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科普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科普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的演变和地球内部的动力机制,对我们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基本知识,并探讨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运动和变形。
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1.1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板块的运动。
地球上的岩石层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即地幔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相对运动方式,即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构造边界、演化边界和转换边界。
1.2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包括隆起和沉降两种形式。
地球的地壳会因为地质作用而发生隆起或沉降。
例如,山脉的形成是地壳的隆起,而海沟的形成则是地壳的沉降。
二、板块构造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分布与运动特征。
根据地壳的结构和运动特征,人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7个大板块和数个小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
2.1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形成的边界,有三种类型:边界对撞、边界扩张和边界滑移。
边界对撞是指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形成山脉、火山和地震等现象。
边界扩张是指两个板块从中间分开,形成大洋地壳的生成和海底火山的形成。
边界滑移是指两个板块之间沿着断层面滑动,常常伴随地震活动。
2.2 演化边界演化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边界,主要表现为两个板块擦过或相对移动。
演化边界常见于大陆板块之间,例如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2.3 转换边界转换边界是指处于两个构造边界之间的两个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边界。
转换边界通常表现为地震带,例如美洲板块西海岸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
三、地球的地壳运动与人类生活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对人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型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岩石圈板块概念、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移动和漂移、板块内构造和变形、板块俯冲和碰撞、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以及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岩石圈板块概念岩石圈板块是地球表面的大型地质单元,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它们通常被称为“板块”,因为它们在地球表面移动并与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板块的尺寸可以从几百千米到数千千米不等,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数个不同的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1) 洋脊:这是两个板块分离形成的长条形区域,通常沿着这个区域可以找到高热流值的地带。
(2) 海沟:当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时,会形成深而狭窄的海沟。
这些海沟通常伴随着火山活动和地震。
(3) 缝合线:这是两个板块碰撞并融合在一起的地方,通常会形成山脉和地震。
板块移动和漂移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和漂移是由地幔的流动和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板块的运动速度很慢,每年只移动几厘米。
板块的运动方式和驱动力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能和地球的自转能共同作用。
历史上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气候的演变。
板块内构造和变形在板块内部,地壳和地幔的变形和构造是复杂的。
在板块内部可以观察到地壳的抬升和下沉,以及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由地壳和地幔的密度差异、地壳应力以及地球的自转等因素引起。
板块俯冲和碰撞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发生俯冲和碰撞。
俯冲是指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而碰撞是指两个板块在缝合线处融合。
这些过程会导致大规模的地震和构造运动,例如山脉的形成和地壳的抬升。
地球深处的作用力和能量在这些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密切相关。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和演化的学科,而板块构造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大型地质单元。
这两个领域的交互作用体现在地震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中。
高二地理知识点地貌的构造
高二地理知识点地貌的构造地貌的构造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是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貌的构造包括地壳构造和地貌类型两个方面。
一、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体系和构造形态。
地球表面主要有六大板块,它们是互相移动的,因此地壳会出现各种地质现象。
地壳的构造主要分为构造块和构造线两种形态。
1. 构造块:构造块是由大块大块的岩石构成的,可以是陆地也可以是海洋。
构造块之间通过构造线分隔开来,构成了地球的板块构造。
2. 构造线:构造线是指构成地壳的断裂、褶皱、陷落和隆升等地质构造。
构造线的主要作用是分隔构造块,使得地质活动在不同的构造块之间发生。
二、地貌类型地貌类型是指地球表面在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地貌形态。
常见的地貌类型有以下几种:1.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运动和构造隆升形成的,主要特征是地势高峻,地形起伏。
山地可以通过地壳的隆升和水势的侵蚀形成。
2. 平原:平原是由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势平坦,地形相对平缓。
平原通常位于海洋或湖泊周围,是河流和风力的沉积产物。
3. 高原:高原是由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地势相对较高且平坦。
高原通常位于山地之间,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风化层。
4. 盆地:盆地是由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形呈现出相对平坦的盆状形态。
盆地通常位于山地之间,是河流冲淤和地壳陷落的结果。
5. 河谷:河谷是由河流侵蚀和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形呈现出狭长的沟谷形态。
河谷常常位于山地之间,是河流侵蚀地壳的结果。
6. 湖泊:湖泊是由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河流或地下水聚集形成的。
湖泊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是地壳运动和水文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地貌的构造是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壳构造包括构造块和构造线两个方面,地貌类型则是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成的不同地貌形态。
对地理教学和地球科学研究而言,地貌的构造是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基础,也是探索地球演化和地球资源的重要途径。
地质作用的意思解释
地质作用的意思解释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构造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染、岩石变质、沉积作用、浸蚀作用等多种因素和作用。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质作用的核心,它是指地球内部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深部运动、地壳板块的运动、构造断裂的活动,导致地球形态、构造、地貌、矿产资源等的变化。
2.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它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形引起的地震波,引发地球表面的震动。
地震活动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还对地球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产生了重要作用。
3.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地质作用的重要形式。
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状态引发的火山喷发活动,催化了地球内部的岩石变质和地球外部的气候变化,促进了地球的演化进程。
4. 岩浆侵染岩浆侵染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指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到地壳深处,与其他岩石发生熔融作用,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对地球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岩石变质岩石变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原来的岩石因为受到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化学反应和地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结构和成分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
6.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由流体中的物质沉积形成的各种岩石和矿物资源,包括火山岩、砂岩、泥岩、煤炭等。
沉积作用对地球环境变化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7. 浸蚀作用浸蚀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因为阳光、水汽、水流、风力等因素引起的陆地表面的物质运动变化,包括峡谷、瀑布、溪流、流沙、砂丘等多种形态。
浸蚀作用对地球的地貌演变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板块运动与地貌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
岛弧 喜马拉亚山脉
海岸山脉
红海 东非大裂谷
马里亚那海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A、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3、41、、大地东环洋中非太中海裂脊—平谷带喜洋带马带拉雅带
世界地震带、火山带
板块运动与地貌
一、地质作用与表现 1、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影响
二者关系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风化、侵蚀、搬运、
变质作用、地震等
堆积和压固成岩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以内力作用为主
2、表现
A、进行得迅速、激烈如:地﹍震﹍、火﹍山﹍、山﹍崩﹍、泥﹍石﹍流﹍等
垂直 运动
高低起伏和海陆变 以 垂 直 运
迁
动为辅。
三、板块构造理论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A、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
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B、运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 中
C、边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
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板块边界分两类: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瞬间发生,使地面剧变并造成自然灾害;
B、进行得缓慢,不易觉察如海﹍陆﹍变迁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二、地壳运动
形式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关系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 水 平 运 动
水平
移,弯曲变形,常 和 垂 直 运
运动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高低起伏,形成 高山和盆地
内力作 用
外力作 用
地壳活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地球外部 的能量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 盆地,使地表趋 于平坦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 地
使岩层弯曲或断裂,形成褶 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
背斜 山
褶皱
向斜 谷
(二)、断层
什么叫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 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破裂, 并且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有明显错动, 位移。
c
a
b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 流水作用:
(1) 流水的侵蚀地貌:
河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壳 运 动
垂直运动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主要观点:: 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 板 海上----海洋、海岭 张裂区 块 陆上----裂谷、断层 (生长边界) 构 形成的 大洋板块与 海上---海沟 造 地 形: 相撞挤压区 交界处----岛弧 大陆板块 : 学 (消亡边界) 陆上----海岸山脉 说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2) 流水的沉积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2. 风力作用:
(1)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
(2)沉积地貌:
沙漠中的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等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作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用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壳的改造和变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质作用类型:
1.构造地质作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力量对地壳的作用和改变。
它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外层的板块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山脉的形成以及地壳的抬升和沉降。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和释放能量的现象,造成地震波的传播。
火山活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口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碎屑的现象。
2.侵蚀和沉积地质作用:侵蚀地质作用是指水、风、冰等外部力量对地壳表面的剥蚀和磨损作用。
水侵蚀形成河流、湖泊和河谷等地貌,风侵蚀形成沙丘和沙漠地貌,冰侵蚀形成冰川和冰碛地貌。
沉积地质作用是指将剥蚀的岩屑和颗粒物质通过水流、风力或冰川沉积在其他地方形成新的岩层和地质构造。
3.地质抬升和沉降:地质抬升是指地壳的垂直位移,使地表相对于原来的位置上升。
地质抬升可以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也可以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受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
地质沉降是指地壳的垂直位移,使地表相对于原来的位置下降。
地质沉降可以是由岩层的压实、岩石侵蚀或岩石流失等原因引起的。
4.变质和岩浆活动: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这种过程可以使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岩浆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壳表面或近地表的过程。
1/ 1。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1.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构成,外核处于内核之外,呈液态态,内核呈固态。
地核和地幔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地壳包括陆壳和洋壳两部分,陆壳由花岗岩、沉积岩等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2.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特征地球内部的热力学特征主要包括地热、地热流和地热梯度。
地热是地球内部的热量,地热流是指地球内部热量通过地表的输送速率,地热梯度是指单位深度内地温的变化量。
3. 地球内部的构造形态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力学活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板块构造、地震、火山和地形地貌的形成。
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主导形式,包括板块边界的类型和构造特征;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变形和断裂所引起的地壳振动现象;火山是地球表面喷发的热液岩石或火山灰等物质的通道;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
4.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及地壳的构造变动,包括地壳的隆升、沉降、推挤和折叠等变动;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变动过程,包括岩浆活动、岩石圈运动和地震等。
5. 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主要包括地质年代和地质事件。
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年代划分,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期;地质事件是指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地球形成、板块构造和古地理事件等。
6. 地球内部的构造力学地球内部的构造力学主要包括地壳构造力学和板块构造力学。
地壳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包括岩石的应力应变和破裂性质;板块构造力学是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规律和地震活动,包括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到此结束,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形态的总称,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地质构造的研究对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规律、预测地质灾害和开展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读者有所帮助。
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壳进行改造和塑造的现象和过程。
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地壳变动、地表风化和侵蚀等。
构造作用是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由地壳内部的地震活动、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断裂和褶皱等现象。
这些构造作用可以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现象的发生。
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岩浆的释放和运动过程。
当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地球内部的岩浆可以通过断裂带和火山口进入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和岩浆岩的形成。
岩浆活动是地质作用中最具有破坏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之一,对地壳演化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地壳变动是指地壳板块的水平位移和垂直变形过程。
地壳板块的水平位移可以形成地震、山脉和盆地等地貌特征;而垂直变形则包括隆起和沉降。
地壳变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地质作用中的重要内容。
地表风化和侵蚀是地质作用的表面现象,主要由气候和水体的作用引起。
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大气和水体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使其质地和组成发生变化。
侵蚀则是指水体、冰川和风力等外部力量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磨蚀和剥蚀过程。
地表风化和侵蚀可以塑造地表的地貌,形成山体、峡谷、河流和海岸线
等地理特征。
新高考地理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考点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拓展提升】图尔卡纳湖(下图)位于肯尼亚北部,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
甲地是一处全年都能提供发电条件的“风洞”,风能资源丰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尔卡纳湖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火山口湖B.盐度南高北低C.深度北深南浅D.盐度逐年降低2.甲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①狭管效应显著①距离冬季风源地近①常年受东北信风控制①湖陆风显著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1.B 2.C【解析】1.由材料可知,图尔卡纳湖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属于断陷构造湖,A错误;湖泊北部由唯一的长年支流奥莫河注入湖泊,淡水注入,湖无出口,因此,盐度南高北低,B正确;北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沉积,湖泊深度北浅南深,C错误;属于内陆湖,盐分不断累积,盐度逐年增大,D错误。
故选B。
2.甲地两侧等高线密集,甲地等高线稀疏,位于两山地之间,狭管效应显著,①正确;位于赤道附近,没有冬季风影响,①错误;湖泊位于东非高原,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封闭,湖盆除北部外,气候炎热干旱,东北信风影响不到,①错误;湖泊水面狭窄,湖泊东西两岸湖盆宽阔,湖陆风显著,风能资源丰富,①正确。
故选C。
阿塔巴斯卡瀑布位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阿塔巴斯卡河上。
每年夏季有大量的冰雪融水注入阿塔巴斯卡河。
经过上万年的冲刷,河床上的石英砂岩被水流切割出25米深的峡谷,塑造出壮丽的瀑布奇观。
岩石圈动力学与构造变形
岩石圈动力学与构造变形岩石圈动力学是对岩石圈内部发生的各种力学现象和过程的研究,包括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构造变形,即岩石圈内的各种构造形态和变形机制。
一、板块运动与构造变形板块运动是指岩石圈被分割成多个大块,通过板块边界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地壳变形与地质作用过程。
板块运动是构造变形的根本原因之一。
板块运动会引起地壳上的各种构造形式,如断层、褶皱等。
断层是指岩石圈内板块之间相对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带,是构造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断层的产生与岩石圈内部的不均匀应力分布有关,当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形成断层。
褶皱是指岩石圈内部岩层的弯曲变形,多由板块运动引起。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岩石会因受到巨大的压力而发生变形,形成各种褶皱构造。
二、地震与构造变形地震是岩石圈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传播的结果。
地震与构造变形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地震可以产生断层,也可以是由断层产生的。
当岩石圈内部的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断层处的岩石会发生破裂和滑动,由此引发地震。
地震的发生可以导致地表的构造变形,如地震震源处的断层破裂引起的裂缝、震源附近岩石的塌陷等。
此外,地震还可以引起岩石圈内部的弯曲变形和扭曲变形,进一步影响构造形态。
三、火山喷发与构造变形火山喷发是火山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与构造变形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火山的喷发是由于地壳和岩石圈内部的构造变形所引起的。
当岩浆从火山口喷发出来时,会对周围的地壳产生挤压和撕裂作用,形成构造变形和地表地貌的改变。
火山喷发还会引发地震,因为岩浆的喷发会导致岩石圈内的应力重新分布。
这些应力的重分布会导致断层的滑动和岩石的变形,从而引发地震。
四、构造变形与资源勘探构造变形对地球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矿床的形成与构造变形有关,矿物资源在地球岩石圈内产生和分布的过程中受到相当程度的构造变形的控制。
构造变形会改变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矿床的成因、形态和分布。
简述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含义
简述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含义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地壳和地
球表面的构造、岩层和地貌产生影响的总称。
地质作用分为内部地质作用和外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圈发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
地壳板块的构造运动、地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等。
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了地壳的抬升、下沉和水平挤压,形成了山脉、地堑、断裂带等地质现象。
地震是因地壳板块错动或岩层断裂引起的地震波传播,经常伴随着地质灾害。
火山喷发则是岩浆、气体和岩石碎屑从地下喷出,形成了火山地貌。
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物质向地表运动的过程,使岩浆熔融和岩浆矿物质通过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岩浆岩。
外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上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这些过程包
括风蚀、水蚀、冰蚀、物质覆盖和生物作用等。
风蚀是风力作用下,将岩石颗粒携带并磨损、迁移的过程,形成了沙丘和沙漠。
水蚀是水流冲刷和搬运岩屑的过程,形成了河流、峡谷和洞穴。
冰蚀是冰川对岩石的冻融作用和冰川内部和底部的冰水剪切作用造成的岩石破碎和磨损,形成了冰川地貌。
物质覆盖是指土壤、石屑和风积物等杂质通过风、水和冰运动而堆积的过程,形成了沙漠和冲积扇等地貌。
生物作用是植物根系和动物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质构造的改变,形成了根茎和洞穴地貌。
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演变和地貌形态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地质作用,我们可
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探索矿产资源,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因此,地质作用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复杂系统。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构造活动和岩石循环。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核心、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核心位于地球的中心,直径约为3480公里。
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由液态铁和少量的镍组成,温度高达5500摄氏度。
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构成,温度更高,可以达到6000摄氏度。
地球的核心产生强大的磁场,这个磁场保护了地球的表面不受太阳风暴等宇宙辐射的伤害。
地球的地幔位于地壳和核心之间,厚约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氧等元素组成,并呈现出半固态的塑性流动状态。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的地球层,它包含了大部分的地球物质。
地幔的上部较为坚硬,被称为上地幔,下部则较为软弱,被称为下地幔。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之间有所区别,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
地壳由岩石和矿物质组成,主要由氧、硅、铝、铁、钙等元素构成。
地壳可以分为陆壳和海壳两种类型,陆壳主要构成陆地,而海壳则覆盖了大部分的海洋底部。
地球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构造活动和岩石循环。
构造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最常见的构造活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当地球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时,会产生地震。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结果,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可以喷发出熔岩、烟尘和火山灰等物质,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岩石的形成、变质和熔融的过程。
岩石循环是地球内部不断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循环的基本过程是经历岩浆形成的火成岩被侵蚀并经风化和沉积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地下经历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随后再经过地热作用熔融形成岩浆,并重新形成火成岩。
这样的循环过程不断进行,促进了地壳的更新和塑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作用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现象有很大影响。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作用对于理解地震、火山喷发、地质灾害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球的形态、结构和地貌进行改变的现象。
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部地质作用和外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包括:
地壳构造运动:地壳板块的推移、碰撞和分裂,形成地震、火山、地堑等地质现象。
岩浆活动: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岩浆的上升和喷发,形成火山、岩浆岩等地质现象。
构造抬升:地壳板块的隆起和抬升,形成山脉、高原等地质现象。
地下水活动:地下水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形成洞穴、温泉等地质现象。
外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大气、水和生物等外部因素引起的作用。
包括:
水力作用:水的侵蚀、沉积和冲刷作用,形成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质现象。
风力作用: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风化地貌等地质现象。
冰川作用: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冰川地貌、冰碛等地质现象。
生物作用:植物和动物对地表和地下的侵蚀和改造作用,形成生物地貌、化石等地质现象。
总结起来,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各种力量和过程的综合效果,对地球的形态、结构和地貌进行改变。
通过内部和外部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地球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现象和地貌景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地貌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是由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地貌相关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质作用包括构造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
构造地质作用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造成的地壳地震、地质构造等。
内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不均匀分布所引起的火山喷发、地震等。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于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所造成的。
二、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 构造地质作用构造地质作用通过造成地质构造的变化,进而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例如,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会导致山地和盆地的形成。
此外,构造活动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这些地质现象也会对地貌有着显著的影响。
2. 内部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不均匀分布所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高温物质上升形成熔岩,从而形成火山。
火山的喷发会在地表形成火山口、火山锥等地貌特征。
此外,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也会导致地表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从而形成山脉、高原等地貌。
三、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 风力作用风力是地表上常见的一种力量,它通过对土壤和岩石的侵蚀和风化来改变地表地貌。
例如,风沙经过长时间的吹蚀,会形成流沙、沙丘等地貌特征。
2. 水力作用水力是地表上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力量,它通过侵蚀、冲刷、沉积等作用来改变地表地貌。
例如,河流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和冲刷,会形成峡谷、河谷等地貌特征。
此外,水力还会形成洞穴、瀑布等地貌。
3. 冰力作用冰力主要是指冰雪对地表的作用,它主要通过冰川侵蚀和冰碛作用来改变地表地貌。
例如,冰川侵蚀会形成冰刻峡谷、冰川湖等地貌特征。
而冰碛作用则会形成冰碛丘、冰碛湖等地貌。
四、地貌类型的划分1. 山地山地是地表较高的区域,通常由地壳的抬升和构造地质作用所形成。
山地地貌特征较为复杂,包括山脉、山峰、山谷等。
2. 高原高原是位于山脉或山地之上的平坦地区,地貌相对平缓。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绪论(1)⼤地构造研究内容及基本思想狭义(传统)概念:研究地壳构造发⽣、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侧重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法以地质历史分析法为主,涉及范围限于地壳(表⾯)和⼤陆.概念(⼴义):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岩⽯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学的科学。
⼤地构造学的⼴义概念摆脱了单纯的构造发展历史分析(狭义),以地球动⼒学作为⽴论基础,研究⽅法注意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结合;同时注意了地球动⼒作⽤的制约下的构造运动与地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作⽤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全球)、更深(岩⽯圈)。
研究对象:地球表⾯——固体岩⽯圈(构造)的各种构造(⼴义)类型、特征研究内容:地壳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作⽤、构造变形作⽤、成矿作⽤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
重塑各构造单元⼤地构造性质及发展历史;划分不同岩⽯圈构造类型。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阐明⼀个地区(单元)乃⾄全球构造运动规律、成因、地球起源与演化,天体演化与成因等。
实践意义——矿产资源形成及分布规律、地震预报、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2)⼤地构造学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地质历史分析法(⼜叫历史-构造⽐较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地构造的特点。
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沉积岩占⼤陆及其邻近海域的⼤部分。
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恢复古地理⾯貌、古⽓候、隆起、拗陷、地壳沉降幅度与速度、构造状况以及演化历史。
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法称之为历史⼤地构造分析⽅法,相应的学科称之为历史⼤地构造学构造沉积作⽤与构造-沉积组合(沉积建造)研究思路:沉积组合→古构造环境→⼤地构造作⽤构造-沉积作⽤(容纳沉积物的堆积地都是构造变动的产物)沉积作⽤的内因是沉积物本⾝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外部控制因素主要是⽓候和⼤地构造,⼤地构造的升降运动造成海平⾯的升降,使沉积岩相、厚度、层序和岩性⽅⾯呈现出构造作⽤痕迹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双变质带 由于板块的俯冲作用,在海沟和海沟内壁,出现 很低的地温梯度,为发生高压低温变质作用提供了有 利条件。在火山岛弧地区,板块俯冲导致活跃的火山 和岩浆活动,其热流值和地热梯度相当高,为这里出 现高温低压的变质作用创造了合适的环境。事实上, 在日本及太平洋周缘其它一些地区,并列地展布着高 压低温变质带和低压高温变质带,构成了双变质带, 二带时代大致相同,性质迥异。太平洋周缘存在多处 双变质带。
(1)俯冲带的变质相
固然,我们不可能直接测出俯冲带附近各部位的 压力和温度,但是,根据地表测得的热流值,可以对 俯冲带温度的分布作出合理的推断,压力可根据深度 直接计算。这样对照变质相所示的P-T区,便可以得 出俯冲边界临近地区变质相的分布。
(2)俯冲带的变质相系
1961年,都城秋穗提出了变质相系的概念。一 个变质的地质体所对应的温度和压力范围较宽,从 而不限于一个变质相,它可以用一系列的变质相来 表示,这就是变质相系,各变质相系P-T图解上可以 用不同的曲线(曲线的斜率代表地温梯度)表达出 来,从而可以将变质相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 压力及温度条件,可划分出三种变质相系,即高压 型、中压型和低压型三种变质作用类型。
第二章
板块构造
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结构
第二节 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
第三节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板块活动与地质作用
第五节 板块构造与地槽地台的关系
第四节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长久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与 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息息相关。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随 即将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在内的内生作用纳入统一的 全球构造模式中,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深受板块构造的控 制。反过来,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研究可以为板块构造研 究提供重要信息,是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岩浆活动的构造信息 二、火山岩岩石系列 三、陆壳的增生与花岗岩的成因 四、洋壳的形成与蛇绿岩套 五、俯冲变质作用 六、洋底变质作用
六、洋底变质作用
大洋地壳在中脊轴部形成以后,可蒙受变质作用,这与 岩浆不断沿脊轴上侵,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及热液作用有关。 洋底变质作用主要是变质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组成洋壳的 超基性岩与水反应,在绿片岩相的温度条件下,会发生蛇纹 岩化。 由于高地温梯度及热液活动均出现于大洋中脊,故洋底 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中脊地区。随着洋底板块的扩张,所形 成的变质岩又可以向两侧推移,广布于整个大洋盆地中。但 是,由于洋底沉积物的覆盖,在断裂带以外的广大洋盆底部, 变质岩露头十分少见。
2、花岗岩的成因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中分布最广的代表性岩石,因而,花岗岩的 成因问题,是有关陆壳起源的根本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者相信,花岗岩形成于较大的深度,是地壳物 质深熔作用的产物。这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热液和能量的来源 问题;花岗岩中富含钾及其它活泼元素的机制问题。这两个问题在 以往的任何一种花岗岩成因假说中,均未获得圆满的解决。目前看 来,正是板块的俯冲带具备了促使花岗岩形成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条 件。大洋板块好似一条巨大的传送带,它不断潜入岛弧或活动大陆 边缘之下,为俯冲带源源不绝地送来了H2O、K2O等组分。在洋壳 中,钾、钠、二氧化硅以及其它一些亲石元素,随着温度的升高, 逐渐从俯冲板块析离出来,并富集起来。换句话说,沿俯冲带,发 生着强烈的脱水、去碱和去硅的作用。在俯冲带强大的压力作用下, 这些饱含碱和二氧化硅的流体升腾至上覆板块处,与岛弧或活动陆 缘的火山-沉积层发生作用,形成变质成因的花岗岩。
6、火山岩系列的鉴别
火山岩系列的鉴定,对识别古岛弧、恢复 古构造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岩石化学方法鉴别火山岩系列时,应 收集尽可能多的可靠的分析数据,谨慎地综合 运用各种方法,并与地质方面的其他标志相配 合,方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6、火山岩系列的鉴别
(1)利用(Na2O+K2O)对SiO2图解(图)火山岩系列的鉴别
2、拉斑玄武岩
本系列代表岩石是拉斑玄武岩,但也含安山岩, 少岩英安岩和流纹岩。SiO2含量大多再8-63%之间, 基本特征是: •K2O(<1%)和TiO2的含量极低; •Na2O/K2O比值偏高,可达5-40; •铷(Rb)、锶(Sr)、钡(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 含量很低。
3、钙碱性系列
包括高铝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以及流纹岩, 其中以安山岩最为常见。钙碱性系列的化学成分和矿 物组分处于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之间。基本特征 是: •K2O、TiO2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比拉斑玄武岩系列高; •轻稀土元素有一定的富集; •Al2O3的、概念 火山岩岩石系列指的是:一套有成因联系的岩浆 岩杂岩体,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伴生,并反映一 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根据87Sr/86Sr初始比值,可以把火山岩分为两大 类:幔源成因的(<0.7076)和陆壳重熔的>0.7100)。 然后,按化学特征分为: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 列和碱性系列。
4、碱性岩系列
以高碱为特征,以高碱含量区别于钙碱性岩系列和拉斑 系列。这一系列可分为两组:1、钠碱组,包括碱性橄榄玄 武岩、橄榄粗安岩、粗面岩和碱性流纹岩,本组Na2O/K2O 比值远低于1;2、钾碱组,包括橄榄安粗岩、二长安山岩等, 本组的Na2O/K2O比值接近于1 。碱性系列的基本特征是: •碱的含量高(5-7%,甚至更大), K2O的含量在2-4% 以上; •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很高; •具富集型的轻稀土分配形式; •铁的含量与钙碱性系列相近。
五、俯冲变质作用 岩石圈板块活动所伴随的地球动力作用,是 变质作用的一个基本控制因素。在板块生长带和 俯冲带,发生着规模宏大的变质作用。都城秋穗 把大洋中脊的变质作用叫做洋底变质作用,俯冲 带或造山带的变质作用叫做区域变质作用或造山 变质作用。
(1)俯冲带的变质相 1915年,爱斯科 拉首先提出了变质相 的概念。在一定的压 力-温度条件下重结 晶的岩石可归属一定 的变质相。几种主要 的变质相及其所代表 的P-T去碱如图所示。
(2)俯冲带的变质相系
•高压变质相系 其特征矿物为蓝闪石、硬玉、硬柱石及多硅白云母。由 于蓝闪石分布较广,含蓝闪石的变质岩在变质相上 相当与蓝片岩相,故高压型变质作用也叫蓝片岩相变质作用。 它形成于地温梯度较低的环境(约10°C/Km)。 •低压变质相系 其特征矿物为红柱石,在温度较高时还可以出现硅线石, 常见堇青石、十字石和黑云母。这类变质作用发育 于高地温梯度(大与40°C/Km )的环境。 •中压变质相系 其特征矿物是蓝晶石和硅线石,前者产生与较低温部位, 后者产生与较高温部位。这类变质作用发育于中等 地温梯度的环境( 典型为20°C/Km )。
6、火山岩系列的鉴别
(5)使用Ti-Zr-Y(铱)图解有助于判别各种玄武岩。
6、火山岩系列的鉴别
(6)利用稀土元素(REE)的分配形式判别火山岩系列。
三、陆壳的增生与花岗岩的成因
1、陆壳的增生 研究分析表明,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岩与 大陆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有惊人的一致性,这预示着 大陆地壳的生长与安山岩浆的生成有关。人们相信, 通过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中酸性物质不断添加到岛弧 或活动大陆边缘上,从而导致大陆地壳的增生。
6、火山岩系列的鉴别
(2)判别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时,可采用FeO*/MgO对 SiO2变异图。
6、火山岩系列的鉴别
(3)使用Cr-Ti坐标图可有效地判别岛弧拉斑玄武岩和中脊 拉斑玄武岩
6、火山岩系列的鉴别
(4)使用Zr(锆) -Ti坐标图也可以 判别岛弧拉斑玄 武岩和中脊拉斑 玄武岩。
1、板块扩张带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
据推测,在中脊轴带以下的异常地幔中,存在 着巨大的岩浆房。大洋地壳首先形成于中脊轴部, 由于异常地幔和岩浆房规模较大,在脊轴以外,可 能还不时地发生侵入活动,从而会添加上一些新的 辉长岩和堆积超基性岩,使洋壳第三层的厚度自脊 轴逐渐增大。 洋底的岩浆活动,可以说纯粹起源于地幔,大 洋地壳便是地幔岩浆活动的直接产物。
2、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是法国的Brongniant提出的,用来描述蛇 纹岩化的镁体质岩石。二十世纪初,Steinman发现蛇绿 岩往往与放射虫硅质岩、远洋粘土等深水沉积物密切 共生,为纪念他,Hess(1955)把蛇纹岩、 镁铁质岩 石和放射虫硅质岩的共生组合,称为斯坦曼三位一体。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陆基下面的洋壳和地幔岩可 以由于变形而被卷入到陆基沉积物中而成为蛇绿岩。 蛇绿岩在大陆内部的出现,应标志着过去已消失的古 大洋。这样,蛇绿岩的识别和追索就成为重建古大陆 的重要线索。蛇绿岩广泛出露于不同时代的造山带中。
一、岩浆活动的构造信息
地热增温模型中熔融曲线和地热增 温曲线不相交,说明上地幔是固态。 两种可能可以使固态岩石生成岩浆: 加热和减压。大陆裂谷和大洋中脊是减 压的过程,俯冲带是摩擦增温的过程。 这样岩浆的发生和构造变形就联系起来 了。 岩浆的熔出过程,是鲍温反应系列 的逆过程。分馏作用一旦开始,其成分 总的来说与原来的结晶固体不再相同, 而缺少了易熔组份,一般称为“亏损了 的”。不同地区(构造环境)亏损程度 不同,岩浆的成分也不同。这样根据岩 浆作用生成岩石的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 可以指示大地构造背景。这就是岩浆岩 地球化学研究大地构造环境最根本的理 论依据。
2、蛇绿岩套
通常认为,蛇绿岩在层序上(由下至上)包括以下层序: (1)底部的变质超镁铁质杂岩 有纯橄榄岩、斜辉橄榄岩等,往往遭受多期变形和变质, 形成蛇纹石化橄榄岩或蛇纹岩。 (2)堆晶杂岩 下部为堆积的橄榄岩,向上为堆积的辉长岩。 (3)席状岩墙群 多为细粒的辉绿岩,是一系列平行的岩墙,是岩浆沿张 性裂隙先后依次贯入而形成。 (4)枕状熔岩 属海底喷发,以拉斑玄武岩为主。枕状熔岩顶部与深海 沉积物互层,向上则被深海沉积物所覆盖。
2、花岗岩的成因
如果俯冲带的上覆板块是大陆板块,大陆地 壳的下部可处与俯冲带的摩擦增热地带中,加上 沿俯冲带上升的岩浆或热流体的作用,陆壳物质 可遭到重熔。其中,由火成物质重熔者称I型花岗 岩类;由沉积物质重熔形成者,称S型花岗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