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以及这些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迁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理解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例子,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案例分析、图片展示、讨论题等环节的PPT。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地图:准备世界地图和我国地图,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以及一些实际例子,如大陆漂移、海平面上升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份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了解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理解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表现。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水平。

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以实际例子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

2.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变化。

2.呈现(10分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

呈现一些实例,如大陆漂移、海陆变迁的地理意义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海陆变迁原因和实例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德育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二、重点、难点:
1、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三、解决方案:
利用活动和游戏,结合举例和练习加以解决。

四、教具准备:课时安排(两课时)
多媒体课件:海陆的变迁
大陆的漂移
板块的运动
五、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讨论法、谈话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2.2.海陆的变迁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2.2.海陆的变迁

2.2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2. 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3. 通过对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了解知道科学发展的过程性【教学重点】海陆变迁【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法、讲述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

(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海陆的变迁及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那么你在知识和品格培养上有哪些收获呢?教学环节三:小结简单提示,由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2.2 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和地图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2.示例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现象。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图片和图表。

3.实例和案例。

4.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图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例,如我国南海岛礁的变迁,让学生分析这个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实例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际例子,用于案例分析。

3.投影仪:保证教学课件的展示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出本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的形成、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等,让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的真实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案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案例,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的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学说内容;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温故知新:在图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提问:它们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固定不变的吗?各大洲、大洋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史,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二、新课讲解(一)沧海桑田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2.活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图2.13~2.15实例举证,解释原因。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导学):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讲解):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隆起形成高山。

(导学):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

(讲解):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曾经是陆地,海平面上升成为海洋。

(导学):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讲解):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2.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案例,找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2.2海陆变迁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2.2海陆变迁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如图2.2-3所示)
②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证据:
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三.拓展渗透
1.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握。
2.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四.检测反馈
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大陆为什么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板块运动
教学重难点:
1.板块的运动
2.板块运动产生的现象
教学流程:
一.预设导学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习。
1.查阅词典解释什么是沧海桑田?
2.想一想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地震和火山喷发?
3.地球有哪些板块组成?
二.探究展示
1.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教学内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陆变迁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同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答。

例如,给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属于海陆变迁的哪一种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2海陆的变迁 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2海陆的变迁 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对教材的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基础上,使学生从动态角度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海陆格局也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同时,本课的学习也将为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知道大陆漂移学说。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自己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大陆漂移学说内容时间尺度大,学生会感到难以想象和难以接受,依据学生特点,本节教材重点是: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为:海陆变迁的原因(次之),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最难)(这一部分留到第二节课)。

第二、我对学情的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了解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七年级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同时,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储备上存在个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另外在知识深度的把握上,也会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第三、我对教法和学法的分析(一)在教法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本节课教材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又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用好教材,同时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2海陆的变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2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说出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用板块运动学说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床遗迹,反映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课堂总结】
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

【达标检测】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作答。

【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过程:
【预习】
一、沧海桑田
1看课本P37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读P39图2.16—2.17和课文,完成下例问题
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人:
2)内容:
3)提出依据:
三、板块的运动
结合P37-38课文和图完成下例内容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2、六大板块是?
3、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它们是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
图六
【反馈】
1、 阿尔卑斯山脉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它的附近多火山和地震?
2、 板块发生张裂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3、 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4、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图六),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__ F__________
(2)图中①处是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带。

(3)②处有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_________________;此山脉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