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等地。
它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闻名,被称为“江南第一舞蹈”。
安徽花鼓灯舞蹈以山歌、山花鼓为伴奏,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
这种舞蹈一般由男性演员表演,其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规整、刚劲有力。
舞者的动作饱满,身体伸展,动态感强烈。
舞者的舞步快速而有力,脚底下的鼓点和木板声响奇特有力,使整个舞蹈充满了节奏感和爆发力。
其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这种舞蹈大量运用了山林劳动中的动作元素,如背禾秧、点油灯、摇柴背等,展现了农村劳动者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服饰独具特色。
舞者身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通常穿着青色上衣和黑色下衣,头戴草帽,腰系红布带,手持花鼓,舞动时服饰飘扬,增强了观赏性和艺术感。
最后,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交替表演独舞、对舞、小组舞等形式,通过不同舞蹈动作的展示,展现了舞者的技艺功底和舞蹈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独特、力量感强、富有地方特色、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也展示了安徽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安徽花鼓灯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安徽花鼓灯通过鼓、花、灯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鼓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鼓的节奏和力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表演的效果。
在表演中,鼓手们会根据剧情和节奏变化有条不紊地操纵鼓棒,发出有力而韵律感强的鼓声,这既是对表演内容的呼应,也是对情感的释放。
花鼓灯表演中的花,指的是表演者手中的花板,用来表现各种形态的动作和舞蹈,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而灯则是表演现场的灯光效果,通过灯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舞台氛围,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安徽花鼓灯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演员身着古代服饰,通过服饰的色彩和款式来展现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男性演员会穿着青色或白色的宽袍大袖,女性演员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绸缎打扮,头戴花翎头饰。
而在表演中,还会使用一些特别的道具,如长幡、拐子、刀枪等,这些道具不仅用来装饰舞台,还可以通过道具来表现角色身份和情感状态。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和歌舞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音乐和舞蹈在花鼓灯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音乐在整个表演中贯穿始终,既带动着舞蹈的节奏,又通过不同的乐曲和曲调来表现不同的情节和氛围。
而歌舞则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之一,演员们会在表演中唱歌跳舞,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命运。
整个表演在音乐和歌舞的交融中愈加丰富多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戏”,一种是“小戏”。
“大戏”是安徽花鼓灯表演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动作优美: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优美,舞姿翩翩,舞者身姿轻盈,舞蹈节奏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表演形式多样: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合唱,也有器乐演奏、武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3. 色彩鲜艳:安徽花鼓灯的服装和道具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4. 寓意深刻: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寓意深刻,常常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历史等方面的感悟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总之,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清朝中期,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风格,以其舞蹈的节奏感和戏剧性的表演风格为特点。
舞者们身着华美的戏装,鼓点呼应,紧凑而有节奏的依次出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
他们舞动的姿态灵动流畅,动感十足,舞蹈中注重手势的表现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此来表达不同内心情感和角色的刻画。
另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涉及到多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通过融合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主要以传统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如《七仙女下凡》、《红楼梦》等。
这些故事在传播中融合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特色和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安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将历史传说变得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娱乐和文化体验。
除此之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也有一定的社交功能。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通过表演和互动,让观众参与其中,加强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安徽花鼓灯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种交流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成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安徽花鼓灯包含的艺术特色进行相关探讨
对安徽花鼓灯包含的艺术特色进行相关探讨相关才子对安徽花鼓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本篇毕业论文就是分析其花鼓特点:1.安徽花鼓灯具有鲜明的锣鼓伴奏艺术特色。
安徽花鼓灯的伴奏音乐发展的基础是民间的“锣鼓会”。
锣鼓会是广泛流传于淮河两岸农村生活中的娱乐形式,农民经常是在农闲或过重大节日的时候自发聚集,他们通过锣鼓敲打声来使空旷的冬季的农村充满生机,从而营造出一种热闹气氛,同时通过锣鼓声来鼓舞人们的斗志。
可以说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紧凑和感染力强的锣鼓是安徽花鼓灯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
锣鼓节奏形式多样,能给人以欢快高亢和健美有力的感觉,在花鼓灯艺术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安徽花鼓灯在长期的艺术演出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边走边打边舞的艺术特点。
花鼓灯通过锣鼓伴奏不但增加了生活气息,而且还通过表演者边敲奏边舞的形式有效增添了淮河地区的艺术色彩。
2.安徽花鼓灯中也有着独特的音乐艺术。
虽然说安徽花鼓灯主要是以舞蹈为主,但是我们研究安徽花鼓灯绝对不能忽视其音乐,如果没有音乐做配合,安徽花鼓灯只是靠单纯的舞蹈表演是不可能取得多强的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的。
安徽花鼓灯艺术在历史的演迸发展过程中成功借鉴了民间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大大增强了安徽花鼓灯的艺术整体表现力。
被称为花鼓歌的歌曲就是专业为花鼓灯舞蹈服务的,花鼓歌最早是因为花鼓灯演出中需要短暂休息而设置的,其形式也基本就是唱一些句式长短不限的当地山歌小调,并且也基本是以清唱为主,在风格上以诙谐逗乐为主,主要的目的也就是起到一个休息的作用。
花鼓歌一般分歌唱和伴奏两部分,其中的歌唱部分包含花鼓歌及后场小戏中的小调,演唱形式也多样,可以用独唱,可以用对唱,也可以用齐唱的方式等。
传统的安徽花鼓灯是没有明确区分男女专用唱腔,只是从歌曲的旋律的特点及节奏的变化等方面把其分为挎鼓调和腊花调两大类。
3.安徽花鼓灯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粗狂中透着秀丽。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艺术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基本是来自于农村青年,农村男女青年的形象很有特色。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之一,它结合了戏剧表演、音乐演奏、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及丰富的装饰和灯光效果,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历史上,安徽花鼓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又是一种宗教仪式,还是一种社会交流的方式。
本文将对安徽花鼓灯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进行研究。
安徽花鼓灯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丰富多样。
音乐是安徽花鼓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以花鼓灯戏曲音乐为主,同时也融入了各种民间音乐元素。
在演出中,花鼓灯演员通过演唱、念白、口技等形式,结合乐器演奏,展现了独特的音乐韵律和表达技巧。
从音乐曲调来看,安徽花鼓灯音乐采用了传统的雅乐和民间音乐的元素,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富有浓厚的民间风味。
除了音乐元素外,舞蹈也是安徽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演员通过独特的身姿、舞步和动作表达情感,传递剧情和主题。
舞蹈动作短小精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表现力。
在舞蹈中,演员们通过跳跃、旋转、转身等灵活的动作,展现了高度技巧和协调性,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蹈的美妙和魅力。
装饰和灯光效果也是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的舞台和演员服饰都十分华丽,装饰色彩丰富,装饰图案繁复,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的元素。
灯光效果的运用也非常重要,通过灯光的照射和变化,增加了舞台的艺术感和戏剧效果,使整个演出更加炫彩夺目。
安徽花鼓灯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民间文化遗产。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安徽花鼓灯。
它也对我们现代社会的艺术创作和表演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起源于安徽省的民间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花鼓灯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其表演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本文将就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进行深入探讨。
一、花鼓灯的风格特点1. 厚重的历史底蕴安徽花鼓灯起源于明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花鼓灯吸收了中原文化、南北地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其表演内容涵盖了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抒情诗歌等多种元素,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地方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2. 独特的音乐节奏花鼓灯的音乐节奏独特,表演者手持花鼓,击打节奏明快、有力,与演员的舞蹈动作相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花鼓灯的音乐多采取地方民间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琴等,音乐旋律激昂动听,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3. 精湛的舞蹈技艺花鼓灯表演中的舞蹈动作优美而又富有张力,演员们身姿矫健、舞姿优美,整齐划一地完成各种编排动作,体现了演员们良好的舞蹈素养和高超的表演技巧。
在花鼓灯表演中,舞蹈被巧妙地融入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4. 丰富多彩的戏曲表演花鼓灯表演中常常融入了戏曲元素,包括评剧、越剧、黄梅戏等,戏曲表演丰富多彩,既能展示各种不同戏曲的特色,又能为整个表演增添不少乐趣。
在花鼓灯的表演中,戏曲表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5. 精妙的杂技表演花鼓灯表演中还常常融入了各种杂技表演,如飞天、耍狮、走火等,这些杂技节目精彩纷呈,让观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杂技表演为整个花鼓灯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魅力。
二、花鼓灯的表演形式1. 传统的花鼓灯表演传统的花鼓灯表演通常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进行,演员身着传统戏曲服饰,手持鼓棒击打花鼓,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和灵动的舞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现代化的花鼓灯表演现代化的花鼓灯表演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创新元素,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更具时代感,使得花鼓灯表演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起源于明代,现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历史积累和民间感情的表述。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艺术等方面对安徽花鼓灯进行研究。
一、历史渊源花鼓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安徽地区经济落后、人民贫困。
为了增加收入,一些村民开始在农闲时节制作各式各样的玩具,如蝴蝶灯、鱼灯、牛灯等等,用来节日照亮家中,同时也可以售卖给外地游客。
后来玩具制造者发现,只有加入歌舞表演,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自己的收入。
于是就出现了跳花鼓、引或、扯旗、舞狮等舞蹈形式,形成了花鼓灯的初步雏形。
到了清朝中期,花鼓灯已经发展成了一种集灯饰、歌舞、杂技、杂耍等各种表演形式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形态。
二、表演形式花鼓灯的传统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花鼓舞、高跷舞、水袖舞、拉碾、舞狮子等。
其中,花鼓舞是花鼓灯的主体表演形式,由队长带头,队员们手持花鼓,脚踏节奏,边唱边跳。
高跷舞则是一群人站在高木头上,做各种花式动作进行表演;水袖舞则是用长长的布条在空中做旋转,形成美丽的曲线。
拉碾表演则是让一人站在两个石碾上,由八人拉动碾石,最终形成统一的节奏。
舞狮子则是一人扮演狮子,由两个人扭在一起表演,也是表演形式之一。
三、音乐艺术花鼓灯在表演中的音乐艺术主要体现在歌舞、乐器演奏和节奏控制上。
歌曲是花鼓舞的伴奏之一,其歌词简单、优美、婉转,表达了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
乐器演奏有三种:花鼓、板鼓、大鼓,花鼓是主配乐器,而板鼓和大鼓则起到节奏控制作用。
节奏控制是花鼓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节奏整齐明确外,还必须要情感真挚、表情夸张,以为表演增色不少。
四、结论安徽花鼓灯是一种集艺术、历史和民间情感表达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形态。
它既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积累。
正如艾青所说:“优秀文化传结生命。
传承文化的意义在于,先辈传下来的知识、技艺,代代相传,以延续文化的生命。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民间传统的一种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花鼓灯艺术源远流长,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中的一种常见表演形式,其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展现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一、历史渊源安徽花鼓灯源于安徽省民间传统戏曲,起源于明朝,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是安徽省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以其活泼生动、节奏明快和富有激情的舞蹈、音乐、唱腔而著称。
花鼓灯音乐活动最早出现在安徽省的民间庙会、集市等场所,是当地人民用来祈求平安、丰收的一种祈福活动。
在长期的演变中,花鼓灯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娱乐和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了安徽省地方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表演特点安徽花鼓灯音乐艺术形态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表演:花鼓灯表演中的舞蹈动作具有特殊的风格,舞者们以舞蹈来表现故事情节和情感,舞姿轻盈、婉转,表现出活泼、欢快的节奏感和富有魅力的舞蹈形态。
2. 音乐伴奏:花鼓灯表演中的音乐伴奏以花鼓为主,加上锣鼓等乐器的伴奏,音乐舒缓优美,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能够很好地配合舞蹈动作,表达出故事情节和情感。
3. 唱腔表演:花鼓灯表演中的唱腔以豫剧的唱腔为主,表达手法多样,能够生动地演绎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三、艺术魅力1. 丰富的文化内涵:花鼓灯表演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曲等艺术元素,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展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悠久的历史传承:花鼓灯艺术形态源远流长,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艺术风格,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3. 活泼生动的表演形式:花鼓灯表演以其活泼生动、节奏明快、富有魅力的舞蹈、音乐和唱腔而著称,表现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激情,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形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安徽花鼓灯进行研究,分析其音乐形态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旨在深入了解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安徽省六安地区,其演出形式包括花鼓戏、灯戏和道情戏三种。
花鼓戏是花鼓灯的主要形式,其在明代和清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花鼓戏是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剧形式,它将歌唱、舞蹈、表演和音乐结合在一起,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音乐的伴奏来展现剧情的发展。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形态以花鼓为主,包括鼓乐、打击乐和管乐三种。
花鼓是花鼓灯的核心乐器,它是一种双面鼓,用来伴奏演员的歌唱和舞蹈。
花鼓的音色高亢悦耳,能够表达出戏曲角色的情感和个性特征。
除了花鼓,花鼓灯还使用锣、鼓、钹、梆子等打击乐器,以及笛子、板胡等管乐器,丰富了音乐演奏的层次和效果。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安徽花鼓灯注重舞台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扮演。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戏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冲突展现出来。
安徽花鼓灯还注重舞蹈的表演,舞蹈动作流畅、舒展,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境界。
安徽花鼓灯还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演员的歌唱声线悠扬、婉转,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安徽花鼓灯的剧情多以宫廷故事、历史传说和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将角色的情感、命运和社会背景展现出来。
花鼓灯演出的舞台布景丰富多样,有大戏楼、小戏楼、普通戏楼等形式,使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花鼓灯还注重服装的艺术表现,演员的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反映了不同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一种形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载体。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民间传统的一种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种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闻名于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和表演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特点和魅力。
一、风格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独特、扎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安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其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足底鼓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者一般是一脚踩地,一脚踏鼓,以此为伴奏进行舞蹈表演。
这种足底鼓踏的表演方式非常独特,形成了独特的韵律感,增加了表演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2. 轻功表演:表演者在表演花鼓灯时会进行轻功表演,包括翻身、滚地、纵跃等高难度动作,展现了表演者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舞蹈形式多样:安徽花鼓灯表演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方式,舞蹈形式多样,既有舒缓柔美的舞姿,也有激烈奔放的动作,充分展现了安徽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 服饰独特:表演者的服饰也是安徽花鼓灯的一大特色,通常采用古风服饰,配以丰富多彩的面具和头饰,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让观众倍感新奇和惊喜。
二、表演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节奏明快,富有激情,充分展现了安徽人民的生活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其表演具有以下特点:1. 蒙面表演:安徽花鼓灯表演通常采用蒙面的方式进行,表演者戴上各种面具和头饰,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之中,增加了表演的神秘感和戏剧性。
2. 故事情节丰富:安徽花鼓灯表演的内容通常围绕着古代神话、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展开,情节丰富多彩,既有悲壮的英雄故事,也有欢乐的民间传说,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音乐伴奏浑厚:安徽花鼓灯的表演通常伴随着浑厚悠扬的鼓声、管乐声和唢呐声等,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让人们沉浸难以忘怀。
4. 舞蹈形式多样:在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中,舞蹈形式随着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表演者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花鼓灯艺术研究
花鼓灯艺术研究【摘要】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本文通过对花鼓灯艺术的研究,探讨了其历史演变、表演形式、地区传承、当代发展以及艺术创作与表现等方面。
通过对花鼓灯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遗产。
研究花鼓灯艺术也有助于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表现和发展潜力。
在总结了花鼓灯艺术研究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继续探讨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花鼓灯艺术的全面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播。
【关键词】关键词:花鼓灯、艺术、研究、历史、表演形式、地区传承、当代发展、创作、表现、成果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花鼓灯艺术研究概述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艺吸引着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花鼓灯的表演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花鼓灯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挖掘和弘扬古老文化的精髓,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花鼓灯艺术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促进文化创新与传承。
通过对花鼓灯表演形式、历史演变、地区传承、当代发展以及艺术创作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拓展学术视野,深化对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了解,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和资料。
花鼓灯艺术研究的重要性和广泛影响力不容忽视,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花鼓灯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揭示其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研究花鼓灯艺术还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人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花鼓灯艺术研究还具有实践意义。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源自安徽省淮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花鼓灯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风格独特、表演精彩,深受人们喜爱。
我们来谈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和表演内容方面。
首先是音乐,花鼓灯使用的主要乐器有花鼓和大钹,这两种乐器的搭配在花鼓灯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花鼓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它的敲击声如同鼓舞着表演者的情绪,带动着整个表演的气氛。
而大钹则带来了一种悠扬而激昂的节奏感,与花鼓的敲击声相呼应,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在音乐方面,安徽花鼓灯表演注重旋律的激烈对抗和节奏的跳跃转换,这种特殊的音乐风格是安徽花鼓灯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是舞蹈。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舞蹈是表演形式的重要部分。
花鼓灯的舞蹈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
表演者们手持彩绸、手绢等道具,结合花鼓灯音乐的节奏起舞,舞姿优美、生动活泼。
舞蹈的表演具有高度的技艺要求,需要表演者有着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灵活的身段,才能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简洁流畅,富有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是表演内容。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多样丰富,主要包括武术、相声、魔术、杂耍、马戏、杂技等多种元素。
这些元素的组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在花鼓灯表演中,表演者们通过各种精彩的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而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也让安徽花鼓灯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这也是安徽花鼓灯的一大特色,使之成为了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特点不仅在于其音乐、舞蹈和表演内容的丰富多彩,还体现在其表演形式的独特性。
安徽花鼓灯表演通常在晚上进行,届时表演者们手持彩绸、手绢等道具,在灯光的照耀下起舞,形成一道流光溢彩的美丽景观。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安徽池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以花鼓和灯笼为主要表演器具,结合舞蹈、歌唱、戏曲等艺术形式,展现民间生活、劳动场景和祭祀活动,被誉为“中国古老的活化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1. 色彩缤纷安徽花鼓灯以其鲜艳明快的色彩而著称,舞者身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灯笼上饰以绚丽的纹饰和图案,灯光璀璨,给人以绚丽多彩的视觉感受。
2. 舞蹈优美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轻盈、柔美,充分展现了古老的民间舞蹈风格,舞者们以独特的肢体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音乐悦耳花鼓灯的表演离不开花鼓的伴奏,花鼓的敲击声与灯笼的摇摆声交相呼应,形成一种悦耳的音乐,给人以愉悦的听觉享受。
4. 戏曲元素在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中,常常融入了戏曲元素,如花鼓灯队长常常会用慷慨激昂的唱腔引领队伍行进,使整个表演更具戏剧性。
5. 民俗风情安徽花鼓灯是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其表演内容多与民俗生活、宗教祭祀等相关,展现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内涵。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鲜明、特色鲜明,是一种自成一体、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安徽花鼓灯的表演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开场表演开始时,常常会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场面,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致。
2. 起灯灯笼由花鼓灯队伍的队员们抬着或摇摆着起舞,表演者们身着民族服饰,围绕着灯笼形成一个庞大的队伍,整齐划一地行进。
3. 舞蹈表演舞蹈表演是花鼓灯的核心内容,舞者们以轻快的舞蹈动作,配合灯笼的摇摆声和花鼓的敲击声,使整个表演充满活力和魅力。
6. 结束表演通常以悠扬的音乐和整齐的队伍行进结束,人们常常欢呼雀跃,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和悠长的历史底蕴,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强烈民族风情的艺术形式。
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融合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间生活,是一种充满激情、活力和热情的艺术形式。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风格特征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以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闻名于世。
安徽花鼓灯舞有着丰富的风格特征,下面将会从音乐、舞蹈形式和表演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安徽花鼓灯的音乐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主要由鼓乐、花鼓和板胡等乐器演奏而成。
鼓乐是花鼓灯舞蹈中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起到统领节奏的作用,它的节奏明快、有力,能够带动舞者的情绪和表演。
花鼓是花鼓灯的专用乐器,它是一种手持敲打乐器,音色明亮、富有变化,能够表达出花鼓灯舞蹈的情感和节奏。
板胡则是一种弹拨乐器,它能够在舞蹈中演奏出流畅婉转的旋律,使整个舞蹈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音乐中还常常融入了唢呐、二胡等乐器,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其次,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形式也具有独特的特征。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形式以打击舞为主,舞者通过击掌、拍打、蹦跳等动作来表达情感和节奏。
舞者的动作既有力量感,又具有柔韧性和变化性。
舞蹈中常常出现高高跃起、宽宽腿张开、急急攻击的动作,表达出热情洋溢的气息。
舞蹈的节奏快速,动作连贯流畅,舞者的身体灵活度要求很高。
此外,舞蹈中还融入了许多其他舞蹈形式,如踩高跷、表演太极拳等,使整个舞蹈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戏曲和民间传说为题材来展现。
舞台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历史人物,如孔子、刘备、项羽等,他们通过舞蹈来展示自己的形象和故事。
表演中充满了热烈、喜庆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到历史和传说中的场景和人物。
此外,表演中还融入了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如变脸、古老的戏曲唱腔等,使整个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总结起来,安徽花鼓灯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
其音乐以鼓乐、花鼓和板胡等乐器为主,具有节奏明快、音色明亮的特点;舞蹈形式主要以打击舞为主,动作快速、连贯流畅;表演内容以历史故事、戏曲和民间传说为主题,展现了热烈、喜庆的气氛。
关于安徽花鼓灯兰花舞形态特征的调查报告
关于安徽花鼓灯兰花舞形态特征的调查报告╳╳╳(安庆广播电视大学 10秋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号:)安徽花鼓灯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民间文化的艺术瑰宝,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花鼓灯的锣鼓、灯歌、舞蹈等,体现了中国汉族民间文化的风采。
花鼓灯流传在淮河流域,是典型的民间广场艺术。
逢年过节,农民们聚在麦场上、村头前,拉开场子,在铿锵的锣鼓音乐伴奏下热烈、奔放地舞蹈,招徕四方相亲,其情景令人为之震撼。
花鼓灯的角色繁多,女角色统称“兰花”,是主要演员之一,也是核心成员。
“兰花”分为“大兰花”和“小兰花”。
“大兰花”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岁以上,“小兰花”的年龄在十到十五岁之间。
两者的动作特点和要求也有所不同,虽然“大兰花”在动作中少了一些较为敏捷和灵巧的动作,但是也展现了其艺术特点,毕竟也是由“小兰花”的动作过渡而来。
“兰花”使用的道具为扇子和手巾,其中,花鼓灯的扇子拿法有很多种,但是虎口拿扇,这是与其他民间舞的拿扇方法有所区别的地方,也是安徽花鼓灯的拿扇特征,是表演的重要手段,表演时左手拿手巾,右手执折扇。
兰花舞蹈语汇的特点主要是溜、颤、拧、倾等风格,在各种大花场、小花场、双花场等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跑场时恰到好处地晃动,柔而不弱,美而不媚;刚柔相继,动作力度、速度上的鲜明对比;扇花要活,动率上的摆动,脚底下要衬住劲以及溜得起、刹得住等等。
人们平时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及朴实的性格也都反映在了舞蹈当中。
一、调查概述作为安徽的一种文化特色,花鼓灯不是安徽“独有”却是安徽省域中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充分利用和保护挖掘安徽花鼓灯,可避免这一重要民间舞蹈文化的流失,同时也是对民间民俗文化的一种尊重。
“兰花”作为花鼓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舞蹈的形态与深刻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分析,不仅有利于安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构筑。
同时,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安徽花鼓灯的研究大多数是从花鼓灯的历史价值与传承意义两大方面进行的研究,而对于其中的花鼓灯兰花舞蹈形态与审美特征还留有空白之处,因此笔者选取安徽花鼓灯中的兰花舞蹈的形态与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论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
论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而闻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首先,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体现在其舞蹈形态上。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紧扣主题,富有表现力。
舞者们以稳健而矫健的舞步,配合灵活多变的手势和身体姿态,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来。
尤其是舞者们在舞台上的翩翩起舞、腾挪跳跃,使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独立而精彩的舞蹈世界。
其次,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其表演方式上。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方式多样,既有独舞,也有多人合作,能够充分展现舞者的个体魅力和集体整体感。
其中,花鼓灯舞蹈以集体舞为主,舞者们通过协调一致的动作配合,展现出耐人寻味的整体美感。
此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中,舞者还能与鼓手、灯手等配合默契,呈现出一种精湛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其艺术表达上。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动作舞蹈,又有情节性舞蹈,还有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
舞蹈动作结合了传统的武术技法和舞蹈动作,使得整个表演更富有观赏性和表现力。
而舞蹈情节则通过展示故事情节或者塑造角色的方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此外,舞蹈中的象征性动作也是安徽花鼓灯独特舞蹈表演艺术特征之一,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象征着特定的事物、观念或者情感。
最后,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还可以从其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上进行解读。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充分考虑了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和舞蹈情境的再现。
舞台布景通过精心设计的灯光、道具和幕布,营造出节奏感强烈、富有戏剧性的舞台环境,为舞蹈表演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舞者的服装则采用传统的民族元素,结合了明丽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设计,使舞者在舞台上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气质。
总之,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凭借其独特而优美的舞蹈形态、多样化的表演方式、丰富的艺术表达和精心布置的舞台设计,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源于安徽省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起源、表演形式、演唱技巧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民间传统音乐剧目之一,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
它通过花鼓、花球等道具,以及歌唱、舞蹈、杂技等形式进行表演,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融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花鼓队伍、花球队伍和承灯队伍。
花鼓队伍是核心演员,通过花鼓的击打和舞蹈动作,以及声音的变化展现剧情和情感。
花球队伍则通过手持花球和舞蹈动作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承灯队伍负责承灯,以及演唱和舞蹈等表演。
在演唱技巧方面,安徽花鼓灯注重声音的变化和表达,通过音高、音强、音色等的变化来展现情感和剧情。
演唱者需要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音调和节奏,以及歌词的抑扬顿挫,从而使演唱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演唱者还需要具备舞蹈、杂技等表演技能,以便更好地展现剧情和刻画角色。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多样化。
安徽花鼓灯注重表达情感和展现剧情,通过声音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安徽花鼓灯以农民为主要表演者,传承和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
豫南花鼓灯的艺术分析
豫南花鼓灯的艺术分析【摘要】豫南花鼓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表演形式以花鼓为主要道具,结合舞蹈、音乐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音乐特点韵律明快,舞蹈特色舒展优美,服饰道具丰富多彩。
豫南花鼓灯的艺术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体现了当地民俗风情。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需要加大对其的推广和发展力度,以确保其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豫南花鼓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魄力令人信服,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保留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豫南花鼓灯、艺术分析、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舞蹈特色、服饰道具、艺术价值、传承和发展、未来展望1. 引言1.1 豫南花鼓灯的艺术分析豫南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豫南花鼓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在演出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本文将对豫南花鼓灯进行全面的艺术分析,探讨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舞蹈特色以及服饰道具等方面,从而深入了解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对豫南花鼓灯的艺术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蕴,同时也可以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支持。
豫南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和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推动豫南花鼓灯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为其未来展望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历史渊源豫南花鼓灯是一种源自河南省豫南地区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
据传,豫南地区的农民在农闲之余,利用花灯和锣鼓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种形式逐渐演化为花鼓灯表演,成为当地乡间民间艺术的特色之一。
花鼓灯起初是民间村落的表演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为集集体舞蹈、演唱、击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表演者们手持绣球、红灯笼,围绕着锣鼓演奏的队伍旋转舞蹈,形成独特的舞台效果。
舞蹈生态学视野下安徽花鼓灯初探
舞蹈生态学视野下安徽花鼓灯初探【摘要】本文以舞蹈生态学视角探讨安徽花鼓灯,通过对其起源和历史、表现形式、社会文化地位、意义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安徽花鼓灯在舞蹈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研究发现,安徽花鼓灯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表现技巧,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结合舞蹈生态学理论,本文揭示了安徽花鼓灯传承与发展的启示,为舞蹈生态学理论的拓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呼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推动舞蹈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引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舞蹈生态学、起源与历史、表现形式、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意义、发展与前景展望、独特魅力、传承与发展、理论贡献、拓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起源于安徽省南部的宁国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安徽花鼓灯结合了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灯光、音乐和表演等元素的综合运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安徽花鼓灯作为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舞蹈生态学的视角,探究安徽花鼓灯在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其在当代舞蹈生态学中的意义,以及展望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起源、历史和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希望通过对安徽花鼓灯传承与发展的探讨,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并为舞蹈生态学理论的贡献与拓展做出实际贡献。
最终目的是深化对安徽花鼓灯的认识,推动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促进舞蹈生态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2. 正文2.1 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历史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据传说,花鼓灯最早起源于宋朝,当时是用来祭祀神灵和庆祝丰收的一种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表演形式。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调查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调查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随着现在社会的快节奏,虽然传统戏曲还守在扎根的土壤里顽强存活着,但由于受流行文化的冲击,因为年轻演员的流失,正面临传承发展后继无人的尴尬危机。
标签:花鼓灯;传统戏曲;传承发展(一)调查背景:2019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组织开展2019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此大背景下,2019年7月11日,滁州学院音乐学院赴蚌埠市非遗花鼓灯调研小分队在国家一级作曲、滁州学院特聘教授晨见老师的带领下,在蚌埠市正式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为了解花鼓灯的历史、考察花鼓灯的现状、以及展望花鼓灯未来的传承。
通过采用参观、采访和参加与花鼓灯相关的活动的形式去更好的,更丰富的去完成本次暑期实践活动。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活动目的:1.走进非遗,考察花鼓灯的现状,了解花鼓灯的发展轨迹,并对花鼓灯多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以此让我们更直观的认识到花鼓灯的由来与发展;2.由于当代青年对花鼓灯这一非遗物质文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因此此次调研本着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让当代青年对非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3.调查花鼓灯发展中遇到的社会问题,比如传承区域较少,有地域局限性等;活动意义:1.立根于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掘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
2.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花鼓灯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
3.丰富和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使非遗与我们走的更近。
4.有利于提高学生开展课外实践的能力,提高花鼓灯的社会知名度。
二、调研采访对象(一)蚌埠市文化馆非遗办公室相关人员(二)国家级非遗花鼓灯传承(三)蚌埠市博物馆相关人员三、调研方法(一)采访:1.采访花鼓灯传承人---了解花鼓灯的历史及现状2.采访非遗办公室负责人---了解国家非遗花鼓灯传承人情况(二)参观:参观蚌埠市博物馆---更加深刻清晰地认识到花鼓灯的历史由来及发展(三)学习:学习花鼓灯的动作---亲身体验花鼓灯的艺术风格和肢体语言,也更加直观的体会到花鼓灯的美妙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鼓灯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淮河地处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优越的地理位置得以兼收南北文化之长,当地人常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那是一片富庶的渔米
之乡,也是欢腾的歌舞之乡。
要说淮河岸边的璀璨文化,必定要数有着“东方芭蕾“之称的花鼓灯艺术。
花鼓灯作为流行在安徽省淮河两岸的民间舞蹈,最初盛行于凤台,凤
台在春秋时代属于楚地,因为安徽”襟江带淮”的地理位置,历史上
楚文化、吴文化和中原文化都在这里有过深厚且广泛的影响。
所以花
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楚人有尚武、
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诸多来自武术、武功的技艺,即尚武精
神的体现。
优美动听的花鼓歌,富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体现了质朴
的民风,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特殊生态中形成的独特的花鼓灯艺术,在表现内容、舞蹈语言及其道具使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主
要特点和独到之处,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表现出色彩斑斓
的舞蹈特点。
花鼓灯在宋朝时已经发展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
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时,花鼓灯已经开始作为歌舞表演中的压
轴大戏,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
但几百年来,她仅仅贫苦农
民自娱性的广场艺术,得不到历代统治者的扶持。
直到新中国诞生,
花鼓灯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以前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视为”下九流“的花鼓灯艺术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
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也是汉民族当前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蚌埠市被确定
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
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
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同年4月9日,中
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庆善,原中国舞协主席、中国舞蹈大师贾
作光莅临冯嘴子村授牌,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
“861”行动计划。
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关键性的转变标志着花鼓灯迎来
了一个历史新纪元。
蚌埠花鼓灯集合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将情节
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的集体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
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这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也是
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
花鼓灯融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
业化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
千百年来,花鼓灯的
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情趣、性格、风俗、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
文化,存储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点、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变化的记忆,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
花鼓灯的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腊花”(亦称“兰花”)
和“鼓架子”。
女角色一般统称“腊花”,这个叫法沿袭了西汉时期
的称谓,这对确定花鼓灯产生年代有着重要意义。
男角色一般统称
“鼓架子”。
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
花
鼓灯的演出分为“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
“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花鼓灯属于技巧性非常强的舞蹈,著名花鼓灯学者高倩对花鼓灯的特
征概括为:“重心靠右后,走动腰晃扭。
脚下梗住劲,传神靠眼瞅。
急如风、停要陡,柔里刚、刚里柔。
投足举手扣节奏,锣鼓点子跟脚走。
”比如“簸簸箕”以扇子来模拟簸箕,再配合步伐和身段来表现
簸粮食的劳动动作;“双扯线”是以扇花、手巾和步伐的配合,模拟
纺棉线的动作;“割麦花”、“撒种”、“端针匾””、“单挎
篮”“、老鹰磨云”、“燕子试水”等都和劳动生活相关。
舞蹈中包
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
“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
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
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是最富
特色的技巧表演,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
征的表演形式。
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
“上
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
“中盘
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
“地盘鼓”
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
艺人们在体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
专长。
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
华和水平。
西汉时期的淮南乐舞表演有击鼓、击节的完整乐队,舞蹈
比较规范,重传情、动情之表现,其特征在今天的花鼓灯双人舞中仍
清晰可见。
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驰缓交替、变化无穷、明快
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
场面锣鼓可独立存有,单独演奏;而灯场锣
鼓则与花鼓灯的舞蹈和小戏表演融为一体,起伴奏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好的鼓手不但带动乐队打出各种节奏激发表演,而且自己也常随着表
演者情绪的起伏变化,边敲奏边舞,气氛非常热闹和活跃。
花鼓灯音
乐是花鼓灯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歌唱部分统称灯歌,主要唱调有“慢超牛”、淮调、“卫调”
等十余种。
花鼓灯曲调抒情、缓慢,而舞蹈则节奏强烈、急速,因而
歌的时候不舞,舞的时候不歌,灯歌唱词的基本句子形式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结构最常见的是铺陈、对比、问答和重叠;灯歌曲调跳跃多,并使用滑音实行修饰。
灯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为:无论唱句、唱段
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结尾由锣鼓敲出匡匡令匡一令匡的过门,然后再
接着唱。
灯歌多在“大花场”、“小花场”中间由“鼓架子”和“腊花”对唱或独唱,可长可短,即兴演唱,是花鼓灯舞蹈不可取代的,
通过演唱直观地反映淮河人民劳动、生活状况,是对生活情感的一种
抒发,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如:“一听我郎愿从军,笑
在眉头喜在心,明天六点动身走,三杯美酒给你送行,顺着陇海铁道
往西行,到了四川来个信,免得妻儿老母直挂心,天下有合也有分,
盼望你打败日本鬼子早回程。
”1953年凤台花鼓灯艺人田振起、詹乐亭、李兆叶、吴佩选、李学洪、朱冠香等人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
乐舞蹈会演,并参加了“五一”游行,田振起就唱出了:“岔伞一举
出彩云,玩灯来到北京城,五一节大游行,毛主席登上天安门,他向
我们招招手,笑盈盈,吃颗果子甜在心,从今后玩灯人称得民间艺人。
”又如:“未曾张口笑连连,奴把五二年治淮河谈上一谈,一般
女同志都把坝子打,我有两个条件向你谈,太阳不出就上班,不到中
晌不回返,雷里雨里带头干,我希望女同志都来争模范。
”原始的花
鼓灯是锣鼓伴奏,边舞边唱,大都是见物咏物、见人夸人,即兴创作
演出。
语言是淮河岸边地方土语,通俗易懂,措辞严谨并且富有哲理,具有时代性和人文价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群众易于接受。
花鼓
灯根植于农村生活,是从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情绪,是淮河两岸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的表现。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是一部活体的历史教科书。
这些舞蹈和灯歌,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接近于人性真本,蕴藏着深
厚的人文价值,凝聚着民族的力量。
深入研究花鼓灯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文化生态、审美情趣、艺术和技术特点等,对研究中国汉
民族民间戏曲特别是淮河流域的地方戏曲艺术具有重大价值。
近年来,花鼓灯艺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传播范围迅速萎缩,最具影
响力的民间艺人冯国佩老人年事已高,民间传承机制有待重新建立,
急需有效保护。
面对持续进步的社会,有着花鼓灯中“梅兰芳”之称
的冯国佩老师以前说“花鼓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当代文化语
境下实行保护,不可能是原封不动,一成不变的“。
所以,无论是农
村自然传衍的花鼓灯,还是专业化的花鼓灯,都必须秉承花鼓灯的优
质基因,在此基础上注入时代的鲜活生命力,花鼓灯艺术才会源远流长。
花鼓灯是一枝盛开在淮河流域带有泥土芳香的铿锵玫瑰,愿扎根传统
文化深厚土壤的民间舞蹈花鼓灯在新世纪的制高点上,含英咀华,吸
纳八面来风,永远红红火火、轰轰烈烈地为时而舞,与时俱进!
花鼓灯艺术表现形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