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平均数》学案2.docx

合集下载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课堂小结篇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教案:平均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能够在计算平均数时注意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一段相关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2. 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荧光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个有关平均数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兴趣,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导入(10分钟)教师写出几组数字,如:12,15,18,20。

请学生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1. 将给定的一组数字相加。

2. 将相加的结果除以数字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示范(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组数字,如:5,8,10,12,15。

请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

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一组数字的平均数计算,例如:9,11,13,15,17。

2. 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对对方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拓展(1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班级里每个人的身高,如何计算班级的平均身高?请学生尝试解答。

巩固(15分钟)学生解答以下问题,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平均数是什么意思?2. 求平均数的步骤是什么?3. 你能给一个求平均数的例子吗?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份平均数练习题,并写下他们的思路和解决过程。

期望的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1《平均数》教案

20.1.1《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使用总数除以数量得到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包括对数据总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一计算方法。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价格等。
2.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抽象理解:学生往往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表、实例来帮助他们形成对平均数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均数与异常值的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图表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平均数,并观察不同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得相对顺利。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较快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不过,我也注意到在讲解平均数的性质时,部分学生对于异常值对平均数的影响还不够敏感,这是未来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课堂上,我尝试使用了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这说明他们已经在思考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设置上还可以更加精准,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3)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群人的身高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求出这群人的平均身高呢?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概念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首先介绍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然后通过实例来解释如何计算平均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介绍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先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4.实例演练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进行实例演练。

例如:某班级有10名学生,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0、85、90、95、78、82、88、92、87、86,求这1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

5.拓展应用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某班级的学生们每天骑自行车到学校的时间分别是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30分钟,求这些学生骑自行车到学校的平均时间是多少?6.练习训练布置一定数量的平均数计算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1. 教学实例: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录像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平均数计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册: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

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3. 练习效果:对学生进行课后练习的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五、作业练习十一4、5《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平均数教案5篇

平均数教案5篇

平均数教案5篇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应包含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教案是教师设计课外延伸活动的参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平均数教案篇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中位数:中位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3. 众数: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4.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及应用。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指标:a. 学生能准确地定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b. 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c. 学生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实例。

2. 练习题: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3. 实际问题: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统计数据并求解平均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解答,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3.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4. 练习与讨论教师布置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与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和应用练习,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实例演示。

2. 板书:用于讲解内容的记录和总结,方便学生复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成绩:通过学生课后练习的成绩,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会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如:展示两个小组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第一组:4 个、5 个、6 个;第二组:7 个、3 个、2 个。

提问:哪个小组收集的矿泉水瓶更多?学生可能会通过直接比较总数来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比较两个小组的整体收集水平,直接比较总数合适吗?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授新课(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结合刚才的例子,讲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计算平均数:(4 + 5 + 6)÷ 3 = 5(个),说明 5 个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它反映了第一组收集矿泉水瓶的平均水平。

(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给出一组数据:8、10、12、14、16,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可能会想到先将这几个数相加,再除以 5。

教师进行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就是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3)平均数的特点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平均数的特点。

例如:给出一组同学的身高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后,再加入一个新同学的身高,观察平均数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会随着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3、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2)实际应用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班级平均分、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进行解决。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平均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平均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及其求法。

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统计、几何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存在对平均数求法的不理解,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用课件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几个数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统计、几何等领域。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平均数概念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过基本的数学运算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习题集。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3. 学具:学生教材、习题集、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平均数。

你们是否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呢?举个例子,假设你们班有5个人,他们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0、85、90、95、100分,我们想知道这5个人的平均成绩,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把这5个分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很好!你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那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2: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向学生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小明这一周每天的学习时间分别是3小时、4小时、5小时、2小时、1小时,我们来计算这一周小明的平均学习时间。

学生:将这五个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正确!我们将这五个数相加得到15小时,然后再除以5,得到平均学习时间是3小时。

大家能应用这个方法计算其他的平均数吗?学生:能。

教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班级里有3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50cm、155cm、160cm、165cm...直到175cm,请你们计算这30个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学生:把这30个身高相加,然后除以30。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5《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5《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5《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9.5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问题。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等,问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呈现(10分钟)展示多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购物时的折扣问题、比赛成绩的平均分等。

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问题,动手操作求解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每组的问题,让学生汇报求解过程和结果。

教师点评并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关于平均数的拓展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平均数》精品教案

《平均数》精品教案

《平均数》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经验,发展数据意识。

3.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今天要认识平均数。

既然要学习平均数,有什么想研究的?预设1: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预设2:怎么求平均数?预设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预设4:平均数和学过的平均分有关系吗?下面就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光明小学组织了一次以“回收旧物,变废为宝”为主题的收集活动。

四年级同学的任务是收集矿泉水瓶。

(一)独立探究,初步感知『••••••••••••••••・••••••••••。

I2J4S♦7»«IOIl12UMISltKt∕¼一个小圆片表示收集1个矿泉水瓶。

根据图中信息,知道了什么?能求出平均每组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吗?写一写,画一画。

教材第89页第1题,独立完成。

力而是学红网学记录的一周(fit 情义.恨据死北,耳下外算• “3" H-:W~21T ・二:W-21∙C 212-22T12-24T・人:11-22XM*11-21TRBi11-23X及二 MU 身n a⅛*a∕∙c方法1:3t2∣+>lt∑⅛+⅛+2什23)”二阱”二22CC)(J 叶1叶12+1、+IHII 十IlNl二n÷1二IlCe)仔细观察,两种解决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1:求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思路一样。

但是一个是直接累加求总和,另一个用乘法求相同数据的和,计算更简便。

求最低气温的平均数,一个是累加求总和,另一个根据数据的特点,通过两次移多补少,得到了平均数,方法巧妙。

预设2:计算的方法,都是用一周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的总和除以一周的天数,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5 平均数》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5 平均数》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5 平均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北京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5 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之后接触到的一个概念。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生活中的数据为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未必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和相关的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含义。

例如,给出一个班级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让学生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分。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并解释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平均数》精品教案

《平均数》精品教案
=85÷5=76÷4
=17=19
本书课主要学习通过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知识.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将学
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在课上,教师应该对学
教学反思
生产生的关于用平均数来比较一组数据的疑问做好回答的准备,以便及时、准确地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讨论、去总结,这样可以达到题出不到的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兄,使得教或学数学不再枯燥无味,学生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兴趣,从而开发内在潜力,全面发展。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总结小组结论,进行全班讨论.
教加指导: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总成绩来进行比较.
2.师:现在人数不相同,又该如何比较两队的成绩呢?
组织学生讨论,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出用平均成绩来比较。(若未说出,教师可适当提示)
师:如何求两队的平均成绩呢?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汇报•教前根据学生的汇报板B:
《平均数》精品教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91页例2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喜欢踢尊子叫?
生:喜欢.
师:那么男生队和女生队比赛踢®子,哪一队能黑呢?结果是否公平呢?
学生讨论.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比较才公平.
教师板书:平均数(2)
二、探允新知
1.看教材第91页例2的情境图,并读题,引才学生思考:是不是哪个队踢电子的总个数多就成绩好?如果是,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是,除因又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盆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平均数来比较各组数据。语要注意的是要先春卷组数据的个数是否相等,若相等则可以比较总的数据的大小;若不相等,一般比较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初中数学精品教学设计:平均数 (2)

初中数学精品教学设计:平均数 (2)

3.1平均数教学内容分析: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明确目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统计量中,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将在真实,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下复习小学学习过的算术平均数,并进一步研究加权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权的意义、作用和表现形式,建立良好的统计观念,为后续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学习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思想的体会等统计思想奠定基础.学生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学习过平均数,并且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为初中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本堂课采用学生熟悉的引入入手,让学生能够快速回忆出与算术平均数有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加权平均数,使学生学会计算并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不易理解权的意义,要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在计算时,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不深刻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淆不清,利用公式计算时出现错误.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和加权)平均数.2.亲历(算术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生成过程,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运用恰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解决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包括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过程:一.重温旧知你能计算这1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吗?随机抽取1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单位:分),二. 探索新知结合计算,用字母表示出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及概念.追问:还有其他更简便的解法吗?解法一:以80为基准,超出记为“+”,不足记为“-”,以此减少计算量;解法二:用“×”替代“+”,简便计算,引出“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设计意图】此时平均数的计算是难点,学生答案中呈现多种计算方式,教师通过对其计算形式的统一,解决问题,为加权平均数公式的推导做铺垫.三.体悟新知刚才我们算了一个班的平均分,但我们数学老师一般教两个班,我现在想知道我教的两个班总的平均分,你能帮忙算吗?你能求出2个班的平均成绩吗?变式:假设1班1人,2班99人呢?(当然班级人数实际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权与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四.深化新知老师了解了两个班的情况后,接下来要给同学评定总评成绩了.班里有个学生期末考试考了86分,但老师给他总评成绩是90分,你知道为什么吗?思考:此问题中,两名学生的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总评分不同呢?2.接下来,我们来帮忙做一回评委,打打分?学校欲招聘一名外事接待的同学,对甲、乙两名同学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听、说、读、写成绩按4:3:2:1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权的不同形式(百分比和比),让学生尝试用已经得到的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并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五. 分享收获回顾本堂课的学习过程,请学生结合以下的几个问题,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本节课在数学思想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你向同伴们学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与总结.【设计意图】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自我反思,让学生对数据的权的作用及意义,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算法及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总结,让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形成体系,进而形成更高的思维水平和良好的数学品质.故事欣赏:《狐狸开公司》归纳:平均数易受极端值影响.改变弊端: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加重其他值的权重.【设计意图】认识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的缺点,感受学习其他数据分析的必要性.六.拓展运用1.2.【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运用环节,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计算,体会权的意义.七.作业布置1.必做题:见作业本必做题2.选做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感兴趣的生活中加权平均数的例子为题目背景,设计尽可能多方案.。

最新-《平均数》教学设计

最新-《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

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

其他同学做裁判。

学生进行比赛。

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

(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

比赛两次)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

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

(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

(板书)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

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

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用总数/份数=平均数)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平均数》学案2 七年级下册《平均数》学案2
6.1.2平均数(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会根据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数据权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通过预习教材P139~P141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填一填: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权数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权数之和为_____,权数越大的数据在总体中所占的____________,它对加权平均数的______________.
2.求21、32、43、54分别以0.1、0.2、0.3、0.4为权的加权平均数.
3.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常用________来反映对应的数据的________程度:权数________的数据___________.
二、尝试应用
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

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
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应聘者笔试面试实习
甲858390
乙808592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3.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答案:165.5)
三、当堂检测
1.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环,b次打中环,则此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2.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
学生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小关80757188
小兵76806890
试比较两人谁的成绩好?
四、本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还存在什么疑惑?
五、课后作业
(1)课本第142页练习题;
(2)课本第147-148页习题第3、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