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大学精神

合集下载

感悟大学精神

感悟大学精神

感悟⼤学精神感悟⼤学精神凝聚了社会最优秀⼈才与资源的⼤学⽆疑是每个⼈⼼中最向往的殿堂,⽽⼤学的灵魂——⼤学精神,则⽆疑是整个⼈类社会⽂明的象征。

⼤学精神是⼤学及其师⽣在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质的精神形式的⽂明成果,其从本质上反映了⼀个时代的⽂化精神,并充分体现在每个当代⼤学⽣中。

作为⼀名当代⼤学⽣,在经历了⼀年多的⼤学⽣活后,我所感悟到的最主要的⼤学精神有以下⼏点⼀.⾃由⾃律与⾃强陈寅恪先⽣定义的⼤学精神第⼀要义:独⽴之精神,⾃由之思想。

在此基础,我希望加上⼀点:⾃强之觉悟。

⾃由是⼤学⽣不可或缺的精神之⼀,只有思想⾃由,学术⾃由,⼤学⽣才能更好地理解、思考知识,才能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知识,从⽽促进⽂明的进步。

在⾃由的基础上,⾃律便显得格外重要。

只有⾃由⽽⽆⾃律,⼤学⽣便会放纵、沉迷⾃我,⼜何谈创造性呢?梁启超为清华书写的⼤学精神:⾃强不息、厚德载物。

由此可见⾃强的重要性。

唯有⾃强不息,⼤学⽣⽅能突破束缚,完成前⼈不曾完成的任务。

⼆.平等与团结⼤学是⼀块真正的净⼟,在这块⼟地上,⽆论肤⾊、种族与地域,每个⼈均是平等,⽆⾼低贵贱之分。

这或许便是⼤学最具魅⼒的地⽅之⼀。

在⼤学⾥,不仅同学之间相互平等,师⽣之间亦是如此。

师⽣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相互尊敬拉近了师⽣的距离,这更有利于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作为⼀个⼤学⽣,每个⼈在校园⾥都找到了属于⾃⼰的“家”,不管是寝室,班级,亦或是社团,当你真正的融⼊其中,你便会感受到团结的魅⼒,你不再孤单,因为有⼀群志同道合的⼈伴你左右;你不在害怕,因为你有了可以⼀起解决难题的朋友。

三.求是与创新⼤学是以⼈才培养为⼰任的,⽽创造性恰恰是⼈才的核⼼特质。

曾任哈佛⼤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学⽂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为,掌握哲学研究⽅法,全⾯了解前⼈积累的思想。

创造精神是“⼤学精神”的⼤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学在社会中保证⾃⾝地位的根本⽣命⼒。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如何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自信、积极、创新、责任四个方面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自信是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是一个让年轻人感受到自由和独立的地方,而自信正是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自信使得大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迎接各种挑战。

只有具备自信的大学生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在个人发展和事业道路上取得成功。

积极是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特征之一。

积极的大学生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激情和活力。

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机遇,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积极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能够在困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办法。

同时,他们也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展现出扎根社会的责任感。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

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大学生正处于创造的黄金期。

创新意味着突破陈旧思维模式,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

大学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当代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能够迎接变革和挑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责任是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

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应该承担起肩负的责任。

责任意味着对个人行为和社会责任的自觉。

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自信、积极、创新和责任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特征。

自信让大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和信念;积极让大学生充满激情和活力;创新让大学生具备了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责任让大学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积极的精神面貌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并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论重塑大学精神

论重塑大学精神

论重塑大学精神摘要:本文对大学精神的理解进行了归纳和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为什么要重塑大学精神,以及我国在重塑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指出,对于欧美大学精神的由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而我国高校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这些都会影响重塑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学术自由;重塑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成为高教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纵观有关论述,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一些核心问题进行澄清并做进一步的深入论述。

一、什么是大学精神不同的学者对于大学精神有不同的理解。

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吉林大学大学精神与教育创新课题组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是科学文化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人类社会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王勤和韩艳则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气质与风格,是独特的大学文化的体现。

纪宝成认为,大学精神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

在这些认识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大学精神的长期积淀性。

但是关于具体的内容则看法不一。

有学者强调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有学者则强调学术自由,还有学者强调爱国精神。

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大学精神是一种普遍的,适用于所有的大学的精神,例如学术自由精神等。

狭义的大学精神则是某一所大学的独特学校文化,例如北大的爱国与自由民主精神。

广义的大学精神是所有大学都应该具备的理念,比如坚持学术自由,创造性,批判性等。

狭义的大学精神则是很难模仿的,它是建立在独特的学校历史和政治文化环境基础之上的长期积淀,比如牛津和剑桥所独特的差异。

没有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容易将大学所应有的精神当成具体学校独特的大学精神。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大学精神漫谈

大学精神漫谈

大学精神漫谈作者:曾长隽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10期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及主要内容提到大学精神,人们往往会想起巴黎大学的顽强斗争精神,波隆那大学对理想主义的孜孜以求精神,以及牛津、剑桥大学不为世风所撼的博大、古典、孤傲和恬静精神。

回顾中国的教育发展史,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汉代的太学及后来的国子监、唐朝开始建立的书院等都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它们虽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之形态,但都担负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鸦片战争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向西方国家全面地学习与模仿,中国大学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

如“北大精神”,蔡元培把它概括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北大精神被认为是爱国主义和学术自由精神。

“清华精神”主要是“挽既倒狂澜,作中流砥柱”的气质和爱国奉献的精神。

可以说,正是“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北大精神的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的弘扬,才形成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著名的中国大学品牌。

大学精神使大学在世界变迁中固守自身的追求,一方面传承人类文明的遗产,一方面又不懈地开拓知识和思想的疆域。

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即共性的大学精神,是指各类大学普遍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精神状态;狭义的即个性的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在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

”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的灵魂之于身体。

社会学家帕森斯曾说,大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结构,大学教育之良莠足以影响乃至决定一个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盛衰。

大学需要精神,大学有了精神才能够凝聚人心,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引领社会文明不断地发展进步。

那么,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讲,大学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大学何为——浅谈大学精神

大学何为——浅谈大学精神

大学何为——浅谈大学精神林泽灏化学工程系06化工商务大学以精神为最上。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

——题记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和学术勃发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容纳探索和思想开放的地方,其风格透视出品位,其行动体现着严谨,其形象充满着智慧,她鼓励人们不是功利性地而是为了理性而利用理性,她提供一种气氛使哲学怀疑不致被道德风尚和占上风的势力吓倒,她保存伟大的行为、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思想,以使对潮流的挑战和质疑能够得到滋养。

我们常说,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精神者,附着于躯体,人一旦失却了精神,就会沦为“有体无魂”的平庸的存在。

一所大学也像一个人一样,也应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内在品质和气度。

有一句广泛传诵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可见,大学精神之所寄,不只是钻研高深学术的研究院,也不只是传统深厚的人文学科,而在于教师的树立楷模与学子的自谋修养。

大学精神是一种校园文化形态, 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它包括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宗旨、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从懵懂的小孩到青涩的少年到飞扬青春的青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社会和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从各个方面都丰富着我们人生的阅历,我觉得读大学就是为了更好的完善自己,所以说大学的精神和人的精神是相通的,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忍耐,不断的谦逊。

大学精神也是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体现在大学精神的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及个性上,其核心是共同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因而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源泉,也是一所现代大学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但是在社会现代化和大学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学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近些年来大学扩张很快,但是精神衰退也很快。

有些大学则拼命地向市场靠拢,向着和人文精神相反的方面靠拢。

大学生中说得最多的是“郁闷”这个词,大学究竟能给我们什么,我们又能从大学中获得什么东西,很多人都不知道。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

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

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

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

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

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

大学与大学精神

大学与大学精神

我看大学精神查了很多资料,我知道了,所谓大学精神,就是指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可是,看着这个定义,身在大学中的我,却不知,究竟什么是大学精神?费了很大的力气,我终于考进了我心仪已久的大学,可是,进去以后,我才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不知,这究竟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

小的时候,从小说中,我知道,似乎,故事里的主人公,永远都有一个那么美好的大学生活,学着自己喜欢的课程,听着博学的老师讲课,在美丽的校园里漫步,在晨曦里读书,在灯光下自习、讨论……那是多么美好。

可是,在这个大学里,我却没有这种感觉。

每天上的课程,索然无味;学的专业,仅仅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感觉部分教师,没有师德,对课程的理解不深,上课,就是念课件;开设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不符合绝大同学的兴趣,仅仅是让我们修学分……我想说,在这样的校园里,怎么谈大学精神?什么又是大学精神?也许,这不是个别大学的情况,而是当代中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大楼之气派,装饰之豪华,广场之空旷,场面之嚣张,令十年前毕业出去的学生目瞪口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内在文化是空洞的、虚无的。

曾经,有一个人这样评价当代大学:“中国20世纪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愚蠢,都在于在平常时期几乎完全没有真正的大学,只有人才培训机构,只有培养工具的地方,只有培养听话的螺丝钉的地方。

”是的,当整个社会都在评价大学生素质日趋下滑、高校失职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呢?被称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的陈寅恪先生曾将大学精神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因此,独立和自由,是大学的精髓。

大学应该是思想的先驱,是自由的旗帜,不应该是任何组织或机构的附庸。

可是现在,你看,大学成就了大面积与大家学,官僚风气盛行,人文精神丧失,活脱脱在上演着一部新版的“官场现形记”。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教会学生在社会较高层面上做人和做事。

大学教育实力的显现,不但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于大学教育软实力的大学文化通过其核心——大学精神对受教育的大学生精神成长全方位、全过程地发挥巨大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办学的精神价值传统,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彰显大学办学的先进理念和科学定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模式、道德人格和心理健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学精神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健康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历史性概念,受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状况等因素影响,不但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当是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格。

首先,具有自身内部的统谐性与完整性,即人格诸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同步协调发展,道德水准、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力等方面的品质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相一致,心理系统诸要素之间协调,生理机能与心理品质协调。

其次,具有自身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与他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在主动适应社会健康需求中和谐,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主动体现个人能力存在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和谐,在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上和谐。

最后,具有人格智能与活动能力发展的全面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有客观而全面的认知,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接受大学教育培养,在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心理素质的构建和运用上系统化、科学化、活力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学精神 演讲稿

大学精神 演讲稿

大学精神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学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

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

首先,大学精神体现在对知识的追求上。

大学,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我们在这
里汲取知识的营养,培养自己的才华。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钻研各门学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大学精神体现在对人生的热爱上。

在大学,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我们要珍惜年华,不负韶华,勇敢地去追寻梦想,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大学精神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念,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有担当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大学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对知识、人生、社会的热爱和
责任感。

让我们怀揣大学精神,勇敢地向前迈进,让我们怀揣大学精神,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当代大学生精神演讲稿

当代大学生精神演讲稿

当代大学生精神演讲稿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

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当代大学生的精神。

首先,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

信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支撑。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比如,世界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我没有失败,只有找到了一百种不行的方法。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自己的信念和毫不懈怠的精神,在最后他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发明。

我们大学生也要有这样的信念,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不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其次,我们要有积极的态度。

积极的态度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大学生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三,我们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我们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不断涌现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勇于打破常规,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通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对论等重要的科学理论,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大学生也要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最后,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追求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比如,一位杰出的志愿者黄文秀通过长期的奉献精神,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我们大学生要以她为榜样,发扬奉献精神,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包括坚定的信念、积极的态度、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我们要时刻保持这样的精神,并将其贯穿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大学精神乃大学之魂

大学精神乃大学之魂

精神特征 , 体现 大学整体的精神状 态和心理定势 , 引领 大学形成 自身独特的气质和风格 , 培育和提升 大学
精神 , 建设 一个 美好 的 精 神 家 园。
关键词 :大 学精神 ; 灵魂 ; 精神 家 园
随 着 科 教 兴 国 战 略 的 实 施 , 国 高 等 教 育 通 过 近 十 依 托 , 大 学 成 为 个 体 理 想 的 统 一 体 , 而 汇 聚 成 为 对 我 使 从 来 年 的 改 革 与 发 展 , 学 经 费 快 速 增 长 , 园 规 模 急 剧 社 会 发 展 具 有 巨 大推 动 作 用 的 原动 力 。 办 校 扩 张 , 生 员 工 的 工 作 、 习 和 生 活 条件 得 到 大 幅 度 的 师 学 中 国 高 等 教育 , 展 战 略 由 外 延 发 展 转 向 内涵 发 展 成 为 发 精 神 则 成 了 当今 高 教 界 与 时 俱 进 的 一 个 重 要 任 务 。
Hale Waihona Puke 、大 学精神 是 大学 的 灵魂
精 神 , 义 可 以有 两 方 面 : 是 表 现 出来 的 活 力 ; 含 一 二 的 , 学 正 是 通 过 对 文 化 的 承 继 和 创 新来 推 进 社 会 发 展 大 是宗 旨 , 主 要 的 意义 。大 学 精 神 则 是 赋 予 学校 以 生命 、 即 活 力 并积 淀 了 大 学 最 富 有 典 型 意 义 的精 神 特 征 , 现 大 体 特的气质和风格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大 学 精 神 决 非 一朝 一 夕所 能 蹴 就 的 , 非 改 换 名 称 也 练、 发展 而 成 的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是 一 所 底 蕴 深 厚 的 百 年

大 学 精 神 作 为 主 流 文 化 的 产 物 和 极 其 重 要 的 组 成 以 , 为 大 学 人 的 主 体 素 质 提 升 后 , 必 将 辐 射 社会 , 作 它 成 入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 大 学 己 从 社 会 的 边 缘 走 向 社 会 的 中 心 , 代 大 学 在 政 治 、 济 生活 中 的作 用 也 日益 凸现 。文 现 经 化 是 一 个 民族 的灵 魂 , 民族 的文 化 是 在 大 学 里 反 映 出来

浅谈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

浅谈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

浅谈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思想、品质和追求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首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与过去不同,如今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自由和平等的思维方式。

他们积极接受各种知识和观点,注重自我的价值实现,并且对于社会和世界的问题持有积极的态度。

在高校里,现代教育教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其次,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和自我驱动。

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具备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

他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也注重对社会的贡献,展现出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

再次,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是精神面貌的重要特征之一。

他们不再局限于学术成就,而是注重全面发展。

他们拥有丰富多样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艺术表演和志愿者活动等。

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兴趣的培养,重视身心健康和内在修养的培养。

这种多元化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热爱。

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背后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首先是信息时代的浸透。

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和多样的信息来源。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知识和观点,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思想,并且更加容易与其他人分享和交流。

其次是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变化。

现代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实现个人目标。

这种家庭环境使大学生更加自信和自主,形成了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

此外,社会的发展也对大学生精神面貌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需要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多变和竞争,因此他们在大学期间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呈现出积极、多元、自主的特点。

浅谈新时期的大学校园精神

浅谈新时期的大学校园精神
才 . 有十分 重 要 的意义 。 具 关键 词 : 园精 神 ; 校 内涵 ; 性 ; 育 特 培
中图分类 号: 4 文献 标识 码: G6 1 A
高等 学校是 传 承人 类 文 明 的厚重 基 石 ,是 弘 扬 社 会 主义先 进 文化 的重 要 阵地 ,大学 不 仅要 有 先进 的文化作指引 。而且要努力创造其文化的核心—— 校 园精 神 。 以引领 社会 文 化 的前进 方 向。 培育 和 营造 良好的校园精神, 不仅是提升大学实力的需要 , 更是 培养一 流人 才 的需 要 。 校园精神 的 内涵 校 园精 神是校 园文化 的最 高 层 面 。 一般讲 , 园 校 文化 分 成两个 层 面 : 一 是 物质 层 , 是校 园 文化 的 第 这 表层 部 分 , 包括 校 容 校貌 、 学 手段 、 研 条件 等 , 教 科 它 是校 园 文化 的物质 载体 ; 第二 是 制度 层 , 规 范 了学 它 校 成员 在共 同的 活动 中所 应 遵循 的行 为准 则 。在 这 两者之上的最高层次就是精神层 ,也就是我们所说 的校 园精 神 。 校 园精神 是学 校 的灵 魂 . 是 大学 个性 之 根 本 。 也 它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和精神 状 态 , 赋 予学校 生 命并 反 映 学校 历史 传 统 、 园意 是 校 志、 特征 面貌 的一 种 精神 文 化形 态 , 师生 员 工 的共 是 同理 想 、 同信念 、 同追求 、 同意 志 的综合 反 映 。 共 共 共 校园精神是大学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对于凸显 和 稳 定一 所 大学 的形 象 、 色 、 格 和水 准 举 足 轻 重 。 特 风 它是 大学 办 出水 平 、 出活 力 的源 泉 。 办 校园精神既有大学 自身发展规律 的共性 ,又有 夏 志 勇 :浅 谈 新 时 期 的 大 学 校 因精 神 着 鲜 明 的个 性 . 如 我 们 常 听 到 的 “ 大之 创 新 , 譬 北 清 华 之严 谨 。 南开 之笃 实 , 大 之坚 韧 ”便 是 人们 对 于 浙 , 这 些 国内著名 学府 所 特有 校 园精 神 的概括 。 校 园 精 神具 有 价 值 导 向 、 神 陶 冶 、 精 规范 约 束 、 群体凝聚、 心理构建、 社会辐射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 功能 f。优秀 的校 园精 神一 经形 成 , 1 l 便会 在 教育 活动 中起到 激情励 志 , 调整 心 态和 规范 行 为 的作用 。 总而 言之 .校 园精神 是 在校 园传统 文 化 的基 础 上 ,通过 校 园文化 主体 的实 践 活 动并 经 过历 史 的积 淀、 凝聚 、 整合 、 发展而形成的 , 是校园文化体系中高 度 成熟 并 业 已被 师生 一 致 认 同 的 主体 精 神 文 化 , 它 是学校 特殊 意义 的 、具 体 化 了 的优 秀文 化 教育 遗 产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

它包括了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等方面。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首先,大学精神包括对知识的追求。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是大学的生命之源。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谦逊和谨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其次,大学精神包括对真理的探索。

大学是真理的殿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真理的深层次含义,不断挖掘真理的内在规律。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开放和包容,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

再次,大学精神包括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殿堂,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尊重人文精神,不断弘扬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传承人文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最后,大学精神包括对创新的崇尚。

大学是创新的殿堂,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崇尚创新,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不断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秉承大学精神,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求变,为推动大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段少婧 1310631219【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承担着重任,要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的对策。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一)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很多学者对大学精神进行过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例如唐耀华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①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世代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

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

大学精神不是异域学说、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遍价值指导下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具体可行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只有这样,既有精神共同性,又具精神个性的当代中国大学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立心明志、凝聚感召和辐射引导的使命,坚定大学的自我意识,推动自身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学者华勒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学校文化”一词,这是最早作为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的提出。

我国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同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对校园文化的探究,有从广义狭义的角度研究,如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浅谈大学精神

浅谈大学精神
培 育 了一 代代 学人 和 学子 的 人 生 价值 观 , 从 根 本 上 导 引 着 社会 并 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 。 究探 讨 并 培植 坚 守 大 学精 神 , 一 所 大 学 研 对
的发 展 至 关 重 要 。
3 大学 精神在 今 天应体 现为 大学 的人文精 神 、科 学精 神 以及 国际化视 野 的有机 结合 与统 一
自 由 、 术 自由 、 论 自 山 的 自r精 神 ; 一 种倡 导独立 人 格 、 学 言 h 是 独 立 思 考 、 立 判 断 的 独 立 精 神 ; 一 种 追 求 真 知 、 卫 真 理 的 崇 独 足 捍 真 精 神 ; 一 种 超 越 现 实 、 求 理 想 的 引 领 精 神 ; 一 种 张 扬 人 是 追 是 的价 值 ,谋 求 个 性 解 放 ,追 求 人 自身 完 善 和 理 想 实 现 的 人 文 精 神 ; 一 种 把 普 遍 性 、 有 件 、 私 利 性 、 观 性 以及 真 、 、 的 是 公 无 客 善 美 高 度 统 一 作 为 探 究 万 物 的价 值 准则 的科 学 精 神 ; 一种 把 丌 拓 、 是 创 新 作 为 自 己的 行 为 规 范 , 弃 封 闭 与 保 守 的创 新精 神 ; 一 种 摒 是 以价 值 无 涉 的 原 则 追 求 真理 ,力 求 使 自 己 的研 究 与 教 学 活 动 超 越 党 派 、 价 、 域 的利 益 , 越 功 利 的 诱 惑 。 得 出客 观 、 正 群 地 超 以 公 的 结 论 为 目的 的 批 判 精 神 ; 一 种 让 人 反 观 社 会 的 真 、 、 、 是 善 美 丑 , 社 会 实 施 客 观 监 督 , 使 人 感 受 时 代 的 风 尚 , 确 行 动 的 对 并 驯 日标 , 足 理 性 , 求 创 新 和思 想 领 先 的 时 代精 神 。事实 上 , 观 立 追 纵 历 史 发 展 , 成 为 推 动 社 会 潮 流 先 行 者 的 , 只有 莘 苹 学 子 和 辅 能 就 助 他 们 成 长 的 大 学 。有 了这 一 点 , 大学 精 神 就无 疑 是 大 学 发 展 的

大学生应有的精神演讲稿

大学生应有的精神演讲稿

大学生应有的精神演讲稿亲爱的校友、老师以及各位同学们:首先,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大学生应有的精神的话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特权和责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来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

首先,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勇气与挑战。

大学生涯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时期,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这些挑战并从中成长。

不能害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正如著名的企业家杰夫·贝索斯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所说:“失败会让你开始重新思考,并且从中学到更多东西。

”我们应该敢于尝试新事物,勇敢地踏出我们的舒适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成长,并且取得成功。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是如何面对挑战。

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在盖茨出售微软操作系统时丢掉一次机会,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地寻找其他机会,最终他创办了苹果公司,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对其进行独立的思考。

独立思考是我们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智慧的人的重要基础。

我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表面的东西,只有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举例来说,在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中,那些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通常会有更好的判断。

例如,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独立地思考并提出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理论。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伽利略通过独立思考,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这个颠覆性的理论,并通过观测证明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最后,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合作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需要懂得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目标。

通过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和反馈,并且从中学到更多。

同时,合作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大型科研项目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灵魂之所在,它不仅以一种无形的渗透力量对群体内部每个成员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周围人群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什么是大学呢?中国古人说得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大学虽非彼大学,但却讲出了求学的真义,实乃诛心之论。

在我眼中,大学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而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和外界的关系,大学本身必须有足够大的力量,足够多的自己的事自己处理的自由,它有能力开辟一种氛围,使得随便外面社会上如何风吹草动,这里仍能保有一方净土,不被世俗的东西所沾染。

二是内部的人际,里面的人能有足够大的自我独立的空间,在物质上,为人行事能不为外物、外务所困;在思想上,各种思潮不论如何争执辩论,在互相对待的态度上,能兼容并包,能宽容异己,在大环境中,能平等共存,能共同发展。

总之,不论如何,唯有超脱了物欲、权力和名利,才有真学者,真学问,也才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大学不是兜售文凭的卖场,不是吃住四年的饭店,不是上纲上线的政团,不是你争我抢、追求剩余价值的角兽场,这里应该是一片纯洁的求学天堂。

那么什么又是大学的精神呢?“精神”一词,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

它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是实现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对于大学精神的内涵,学界众多贤达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本文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而“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1)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

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大学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大学精神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

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

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

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

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

而如今,随着物质明的发展,精神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

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

所以说,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

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

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与不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谈大学精神董云川刘永存刘永存:董老师,听说您的《找回大学精神》2011年10月又出第四版了。

对您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说明这本书有人读,所思所想也有他人共鸣。

然而,从另一方面讲,我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有些忧虑,.甚至内心有些恐慌。

如果将大学与其他组织进行对比,其特殊之处恰恰就在于大学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风向标,是时代文化精神的象征,引领时代前进的灯塔,而今,我们却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寻找大学精神。

在我看来,这不但是大学本身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连大学都将其精神弄丢了,我们还能指望他培育出“聚精”“会神”“有灵魂”的人来吗?董云川:事实上,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这类话题的书有一天不再有人去关注,让置身于大学中的自我多一些尊严感。

因为,无法想象一个缺失了精神特质的高等教育组织会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当然,从一开始,找回大学精神的话语就不是孤独的呐喊,近年来遥相呼应的学者层出不穷。

远的不提,20 11年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在一封《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的信中表示:清华大学应该要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要与实用主义保持距离。

他谨慎地提醒清华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继承下去,而非只停留在口头上。

如果我们将这视为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家对清华大学善意提醒的话,那么,清华大学在校学生蒋方舟在写给母校的公开信中就表达出相对的率真和犀利:“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模样。

”所谓一流的大学形象尚且如此。

因此,尽管我们十分不愿意反反复复地来谈论“找回大学精神”这个让人心烦的话题,但确确实实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能因为不愿意就回避之,因为问题依旧,而且有增无减。

刘永存: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也并非先天就缺乏精神。

《大学》开宗明义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尽管《大学》中的大人之学与今天之大学并不在同一层面上,但至少可以为同类教育组织曾经具有的精神追求提供佐证!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能够开时代风气之先河,引国人开眼辨世。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大学风范对于整个社会民众气质的形成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

现在想来那需要何等的勇气与毅力!然而,在大踏步进行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反而把一些原来就有的且事关大学精髓的东西都弄丢了。

董云川: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大学走到今天,除了庞大的躯体,其在历史修炼中曾经拥有或者昙花一现出的高贵、自由、独立品质己被历次名目繁多的运动洗涤得七零八落。

经过摧枯拉朽式、急风暴雨般的革命从旧世纪走出来的中国人似乎习惯了阶段性“推倒重来”的所谓“创新”。

其间有一种可怕的思维定势和惯习。

只要稍稍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出,一个专制的王朝、一些守旧的不符合时代的上层建筑和保守势力可以通过暴力革命从形式上加以消灭和裂解。

然而,其所挟持的理念、习惯却依然会以传统的形式长期保存下来,并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要清理这些不合时宜的理念,尤其是摒弃各种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为需要时间的洗礼,更需要主体谨慎的反思和扬弃。

然而,我们受旧时代的压制太久了,巴不得一下子就挣脱这束缚得太久的囚笼,让清新的风吹进来。

所以,新的社会一旦成立,老大学所有的一切都要旧貌换新颜!我们唯恐旧的躯体里会生出对新社会不利的东西来,像切割杂草一样不问青红皂白全部推翻重来。

然而,我们用无知切断了源远流长的“文脉”,因而阻断了大学生长的正常规律,致使今天的大学成为精神上普遍“贫血”的组织。

刘永存:尽管我没有经历和切身感受,但在许多历史书籍中都记载着若干次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对大学的损伤。

许多记录那个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书里都使用了“元气大伤”一词来表述,足见大学创伤之重。

董云川:大学精神听起来抽象,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亦即“有而不在”之实在,而且在大学组织无所不在,表现之一就在大学人的言语、眉目和举手投足之间。

如果说教育的外部力量第一次有系统地对大学非自主性的拆分、整合扰乱了院校生长的既有规律,阻断了大学正常发展进路的话,那么“文革”十年则彻底摧毁了大学这种高等教育组织的存在方式。

中国的学术理路发展到这儿戛然而止,这场运动从根本上抽走了大学组织残留的信仰,将大学精神的命脉扳倒在地,还踩上一千只脚!刘永存:无知者无畏,大学是无知的陪葬品。

无情地踩踏伤害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学术尊严,更严重的是这种无知和野蛮阻断了学术的精神进路,让思想成为违禁品。

破气容易,补气则难!抛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环顾最近一段行程,我还是感到沮丧,拨乱反正之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春天又走过三十多年了,当今大学却依然毫无生气。

除了高大的楼房、华丽的建筑,校园内缺少文化感,也没有那些让“墙”外人感动的、直抵人心的学术故事。

陈寅恪在最为困顿的岁月里还能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现实中已成绝唱,成为现代学人难以企及的丰碑。

董云川:就像一个病人,本来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另一种更大的病毒就再次侵袭,连喘气之机都没有,从哪里去重拾精神?又从哪里去展示风华?只是这次的“运动”不再是无知者狂欢的盛宴。

恰恰相反,这是又一代人在极其理性的思维操纵下以“看不见的手”作为划桨,用“看得见的手”作为方向舵,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把大学推进了躯体繁盛与精神分裂并存的新境地。

刘永存:您是说市场化的诱惑和行政化的干预?董云川: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

当然,市场经济对于大学并不是致命的毒药,相反,市场经济还能够给大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许多新学科在大学里得以设置,更多的大学人走出去观望外面的世界,感受西方大学的学术与风度。

真正的问题是,时下的市场经济是不成熟的,规则很不完善。

而对于已经受够了穷困的人而言,市场法则无异于传说中的“神”一一点石成金,无所不能。

很快,大学就加入了这场追逐财富的游戏。

公办院校通过行政运作获得纵向工程或项目的青睐并凭借传统的信任感取得社会各种横向资源,民办院校则依据量的扩张,英勇无畏地占有教育市场,许多专家学者绕过艰辛的原创学问求索之路,各显神通博取社会利益。

近年来,一些大学爆出的招生丑闻也不断刺激着民众的神经,民众对大学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大学教育所秉承的真、善、美的原则在市场经济的中介物一一“货币”面前松懈了。

学问人的尊严被分解,世人所看到的学者形象无异于常人甚至更加世俗化!刘永存:但是国外的大学也是活在市场之中,他们的大学怎么就会有仰望星空的群体和远离世俗的掌声?异域的学府为何能坚持与真理为旨归呢?他们又怎么能够敢于对权贵和上级领导说“不”呢?著名的基辛格先生、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以及小布什总统无不在大学院墙里受到冷遇。

董云川:最近三十余年,客观上出现了大学精神重建的契机,但事实上却是以更遥远的放逐作为后果的。

在我看来,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初十年还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崇高感,中间十年是对市场引力的愈迎还拒,试图在学术和市场之间辗转抉择,努力维持学术尊严的院校和人群还在羞耻感的内外作用下苦苦挣扎,而最近这十多年,大学就彻底地陷落于世俗社会不能自拔了。

在市场效应强大的牵引作用下,盖在大学与学术身上最后一片遮羞布基本“hold”不住了。

刘永存:如果将大学视为一个存在体的话,在市场经济这个生态系统里,她要立足当然需要适应并满足相关需求,这似乎并不矛盾。

我在您的话语里听出大学生存与市场经济似乎存有矛盾,互不相容。

但事实上,大学总要找在市场社会中找到立足点,如果没有立足点,她自身的生存都遭遇困境,哪里还谈得上发展?董云川:不完全是这样。

市场经济的步伐无法阻挡,这是时代的潮流和大势。

大学作为社会生态中的一个链条,完全与市场相隔离显然并不是保持大学精神的最佳路径。

然而,大学有其特殊性。

市场最核心的杠杆是价格和需求。

一切要素都要接受价格的检验筛选。

所有的发展变量都需要明码计价,以标示其重要性。

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是不可或缺而且绝对无法标价的,更无法用货币单位来显示其真正价值。

否则,人类自称为高级动物或者本质上有异于动物的话语就会不攻自破。

比如,灵魂、信仰、美德,计量之值半斤八两?还是成千上万呢?而大学组织恰恰是一个文明社会保留这些事物最根本的场所和去处。

刘永存:市场无情地摧毁了学术的尊严。

这很无奈,但又让人深思。

事实上,大学作为公共机构,作为一个并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和实现价值增值的服务部门,在市场的面前,自然显得相对弱小。

应该有一个体系来保护大学,保护她的本质规定性,保护她的良知、保护她的追求不被货币祛魅。

保护她,事实上也就是在保护这个社会不被沦为经济和权力的附庸。

保护这个社会时刻有良知在、有信仰在、有灵魂在!董云川:是的。

大凡不可定价的事物必然需要依靠一个市场之外更为强大的机构或者力量才能维护。

大学是灵魂的护花使者。

然而,大学在功利社会中本身也是弱势的。

因此,还必须有一个更强大的体制来保护大学不被人类贪婪本性所俘虏。

这就是基于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学术中立(Academic Netrality)、学术问责(Accountability)的“4A原则”。

我们不得不借助在“4A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制度来保证大学生长不被市场或者其他外力挤压扭曲,努力在市场与大学之间形成合理的缓冲带和张力,继而实现“脱俗的高贵”与“还俗的入世”之间的平衡。

刘永存: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西方的大学能够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依然能够维护品行、坚守本色、特立独行的原因。

在您看来,令许多人念兹在兹的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何时才能够生根、开花、结果呢?董云川:这个问题十分复杂,难以言尽。

形式上的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可以通过文件的方式迅速实现;而本质上的现代大学制度离我们还有十万八千里。

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有三种基本的方式。

一是基于习俗,也就是将人类生活中的习俗推演、提炼、上升到制度的高度。

那是因为这种习俗本身行之有效,同时符合人类行为的准则,也能够调节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是基于威权,这种制度的设置往往来源于专制。

中国古代皇帝所制定的各种制度都是基于威权,往往源出于维护某一特定阶层的利益,而且假以传统的名义世世代代往下传递。

三是基于共识,亦即来自利益共同体的共识。

中国大学的建制更偏重于习俗和威权,尤其是威权。

威权组织的权力运行逻辑无疑是“下级服从上级”“官大一级压死人”。

于是,大学事实上成为庞大行政系统中的一个官僚基层单位。

这个“单位”的生存逻辑和评价机制无不以权力相关。

谁的权力大就听谁的,这就比市场中价格机制还要糟糕!市场价值至少还有选择的机会,而权力机制是以命令式的逻辑建构沟通秩序的,既无法选择,更无法拒绝和回避。

所以说中国的大学十分可怜,一点也不为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