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物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平面镜成像是如何发生的?”“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如何用光线表示平面镜成像?”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教师适时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验证问题答案,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实验探究中的发现和心得,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设立小组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促进小组成员积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提高其知识梳理能力。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平面镜成像吗?你们认为平面镜成像是什么原理呢?”激发学生思考,引发讨论。
3.教师总结:平面镜成像是一种光学现象,它是光的反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光线反射、成像规律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并进行总结。
2.教师提醒学生在作业中注意成像特点、原理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更多知识,提高其拓展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答案,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强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面镜成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1)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巩固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成像原理和特点。
2.提出问题:请学生尝试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3.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神奇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水中倒影”、“镜子迷宫”等,让学生感受到平面镜成像的趣味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平面镜成像概念: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是一种光的反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特别是虚像的概念。
2.实验操作中观察和描述成像现象的准确性。
3.将平面镜成像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如穿衣镜、潜望镜等,引出平面镜成像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平面镜成像打下基础。
2.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字数:1016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平面镜成像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好奇心强:学生对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充满好奇,如穿衣镜、潜望镜等,这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契机。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强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涵盖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3.教师挑选典型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共同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相关知识点。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对照答案进行自我检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复习巩固。
3.设计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求实验操作步骤明确,数据记录准确。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结论等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加深对成像原理的理解。
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分组合作,共同进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针对本章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围绕以上三个部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学生可能会对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产生困惑,特别是对于成像的虚实性和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等概念。此外,他们可能对实验操作中的细节把握不够准确,如如何准确测量像和物的大小等。同时,将平面镜成像原理应用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对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构成一定的挑战。
- "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物像距离相等,成像虚实性判断。":引导学生思考物像位置的判断和成像虚实的理解。
- "生活中的镜像现象,你能找到多少?":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镜像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成像的虚实性等。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平面镜成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平面镜成像的重点,强调成像特点和原理,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理解。
-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合作、交流、评估等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学生通过学习平面镜成像,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
教师备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a.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有哪些?
b.如何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课后阅读:阅读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科普文章或视频,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提交要求: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三)情感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心得,解答其他小组的疑问。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观念,巩固正确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布置一些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学活动: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数学原理,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应用拓展,提高能力: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总结反思,巩固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5.应用拓展: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4.3《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4.3《平面镜成像》教案

课题名 4.3平面镜成像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科学思维通过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体会虚像的形成原因。

三、科学探究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平面镜,两支相同的蜡烛、支架、方格纸(或刻度尺)、火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国家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

在平静的水面,国家大剧院和它的倒影相映成趣,宛如一个巨大的蛋壳。

这个倒影实际上就是大剧院在水中的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后,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二、新课教学(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人照镜子时,看到镜的像和人的大小相等。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可能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实验器材:平面镜,两支相同的蜡烛、支架、方格纸(或刻度尺)、火柴。

提示:设计实验时,应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和猜想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证实或否定你的猜想。

实验中要如实、准确地记录实验结果。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玻璃板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接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设计不同难度的物理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平面镜成像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设计有趣的物理小游戏,如平面镜成像接力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如为什么我们在镜子前低头,镜子中的像也会低头?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是如何产生的?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全面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通过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记忆。如让学生回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总结成像的特点。
2.设立课堂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理解程度。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巩固知识点。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如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2.介绍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虚像、与物等大、物像对称等,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成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能用对称法画出平面镜的虚象3、情感目标①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物、镜和镜面三者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③通过铜镜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

施教策略: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课后小结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课后习题1、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2、验证平面镜成像与距离有无关系及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3、思考题:某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钟上显示的时间是3:15,其实际时间是多少?做一做,并思考为什么?4、探究活动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板书平面镜一、平面镜:表面平的镜子二、平面镜成像特点1、成虚象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三、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主要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镜子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实验法: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和应用。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镜、玻璃板、蜡烛、图片等。

2.学具:记录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镜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镜子有什么认识?镜子是如何成像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镜成像。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平面镜成像实验,呈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举例生动有趣,让学生充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实质。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拍、化妆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4.通过学习平面镜成像原理,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策略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利用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科学方法,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例如,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索意识。例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在进行实验时,小组成员共同观察现象,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的大小、距离、虚实等。
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3.学会使用平面镜进行成像实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2.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例如,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例如,对学生在实验、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例如,学生在课后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教师进行反思和调整。
2.引导学生运用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科学方法,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4.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4.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4.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动画或视频形式展示平面镜成像过程,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5.适时给予积极反馈,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实验操作的误差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通过举例说明、重复讲解和个别辅导来帮助学生理解;对实验操作进行详细指导,确保实验准确无误;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和小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策略;定期回顾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在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深入探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生生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报告环节,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发现,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
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观察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成像原理。
3.编写一篇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应用实例。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
2.讨论主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实际应用。
3.讨论要求:
a)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讨论。
b)每组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至少两个实际应用。
c)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4.教师点评: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纠正错误。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涵盖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应用。
a)像与物大小相等、正立、虚像。
b)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平面镜成像公式:1/f = 1/do + 1/di,其中f为镜的焦距,do为物距,di为像距。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理解。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作业提交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
2.作业要书写工整,表述清晰,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3.小组合作任务需注明组员姓名,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
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b)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反馈。
c)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介绍2.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3.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4. 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平面镜成像相关问题的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数据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进行实验演示。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 数据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5.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个人表现。

3. 评价标准:能准确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分析准确,能合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直尺、光屏、白板等。

2. 教学媒体:PPT、视频资料、实验图片等。

3. 辅助材料:实验指导书、作业模板、参考资料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实验演示。

2. 第2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平面镜成像特点。

4.3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3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规律、特点及平面镜的应用。

教学难点:实像和虚像三、教学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环节一:导入新课让一位学生上台照镜子,其他学生观察感受人和像的大小、远近等现象,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平面镜成像的问题?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信息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1、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等/不相等)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不相等)学生进行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设计实验提出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问题1、怎样才能确定像的位置?2、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怎样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与交流,提出思路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验设计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器材分为两类(玻璃板厚度不同,蜡烛种类不同),学生分别用两类器材进行探究。

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疑惑。

分析与论证对学生实验数据投影展示,分享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

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环节三:巩固提高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二预习目标: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后的进一步延伸。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的基本概念。

但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和规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例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学会用平面镜成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和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实验法: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实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镜、玻璃板、蜡烛、白纸、直尺。

2.实验材料:多媒体设备、实验报告册。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学生分享对平面镜成像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

呈现(10分钟)1.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学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2.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拓展(10分钟)1.教师提出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实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并会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并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学会区分虚像与实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理解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重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现象教学器材:平板玻璃(厚、薄)、笔、蜡烛两根、方格纸、平面镜、刻度尺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展示平面镜中的“你”和剧院中的倒影图片,进入情境。

美丽的剧院倒影有水面反射形成的,生活中有许多镜面,如平静的水面,大大小小的镜子,光滑的金属器具(铜镜)表面等,引出平面镜概念并且可以成像。

观察课件:镜前观像,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特点:(观看课件动画视频,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展示交流并总结)1、把一张的方格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并将玻璃板的位置在纸上画出来。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用实心小圆点符号记录下这个位置(1)。

3、在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看上去它跟点燃蜡烛的烛焰像完全重合为止,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情况,做好两只蜡烛的位置(11)并记录。

4、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讨论:烛焰的像和物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或“不相等”).5、、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再重复以上(2)和(3)步骤上面的操作,记下每次次数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①②③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平面镜)的距离,再用刻度尺或量角器量一下这条线与平面镜重合那条线之间的夹角。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4.3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4.3平面镜成像(教案)

第3节平面镜成像【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探究;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两根相同的蜡烛、平面镜、大白纸、玻璃板、球面镜、刻度尺学生:三角尺、大白纸、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动画——猴子捞月,提出问题:为什么猴子误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让学生思考(附:动画要点图片)学生分析:水面就像一面镜子,就像人照镜子一样,镜子里面出现人的像,同样道理,水里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出探究的课题——《平面镜成像》。

二、新知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学生小组中提前准备镜子,让学生照照镜子,感知平面镜成像,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平面镜成像中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从平面镜外面,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的与外面物体相同的另一个物体。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猜想,并将猜想归类。

学生猜想、讨论、表达观点。

教师分类汇总学生的观点,去除不合理的猜想,归纳总结:(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教师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如: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可以用两支相同的笔。

学生实验:用两支相同的笔进行实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实验成功了吗?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另一支完全相同的笔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另一支笔,而看不见像,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并以“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主题,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选一个平面镜成像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要求如下:
a.问题具有实际意义,能引发思考。
b.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
c.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及结论。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2.强调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增进亲子互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课后进行充分的复习和思考。
2.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实验和实际应用。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面镜成像现象,如使用坐标系、几何图形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平面镜成像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比较、分析、归纳等,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尤其是像与物的距离关系和成像大小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

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学生分析】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的重点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和大蜡烛各一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

教师课件展示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2)像是“近大远小”(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去验证的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像与物相对镜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设计实验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明确探究目标,然后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教师可以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替代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教师把学生分为2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试试看,行不行。

(玻璃板暂不取出)。

教师提出: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有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所成像的位置上。

教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相当于一个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自由发言: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无法透过。

教师: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课件显示: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是虚像。

)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学生:虚像。

教师: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教师启发: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

我们看见物体在平面镜内成的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

教师:非常好!(提问)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学生: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教师:那么怎么办?学生: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教师: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学生: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教师: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重做实验。

但在实验前同学们要注意: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玻璃板如何放?实验时蜡烛是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师生讨论得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

实验时玻璃板一定要竖直。

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重做一遍实验,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纷纷换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如上图所示)。

实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并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4、分析和论证: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证据一:玻璃板或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证据二: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教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课件显示)通过作图来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知道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巩固光的反射规律知识。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

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点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

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教师:树在水中的倒影是什么?为什么是倒立的?让学生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

原因是:水面相当一块平面镜;树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树的像,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所对应的物点“等距”;所以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

引导学生分析所成的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像(顺势给学生引入“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5、评估与交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还想去验证哪些猜想?相应的实验方案是什么?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虚像。

(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察。

四、反馈练习(课件显示)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C.物体的大小有关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2、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 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 cm。

3、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4 、在图上1中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答案见图2)。

附:探究报告单课题:平面镜成像提出问题: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进行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用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用平面镜做实验;(2)换用玻璃板做实验;(3)记录数据的表格:分析和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评估与交流: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课后同学们自己探究一下。

【教学反思】本节课虽然是学生分组进行的探究活动,在考虑实际情况下,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按部就班地进行。

避免放得过松,导致探究活动进行不完,同时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

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也不必让学生严格遵守探究的步骤,不要用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