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困境及其突破——基于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视角
转型期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对策研究
过程 中的串联 、 聚集等活动 ” 。这一定义较 以前相 比, 实际上是 实执行 的话 , 反而会加 剧贫 富差距 , 从而 矛盾可 能被 激化进而
对事 件 所 谓 的“ 会危 害性 ” 淡 化 。于 建 嵘 所 作 的定 义 为 :有 导致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发 生 。 社 的 “
一
定人数 参加 , 通过没有法 定 部 行 政腐 化 , 害 了党 和 政 府 的 形 象 , . 损 公众
影响的事件 ” 。当前我 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群体性事件是在人 对政府部门存在信任 忧患, 特别是对基层政府 的公 正性产生质 民根本利 益一致 的前 提下产 生的人 民内部矛盾 ,不 具有对抗 疑 ( 从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把矛头指 向基层政府可 以看 出这点) 。 性, 是具体 利益 主体需求上的差异 。社会群体性事件实质上 是 孟德斯鸠说: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 “ 绝对的权力 群众对社会公 正的集 体诉求 , 并且绝大 多数是经济利 益矛盾所 导致绝对 的腐败 , 不受制约和 监督的权 力是腐败的祸根 。当前
、
社 会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概述
中共 中央办公厅定义 的群体性事件 ‘ 由人 民内部矛 盾引 衡就很可能引起群体事件的发生。例如, 经济适用房 的分配过 发、 群众认 为 自身权益 受到侵害 , 过非法聚集 、 通 围堵等 方式 , 程 中一 些地 区的腐化 分子利用职权 非法剥夺挤 占弱势群 体 的 向有 关机关或单位 表达意 愿, 提出要求等 事件及其酝酿 、 形成 资源 。国家二次分配是为 了缩小贫富差距, 但如 果不能得到切
所 以 , 府 如 何 有 效 地 应 对 群体 性 事 件 已成 为 亟待 探 讨 和 研 究 化 ; 同地区、 政 不 行业之 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 产生了不 同的利
社会转型期我国公众利益诉求问题探寻
社会转型期我国公众利益诉求问题探寻作者:李艳燕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8期【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的分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群体性事件频发。
本文透过公众利益诉求的视角探讨群体性事件,简述了公众利益诉求的概念及现状并着重阐述了政府对公众利益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群体性事件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公众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众利益诉求;政府;公众;群体性事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社会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
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再一次被拉大。
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增多,各种社会矛盾得不到解决,因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文明建设发展的协调性不够,由于公众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在特定形势下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负面因素。
一、公众利益诉求的概念利益诉求,是指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表达利益愿望、维护利益权利、反抗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以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群体性事件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社会突出矛盾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一部分公众的思想感情、利益和意愿。
回顾近些年来的群体性事件,究其实质,大多数源于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纾解和满足。
比如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和2012年重庆万盛群众聚集事件,都是由于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影响社会安定的典型事件。
在此类公众利益诉求中,存在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通,利益表达的程序不完善等问题。
正是没有牢记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忽视公众利益,对公众利益诉求漠然处之,才会将长期累积的矛盾引爆,因此必须清楚公众利益诉求的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二、公众利益诉求满足的现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很多地方的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求改变诉求渠道单一化、回应机制被动化、诉求监管缺位化,以满足公众利益诉求,形成群众利益诉求的机制。
党转型期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防范——基于契约理论的视角
为的作用下愈演愈烈。 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 由四
个 构成 要 素 , 即触 发 事 件 ( 导火 索 )诱 因 、 、 流言 误 导 和 农 民参 与 , 者 相互 作 用 , 进 农 村 群 体性 突 发 事件 四 推
收稿 日期 :0 9 1 — 8 2 0 — 1 1 作者简介: 曾婧婧 , 福建 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牛 女,
损失 , 还触及社会 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发展 目标 。④诉 求复杂性 。 政策 、 历史 、 利益 、 干群等一系列复杂因素 ,
加 之形 形 色色 的农 民 , 民的合 理 性需 求 与 违 法性 行 农
的包 涵 了危 机事 件涵 盖 的不 确定 性 、 紧迫 性 、 胁 性 、 威 不 可预 测及 非 常规性 等 特征 。 村群 体 性突 发事 件 内 农 在 的包 含 了 危机 所共 有 的特 性 外 , 具 有 自身 的特殊 又 性 。由于农 民 自身所 处 的弱 势 地 位 , 在具 体 的群 体性
一
治 对抗 性 活 动 , 处 置不 当 , 件 的性 质 发 生 异化 , 若 事 可 能将 发 生 带有 政 治 目的的暴 力 对抗 活动 。其 特点 : ① 矛 盾 聚集性 。农 村群 体 性 突发 事件 不 是 一蹴 而就 , 而 是 矛盾 长期 积 累 、 化 、 深 激化 的过 程 。② 规模 膨 胀 性 。
后果 。 村群 体性 突发事 件 是危 机 的一 种社 会形 态 表 农
百人 , 千 人 , 社会 的稳 定造 成 极大 的 影 响。③ 影 响 几 对 社会 性 。事 件产 生 的影 响不 仅在 其本 身所 造成 的现实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和集体维权及其应对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和集体维权及其应对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和集体维权及其应对——由重庆万州万⼈骚动和陕西咸阳⼯⼈静坐说开去2004年9-10⽉间,连接发⽣了数起突发性公共事件,少则万⼈,多则⼗万⼈,聚集公共场所,甚⾄卧轨阻拦⽕车,引起社会强烈震惊。
中央政府及时正确地处理了这些事件,从⽽防⽌了事态的恶化和进⼀步蔓延。
其实,任何⼀个社会的转型期,都会发⽣⼀系列的社会冲突和公共维权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化调整和利益集团的重新组合,⽽有效处理这些事件以避免社会的⼤规模动荡则需要为利益调整和整合提供有效的博弈机制和表达途径。
中国这⼏起事件也不例外,回观这些事件,我们应该从中总结出⼀些有益的东西并借鉴西⽅已经历过此阶段的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
⾸先总结⼀下这⼏起事件发⽣的原因:1.群众对地⽅政府的极端不信任和政府形象的严重毁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公共信⽤⽆疑是政府最⼤的财富。
⽽公共信⽤的丧失,则是转型期政府的最⼤危险。
从这两个事件来看,政府的形象已跌⾄极低。
万州事件的起因,只不过是搬运⼯余继奎和夫妇胡权宗曾庆容的碰撞,以及余继奎的被打这样⼀个⼩⽭盾。
⽽其扩⼤成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时曾庆容夫妇的⼀句话。
据⽬击者称,当时“胡权宗称⾃⼰是国家公务员,出了什么事情花钱就可以摆平,甚⾄可以出20万要余继奎的命。
曾庆容也不⽢⽰弱地表⽰,⾃⼰家⾥很有钱,只要围观的民众来帮助打余继奎的⽿光,⼀记⽿光他可以给20元。
”①正是这句话,激怒了围观群众。
“当值班民警欲将三⼈带回派出所调查处理时,有⼈说:‘天下公务员是⼀家,棒棒(搬运⼯)被打不会得到公正处理!’围观群众闻⾔,拒绝让警车开动。
”②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公务员在群众⼼中是何等的形象。
⽽围观群众阻挡民警执⾏公务更是说明群众对于政府⾏政部门的⾏政⾏为的公正性完全不信任。
他们不相信政府部门会在这样有公务员为当事⼈的事件中公正裁断,依法处理。
他们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定会徇私包庇公务员。
社会转型期公众利益表达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没有完全发挥它传达 民意的功能 。 一些 基层行 政官员在 长期 的压力 型体制下
个 国家政治文 明发展 和社会进 步 的 重要表 现 , 也有利于巩 固政党执政 的民 心基础和合法性 。 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
形成了一种“ 报喜不报忧” 的文化 , 这பைடு நூலகம் 在
种情况之下 , 公众 的真实信息就不能及
重视公众利 益表 达诉求 , 由于个别政 确 、 面 、 整地传达 给政治决 策 中枢 时 、 但 全 完 有效 、 全面地传送到决策中枢 , 响 影 府不作为 、 政策设计不合理 以及现有体 对于利益主体 的作用是不言而喻 的。 从 权 威 性 的价 值 分 配 。 公众进行利益表 制机制不健 全等方 面的原 因 , 中国公众 现实的政治生活来 看 ,
对这样的方式失去信心的话 , 么非正 那
常 的方式和渠道就会成为必然 的选择 , 而这种带有暴力倾 向的非制度性 表达 , 将会 影响 中国民主 的发展 和政治 的稳
定 ”
治参与 , 实行 基层 民主 自治 , 建立信 访
制度等 , 取得 了可喜 的成绩 , 民主 自 但 由对于广大公 民来说 ,仍然严重缺 乏 ,
众 的利益意识逐渐萌发 , 但传统社会 的
强大惯性力量依 旧束缚着他们 。 一些新 的利益表达制度初步建立 , 但贯彻 落实 力度不够。在经济地位低下 、 组织 分散 的情况下 , 一些公众更容易采取 一些 非
的政治需求 。按照美国政治学家戴维 ・
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 要求作为政治
个体 利益诉求 的实现代 替 了组织化 的 利益表达 , 致使 它无 法发挥稳定社会 的
肃清。 体现在政治文化层面 , ” 就是公 民 意识淡薄 , 存在严重 的对政治权威 的盲 目崇拜和依赖盲从的政治心态 , 没有形 成独立的政治人格和政治思想 , 只重视
基于利益视角的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探析
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是各种社会 矛盾 冲突的综合反映
收稿 日期 :0 0一 3—1 21 o 5
・
时期的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
7 ・ 3
和集中表现。总结历来群体性事 件发生 的原因, 不难 看 出大部分群体性事件是 由民众利益受损而引起 的,
利益矛盾成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旋律。 1 .利益 分配 不 公 。社 会 转 型 导 致 社 会 中 的利 益
相互间的竞争和冲突难 以避免。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 上升为 87万起 , 0 . 2 6年超过 9万。 J0 8 0 20 年是中国 社会 的“ 多事之年” 贵州瓮安事件导致 10 。 5 余人受 形式、 就业形势、 利益关 系、 分配方式 的 日益多元化引
6 云南孟连事件导致 4 名警察被打伤, 辆警车 1 9 发了一系列城乡之间、 同地区之间、 不 不同社会群体之 伤l ; 民警使用 防暴枪 自 ,5名胶农被打伤, 人 卫 1 2 间以利益为核心内容 的复杂社会矛盾 , 为各种社会 被砸坏, 作 L . 00多辆出租汽车全城罢 矛盾最集中、 最直接反映的就是群体性事件 , 当前群体 被击中致死 ; 重庆主城区 80 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
二、 群体性事件产 生的原 因
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给群体性突发事件下 的定义, 即 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 民内部矛盾 而引发 , 由部分公众 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 目的的集体上访、 集会 、 阻塞 群体性事件 的产生是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多种因
交通、 围堵党政机关、 静坐请愿、 聚众 闹事等群体行为 , 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 【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 3
通 过这件 事认 真 总结 , 进工 作 。 改 ”¨
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探析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视角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236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探析——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视角马淑莹(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当前由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问题。
本文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入手,深入的探讨了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必要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缺失的根源以及路径选择等内容。
通过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诉求渠道,缓和社会矛盾,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利益表达;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236-2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进一步调整结构的变革时期,结构调整势必会引发社会群体的利益变动。
由于弱势群体缺乏社会资源,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加之我国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因此,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非常态化是转型期非常显著的特点。
他们采用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了严重危害。
在提倡创新社会管理的今天,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实现信息沟通、化解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型期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十二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对于执政党来说,前进中的问题比前进中的成绩更令人警醒。
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水平不高,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而导致的社会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上访问题较为突出。
近年来,我国上访案件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并且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上访群体多元化,反映问题复杂化;二是非正常上访现象不断增加即因为某个问题对政府不满而采用极端手段越级上访的现象;第二,暴力拆迁问题较为突出。
社会转型期的政府公共危机起因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及应对机制分析张庆贵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社会关系不稳定,社会规范具有中间性与过渡性,普遍的表现为“社会失范”。
第二,资源稀缺或不足,支持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社会规范运行的资源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社会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突出。
第四是纠纷发生的广泛性及普遍性的行为不规范。
当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政治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社会纠纷是比较普遍的,必须要寻求到有效的解决方式。
(一)社会转型期的公共危机形态及诱因1、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改革以来特别是在90年代下半期,中国社会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全民“分享型”或“共享型”增长到“部分获益型”增长,从全民“非零和博弈”增长到“零和博弈”增长。
在国家范围内,人与人、人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围绕各自的经济利益在市场成熟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集聚效应作用日趋明显,地区及个体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水平与可及性十分悬殊;第二,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极化指数迅速上升且达到历史最高点;第三,从国际形势来看,旧秩序与酝酿中的新秩序的相互并存和矛盾冲突,使得全球经济格局中内含了极大的结构性张力和紧张。
2、政治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确实带来了经济领域的突飞猛进,然而我们发现难以解决的经济问题,其根源往往根植于非经济领域,体制性的弊病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权力资本的恶性膨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权力不平等的加剧、宪政体制的缺陷、司法腐败的泛滥、行政权力的滥用、新闻监督的乏力、基层政权的恶性病变等。
正是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及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交互作用造成的传统权力结构畸变和传统权威模式的失效,使得旧的政治社会体制控制宏观、协调矛盾、平衡冲突、扼制腐败的主动性和能力有所减弱,于是危机的出现就具有了体制性的诱因。
第一,在政治层面,虽然行政观念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效能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思维模式仍有待于进一步步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接轨;第二,来自信息技术的挑战与机遇也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实际运作方式和根本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市场化浪潮的兴起对公共管理本质的冲击和全球化对公共管理范围和结构的影响;第四,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是法治问题,对于一个能够抵御冲击的良性社会体制,法治是重要的基础。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成因解析——基于利益的视角
1开益受损 : .U 群体 性事件发生的根本 原因 社会转型势必带来社会 资源的再分配过程 , 由于社会 资源的有限性 与人 的欲望的无 限性必然会产生矛盾 , 而且 不同主体利益需求在一定程 度上会有极大 的趋 同性 , 又 这 使得原本 稀缺 的需求实现 条件更 加匾乏 ,加剧 了彼此 矛 盾。有关研究表 明,群 体性 事件” “ 往往 直接起源于群众利 益被侵害 。“ 份公开材料显示 , 一 在过去 的土地 征用 中, 一 些地方政 府 占有土地 利益 分配 的 2 % ~3 %,开 发商 占 0 0
这 些 问题 如果 没有得 到及时有效 解决 的情况 下往 往 引发 群 体性 事件 。 ‘
增长到 8 万起 , . 7 并且其 中 9 %以上的群体 事件是 由民众 9 利益受侵 害引起 。” 益 矛盾 已经成 为群体性事件发 生的 嘲
主旋律。
3 益表达受挫 : . 利 群体性事件发生 的重要原 因 随着社会转 型不 断深入 ,群众 的民主意识 不断增强 , 维权及政治参 与意识 日益旺盛 ,对 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 ,
作 者 简 介 :唐伟( 92 )男, 1 8- , 新疆喀什人 , 南大学 20 级研 究生, 究方 向: 海 07 研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
l e y Res ar Th or e ch l
I学 嘲 麟 嘲 黼 埋 黼 嘲 论 l
可 以给各级领导造成压 力 , 能较快解 决问题 , 使本来 能在 法律程序 中得到解决 的矛盾逐渐演化成群体性事件 。 二、 积极构建利益调节机制预 防群体性事件 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里 , 同社会 阶层具 有不同 不 的利益需求 和价值偏好 。因此 , 平等的利益主体间出现利 益 冲突和失衡在所难免 。 群体性事件作 为社会运行 中一个 不 和谐 的音符。 要使社会变得和谐 , 消除不和谐的因素, 需
公众利益表达与群体性事件探讨
关 键 词 : 益表 达 ; 体 性 事 件 ; 益 表 达 机 制 利 群 利
中图分类 号 :9 C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9 ( 0 O 1 — 1 10 1 7 —1 8 2 1 ) 90 0 —1
摘 要 : 据 国 际社 会 发 展 的 经 验 , 制 转 轨 和 社 会 结 构 快 速 转 型 时 期 , 是 利 益 格 局 剧 烈 变化 、 盾 冲 突 多发 的 特 殊 根 体 也 矛
时期 , 国 贫 富 差 距 拉 大 、 资 纠 纷 频 发 、 治 腐 败 等 问 题 严 重 影 响 着 我 国 的 社 会 政 治 稳 定 。 长 期 存 在 的 人 民 内部 矛 盾 日 我 劳 政
N O 9, 01 .1 2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s rd n ut dr ui s T a eId s y n r
21 第 l 0 0年 9期
公众 利益表达 与群体性事 件探讨
滕 学 为
(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刑 事 司法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中 湖 3 0 4
忍 耐 的程 度 时 , 会 爆 发 出来 , 起 社 会 的 动 荡 和 不 安 。 便 引
切 要 求 我 们 建 立 起 完 善 的 预 警 机 制 , 时 准 确 的 把 握 社 会 及
中 的 矛 盾 与 摩 擦 , 可 能 酿 成 社 会 问 题 、 碍 社 会 稳 定 和 社 对 妨
利益诉求 , 由于强势 群 体 和 弱势 群体 所 占有 的社 会 资 源不 决 策 的及 时 与 准 确 ; 三 , 立 完 备 的 突 发 事 件 管 理 制 度 和 紧 第 建 均 衡 导 致 两 个 群 体 的 利 益 表 达 机 会 也 不 均 等 。 第 二 , 度 急状态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应对 突发 事件 和复杂局面的机制 、 制 化 的 利 益 表 达 渠 道 不 畅 通 。 在 我 国 现 行 框 架 内 , 国 公 民 处 理各 种 利 益 关 系 和社 会 矛盾 度化 的利益表 达 渠 道 主 要有 两 种 : 选举 和信 访 。选举 权 风 险 面前 处 变 不惊 、 速 反 应 、 断处 置 。 迅 果
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判断和对策思考
4群 体 性 事 件 从 理 论 上 讲 也 具 有 正 向社 会 功 能 .
政治性 的 , 于人 民内部矛盾 。 属 因此 , 群体 性事件是可
以通过做工作 而化解掉 。 邓小平 曾指 出 :好 多事 故都 “
不会做工作 , 不会做人 的工作 , 不会 从社会 功能的角度 , 群体性事件 的副作用 和社会 是 因为不会 管理 ,
使某些群体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 , 导致群体不满情绪 尖锐化 的表现 。 和怨恨不断滋长 ,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因素 。 正如邓 小平指 出的 ,每项 改革 涉及 的人 和事都很 广 “
此 ,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是各种复杂 因素聚合 的产物 , 是社会转 型不可避免 的阵痛 。
2 . 群体性事件是人 民内部矛盾的极端表现
群体性 事件 的产生具 有一定 的必然 性。 社会 转型 会 明显增多 , 的还会 日益 突出起来 , 是新 时期的 有 这
期是社会结 构错动 、 社会 问题增多 、 社会 秩序失范 、 社 会风险易发 的时期 , 易引发群 体性事件 。 极 特别是 当
一
前改革 正处 在不断调适 、 不断 完善 的过程 之 中 , 这会 致 的基础上 , 部矛盾在 一定时期 内 、 局 在某些 问题上
型时期社会结构调整过程 中的正 常现象 。 综观人类社 具有敌对性 , 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 , 非政治性的 , 是人 会 的发展历史 , 大凡社会 变动变革 时期 , 往往 是群体 民 内部 矛盾 的反 映 。
性事件 的高发期 。正如美 国政治学家塞缪尔 ・ ・ P 亨廷
但 是 , 可否认 , 体性事件 又是人 民 内部矛盾 不 群
顿指 出的那样 , 虽然 “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 , 而现代化过 极端化 的一种表现 。 当前 , 民内部矛盾 和群体性 事 人
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民利益诉求困境研究——基于公民参与的解决思路
改 革 开放 以来 , 中 国 已进 入 社 会 转 型 是 人 民公 社。人 民公社 实行“ 政社合 一” 可 行 的渠 道 是 通 过 自下 而上 的信 访 渠 的关键 时期 。中国社会 的生产 力和生产 的制度 , 即把 基层政权 机构 ( 乡人民委员 道 。而现行 的官员 考核机 制 以及 在社会
的解 决 思 路 。
社会流动程 度大大提 高 , 社会联 系越来 越 民往往集体 失声 , 导致 了农 民成为社会发 密切而 广泛 ; 社会 价值观念 多元化 , 传 统 展中的弱势群体 。与此同时 , 农 民个人往
价值信仰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 社会 心态方 往受 其 经济 条件 、 教 育程 度等 因 素的 影
稳定、 忽视农 民的利 益诉求 , 农 民群体 已
迫近爆 发 的临界点 。重视农 民等弱 势群 体利益诉 求 , 解决 利益诉 求困境 , 畅通利
但 随着社会 阶层的 吸纳 了大 量 从农 村解 放 出来 的劳 动 力 。 益诉求 渠道多种多样 , 伴随着改革开放 , 农 民这一群体逐渐产生 分化 , 与处 于弱势地 位的农民群体有关的 分化 , 原有 的农村 政治秩序遇到 了前所未 利益诉 求渠道 变得却 少之又 少。在现 实 有 的挑 战 。笔 者从公 民参与 的角度 考察 生活 中人大 、 政协 、 工会 、 妇联、 共青 团等 以及基层 农 民利益诉求的现状 , 认为在现 阶段农 民 组织成员精英化现象 比较普遍 , 利益诉求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
面出现焦虑与迷茫 , 由于社会 的急剧变化 响 , 导致 了在现有 的农村秩序下农 民的利
所带来 的压力 以及不 断加剧 的竞争 所带 益诉 求很难被有效反馈 , 直接导致 了农 民 来的压力 , 人们 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越来越 参与度不高。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滞阻与实现途径
前, 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 已达 1 4 . 亿一1 8 . 亿人左右 , 约占
全 国总人 口的 l % 1 ‰ u如 此庞大 们的利益是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体现 ,
化工 等行 业 , 事的 多是苦 、 、 、 、 的工种 岗位 , 劳 从 脏 累 险 差 且
改制和城市 化建设 的过程 中也 产生 了许 多新问题和 不稳定 因素 。与 此 同时 , 庞大 的社会 弱势 群体 正在形 成 。 目 一个
动时间较长, 这些对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二 , 拖 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 ,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受侵害。据国 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4. % 1 9 的农民工不能及时拿到工资, 5 .% 0 1 的农 民工加班得不到加班补贴。 第三 , 劳动安全
l
— — — — — —
i
I毫
—
二_ ————_二— 二 _
鬈
JOU RN OF AL CHENGD U NS T T l I TI U E
n F P I R II 1 r An M I ST R AT I W N T n g
不但失去 了政府 的强力支 持 , 也 l 一, 理 在法律方 进一步完善涉及农民工 面, 权益保障的 法律法 下岗工人在脱离原单位后 ,
身利益诉求的愿望加剧。但是 由于制度安排不合理 、 代言组织不到位、 表达渠道不畅通等原因, 他们的
f 能力弱, 权益受 到不同 程度的损害, 这使得农民_、 T 失地农民 下岗 - 、 职工、 校毕业生等弱势 高 群体表达自
j 利益表达受阻, 本文提出通过强化政府主渠道、 构造社会渠道以及完善法律渠道三条途径来积极构建畅
公众利益表达与群体性事件探讨
公众利益表达与群体性事件探讨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时期,也是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矛盾冲突多发的特殊时期,我国贫富差距拉大、劳资纠纷频发、政治腐败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
长期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积月累之后愈发严重,群众的利益诉求也不断增多,如果这些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和满足,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要维持一个动态的社会政治稳定必须建立起坚实的物质基础,倾听社会各方、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平衡各阶层、各地区的利益分配,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社会宣泄机制和政治稳定预警机制,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经济建设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标签:利益表达;群体性事件;利益表达机制1 我国“利益表达”的现状与群体性事件利益表达就是一定的利益表达主体,通过一定渠接或间接地向利益表达客体反映情况、提出意见、主张利益,并以一定的方式努力实现其既定目的一种政治参与行为。
俗话说“不通则痛”,当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有强烈的诉说欲望却无处诉说或即使诉说也无人理睬的时候,群众内心便会产生强烈的怨恨和不满,当这种愤恨积累到群众无法忍耐的程度时,便会爆发出来,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总的来说,我国当前利益表达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利益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利益表达机会不均等。
如果把我国社会分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那么强势群体由于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较高,在社会决策中有能力行使更多的话语权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弱势群体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限制,则很难顺利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由于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均衡导致两个群体的利益表达机会也不均等。
第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在我国现行框架内,中国公民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主要有两种:选举和信访。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表达利益渠道的最根本途径。
公民通过行使选举权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管理国家的权利,但是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一方面不能保证每个公民都能行使选举权,另一方面不能确保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利益代表关系,主要选举作为公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作用就非常微弱了。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问题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问题研究 杨泽鹏∗ 摘 要:论文结合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呈现形态和特点,分析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成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系统治理的构想,加强群体性事件治理与防范,要着力区域政治生态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群体性事件应对体系建设,实现群体性事件综合治理。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 引言 我们正经历着最为深刻的社会变迁,我们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过渡,我们正经历着从义务社会向权利社会的艰难转型。
“中国正处在从前现代化或者前现代向现代过渡的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当中。
”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集中凸现。
“生产盲目性和生产过剩现象恶性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失业增多,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败金主义思潮和社会腐化现象回潮等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弊病正越来越多地暴露”②这些弊病在社会局部以激烈冲突的形态呈现,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社会转型期,社会区域性政治生态扭曲,产生社会公权力的异化,加之社会管理创新供给不足,没有社会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的跟进,导致大量的社会纠纷难以排查化解,在社会公众法制意识普遍淡薄的区域,当群体性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救济,往往由于偶然个体事件引发社会某类群体情绪的失控,经过媒体和互联网的聚焦式介入,态势得不到及时控制,形成群体性的围堵党政机关和公检法司办公住地,公共秩序受到破坏,严重时产生群体性打砸抢行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定,甚者酿成政治动乱和社会动荡的社会事件。
对群体性事件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模式进行治理和防范,将严重干扰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选择社会转型期由于利益纠纷产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需要认知其呈现的形态和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复杂成因,以优化区域政治生态为前提,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体系化应对处置构建,在法治化的轨道下坚持体系化治理和防范。
转型时期利益协调机制的问题及改革路径
转型时期利益协调机制的问题及改革路径
李姿姿
【期刊名称】《理论视野》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益协调机制经历了重大调整,但依然存在利益格局失衡、利益表达渠道单一、利益整合机制滞后以及利益矛盾调处方式简单等问题.通过建立制度化的多元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扩大公民参与以及建立多元化的矛盾调处机制,将有利于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李姿姿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企业青年的多元化利益需求及协调--对广州番禺原野庄园利益协调机制的分析[J], 王义明;郑晓芬;刘施燕
2.利益协调制度分析与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J], 杨高宇
3.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J], 仇喜雪;侯茂章
4.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协调问题——利益协调问题系列谈之一[J], 鲁滨;袁晶明
5.健全和完善利益协调和利益保障体系——利益协调问题系列谈之四 [J], 鲁滨;袁晶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众求助方式转向及其道德风险化解--基于2019年新冠疫情的国家-社会关系诠解
公众求助方式转向及其道德风险化解--基于2019年新冠疫情的国家-社会关系诠解申光明【期刊名称】《社会工作》【年(卷),期】2022()5【摘要】随着理性化在现代社会蔓延,人们的求助行为逐渐转向公共领域,尤其在社会危机事件中,这种求助行为的公共转向愈加明显。
2019年新冠疫情打乱了原本稳定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严格的社会管理客观上促进了网络空间的新一轮活跃,网络上集中涌现了大量求助信息。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笔者在网络上收集的1275条求助案例,将研究聚焦在网络求助行为上,通过对国内疫情早期发展的整体历时性分析,从国家—社会关系视阈理解疫情中求助者求助行为的公共转向及其道德风险。
新冠疫情期间出现的网络求助作为一种过程性的手段,因国家—社会关系不平衡而出现,它不可避免地向现实社会施加其影响力。
网络求助随着举国抗疫的不断胜利而消解,网络求助只是短暂的、非常规性的手段,对其效果也不可过度乐观,它利用舆论的力量扩大社会影响从而达到正义目的,是一种非正常的求助途径,虽然偶尔有效,却也因其所面临的巨大道德风险,无法成为一种常态。
通过建设“市场—政府—社会”协同的应急救助机制,将网络求助渠道建设纳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以高效的常态化社会帮扶通道给予及时回应,动员多方力量积极参与网络援助,将有助于化解求助的公共转向带来的负面风险。
【总页数】17页(P65-79)【作者】申光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相关文献】1.政治社会学视角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反思——基于我国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观察2.新冠疫情下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方式研究——基于42所“双一流”建设院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分析3.新冠疫情下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方式研究--基于42所“双一流”建设院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分析4.新冠疫情对我国家庭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及市场预见5.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求助方式调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利益集团的思考
关于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利益集团的思考
陈雪艳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08(007)002
【摘要】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下中国利益和大众需求日益多样化,体现为更广泛且更经常的公众参与形式的利益集团,介入政府事务和政府政策过程,包括决策和执行,是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代表着不同利益和要求的利益集团,既可以将这些要求输入政府的政策过程,进而最终汇合为能够比较完整和全面地体现大多数人公共利益的政府政策和管理行为.但中国社会利益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应采取不同的决策方针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逐步实现社会利益集团行为的有序化.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陈雪艳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性思考 [J], 庞祯敬;雷雯
2.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由泰国“红衫军”事件引发的思考 [J], 刘冷
3.拨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迷雾:本性、困境及其对策思考 [J], 朱经纬;
4.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思考及对策——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 [J], 袁新
5.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领导哲学的思考 [J], 周文彰;宋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调整的对策建议
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调整的对策建议袁金辉【摘要】@@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矛盾,由此实现利益均衡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改革的过程,也是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过程.利益格局的调整,往往带来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协调利益关系.【期刊名称】《行政管理改革》【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5页(P63-67)【作者】袁金辉【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部【正文语种】中文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矛盾,由此实现利益均衡的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改革的过程,也是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过程。
利益格局的调整,往往带来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协调利益关系。
一、当前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利益关系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突出问题,表现为社会各阶层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矛盾层次加深,复杂性加大,对抗性增强。
具体说来,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协调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阶级阶层利益关系不协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我国社会结构重要方面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
首先,农民阶级出现重大的裂变及分化,大批农民工进城及各地城镇化的进展,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经济地位、职业结构、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大的变动;其次,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组合,不但出现了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人阶级队伍,而且由于企业破产、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一批工人下岗失业,成为新的困难群体;再次,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
不同的阶级阶层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各利益群体分别占有自己的位置,从而构成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结构。
社会转型期我国邻避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逻辑及治理路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视角
社会转型期我国邻避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逻辑及治理路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视角作者:马胜强,关海庭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马胜强1,关海庭2(1.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2.北京大学,北京100871)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邻避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期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因素。
社会精英对邻避设施所在地民众的动员及组织、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及选址的“封闭化”、地方政府在邻避群体性事件中的低效回应、大众传媒的“扭曲化”宣传及网络谣言的“泛滥”,共同构成了邻避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逻辑。
面对邻避群体性事件的挑战,在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利益主体共同配合的基础上,社会精英理性的利益表达和政策参与、相关企业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地方政府完善的环境决策协商机制及政府回应方式、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合理引导,构成了“利益共赢”路径下邻避群体性事件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邻避设施;邻避群体性事件;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共赢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8)02-0011-08一、邻避与邻避群体性事件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的客观需求,地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在此过程中,部分带有明显负外部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生产,招致了设施所在地居民的不满情绪乃至抗议行为。
近年来,由此类设施选址、生产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各地屡见不鲜。
20世纪70年代,迈克尔·奥哈尔(Michael O’hare)首次对“邻避”(Not On My Block)现象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机场、监狱、垃圾填埋场、能源工厂等设施的建设,尽管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整体性提升,却极易招致设施所在地居民的抗议和反对[1]。
埃米莉·利夫齐(Emilie Livezey)则首次使用NIMBY(Not In My Backyard)来形容美国社会对化工垃圾的反对态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