能器官衰竭”,情况极不乐观。
4月16日下午3时23分,黄洋去世。
(二)舆情源头
复旦投毒案完成一审判决,被告获死刑,该新闻报道后再次在网上引起热议。据乐思舆情监测系统对该话题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8日17时,仅凤凰、网易、搜狐、腾讯和新浪五大门户的报道就吸引超过18万网友参与话题议论,跟帖超过2万条。对于被告父亲表示上诉,网友纷纷难言愤怒之情,舆论支持原判的声音高涨,但也有部分网友表示父亲上诉可以理解。
二、舆情事态发展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4月15日以来,“复旦投毒案”相关话题舆情热度在经历了一周左右的高温态势。自4月21日起,相关舆情热度逐步进入平稳发展的回落阶段。
4月25日起,上海检方正式批捕“复旦投毒案”嫌犯林某的消息再次引发舆论强烈关注,而“复旦投毒案”背后的一些细节也被媒体报道了出来,之后,相关舆情热度呈现大幅升温态势。
截止到今日(4月26日)中午,此话题相关网络新闻已超过450篇,相关论坛帖文超过300篇,相关传统媒体报道也超过160篇。相关微博已超过4.8万条。数据显示此话题舆情热度呈现持续猛增态势,其后势发展值得相关部门密切关注。
由此可以总结出舆情的三个阶段:
形成期:
2013年4月15日晚,上海复旦大学利用官方微博就投毒事件做首次表态,同时“非常痛心”通报了警方调查进展。
4月16日下午,黄洋不治身亡,复旦大学官方微博“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第一时间通报了该消息。
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
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人杀人罪批准逮捕黄洋的室友林森浩。
新华网、人民日报等纷纷发表社评。
爆发期:
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林森浩涉嫌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案。
11月27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复旦投毒案”,庭审中,林森浩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但是,否认自己是“因琐事不合决意杀人”,辩称只是“愚人节玩笑”。
高峰期:
2014年2月18日,“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二中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8日当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面对面》栏目主持人董倩对林森浩的视频采访片段。林森浩案发后对面媒体的首次开腔,进一步推涨了该案的舆论关注。
总结:
可以看出,“复旦投毒案”整体持续较长,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形成、爆发、高峰的阶段。
三、传播类型
(一)微博传播
投毒的林某太自私
网友“kjhg810”:极端的人平时都很沉默,没有发泄点,积累到一定程度,只能恐怖极端地爆发狭隘的邪恶!林就是这样的人!枪
毙是必须的。黄虽家境贫穷,但真是太好的一个人了。人类杀人的动
机,大部分都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有时候为了一块钱,有时候因为嫉
妒。平摊水费让林毒去其他宿舍取水,让他颜面丢尽,删除联系证明
已剑拔弩张。
网易网友:虽然疑犯的母亲很可怜,但是自己做了什么就得承担。
话说,他怎么就不考虑这事的后果?不爽就换宿舍,真严重到杀人么?
害得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家庭支离破碎,他真是个自私而残酷的人!!
投毒动机匪夷所思
乔老爷(国际问题观察员):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犯嫌疑人林某对警方称,投毒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但曾提及与饮水机有关的争执。
难道医学院学生不懂得世上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难道区区桶装
水费问题就可以成为向同窗室友投毒的理由?下手之后还可以为被
害人做B超,还可以在其父亲面前淡定自若……令人不寒而栗。
网友“换汤不换药的新gov”:这个案子也许比朱令案更可悲。
文中给出的动机实在是小儿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