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纪元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世系表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世系表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世系表中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第六代姬句望第七代姬桥牛第八代姬瞽叟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启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第8任姒少康第9任姒杼第10任姒槐第11任姒芒第12任姒泄第13任姒不降第14任姒扃第15任姒廑第16任姒孔甲第17任姒皋第18任姒发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第6任子沃丁第7任子太庚第8任子小甲第9任子雍己第10任子太戊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第12任子外壬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第16任子沃甲第17任子祖丁第18任子南庚第19任子阳甲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第22任子小乙第23任子武丁第24任子祖庚第25任子祖甲第26任子廪辛第27任子康丁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29任子太丁(文丁)第30任子帝乙第31任纣帝子受辛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第3任康王姬钊第4任昭王姬瑕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第6任共王姬翳扈第7任懿王姬囏第8任孝王姬辟方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黄帝纪年概念提出的背景(1)

黄帝纪年概念提出的背景(1)

黄帝纪年概念提出的背景相关黄帝纪元是中国清朝末期革命派使用的纪元。

黄帝纪元基于史书中的黄帝,他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祖先。

从文化与精神层面上看,一个国家走上现代化的历程,必须打点它的精神行装,这种“精神”也必须是“民族”的。

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将无法走好现代化的道路。

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假定所有的精神全然是外国的,将因失去民族的自尊自信,被排斥于世界之林。

历史章太炎在20世纪初就意识到“全盘欧化”的危害,就责成中国人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重要,并作了许多切实的努力,所以我们说他对中国文化建设有很大的贡献。

章太炎将国粹作联系思考,认为阐发国粹,弘扬国光,要作的最大的工作是重视中国的历史。

他对经学延续与发展没有说太多的话,恰将最大的希望寄托于史学的进步,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了国粹史学。

应该说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最初形成与章太炎发端的国粹史学关系密切。

日后中国民族史学逐成壮阔之势,国粹史学恰为其源头之水。

在章太炎对中国文化作正面肯定的同时,刘师培也对传统表示温存,通过实证史学的实践,成为著名的国粹史家,他明确将史学作为鼓动民族革命的号角干戈。

刘早年是一个激烈的反满革命派,与章太炎交往,且与孙中山有密切关系,参加过蔡元培的军国民会、暗杀团。

清光绪29年(1903年),革命党人刘师培为了表示与清廷势不两立,在《国民日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

他写过《黄帝纪年论》、《攘书》、《论激烈的好处》等论文,宣传“排满革命”的民族文化思想。

这时他手中的精神“武器”,是传统的“攘夷”思想。

《攘书》(1903年)开首便说,“攘,《说文》云,推也”,“吾谓攘字从襄得声,辟土怀远为襄。

故攘字即为攘夷之攘。

今攘书之义取此。

”他又说,“豕韦之系世秉麟经,我生不辰,建虏横行,鉴于前言,扶植人极,炎黄有灵,实凭实式。

黄帝降生四千六百十四年十二月,刘光汉识。

”刘师培主张把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元年,光绪29年岁次癸卯是黄帝纪元4614年。

中国历代纪元简表-(2035)

中国历代纪元简表-(2035)

中国历代纪元简表中国历代纪元简表中国历史朝代表我历代纪元表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中国历史朝代表朝代时间原始社会 170 万年前—前 2070 年奴隶社会夏前 2070 年—前 1500 年商前 1500 年—前 1046 年周西周前 1046 年—前 771 年东周春秋前 770 年—前 476 年封建社会战国前 475 年—前 221 年齐楚燕韩赵魏秦秦前 221 年—前 207 年汉西汉(新)前 202—8 年( 8—23 年)东汉 25 —220 年三国魏220 —265年蜀221 —263年吴222— 280 年西晋 265 —316 年十六国东晋 317 —420 年十六国 304 —439 年南北朝南朝宋420 —479年齐479 —502年梁502 —557年陈557 —589年北朝北魏 386 —534 年东魏 534 —550 年北齐 550 —577 年西魏 535 —557 年北周 557 —581 年隋581 —618年唐618 —907年五代后梁 907 —923 年后唐 923 —936 年后晋 936 —946 年后汉 947 —950 年后周 951--960 年十国 902 —979 年辽916 —1125 年北宋 960 —1127 年南宋 1127 —1279 年西夏 1038 —1227 年金1115 —1234年元1271 —1368年明1368 —1644年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 1840 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1841 — 1912 年中华民国 1912 — 1949 年社会主义社会夏约前 21 世纪——前 16后汉947—— 950世纪十约前 16 世纪——前 11 世商国后周951—— 960纪西周前 11 世纪——前 771 十国④902—— 979周东周前 700——前 256宋南宋960—— 1127 春秋时代前 770——前 476 北宋1127—— 1279战国时代①前 475——前 221 辽907—— 1125 秦前 221——前 206 西夏1032—— 1227西汉②前 202——公元 23 金1115—— 1234汉东汉25—— 220元1279—— 1368三魏220—— 265蜀221—— 263国吴229—— 280西晋265—— 316东晋东晋317—— 420十六十六国③304—— 439国宋420—— 479南齐479—— 502朝梁502—— 577南陈577—— 589北北魏386—— 534朝北东魏534—— 550北齐550—— 577朝西魏535—— 557北周557—— 581隋581—— 618唐618—— 907后粱907—— 923后唐923—— 936五代后晋936—— 946明1368—— 1644清1644—— 1911 中华民国1912—— 1949附注: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②包括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

远古,夏商周,秦汉纪元表

远古,夏商周,秦汉纪元表
永寿(4)
延熹(10)
永康(1)
建宁(5)
熹平(7)
光和(7)
中平(6)
初平(4)
兴平(2)
建安(25)
延康(1)
乙卯
辛亥
壬子
乙卯
壬辰
乙未
丁未
甲寅
壬戌
戊寅
乙酉
壬辰
戊戌
辛丑
丁未
癸丑
已未
乙丑
辛未
丁丑
辛巳
乙酉
已丑
癸巳
乙未
辛丑
丁未
戊申
壬子
丙辰
庚申
甲子
戊辰
壬申
癸酉
戊寅
癸未
戊子
已丑
癸巳
丁酉
辛丑
乙巳
已酉
癸丑
乙卯
已未
142
144
145
146
147
150
151
153
155
158
167
168
172
178
184
190
194
196
220
前122
前116
前110
前104
前100
前96
前92
前88
前86
前80
前74
前73
前69
前65
前61
前57
前53
前49
前48
前43
前38
前33
前32
前28
前24
前20
前16
前12
前8
前6
前2
公元1
6
8
9
14
20
23
25
56

中国历代纪元表

中国历代纪元表

中国历代纪元表(上古——周朝)周朝, 纪元, 中国, 上古太古神话传说三皇(约前4577-约前2697)五帝(约前2697-前2070)注:自黄帝至舜,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夏(前2070-前1600)*后羿、寒促篡位,夏朝中断40年。

商(殷)(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256)西周(前1046-前771)*周公、召公共摄王事,一说共伯和摄行天子政。

东周(前770-前256)附:东西周分治年表前367年,周王室内乱,分裂为西周君与东周君.周赧王依西周君以居.桓公(姬揭)(26) 辛丑前440威公(~灶) (47)丁卯前414惠公(~朝) (50)甲寅前367武公(~共之)(28)甲辰前317文公(~咎) (33)壬申前289东周君(前367-前249)惠公(姬班)(38) 甲寅前367文公(~昭) (23) 壬辰前329武公(~茛) (50) 乙卯前306靖公(~杰) (8) 乙巳前256回复引用订阅报告道具TOPduanyu书生2#发表于 2007-10-16 10:10 | 只看该作者吴(约前11世纪——前473)注:《春秋》、《左传》谓馀祭在位四年,馀眛在位十七年。

齐(前1046——前221)姜齐(前1046——前379)田齐(前386-前221)注:《古本竹书纪年》谓侯剡10年,桓公18年,威王37年,湣王17年。

鲁(前1042-前256)注:《史记》谓悼公37年,共公22年,景公29年,平公22年。

燕(前1046-前222)蔡(前1046-前447)曹(前1046-前487)午)(9) 戊寅前523 声公(~野)(5) 丁亥前514 隐公(~通)(4) 壬辰前509 靖公(~露)(4) 丙申前505 伯阳(15) 庚寅前501报告道具TOPduanyu 书生3#发表于 2007-10-16 10:12 | 只看该作者陈(前1046-前479)胡公(妫满)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公(~圉戎) (1) 丙午前855 幽公(~宁) (23) 丁未前854 釐公(~孝) (36) 庚午前831 武公(~灵) (15) 丙午前795 夷公(~说) (3) 辛酉前780 平公(~燮) (23) 甲子前777 文公(~圉) (10) 丁亥前754 桓公(~鲍) (38) 丁酉前744注:前534年,楚灭陈,前528年惠公复国,探续哀公卒时年(前533年)而为元。

中国历史年表——帝系表(珍藏版)

中国历史年表——帝系表(珍藏版)

中国历史年表——帝系表(珍藏版)中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 次子姬昌意 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第三代 姬蟜极 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 姬穷蝉生子敬康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第六代姬句望第七代姬桥牛第八代姬瞽叟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 启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首都斟鄩(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第5任姒 相 第6任后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第8任姒少康第9任姒 杼第10任姒 槐第11任姒 芒第12任姒 泄第13任姒不降第14任姒 扃第15任姒 廑第16任姒孔甲第17任姒 皋第18任姒 发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 原都亳邑227年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第5任子太甲第6任子沃丁第7任子太庚第8任子小甲第9任子雍己第10任子太戊第11任子仲丁 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第12任子外壬第13任子河亶甲 二迁相邑(河南内黄至濮阳一带)10年第14任子祖乙 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第16任子沃甲第17任子祖丁第18任子南庚第19任子阳甲第20任子盘庚 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第22任子小乙第23任子武丁第24任子祖庚第25任子祖甲第26任子廪辛第27任子康丁第28任子武乙 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29任子太丁(文丁)第30任子帝乙第31任纣帝子受辛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第3任康王姬钊第4任昭王姬瑕第5任穆王姬满 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第6任共王姬翳扈第7任懿王姬囏第8任孝王姬辟方第9任夷王姬燮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黄帝纪年

黄帝纪年

黄帝纪年黄帝纪年年代对照辛亥革命时期年代对照表公元纪年黄帝纪年民国纪年清朝纪年干支大事1905年4603年民前七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同盟会成立“民报”创刊1906年4604年民前六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7年4605年民前五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8年4606年民前四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9年4607年民前三年宣统元年己酉1910年4608年民前二年宣统二年庚戌1911年4609年民前一年宣统三年辛亥武昌起义、西安反正1912年4610年民国元年壬子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4611年民国二年壬丑1949年4647年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换算公式:黄帝纪元的换算:由公元纪元换算黄帝纪元黄帝纪元=公元纪元+2698由黄帝纪元换算公元纪元公元纪元=黄帝纪元-2698民国纪元的换算:由公元纪元换算民国纪元民国纪元=公元纪元-1911(亦可用:民国纪元=公元纪元-1912+1)由民国纪元换算公元纪元公元纪元=民国纪元+1911(亦可用:公元纪元=民国纪元+1912-1)恢复黄帝纪年的倡议2007年春节前后,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许文胜、华声在线总编辑荣松和孙虹钢等网上倡议:中华纪年应恢复“黄帝纪年”,并征集支持者的签名。

他们认为:“公元2007年,是源于基督教的纪年方式,对于信仰这个宗教的国家完全适合,但是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无神论国家,使用此纪年方式就有欠妥当了。

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台湾省对此的称呼更为确切,即“西元”……国家的统一,首先是文化的统一,其本质是让所有人对本国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纪年的认同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

每个人都拥有本民族的血脉,每个人的出生时间都应该跟本民族的始祖相比较,而每个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朝代事件也应该有本民族的时刻记录,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个人都应该遵从的基本规则,但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却将这些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时间记录跟耶稣扯上关系。

中国历史纪元表

中国历史纪元表

中国历史纪元表五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帝王时间干支公元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帝王时间干支公元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jiong)廑孔甲皋发癸(桀)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商前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300年)帝王时间干支公元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商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帝王时间干支公元盘庚(迁殷后)小辛(50)前1300小乙武丁(59)前1250祖庚祖甲廪辛(44)前1191康丁武乙(35)甲寅前1147文丁(11)己丑前1112帝乙(26)庚子前1101帝辛(纣)(30)丙寅前1075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帝王时间干支公元武王(姬发)(4)乙未前1046成王(姬诵)(22)己亥前1042康王(姬钊)(25)辛酉前1020昭王(姬瑕)(19)丙戌前995穆王(姬满)(55)共王改元乙巳前976共王(姬繄扈)(23)己亥前922懿王(姬囏jian)(8)壬戌前899孝王(姬辟方)(6)庚午前891夷王(姬燮)(8)丙子前885厉王(姬胡)(37)共和改元甲申前877共和(14)庚申前841宣王(姬静)(46)甲戌前827幽王(姬宫湦)(11)庚申前781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帝王时间干支公元平王(姬宜臼)(51)辛未前770恒王(姬林)(23)壬戌前719庄王(姬佗)(15)已酉前696釐王(姬胡齐)(5)庚子前681惠王(姬阆)(25)乙巳前676襄王(姬郑)(33)庚午前651顷王(姬壬臣)(6)癸卯前618匡王(姬班)(6、0己酉前612定王(姬渝)(21(乙卯)前606简王(姬夷)(14)(丙子)前585灵王(姬泄心)(27)(庚寅)前571景王(姬贵)(25)(丁巳)前544悼王(姬猛)(1)(辛巳)前520敬王(姬匄)(44)(壬午)前519元王(姬仁)(7)(丙寅)前475贞定王(姬介)(28)(癸酉)前468哀王(姬去疾)(1)(庚子)前441思王(姬叔)(1)(庚子)前441考王(姬嵬)(15)(辛丑)前440威烈王(姬午)(24)(丙辰)前425安王(姬骄)(26)(庚辰)前401烈王(姬喜)(7)(丙午)前375显王(姬扁)(48)(癸丑)前368慎靓王(姬定)(6)(辛丑)前320赧王(姬延)(59)(丁未)前314秦【秦帝国(公元前221—公元前209)】帝王时间干支公元昭襄王(嬴则,又名稷)(56)乙卯前306孝文王(嬴柱)(1)辛亥前250庄襄王(嬴子楚)(3)壬子前249始皇帝(嬴郑)(37)乙卯前246二世皇帝(嬴胡亥)(3)壬辰前209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6年)帝王时间干支公元高帝(刘邦)(12)乙未前206惠帝(刘盈)(7)丁未前194高后(吕稚)(8)甲寅前187文帝(刘恒)(16)(后元)(7)壬戌戊寅前179前163景帝(刘启)(7)(中元)(6)(后元(3)已酉壬辰戊戌前156前149前143武帝(刘彻)建元(6)元光(6)元朔(6)元狩(6)元鼎(6)元封(6)太初(4)辛丑丁未癸丑己未乙丑辛巳丁丑前140前134前128前122前116前110前104天汉(4)太始(4)征和(4)后元(2)辛巳已酉己丑癸巳前100前96前92前88昭帝(刘弗陵)始元(7)元凤(6)元平(1)乙未辛丑八丁未前86前80前74宣帝(刘询)本始(4)地节(4)元康(5)神爵(4)五凤(4)甘露(4)黄光(10)戊申壬子丙辰庚申三甲子戊辰壬申前73前69前65前61前57前53前49元帝(刘奭)初元(5)永光(5)建昭(5)竟宁(1)癸酉戊寅癸未戊子前48前43前38前33成帝(刘骜)建始(4)河平(4)阳朔(4)鸿嘉(4)永始(4)元延(4)绥和(2)己丑癸巳三丁酉前32前28前24平帝(刘衎)元始(5)辛酉公元1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3)初始(1)丙寅戊辰十一68【新】王莽始建国(5)天凤(6)地皇(4)己巳甲戌庚辰91420更始帝(刘玄)更始(3)癸未二23东汉(25-220)帝王时间干支公元光武帝(刘秀)建武(32)建武中元(2)已酉六丙辰四2556明帝(刘庄)永平(18)戊午58章帝(刘炟)建始(9)元和(4)章和(2)丙子甲申八丁亥七768487和帝(刘肇)永元(17)元兴(1)己丑乙巳四89105殇帝(刘隆)延平(1)丙午106安帝(刘祜)永初(7)元初(7)丁未甲寅107114永宁(2)建光(2)延光(4)庚申四辛酉七壬戌三120121122顺帝(刘保)永建(7)元初(7)永宁(2)建光(2)延光(4)丁未甲寅庚申四辛酉七壬戌三126132136142144冲帝(刘炳)永熹(嘉)(1)已酉145质帝(刘缵)本初(1)丙戌146桓帝(刘志)建和(3)和平(1)元嘉(3)永兴(2)永寿(4)延熹(10)永康(1)丁亥庚寅辛卯癸巳五乙未戊戌六丁未六147150151153155158167灵帝(刘宏)建宁(5)熹平(7)光和(7)中平(6)戊申壬子五戊午三甲子十二168172178184献帝(刘协)初平(4)兴平(2)建安(25)延康(1)庚午甲戌丙子庚子三190194196220三国(220—280)魏(220—265)帝王时间干支公元文帝(曹丕)黄初(7)庚子十220明帝(曹睿)太和(7)青龙(5)景初(3)丁未癸丑二丁巳三227233237齐王(曹芳)正始(10)嘉平(6)庚申己巳四240249高贵相公(曹髦)正元(3)甘露(5)甲戌十丙子六254256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5)咸熙(2)庚辰六甲申五260264蜀汉(221——263)帝王时间干支公元昭烈帝(刘备)章武(3)辛丑四221后主(刘禅)建兴(15延煕(20)景耀(6)炎兴(1)癸卯五戊午戊寅癸丑八223238258263吴(222—280)大帝(孙权)黄武(8)黄龙(3)嘉禾(7)赤乌(14)太元(2)神凤(1)壬寅十己酉四壬子戊午九辛未五壬申二222229232238251252会籍王(孙亮)建兴(2)五凤(3)太平(3)壬申四甲戌丙子十252254256景帝(孙休)永安(7)戊寅十258乌程侯(孙皓)元兴(2)甘露(2)宝鼎(4)建衡(3)凤凰(3)天册(2)天玺(1)天纪(4)甲寅七已酉四丙戌八己丑十壬辰乙未丙申七丁酉264265266269272275276277晋(265—420)西晋(265——317)武帝(司马炎)泰始(10)咸宁(6)太康(10)太煕(1)已酉十二乙未庚子四庚戌265275280290惠帝(司马衷)永熙(1)永平(1)元康(9)永康(2)永宁(2)太安(2)永安(1)建武(1)永安(1)永兴(3)光熙(1)庚戌四辛亥辛亥三庚申辛酉四壬戌十二甲子甲子七甲子十一甲子十二丙寅六290291291300301302304304304304306怀帝(司马炽)永嘉(7)丁卯307愍帝(司马邺)建兴(5)癸酉四313东晋(317——420)帝王时间干支公元元帝(司马睿)建武(2)大兴(4)永昌(2)丁丑三丙寅三壬午317318322明帝(司马绍)永昌太宁(4)壬午闰十一癸未三322323成帝(司马衍)太宁咸和(9)咸康(8)已酉闰八丙戌二乙未325326335康帝(司马岳)建元(2)癸卯343穆蒂(司马耽)永和(12)升平(5)乙巳丁巳345357哀帝(司马丕)隆和(2)兴宁(3)壬戌癸亥二362363海西公(司马奕)太和(6)丙寅366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辛未十一371孝武帝(司马曜)宁康(3)太元(21)癸酉丙子373376安帝(司马德宗)隆安(5)元兴(3)义熙(14)丁寅壬寅乙巳397402405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己未419南北朝(420—589)南朝宋(420—479)武帝(刘裕)永初(3)庚申六420少帝(刘义符景平(2)癸亥4223文帝(刘义隆)元嘉(30)甲子八424孝武帝(刘骏)孝建(3)大明(8)甲午已酉454457前废帝(刘子业)永光(1)景和(1)乙巳乙巳八465465明帝(刘彧)泰始(7)泰豫(1)乙巳十二壬子465472后废帝(刘昱)(苍梧王)元徽(5)癸丑473顺帝(刘凖)昇明(3)丁巳七447齐(479—502)帝王时间干支公元高帝(萧道成)建元(4)己未四479武帝(萧赜ze)永明(11)癸亥483—陵王(萧昭业)隆昌(1甲戌494海陵王(萧昭文)炎兴(1甲戌七494明帝(萧鸾)建武(5)永泰(1)甲戌十戊寅四494498东昏侯(萧宝卷)永元(3)己卯499和帝(萧宝容)中兴(2)辛巳三501梁(502—557)帝王时间干支公元武帝(萧衍)天监(18)普通(8)壬午四庚子502520大通(3)中大通(6)大同(12)中大同(2)太清(3)丁未三己酉十乙卯丙寅四丁卯四527229535546547简文帝(萧纲)大宝(2)庚午550元帝(萧绎)承圣(4)壬申十一552敬帝(萧方智)绍泰(2)太平(2)乙亥十丙子九555556陈(557—589)帝王时间干支公元武帝(陈霸先)永定(3)丁丑十557文帝(陈蒨)天嘉(7)天康(1)庚辰丙戌二560566废帝(陈伯宗)(临海王)光大(2)丁亥567宣帝(陈顼)太建(14)己丑569后主(陈叔宝)至德(4)祯明(3)癸卯丁卯583587北朝北魏(386—534)北魏建国于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黄帝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表

黄帝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表

黄帝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表
黄帝纪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黄帝统一中国的起始年代,据传约公元前2697年。

公元纪年是西方使用的公历纪年体系。

由于二者起点不同,所以不能直接进行换算。

然而,根据史书记载和历史学家的研究,一些学者尝试近似的换算公式,大致可以将黄帝纪年与公元纪年对应起来,但具体年份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下面是一个常用的对应表:
黄帝纪年公元纪年
1 公元前2697年
100 公元前2597年
500 公元前2197年
1000 公元前1697年
2000 公元前697年
2697 公元前1年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近似的对照表,具体的换算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和学者观点来确定。

同时,黄帝纪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主要作为传说和神话的元素,而非真实的历史事件。

因此,将黄帝纪年与公元纪年进行精确的换算是很困难的。

黄帝逝世5727年:关于国家应实施“黄帝纪元”的建议

黄帝逝世5727年:关于国家应实施“黄帝纪元”的建议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1月上旬刊当年孙中山先生为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曾以国家法令形式,宣布中国实施黄帝纪元,并认公元1912年1月1日为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

目前,既然考古和文献“二重证据”确认黄帝逝世距今为5727年,那么,为继承孙中山先生遗愿,建议国家通过立法,实施黄帝纪元。

文丨胡义成黄帝逝世5727年:关于国家应实施“黄帝纪元”的建议辛亥革命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为突现中国历史悠久和文化自信,宣布采用“黄帝纪元”,并给陕北黄帝陵题写了“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世界文明,唯我有先”碑文。

但后来由于黄帝事迹尚无考古证据,以及“疑古”思潮对黄帝真实性的怀疑,黄帝纪元难行。

近百年后,在国家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之际,时任共和国副总理的宋健先生曾公开说,“辛亥革命时期倡议的黄帝纪元是否能肯定?轩辕黄帝的年代是否能确定?炎黄子孙们寄希望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能做出科学结论。

”[1]这一发问又过去了几十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已结项,其外的民间发现研究也较多,现在看,对宋副总理之问形成初步答案的条件已较成熟。

本文就是一种尝试性答案。

本文立论的两个前提一、西安泾渭两河交会处北岸的史前庙底沟时期的杨官寨遗址(简称“杨址”)即首个“黄帝都邑”。

它总面积约百万平方米,不仅有面积为24万平方米的环壕,且在环壕东北方向发现了2000余座平民墓葬,曾于2008年和2017年两次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认为它即首个“黄帝都邑”,我已经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加以证明,[2]并获得了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的认同,[3]陕西省相关领导的支持。

具体内容此不再赘。

杨址出土“‘十二支’陶盘”也证明,《史记·历书》关于“黄帝考定星历”的记载属实,[4]黄帝族群当时已经掌握较准确的纪年方法。

二、前不久,杨址考古主持者公布了杨址C14测年数据,指其墓地距今5655-4936年,环壕数据相近。

中国历代纪元表

中国历代纪元表

中国历代纪元表注:帝王之称谓: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

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

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

周代君主称“王”。

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

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

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

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晋(265—北朝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jiā](4)延和(3)隋(581—618)唐(618—907)月。

本表在这段期间内干支后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历,各年号的使用年数也是按照周历的计算方法。

*** 此年九月以后去年号,但称元年。

**** 哀帝即位未改元。

五代(907—960)宋(960——1279)辽[耶律氏](907—1125)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35年。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十国年号简表南汉高祖刘 南汉高祖刘 十国简表(902-979)902 吴立 907前蜀立907 吴越立 907楚立907 南汉立 909闽立924 南平(荆南)立925 前蜀亡934 后蜀立937 南唐立937 吴亡945 闽亡951 北汉立951 楚亡960 南平(荆南)亡965 后蜀亡971 南汉亡975 南唐亡978 吴越亡979 北汉亡[十国(902-979)结束]十国世系表吴(902——937)(1)吴武忠王杨行密───┬─── (2)吴烈祖杨渥902-905 │905-908│├─── (3)吴高祖杨隆演│909-920│└─── (4)吴睿帝杨溥921-937 ─── 南唐灭吴,吴亡前蜀(903——925)(1)前蜀高祖王建─────── (2)前蜀后主王衍903-918 918-925 ─── 后蜀灭前蜀,前蜀亡楚(907——951)(1)楚武穆王马殷───┬─── (2)楚衡阳王马希声907-930 │ 930-932│├─── (3)楚文昭王马希范│932-947│├─── (4)楚废王马希广│ 947-950│├─── (5)楚恭孝王马希萼│ 950-951│└─── (6)楚王马希崇951 ─── 南唐灭楚,楚亡吴越(907——978)(1)吴越武肃王钱镠─────── (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 (3)吴越忠献王钱弘佐907-932 932-941 │941-947│├─── (4)吴越忠逊王钱弘倧│ 947│└─── (5)吴越忠懿王钱弘俶947-978 ─── 北宋灭吴越,吴越亡闽(909——945)(1)闽昭武王王审之───┬─── (2)闽嗣王王延翰909─925 │ 925─926│├─── (3)闽惠宗王延钧─────── (4)闽康宗王昶│926─935 936─939│├─── (5)闽景宗王延曦│939─943│└─── (6)闽殷德帝王延政943─945 南唐灭闽,闽亡南汉(917——971)(1)南汉高祖刘龚──┬── (2)南汉殇帝刘玢917─942│ 942─943│└── (3)南汉中宗刘晟───── (4)南汉后主刘怅943─958958─971 ─── 北宋灭南汉南汉亡荆南(924——963)(1)荆南武信王高季兴───(2)荆南文献王高从诲──┬── (3)荆南贞懿王高保融────(5)荆南高继冲924─927928─947 │948─959962─963│└── (4)荆南王高保勖(60─962 北宋灭荆南,荆南亡)后蜀(925——965)(1)后蜀高祖孟知祥───── (2)后蜀后主孟昶925─934 935─965 ─── 北宋灭后蜀,后蜀亡南唐(937——975)(1)南唐烈祖李昪───── (2)南唐元宗李璟───── (3)南唐后主李煜937─943943─960 961─975 ─── 北宋灭南唐,南唐亡北汉(951——979)(1)北汉世祖刘崇───── (2)北汉睿宗刘钧──┬── (3)北汉少主刘继恩951─955955─968 │ 968│└── (4)北汉英武帝刘继元968─979 ─── 北宋灭北汉,北汉亡附录:桀燕(895——913)(1)桀燕王刘守光895─913 ─── 后唐灭桀燕,桀燕亡清源(949——962)(1)清源晋江王留从效───── (2)清源王留居道949-962 962 ─── 北宋灭清源,清源亡十国世系表一、吴(公元902——937年)都城:江都(今江苏扬州)(1)吴太祖武帝杨行密生卒:852——905.12在位:892——905.12 (于902年3月建国)长子(2)吴烈祖景帝杨渥生卒:886——908.5在位:905.12——908.5天祐(906——908)二弟(3)吴高祖宣帝杨隆演生卒:897——920.5在位:908.5——920.5天祐(909——919)武义(919——921)弟(4)吴睿帝杨溥生卒:901——938在位:920.5——937.10武义(921)顺义(921——927)乾贞(927——929)大和(929——935)天祚(935——937)废,于次年死;南唐灭吴吴亡二、前蜀(公元903——925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1)前蜀高祖王建生卒:847——918.6在位:891——918.6 (于907年9月建国)天复(907)武成(908——910)永平(911——915)通正(916)天汉(917)光天(918)少子(2)前蜀后主王衍生卒:886——926.4在位:918.6——925.11乾德(919——924)咸康(925)被废,后唐灭前蜀前蜀亡三、楚(公元907——951年)都城:长沙(今湖南长沙)(1)楚武穆王马殷生卒:852——930在位:896——930.11 (于927年6月建国)子(2)楚衡阳王马希声生卒:898——932.7在位:930.11——932.7弟(3)楚文昭王马希范生卒:899——947.4在位:932.7——947.4弟(4)楚废王马希广生卒:?——950.12在位:947.4——950.12马希萼夺位,杀之兄(5)楚恭孝王马希萼生卒:?——951.11在位:950.12——951.11马希崇夺位,杀之弟(6)楚王马希崇生卒:?岁在位:947.4——950.12降南唐;南唐灭楚,楚亡四、吴越(公元893——978年)都城:钱塘(今浙江杭州)(1)吴越武肃王钱镠生卒:852——932.3在位:893——932.3 (于907年5月建国)天祐(907)天宝(908——923)宝大(924——925)宝正(926——931)子(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生卒:887——941.8在位:932.3——941.8子(3)吴越忠献王钱弘佐生卒:928——947.6在位:941.9——947.6弟(4)吴越忠逊王钱弘倧生卒:929——973在位:947.6被废弟(5)吴越忠懿王钱弘俶生卒:929——988在位:947.6——978.8北宋灭吴越,吴越亡五、闽(公元893——945年)都城:长乐(今福建福州)(1)闽太祖昭武王王审之生卒:862——925.12在位:907——925.12 (于909年4月建国)子(2)闽嗣王王延翰生卒:?——926.12在位:925.12——926.12弟(3)闽惠宗王延钧(又名王璘)生卒:?——935.10 ?岁在位:926.12——935.10 (于933年称帝)龙启(933——934)永和(935)被杀子(4)闽康宗王昶生卒:?——939.7[闰]在位:935.10——939.7[闰]通文(936——939)被杀叔(5)闽景宗王延曦生卒:?——944.3在位:939.7[闰]——943.2永隆(939—944)废,于次年被杀弟(6)闽殷德帝王延政生卒:?——951在位:943.2——945.8天德(943——945)南唐灭闽,闽亡六、南汉(公元917——971年)都城:番禺(今广东广州)(1)南汉高祖刘龚生卒:889——942.4在位:911——942.4 (于917年7月建国)乾亨(917——925)白龙(925——928)大有(928——942)子(2)南汉殇帝刘玢生卒:920——943.3在位:942.4——943.3光天(942——943)被杀弟(3)南汉中宗刘晟生卒:920——958.8在位:943.3——958.8应乾(943)乾和(943——958)子(4)南汉后主刘怅生卒:943——980在位:958.8——971.2大宝(958——971)降;北宋灭南汉南汉亡七、荆南(公元924——963年)都城:荆州(今湖北江陵)(1)荆南武信王高季兴生卒:858——928.12在位:907——928.12 (于924年3月建国) 子(2)荆南文献王高从诲生卒:891——948.10在位:928.12——948.10子(3)荆南贞懿王高保融生卒:920——960.8在位:948.11——960.8弟(4)荆南王高保勖生卒:924——962.11在位:960.8——962.11侄(5)荆南高继冲生卒:943——973在位:962.11——963.2降,北宋灭南汉南汉亡八、后蜀(公元925——965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1)后蜀高祖孟知祥生卒:874——934.7在位:925——934.7(于934年1月建国)明德(934)子(2)后蜀后主孟昶生卒:919——965在位:934.7——965.1明德(935——937)广政(938——965)降北宋,北宋灭后蜀后蜀亡九、南唐(公元903——925年)都城:江都(今江苏南京)(1)南唐烈祖李昪生卒:888——943.3在位:937.10——943.3升元(937——943)子(2)南唐元宗李璟生卒:916——961.7在位:943.3——961.7保大(943——957)中兴(958)交泰(958)958年,南唐主去帝号、年号,称国主子(3)南唐后主李煜生卒:937——978在位:961.7——975.11降北宋,后被宋太宗毒杀北宋灭南唐,南唐亡十、北汉(公元951——979年)都城:太原(今山西太原)(1)北汉世祖刘崇(又名刘旻)生卒:895——954.11在位:951.1——954.11乾祐(951——954)子(2)北汉睿宗孝和帝刘钧生卒:926——968.7在位:954.11——968.7乾祐(955——956)天会(957——968)养子(3)北汉少主刘(薛)继恩生卒:935——968.9在位:968.7——968.9被刺杀弟(4)北汉英武帝刘(何)继元生卒:?——约992在位:968.9——979.5天会(969——973)广运(974——979)降北宋,北宋灭北汉北汉亡附录二(十六国):十六国(304-439前凉(301-376,亡于前秦)西秦(385-431,400-409失国九年,亡于夏)(儁侄)21 / 21。

中国历代帝王公元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公元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公元纪年表中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第六代姬句望第七代姬桥牛第八代姬瞽叟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启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第8任姒少康第9任姒杼第10任姒槐第11任姒芒第12任姒泄第13任姒不降第14任姒扃第15任姒廑第16任姒孔甲第17任姒皋第18任姒发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第5任子太甲第6任子沃丁第7任子太庚第8任子小甲第9任子雍己第10任子太戊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第12任子外壬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第16任子沃甲第17任子祖丁第18任子南庚第19任子阳甲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第22任子小乙第23任子武丁第24任子祖庚第25任子祖甲第26任子廪辛第27任子康丁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29任子太丁(文丁)第30任子帝乙第31任纣帝子受辛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第3任康王姬钊第4任昭王姬瑕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第6任共王姬翳扈第7任懿王姬囏第8任孝王姬辟方第9任夷王姬燮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中国传统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的区别和比较

中国传统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的区别和比较

中国传统纪年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0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的玉渡法治中就建立了年号制度,随着周代的更替,学者把这一制度延续至汉代,汉武帝采纳了任氏纪年,统一使用纪元以前的年号称〃年〃,称之为“黄帝纪”。

公元纪年法则要追溯到公元前46年,当时拿破仑统一法国。

拿破仑这一开创者创立了“共和历”,将“基督公元”作为计算年份的起始点,把历史按公元前和公元来划分。

所以,公元纪年法是公元前46年法国拿破仑发明的。

二者区别:
1、中国传统纪元和公元纪年法的不同之处是,前者以黄帝纪元为起点,而后者以基督诞生为起点。

2、中国传统纪年法是历史君主立制、更替而产生,而公元纪年法则是一种宗教基础政治纪年法。

3、中国传统纪年法里正月和一日才是元年,换一新皇帝开始使用新年号,而公元纪年法是按公元年份分离,正月一日不一定是元年,1月1日才是新年。

4、中国传统纪年法加以修正就是到汉武帝时期,以后纪年按实际算法来执行,而公元纪年法则是农历的算法,和历法有关,既有农历有公历,都是按一定的算法推算的。

优劣势比较可以反映一些历史文化遗训,在中国影响较大。

中国传统纪年法的劣势:由于公历的出现,使中国传统纪年法的影响在西方大大降低,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中也只能选择公历系统,慢慢淡出常见视线。

公元纪年法的优势:比较方便精确,可以方便与“外国的时间计量方式”一致,更客观,更具可操作性。

公元纪年法的劣势:由于世界有许多其他日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时间转换问题,精确程度不够,无法充分体现一些历史文化内涵。

黄帝纪年—搜狗百科

黄帝纪年—搜狗百科

黄帝纪年—搜狗百科 黄帝纪元是中国清朝末期⾰命派使⽤的纪元。

黄帝纪元基于史书中的黄帝,他被认为是中国⼈的祖先。

从⽂化与精神层⾯上看,⼀个国家⾛上现代化的历程,必须打点它的精神⾏装,这种“精神”也必须是“民族”的。

⼀个民族没有“精神”,将⽆法⾛好现代化的道路。

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假定所有的精神全然是外国的,将因失去民族的⾃尊⾃信,被排斥于世界之林。

章太炎在20世纪初就意识到“全盘欧化”的危害,就责成中国⼈认识建⽴民族⽂化的重要,并作了许多切实的努⼒,所以我们说他对中国⽂化建设有很⼤的贡献。

章太炎将国粹作联系思考,认为阐发国粹,弘扬国光,要作的最⼤的⼯作是重视中国的历史。

他对经学延续与发展没有说太多的话,恰将最⼤的希望寄托于史学的进步,并通过⾃⼰的实践,创造了国粹史学。

应该说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最初形成与章太炎发端的国粹史学关系密切。

⽇后中国民族史学逐成壮阔之势,国粹史学恰为其源头之⽔。

皇帝 在章太炎对中国⽂化作正⾯肯定的同时,刘师培也对传统表⽰温存,通过实证史学的实践,成为著名的国粹史家,他明确将史学作为⿎动民族⾰命的号⾓⼲⼽。

刘早年是⼀个激烈的反满⾰命派,与章太炎交往,且与孙中⼭有密切关系,参加过蔡元培的军国民会、暗杀团。

清光绪29年(1903年),,⾰命党⼈刘师培为了表⽰与清廷势不两⽴,在《国民⽇⽇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纪年。

他写过《黄帝纪年论》、《攘书》、《论激烈的好处》等论⽂,宣传“排满⾰命”的民族⽂化思想。

这时他⼿中的精神“武器”,是传统的“攘夷”思想。

《攘书》(1903年)开⾸便说,“攘,《说⽂》云,推也”,“吾谓攘字从襄得声,辟⼟怀远为襄。

故攘字即为攘夷之攘。

今攘书之义取此。

” 他⼜说,“⾗韦之系世秉麟经,我⽣不⾠,建虏横⾏,鉴于前⾔,扶植⼈极,炎黄有灵,实凭实式。

黄帝降⽣四千六百⼗四年⼗⼆⽉,刘光汉识。

”刘师培主张把黄帝诞⽣的那⼀年作为纪元元年,光绪29年岁次癸卯是黄帝纪元4614年。

黄帝纪元

黄帝纪元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

史学界一致认为,具体地点在今河南新郑。

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

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

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

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

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历史和考古权威机构的一致认可。

黄帝的诞辰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

将传说中的“黄帝”的年代定在距今约5000年有什麼依据呢?司马迁的《史记》不列三皇,而将炎、黄排在《五帝本纪》之首,但他并没有明确黄帝的年代,甚至对颛顼、帝喾、尧、舜都没有纪年。

这至少说明司马迁是拿不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年代的。

现在的文史工具书一般都把黄帝的年代定在西元前26世纪,即距今约4600年(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改为距今约5000年,显然与前述主流认识相关)。

这个年代与辛亥革命有关。

据《辞海》所附《辛亥革命时期所用黄帝纪元对照表》说明:“各纪年中,以《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所接受。

武昌起义後湖北军政府广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回应的文告亦多采此说。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民报》所用年代又据何而来呢?该报系孙中山1905年在东京建立同盟会後所创办,因此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说《民报》所用黄帝纪元大概是由当时在东京的史学家推算的。

史式教授说其来源为:卢景贵根据邵雍《皇极经世书》称尧元年为甲辰年,推定这一年为西元前2357年,再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推算黄帝元年为前2698年。

历代纪元表

历代纪元表

历代纪元表五帝(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KU)、尧、舜夏(前2070年—前1600):商(前1600年—前1046):商前期(前1600年—前1300)、商后期(前1300年—前1046)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周(前1046—前256):西周(前1046—前771)、东周(前770—前256)秦【秦帝国(前221—前206)】汉(前206—前220):西汉(前206—公元25)、东汉(25—220)三国(220—280):魏(220—265)曹丕、蜀汉(221—263)刘备、吴(222—280)孙权晋(265—420):西晋(265—317)、东晋(317—420)南北朝(420—589):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隋(581—618)唐(618—907)李渊、李世民、~治、~显、~旦、武则天五代(907—960):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7)、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宋(960—1279):北宋(960—1127)赵匡胤、南宋(1127—1279)辽【耶律氏(907—1125)】金【完颜氏(1115—1134)】阿骨打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铁木真建国、1279忽必烈灭南宋明(1368—1644)朱元璋清(1616—1911)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溥仪、1644入关中华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古历纪元或古纪元(修订版)

古历纪元或古纪元(修订版)

古历纪元或古纪元王志扬(百度网名:钻牛角尖1号)古历纪元或古纪元就是黄帝纪元。

黄帝纪元是仿照基督纪元以传说中的耶稣出生的这一年作为元年的方法,以黄帝最早采用的甲子年作为黄帝纪元元年。

传说中最早的甲子年始于公元前2697年。

因此,今年公历纪元2011年是黄帝纪元4708年(辛卯年)。

把黄帝纪元改为古历纪元采用的是仿照基督纪元改作公历纪元的方法。

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既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又能象公历纪元一样有利于向全世界推广,不会引起别国或别民族的反感。

至于来自西方的“公历纪元”(“公历纪元”简称“公元”,现今在流行的“公元纪年”其实明显是有叠床架屋式语病的词组,因为“公元”本身就是“公历纪元”的意思,“公元”再加上“纪年”,就是“公历纪元纪年”了。

),可以先去查看一下英文词典中的原来意思,英文词典里只有“基督(耶稣)纪元”一义,没有“公历纪元”这一含义。

可见,公历的实质就是西历,只不过为了自欺欺人,掩盖真相,才把“基督纪元”改成“公历纪元”。

“基督纪元”在中国的普及使用,既与近现代欧美强势文化有关,也与我们有些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自我殖民化(往往已经化入骨髓而不自知)有关。

如果连这一些事实也不敢承认,则内心中才是真正地属于充满了自卑感。

有些中国人一讲到中国自己的东西,评价得稍高一些,心理便受不了,好象他不是中国人,而是跟中国无关的外国人,例如有些中国人否定中国的春节、中医、气功、书法和中国画等,往往特别来劲。

这些中国人真是变态,不象外国人他们敢于理直气壮地举办他们的传统节日(例如圣诞节)。

另外,有些人以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以为不可靠,来否定采用黄帝纪元,这在理由上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实在忘记了“基督纪元”中的耶稣,同样也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同样不可靠,西方人照样有信心采用“基督纪元”,为什么一到我们中国人采用中国本土的传说中的人物,就那么没有自信心呢?当然,欧美文化目前在国际上仍然是属于强势文化,为了国际上的交流,废除公历纪元也是行不通的,但象农历干支年月日附在公历纪元旁边一样,把黄帝纪元4708年(黄帝纪元元年是最早的甲子年)附在公历纪元2011年旁边,应该没有大问题,至少,农历干支年月日跟同样属于农历的黄帝纪元结合在一起比农历干支年月日跟风马牛不相及的公历纪元结合在一起来得更和谐、更相配。

黄帝纪年农历中华民族不应抛弃黄帝纪年

黄帝纪年农历中华民族不应抛弃黄帝纪年

黄帝纪年农历中华民族不应抛弃黄帝纪年皇帝纪年使用很快被终止,取而代之的在所采用的西方耶稣纪元,理由是与现代民族主神精不符,这理由其实很可笑,似乎只有西方的才是民主的,包括历法。

“历法”是每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明符号之一,而“纪年”则是历法的基石。

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历法,其实是采用基督教的纪年方式,是以耶稣诞生为起点的,如今年就是公元2007年,这并不是中华民族始祖诞生以来的时间,我们一直在纪念西方人心中的神,我们口口声声是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但实际上已把自己的祖先给抛弃了。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谛造者。

我们曾以黄帝出生的日期作为黄帝纪年法的第一年。

黄帝纪元的起始是以现在西元纪年体系表述的西元前2698年,那么现在是黄帝纪年多少年呢?可以这么计算: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

即西元2007年,就是黄帝纪年4705年。

透过这个数字,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感知我们悠久的历史,而不会模糊地认为我们的历史只有2007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发表电文,确认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即西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的元年元旦,并正式启用了中华民国纪年。

不过,黄帝纪年的使用很快被终止,取而代之的就是现在所采用的西方耶稣纪元,理由是与现代民主精神不符,这理由其实很可笑,似乎只有西方的才是民主的,包括历法。

纪元是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中华民族有明确的纪元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西元前841年。

中国历史上把设立纪元或年号叫作“建元”:把改换年号叫作“改元”:每个纪元的第一年被称为“元年”。

因此,第一个设立帝王年号的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就叫作“建元”。

自西汉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以后,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亦有中途改元者,统称为王朝纪年。

希腊人曾以第一次奥林匹亚运动会,即西元前776年为纪元;罗马人以始建罗马城,即西元前753年为纪元:阿拉伯人则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往麦地那,即西元622年为回历纪元:还有佛历纪元,佛历是佛教使用的历法,以佛祖释迦牟尼涅磐之日为元年。

黄帝纪年,炎黄子孙不可不知的道历

黄帝纪年,炎黄子孙不可不知的道历

黄帝纪年,炎黄子孙不可不知的道历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华道教初创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有文字记载之前最早的人文始祖为伏羲氏。

黄帝与神农、炎帝及东夷族、苗族祖先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河北涿鹿有中华三祖堂)。

炎黄二帝,开疆拓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在伏羲氏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华文化。

划九州,定中原,繁衍了炎黄子孙。

炎黄后裔称为百姓,蚩尤后裔称为黎民,通称为黎民百姓。

这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主体之根本。

道教的起源即来自于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自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尹喜真人道德五千言,为黄老道诞生至成熟的阶段,也就是道教创立阶段。

同时,由于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貌若处子,肤若冰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这样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状态。

自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合一,至东汉时期的正一道天师张道陵建立了教团制度。

公元前2697年黄帝制甲子,即黄历元年。

自黄帝战蚩尤,问道于广成子,至九天玄女向黄帝面授兵符印剑,创甲子以纪年,最后黄帝乘龙升天,因此黄帝被历代认为是帝王成仙了道的样板,称为道教的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道陵建立了完备的道教制度,被称为教祖,也称为祖天师。

道历为道教专用历记,在演变过程中又被称为六十花甲历、华胥历、华历、伏羲女娲历、甲子历、黄帝历、黄历、农历、周历、中华历、中历,等等。

以黄帝六十甲子纪年,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

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制订历法需要一个起算点,这个起算点就叫做历元。

象公(西)历的历元是以基督元年耶稣诞生日为起算时间,而中国的历元则与天象有关,史书上常说:“上元混沌甲子之岁、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七曜齐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

史学界一致认为,具体地点在今河南新郑。

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

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

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

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

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历史和考古权威机构的一致认可。

黄帝的诞辰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

将传说中的“黄帝”的年代定在距今约5000年有什麼依据呢?司马迁的《史记》不列三皇,而将炎、黄排在《五帝本纪》之首,但他并没有明确黄帝的年代,甚至对颛顼、帝喾、尧、舜都没有纪年。

这至少说明司马迁是拿不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年代的。

现在的文史工具书一般都把黄帝的年代定在西元前26世纪,即距今约4600年(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改为距今约5000年,显然与前述主流认识相关)。

这个年代与辛亥革命有关。

据《辞海》所附《辛亥革命时期所用黄帝纪元对照表》说明:“各纪年中,以《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所接受。

武昌起义後湖北军政府广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回应的文告亦多采此说。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民报》所用年代又据何而来呢?该报系孙中山1905年在东京建立同盟会後所创办,因此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说《民报》所用黄帝纪元大概是由当时在东京的史学家推算的。

史式教授说其来源为:卢景贵根据邵雍《皇极经世书》称尧元年为甲辰年,推定这一年为西元前2357年,再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78年、帝喾高辛氏70 年、帝挚9年推算黄帝元年为前2698年。

史式说,《皇极经世书》是一部术数书,邵雍是一位精通象数之学的哲学家,皇甫谧则是一位精通针灸之学的医生,二人皆非史学家,所以“所谓‘黄帝纪元’,不过是大胆地猜测估计而已,全无可信的根据。

从黄帝纪元即西元前2698年算起,到今年(1999)一共是4697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这就是‘五千年’说的真正来源。

《民报》当时采用黄帝纪元,不过是‘古为今用’,是清末革命党人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宣传需要而提出来的,未经过慎重的考证,当然不足信”(史式《五千年还是一万年——中华文明史新探》,《新华文摘》1999年第9期)。

邵雍、皇甫谧二人皆非史学家,不一定能成为否定黄帝纪元的理由,但黄帝纪元始於西元前2698年并非信史、缺少科学依据和充分论证是无疑的。

因为:其一,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舜,不一定是象《帝王世纪》或其他史书所说的那样前後年代相接的帝王关系,而很可能各自代表著一个部落群体,是某一群体或其领袖人物公用的名号;其二,据神话学家袁轲研究,帝挚即少皋,二者实指同一人、同一部落群;其三,关於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的年代,不同的古代文献有不同的说法,《帝王世纪》仅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其四,古书中所有关於“五帝”年代的记载均为文字时代古人的追记或推衍,没有确证,也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明。

宋健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中还提到另外两种黄帝年代,一是江苏的历史学家推算1911年是黄帝4402年,一是黄藻编辑《黄帝魂》定民国元年为黄帝4622年。

杜正胜先生说:“古典文献对於三代以前的历史记载是很渺茫的,司马迁著史断自黄帝,根据传说世系推测,大约相当於典型龙山文化之始,不会超过西元前2500年以前”(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考古》1992年第4期)。

《竹书纪年》说黄帝在位
100年、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63年、尧在位100年、舜在位50年,共391年。

许顺湛先生认为“《竹书纪年》所说的五帝年代,不仅不能与具体的人相对应,更不能与族团的情况相对应。

惟一可供参考的是《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

尽管《纬书》有许多不可信之处,但是《春秋命历序》谈到的五帝纪年,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春秋命历序》认为:黄帝、颛顼、帝喾是代表若干世,这个‘世’应理解为重要的领袖更替,而不是具体的一代人”。

根据《春秋命历序》和夏代立国约距今4100年左右进行推算,许顺湛先生认为颛顼年代当始於西元前29世纪,即距今4900年左右,黄帝年代当始於西元前45世纪,即距今6420年左右(许顺湛《中国历史上有个五帝时代》,《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

而曹昱《中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文中又有一说:“如果按近年史界对上古史断代的研究,以及按《通鉴外纪》所载《春秋命历序》所记三皇五帝各朝帝世及年代中,黄帝出现的时间为西元前3706—前 3306年”(《社会科学报》2000年8月17日)。

***总之,将龙山时代与“五帝时代”等同起来,视黄帝的年代距今约5000年都是无所依据、未经论证的感性认识或想当然而已!
管见:近代文史学家.史记研究学者曾尝试由古籍干支记载推算黄帝当时的历法,想确定黄帝纪元年份,唯因古历不存,迄今难有定论,大陆经由考古与天文历算, 虽得出若干结论,然未能普遍获得学术界信服.我国古时并非一开始就以干支纪年,因此想从甲骨碎片拼凑出明确的年代来,绝非易事,而黄帝第一上元甲子定为西元前2637年,即使非真确可考,至少与古今三元九运之说紧密结合,也可用以验算古书所载太乙国运等等,因此在没有更权威的证据出现前,以西元前2637年甲子为第一上元甲子,而以西元前2697年为黄帝元年似无不可.
公历 1903年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干支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民报》 4603年 4604年 4605年 4606年 4607年 4608年 4609年
《黄帝魂》 4614年 4615年 4616年 4617年 4618年 4619年 4620年 4621年 4622年《江苏》 4394年 4395年 4396年 4397年 4398年 4399年 4400年 4401年 4402年
黃帝紀元基於黃帝年代,主流上以黃帝為天子即位之癸亥年為元年。

黃帝被認為是中國人的祖先。

黃帝紀元是中國清朝末期變法派和革命派都曾使用的紀元。

依據中華民國建國時官方認定的黃帝紀元,清末辛亥年(孔子紀元2462年,西元1911年)為黃帝紀元4609年,民國元年為黃帝紀元4610年。

黃帝紀元比孔子紀元早2147年,比西元早2698年。

清光緒29年(西元1903年),劉師培在《國民日日報》發表「黃帝紀年論」,反對年號制,同時也反對康有為等變法派主張的孔子紀年。

劉師培主張把黃帝誕生的那一年作為紀元元年,光緒29年是黃帝紀元4614年。

可是,黃帝的生卒年月在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宋教仁主張把被認為是黃帝即位的癸亥年作為紀元元年,把西元1904年作為黃帝紀元4602年,這成為主流的黃帝紀元。

以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為首革命派的雜誌採用了黃帝紀元。

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採用黃帝紀元,各省政府也跟著使用。

不過,在建立共和政府的討論中,黃帝紀元被認為是基於帝王的紀年法,這與民主共和的精神不相稱。

[來源請求]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宣布將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作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之後黃帝紀元被停止使用。

現在,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的人[誰?]提倡黃帝紀元或是孔子紀元,並採用中華民國建國時所認定的黃帝紀元,即黃帝紀元
4609年為清末辛亥年(清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