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新旧时代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和路径依赖

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和路径依赖

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和路径依赖作者:***来源:《社会工作与管理》2024年第01期摘要:社会政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政策依据重要历史节点划分为渐进发展、渐进转型和渐进融合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呈现出单一性、交替性和融合性特点。

文章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政策演进产生以上特点的原因。

研究发现,福利供给制度中的自我锁定效应、外部效应、协调效应推动了中国社会政策变迁。

而以上变迁是利益选择、效率公平转化以及社会政策系统内部制度体系和外部制度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政策;历史制度主义;福利供给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40(2024)01-0090-09一、引言社会政策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助推器,对于提升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政策的研究离不开对福利供给主体和福利类型的讨论。

沃伦斯基和莱博克斯在分析美国福利制度变迁时,根据国家在福利供给中的角色定位,将福利制度划分为补缺型和制度型。

[1]这一分类法强调国家在工业化社会中的福利角色转变,即家庭和市场的福利供给任务随着工业化进程递交给国家。

蒂特马斯的剩余福利模型、工业成就—成绩模型和制度性再分配模型[2]是对上述福利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可以从家庭、市场、国家的福利角色方面分析中国社会政策。

埃斯平·安德森以社会权利为出发点,将福利国家分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三种模式[3],而蒂特马斯则将福利类型总结为普遍性福利和选择性福利。

[4]中国社会政策演进实践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对社会政策的研究聚焦于社会政策分析范式[5-6]和社会政策理论[7],学者运用西方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政策演进的时代热点问题,总结其历史阶段性成果。

[8]总的来看,根据国家和市场在福利供给中的角色,结合历史进程,中国社会政策历经国家统筹型、市场主导型和国家主导型三大发展阶段[9],具有兜底保障、适度普惠、高级普惠和多元积极参与的阶段性演进逻辑。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宁夏大学新华学院12级土木三班一、基本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二、改革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1年的恢复性改革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1~2000年的探索性改革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00~2006年的“做实”试点阶段,第四个阶段是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阶段。

(一)1978--1991年恢复性改革阶段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于1951年,主要覆盖城镇企业职工。

根据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职工工资总额的3%提取劳动保险基金,并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

1955年,国家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1958年,国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两个养老保险制度在适当放宽养老条件和提高待遇标准的基础上作了统一规定,并一直沿用到1978年。

1978年由《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所取代。

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保险的特点是,所有的个人福利与生老病死都由企业负担。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阶段的保险是“企业保险”,而不是“社会保险”。

这种保险制度既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它显然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总的看来,1978年以前“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合理延续,也是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特殊经济体制的产物,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避免的、具有保障支持作用的“子制度”,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对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严重冲击。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1.标志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2.背景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使大量农民流入城镇,沦为贫民和乞丐。

圈地运动改革了英国的土地制度,同时也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保障特点旧《济贫法》: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自助老人、盲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新《济贫法》: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认为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措施,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工作。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1.标志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此产生。

2.背景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3.特点社会保险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又是资产阶级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安定的社会政策。

是为了分化瓦解工人阶级斗争,而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4.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俄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在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中有关社会保险的制度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共同效法的模式,在20实际70年代以前广泛流行且影响深远。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1.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背景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事业工人达1700万,举行了全国性示威,向国会提出立刻救济事业工人和制定社会保险法等要求。

社会保障法就是这样在工人阶级斗争的逼迫下出现的3.特点形成了由国家财政出资的济贫和由收益人缴费互助与自保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非常薄弱。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职工和农民提供了基本的退休保障。

同年,我国还开始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1986年,我国开始实行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再就业服务。

1991年,我国又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为工伤职工提供医疗保障和工伤赔偿。

1999年,我国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经济困难的社会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002年,我国又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临时救助。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011年,我国开始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2014年,我国推出了全民参保登记制度,实现了全民社会保障参保覆盖。

总体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到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

同时,我国还不断完善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
争和国内经济困难,社会保障制度处于萌芽阶段。

政府主要通过发放低保金、提供免费医疗等方式解决一部分社会保障问题。

2. 1978年至1993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进行调整。

1986年实施的《职工工
伤保险条例》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步,其后陆续推出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

3. 1994年至2002年:1994年,中国全面推行了“五险一金”制度,即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全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4. 2003年至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2003
年开始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扩大了保障范围。

此后,还相继提出了全民医疗保障、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并逐步加大了保障水平。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到完善的过程,不断拓展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未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全体人民的保障需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作者:穆光宗苗景锐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过去的50年里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中国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主要特点是“低工资、多就业、高补贴、高福利”,企业对职工的生、老、病、死、残承担无限责任,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通过层层行政程序转为国家兜底。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国有企业由国家统负盈亏转为自负盈亏,为维护困难企业职工的保险待遇,保障待业职工的基本生活,缓解新老企业之间劳动保险畸轻畸重的问题,全国大部分地区自上而下、由点到面地逐步推行了养老、医疗等保险的“社会统筹”。

由于社会统筹受到条块利益分割的制约,使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和抗风险水平很差,造成部分地区职工养老金欠发严重,医疗费不能报销,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贫困。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开始到现在。

中国在90年代中期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的改革,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目标建设新的社会保障机制。

基本养老保障模式从现收现付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体制转变,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定位在“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双方负担、统账结合”。

许多省、自治区建立了包括养老、失业、生育、医疗和大病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下面主要分析养老保障、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方面的制度变迁。

⒈退休金制度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和发展的,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内容还涉及到城镇居民。

第二章 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险的历史演进社会保障以政府介入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慈善事业阶段((宗教慈善、官办慈善、民办慈善)、济贫制度的形成(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为标志)与发展阶段(1834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为标志)、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以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为标志)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可以分为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道德伦理因素、政治因素。

第一节社会保险的产生一、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从抽象的意义上揭示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就是人的自然本性与人的基本权利。

人权理论说明:人生来就有人身的权利,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们的权利又很多种,但作为第一权利是人的生存权。

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加之个人能力、家庭境况不同和社会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任何制度、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有相当部分人的基本生存权无法获得保障。

因此,部分思想家、政治见、文人和有志之士从人的需求本质和人的基本生存权出发,多角度的阐述了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了影响和指导各个时代实施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如: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伦理论;空想社会理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新旧福利经济学说。

影响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理论有:(一)福利国家理论德国新历史学派提出了福利国家理论,他们强调国家的经济作用,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外,还具有文化和福利的目的,应该由国家兴办一部分公共事业来改善国民的生活,强调国家对社会生活直接干预,强调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等一系列社会措施,自上而下实行经济和社会改革。

新历史学派的以国家干预为主线的社会政策主张,为德国最早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奠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一、简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

它旨在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手段,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退休保障等福利服务,确保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

本文将详细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

二、古代社会保障1.原始共产主义时期:人们共同劳作,共同享有劳动成果,不存在明显的社会保障制度。

2.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对奴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其规模和范围有限。

3.封建社会时期:封建主对农民提供基本保障,并设立救济机构,如救济院和公益土地。

三、近代社会保障1.工业革命前期:出现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即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2.工业革命时期:工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各国陆续出台了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

3.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普及和发展。

各国相继建立了国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

四、现代社会保障1.全球化时代: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和改革,需要更加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

2.发展中国家:尚处于社会保障制度初级阶段,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

3.发达国家:不断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面。

附件:1.德国社会保险法全文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费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养老、失业和工伤等保障的制度。

2.社会救助制度:为生活困难的人提供临时救助、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等福利服务的制度。

3.社会福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就业、住房等各个方面的保障和帮助的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热度196票浏览69次【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时间:2011年3月10日10:161951年,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

迄今,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制度安排是“国家—单位(集体)保障制”,具有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构、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等特征。

在城乡二元分割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在内的主要制度安排面向城镇居民;在农村,除自然灾害救济及灾荒年份的生活救济外,基本上只有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与五保制度。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国有企业改革、劳动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分化,又对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产生急切的需求。

在这种形势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1986年国务院制定有关待业保险的法规,1994年选择江苏镇江、江西九江作为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5年推动统账结合模式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点,1998年实行住房体制改革,1999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写入宪法,200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走上了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发展道路,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并日益呈现出“国家—社会保障制”的特征。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尤其重要,但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国家财政压力增大等情况,社会保障工作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要怎样的开展工作成为重要问题。

同时,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又是人民生活的基础保障。

所以要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

一、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人们生活的保障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出发点以及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保障,让人们正常的生活。

对大部分的人们来说,这些保障工作和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如果人们失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那么就会导致人们失去经济来源人们的生活失去保障。

由此可见,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保障。

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不仅担负着对相关企业以及机关人员的管理,还承担着要更进一步的解放我国劳动力和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相关的规定,可以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工业化和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给很多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这也给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国家先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制度方面的维护。

基层人力资源可以对不同地区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市场进行整合,根据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建立一个规范性的人才资源市场进行统一管理。

社会保障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维护劳动者们的合法权益。

有助于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目前,我国各行各业以及社会经济都在进行大的变革,在这个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新时期中,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被显现出来。

新旧时期的问题同时出现,给整个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新的环境中,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以及保障的持久性等情况都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知识讲解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知识讲解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

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69年。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

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

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

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

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社会保障体系演变

社会保障体系演变

社会保障体系演变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福祉,在经济、医疗、教育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起来的一套制度和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以及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农耕社会的初步保障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

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以及社会经济的相对简单性,社会保障的范畴相对较小。

基本的社会保障是通过家族、共同体或部落的集体力量来实现的。

人们相互帮助,共同承担部分风险,保障每个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工业社会的兴起与社会保障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过渡。

工业化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给社会保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工业社会中的劳动关系不断复杂化,工人阶级的出现使得劳动者面临更大的风险。

因此,各个国家开始逐渐建立起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1. 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工业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通过建立公共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等方式,为人民提供了医疗保障服务。

无论是工伤还是疾病,人们都可以得到必要的医疗救助。

2. 养老保障的完善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保障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

国家开始逐渐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个人和单位的缴费,将来给予退休人员一定的养老金,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3. 失业保障的引入工业社会中,技术进步和经济变革不断加速,失业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国家逐渐引入失业保险制度。

对于失业的个人提供一定的失业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提供就业服务,重新就业。

三、现代社会保障的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是“全方位、全周期、全民参保”,即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同阶段和所有公民都提供全面保障。

1. 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现代社会对养老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和最低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和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以前的农业社会,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下面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社会
保障制度建设处于初创阶段。

政府主要通过发放救济、提供养老院和福利院等方式来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2.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
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扩大和完善。

此时,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扩大,重点关注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问题。

3.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期(1990年-2003年):在这一时期,我
国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4.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3年至今):近年来,我国社
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政府继续加大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和改革力度,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保障问题,包括建立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等。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创阶段到扩大和完善阶段,再到改革和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

从国家单位保障制走向国家社会保障制

从国家单位保障制走向国家社会保障制

从国家—单位保障制走向国家—社会保障制——3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变迁郑功成【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到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全面而深刻的制度变革。

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时代背景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改革方式与推进策略的渐进性、改革波及面的全面性与改革内容的深刻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这当中也存在着种种不足与失误,至今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毫无疑问,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维系了经济改革的进程,保障了社会基本稳定,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国民在急剧变革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生活风险,堪称一场伟大的改革实践,积累了自己的宝贵经验,是对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与发展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历程与评估/中国经验1978年起步的中国改革开放,无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完全改变了中国的落后、封闭与僵化,在各方面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获得了举世公认的卓越成就,正在日益全面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

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改革既构成了整个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维系整个改革事业顺利进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基本稳定的重要制度保障。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到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走过的是一条并不平坦的改革之路,其间经历的曲折,不仅亲身经历这一制度变革与持续跟踪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有着深切的体会,亿万人民亦不同程度地有着切身的体验。

然而,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置身于改革开放时代以及世界社会保障改革进程时,这一制度变革的全面性、深刻性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表明了它所取得的成就同样是卓越的,尽管社会保障改革任务并未完成,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地走向完善,但已经经历的制度变革过程和客观存在的事实,都无一例外地显示出它是一场意义超越了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伟大的改革实践。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近现代的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以下重要阶段:
1. 1950年代-1970年代: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城乡社会保障系统,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等。

2. 1980年代-1990年代:改革开放与扩大覆盖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收国外经验,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扩大覆盖面。

建立了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3. 2000年代-2010年代:整合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为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平性,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实施大病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还进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和医疗保险制度整合。

4. 2020年以后: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水平,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失业保险和津贴制度等。

总的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经历了建立基础制度、改革和扩大覆盖面、整合和完善制度等阶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社会保障,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一: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和机制,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早期社会保障措施1. 古代社会保障措施在古代社会,中国已经有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如皇帝发布救灾救济政策、地方举办济贫院等,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救济和帮助。

2. 近代社会保障倡议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促使社会各界开始倡导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民主派人士和工会组织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的建议和要求。

三:建国初期社会保障制度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重视社会保障问题,建立了早期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企业职工为主体,提供基本的养老金保障。

2. 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建国初期,中国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为农民和城镇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四:深化改革与拓展1. 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建立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开始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

五: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1. 全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逐步建立起以全民参保为基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

2. 社保基金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为了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和利用效益,中国加强了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社保基金的稳定运行。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制度规范等内容。

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社会保障制度:指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和机制,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权益而建立的一种制度体系。

在近代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下面,将介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
第二阶段: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
第三阶段:经济时期(1990年-2024年)
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进行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试点,为具备独立工作条件的个体工商户提供养老保障。

此外,国家还开始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试点。

1998年,国家成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03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覆盖了农村居民。

第四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4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24年,国家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

2024年,全国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024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开,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此外,国家还推行了大病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制度,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

总结起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建国之初的基本保障到现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层级逐步提高,保障范围
逐渐扩大。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将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对比啊修改病句

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对比啊修改病句

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对比啊修改病句
摘要:
一、引言
二、新旧社会的对比
1.社会制度
2.经济发展
3.人民生活水平
三、结论
正文: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旧社会更迭交替,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今天,让我们通过对比,来感受两个时代的鲜明差异。

【新旧社会的对比】
【社会制度】
新社会,我们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共同拥有生产资料。

而在旧社会,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少数人掌握了大部分资源。

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得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体现。

【经济发展】
新社会,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相较之下,旧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新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人
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
新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如今,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烦恼,而是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而在旧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新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结论】
总之,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作者:邓大松李芸慧来源:《改革》2019年第09期内容提要: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历经初创与调整、停滞与恢复、探索与改革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步伐加快,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应努力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银发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构建以促进就业为核心的失业救助制度;优化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制度融合;加快社会保障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社会保障事业;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保障制度中图分类号:C9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9-0005-14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经过7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稳定器和增进人民福祉、实现美好生活的保障网。

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在不断解决旧有难题的同时,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风险与挑战。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总结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成就和仍需破解的难题,对于新时代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一)社会保障事业初创与调整时期(1949~1965年):集体保障,城乡有别基于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我国在初期建立的社会保障事业具有明显的“国家—单位”保障的特征,其重心偏向于在国营企业和国家机关单位工作的职工,对于农村的保障则主要依托农村合作社进行。

1.各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

此后,劳动部会同中华全国总工会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劳动保险条例》)。

经过多次修改,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就职工的养老待遇、医疗待遇、工伤待遇、集体劳动保险事业等作出了相关规定,是新中国第一部内容完整的社会保险法规。

新旧制度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

新旧制度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

新旧制度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制度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很多旧制度逐渐被新制度所取代。

本文将从整体和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对新旧制度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一、制度整体比较1. 决策机制在旧制度中,决策往往由少数人或少数权威机构垄断,决策结果常常缺乏参与者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而在新制度中,注重民主决策和多元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2. 政府职能旧制度下,政府职能主要集中在管理和控制上,对市场和社会的干预较强。

而新制度强调政府服务职能,提倡市场主导,鼓励社会创新和个人发展,以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

3. 人权保障旧制度下,人权保障往往依赖于政府的单一承诺,缺乏足够的审查和监督机制。

新制度注重个人权利的普遍尊重和多样性保障,加强了立法和司法制度的建设,保障了人民的人权需求。

4. 环境保护在旧制度中,环境保护常常处于次要地位,经济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而在新制度下,环境保护得到了更高的关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以实现经济与环保的良性循环。

二、主要内容比较1. 经济制度旧制度强调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竞争受限。

而新制度则倾向于市场经济,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提倡市场竞争,激发社会创新和创造力。

2. 教育制度旧制度下,教育资源往往分配不均,教育机会有限,教育内容单一。

新制度强调教育公平与多元发展,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3. 社会保障制度旧制度中社会保障主要依赖于政府提供的救济措施,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较差。

新制度强调社会保障的普及和全面性,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4. 法律制度旧制度中,法律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司法保障。

新制度注重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以确保公民权益的合法保障。

综上所述,新旧制度在整体和主要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摘自人民日报2月24日第七版)
1951年,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

迄今,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制度安排是“国家—单位(集体)保障制”,具有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构、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等特征。

在城乡二元分割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在内的主要制度安排面向城镇居民;在农村,除自然灾害救济及灾荒年份的生活救济外,基本上只有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与五保制度。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国有企业改革、劳动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分化,又对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产生急切的需求。

在这种形势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1986年国务院制定有关待业保险的法规,1994年选择江苏镇江、江西九江作为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5年推动统账结合模式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点,1998年实行住房体制改革,1999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写入宪法,200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走上了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发展道路,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并日益呈现出“国家—社会保障制”的特征。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成就:(摘自中国财经报)
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保障从最初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逐步转变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举措之一,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国家对公民承担的保障责任因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和财政收入占比的下降呈弱化态势,那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这一时期国家开始重新强化其对公民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职能。

当然,这绝非对计划体制下大锅饭福利的回归,而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使然,是要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社会、单位、个人权责界定合理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由此,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始向覆盖全民、实现社会公正为主要目标的新阶段大步迈进。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

2002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制度的建设,并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

到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8.15亿人,农村低保对象达到4284.3万人。

此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也都明显扩大。

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市扩展到农村。

经过几年的努
力,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新农保试点拉开了农村养老保障的序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与城镇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城市这一条腿长、农村这一条腿比较短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二)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在社会保障领域得到切实体现。

在上一阶段,除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支出外,财政主要还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所需的社会保障支出,目的是为了解决大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关闭破产后,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因大量人员提前退休造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缺口,以及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应当说,政府在安排这些社会保障投入时,更多体现了其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代表的身份,较少体现公共行政管理者或公民代表的身份。

2003年以来,各级财政社会保障投入的公共性特征日益明显,用于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就业再就业政策也从主要面向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逐步扩大到面向符合条件的全体劳动者。

从2003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416亿元,安排农村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分别为66.6亿元和44.1亿元,安排就业补助资金918亿元,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995亿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2009年开始启动,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包括政府主导的基本保障、企业提供的补充保障、商业保险和慈善事业等在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继续发展,国家、市场、雇主、个人各自的保障责任进一步优化。

(1)企业年金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有了更快发展。

2007年底全国已有3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超过1000万。

企业年金规模迅速增长,在2006年全国新增企业年金260亿元的基础上,2007年和2008年新增规模都达到400多亿元,到2008年底企业年金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1911亿元。

(2)商业保险的保障职能明显增强。

2008年,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达到585亿元,是2001年的9.6倍。

人寿保险的保费收入达到6658亿元,是2001年的5.2倍。

此外,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开始介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业务的经办工作,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进一步拓展。

(3)慈善事业迅速壮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更大的补充作用。

截至2008年9月,在全国注册的慈善组织中,各级基金会有1361家,县级以上慈善会、红十字会4100多家。

在大约40万个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也有很多参与慈善活动。

到2007年,在华国际慈善组织数量超过4000家,中国慈善机构获得捐助总额从2004年的50亿人民币增加到309亿元,占GDP的比重从0.05%提高到0.13%。

2008年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我国当年全年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070亿元,其中针对汶川地震的捐赠超过600亿元,成为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志愿者的热情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中也迸发出来,奥运会志愿者超过了100万人,地震灾区救灾志愿者超过300万人。

总之,建立了60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向着使全体中国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大步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