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教案1@苏教版

合集下载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对作者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母亲。

2.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2 人物形象分析1. 让学生分析课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如善良、勤劳、慈爱等。

2. 讨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课文作者和课文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3.2 课文阅读与理解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人物形象分析1. 让学生分析课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如善良、勤劳、慈爱等。

2. 讨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1. 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估学生的回答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4.2 写作练习1. 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母亲形象,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文章。

2. 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结构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2 写作展示1. 让学生将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展示,分享给全班同学。

2. 其他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给予鼓励和建议。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我的母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以及母亲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 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尊敬长辈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母亲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伟大,导入课文《我的母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尊敬长辈的美德。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父母的爱和尊敬,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父母的作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我的母亲》课文文本。

2. 图片:母亲节的图片、作者与母亲的合影等。

3. 音频:课文朗诵音频。

4. 视频:关于母爱的短视频。

5.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重点句子和词语。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伟大。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后关于父母的作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尊敬。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我的母亲》。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了解作者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对作者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我的母亲》。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文章《我的母亲》。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汇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作者母亲的性格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细节描写练习:(1)学生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细节描写,分析其表现的人物性格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师生共同感受亲情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观念和人物描写的技巧。

四、作业布置:1. 熟读文章《我的母亲》,巩固词汇和句型。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人的短文,注意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情况,以及亲情观念的表达。

我的母亲1 苏教版 教案

我的母亲1 苏教版 教案
教学重点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人情美,珍惜与父母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策略
教具学具
多媒体
课时教学设计
师生双边活师
学生
1.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出背影
(2)播放视频朗读,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课时教学设计
总课时数(2)
课题
我的母亲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教学
时间
年月日星期
班级
人数
教材简析
学情分析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piē见()niè手niè脚()唏唏嘘嘘()
biē气()震shè()女红()
bì端()shè影()歉疚()
目标对应点




元宵夜的“巡阅”可爱的性格
涌流的眼泪努力的精神
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干的才具
劳碌的身影




成功
之处
不足
之处
改进
措施
(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
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1.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读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截取人物表现中的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的作用;(知识与技能)2、品味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3、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学习记叙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指出其作用2、理解文章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的作用三、学习方法以“三维互动,五步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学习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课代表主持:学生课外搜集关与母亲或者母爱的诗歌、故事、谚语、歌曲等,课上交流汇报(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刚才听大家说了那么多关与母亲或母爱的诗词、故事、歌曲,老师也想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小孩子马上就要降临到人间了,临行前,他跟上帝说:“上帝啊,我这么无助和弱小,离开了您的照顾,到了人间可怎么办哪!”上帝说:“不用担心,我的孩子。

我已经为你选好了一位天使,她会代替我全心全意地照顾你。

”小孩子听了很高兴:“请问天使的名字叫什么?我怎么才能找到她呢?”上帝笑了:“你不用找她,等你一出生她就已经陪在你的身边啦。

”同学们猜猜这天使的名字叫什么呢?(母亲)是的。

所以西方有句谚语:上帝无法分身各处,所以创造了母亲。

“母亲”是一个有温度的字眼,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早期的新闻记者、散文家邹韬奋先生一起走近他的母亲,一同感受他们母子间的骨肉亲情。

(板书课题:十四我的母亲)(PPT展示)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祖籍某某余江,生于某某永安1921年毕业于某某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某某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某某、汉口、某某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他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文笔质朴、情文并茂他的政论针砭时弊,简短有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学习目标展示,学生齐读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3.感知母亲形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母亲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描绘母亲的形象,以及如何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胡适及其作品《我的母亲》,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为后续分析课文做好铺垫。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母亲的形象。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尝试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描绘自己母亲的形象。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亲情的文章,加深对家庭、亲情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亲情主题的感悟。

3. 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深入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原文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视频资料。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我的母亲》教案1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我的母亲》教案1
教师板书:1、背儿赏灯---兴高采烈2、讲述故事---热泪盈眶3、儿子受罚---心痛落泪4、为儿做鞋---汗流满面(点拨)慈爱、善良、有同情心、勤劳能干
教学活动4
四、进入第三板块的教学(课件出示)
1、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说说在你的记忆中,母亲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
4、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赞扬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请同学们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这方面的名言、谚语、格言尽情地展示出来。并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回答:①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②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③“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④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我的母亲》教案
课题名称
我的母亲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①本单元的文章都是讲至爱亲情的,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更有兴趣。但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教师应充分利用对母爱的兴趣,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的;②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独到的见解,对文章的内容应该是有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本文的重点,从人物的事件中理解文章的内涵;③前一课《背影》已学习了以事写人的方法,在这方面可以进行自主和探究式学习,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阅读、感悟及创新思维能力。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性格特点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1.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仿写练习。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3.2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1.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性格特点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亲的印象和感情。

1.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有哪些相似之处?2.朗读课文2.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2.2教师辅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分析课文3.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2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表达,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4.学习生字词4.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

4.2运用生字词进行仿写练习。

5.课堂小结5.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文章。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1.2让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母亲的文章。

2.研讨课文2.1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2讨论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性格特点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3.课堂练习3.1根据课文,进行仿写练习,用具体事例表现母亲的性格特点。

3.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4.拓展延伸4.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家中如何孝敬父母,分享自己的孝敬故事。

5.课堂小结5.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我的母亲》精品教案.docx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我的母亲》精品教案.docx

2017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值观目标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难点从内容、语言感受母爱的真挚、深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母亲》2.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

”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

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板书:我的母亲(邹韬奋)思维发散。

由歌曲引发思维,同时,在欣赏视频,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初读感知1.介绍作者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知作者。

简介作者。

课题我的母亲情感态度和价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

(真挚、深沉的母爱)学习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2•揣测人物的心理。

明确记叙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品味文章的语言,指出其作用。

2.理解文章记叙的时候穿插抒情议论的妙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教法说教法,点拨法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1936年弓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

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写作背景1937年,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为黑暗中的中国奔走呼喊,这也使他因“抗日罪”,被关进了大牢。

在牢里,他奋笔疾书,完成了他的自传体文本《经历》。

这时候,他想起,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母亲给予的。

这时候的邹韬奋已经有四十岁,而她的母亲早就与他阴阳两隔,于是他写下了这篇非常感人的散文《我的母亲》。

3.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了解作者。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我的母亲》教案1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我的母亲》教案1
4、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赞扬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请同学们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这方面的名言、谚语、格言尽情地展示出来。并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回答:①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②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③“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④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板书:1、背儿赏灯2、讲述故事3、儿子受罚4、为儿做鞋
教学活动3
三、进入第二板块的教学
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小故事,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2、通过这些片段,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分成四大组,每组分析一个片段)(必须结合书上具体的句子)
3、虽然作者的母亲很不幸,只活了短短的29年,就抛下三男二女,撒手人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痛。但是,同学们想想看,是不是母亲只为孩子们做了四件事呢?为什么作者只选取这四件事呢?
3.品析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或镜头来表现人物。
2.对记叙描写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

我的母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蹑手蹑脚、娓娓动听、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歉疚”等词语。

(2)学习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3)了解文中的议论起到的深化主题、加深情感的作用。

(4)体会文章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讨论、质疑、比较、拓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事例来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这篇散文的情感于平淡中见真情,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中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护、关怀之情,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子女对母亲的爱戴之情。

二、教学重点: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洁的概括段落大意。

3.抓住典型事例,探讨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难点:抓住典型事例,探讨母亲形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雨雪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刻画了无数母亲的画像。

今天,让我们欣赏其中一位勇敢、坚韧的母亲。

二、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

(一)字词积累憧憧. chōng 蹑.手蹑脚 niè娓.娓动听wěi 唏嘘..xī xū热泪盈.眶yíng女红. gōng 万籁.俱寂 lài 歉疚. jiù惺忪..xīng sōng 面颊.j.i á(二)我知道了作者用其质朴的文笔,深情地回忆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既平凡又感人的母亲形象。

我知道了作者在赞美、尊敬母亲的同时,又为其不幸的命运而痛惜。

我发现了作者描写细腻、生动、感人。

三、自主学习卡预习练习情况反馈:1.梳理结构课文哪几节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生活片段?并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我的母亲》一文,让学生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理解《我的母亲》一文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 鉴赏散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我的母亲》文本及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我的母亲》一文,了解作者冰心,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并在课堂上分享。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解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6. 语言鉴赏: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美。

六、教学延伸: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作品,如《小桔灯》、《荷叶母亲》等,感受作者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

2. 比较阅读:让学生选取一篇其他作家的母爱主题散文,与《我的母亲》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写作母爱主题的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举办散文朗诵会:让学生选择《我的母亲》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胡适先生描写自己母亲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回忆童年时与母亲相处的点滴,展现了母亲的贤惠、善良、无私和坚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以及母亲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中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4.3 理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对母亲的描述,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

4.4 感悟母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4.5 小结课堂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5.2 拓展活动组织一次以“母爱为主题”的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的形式,表达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母爱的感悟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6.2 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6.3 评价内容课文理解、感悟母爱、课后作业及课堂参与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师需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等方面,以便于下次教学时进行调整。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模仿、创编的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孝道观念。

(2)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 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 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词语和句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造句。

(2)让学生模仿课文,编写类似的文章。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14课《我的母亲》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6)doc

第14课《我的母亲》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6)doc

《我的母亲》教案何巧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会议,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2、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3、品味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难点:品味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法、讲授法、CAI辅助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亲对子女的爱。

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美好的感情。

这种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的大文豪邹韬奋是如何再现他那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整体感知1、思考讨论:课文一共写了母亲几个故事?每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2、小组合作归纳:母亲背我元宵赏灯讲述故事情感丰富慈爱、善良、勤劳、儿子受罚母亲落泪能干和具有奉献精神灯下熬夜为儿做鞋(三)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说说看2、母亲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时,总会热泪盈眶,挥泪痛哭一顿。

你认为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旧社会家庭中存在怎样的弊端?(四)语文活动1、母亲的真情告白(播放视频)2、子女的真情告白(口头、书面)(五)总结全文欣赏《烛光里的妈妈》五、板书设计我的母亲邹韬奋母亲背我元宵赏灯讲述故事情感丰富慈爱、善良、勤劳、儿子受罚母亲落泪能干和具有奉献精神灯下熬夜为儿做鞋。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

我的母亲(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2. 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3. 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母爱。

【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母亲”。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4课《我的母亲》(板书课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2. 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3. 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母爱。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 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圈划出不会的生字词并解决,或与同桌小声交流讨论。

时间:3分钟查氏()瞥见()巡阅()惺忪()呜咽()女红()辗转反侧()歉疚()万籁俱寂()人影憧憧()娓娓动听()唏唏嘘嘘()蹑手蹑脚()2. 齐读这些生字两遍,并把拼音注在书上。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划分段落)(一)先学。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

下面大家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文章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要求语言简洁、准点拨确,无错字。

时间:5分钟。

(二)后教。

1. 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师点拨,其他生举手帮助纠正补充,最后修改并记录。

2. ppt出示:第一段(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第二段(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文章主体)第三段(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的年轻,概括母亲良好的品质。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找出诗句,初步感受情感)自学指导: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5分钟)1 师巡视,个别辅导2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3 师点拨ppt出示:元宵母亲背我赏灯读小说热泪涌流儿子受罚母亲流泪灯下熬夜为儿做鞋六、当堂测试完成《伴你学》3.9.10.11七.板书设计第一段(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第二段(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我的母亲(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3、采用圈点批注、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4、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课时两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的确,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母亲是最慈祥的,母爱是最温馨的。

无数文人墨客在他们的文章中都会写到他们的母亲,写到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我的母亲》。

(板书课题《我的母亲》)二、检查预习情况1、作者简介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33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

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欧美,并去苏联参观。

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944年7月24日病逝。

2、生字词瞥见piē妹仔zǎi查氏zhā面颊jiá唏嘘xīxū循循善诱xún无缘无故yuán热泪盈眶yíng莫名其妙míng辗转反侧zhǎn人影憧憧chōng睡眼惺忪xīngsōng三、整体感知阅读课文试概括:全文共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你认为文中写到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提倡学生用不同的语句来概括内容。

2、.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让学生试着填空。

读了(),我看到了一位( ) 的母亲。

3、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四教师小结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通过对母亲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心灵受到震动,从而更深刻地去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2.通过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探究,继续理解截取材料写作的方法及作用。

3.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并能逐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合理运用。

二、教学设想:1. 预习要求:(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结合书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不能理解的具体语境下的词语含义,圈好后准备课堂质疑。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概括:全文共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3)文中最让你动情的语句或段落有哪些?画出来,并在文中空白处简要阐明让你动情的理由。

2. 教法学法:教师应在预习环节中,指导学习初读的方法,包括扫除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质朴的语言中饱含的对真挚、深沉的“母爱”的无限追念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回报之情。

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先结合预习作业,在学生回答和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重在探讨各自答案形成的理由。

并由此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思索上。

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的讨论环境以及与文章基调相符的温馨的追思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在文本与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积极主动地按要求完成预习作业,圈点勾画,以此作为课堂探究的基础。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重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理由,并能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思考结论,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角度,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构建新的思维框架,并依此来达到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

3. 课时安排:两课时4. 教具准备:投影片若干张(生字词的注音注释,用于检查预习;课堂探究题,供学生思考理解用。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的确,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母亲是最慈祥的,母爱是最温馨的。

无数文人墨客在他们的文章中都会写到他们的母亲,写到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我的母亲》。

(板书课题《我的母亲》)二、检查预习情况(一)检查预习题一1.学生个人回答预习第一题(在预习初读过程中,你觉得文章中哪些词应该理解和积累下来?哪些字词你还不理解?)2. 其它学生补充(词语的积累以及对前一位同学不理解字词的回答)。

3. 教师小结并投影生字词查(zhā)氏瞥(piē)见歉疚(jiù)人影憧憧(ch ōng)睡眼惺忪(xīng sōng)蹑(niè)手蹑脚娓(wěi)娓动听循(xún)循善诱辗(zhǎn)转反侧万籁(lài)俱寂唏(xī)唏嘘(xū)嘘饮泣吞声愁眉双锁热泪盈眶莫名其妙(注:这一环节对于丰富学生的词汇,帮助理解文章感情有较大作用,教师生字词的补充可放在检查预习中,也可有机地穿插在课文内容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

)(二)检查预习题二1. 教师指名学生个别回答预习第二题(你认为文中写到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2. 学生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3. 四人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4.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文中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

a元宵夜的“巡阅” b涌流的眼泪 c丰富的内心世界 d劳碌的身影(注:这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低,学生只要认真阅读都能概括出来,应提倡学生用不同的语句来概括内容。

)(三)检查预习题三1. 学生个别回答问题(在这四个片断中哪些语句或段落最让你动情?请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明让你动情的理由。

)2. 其它学生评析前一同学的回答。

3.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的回答以及其它同学的评析。

(注: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赏析文章及组织语言口头表达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找不同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所找到的语句,让学生本人及其它同学也能感受到内心情感涌动,并鼓励其它同学一分为二地大胆评析。

)三、迁移探究1. 教师过渡(应竭力营造追思母爱的和谐、温馨的氛围,或以小结形式,或以自身追忆形式过渡,使自己和学生能处于和文章基调相对一致的情境、氛围中去。

过渡承下的问题:“你还记得自己母亲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吗?请对同学说一说。

”或“每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儿女都充满了关心爱护,请你也来谈一谈你所承受到的母爱中,最让你动情的那一瞬间。

”)2. 学生思考并组织语言表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所选事例的要求、叙述语气语调的要求、动情的原因等方面)(注: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思考与课文的四个片段类似的事例,其它事例亦可,但应有真情实感。

可让学生写好草稿后互相交流。

)四、学以致用1. 师生共同复习截取法(以《背影》、《我的母亲》为例)。

2. 学生思考回答: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你准备截取哪些闪光的瞬间或典型的经历?3. 学生提纲挈领地回答后,教师布置作业:用截取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出某个人的特点或对某个人的感情,准备下节课课堂交流。

(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再次回忆截取的构思方法,并用于作文实践中,且学生作文内容的交流为下节课探究叙议结合的方法及作用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一、学生交流和评价写作情况1. 同桌或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评价。

2.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简要小结本组同学完成情况(教师可从语言、结构、选材、情感等方面提出小结要求。

)二、教师在肯定学生作文片段的基础上,提出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及作用。

1. 评价并提出在记叙的基础上作适当议论的写法。

2. 让学生选择文中四个片段中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段,作为精读对象,思考探讨片段中哪些语句是作者对这件事表达的看法,这样的议论对记叙这件事起什么样的作用?(探讨过程略)3. 学生找出文章其它片段或结尾段中的议论句,并试说明其作用。

4. 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在理解了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的写作方法后,学生修改作文片段。

5. 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修改后的议论句。

6. 其它同学评价。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1. 学生自由朗读任一片段2. 同桌结合朗读的片段讨论本文语言特色。

3. 其它同学补充。

4. 教师启发:可从句式的长短、描写的粗细以及个别关键字词上去品味语言的细腻、真挚、深沉。

(教师适当穿插课后练习二,让学生探讨关键字词的作用。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此时伏在……当然不知道什么叫母爱。

”(指导朗读时应让学生读出“母亲”爱子之殷之细之情,体会幼时的“我”所记得的对“母亲”最初印象中的活泼、欢悦、柔和、青春。

)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课时的学习内容,评价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

六、布置作业:开展一次“我为妈妈洗脚”的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活动过程中的细节,仔细体会、揣摩自己及母亲的内心活动。

活动后写一个活动过程片断。

(要求字数在250字左右,且能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适当的议论。

)附:板书设计第一课时开头:对母亲的痛悼(1—2)母元宵夜的“巡阅”(3)——呵护爱涌流的眼泪(4)—————同情片丰富的内心世界(5)———怜爱断劳碌的身影(6)—————勤劳结尾:照应开头,表达对母亲的赞颂之情以及对旧社会的谴责、憎恶之情。

第二课时我的母亲邹韬奋叙:多用修饰,注重描摩,细腻刻画。

(议的基础)议:分析言行、心理,评价叙写内容,扩展文章主题。

(叙的深化)教学后记:作者写作时,总是在心中对某一人或事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后,再诉诸笔端;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或多或少也能领悟其中的情思。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

教学时,教师要以“活作者”的面目出现,帮助学生“把完善的人格和表情结合起来”(马卡连柯语),以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

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与其相仿、相似,或相通时,学生便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形成非思不可、非说不可的学习态势。

教师情感运用得巧妙,就会带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若能积极主动地融入感情,做个播火者,“点燃起许许多多的火堆”,引发学生的情感燃烧,就能让学生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的审美享受。

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

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

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

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

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

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

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

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

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

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

”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

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

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