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解析)(1)
【解析】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考文科历史试题2019.1命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审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2.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
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这说明西周A. 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B. 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C. 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D. 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答案】A【解析】分封制是周王室巩固统治的政治制度,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即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使得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为分封制,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
这表明战国时期A. 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B. 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 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 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答案】A【解析】【详解】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说明荀子认同部分法家的思想,韩非子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说明韩非子也认同道家部分思想,这说明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故A项正确;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但并不是能说明儒学就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B项错误;材料说明一些学派在吸取其他学派思想,这些学习别人的学派并不完全认同所学习学派的思想观点,说明仍旧存在争鸣局面,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的思想并不一致,D项错误。
2.董仲舒哲学中“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建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性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问题D. 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和“天”结合,就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具体的治国国策相结合,以便解决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一)文科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
这表明中国山水画A. 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B. 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C. 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D. 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与“营造温馨的气氛”无关,排除A;根据“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符合禅的哲学精神,是将儒、道、佛、印度教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故B 正确;材料内容与政治观念无关,排除C;D选项不符合“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注重写意,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排除D。
2.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
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A. 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B. 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C.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 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答案】C【解析】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无法体现“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农时的叙述”,无法体现“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排除D;先秦时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注重农时、按时耕种对农业经营非常重要,故C正确。
3.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市民阶层的发展B. 监察制度的完善C. 阶级矛盾的消除D. 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D【解析】材料认为秦汉时期士的参与对农民起义是有帮助的,而明朝则士参与人数少,而且不易成事,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理学思想深入人心,对封建伦理的认识更为固化,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D正确;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选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不会消除,C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一)文科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12题;共48分)1、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可以推知()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2、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也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3、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国家政权统治在最基层的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由此产生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性法的秩序。
对这一法律秩序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B、社会基层深受宗法伦理观念影响C、传统法律运行以民间调解为主D、国家行政的垂直管理体制的简化4、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C、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D、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某学者发现,江南制造局翻译了一批蒸汽机专著,有相当的群体阅读过这批书籍。
在19世纪晚期,这批书籍被分别收录入西学丛书,并流传到日本。
这表明该批译著()A、有利于培养各种洋务人才B、开启学习西方器物的历程C、东传日本发挥了更大作用D、有利于促进东亚的近代化6、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
广西南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卷
广西南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给分)1.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民贵君轻并提出“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学说。
该思想家是()A. 老子B. 庄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C【解析】【详解】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齐一万物”,追求精神自由,排除B;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统治者要以“仁政”治国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并强调治国要遵循“民贵君轻”的原则,故选C;荀子是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主张礼法并用,排除D。
2.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位思想家是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故A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不符合题意,排除B;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周代社会的上层是“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
这种现象A.催生了高度集中的王权B.弱化了等级秩序C.造成了特权阶层的封闭D.缓和了阶级矛盾2.成语“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都与我国古代思想流派有关,所指流派分别是A.道家、儒家、法家B.墨家、法家、儒家C.兵家、墨家、道家D.儒家、道家、墨家3.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
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4.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
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B.是“君权神授”思想的具体体现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
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
这表明A.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B.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C.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D.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6.下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B.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C.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展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7.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 .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D.政府的推动8.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期被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 与此相关的关公戏经久不衰。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段考文科历史试题命题人:高二历史组审题人:高二历史组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
这表明战国时期A. 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B. 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 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 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答案】A【解析】【详解】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说明荀子认同部分法家的思想,韩非子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说明韩非子也认同道家部分思想,这说明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故A项正确;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但并不是能说明儒学就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B项错误;材料说明一些学派在吸取其他学派思想,这些学习别人的学派并不完全认同所学习学派的思想观点,说明仍旧存在争鸣局面,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的思想并不一致,D项错误。
2.董仲舒哲学中“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建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性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问题D. 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和“天”结合,就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具体的治国国策相结合,以便解决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
此处并未强调“独尊儒学”,也与道家、阴阳家以及“天人合一”无关。
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是其目的,只是手段。
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3.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广西学年南宁三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三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 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A.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早期政治制度的时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
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这说明西周()A. 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B. 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C. 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D. 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等级制度的相关知识,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3. 先素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 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2.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
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这说明西周( ) A .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 B .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 C .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 D .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3.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
”这表明周朝( ) A .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 B .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 C .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D .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5.《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广西学年南宁三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等级制度的相关知识,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
伯舅、叔舅。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
问题,难度偏低。
3.
先素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
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早期政治制度的时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
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
想,故C项正确。
独爱其家不代表私有制,因此该思想没有反对财产私有制度,故A项错误。
B项与材料相悖,应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不能以自己家庭为主,因此没有体现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墨家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墨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
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该思想主张不要独爱其家,应该拥有广泛的爱,这是墨家的兼爱思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高二上期考历史参考答案26.(1)背景: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半封建不断加深,民族危机加剧,先进的中国人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救亡图存;西方文化和学术研究日益传入中国;一批著名国学大师的推动。
(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变化历程:第一阶段:保存和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发展中国文化;第三阶段:重新重视国学,并具备国际视野。
(或答:由捍卫国学到引进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国学再到重新重视国学,推动国学与世界联系)(6分)(2)不同:兴起原因:近代主要是民族危机的推动;现代在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推动力量:近代主要由国学精英学者的倡导、研究;现代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和民间的追求。
性质不同:近代国学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现代国学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的运动。
影响不同:近代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深入,现代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进步与发展。
(答出任意两个角度即可得8分)27.(1)原因: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经济的发展;明朝专制主义强化,士人功名队伍的壮大,受科举考试的带动。
历代刊印技术不断进步;市民队伍的扩大,小说等市民刊物的增多;宋元文化的积淀。
(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影响:满足了市民与士人队伍的需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存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2)新特点:与宗教改革运动相生相伴;推动了社会变革;文化传播的阶层广泛,大众化;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印刷业资本化色彩日益浓厚。
(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启示:加快文化产业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文化产要注意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文化事业社会效益并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
2.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
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这说明西周A. 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B. 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C. 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D. 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答案】A【解析】分封制是周王室巩固统治的政治制度,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即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使得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为分封制,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 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与“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无关;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
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
”这表明周朝A. 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B. 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C. 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D. 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答案】C【解析】据“殷商制度论”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商周时期,而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B项排除;据材料“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可得出其反映的是礼,以此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故C项正确;材料提到了礼乐与宗法的关系,但没有明确说明对家庭凝聚力的作用,故D项排除。
5.《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的结论。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A. 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 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 人定胜天的世界观D. 精耕细作的发展观【答案】A【解析】材料的含义是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会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选A;材料也强调因时制宜,所以B表述不全面,排除;材料突出要尊重自然规律,排除C;材料无关精耕细作,排除D。
6.《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
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
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
”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A. 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 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 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 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高度为标准,正好适宜人们上下车,体现出车的生产标准化并兼顾人性化,故D正确;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7.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
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达成“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的约定。
材料反映了A. 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 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 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D. 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答案】C【解析】齐国会盟采取改善交通、统一税收、度量等多种方式促进商业经济发展,并非只有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故排除A;明清时期,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故排除B;通过会盟采取多种推动商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利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统一的市场,故C正确;材料强调齐国会盟采取的经济举措,而未提及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故排除D。
8.“育”甲骨文写作,(人,指女人),(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
“育”字的小篆为,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
这说明A.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B. 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C. 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D. 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起源演变与书画的发展。
根据材料文字“‘育’甲骨文写作,(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可知,材料说明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故B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9.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答案】D【解析】解题时首先判断“子学时代”的具体时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可知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故D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均在秦朝建立形成,故AC项排除;“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排除。
10.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B选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C选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
11.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
据此可知其主张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这位思想家主张不能独爱其家,而是应该拥有广泛的爱,有博爱,这符合墨家的“兼爱”思想,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独爱其家不代表私有制,因此这位思想家并没有反对私有制;B选项错误,与材料内容相悖;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不能只以自己家庭为主,没有强调家庭核心的内容。
12.陈寅恪说:“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
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
《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
陈先生认为A. 秦朝制度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B. 儒家思想事实上是秦朝官方哲学C. 李斯是秦朝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D. 秦朝政治在本质上是“儒表法里”【答案】A【解析】据材料“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
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
《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可知,荀子为儒家代表人物,故秦朝有关法律制度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A项正确。
B项,秦朝奉法家思想为官方哲学,推行严刑峻法,排除。
C项,李斯为法家代表人物,排除。
D项,秦朝政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本质体现了法家思想的专制倾向,排除。
13.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
”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这反映了秦汉时A.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 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 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有事请也,必以书”“但以文案为务”,说明政事运行和公务处理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反映出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的特点。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错误,规范化制度化的权力运行不能认为是体制僵化;D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
14.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A. 加强了君主专制B. 拓展了中国疆域C. 实现了国家统一D. 推动了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混战,排除BC;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管理问题,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结合所学,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选D。
15.《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材料反映东汉时期A. 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B. 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C. 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D. 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答案】C【解析】材料中“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说明察举制在年龄上的要求不是必须四十岁以上,故排除A;材料中“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说明当时的考查方式是考试+察访,故排除B;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说明此时的考查内容包括文化水平,不仅仅是以德选拔标准,故C正确;古代的选官制以科举制的推行标志着人才选拔任用制度趋于成熟,察举制在后期,为世家大族垄断,压制人才,因此不能说选拔制度趋于成熟,故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