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的整体周流与互动共生
共生共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
域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较 快 , 域 内企 业 投 资 规 模 扩 张 , 区 经
分析
( ) 域 经  ̄ x 高 职 教 育 的 影 响 一 区 - . J 1 区域 经 济发 展 水平 决定 了高职 教育 的速 度 、 .
质量 和规 模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水 平 、 构 、 次 , 结 层 对
关键 词 : 区域 经 济 ; 高职 教 育 ; 系 : 关 问题 ; 径 路 中 图 分 类 号 : 79 2 G 1.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64 2 1 ) 1 0 2 0 10 2 1 (0 2 l — 12— 3
一
、
高职教 育与 区域 经济 共 生 共 振 关 系 的特 征
程 度 以及 地 方 政 府 对 高 职 教 育 的财 政 投 入 。 纵 观 我 国东西部 高职 教育 水 平 , 以发 现我 国东 部 沿 海地 可 区 经 济 发 展 较 好 , 些 地 区 的 高 职 教 育 规 模 、 度 和 这 速 质 量 明 显 好 于 中西 部 地 区 , 就 是 说 , 域 经 济 发 展 也 区
产 业 和 高 端 产 业 。 常 州 “ 二 五 ” 间 将 大 力 发 展 十 期 光伏 、 导 体照 明 、 器人及 智 能装备 产业 、 意 、 半 机 创 新
能源 车辆 等战 略性 新 兴 产业 , 州高 职 教 育 要具 备 常 前瞻性 和 前沿性 , 养相 关专 业技术 复合 型人 才 , 培 在 满足 区域 经济 发展需 要 的同 时 , 高学生 的就 业率 , 提
新 能源 、 材 料 、 子 信 息 、 物 技 术 及 医 药 等 五大 新 电 生 产业 骨 干龙 头企业 , 济 运行 质量不 断提 高 , 体效 经 整 益 持 续 快 速 增 长 做 出 了重 要 贡 献 。 2 推 动 区域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 区 域 经 济 产 业 结 构 .
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的整体周流与互动共生
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的整体周流与互动共生摘要由于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生态文化的整体周流渠道和机制尚未形成,且整体周流缺少应有的驱动力,因此整体流转不畅;园区5所高职院校因结合而获得很多社会层面的资源,生存价值和生存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但5所高职院校之间缺少管理层面深层次的互动,因此共生效应并不明显。
为促进园区文化的整体周流和互动共生,建议建立园区文化交流的压力机制。
关键词高教园区;常州;生态文化;整体周流;互动共生一、高职教育园区文化整体周流与互动共生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整体周流和互动共生是文化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
整体周流包括整体内部诸多层次间的环向因果关系,网状结构关系,能量、信息、物质的发散式传递与回应关系,生发与压抑的动态制衡关系,同化与顺化的协同发展关系等[1]。
互动共生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某一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共生是生物之间相依为命的互利关系,共生双方都通过这种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了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生存[2]。
共生理念尽管基于人们对生物现象的认识,但在现代生态学、哲学的视野中,已超越了纯生物学的范畴,成为人们认识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的有力武器。
互动共生是文化生态中的功能性原理。
对于具体的某个教育园区来说,互动共生揭示了园区中各校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同步提升着各校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质量。
本文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进行深入剖析。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占地7400亩,筹建于2002年,已正式运行9年。
园区由5所高职院和1所本科院校组成。
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性质不同,且没有参与园区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共建、共管,为使论述更具典型意义,作为一种文化考察研究,本文对园区内本科院校情况不进行专门论述,而主要针对园区内5所高职院校及与其相关的高职教育园区管委会进行讨论。
《江苏要情动态》常州科教城打造“产教要素共同体”的实践观察
《江苏要情动态》常州科教城打造“产教要素共同体”的实践观察“最江苏”导读常州科教城是我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高教园区。
近年来,通过打造共享、融合、创新、连接、生态的“产教要素共同体”,有力助推了地方优势产业和创新经济发展,值得关注。
请关注本期《江苏要情动态》要目文章。
常州科教城打造“产教要素共同体”的实践观察中经社分析师吴琼赵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我国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然而,在新经济背景下,地方产教融合实践正面临“老问题”与“新挑战”并存局面。
常州科教城是我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高教园区。
近年来,通过打造共享、融合、创新、连接、生态的“产教要素共同体”,有力助推了地方优势产业和创新经济发展,值得关注。
新形势下产教融合“老问题”与“新挑战”并存产教融合是破解高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脱节问题的关键。
深化产教融合,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领、推动、支撑产业发展影响重大,作用巨大。
2014年,教育部首次举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当时仅8家企业发布245个产学合作项目,提供经费1200万元。
2018年,仅第一批项目指南就有346家企业发布项目14831项,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约35亿元。
按比例测算,2018年第一批项目参与企业数为2014年的87倍,发布项目数为121倍,提供资源是500倍。
2018年至今,我国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陆续出台多项产教融合政策,产教融合进展更为迅速。
然而,调研发现,当前,产教融合老问题仍未解,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体系尚未及时迭代升级,新的挑战正逐步显现。
——三大老问题并存,产教尚未实现深度融合问题一: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仍存。
校企合作关系相对脆弱,仍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较低水平,利益关切未能得到很好保障,呈现出典型的“一头热、一头冷”特征。
企业认为与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会无形增加运营成本,也难以承受学生实习安全风险。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知识 经济 的发 展 , 来 了 区域 经 济 的 崛起 。常 带
业 教 育 园区如何 与 区域 经 济 的 互 动发 展 , 就 成 为 也 当前 常州 高等 职业 教育 园 区科学 发展 所面 临 的一个
重 要课 题 。
州高等职业教育 园区作为 高职人 才培养 的重要 基 地, 以其职业 教 育 资源 共 享 、 势 互 补 、 约 发 展 的 优 集 显著 特点 , 区域 经济 的联 系最 为 直接 、 为 紧 密 。 与 最
vl met f o t n akadr o a eo o c e p n c i a p r n g n cn mi o o va ol e l i .
呵 wo l h h oai a euai o e rg n lcn m c it at edvl met nm:i e v ct n ct nz n;e o a eo o ; e cv ee p n gr old o i i n r i o
第 8卷
第 4期
常 州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o . 1 No4 8 Au . 0 9 g 2 0
20 0 9年 8月
J u n fCh ng ho c to a l g f I f r t n Te h o o y o r a o a z u Vo a i n lCo l e o o ma i c n l g l e n o
随着 我 国高等 职业 教 育 的改 革 发 展 , 产 学 结合 、 “ 校
企合作” 日益成为高 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为 成
高职 院校人 才 培养质 量提 高 的依托 和支 撑 。在这 种
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 院校近些年 出现的一种新 争力的关键环节 , 从实训体 系的配套建设 、 师资合 的专业建设理念 , 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 是专业建设 力的集聚与辐射 、专业竞争优势的适 时性营建人 的高级水平 。通过专业群的建设 , 有利于形成专业 手 ,将有限的资金集 中投入到专业群 的系列化实 群体优势 , 增强高职院校 的核心竞争力 ; 有利于实 训室建设中 ,以完善而先进的体系化实训 中心为 现师资和实训资源的共享 , 降低专业建设成本 , 是 载体 ,形成让学生拥有优越 的实训条件与环境 的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专业群 实践教学优势 ;将师资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的 的布局 和调整直 接依据相关 产业群 的组成 和发 调整与优化作为合理布局专业群中各个专业 的切 以“ 比例和 “ 双师素质 ” 的不断提高为 展, 使人才培养工作能紧扣产业 的人才需求变化 , 入点 , 双师 ” 牵引,形成实力雄厚的专业群师资整体合力 的集 典型地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 、 服务经济的特色。 约优势 ; 将专业 目标 的相对一致性 、 实训投入 的相 高职教育 园区专业群建设现状 对集 中性和长、短期专业建设 的相对统一性有机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经过几年 的建设 、改革和 地结合起来 , 营建师资 、 实训 、 科研 、 教改、 专业 与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县域办学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校地资源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取得更好的发展,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探索路径。
校地融合不仅可以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校园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县域办学的发展。
通过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围绕校地融合协同共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分析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探讨合作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实践案例展示校地合作的成果和优势,最终对这种模式的成效进行评估和总结,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校地融合的意义校地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
校地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地融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各方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
校地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地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基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师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校地融合还可以促进地方社会文化和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相互交融。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地方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也可以为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析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要素、原则及载体——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C h a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L i g h t 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a n g z h o u 2 1 3 1 6 4 ,C h i n a )
Cu l t u r e J o i n t Fa c t o r s ,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 Ca r r i e r s
— —
A Ca s e S t u d y o f Ch a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Li g h t I n d u s t r y Te c h n o l o g y
I n s t i t u t e o f L i g h t I n d u s t r y I ' e c h n o l o g y a s a n e x a mp l e ,t h e c a mp u s — c o r p o r a t e c u l t u r e j o i n t s h o u l d c a r r y o u t
Abs t r a c t : T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h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d e t e r mi n e t h a t i t s h o u l d b e c l o s e l y l i n k e d t o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9 7 0 6 ( 2 0 1 3 ) 0 4 — 0 1 1 2 - 0 4
打造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招生共享平台对策研究
州市人 民政府共同建设 的高职教育基地 和实验 区。
现有 常州信 息职业 技 术 学 院 、 州纺 织 服 装 职业 技 常 术学院、 常州 工程 职业技术 学 院 、 州轻工 职业技 术 常
收 稿 日期 :0 1 82 2 1- - 0 7
基金项 目: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 Y 2 )2 1 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0 1 Y X X 0 ) G E1 ; 1 0 2 1 H Z Z 05 作者简介 : 徐勇飞(9 2 ) 男 , 17 一 , 副教授 , , 硕士 从事研究方向 : 职业教育 、 商务英语
哆 wo b : h g h u Colg wn e r l n t s ai gpl f r n C a z o l e To ; n ol n e me ; h r a o n t m
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以及生源 的相对减少 , 招 生竞争 日 趋激烈。面对新的形势 , 传统 的招生策略 急需调整。本文以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各高校 的招 生工作 为切人 点 , 出构 建 招生 共 享 平 台 的设 提
职 学生 6万余 名 , 每年 有 批 先进 制 造 业 和 现代 服 务 业所 迫切 需要 的高技 能人 才和学 术 型人才 。
1 常 州 高职 教 育 园 区现 状
1 常州高职教育 园区简介 . 1
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是江苏省教育厅与常
关键词 : 常州高职教育 园区; 生 ; 招 共享平台
中图分 类号:G 7 7 2 1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6223 (0 1 0 -040 17 -4 4 2 1 )600 -3
On Co-uli g i S ai g Plto f - i n t h r af rm o b d t n CCT o Atr c o e S u e t t ta tM r t d n s
常州科教城园区物质文化的若干思考
等 ,使 科 教 城 成 为 了令 人 留 恋 忘 返 的休 闲 纳 凉 的 绝 佳
境地 。 ( ) 态之 城 。 - 生
常州 科 教城 , 里 是绿 树 的海 洋 和 鸟类 的天 堂 。 野 这 视 超 前 的规 划 理 念 , 造 了花 团锦 簇 、 诗 如 画 、 力 四射 营 如 活 的 自然 环 境 ; 气 磅 礴 的 整 体 布 局 、 宏 壮 观 的 建 筑 群 落 大 恢 和 错 落 有 致 、 . 6 0 亩 的 3 0 种 的 花 草 树 木 构 成 了 占t 0 多 t  ̄ 0余 和 谐 协调 生 态环 境 , 然一 处 天 然 的氧 吧 。 俨 三、 教 城 园 区物质 文 化潜 在 不足 科 尽 管 园 区 的 设 计 规 划 科 学 合 理 .但 由 于 设 计 者 的 个
兰 ;灌 木 采 用 的 是 紫 荆 来 点 缀 ;绿 篱 采 用 的 是 黄 杨 来 搭
配 , 体感 十Βιβλιοθήκη 明显 立占 地 6 0多 亩 的 公 共 景 观 区 设 计 建 筑 的 一 A- 园 0 ' 个
的重要 基 地 , 现 大学传 承 文化 与 创新 文化 的特 性 . 现 体 展 科 教 城 独 有 的 文 化 魅 力 和 特 色 。 本 文 在 分 析 园 区 物 质 文 化 现 状 的 基 础 上 , 出现 有 优 势 与 潜 在 不 足 . 对 园 区 物 指 并 质 文 化 建 设 提 出相 应 的 建 议 关 键 词 : 州科 教城 园 区 物 质文化 常 景观 文化
整 体 规 划 和 布 局 ,体 现 了 大 学 传 承 文 化 与 创 新 文 化 的 特 性 . 现 了科 教 城 独 有 的 高 校 文 化 和 园 区 文 化 特 色 。 文 展 本
科教城园区文化与周边文化和谐发展研究
常 州 科 教 城 作 为 常 州 的 教 育 名 片 , 建 设 发 展 与 其 常 州 , 其 是 武 进 区 的政 治 、 济 、 化 的 发 展 有着 尤 经 文
极 为 密 切 的 联 系 。为 实 现 科 教 城 健 康 持 续 发 展 , 须 必 保 持 与 常 州 本 土 文 化 的 和谐 , 有 顺 应 常 州 武 进 历 史 只 悠 久 的 城 区 特 色 , 才 能 在 此 方 沃 土 上 茁 壮 成 长 。 因
常 州 科 教 城 ( 州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园 区 ) 江 苏 省 常 是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改 革 的 实 验 区 , 前 , 育 区 已 经 目 教 入 驻 五 所 高 职 院 和 一 所 本 科 院 校 , 发 区 已经 进 驻 多 研 家 研 究 机 构 , 业 区 正 在 建 设 , 将 竣 工 。 作 为 全 国 产 即 两 者共 同构 成一 个互 相滋 养 的文化 生 态 圈。
的 集 聚 区 , 培 养 高 级 专 门人 才 和 高 素 质 应 用 型 人 才 是
的摇 篮 。
一
保 存 、 授 、 播 、 用 和 创 新 , 明 的传 承 和 进 步 , 传 传 应 文
人 才 的发 掘 和培 育 , 学 的发现 与 技术 的更 新 , 会 科 社 的 文 明 与 理 智 , 同 文 化 间 的 交 流 与 沟 通 , 不 依 赖 不 无 大 学 作 为 基 础 。 当 然 , 某 种 意 义 上 来 说 , 学 的 发 从 大 展 既是社 会 进 步 的产 物 , 是社 会 进 步 的组 成 部分 。 也 社 会 的 进 步 为 大 学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合 适 的 - 壤 。” 了 t - 为 能 够 实 现 园 区 文 化 与 周 边 文 化 的 和 谐 发 展 ,务 必 要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集约共享,协同发展,建设常州模式的高职教育园区08
集约共享,协同发展,建设常州模式的高职教育园区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高职教育基地和实验区,内有五所高职院校入驻。
园区占地面积5,500亩,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在校高职学生6万余名,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
园区校际间没有围墙,在基础设施、图文信息、师资、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充分实现内外开放、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集约高效,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
常州高职园区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其中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其余四所院校是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单位。
一、政府主导,搭建平台1.成立机构,统筹园区管理常州市政府在园区设立管委会,统一领导现代工业中心、培训管理中心、科技园管理中心等机构,并配以公务员及事业编制。
成立由园区领导、各院校领导和企业法人组成的董事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了高职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委员会,设立教学、培训、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协作组。
2.政府统筹,搭建公共平台公共实训平台。
政府投资1亿元,五所院校投入1.5亿元,共同建设了由14个实训基地组成的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工业中心,每年接受实训学生5万多人次。
公共信息平台。
政府和院校共同投资300多万元,由常州信息学院牵头,建设了园区共享数字资源中心,现有20TB容量的图文信息系统和300余万册图书资源的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一馆资料,全区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
该平台由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培训管理中心、职业技能与鉴定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等组成,成为园区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形载体。
其中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建成,投资8,000万元;技术创新联盟是与12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成。
科技创新平台。
常州市政府积极联系中科院院所、国内著名高校和国家高科技企业在常州高职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成立了常州大学科技园,并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
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共享及推进的思考
1 3
金 华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摘要 : 高职 园 区校 园文 化 共 享 具 有 必要 性 和 可行 性 , 共 享 途 径狭 窄 , 高职 园 区校 园文 化 建 设 先 天 不 足 、 享意 但 与 共 识 淡 薄 、 乏 协 调 和 激 励 机 制 有 关 高职 园 区校 园文 化共 享 需加 强 院校 校 园文 化 建 设 和 管 理 机 构 协 调 功 能 , 广代 表 缺 推
业大 多数 为工科 类 。 持 按 照“ 资源 共享 、 约发 展 、 集
内外 开放 ”理 念建设 的该 园区几 年来在 资源共享 方 面不 断探索 , 校 同文化 共享 上也 作 出了不少努 力 , 在 取得 了一定 的成效 , 进 了和谐 团 区的建 设 , 促 有效 增 强 了高职 同 区的凝 聚力 和整体合 力 。 三、 高职 园 区校 园文 化共 享现 状及原 因分析
教育园区. 常州 高 职教 育 园 区 占地 5 0 5 0亩 , 向全 面 国2 0多个 省 市招 生 , 容纳 近 6万名 学生 , 置 的专 设
财富 和精 神财 富的总和 。它主要 包 含校园物 质文化 、
制度文 化 、 为文化 和精神文 化 四个层 次… 行 。因此 , 高 职 园区校 园 文 化 可 以 理 解 为 由高 职 园 区 内 院校 师
第 1 卷 第 1期 1
2 1年 2月 01
金 华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V11o F1N. o.20111 . e b
高职 园 区校 园 文化 享及 推 进 的 思 共 考
沈 琳
( 常州 j 程 职业 技 术 学 院 , 二 江苏 常 州 21 1 4) 36
易 见 . 括 校 同义 化 在 内 的资 源共 享是 大 学城 建设 包 的初 衷 , 也是 努 力 方 向 。 国 内大多 数 高职 园 区不 同
共享机制:高职教育“常州模式”的核心
高 等 职 业教 育 是 我 国高等 教 育 的 重要 组成 部 着 科 学 技 术 的发 展 和 职业 岗位 的变 化 ,高 职 院 校 分 ,担负着面向区域经济的需求 ,培养服 务于生 在专业建设 、 课程设置 、 师资 队伍 、 实训 设备等方 产、 建设 、 管理一线 的高素质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的 面 需 要进 行 调 整 和 加 大投 入 ,进 而达 到 培 养 社会
20 0 9年第 1 期 2 第2 4卷 总第 23期 2
江苏技术 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通讯 )
J u a f i n s e c e sUn v ri f e h oo y o r l a g uT a h r i e st o c n lg n oJ y T
Co mun c to fVo aina m ia in o c to lEdu a in c to
1 6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通讯 )
第2 4卷
在 体 制框 架不 作 改 变 , 、 、 等 资 源 有 一 定 归 个 学 校 共 同投 入 由其 中一所 学 校管 理 的 ,如常 州 人 财 物
属 的前提下 , 集聚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 、 设备优势 和开放办学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 的 优化配置 、 优势互补 , 创造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 制 的充 满 活力 的办 学机 制 ,为共 享 范 围 内 的各 院
教育走集 团化 、 集约化发展道路 的要求 , 着手常州 院校 , 文化素质相对较差 的群体进入 了高职院校 , 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 , 使高职教育资源相对集 中, 从而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 的时期 内很 实行优势互补 、 资源优化配置 , 以达到提高办学质 难 有较 大 的提 高 。其 三 , 大 多数 高 职 院校是 由 中 量 、 学效 益 , 现 共 同 发 展 的 目的 , 实 现 资 源 绝 办 实 为
高教园区的文化资源共享
、
高教 园 区文化资 源共 享的意 义
( ) 利 于 集 中优 质 教 育 资 源 。 高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一 有 提
资源 共 享 既 是 建 设 高 教 园 区 的初 衷 , 是 建 设 的 基 本 理 又 念 。我 国建 设 高 教 园 区 的十 年 探 索 为 文 化 资 源 共 享 积 累 了 丰 富而 宝 贵 的经 验 , 园 区在 建 设 之 初 都 在 不 同程 度 上 考 虑 各
[ 关键 词] 高教 园区 ; 文化 ; 源; 资 共享
[ 作者 简介 ] 江庆华 ( 9 6 , , 州工程职 业技 术 学院 宣传 部讲 师 , 1 6 一) 男 常 主要从 事校 园文化 、 微 积分 学教 学与研 究 。 [ 基金 项 目] 常州科教 城 ( 高职教 育 园区) 院校 科研 基 金 项 目“ 州 高职教 育 园 区共 享 文化 研 常
量; 有利 于形成 文化 品牌 , 增强 文化辐射 力 。 目前 , 国高教 园 区共 享存在许 多障碍 , 我 突破 阻碍 实现 共 享的途 径主要 有 : 挥 园 区管委 会作 用 , 发 建立健全 推 动 文化 资 源共 享 的组 织机 制 、 激励 机 制 和保
障机 制 ; 育 学 校 文化 认 同 , 立 互 融 共 生 的 园 区 文 化 ; 合 各 方 资 源 , 造 园 区 文 化 品 牌 。 培 建 整 打
灵感 。
一
我 国 高 教 园 区建 设 形 式 基 本 类 似 于 国外 第 二 种 形 式 , 是
在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背 景下 , 上 世 纪 末 蓬勃 兴起 。有 几 所 高 于 校 合 并 组 建 的 , 有 通 过 土 地 置 换 异 地 重 建 的 。 目前 全 国 已 也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校本文化资源状况及其保护利用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校本文化资源状况及其保护利用作者:倪筱荣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摘要: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前身皆为中专,校本文化资源并不丰富,加之拆老校建新校的原因,校本文化资源丢失严重。
保护、利用意识不强甚至基本没有保护利用意识,是5所学院校本文化资源丢失严重、即使拥有一定的校本文化资源也未能充分开发利用的主观原因。
建议:进行校本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宣传教育;抓紧时间编纂校史,特别要重视学校建校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理念的整理和开发;对老教师老职工深度访谈,回忆校史上有意义的事件、故事,整理成文字材料;积极搜寻学校各个时期的文物;敦促校友在校本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方面有所作为;利用校本文化资源从理念开始从上至下建设校本文化,或将校本文化资源的各种碎片系统化,从中寻找学院当下及未来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发轫点,既使学院当下及未来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找到自己独特的历史源头,以显现某种特色,又能激活这些校本文化资源。
关键词:校本文化;校本文化资源;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职学院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4-0075-04本文系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2012年重点基金项目“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校本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编号:K2012210,成果主持人:倪筱荣)成果。
收稿日期:2014-03-10作者简介:倪筱荣,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宣传部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文化。
一、“校本文化资源”概念提出的意义及概念的含义笔者在研究高校文化建设时提出了“校本文化资源”这一概念,从理念上将这样一种对所在学校特别珍贵的文化资源从一般的文化资源中梳理出来,以期引起文化建设者的重视,期望大家挖掘、保护并充分利用,从而建设所在学校的校本文化。
所谓校本文化资源是“从其生成伊始就为该校所独有、其他院校无法复制也无法从同一个源头、在同一个层面上共享的文化资源,包括作为文化资源看待的学校早期特有的理念、精神、体制、机制、制度,独特的地理、地貌,独特的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特有的人物及人物故事,特有的建筑、特有的文物以及其他特有资源等。
创新理念集约发展校企互动内外开放努力构建高职发展新模式——在江苏职业教育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摘要)
创新理念集约发展校企互动内外开放努力构建高职发展新模式——在江苏职业教育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摘要)
周亚瑜
【期刊名称】《职教通讯》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验区,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银领"人才的摇篮.由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由五所高职院和江苏工业学院入驻.园区工程2002年规划,2003年初动工.三年多来,园区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省领导提出的"高职特色、集约发展、校企结合、国际接轨"的要求,创新理念、创新规划、创新机制,初步建成了环境优美、各项设施基本配套、面向全国26个省市招生的教育园区,已有6万多名学生进区学习.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周亚瑜
【作者单位】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建设指挥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化改革努力探索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之路--在"首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词(摘要) [J], 周稽裘
2.凸显位置加强领导努力推进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工作会
议上的讲话(摘要) [J], 梁保华
3.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未来五年规划和重点推进的工作——在江苏职业教育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摘要) [J], 黄尧
4.关于澳大利亚财政的三个问题--澳联储副主席 Ric Battellino2010年6月15日在澳大利亚金融高管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摘要 [J], 卢冬艳(摘译);黄梅波(指导老师)
5.构建江苏高职教育集约发展新模式 [J], 俞林;许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慧园区建设方案
智慧园区建设解决方案1.概述智慧园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互联网+产业”融合产业模式为手段,面向园区提供全产业链支撑服务的解决方案。
能够帮助园区在信息化方面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协调架构,业务管理平台和对内对外服务运营平台。
将相关资源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获得高效、协同、互动的的整体效益。
1.1.建设背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以产业聚焦为手段的园区经济发展迅速。
各地园区经济呈现出覆盖区域不断扩大,产值越来越集中,GDP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
园区企业逐渐向高(高技术)、新(新领域)、专(专业性)行业发展。
未来趋势,园区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研发地,高新企业群集的区域,高新产品孵化和生产的基地。
园区规划建设整体性越来越强,更加注重各种基础配套设施,以更好的服务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注重产业园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网络,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是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迅猛,规模扩张也越来越明显,高新企业纷纷入驻,企业对园区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园区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园区信息化现状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途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而园区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园区经济的发展。
提高园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成为当前园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园区管理支撑、服务创新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整合应用存在不足;园区企业规模化IT应用、特色化专业示范需要进一步提升。
融合前沿技术的智慧园区成为中国园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
园区管委会部门之间,以及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和应用层次不齐、相对孤立。
这导致政府部门、企业与园区、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障碍与资源独立。
相较于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园区信息化投入以及整体信息化应用不足,特别是基于园区管理服务以及SMB应用平台成为园区信息化重要瓶颈。
大多数园区在IT硬件、网络、通信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基本成形,为推动信息化建设奠定了物理基础。
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共享及推进的思考
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共享及推进的思考
沈琳
【期刊名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11)1
【摘要】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共享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共享途径狭窄,与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建设先天不足、共享意识淡薄、缺乏协调和激励机制有关.高职园区校园文化共享需加强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机构协调功能,推广代表性的校园文化,构建各方齐头并进的共享格局.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沈琳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0
【相关文献】
1.学生党建文化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 崔涛
2.大学园区资源共享环境下高职图书馆评估相关问题的思考 [J], 吴昊
3.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公共实训基地的共享实践与思考 [J], 宋朝晖;谈雪梅;丁华峰
4.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与实践——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例 [J], 杨兴华;袁锋;王迎春
5.文教园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思考 [J], 姚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的整体周流与互动共生倪筱荣(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由于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生态文化的整体周流渠道和机制尚未形成,且整体周流缺少应有的驱动力,因此整体流转不畅;园区5所高职院校因结合而获得很多社会层面的资源,生存价值和生存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但5所高职院校之间缺少管理层面深层次的互动,因此共生效应并不明显。
为促进园区文化的整体周流和互动共生,建议建立园区文化交流的压力机制。
关键词高教园区;常州;生态文化;整体周流;互动共生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2)20-0047-04No.20,2012Vol.33General No.6902012年第20期第33卷总690期职业技术教育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收稿日期:2012-06-25作者简介:倪筱荣(1962-),男,江苏武进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研究》(编号:B-b/2011/01/008),主持人:倪筱荣。
一、高职教育园区文化整体周流与互动共生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整体周流和互动共生是文化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
整体周流包括整体内部诸多层次间的环向因果关系,网状结构关系,能量、信息、物质的发散式传递与回应关系,生发与压抑的动态制衡关系,同化与顺化的协同发展关系等[1]。
互动共生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某一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共生是生物之间相依为命的互利关系,共生双方都通过这种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了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生存[2]。
共生理念尽管基于人们对生物现象的认识,但在现代生态学、哲学的视野中,已超越了纯生物学的范畴,成为人们认识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的有力武器。
互动共生是文化生态中的功能性原理。
对于具体的某个教育园区来说,互动共生揭示了园区中各校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同步提升着各校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质量。
本文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进行深入剖析。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占地7400亩,筹建于2002年,已正式运行9年。
园区由5所高职院和1所本科院校组成。
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性质不同,且没有参与园区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共建、共管,为使论述更具典型意义,作为一种文化考察研究,本文对园区内本科院校情况不进行专门论述,而主要针对园区内5所高职院校及与其相关的高职教育园区管委会进行讨论。
将5所高职院校组成的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作为一个文化生态场,着重考察园区总体发展理念、发展范式,各校的办学理念、制度、特色等方面的整体周流和互动共生状态,发现其整体周流、互动共生规律,从而提出促进其文化整体周流、互动共生并提升生存价值、生存质量的相关策略。
研究假设: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的集中搬迁,尤其是其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共管”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高教园区建设和运行的成功案例,加之省、市及国家层面不断给予资金、政策、舆论等方面的支持,因此,5所高职院校之间文化的整体周流和互动共生条件便利,其周流渠道畅通,互动共生效应明显。
二、高教园区文化生态的理想模式和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生态关系结构陈先红指出:“在生态系统中,组织是一个生命体,而非一个经济体。
其目的是要把组织建设成为一个‘关系和睦’、‘充满信任’、‘家庭成员般紧密联系’的组织”。
[3]显然,陈先红的大家庭模式应该成为我国以集约发展、集群发展为目的的高教园区文化生态的理想模式。
张祥云、汤钱蓉用“大家庭关系”来隐喻深圳大学城的关系性质,把其中的各种关系分成三类:一是“核心家庭”间的关系,二是“同胞兄弟”间的关系,三是“宗族兄弟”间的关系[4]。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作为一个组织,其“家庭关系”只存在类似深圳大学城的前两种关系。
一是“核心家庭”成员内部间的关系。
例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教育厅、常州市政府组成了“核心家庭”,其余高职院校以此类推,共有5个“核心家庭”[5],也就是说,良好的发展是江苏省教育厅(或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常州市政府的共鸣点。
二是5所高职院校“同胞兄弟”间的关系,具体见图1。
图1中最大的圆圈表示常州科教城,科教城内包含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通过共享实训区捆绑在一起,但又各自独立,属于同胞兄弟关系。
与其他高教园区不同,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一个主要由5所性质相同的高职院校组成,且5所学校共建、共享、共管一个大型实训区。
尽管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有着比其他高教园区更加紧密的“大家庭式”文化生态关系,但与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生态的理想模式还有很大差距。
三、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生态的现状及成因调研结论一: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生态的整体周流渠道和机制尚未形成,且整体周流缺少应有的驱动力,因此整体流转不畅。
首先,园区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对各校的影响总体上不大,对各校的发展未能形成环状因果关系。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的发展理念为“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发展思路为“统一规划,资源共享,集约发展,集群发展”。
所谓“发展思路”也是其发展范式,所谓“发展理念”可以看作是这种发展思路、发展范式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愿景。
通过访谈管委会的职能部门发现,从负责人到一般工作人员,受访者都能流利地说出这些理念、思路;访谈5所高职院校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受访者对这些理念、思路、范式都知道一些,但很少能说全;就“这些理念、思路对你自己的观念及自己分管的工作的实质性影响”的问题,所有受访者都表示没有影响。
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这些理念、思路主要是政府宏观层面的内容,各校及其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不会主动有所作为。
第二,园区管理体制使然。
“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6],是我国50多座高教园区的共同特点或共同愿望。
具体到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其总的管理思路是“省市主导、学校主体、统一规划、市场运作”[7]。
“运转机制市场化”或“市场运作”的现实表现之一,就是很多高教园图1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生态关系结构区包括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在内的各院校与管委会之间的关系松散。
因此,虽然各校都在以“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为发展理念,以“统一规划,资源共享,集约发展,集群发展”为发展思路开展园区工作,但园区的这些理念、思路对各校没有产生直接影响,即这些理念与各校的办学并不形成文化生态学中所说的环向因果关系。
其次,各校相互之间未能形成比较活跃的文化周流状态。
园区5所高职院之间的文化关系属于文化生态学中的网状结构关系。
通过请各校主要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谈“给您印象较深的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特色创新、对内对外宣传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其他兄弟院校对您和您分管工作的影响”等问题时,发现:各校领导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其他院校招生分数、麦可思调查结果及获得的相关荣誉、国家省市资助情况等显性数据了解较多,对隐性内涵了解较少,各校内涵方面相互影响并不明显。
原因在于各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缺少较深层次的交流。
调查显示,园区各校领导每年有一次总结交流会,各校相关部门缺少定期交流,更未形成交流机制。
各校领导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相同专业之间缺少较深层次的交流,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没有深层次交流的组织者。
第二,同在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各校之间自然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尤其是同类专业,相互间形成了压抑的动态制衡关系,这是缺少交流或缺少坦诚交流的深层次原因。
从各校的制度层面看,相互之间有一定影响。
调查发现,各校在制订、修改某些制度时,一般都进行较为广泛的调研,调研范围除了外市的高校外,还包括园区内的其他高校。
由于办学制度相对稳定,各校间这一方面的相互影响也十分有限。
在这样的情形下,各校文化之间虽然呈现网状结构关系,但相互间的影响十分有限,很难形成较为活跃的文化周流状态,更未能形成环状因果关系,各校间文化互动性不强。
调研结论二: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因结合而获得很多社会资源,生存价值和生存质量得到同步提升;而5院校相互间因缺少管理层面深层次的互动,因此共生效应不明显。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获得了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而且其建设格局、组织运作规范从一开始就以“资源共享”为特色。
在园区最初建设格局和组织范式的引领下,规模效应、综合效应凸显,大大提升了园区各校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质量,其高校集群已经不是简单的部分与部分相加,而是相加后出现螺旋式的上升,形成了互动共生、相互依存的文化生态关系。
若某所学校失去这个平台,虽然仍可生存,但生存质量必将下降。
文化的互动共生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自然形成或主动构建一个区域平台或以其他方式联系起来的平台。
其次,在这个平台上自然形成或主动构建一种体制或机制。
选取“资源共享”作为观测点进行调研分析。
应该说,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资源共享的地域平台和实训区共享的体制平台已经基本构成,这两个平台的构建起源于园区最初的策划构思:省、市共建,将高校安排在同一个园区,包括1所本科院校在内的6块地组成一个长方形,中间以绿树成荫的景观道贯通;园区的东区则由省、市及5所高职院共建16个共享型实训基地。
实训区不仅为5所高职院共享,而且还与社会共享,每年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技术培训。
此外,园区院校的图文信息共享平台也已形成。
这种共享平台、共享体制提高了园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资源利用率。
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各校管理自成体系,直接受省教育厅(或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园区管委会与各校仅仅是协调、服务的关系。
这就导致园区大量可以共享的项目,仅作为课题研究,研究之后再难推进。
以5所高职院师资建设为例:按照要求,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担任高职院专业课授课时数,省级示范高职院要求达到40%,国家级示范以及骨干院校要求达到50%,这对学校来说是个难题;而园区内东区有大量科技型企业和研究院(所),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其人员受聘为5所高职院的兼职教师,但是园区管委会没有一家职能部门愿意协调、承担这项工作。
与此相仿,其他方面的共享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综上,因体制、机制的原因,园区内的高职院校很多可以实现的共享未能成为现实,或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未能形成更为理想的互动共生关系。
四、促进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生态文化发展的建议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的整体周流、互动共生等文化生态的地域平台和实训基地方面的体制平台已经形成,应该让其产生更加理想的文化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