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细读质疑与发现(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失街亭-教学教案
失街亭-教学教案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生疏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力量目标1.观赏?失街亭?中的战斗描写技巧。
2.观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动身,死搬教条必定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1.简单的战斗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呈现的技巧。
第一课时一、导语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富强做出过不朽的奉献,仅以消灭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
今日我们要观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
现在,请大家沟通一下各自把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状况。
老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高校图书馆。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
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宝。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格外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非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有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开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
其间错综简单,多线交互,波澜曲折。
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开展〕——司马探营〔开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失街亭》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失街亭》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失街亭》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失街亭》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作为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之一,《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备受推崇与争议。
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凤姐、贾琏在失街亭相遇、发生争吵这一段情节,无论是从文学、文化,还是历史背景上,都十分值得我们细致的研究探究。
一、背景知识1.时间背景“失街亭”所发生的时间应该在清康熙年间,可以从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推断得出:① 红楼梦的前六十回发生在雍正时期,而凤姐为贾府中人,属于第六十一回以后的人物出现,即康熙年间。
② 大观园与贾府同出一源,而大观园的建造则是在康熙十年时兴建,因此康熙年间为小说的时间背景。
2.文化背景“失街亭”所发生的时代,是清朝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上下流传的小说文学也愈加精彩。
尤其是兴盛于康熙年间的“凤凰台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历史背景清朝封建社会的衰落和维新运动的兴起,是“失街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之一。
康熙年间,清朝的统治者将力量集中在中央,由此导致地方的衰落和社会矛盾的加深。
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改革思潮的兴起,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也日益激烈。
二、主要人物1.凤姐凤姐是贾府中的大舅母,也是权力巨大的世家女性。
她以其才华、美貌、权势,成为贾府中的中流砥柱,对于小说情节的推进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2.贾琏贾琏是贾府的庶出长子,也是贾府中的皮肉生活代表。
他性格豁达,善于交际,经常和贾府中的女性接触。
他和凤姐也是故事中的一对反派,他的出现让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三、情节分析小说情节中的“失街亭”事件,是一个寓意深远的反映人性的故事。
贾琏在失街亭之前与迎春合谋,计划报复凤姐。
而凤姐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贾琏的谋划,并提前做好了防备。
在失街亭中,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和对峙,凤姐对贾琏进行了斥责和严格的惩罚。
四、文化的解读1.社会风俗作为清代的一部小说,《红楼梦》中的人文文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_3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知识和能力1.能整体把握内容,概括主要节,抓住主要矛盾。
2.能从马谡的角度,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能在解读与审视马谡形象中,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二)过程和方法1.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
2.教师提供《“失街亭”助读材料》一份,发给学生。
3.多媒体教室和课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2.能用历史眼光与古人交流,现代观念与同学交流。
3.能领悟悲剧的性格决定悲剧的人生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清本文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主要矛盾,进而通过分析马谡的言行,把握马谡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把马谡置于《失街亭》中来审视,还要把他置于整部《三国演义》的视野下来审视;不仅把马谡置于罗贯中的视野来审视,而且置于诸多名人的视野来审视;不仅把马谡置于古人的视野来审视,还要从现代人的角度来审视马谡,并进一步引发我们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解决办法: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指导学生整体阅读,理情节,抓矛盾。
3.着重分析马谡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联系原著,结合文本,展开专题思辩,客观评价马谡。
5.联系文本,结合前人典型评述,展开专题辩论:失街亭,谁之过?6、思考交流,“失街亭”所引发的人生思教学过程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了解街亭之战的全过程。
(二)出示《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明确街亭重要的战略地位。
板书设计:蜀----(守)【街亭】(攻)----魏(进退咽喉)(反攻要地)(三)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把握矛盾。
1、要求学生按出场的先后顺序列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说出感触最深的人物。
2、从马谡的角度,用简洁的文字来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用60个字以内)。
帐前立状,防守街亭,坚持己见,屯兵山上,被魏包围,丢失街亭,狼狈西逃,途中被救,战后回蜀,自缚帐前,痛哭认罪,接受惩处,被斩示众。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的相关知识。
o掌握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及文言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o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o鉴赏文中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刻画等方法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和智谋较量,增强对智慧和勇气的向往。
o感受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选择和命运,培养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难点:鉴赏文中的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原著节选、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o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吗?他有哪些经典事迹?2.作者及作品介绍o介绍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o简述《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o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o教师纠正发音,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成语。
4.情节梳理o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包括诸葛亮派兵镇守街亭、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主要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
5.人物分析(诸葛亮、马谡)o诸葛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决策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o马谡▪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马谡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军事才能和决策失误。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马谡失守街亭的原因和后果。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o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诸葛亮和马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何?2.战争描写分析o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战争的语句,分析战争的规模、战术和结果。
高二语文 失街亭教案 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语文失街亭教案人教版1. 导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
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2. 复述情节:下面请几名同学复述一下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注意我的要求,先讲一讲街亭战役之前情节。
如此,逐一补充明确: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
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
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
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
回汉中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小结: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那么如果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来看,应当如何解释?哪里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
我们看出情节错综复杂,波澜曲折。
但是线索十分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3. 分析人物:根据对以上情节的分析,我们判断一下,决定街亭能否守住的两个关键人物是谁?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先看马谡,我们仍然联系情节来看,街亭最终失守,从写马谡的言行看,前文有哪些暗示?由此我们评价一下马谡这个人物形象。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失街亭》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失街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 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解析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通过阅读和解读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从中汲取启示和思考。
4.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通过阅读《失街亭》并进行问题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讲解《失街亭》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2.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解析:–教授诗歌韵律和格律的基本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学生练习:–阅读《失街亭》并体会其中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细节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1.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学生练习:–阅读《失街亭》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启示。
第三课时:1.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阅读一篇与《失街亭》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感悟的文章,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小组讨论和分享对彼此作品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听课笔记和参与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记录课堂笔记。
2.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学生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写的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_2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失街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能力目标1.品味《失街亭》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掌握本文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结构特点。
4.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德育目标学习《失街亭》,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1.品读法。
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分析、讨论法。
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欣赏——比较——研习法。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画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4.研究性学习法。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来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国演义》电视剧VCD光盘、《三国演义》主题歌录音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整体感知,梳理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
2.以提问——回忆的方式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听的是什么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三国演义》主题歌)以前我们学过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文章吗?(同学们回答:学过三国人物诸葛亮的《出师表》)好,我们共同回忆其中的一段话:“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失街亭教案_5
失街亭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语言、神情和动作2、通过鉴赏细节来概括人物的个性3、归纳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4、讨论:失街亭,谁之过教学设想本文为自读课文,教学中以指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
一课时完成,重点分析马谡的个性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然后再运用此方法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其余知识可在课前预习中通过布置完成“自读提示”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音乐结束后开始上课。
要求学生说说听歌时想到些什么?然后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二、结合“自读提示”,整体感知相关内容。
1、教师简介《三国演义》,然后利用课件展示相关知识。
2、简介《失街亭》三、指导学习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大屏幕展示)(二)依据目标1、2,分析马谡的形象,品味马谡的个性化的语言、神情和动作。
1、师:《失街亭》是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在《失街亭》中,大家觉得哪一个人物的个性最鲜明?为什么?2、师:你觉得马谡这个人有些什么样的个性?能在课文中找出证据吗?3、师:作品中直接描写马谡语言情态的内容有哪些?4、除了这些直接描写之外,节选部分的内容中有没有间接描写马谡的地方?(三)细节赏析:1、马谡的个性最集中的体现在了哪一个动作神态上?2、文中写了马谡的几次笑?组织齐读这三句话。
3、你觉得这三次笑的内容有何区别?4、马谡一笑再笑的结果是什么?你如何看待马谡的“自缚请罪”?5、换个角度想一想,马谡有没有可取之处?(四)分析诸葛亮的形象1、《失街亭》中的诸葛亮和你在别的文学作品中看到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之处?2、本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3、通过本课,你觉得诸葛亮有哪些个性?(五)小结:1、课文写诸葛亮和写马谡的手法是否相同?如何写的?2、你是如何理解诸葛亮的“哭”的?有没有做戏的成分?四、拓展训练讨论:失街亭,谁之过?五、课文总结1、简单回顾教学目标2、提出从本课中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六、布置作业[1]。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一、教学目标 1. 鉴赏马谡、诸葛亮的的语言。
2. 分析并把握马谡、诸葛亮的形象。
3. 了解并掌握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比较、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马谡为戒,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 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分析诸葛亮“三嘱”、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补充经典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五、教学思考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
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六、学生活动1.分析讨论,归纳文章主人公孔明、马谡的性格特征。
2.小组合作,讨论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课间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让学生进入氛围。
(一)导入听着这首《西江月》,看着那江水东去,同学们有没有想到我们上学期学的词?(学生的答案不一,可抓住其中和课文内容相近的内容学习)是啊,江水东去,带走了英雄事无限,可是江水带不走后人的评论与思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街亭,走近英雄。
(二)释题《失街亭》 1、谁失街亭?(只要相关即可)2、街亭为何而失?(学生的答案很多,可适当放开)同学们找的很准,具体地说,街亭是在马谡手中丢失的。
(三)分析语言,归纳人物形象马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先请同学们阅读 S1-4,找出相关的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并归纳其形象特点。
1、岂一街亭不能守耶?马谡 2、笑“丞相何故多心?” 3、笑王平“真好之见……片甲不留” 4、笑司马懿胆小(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纸上谈兵、目中无人)师:马谡真的一无是处吗?提示:战前(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战后(自缚请罪、勇于负责)“丞相诸事尚问于我” (挺身而出、勇于负责、颇有才干:谋士)总结:评价一个人要全面。
《失街亭》教案
第七课《失街亭》教案教师:谭莎莎课程类型:语文教学对象:高中生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
2.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3.感受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4.获取人生智慧。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与《三国演义》相关的背景知识,熟悉故事情节。
2.分析理解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1.理清情节结构。
2.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塑造方法。
3.如何正确评价“失街亭,谁之过?”四、教学方法1.情景设置法2.表演法3.讨论、问答法。
五、课时设计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背景知识,理清情节,概括段落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诸葛亮、马谡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课时:讨论“失街亭,谁之过?”总结学习本文所获得的启示及现实意义。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失街亭》的情节结构,这一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先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在本文里,主要描写人物的那些方面?(明确: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
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
)很好,我们这一节课的就是要通过欣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
二)情景表演,透析人物形象(35分钟)通过督促完成前一课时的课文改写成剧本及选择优秀的改写作品排演成话剧这一环节的准备,在本课时中配合人物分析,穿插表演,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思考。
1.请第一组同学表演《马谡拒谏》,并提醒学生思考马谡是个怎样的人?(板书:马谡)2.表演完后,引导学生通过马谡言行举止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重点分析“三笑”,并对讨论中提到的人物形象特征及时板书。
)①请学生对表演进行点评。
②请表演者谈谈自己对角色的看法,如何把握这个角色的扮演。
(明确: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自以为是、狂妄自大、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等。
《失街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重点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逆向思维)--重点和难点3、了解罗贯中及其《三国演义》教学设想:1、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学习重点2、先让学生按常规读法解读课文,然后再突破传统的思维学时安排:三学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作者及《三国演义》,熟悉课文教学步骤:一、教学导入: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三国演义》我们都熟悉,在这部作品中,罗贯中塑造了很多有名的人物。
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曹操、周瑜、孙权、鲁肃等等。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
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介绍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
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
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
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
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
《失街亭》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失街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以“回目”形式概括情节发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评点”的方式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从课文获取人生智慧。
●教材分析《失街亭》是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语文读本》“名著导读”就有《三国演义》。
整合课程资源,为我所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1集《空城退敌》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
以“马谡为什么被斩”的悬念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1、熟悉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展示自读提纲:1、了解作者及作品;2、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4、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5、理解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6、准备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7、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四、理解课文内容(一)、双基练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A、马谡(shù)曹叡(ruì)寨栅(zhà)B、偏裨(bì)文几(jǐ)熟谙(yīn)C 、张郃(hé)掎角(jǐ)城垣(yuán)D、垓心(gāi)长史(cháng)辎重(zī)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高二语文失街亭 人教版 教案
高二语文失街亭【导学新概念】《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
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廊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
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教学目标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2、鉴赏情节安排的方法技巧;3、欣赏人物形象:诸葛亮、马谡;4、体味艺术手法:对比与衬托,从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多方面描写人物等等。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自读课文中如何运用“圈点批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和与课文有关的视频片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2、鉴赏情节安排的方法技巧。
教学程序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时代,天下纷争,英雄辈出。
《三国演义》艺术的再现了历史风云,《失街亭》是其中最精彩的片段。
二、罗贯中和《三国演义》(一)、罗费中罗贯中(约1330~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
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二)、《三国演义》1、地位:《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2、思想内容:A、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
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
B、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
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
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
《失街亭》细读质疑与发现(高二必修)
本文已经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07年02期教材中有很多传统篇目,其解读基本固定了,很难再有新的突破。
执教者若无创新的胆识,就容易走上人云亦云旧路;而不能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从中探寻出新的意义,获得新的发现。
因而也不能依据个性化解读,设计出精妙的教学方案,去引爆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想打破这个僵局,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带着自己发现的眼光,以新的角度来审视文本,读出个人的感受与创见,再将教学建立在此之上,必然会迎来风格独特而精彩的课堂。
笔者在再次执教《失街亭》之前,就重新研读全文,尤其是对前两段细加揣摩,发现:传统观念(包括教参)将这一部分的描写看作是诸葛亮行事谨慎周密的表现,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
我决定将这一发现设计成启发学生深读文本,进行创新思维的教学重点。
片断实录如下:在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谨慎细心、严谨周到、足智多谋、赏罚分明、勇于自责……我发现学生的理解基本与传统观点相同,对第一部分的解读显然比较浅表。
于是,我趁机追问回答“谨慎细心”的同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在他调兵遣将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来。
又问: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答:课文中详细描写了,他对马谡反复告诫;还派王平协助他,并细心嘱咐王平……有学生补充:还增派高翔、魏延据守在街亭周围……这些安排很周密,可谓滴水不漏。
我提醒说:你这个“滴水不漏”用得好,但,既然是“滴水不漏”,又何以导致大败?看来一定存在着疏漏。
我们看问题是否也存在疏漏呢?不少评论家也和你们一样,认为这一部分主要表现的是诸葛亮“细心谨慎”的性格。
这到底准不准?我请大家再仔细读一、二两段,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同时,投影出启发性的问题:1. 马谡是否最佳人选,诸葛亮清不清楚?2. 你认为一个优秀的统帅该如何选任重要将领?换了你,你会派谁去守街亭?3. 是什么原因驱使诸葛亮任命了马谡?4. 在任命马谡后的一系列部署,历来被人们所肯定,都认为是诸葛亮严谨性格的体现。
高二语文《失街亭》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失街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ﻭ1.介绍故事背景和文章情节。
ﻭ2。
通过问题分析,理解、马谡两个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3.设置历史情境,劝谏不斩马谡.ﻭ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任用马谡守街亭.ﻭ2、辩证分析:失街亭,谁之过3、训练学生的劝谏思维、劝谏手段和劝谏能力。
ﻭ教学方法:1。
品读法.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ﻭ2.分析、讨论法。
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ﻭ3.研究性学习法。
通过自主探究,深入分析为什么要任用马谡守街亭等问题.ﻭ4.情境再现法。
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处在历史情境中处理实际问题。
ﻭ教具准备:多、毛阿敏《历史的天空》音频资料。
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ﻭ一、导入ﻭ呃――欢迎进入语文课堂。
ﻭ我昨天下午备完课,时间还早。
我寻思,上街溜哒溜哒吧.感受一下咱们西安的文化底蕴。
也顺便在历史的天空去寻找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和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ﻭ于是,我就在街上PIAPIA地溜哒着。
历史上众多的人物从我耳边呼啸而过.在华西大门口那儿,我看见有一群人,黑鸦鸦的,那家伙,真是红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场面是相当的壮观。
走上前去一打听,原来是一群历史学家.仔细听他们议论,我便非常的激动。
因为他们说,我们今天上课的地方,据说就是当年魏主曹睿御驾亲征,亲临长安时的临时行宫。
ﻭ曹睿大家知道,魏文帝曹丕驾崩之后,作为**,他继承了魏国皇位,那么,他为什么要御驾亲征,离开魏都**,亲临长安指挥战争呢请听我们班未来的评书李明峰慢慢道来。
二、背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3年,蜀主刘备病危于白帝城,遗诏托孤于丞相孔明.孔明受此重任,竭力尽智,辅佐后主。
当时孔明治蜀的基本策是休养生息,巩固后方,联吴抗魏,统一。
为此,他大力生产,使蜀汉“米满仓禀,财盈府库”,军需完备;又派邓芝往结吴;期间,孔明采用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用兵之道,兴师南征,七擒孟获,**南方.公元227年,孔明又用马谡之计,离间曹魏君臣,使曹睿将司马懿削职遗归。
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学设计一、教前设想(一)教学重点难点《失街亭》描述的是《三国演义》中魏蜀两国围绕街亭展开的一场战争,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中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但课文节选部分,重点并不是写战争,而是着重刻画了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本单元学习古代小说的重点也恰是鉴赏小说的语言和人物形象。
鉴于此,本文学习的重点是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难点是探讨街亭失守的责任过失以及如何全面看人的问题。
分析人物形象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出发,力求把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故事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又能适当借鉴怎样通过典型的情节语言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通过讨论失街亭,谁之过?,引出如何全面看人待事的话题探讨。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
刘备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街亭失守,暴露了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的弱点;但诸葛亮又曾评价马谡为匡世奇才,七擒七纵孟获,离间曹魏君臣,马谡足智多谋,是诸葛亮运筹帷幄的好参谋:如何看待马谡这个人物?一生谨慎是诸葛亮性格素质的基本特征,文中无论是事前的再三嘱咐、细心部署,还是事后的妥善撤兵、严明军纪,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充分表现他的这一特点;但《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一面,他对马谡的弱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关键时刻委以重任,导致街亭失守,因而诸葛亮也难辞其咎:这是否有损孔明智慧的形象,如何看待三国中的诸葛亮?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概述故事,梳理情节的阅读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合作讨论、自主评价的效果。
3、学习借鉴本文通过复杂的情节和典型的语言、通过多方对比映衬塑造人物的技巧方法,以提高今后写作中如何塑造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4、通过课外延伸拓展,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指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论人处事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与师生准备《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通课文应不成问题,以学生预习整理和教师检查归纳的方式掌握故事情节,这是分析人物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街亭》细读质疑与发现(人教版高二
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已经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07年02期
教材中有很多传统篇目,其解读基本固定了,很难再有
新的突破。
执教者若无创新的胆识,就容易走上人云亦云旧路;而不能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从中探寻出新的意义,
获得新的发现。
因而也不能依据个性化解读,设计出精妙的
教学方案,去引爆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想打破这个僵局,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带着自己发现
的眼光,以新的角度来审视文本,读出个人的感受与创见,
再将教学建立在此之上,必然会迎来风格独特而精彩的课堂。
笔者在再次执教《失街亭》之前,就重新研读全文,尤
其是对前两段细加揣摩,发现:传统观念(包括教参)将这
一部分的描写看作是诸葛亮行事谨慎周密的表现,这实际上
是一种误读。
我决定将这一发现设计成启发学生深读文本,
进行创新思维的教学重点。
片断实录如下:
在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
理解:谨慎细心、严谨周到、足智多谋、赏罚分明、勇于自责……我发现学生的理解基本与传统观点相同,对第一部分
的解读显然比较浅表。
于是,我趁机追问回答“谨慎细心”
的同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在他调兵遣将的
安排上可以看出来。
又问: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答:课文
中详细描写了,他对马谡反复告诫;还派王平协助他,并细
心嘱咐王平……有学生补充:还增派高翔、魏延据守在街亭
周围……这些安排很周密,可谓滴水不漏。
我提醒说:你这个“滴水不漏”用得好,但,既然是
“滴水不漏”,又何以导致大败?看来一定存在着疏漏。
我
们看问题是否也存在疏漏呢?不少评论家也和你们一样,认
为这一部分主要表现的是诸葛亮“细心谨慎”的性格。
这到
底准不准?我请大家再仔细读一、二两段,看能不能有新的
发现。
同时,投影出启发性的问题:
1.马谡是否最佳人选,诸葛亮清不清楚?
2.你认为一个优秀的统帅该如何选任重要将领?换了你,你会派谁去守街亭?
3.是什么原因驱使诸葛亮任命了马谡?
4.在任命马谡后的一系列部署,历来被人们所肯定,都
认为是诸葛亮严谨性格的体现。
你认为这些部署的实质是什么?值得称道吗?
(读后讨论,自由回答)
一会儿,教室里热火朝天,学生极有兴趣的讨论起来。
随后开始发言。
生1:我认为诸葛亮完全知道马谡不是最佳人选。
他开
始拒绝马谡的几句话已经表明了他信不过马谡。
但是,只因
他与马谡交情很好,只好任命他。
生2:我也认为诸葛亮明知马谡不行,可是,他抹不开
情面,在马的一再央求下,不得已才用他的。
师:还能从哪里看出来?
生3:从“立军令状”上,要是用人放心,根本就不需
什么“军令状”了。
生4:我认为,好统帅任命重将时会深思熟虑,不会像
这样拖泥带水、婆婆妈妈的,也不会这样草率、违心迁就地
作决定。
师:这里能不能看出诸葛亮有无性格缺陷?
生4:能,就是――优柔寡断,感情用事。
生5:还有“利令智昏”
师:“利令智昏”?这个“利”字该换成什么字才好?
生6:应该是“情令智昏”。
(学生叫好,掌声)
师:还有后面的部署呢,该怎么看?请继续发言。
生7:我认为应该肯定,因为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诸
葛亮想了种种布防措施,尽了最大努力。
生8:我不同意。
我认为他是在做无用功。
因为选好街
亭守将才是关键,而协防街亭的工作安排,那是相对次要的。
诸葛亮处事不抓根本,反而去忙于枝节,这是本末倒置。
要
是我来指挥,我会派魏延去,后面的事就不必像诸葛亮这样
瞎操心。
(笑声)
生9:我也是这样看的。
诸葛亮后面的一系列部署实质
是对前面人为的失误进行补救,是侥幸的做法。
疑人不用嘛,对马谡不放心,就应及时换人。
这才是唯一正确的补救……
师:也许你打个比方,会更形象,比如--
生9:比如……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建楼房,成了危房,
再去加固。
结果还是倒了。
所以,加固的工作只是白忙活而已。
(又一阵掌声)
师:好比喻!这样看来,我们经过深入文本,认真揣摩,发现我们所看到诸葛亮并不是所谓的谨慎细心的光辉形象,
而是――
生(纷纷):优柔寡断,情令智昏,周而不密、主次不分,重末轻本、用人失察……(的形象。
)
……
师:你们的发现真是了不起!真是前无古人啦!尽管我
们发现的只是诸葛亮复杂性格的一个侧面,不能完全代替他
的主体性格,但我们敢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并带着自己的头脑
去品析,终于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和创见。
这是最可贵的。
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学习精神。
课后感言:这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师生都陶醉在创造与
成功的喜悦中。
从中我领悟到:一、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
自主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和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备。
唯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发挥主导
作用,帮助学生逐渐进入自主学习的佳境。
否则,空有一腔
热情,也只能是一个局外的旁观者,于教于学都是无能为力的。
二、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也有可能失
之浅表、低效。
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应对策略,在关键时刻,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进入高层次的自主学习。
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对话中的首席”。
三、教师自己
的个性化解读成果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转化成精妙的
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已经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07年02期。
本课的教学课件保存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