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的新成果——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

合集下载

2008年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

2008年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

2008年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荣誉奖(2项)《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9月卿希泰(四川大学)《市场价格机制与生产要素价格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周春(四川大学)一等奖(9项)001《全宋文》(古籍整理)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四川大学古籍所00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专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3月林义(西南财经大学)孙蓉(西南财经大学)陈滔(西南财经大学)丁少群(集美大学)陈志国(西南财经大学)003《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徐玖平(四川大学)蒋洪强(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004《经济周期论》(专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刘崇仪(西南财经大学)霍伟东(西南财经大学)王小琪(四川省社科院)袁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竹俊(西南政法大学)005《中国道教考古》(专著)线装书局2006年1月张勋燎(四川大学)白彬(四川大学)006《明清散曲史》(专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赵义山(西华师范大学)007《归纳逻辑百年历程》(专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月邓生庆(四川大学)任晓明(南开大学)008《罪刑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谈罚金刑在中国现阶段之适用》(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冯亚东(西南财经大学)009《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专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曹明伦(四川大学)二等奖(31项)0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卷本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贾松青(四川省社科院)孙成民(四川省社科院)曾敏(四川省社科院)胡学举(四川省社科院)张国新(四川省社科院)011《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论》(专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12月黄钢(四川省农科院)徐玖平(四川大学)李颖(四川省农科院)刘晓刚(四川省农科院)012《“三农”背景下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股份化问题研究》(专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8月杜伟(四川师范大学)黄善明(四川师范大学)013《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王国敏(四川大学)郑晔(四川大学)李建华(四川大学)岳缠(成都武警学院)周庆元(四川大学)014《网络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应用与发展》(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向蓉美(西南财经大学)徐浪(西南财经大学)胡品生(四川省统计局)王青华(西南财经大学)吴岚(四川大学)015《天然气要素成本管理模式研究》(专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周志斌(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016《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务重组》(论文)《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陈野华(西南财经大学)卓贤(中国工商银行总行)017《四川省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祁晓玲(四川师范大学)罗元青(四川师范大学)刘珺(四川师范大学)宋周(四川师范大学)张乃文(四川师范大学)018《西部大开发新选择——从政策倾斜到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江世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19《实施工作共享破解就业难题》(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陈维政(四川大学)李贵卿(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吴继红(电子科技大学)李栓久(四川大学)曹志强(四川大学)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政治体制创新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张星炜(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王科(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付建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伍颐园(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江一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21《地方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调研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姜晓萍(四川大学)范逢春(四川大学)李文星(四川大学)夏志强(四川大学)董凯宁(四川大学)022《新阶段密切党群关系的运行机制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彭穗宁(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敬枫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祝灵君(中共中央党校)王春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王海峰(复旦大学)023《政治伦理学要论》(专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阎钢(四川大学)谢卫东(四川大学)邢海昌(四川大学)杨静(成都中医药大学)024《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专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周友苏(四川省社科院)郑泰安(四川省社科院)郑鈜(四川省社科院)李君临(四川省社科院)沈柯(四川泰益律师事务所)025《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左卫民(四川大学)马静华(四川大学)刘方权(四川大学)郭松(四川大学)唐雪莲(四川省公安厅)026《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专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杨筱刚(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027《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10月霍巍(四川大学)赵德云(四川大学)028《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王川(四川师范大学)029《在革命与艺术之间——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文艺理论研究》(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12月冯宪光(四川大学)030《南北朝诗话校释》(专著)中华书局2007年12月钟仕伦(四川师范大学)031《中晚唐赋分体研究》(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赵俊波(四川师范大学)032《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社会机制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形成》(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傅林(四川师范大学)033《竞技体育管理方式——西部的路径与抉择》(专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8月刘青(成都体育学院)程林林(成都体育学院)郑宇(成都体育学院)黄旭(西南财经大学)王宏江(成都体育学院)034《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女童教育——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郭明荣(西华师范大学)沈堰奇(西华师范大学)刘青秀(西华师范大学)严敏(西南石油大学)035《四川大学史稿》(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四川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036《南诏与吐蕃关系研究》(系列论文)《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中国藏学》2006年第3期、《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等赵心愚(西南民族大学)卢亚兰(西南民族大学)037《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张立伟(四川省社科院)038《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图书馆联盟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高凡(西南交通大学)039《绵阳市志》(资料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040《创业风险投资及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系列论文)ME Sharpe,Inc;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Science Press;北京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学报(2006-2007年)赵昌文(四川大学)陈春发(四川大学)李昆(四川大学)杜江(四川大学)三等奖(160项)04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成都实践——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04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专著)巴蜀书社2006年11月林成西(成都市社科院)043《科学发展观与四川发展新跨越》(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张伟荣(四川省级机关党校)邓光汉(四川省级机关党校)陈学明(四川省级机关党校)李绍华(四川省级机关党校)王民朴(四川经济管理学院)044《论社会变革中的政治社会化治理机制》(论文)《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李俊(西华师范大学)04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边慧敏(西南财经大学)冯卫东(西南财经大学)孔勤(西南财经大学)余莉(西南财经大学)杜琳(西南财经大学)046《和谐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创新》(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郑晓幸(四川省文化厅)冯平(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柯继铭(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047《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论文)《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刘益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王凡(中共成都市委党校)048《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以四川为例》(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郑辉(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杨恒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赵延敏(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49《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建设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王光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曹德琪(四川省社科联)杨继荣(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王春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方彦(中共广西区委党校)050《构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新机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周治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张星炜(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付建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51《政策执行研究的新视野——区域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与模式建构》(专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张玉(电子科技大学)052《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敬枫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戴丽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陈召平(西华大学)杨霞(乐山师院)程荣尧(泸州医学院)053《构建四川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赵国良(西南财经大学)杨岐(核动力研究院)丁任重(西南财经大学)张义正(四川大学)王小刚(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05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可持续推进研究》(调研报告)《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见》采用,2006年1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市委组织部055《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吴满意(电子科技大学)邓淑华(电子科技大学)王让新(电子科技大学)谢海蓉(电子科技大学)龙小平(电子科技大学)056《现代领导策论——全球化时代领导能力提升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李锡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57《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状况研究》(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郭虹(四川省社科院)庄明(成都市社科院)058《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专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王习明(西南交通大学)059《执政党理性、公共理性与我国的政治现代化》(论文)《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石本惠(四川省社科院)史云贵(四川大学)060《邓小平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孙成民(四川省社科院)061《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内部资料被省政府大型水电工程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办公室采用2007年6月宋子然(四川师范大学)彭发德(四川省人民政府)王加良(石棉县人民政府)杨小平(四川大学)范春林(四川师范大学)062《村民自治的多视角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王道坤(四川文理学院)063《制度与政府行为——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观》(专著)四川科技出版社2007年12月张书军(西南民族大学)秦勤(四川省体育局)曹德琪(四川省社科联)向自强(四川省社科联)064《经济宪法学导论——转型中国经济权利与权力之博弈》(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吴越(西南财经大学)065《物权法争点详析》(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侯水平(四川省社科院)黄果天(成都理工大学)王明成(成都理工大学)刘期安(成都理工大学)罗静(成都理工大学)066《走向平衡的宪政》(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谢维雁(四川大学)067《契约正义论》(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胡启忠(西南财经大学)068《“生态四川”建构中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调查与探索》2007年第71期陈恩美(西南民族大学)陈云霞(西南民族大学)069《宪法解释方法与案例研究——法律询问答复的视角》(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周伟(四川大学)070《刑法科学主义初论》(专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文海林(西南财经大学)071《中国天然气法框架设计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证明2006年1月采用卫德佳(西南石油大学)秦扬(西南石油大学)郑翔(西南石油大学)徐波(西南石油大学)072《当代恐怖主义犯罪与对策》(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程兵(四川警察学院)073《周公评传》(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辜堪生(西南财经大学)李学林(西南石油大学)074《拯救自然——亚里士多德自然观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徐开来(四川大学)075《儒家伦理思想与藏族传统社会》(专著)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余仕麟(西南民族大学)刘俊哲(西南民族大学)李元光(西南民族大学)魏新春(西南民族大学)076《中世纪的信仰与理解》(专著)香港道风书社2006年12月熊林(四川大学)077《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12月张泽洪(四川大学)078《指空——最后一位来华的印度高僧》(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9月段玉明(四川大学)079《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技术世界的理论阐释》(专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王伯鲁(西南交通大学)080《公共管理伦理导论——理论与实践》(专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肖平(西南交通大学)米曙娟(西南交大峨眉分校)吕少青(成都市房地产研究所)铁怀江(西南交通大学)许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081《成都城市精神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成都城市精神研究》课题组082《中国当代性伦理构建》(专著)四川科技出版社2006年9月门从国(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王进鑫(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胡珍(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程静(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何灏(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083《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建构的反思》(论文)《新华文摘》2007年第18期陈玉屏(西南民族大学)084《三星堆的审美阐释》(专著)巴蜀书社2007年1月苏宁(四川省社科院)085《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李天道(四川师范大学)086《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文艺美学思想》(专著)中华书局2007年9月申喜萍(四川师范大学)087《儒家人性与伦理新论》(专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黄开国(四川师范大学)088《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与现实》(专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吴传一(西南民族大学)089《技术范式演进下模块企业网络运营市场效率研究》(系列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8期、《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6期、《企业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等邓龙安(成都大学)代审坤(四川大学)吴敏(四川大学)090《反思与创新: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李萍(西南财经大学)武建奇(河北经贸大学))杨慧玲(西南财经大学)杜漪(绵阳师范学院))冯新力(西南财经大学)091《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以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基点》(专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6月杜漪(绵阳师范学院)092《高校独立学院市场化运作的经济学分析》(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杨继瑞(西南财经大学)夏志强(四川大学)阙海宝(四川师范大学)093《西部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蓝定香(四川省社科院)094《经济、金融计量学中的非参数估计技术》(专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李竹渝(四川大学)鲁万波(西南财经大学)龚金国(西南财经大学)095《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雷俊忠(中共四川省委农办)饶开宇(中共四川省委讲师团)谭静(四川农业大学)陈文宽(四川农业大学)周小洪(四川师范大学)096《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李永强(西南财经大学)097《落后地区开发的国际比较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朱欣民(四川大学)098《四川城市发展与结构功能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何先聪(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漆先望(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盛毅(四川省社科院)陈大斤(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张志(四川省科技顾问团)099《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1月刘锡良(西南财经大学)洪正(西南财经大学)王磊(中信银行)程婧(深圳证券交易所)董青马(重庆工商大学)100《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9月吴秀敏(四川农业大学)101《农业竞争力研究》(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6月漆雁斌(四川农业大学)102《中国大香格里拉经济圈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丁任重(西南财经大学)徐承红(西南财经大学)蓝定香(四川省社科院)张克俊(四川省社科院)任啸(西南财经大学)103《信誉与产权制度》(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严海波(中宣部理论局)黄载曦(西南财经大学)李晓红(西南财经大学)赵吉林(西南财经大学)104《业绩管理会计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毛洪涛(西南财经大学)105《不确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专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12月张吉军(西南石油大学)何润民(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杨京(西南石油大学)熊钰(西南石油大学)106《国有资本营运新论》(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何加明(西南财经大学)107《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研究》(专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刘润葵(四川省级机关党校)邓光汉(四川省级机关党校)陈学明(四川省级机关党校)周红芳(四川省级机关党校)王世凤(四川省级机关党校)108《审计认证论》(专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6月蔡春(西南财经大学)黄益建(西南财经大学)陈孝(浙江省财政厅)赵沙(西南财经大学)董延安(贵州财经学院)109《网络金融服务学》(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曹邦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110《转型期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变迁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卢阳春(四川省社科院)吴凡(西南财经大学)111《金融监管的区域合作》(专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邓大鸣(西南交通大学)112《西部传统中小企业转型融资问题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揭筱纹(四川大学)113《文化经济论——基于成都市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杨继瑞(西南财经大学)郝康理(四川省统计局)114《化解四川农村税费改革后续问题的现实分析及宏观思路》(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郭晓鸣(四川省社科院)廖祖君(四川大学)付娆(四川农业大学)115《中国假冒伪劣成因及对策研究》(系列论文)《财贸经济》2006年第12期、2007年第9期、《消费经济》2006年第6期谢庆红(西南财经大学)黄雅虹(西南财经大学)116《四川上市公司信贷风险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6年7月10日王筠权(四川银监局)王泽平(四川银监局)程铿(四川银监局)张守信(四川银监局)劳海燕(四川银监局)117《四川省税收收入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其VAR预测模型》(论文)《税务研究》2007年第12期李洁(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118《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基础审计》(论文)《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赵德武(西南财经大学)马永强(西南财经大学)119《公司治理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论文)《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肖作平(西南交通大学)120《内生变量主导: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四川夹江县两个村新农村建设个案研究》(调研报告)《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于楠(中国银行乐山市中心支行)苏俊儒(中国银行乐山市中心支行)121《社会化小农:货币压力与理性消费——以府君寺村农民日常生活消费为例》(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吴晓燕(西华师范大学)122《农村土地整理流转全新探索》(论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2006年5月王军(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刘斌夫(四川大学)123《四川省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论析》(专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柏成华(四川师范大学)黄善明(四川师范大学)杜伟(四川师范大学)李戎(四川师范大学)康自平(国航西南公司)124《中国新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调研报告)《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采用2006年2月任佩瑜(四川大学)范集湘(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黄璐(四川大学)张蓓(四川大学)李贻伟(四川大学)125《垄断行业国有独资公司制度创新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石磊(西南财经大学)126《物流联盟研究》(专著)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年5月贺盛瑜(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郭晓林(成都信息工程学院)127《连锁公司快速成长奥秘——网状组织结构、统一管理、规模经济、三赢价值链与渠道冲突控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周殿昆(西南财经大学)李胜(西南财经大学)孔杰(西南财经大学)张剑渝(西南财经大学)卿卫平(西南财经大学)128《粗集多属性决策与管理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系列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8期、《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14期等胡培(西南交通大学)刘盾(西南交通大学)蒋朝哲(西南交通大学)129《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论文)《经济学》2007年7月何雄浪(宜宾学院)李国平(西安交通大学)130《四川省能源需求预测与开发战略研究》(专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刘朝明(西南交通大学)蒋朝哲(西南交通大学)曾胜(西南交通大学)涂瑞(西南交通大学)131《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组132《KPO标准化管理》(专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李蔚(四川大学)吴旭明(中国移动成都分公司)叶泷泽(四川大学)孟琳(中国移动成都分公司)崔泮为(四川大学)133《FDI在中国的区位决策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论文)《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张红伟(四川大学)陈伟国(电子科大成都学院)134《四川工业科学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唐浩(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蒋永穆(四川大学)宋伍生(四川省经济委员会)陈俊明(成都理工大学)蒋和胜(四川大学)135《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黄寰(成都理工大学)136《四川省白酒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系列论文)《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软科学》2007年第3期杨柳(四川省社科院)李维民(四川省商务厅)杨冬云(四川剑南春集团公司)田勇(四川省商务厅)曾宇(《名酒世界》杂志社)137《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综合评价研究》(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任平(四川师范大学)周介铭(四川师范大学)。

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及其体制研究综述

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及其体制研究综述

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及其体制研究综述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治理体制相应发生变迁。

本文系统回顾了政府治理和体制研究成果,包括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运动型治理、项目制治理体制、目标管理责任制、锦标赛体制和行政发包制,并分别总结了其理论创见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政府应转变思维观念,依法治理,参与式治理,实现政府职能更多注重公共性目标和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标签:治理;政府治理;体制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我国处于转型时期,这就更加注重政府效能的发挥。

我们可以把他们归结为政府治理机制的创新,并可以置于治理或转型的大视角下进行深入探讨,能够通过对政府治理实践的梳理,增强我们的问题导向意识。

本文着眼于我国政府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回顾了我国政府治理研究发展状况以及回应社会治理机制的变迁,提出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途径。

一、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渠敬东等把我国30年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双轨制为核心机制的二元社会结构;市场化及分税制改革确立了市场与权力、中央与地方以及社会分配的新格局;进入新世纪后,行政科层化的治理改革得以实行,并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机制。

①推出改革前的总体性支配权力为一种技术化的治理权力所替代。

总体性支配是指国家几乎垄断着全部重要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及信息资源。

②也就说政府包揽一切,社会活力被窒息,政府职能膨胀,导致公共服务的提高明显滞后,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性责任受到了质疑,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随之我国政府也注重治理方式的创新,关注民生重要领域,重视利益分配机制的建设,为经济社会提供稳定的环境。

二、运动型治理周雪光认为,国家治理主要建立在官僚制的常规机制之上,但官僚制度有着内在的困难,而且这些困难在中国官僚制度特定形式下加剧放大,常常导致组织失败和危机。

国家的治理主要是遵循韦伯式的官僚制方式进行治理,但是这造成了巨大的管理成本,特别是在行政人员的开支方面。

转型期中国政治权力运行的主要特征

转型期中国政治权力运行的主要特征

论转型期中国政治权力运行的主要特征摘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治权力运行存在着三大主要特征:一是在权力运行结构层面,存在着集权与分权的博弈;二是在权力运行方式层面,存在着制度化与人格化的博弈;三是在权力运行制衡层面,存在着一把手权力的强化和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博弈。

不过,随着转型的逐渐深化,分权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制度化是必然的选择路径,而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是权力运行探索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转型期;政治权力运行;主要特征abstract: in china under profoundly transition, there are three main features in political power operation: first of all, in the structural level of power operation, there is a game between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he second, in the mode level of power operation, there is a game betwee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in the balance level of power operation, there is a game between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power of number one and the supervision of number one. however,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transition, decentralization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institution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supervision to the power of number one is the problem must be to solve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power operation.key words:transition; political power operation; main features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人们的心弦。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摘要】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如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社会信任危机、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视社会治理的创新,加强社会信任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提升。

只有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中,中国社会治理才能更加科学高效地运行,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政府治理模式、社会信任、信息化社会、城乡发展、社会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社会信任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文明提升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源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和人口流动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社会信任危机、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城乡不平衡发展问题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如何在社会变革中找到有效的治理路径,构建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亟待探讨的问题。

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政府制定有效的治理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社会治理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应对。

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综述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有助于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政策。

深入研究社会治理问题,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和规律性,有助于未来预测和规划,推动社会治理的持续改善和创新。

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助于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对社会治理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论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论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阶层结 构也 发生 了重 大变 化 , 不仅从 原 有 的阶 级 、 阶层 的 内部 结 构 中分化 出具有 明显差 别 的不 同利
益群 体 , 而且还 出现 了一 些新 的社会 阶层 和利益 群体 , 呈现 出一种多 样化 的发展 态 势 。在 短短 3 0多 年 的时 间里 , 国原来 的三 级 阶层结 构 分化 为众 多 的社会 阶层 , 且社 会 阶层 分化 的深 度 、 我 并 广度 、 速 度 和强度 尤为深 刻和 剧烈 , 出现 了社会 阶层 的大 分化 和新组 合 。伴 随着 阶层 、 体 和组织 的分化 . 群 各 类利 益 主体 的 自主权 也在不 断扩 大 , 利益 的分化 也势 必发 生 。 会分化 产 生 的许 多利 益群 体和 阶层 , 社
从 而构 建起 地 方政 府 、 市场 、 会 三 维框 架 下 的 多 中 心 治理 模 式 。 社
【 键 词】 型 时 期 ; 方 政府 治理 模 式 ; 战 ; 新 关 转 地 挑 创 【 中图 分 类号 】 3 . [ 献标 识 码 】 D0 5 文 5 A 【 编 号】 0 3 7 6 (0 10 — 07 0 文章 1 0 — 4 2 2 1 )2 0 2 — 4


转 型时期 我 国地方 政府治 理模 式面 临 的压 力 与挑 战
社 会转 型 的过 程是 一个 社会 急剧 变迁 的过 程 , 在社 会 转型 的过 程 中 , 原有 的社 会 生 态 系统被 打 破, 现代 性 的因素 不断代 替传 统 的落后 因素 , 而新 的社会 生态 系统 尚未 完全建 立 , 社会 系统 内部诸 要 素 的平 衡 尚待建 立 , 因而矛 盾 的凸显 不可 避免 。改 革 至今 , 国地 方政 府治 理 模式 已经 面临着 新 的 我 社会环 境 。 由改革 而产生 的新 问题 、 新需 求和新 力 量使 当前地 方政 府治 理模 式面 临新 的压力 与挑 战 。 l 利益分 化 、 、 阶层分 化与新 生 阶层 的政 治诉 求 , 使地 方政 府治理 模式 面 临挑 战。 随着 社会 主义 市 场 经济 体制 的建立 , 国的社会 利益 关 系处 于不 断 的分化 之 中 , 我 利益 关 系更 为复杂 。同时社会 阶级 、

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深层挑战

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深层挑战

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深层挑战作者:黄晓春嵇欣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摘要:当前中国政府正处于治理模式改革的关键期,其实质是逐步从传统的行政发包制向现代科层制运作模式转型。

由于这两种治理模式在行政权配置、激励机制以及内部控制三个维度上存在着兼容难题,因此以渐进式改革战术自下而上推动两种治理模式间的平稳过渡面临许多深层挑战。

以S市近年来基层政府改革案例为据可以看到,经济职能上收后的基层政府灵活性不足、激励模式转型后基层政府活力不足、内部控制中的制度“空转”等问题逐渐呈现。

基层政府科层化改革努力所遇到的非预期约束正是基层政府的科层化治理改革与上级政府行政发包制运行逻辑之间难以兼容的反映。

理论演绎和基于案例的分析表明:当前深入推动中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形成一种上下联动的系统改革战略。

关键词:治理模式;转型;行政发包;科层制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11-0049-13作者简介:黄晓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嵇欣,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444)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不断深入践行,中国政府治理模式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

总体来看,最近的改革越来越强调各级政府行为要全面向“依法依规”的法治和规则导向转变,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与这一改革战略相配套,中央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从全面实施规范及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清理规范政府收支挂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层面着手,推动行政系统运行进一步从注重绩效导向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王贤彬、徐现祥:《转型期的政治激励、财政分权与地方官员经济行为》,《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转型期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机制创新研究

转型期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机制创新研究

值 方 面 . 职 人 员 的 职 业 行 为 是 影 响 政 府 形 象 的重 一 公
要 因 素 。 伯 认 为 . 现 代 国 家 中 , 正 的 政 府 所 以 能 韦 在 真
展 中国家 , 发事 件如 地震 、 啸 、 难 、 灾 、 炸 、 突 海 海 火 爆 放
射 性 物 质 泄 漏 等 重 大 事 故 .各 种 传 染 疾 病 疫 情 等 公 共 卫 生 领 域 突 发 事 件 , 怖 主 义 、 会 暴 乱 、 力 冲 突 等 恐 社 暴
从 业 报 酬 之 外 . 应 寻求 其 他 额 外 的 收 益 但 实 际 上 , 不
政 府 公 职 人 员 不 是 纯 粹 的 “ 德 人 ” 他 们 也 是 理 性 的 道 . “ 济 人 ” 也 在 努 力 追 求 自 己 的 利 益 最 大 化 在 制 度 转 经 . 轨 的过 程 中 .一 些 公 职 人 员 可 能 利 用 转 型 期 监 督 机 制
2某 些 公 职 人 员 职 务 行 为 不 规 范 严 重 影 响 了 政 府 .
形 象 。 府 工 作 人 员 是 政 策 的 执 行 者 . 们 对 政 府 的 了 政 人 解 主 要 来 自 于 政 府 工 作 人 员 的 工 作 态 度 和 工 作 行 为 因此 . 职 人 员 的 职 业 行 为 与 政 府 形 象 有 密 切 的 联 系 . 公 其 良好 的 职 业 行 为 对 树 立 良 好 的 政 府 形 象 具 有 重 要 价
作者 简 介 :张 西 勇 ( 9 一 ) 男 , 山 东 阳谷 人 , 山 东聊 城 大 学 管理 学 院 讲 师 .管 理 学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为行 政 理 论 和行 , , 政 管理 现 代 化 ;张 丽 伟 ( 9 6 ) 8 一 ,女 , 山 东 阳谷 人 ,河 北 燕 山 大 学 经 管 学 院行 政 管理 专业 研 究生

当代中国的权力配置

当代中国的权力配置

当代中国的农村权力配置党政二元权力结构众所周知,所谓国家权力配置, 就是国家权力系统的设置、权力机构的分工、职能的细化和权力主体相互关系的界定。

根据其职能划分, 国家权力一般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从国家权力系统的设置和权力所及的范围看, 国家权力配置方式可以分为集权型和分权型; 从权力运作的形式和决策的方式看, 国家权力配置可以分为民主型和专制型; 从国家权力配置的结构看, 国家权力配置包括横向权力配置(即中央级权力配置)和纵向权力配置(即中央和地方权力配置)。

我主要探讨农村当前的权力配置状况。

农村公共权力的合理分配和有效运行,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涵,从根本上关系着农村的团结、发展、稳定,过去和现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农村问题,追根求底,都与此有关。

诸如:权力边界模糊;有意或无意的争权;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度不够,运行不够规范;监督主体和监督方式、监督渠道不具体,导致监督乏力或监督过分。

这些问题最终造成了干部之间和干群之间猜忌、摩擦,以致对抗冲突,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人的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等,制度不足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是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的政治体制,党支部、党员队伍;村委会、村民代表、广大村民;老年协会、妇联、共青团、民兵等是存在于农村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在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参与农村公共权力的掌控和行使。

农村的实际情况既需要一个稳固的、权威的、高效率的政权,又需要对这一政权给予约束。

结合一些政治理论和外地经验,针对我们的问题,拟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上、权力配置上作一些探索,试行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权力运行机制。

当代中国村级组织中,村支两委是最重要的正式组织。

这种“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就是经由政府认可并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

农村的其他组织,实际上都是可以看成是村支两委的“配套机构”。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农村组织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

土改时期的农会,合作化运动中的乡(村)政府,合作化后期的高级社,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队,撤社建乡后的村委会等等,都是国家在农村建立的正式组织。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摘要】: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社会的转型对作为改革开放主导力量的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应适应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政府体制,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因此,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政治分析与生态分析相结合,现实矛盾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本质、政府权力运行机制基本理论、当前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阻滞现象、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的目标模式和指导原则、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的基本框架以及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与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阐述,并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思路和观点。

全文分导论和五章具体展开论文的写作。

导论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本质特点,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关系,对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宗旨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通过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本质、构成要素、基本形态、设计和评估等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建构一个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为解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实存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及其阻滞现象,重塑我国政府权力运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阻滞现象的表现、成因进行了探讨。

第三章分析了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的动力性影响,从政府系统自身及其与环境系统的互动两个方面阐述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目标导向,提出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应遵循的指导原则。

第四章分别就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机制、整合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适应机制重塑的方向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揭示了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对推进政府体制改革的影响,并就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的政府体制改革提出了建议。

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选题

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选题

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选题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管理学理论创新研究2。

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体系研究3。

我国管理思想发展研究4.企业管理、非盈利组织管理和政府管理比较研究5。

管理哲学的功能与任务研究6。

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化问题研究7。

德鲁克的实践性管理理论研究8.新现代泰罗主义研究9。

知识管理理论与管理问题研究10。

复杂系统理论框架下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研究11.自我管理理论研究12.东西方管理思想比较研究13。

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14.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15.我国管理理论教育的挑战与改革研究16。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研究17。

文化“走出去"模式的创新研究18。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内容、方式、手段和运作机制研究19。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体制机制研究20.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研究21.“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研究22。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绿色供应链研究23.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研究24.公司治理评价标准和治理绩效评估研究25.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的企业节能减排战略研究26。

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及其管理模式研究27。

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民营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比较优势研究28。

中国企业集团成长模式研究29.制度创新与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研究30.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产生机理与传导机制研究31.社区小银行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研究32.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33。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研究34.新型媒体的发展与企业营销战略研究35。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研究36。

国际化经营环境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研究37.中国企业跨国营销策略研究38.董事会特征对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39.企业所有制与政企关系研究40。

商务运作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41。

公司治理、社会责任及商业道德间的关系研究42。

大数据时代与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转型

大数据时代与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转型

特点
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 、处理速度快等特点。其中,数据体量巨大是指数据量 已经从TB级别跃升到PB、EB乃至ZB级别;数据类型繁 多是指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 各种类型的数据;价值密度低是指大数据中真正有价值 的信息可能很少,需要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 成数据的价值“提纯”;处理速度快则是指大数据处理 遵循1秒定律,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 的信息。
了新的动力。
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大数据被用于学生管 理、教学评估、教育资源优化等方 面,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的
提升。
XX
PART 03
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现状分 析
REPORTING
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定义
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是指行政机关在行 使行政权力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力分 配、运行、监督和制约的体系和规则 。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历程
初始阶段
大数据技术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以 Hadoop等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 术为代表,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的
存储和计算问题。
发展阶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处理逐 渐从批处理向流处理、图处理、 机器学习等方向发展,形成了更
加完善的大数据技术体系。
成熟阶段
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渐成熟 ,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形成了包括数据采集、存储、 管理、分析、可视化等在内的一
XX
大数据时代与行政权 力运行机制转型
汇报人:XX
20XX-02-06
REPORTING
目录
• 引言 • 大数据时代概述 • 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 大数据时代对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影响 • 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转型策略探讨 • 结论与展望

大数据时代与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转型

大数据时代与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转型

大数据时代与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转型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个时代里,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资源,它以各种形式存在着,通过各种方式被收集、整理和分析。

大数据时代给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部门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例外。

政府部门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更好地管理,服务和监管。

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加强行政决策。

政府部门需要处理和管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这是一个体量非常大、复杂性非常高的工程。

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政府部门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和掌握社会经济状况,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对当前和未来的政策做出更加科学和精准的决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政府部门一般需要向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如交通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

这些服务的提供需要依托海量的数据和信息。

通过大数据技术,政府部门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和掌握公众的需求和意愿,更加高效地提供符合公众需求的服务,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重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行政制度下,行政管理者拥有相对封闭的资源和权力,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都过于固化,导致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合理和失效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下,政府部门需要进行权力下放和信息共享,实现权力分散和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政府部门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变革来实现权力下放和信息共享。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

基于这样的平台,政府部门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资源调配和政策制定,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制度,让公众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政府的行政活动,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参与程度。

在实现权力下放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政府部门需要改变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政府职能转型。

政府需要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者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加强对公众的服务和监管。

转型期中国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转型期中国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转型期中国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中国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以高度集中的权力为主导,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授权下放的变化中国政府通过授权下放的方式,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这是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而产生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一方式的实现是因为,中国政府发现中央政府集中控制所有事务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上试图寻求一个更加平衡和合理的关系。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大力推行投资项目,以吸引外资和帮助国企在全球市场上实现强大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大力投资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以吸引更多的人留在自己的家乡工作。

二、政策制定的变化中国政府加强了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增加了更多的民主元素。

这是由于政府发现在今天的竞争环境中,不能够集中控制政策,并且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存在更多的多元化和公平度。

例如,2015年,中国政府在召开两会上宣布实行下放和快速批准的政策,以更好地支持企业和市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这一政策实行后,中国企业和社会都可以更好地从中受益。

三、已经发生的改革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加强固有的国家权力和提高民主,包括对司法制度和行政机构的改革。

这是由于政府发现,单靠高度集中的总统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分散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需求,并且更多的公共参与的决策和更加透明的管制是必要的。

例如,中国去年针对司法改革宣布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司法独立和法庭的责任制改革,同时推动国家司法体系的内部改革。

四、大力推进的倡导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一项全国性的国家战略,即“改革开放”。

这一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政府和社会合作推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一战略也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更加全面和开放的探索。

论述我国行政权力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论述我国行政权力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政治也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正在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然而,行政权力引发的问题屡禁不止,这不仅违背了权力运作的宗旨,而且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认为要从行政权力入手,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使行政权力能够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的作用。

要结合实际,勇于创新,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

关键词:行政权力;转型;监督一、行政权力概述(一)理论界定权力是一种能力,它是根据行使者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一般权力可以划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社会权力等。

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是权力体系中的一种公共权力,它一般发生在掌握政府权威的组织及组织内的成员和一般公众与社会团体的相互联系之中。

因此,行政权力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是以行政机构为主体,以执行国家意志为目的,以强制性政令为手段,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公共权力。

在奴隶制、封建制国家,国家权力一般不作划分,一切最高权力都集中在国王或者皇帝手中。

(二)行政权力的特性1、行政权力的有限性自古以来,我们都把权力区别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享有的权利,我们习惯把它理解为超社会组织体或特权者享有的一种垄断性的政治上的强制力。

我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的形式来理解国家的,人们的地位是按人生而带来的地位、等级进行划分的,国家的权力也是采取类似于家庭的等级分权模式。

因此,权力强制力的观点一直是占主流的权力观,我们长期缺乏权力有限的观念。

而任何权力都应当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行政权力应当是为人民谋福利,行政权力的行使是应当受人民监督的。

2、行政权力的扩张特性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彼德·布劳也认为“权力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

法治新常态下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法治新常态下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法治新常态下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作者:谷永健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法治新常态”是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当前法治状况所做的形象描述,并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在“法治新常态”下,政府权力作为我国政治体制“六权分工”中横向上的重要一环,需要掌握好,政府权力与党中央的领导权的关系、与人民代表大會的关系、与人民政协的协商权的关系、与两院司法权的关系、与中央军委的军事权的关系,形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构建法治新常态下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关键词】:法治新常态政府权力运行机制权力清单序言对于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划分,马克思·韦伯将合法的统治方式大致划分为法理型、传统型和“卡里斯玛型统治”。

“法理型支配(统治)要求人们服从的并非是支配者个人,而是服从一个非人格性的无私秩序;组织内行政管理人员在处理组织成员理性地追求其利益等事务中,要遵循法律规范而设的行政程序并且遵循这些一般化的基本原则。

”其具体特征表现为:1.遵循法律至上原则,在法理型统治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被要求遵循法律所赋予的权力与权利义务;2.区别于传统型支配下的人治模式,法理型统治下实施的是客观化的、非人格化的管理,即理性官僚制;3.法理型统治要求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制度。

1978年到2016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逐步建立阶段,也是法理型政府权力机制逐渐完善与发展的阶段,部分学者认为我国于1978年之后,逐步成为法理型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虽然中国政治体制的表述仍存在争论,但是鄢一龙教授提出的“六权分工”体制基本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权力作为中国政治体制实际运行架构的关键一环,讨论政府权力的运行机制绕不开中国的政治体制,其外部脱离不开党的领导与政府权力的关系、人大的立法权与政府权力的关系、全国政协的协商权和两高的司法权与政府权力的关系。

论转型时期政府权力的有限与有效

论转型时期政府权力的有限与有效

收稿日期:2002-05-22作者简介:曾锋辉(1965—),男,福建晋江人,讲师,从事哲学和政治学研究;刘海涛(1967—),男,江西永修人,副教授,从事公共行政研究。

论转型时期政府权力的有限与有效曾锋辉1,刘海涛2(1.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泉州 362000;2.南昌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47) 摘 要: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传统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所取代,社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作为管理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传统角色,也受到社会转型的冲击与挑战,全能型政府权力将向有效型政府权力过渡,政府权力在转型期的重新定位将是有限与有效的统一。

关键词:转型时期;政府;权力;有限;有效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2)04-0028-03 自1978年底始,中国社会逐步由一个传统的政治型社会转型为一个现代的经济型社会,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随着政治型社会的终结而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社会转型使得传统的政府权力受到挑战:计划经济形态下全能型政府的角色面临市场经济形态下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冲击,无所不在的政府权力在信息化程度愈高、市场经济主体呼声愈强烈的背景下将被否定,政府权力必须着手重新定位。

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转型对政府权力模式的再造这个问题。

一 对全能型政府模式的否定由两千多年封建集权制形成的“大一统”文化积淀,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养成了对政府过分依赖的思想,一切靠组织、一切靠政府,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

政府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政府,政府垄断了一切社会权力,从宏观到微观,从精神到物质,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

社会完全行政化,企业、学校、医院、科研单位、新闻出版单位都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全能型政府模式达到高峰。

但是,全能型政府模式在理论上和现实中却存在明显的缺陷:1.纯粹理性假设的失败全能型政府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假设上:政府是个完全理性人,它所作的决定总是不带任何偏好,总是公正而准确的,它能够准确无误地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选择其中最优方案进行实施。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权力体系的秩序重建的开题报告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权力体系的秩序重建的开题报告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权力体系的秩序重建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

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变革、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都带来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行政领域的权力体系也在发生变革。

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传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新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渐形成,然而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需要持续的探索和解决。

本论文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权力体系的秩序重建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进一步了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和秩序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权力体系的演变历程,分析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分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措施,重点研究如何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3.研究通过建设“阳光政务”和推动政务公开,如何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4.探讨行政权力体系的秩序重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为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文献研究方面,主要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学术论文等相关文献,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

在案例分析方面,主要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从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在统计分析方面,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提供实证支持。

四、研究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深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认识,为行政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2.为政府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3.为推动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4.为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治理能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系
理论 体系 不仅 是学术 研究 的重要 目标 ,而且 是相 关
科 学研究 的 “ 纲”,纲不 举则 目难 张。该 书 第二 章 着重
的解读,他综合运用 了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法、政治生

讨 论政府 权力 运行机 制 的基本 理论 ,用规 范性 的方法对
收 稿 1 :2 1 3期 0 0—1 2—1 8
民主决策 ,建 立健 全决策 、执 行 、监督既 相互制 约又 相 互协 调 的运 行 机 制 ,确 保 权 力 正 确 行 使 ” … 可见 ,重 。
塑政府权力运行机制是政府推进 自身改革 ,因应环境变
化 的 内在 目标 、实 质 内容 和重 要方 式 。国内学 者对政 府 权力 及其 运行 机制进 行 了 比较 深入 的研究 ,初 步形成 了
政 府 权 力运行 机 制 研 究 的新 成 果
评 《"代 中国社会 转型期政府权 力运行机制 重塑研 究》 3 -
周 敏 凯 ( 同济大学 ,上海 209 ) 00 2
【 摘 要 】颜佳华教授的新著 《 当代 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 力运行机制重 塑研 究》 是对 转型期背景 下中 国
第2 7卷 第 10期 3
2 1 年 4月 01
湖南 财 政 经 济 学 院学 报
Jun lfH n nFn nea dE oo i nvr t o ra o u a ia c n cn mc U i sy s e i
} 2 ,o 3 f 7 v .1 0 .
Ap . 01 r2 1
权 力 运 行 机 制 研 究 的 理 论 范式 产 生 积 极 影 响 。
【 关

词】社会 转型期 ;政府权力 ; 运行机 制 ; 理论 范式
【 中图分类 号】G 3 33 【 26;1 5 0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29 0 5—16 (0 1 2— 19— 2 3 1 2 1 )0 0 5 0
变化 和 客观要 求 ,已经 成为 实务 界和理论 界都 十分关 注 的重 大课 题 。温家 宝 总理 在 2 1 0 1年政 府 工作 报 告 中强 调 :“ 不 断 加 强 政府 自身改 革 建 设 。 …… 实行 科 学 、 要
质 ,深 入讨 论 了当代 中国社会 转 型与重 塑政府 权力 运行
权力 运行 机制 的理论研 究具政 府权 力 运行 机 制研 究 的理 论
专著 《 当代中国社会 转型期 政府权 力运行机制重 塑研
究》 ( 南 人 民 出版 社 ,20 湖 09年 6月 ) 。该 著作 是 对转 型期 背景 下 中国政府 权力 运行 机制 重塑难 题的 有说服 力
政 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难题的有说服 力的解读 。其主要理论创 新体现在 较 系统地构建 了政 府权 力运行机制研 究的理论体 系,科 学地设计 了政 府权 力运行机 制的评 估指标体 系,深入 分析 了政 府体制改革应 当注意的基本 面向。这一成果有助 于深化 该领 域的研 究,并对构 建 中国特 色政 府
作者简介 :周敏 凯 (9 9一 ) 14 ,男 ,上海人 ,同济大学法政学 院教授 、 博士 、 博士生导 师 , 主要研究方 向: 政府管理
19 5
政 府权力 运行 的本质 、构成要 素 、基本形 态及设 计 与评
绩 效 、政 治绩效 、社 会绩效 等方面 ;在发展 指标下 主要
估 等基本 问题进行 了系统描述 和抽 象 ,形 成 了支 撑全 书 的 “ ” 纲 ,为本 书后续 的研究奠 定了坚 实的理论 基础 。 首先 ,作 者科 学 地 揭 示 了 “ 府 权 力 运 行 机 制 ” 政 的本质 。“ 府权 力运行 机制 ” 是一 个经 常被 提 及而又 政 非常复 杂的概念 ,目前 学术界对之 没有形 成一 个统一 的 认 识 ,有学 者是从 静态 的权 力类 型和范 围来界定 ,有学
湘潭 大学公 共管 理学 院颜佳 华教 授敏 锐地觉 察到 学 术 研 究动 向 ,出于一 种学 术 自觉和担 当 ,适 时地 推出 了
该 书逻辑 清 晰 、结 构 严谨 、体 系 完 整 、有 独 到见
解 、思 辨性较 强 ,显 示 了作者 较高 的理论 功底 和驾驭 较 大 理论 课题 的能力 。该 书对于 新形 势下进 一步 完善政 府
当代 中国正 处于 一个 快速发 展 的社会转 型期 。这一 客观 现实对 整个 政府 系统 的观念 、体 制和运行 方式 等方
态 研究 法 、历史分 析法 、系统 分析 法与 比较研 究法 等多
种研究 方法 ,探 讨 了改 革 开 放 时 期 中 国社 会 转 型 的本
面都产生 了十分 深刻 的影 响 ,对 政府行 政也 提出 了新 的 更 高要求 。政 府如 何不 断加强 自身 改革 ,有效 回应这 些
机 制 的内在联 系 ,系统 阐述 了政府 权力 运行机 制 的基 本 理 论 ,详细考 察 了当代 中 国政 府权 力运 行机制 生成 、演 变 与发 展 的历 史 背 景 、历 史 过 程 以 及 特 点 、经 验 和 教 训 ,尤 其是全 面分 析 了当前 中 国政 府权 力运行 机制 存在 的阻滞 现象及 成 因 ,并在 此基 础之 上提 出 了重 塑政府 权 力 运行 机制 的 目标 模式 、指导 原则 和基 本框架 。作者 立
足 中 国经济体 制改革 和政 治体 制改革 的 整体进 程 ,从 理 论 上充 分论证 了政府 权 力运行 机制 重塑 与深化 政府 体制 改 革二 者之间 的关 系 ,对 完善 当代 中 国政府体 制改革 做
了较有创 见 的理 性 思考 。
政府 权力 运行 机制 的理论 研究 框架 。但是 ,从 目前所 掌 握 的有关 文献 资料来 看 ,集 中而 系统地研 究转 型期 中 国 政府 权力 运行 机制 重塑 问题 的成果 仍然不 多见 ,尤其 是 论著 不多 ,可 见此 领域研 究还 有不 少空 白需要 填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