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管理课件--网络舆情分析与媒体应对
合集下载
网络舆情管理课件--网络舆情分析与媒体应对
舆情趋势预测与研判
趋势预测
基于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运用时间 序列分析等方法预测舆情发展趋势。
主题分析
通过对文本进行主题建模,识别出 文本中的主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
情感分析
通过情感词典和算法对文本进行情 感倾向性分析,判断公众对某一事 件的看法。
研判结论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公众对 某事件的关注点、未来可能的舆情 走向等。
01
02
03
实时监测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动态, 及时发现负面舆情。
快速响应
针对负面舆情,迅速采取 措施进行回应和处置,防 止事态扩大。
统一指挥
建立网络舆情管理指挥中 心,统一指挥协调各部门 ,确保响应速度和效果。
制定应急预案
风险评估
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风 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 应急预案。
网络舆情定义
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某一事件、话题或问题的态度、情绪、影响 等,以及各种网络行为和互动。
起源
网络舆情起源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 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网络舆情特点
传播速度快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极快,网络舆情可以在 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球各地。
某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该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舆论 主要集中在事故原因、责任
追究、赔偿等方面。
媒体应对策略
效果评估
企业及时发布公告,公布事 故详情和原因,承诺赔偿, 同时接受媒体采访,积极回
应公众关切。
媒体报道逐渐平息,公众情 绪得到安抚,企业形象得到
一定程度的恢复。
案例二:某明星出轨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ppt课件
“集体性的自决”
宪法保障言论自由的价值不是让个人可以无 所顾忌地表达其私人偏好,也不是为了个人 的自我表达或者个性体现,而是为了实践民 主政治的要义——“集体性的自决”。
国家应该拓展网络公共讨论的空间,把各方 的意见都呈现给公众,确保公众听到所有应 该听到的声音来保证公共辩论的强健。
ppt课件
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
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
体极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
胁社会正常秩序。(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
纳)
ppt课件
9
五、言论自由与政府干预
我国《宪法》第 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国和国公民 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从 民主角度出发,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前提。
ppt课件
21
危机管理“三T”
危机管理做到“三T”: Tell your own tale (以我为主
提供情况) 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 Tell it all (提供全部情况)
----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
ppt课件
22
特别提醒:
无论如何,政府官员或者 新闻发言人不可用“无可 奉告”来抵挡公众及新闻 媒介——鸵鸟政策。
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独立源头 互动成为网络舆情最主要的特色 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调整网络舆论表达形式,抑制“群体极化”
现象
ppt课件
8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 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 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 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网络舆情的管理ppt课件
二、行政管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管理重点是网络域名服务,负责管理维护中国互 联网地址系统,引领中国互联网地址行业发展,权威发布中国互联网统计 信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互联网社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承担拟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互联网 新闻信息传播方针政策等职能,负责全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并负 责监督管理执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具体协调互联网意识形态 管理,统筹宣传文化系统网上管理。公安机关负责互联网站安全监督,依 法处罚和打击网上违法犯罪行为;国家安全机关负责对互联网站涉及国家 安全事项的信息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原则规范 网络媒体行为
其次,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颠覆和重塑了公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 推进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
然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速膨胀和公众的参与度攀升,为政府进行网 络舆情的监控和治理带来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即便如此在浩大的互联网领域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容易错失网 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经备案的组织或者个人从事非经营性互 联网信息服务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里的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 供者包括个人网站和个人独立博客,也就是说自此我国境内网站所有者都 将实现实名登记,拥有确定的备案登记号。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
(二)管制信息内容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 容的信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有效应对网络舆情PPT课件(带内容)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处置
尽快了解情况 欠缺人文关怀引起公众感 情上的不満
14日公众对该舆情的关注 度居高不下。两场发布会 上大多数问题当场未得到 答案,相关负责人 的回复“不清楚” “不了解”“需了解”刺激着大 众的神经。16日的第六场 发布会又一次点爆 公众对 舆情的关注度:为核实伤 亡数字发布会延迟20分钟
不清楚
不了解
需了解
关注度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处置
涌现大量谣言
特别是爆炸污染物
相关辟谣消息
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
事故发生当晚就涌现大量谣言,特别是爆炸污染物 对北京等地的 影响,在13 日上午一度成为微博微信 转发的热点。经过13日的 发酔,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在14日到达顶峰。天津网警在事故发 生后12小 时左右,发布首条相关辟谣消息。
国网。
商业 门户
五大商业门户网站囊括前五 名,虽然该类网站没有新闻 采编权,但其大量的转载报 道该事件,产 生了巨大的 影响力。前十名中的后五位
均为中央级网络媒体。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处置
媒体
搜狐网 人民网 新浪网
网易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报道量
929 768
752 689
577 550
媒体
凤凰网 环球网 中国网 中国新闻网 东方网 新华网
立案 侦査
滨海新区安 监局、规划和国土局,天泮新港海关.天津港(集团)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处置
微博 平台
微博平台数据量最多,超过 总数据量的半 数之多,其 他平台,按照数据量多少依 次是网络媒体、微信、 论 坛,博客、最后是境外媒体。
主要 媒体
进行统计,得出主要媒体关 注度排行前10的依次为网 易、搜狐、腾讯、新浪、 凤凰、人民网、新华网、中 国青年网、中国广播网、中
网络舆情ppt课件
特点
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 广、互动性强等特点。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影响力和决策
网络舆情能够迅速传播并 形成舆论压力,对政府和 企业决策产生影响。
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是社会情绪的反 映,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 有重要意义。
品牌形象
企业通过关注网络舆情, 可以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 和反馈,维护品牌形象。
CHAPTER
02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网络舆情的形成
01
事件触发
特定事件或话题成为网络舆情的触 发点。
信息扩散
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渠道, 信息迅速传播。
03
02
公众关注
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形成舆论场。
意见表达
公众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观 点和态度。
04
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
社交媒体
如微博、微信、抖音等 ,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
案例一:某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案例
总结词
快速响应、透明沟通、积极解决
详细描述
某企业在面临网络舆情危机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承 认问题并道歉,同时公布了改进措施和补偿方案,有效缓解了公众的不满情绪, 恢复了企业形象。
案例二:某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案例
总结词
权威发布、积极引导、有效回应
平台。
新闻网站
新闻报道和评论对舆情 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论坛和社区
短视频平台
如天涯、猫扑等,成为 意见交流和聚集的平台
。
如快手、B站等,成为舆 情传播的新兴渠道。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社会舆论
影响公众对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形成社会舆论场。
政府决策
对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产生影响。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课件)
充分发挥“主场优势”
政府掌握的信息,远比网民个人所了解的信息 全面而专业。 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失语,不妄语;发挥 信息优势,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一、舆情与网络舆情
舆情: 舆,多也(《广韵》) ;众也(《集韵》) 【大众、民众】 情,【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 没有舆情; b.舆情所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 “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 c、民意所表达的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满足自身利益需求,不断 改善民情状况的诉求意愿。
社会问题非政治化
高明的地方领导者,总是善于把带有某种 政治诉求的问题化解为地区性的、经济性
的、行业性的问题,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
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
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把这些具体的经济、 民生方面的问题打包化、集中化、政治化, 就只会激化矛盾,让各种社会压力都集中 到一个点上断裂。
客观评估他们的建设性和合作精神,去团结包容他们,减少其对体制的对 抗性,是意识形态工作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必要的“切割”手段
针对某些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形象的负面新闻,一旦 调查属实,建议政府迅速采取必要的“切割”手段,
包括中央和地方切割,地方与基层切割,政府和无
良官员切割。
避免上级政府为下级政府、政府为个别无良官员的 不作为和其他问题“背书”。
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开始热衷于走到线下 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
4、从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到“网络审判”、 “网络暴力”
中国的网民群体,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 网上讨论的非理性、过于主观。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课件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网络舆情概述 •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 •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 网络舆情的处置与应对案例 • 网络舆情应对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网络舆情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 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看法、 意见和态度。
特点
政府和企业应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以避免推诿扯皮和激化矛 盾。
提出解决方案
政府和企业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受害者和家属解决 问题,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谣言应对策略
加强信息监管
01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删除谣言信息,以
避免谣言扩散。
权威辟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2
政府应通过权威渠道及时辟谣,澄清事实真相,以消除公众疑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舆情应对提供法律 支持。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 的辨识能力。
谢谢
THANKS
媒体监督
网络舆情是媒体监督的重要内容之 一,通过舆情反映社会问题和矛盾 ,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
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开始 在中国普及,网络舆情初现端倪
。
发展阶段
21世纪初,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 ,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表达意 见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
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和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对社 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政府
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02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
CHAPTER
目录
CONTENTS
• 网络舆情概述 •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 •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 网络舆情的处置与应对案例 • 网络舆情应对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网络舆情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 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看法、 意见和态度。
特点
政府和企业应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以避免推诿扯皮和激化矛 盾。
提出解决方案
政府和企业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受害者和家属解决 问题,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谣言应对策略
加强信息监管
01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删除谣言信息,以
避免谣言扩散。
权威辟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2
政府应通过权威渠道及时辟谣,澄清事实真相,以消除公众疑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舆情应对提供法律 支持。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 的辨识能力。
谢谢
THANKS
媒体监督
网络舆情是媒体监督的重要内容之 一,通过舆情反映社会问题和矛盾 ,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
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开始 在中国普及,网络舆情初现端倪
。
发展阶段
21世纪初,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 ,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表达意 见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
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和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对社 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政府
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02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
CHAPTER
有效应对网络舆情PPT课件(带内容)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处置
对网络关注的焦点适时进行变换,引导网络舆论转移关注点,加强舆论引导力
舆论合力 社交平台 网络生态
在多变中促和谐,形成舆 论合力。爱护企业声誉, 爱护的社交平台, 不信谣、 不传谣,共同为网络生态 文明做出贡故!
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网 络 舆 情 的N活ET跃W成 O为 R人K们 关 注 的 话 题 PUBLIC OPINION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处置
尽快了解情况 欠缺人文关怀引起公众感 情上的不満
14日公众对该舆情的关注 度居高不下。两场发布会 上大多数问题当场未得到 答案,相关负责人 的回复“不清楚” “不了解”“需了解”刺激着大 众的神经。16日的第六场 发布会又一次点爆 公众对 舆情的关注度:为核实伤土局,天泮新港海关.天津港(集团)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处置
微博 平台
微博平台数据量最多,超过 总数据量的半 数之多,其 他平台,按照数据量多少依 次是网络媒体、微信、 论 坛,博客、最后是境外媒体。
主要 媒体
进行统计,得出主要媒体关 注度排行前10的依次为网 易、搜狐、腾讯、新浪、 凤凰、人民网、新华网、中 国青年网、中国广播网、中
争取主动
争取媒体的支持
抢占话语权
做到实事求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处置
结果初歩掲晓
天津爆炸事故追麻结果初歩掲晓,最高 检通过新华网公布,天津 市交通委主任武岱等11 名厅官被立案侦査,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另有 瑞海公司2名犯罪嫌疑人被刑爭拘留、2名犯罪嫌 疑人被监视 居住,对提供安全评价报告的天津中 滨海盛安全评价监测有限公 “1及相关人员以涉嫌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立案侦査
报道量I
545 541 501 449 408 388
网络舆情管理课件--网络舆情分析与媒体应对
“新意见阶层”
▪ 定义: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表达意见的网民。 ▪ 近年来,他们凭借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优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能 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 响社会。
“新意见阶层” 巨大的舆论能量
▪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和社会 转型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呈 现激化态势。
▪ 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 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公检法、城管
队伍、拆迁办等 ▪ 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 ▪ 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 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 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 ▪ 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 ▪ 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 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 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 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 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 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 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 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 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① 抓住关键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 中央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所引发的舆情,以主流媒体、 政府重点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
▪ 与社会民众切身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政策、做法所引发的舆情, 以权力部门的相应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
▪ 国内外要闻、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热点评论等,以新闻网站 为主要挖掘渠道。
▪ 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 以虚拟社区的热门版块和BBS 跟帖为主要挖掘渠道。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 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 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 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 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 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 体极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 胁社会正常秩序。(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 纳)
▪ 民众关注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 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 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 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 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
▪ 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 ▪ 发帖量变化率 ▪ 累计点击数量 ▪ 点击量变化率 ▪ 累计跟帖数量 ▪ 跟帖量变化率 ▪ 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
▪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 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四)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 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 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 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 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 力源头。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新意见阶层”
▪ 定义: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表达意见的网民。 ▪ 近年来,他们凭借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优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能 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 响社会。
“新意见阶层” 巨大的舆论能量
▪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和社会 转型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呈 现激化态势。
网络舆情管理
中科信软培训
目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三、网络舆情的引导 四、网络舆情危机应对
▪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 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 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 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 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 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 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一)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
▪ 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 的系统工程。
▪ 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民众关注 、内容敏感 、态度倾向
1.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
▪ 传播扩散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 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 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 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 式和格局。
▪ 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 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 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 正在形成。
1.传播的爆炸性 2.主体的隐蔽性 3.信源的模糊性 4.网民的互动性 5.意见的指向性 6.影响的显著性
▪ 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 ▪ 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上,“新意见阶层”进一步显示出巨
大的舆论能量。 ▪ 政府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以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另
一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反应提速,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 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测、反馈和吸纳机制。 ▪ 案例:拆迁之痛。
“新意见阶层”关注什么?
▪ 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 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公检法、城管
队伍、拆迁办等 ▪ 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 ▪ 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 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 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 ▪ 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 ▪ 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 网站新闻评论 ▪ 论坛与社区BBS ▪ 聚合新闻RSS ▪ QQ ▪ MSN ▪ 博客BLOG ▪ 微博MicroBlog (后四项被认为是现在最重要的Me Media或We Media,
自媒体)
网络舆情的最新发展
▪ 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独立源头 ▪ 互动成为网络舆情最主要的特色 ▪ 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 调整网络舆论表达形式,抑制“群体极化”
▪ 在社会矛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 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 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 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2. 突发模式
▪ 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 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 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 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 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 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 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 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 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 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 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2)网络舆情信息网络地理区域分布(二级指标)
▪ 这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 用以体现在一段统计时间内某一舆情信息的流通 量在各地理区域上的分布,以此判定信息流通量最 大区域及在该时间段内的扩散趋势及分布范围。
▪ 它往往通过IP地址、ID等因素来获取、查询和定 位的。
2.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 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 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成 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
公共事务 发生
刺激性 信息传播
个人情绪 态度和意见
的形成
网络互动
网络舆情 的形成 与表达
图1.1 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1.渐进模式
▪ 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 过程。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 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 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 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 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 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 体极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 胁社会正常秩序。(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 纳)
▪ 民众关注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 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 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 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 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
▪ 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 ▪ 发帖量变化率 ▪ 累计点击数量 ▪ 点击量变化率 ▪ 累计跟帖数量 ▪ 跟帖量变化率 ▪ 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
▪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 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四)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 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 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 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 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 力源头。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新意见阶层”
▪ 定义: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表达意见的网民。 ▪ 近年来,他们凭借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优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能 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 响社会。
“新意见阶层” 巨大的舆论能量
▪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和社会 转型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呈 现激化态势。
网络舆情管理
中科信软培训
目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三、网络舆情的引导 四、网络舆情危机应对
▪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 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 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 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 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 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 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一)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
▪ 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 的系统工程。
▪ 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民众关注 、内容敏感 、态度倾向
1.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
▪ 传播扩散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 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 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 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 式和格局。
▪ 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 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 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 正在形成。
1.传播的爆炸性 2.主体的隐蔽性 3.信源的模糊性 4.网民的互动性 5.意见的指向性 6.影响的显著性
▪ 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 ▪ 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上,“新意见阶层”进一步显示出巨
大的舆论能量。 ▪ 政府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以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另
一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反应提速,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 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测、反馈和吸纳机制。 ▪ 案例:拆迁之痛。
“新意见阶层”关注什么?
▪ 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 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公检法、城管
队伍、拆迁办等 ▪ 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 ▪ 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 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 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 ▪ 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 ▪ 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 网站新闻评论 ▪ 论坛与社区BBS ▪ 聚合新闻RSS ▪ QQ ▪ MSN ▪ 博客BLOG ▪ 微博MicroBlog (后四项被认为是现在最重要的Me Media或We Media,
自媒体)
网络舆情的最新发展
▪ 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独立源头 ▪ 互动成为网络舆情最主要的特色 ▪ 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 调整网络舆论表达形式,抑制“群体极化”
▪ 在社会矛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 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 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 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2. 突发模式
▪ 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 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 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 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 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 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 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 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 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 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 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2)网络舆情信息网络地理区域分布(二级指标)
▪ 这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 用以体现在一段统计时间内某一舆情信息的流通 量在各地理区域上的分布,以此判定信息流通量最 大区域及在该时间段内的扩散趋势及分布范围。
▪ 它往往通过IP地址、ID等因素来获取、查询和定 位的。
2.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 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 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成 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
公共事务 发生
刺激性 信息传播
个人情绪 态度和意见
的形成
网络互动
网络舆情 的形成 与表达
图1.1 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1.渐进模式
▪ 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