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2 第6单元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1.遗传的概念和意义:遗传是指生物通过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
遗传的意义在于它决定了后代的遗传特征,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2.遗传物质的发现: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1928年,芬兰科学家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歧杆菌实验”证明了DNA的遗传性质。
1952年,赫尔辛基大学的赖特斯举行了著名的“赖特斯实验”,首次证明了DNA是细胞遗传物质。
3.DNA的结构:DNA分子是由两个相互扭曲的链沿同一轴线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碱基分为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四种,A和T之间通过两根氢键相连,G和C之间通过三根氢键相连。
4.DNA的复制:DNA的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时,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的过程。
复制过程分为解旋、复制和连接三个步骤。
解旋是指DNA双链分离,复制是指在每个模板链上合成新的互补链,连接是指将新合成的DNA链与模板链连接在一起形成两个完整的DNA双链。
5.基因的概念: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最小单位,是DNA上的一个特定序列。
每个基因都编码着合成一个或多个特定蛋白质的指令,决定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6.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转录是指将DNA上的基因信息转写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将RNA上的基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7.突变的概念: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可遗传的突发性变异。
突变的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和倒位突变等。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可以形成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对物种的进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8.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基因型是指个体的基因组成,表现型是指基因型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功能特征。
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既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9.遗传的规律:遗传的规律有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非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即时应用 1.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 不正确的是( ) A.注射 R 型菌后,小鼠不死亡 B.注射 S 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 活的 S 型细菌
C.注射 R 型菌及热处理的 S 型菌后,小鼠死亡, 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 S 型细菌
D.注射 S 型菌及热处理的 R 型菌后,小鼠死亡, 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 S 型菌
知识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准确识记
1.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2.体外转化——艾弗里
3.体内转化与体外转化的关系 体内转化实验说明 S 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 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知能拓展 1.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DNA 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断,但缓慢冷却时, 其结构可恢复。 2.转化的实质是 S 型细菌的 DNA 片段整合到了 R 型细菌的 DNA 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3.转化后形成的 S 型细菌可以遗传下去,说明 S 型 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沉淀、上清液、沉淀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解析】 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32P 标记了噬菌体的 DNA,DNA 在细菌内复制,细菌细 胞内含子代噬菌体,离心后在沉淀中有放射性。用未标 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 标记的细菌,噬菌体在细菌内利用细 菌的 35S 标记的氨基酸复制,沉淀中有放射性。用 15N 标 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噬菌体的 DNA 与蛋白质 外壳都有放射性,细菌细胞内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 上清液中的蛋白质外壳也有放射性。
4.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是把 DNA 和蛋白质 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
5.体外转化实验没有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 6. 艾弗里实验中设置 DNA+DNA 酶这一组实验的 目的说明 DNA 的基本单位不是遗传物质。( )
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单选题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模型构建证明了DNA具有双螺旋结构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D.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格里菲思通过体外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的概念,但没有提出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B、模型构建不能证明DNA是双螺旋结构,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构建了模型,模型是将他们的发现更好的呈现出来,B错误;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5N标记DNA分子,并利用了离心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C正确;D、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2.(2023·河北保定·河北安国中学校联考三模)遗传转化是指游离的DNA分子(细胞DNA)被细菌的细胞摄取,并在细菌细胞内表达的过程。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如图所示(S基因是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由R型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与原S型细菌相同B.由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C.将S型细菌的S基因用32P标记,转化而来的S型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多代后,得到的子代S 型细菌的S基因均能检测到32PD.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也是一种遗传转化过程【答案】B【分析】遗传转化是指游离的DNA分子(细胞DNA)被细菌的细胞摄取,并在细菌细胞内表达的过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考点突破 题型透析
考纲原生态 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考点三 生物遗传物质的总结
备选素材
返回总目录
考纲原生态
•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知识梳理 考能诊断
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知识梳理 考能诊断
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 3.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项目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用小鼠(体内)
用培养基(体外)
实验原则
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 性对照
S型细菌体内各成分的 相互对照
实验结果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S型细菌的DNA能使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能是基
错误。
题组设计 解题技法
题组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分析
•
走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三个误区
•误区1 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指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 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误区2 并非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
(3)合成蛋白质原 场料 所: :大__大____肠肠____杆杆____菌菌____的的____核氨____糖基____体酸____。
知识梳理 考能诊断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 4.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
较: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设计 设法将DNA和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研究它们各自不 思路 同的遗传功能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新人教必修2
4.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
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 DNA 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
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 型肺炎双球菌有荚
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 S 型菌
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
抗青霉素的 S 型(记为 PenrS 型)。现用 PenrS 型菌和 R 型菌进
[必明考向] 考向一 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与结论 1.(2014·东城区期末)赫尔希和蔡斯用 32P 标记的 T2 噬菌体与无 32P
标记的搅32P拌大用的肠来目标杆的记菌是噬混使菌合吸体培附的在养D大N,A肠一,杆噬段菌菌时上体间的侵后噬染菌经细体搅菌(外拌时壳D、N)与离A注大心入肠得大杆到肠菌了杆分上菌离清内,, 液和沉所上清淀以液3物2P中。主也要下能集列检中叙测在述到沉少不.淀量正物放确中射的,性若是;混合时间较长,噬菌体被释放( ,则) A.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大肠杆菌
考向二 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同位素标记
3.若 1 个 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被 1 个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
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A.一定有 35S,其中有 1 个含有 32P
B.一定有 35S,其中有 2 个含有 32P
C.一定有 32P,其中有 1 个含有 35S
D.一定有 32P,其中有 2 个含有 35S 解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内部的是 (32P 标 记)DNA,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侵入内部后,以大肠杆菌 为场所,利用大肠杆菌的结构、酶系统和原料(35S 标记),合成噬菌 体的 DNA 和蛋白质。另外,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 噬菌体的 DNA 中有 2 个含有 32P,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一定有 35S。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完整版ppt
15
解析:艾弗里实验中将 S 型细菌中的荚膜多糖、 蛋白质和 DNA 等提取出来,分别加入到培养 R 型细 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 DNA 时,R 型细
菌才能转化成 S 型细菌,这证明 DNA 是使 R 型细菌
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该实验中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 的;将 S 型细菌的 DNA 注射到小鼠体内不能实现肺
完整版ppt
6
[思考] 艾弗里实验中设置 DNA+DNA 酶这 一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一是对照说明只加 DNA 组的结论,二是 说明 DNA 的水解产物不能实现转化。
完整版ppt
7
1.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比较项目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操作人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细菌培养场所 小鼠体内
1.(2011·广东高考)艾弗里和同事用 R 型和 S 型肺
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可知(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 S 型细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
①
R型
蛋白质
R型
②
R型
荚膜多糖
R型
③
R型
DNA
R 型、S 型
④
R 型 DNA(经 DNA 酶处理) NhomakorabeaR型
完整版ppt
12
A.①不能证明 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 S 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 S 型细菌的 DNA 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完整版ppt
13
解析:由①②③组比较可知 DNA 是 S 型细菌 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 DNA 是 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而蛋白质、荚膜多糖以及 DNA 水解产物都不是 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A 错误,C 正确;从表中不能得出 B 项的结论;表中信息不 能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 错误。
高二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物必修⼆第六章知识点总结》的⽂章,供⼤家学习参考!第六章、遗传和变异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名词:1、T2噬菌体:这是⼀种寄⽣在⼤肠杆菌⾥的病毒。
它是由蛋⽩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批与亲代噬菌体⼀样的⼦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语句: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多糖荚膜,⽆毒,注⼊⼩⿏体内后,⼩⿏不死亡。
②、S型(英⽂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到⼩⿏体内可以使⼩⿏患病死亡。
如果⽤加热的⽅法杀死S 型细菌后注⼊到⼩⿏体内,⼩⿏不死亡。
2、格⾥菲斯实验:格⾥菲斯⽤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死的S型菌与活的R 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上。
⼩⿏死了。
(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的诱惑,变成了S型)。
3、艾弗⾥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转化越有效。
4、艾弗⾥实验的结论:DNA 是转化因⼦,是使R型细菌产⽣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质中P的含量少;蛋⽩质中有S⽽DNA中没有S,所以⽤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部分噬菌体的蛋⽩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部分噬菌体的DNA。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遗传的物质基础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艾弗里实验 (1)实验过程
(2)分析实验过程 S型细菌的DNA ①只有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 ,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DNA酶 后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②S型细菌的DNA加入____________ S型细菌的DNA (3) 得 出 实 验 结 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转化因子”,即 DNA是遗传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加热并没有使DNA完全失去活性 加热杀死 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 DNA在加 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4)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只提出 “ 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 ,并没有
具体证明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是艾弗里的体外转 化实验。
(5)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 (√ ) (6)肺炎双球菌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 (7)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 )
(8)在艾弗里的实验中,DNA酶将S型菌的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因此
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 )
(1)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 √ )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 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 察其遗传作用( √ ) (4)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项目 培养细菌 实验对照 照 体内转化实验 在小鼠体内 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 行对照 体外转化实验 体外培养基 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
2022版新高考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6单元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提示:实验思路:(1)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体内物质分离,分 别得到蛋白质和 DNA。(2)将分离得到的 S 型细菌蛋白质和 DNA 分 别与 R 型细菌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入甲、乙两组小鼠体内, 观察两组小鼠的存活情况。实验结果及结论: 甲组小鼠不死亡, 乙组小鼠死亡,并在乙组小鼠体内发现活的 S 型细菌,则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 考点一
2 考点二
3
4
5
考点三 真题体验 课后限时集训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1.认识 DNA 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应
具备的特征(生命观念)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 2.总结细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
3
4
5
考点三 真题体验 课后限时集训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
实验结果
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
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 化为S型细菌
为S型细菌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 DNA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而
实验结论 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 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
化因子”
质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 考点一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 考点一
2 考点二
3
4
5
考点三 真题体验 课后限时集训
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项目
体内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小鼠体内培养
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 实验原则
毒性对照
体外转化实验 培养基体外培养
S型细菌体内各成分的相互对照
生物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知识总结基础梳理(K12教育文档)
生物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知识总结基础梳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生物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知识总结基础梳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生物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知识总结基础梳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必修二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类型特点菌落荚膜毒性类型S型光滑有有R型粗糙无无2.(1)过程及结果(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2)过程与结果(3)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深度思考](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是否所有物质都永久丧失了活性?提示不是。
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知识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2.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3.实验过程(1)标记噬菌体(2)侵染细菌4.实验结果分析分组结果结果分析对比实验(相互对照)含32P噬菌体+细菌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含35S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内无35S,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5[思维诊断](1)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2013·海南,13D)(√)(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3·新课标Ⅱ,5改编)(√)(3)噬菌体的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2012·上海,11D)(×)(4)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2012·山东,5B)(×)(5)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011·江苏,12D)(×)知识点三生物的遗传物质1.R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1)过程①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烟草叶出现病斑(2)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并控制其遗传性状,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2.完善下表中生物体内核酸种类及遗传物质类型生物类型核酸种类遗传物质实例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真核生物DNA和RNADNA玉米、小麦、人原核生物乳酸菌、蓝藻无细胞结构的生物DNA病毒DNA DNA噬菌体RNA病毒RNA RNA烟草花叶病毒[(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 ×)(3)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4)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感染烟草(5)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6)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应学生用书第113页)[识记—基础梳理]1.肺炎双球菌类型2.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2)过程(如图)(3)结论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辨析与识图]1.判断正误(1)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提示】朊粒的增殖方式是改变正常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
(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提示】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是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使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
(3)在转化实验中大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提示】在发生可遗传的变异过程中,变异的频率较低,因此只有少部分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其遗传作用。
(×)【提示】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其遗传作用,此设计思路对应于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5)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
(√) 2.据图思考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1)图示的实线表示R型菌,虚线表示S型菌。
(2)ab段R型菌数量减少,其原因是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对抗R型菌的抗体,致使R型菌数量减少。
(3)bc段R型菌数量增多,其原因是b之前,已有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S型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菌大量繁殖。
[理解—深化探究]填表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考向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及拓展1.(2018·潍坊期末统考)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在体外转化实验中,DNA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B.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B[转化率与所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关,DNA纯度越高转化的效率也越高,A正确;体内转化实验只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从而导致小鼠死亡,C正确;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D正确。
]2.(2018·成都市二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 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A.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B.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C.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可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D.S型菌转录的mRNA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C[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DNA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占50%,A错误;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不都是荚膜多糖,B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一个DNA 分子中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具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因此进入R 型菌的DNA片段上,可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C正确;S型菌转录的mRNA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而不是一条,D错误。
][误区警示]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的两个易错点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指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2.并非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
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成S型细菌,而只是一小部分R型细菌被转化成S型细菌。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应学生用书第114页)[识记—基础梳理]1.噬菌体结构(1)A:蛋白质外壳;B:DNA。
(2)组成A、B的共有元素为C、H、O、N,其中A特有S元素,B特有P元素。
2.实验过程及结果标记大肠杆菌:分别用含35S、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35S或DNA含32P的噬菌体↓侵染细菌: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辨析与识图]1.判断正误(1)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2)T2噬菌体的核酸中含硫元素。
(×)【提示】T2噬菌体的核酸中不含硫元素。
(3)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提示】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而不是培养噬菌体,再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4)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提示】 赫尔希和蔡斯用35S 和32P 分别标记T 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5)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 【提示】 噬菌体增殖时以自身的DNA 为模板。
2.据图思考(1)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其结构只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
(写出一点理由)(2)搅拌、离心的目的在于为了把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3)本实验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有(填“有”或“没有”)少量的放射性。
[理解—深化探究]1.噬菌体增殖需要哪些条件? (1)场所:大肠杆菌。
(2)蛋白质的合成⎩⎨⎧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3)DNA 的合成⎩⎨⎧原料:大肠杆菌的四种脱氧核苷酸模板:噬菌体的DNA2.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思路是什么?【提示】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35S 分别标记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3.分析上清液和沉淀物出现放射性的原因 (1)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4.填表比较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考向1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1.(2018·潍坊市期中联考)有关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仅由蛋白质外壳和DNA 组成B.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C.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利用的原料是自身的脱氧核苷酸D.若噬菌体DNA复制了三次,则含有35S的子代噬菌体占总数的1/2A[赫尔希和蔡斯选用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T2噬菌体结构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排除其他物质的影响,A项正确;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先标记细菌,然后用细菌标记噬菌体,B项错误;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利用的原料是细菌的脱氧核苷酸,C项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子代噬菌体不含35S,D项错误。
]2.(2018·德州市高三期末)用放射性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分别侵染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中物质的放射性,甲管的上清液(a1)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b1);乙管的上清液(a2)放射性远低于沉淀物(b2)。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管中a1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中b2的放射性来自35SB.根据甲、乙两管的实验结果可推测DNA是遗传物质C.若搅拌不充分,甲管的b1中可能出现较大的放射性D.若保温时间过长,乙管的a2中可能出现较大的放射性A[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被35S标记)留在大肠杆菌外面,导致甲管的上清液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而噬菌体的DNA(被32P)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导致乙管的沉淀物的放射性远高于上清液,由此推断甲管中a1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中b2的放射性来自32P。
][归纳总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应注意的三个关键点1.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营专性寄生生活,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2.不能标记C、H、O、N,因这些元素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无法将DNA 和蛋白质区分开。
3.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个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考向2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同位素标记法3.(2018·潍坊期末统考)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标记一个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产生了n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B.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C.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含35S和32SD.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等C[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且DNA分子是双链结构,所以只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A正确;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由细菌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B正确;由于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的原料由细菌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只含32S,C错误;噬菌体侵染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所以增殖时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等,D正确。
]4.(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月考)如果用32P、35S、15N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35S、15NB.可在DNA中找到32P、15NC.可在外壳中找到32P、15ND.可在DNA中找到32P、35S、15NB[用32P、35S、15N标记后,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15N,蛋白质外壳中含有35S、15N。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噬菌体外壳留在外面,DNA 进入细菌。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完全以细菌体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无放射性,A、C错误;子代噬菌体DNA只有一部分含有亲代链(含32P、15N),B正确;DNA中不含有S元素,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