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资料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____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生命存在的重要功能,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3.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它们通过水循环相互转化。

4.陆地的基本构造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是地壳上海拔较高并露出水面的部分,海洋是被水覆盖的部分。

陆地主要构成有大陆和岛屿。

5.地壳的构造与运动地壳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组成,具有不均匀分布和多样化的构造。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错和折叠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与人口地理1.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

2.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体系是由城市和城市间的联系组成的空间网络。

城市体系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地理位置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

3.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工业地理与工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工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5.人口地理与人口分布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地理与自然资源1.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的划分方法、区域类型和区域发展等内容。

2.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3.能源资源与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人口与人口地理学(1)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世界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3)世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2. 世界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增长的影响3. 中国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问题的影响二、城市与城市化问题1. 城市化及其影响(1)城市及其定义(2)城市化的基本概念(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4)城市化的影响2. 新型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问题(1)新型城市化的概念(2)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内容(3)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成因第二章农业与农业区位一、农业资源1. 农业资源的概念2. 农业资源的分类及分布(1)土地资源(2)水资源(3)气候资源(4)人力资源3. 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二、世界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区位1. 农业类型及其区位的基本概念2. 半自然经济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3. 商业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4. 工场化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5. 世界主要农业区位的变化三、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区及其特点1. 主要粮食生产区2.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区3. 世界主要牧业生产区4. 综合农业生产区5. 主要农业生产区的特点第三章工业与工业区位一、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 工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特点2. 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工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世界工业发展的地理差异1. 世界工业的发展地域特点2. 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3. 世界工业地域结构的演变三、现代工业区位1. 工业核心区与卫星城市2. 工业集中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3. 现代工业园区的构成及类型第四章贸易与交通一、贸易的地位及特点1. 贸易的概念及其地位2. 世界贸易的区域结构3. 贸易流动的地理特点二、国际贸易的格局1. 主要贸易国家及其贸易特点2. 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3. 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及其特点三、国际运输通道及其发展1.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地理位置2.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类型及其特点3.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发展现状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人类活动的种类及其特点2.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 地球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二、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2. 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及内涵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以上就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理高一必修三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三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三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三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包含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地理高一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一、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基础,它包括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黄道赤道、地理坐标系统等内容。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黄道是指地球在太阳周围运动时所形成的一个平面,而赤道则是与黄道垂直的平面。

地理坐标系统是一种通过经纬度来描绘地球上的位置的方法,它能够精确地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地理产品与地理环境地理产品是指人们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所生产的各种物品。

地理产品的生产和分布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地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农业产品在高海拔地区相对较少,而在平原地区则非常丰富。

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

例如,山地地区的交通不便,人们主要以农业为主,而沿海地区则以渔业和航运为主要产业。

三、地形与地貌地形和地貌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等。

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特征的组合和分布。

不同的地貌类型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地貌复杂,气候恶劣,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和人口分布。

而平原地区地貌简单,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四、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是由地球自然力量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防治。

防治地质灾害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工程、农业等学科的知识,通过规划、监测、预警等手段来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

五、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人口数量、分布和组成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地理是必修三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下面,我将对必修三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自然地理。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等。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主要包括地势高低不平衡、气候多样、水资源丰富等。

其中,中国的高山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等;高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丘陵和平原则分布在东部地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这些地理特点对中国的气候、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中国的人文地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另外,中国的城乡差距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交通、能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地理环境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中国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更好地了解和热爱我们的祖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一地理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地轴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公转示意图)(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_98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_98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教学目标:1 在学生学习了区域地理和旅游地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复习地理环境对新加坡发展的影响。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针对高考的一般性答题要求,提升学生答题得分能力。

【课前研学】1阅读<《区域地理读本》(下)第三章第3节”新加坡”。

2 阅读地理必修三第一章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3 利用网络媒体学习了解新加坡的有关知识。

【课中研学】●研学一:旅游业是新加坡的经济支柱之一材料1新加坡地理位置图(图1)材料2:中新网2018年2月13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文章称,新加坡接待的外国入境旅客及旅游收益连续2年创下历史新高,4大游客来源国排名也有改变,中国首次超越印度尼西亚,成为最大游客来源国。

材料3:我国2015----2017年赴新加坡旅游人数统计表(见表1,数据来源:新加坡材料4:新加坡是一个美丽的花国城市国家。

2017年,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近5.9万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前景持续看好的新兴经济体之一。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华人居多,占70%,多元文化和谐融合,交织成一幅色彩斑체的文化景观。

新加坡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成为重要的战略支点之一。

(结合教师个人旅游经历,展示新加坡旅游资源)请结合学案材料,分析我国民众为何喜欢到新加坡旅游?(1)本题需要调用的地理知识模块是。

(2)请你在材料4中勾画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3)问题表达:。

修正与补充:。

●研学二:花园之国享誉全球材料:新加坡人把一种名叫“卓锦·万代兰”的胡姬花(即兰花)作为国花,有卓越锦绣、万代不朽之意”。

万代兰原产于东亚热带地区,总共有大约40种。

万代兰是单一的兰花,花朵通常为粉红色、红色、蓝色、紫色或斑驳。

万代兰的种植条件比较苛刻,不适合初学者来种植,即使经验丰富的种植者在种植万代兰时也有一些难度。

这是因为万代兰需要某些室内难以存在的一种元素,并且还需要高湿度和高温,强光和湍流气流。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环境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进行旋转的运动,其中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运动,一次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1.2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自转轴面之间存在倾斜,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受到太阳直射的时长和角度不同,从而引起季节变化。

1.3 地球的形状和地理坐标系统地球呈近似于椭球形,其中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

为了方便地表示和定位地球表面的位置,使用了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度和纬度。

2. 山地地理环境2.1 隆起山地隆起山地是指由地壳的隆起和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其地形特点是山高峻峭、山脊坚硬。

2.2 前山地前山地是指山地前沿的带状地形,位于隆起山地和前缘平原之间,其地形特点是丘陵起伏、河流发育。

2.3 安定山地安定山地是指地壳长期稳定、以自然风化为主要作用的山地,其地形特点是山势较低、地貌老化。

3. 气候与生态环境3.1 气候因素气候形成的因素包括纬度、海拔、地形和海洋等,它们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3.2 气候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进一步细分为亚寒带、亚温带等。

3.3 生态环境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总体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响。

4. 地层与地质灾害4.1 地层地层是地球表面连续分布的具有一定厚度和特定岩性的岩石或岩性组合,地层中记录了地球演化的过程和历史。

4.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破坏,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4.3 防治地质灾害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减灾、预警和灾后救援等。

5. 水资源与利用5.1 水资源状况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水体的总称,但受到分布不均衡、供需矛盾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水资源的利用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14 - 章末复习 ....................................................................................................................... - 28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综合思维)2.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资源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4.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地协调观)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属性: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特别提醒]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能量)。

1.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复习精选百道选择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复习精选百道选择题

中学地理必修三期末复习精选百道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A.干湿地区B.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2.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都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B.区域都有肯定的面积和形态C.区域都有肯定明确的界线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3.确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土壤和植被B.气候和地貌C.水文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4—5题: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A.草原B.苔原C.硬叶林D.针叶林5.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A.酸雨B.固体废弃物污染图1 C.土地沙化D.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缘由,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6—9题: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主要人为缘由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7.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A.平整土地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D.造林种草8.黄土高原人地冲突尖锐,关键问题在于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C.贫困D.环境恶化9.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A.经济可持续发展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生态可持续发展D.削减污水排放量10.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A.露天开采B.矿区道路的铺设C.开矿井巷道的建设D.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很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据此,回答11—12题:1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A.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D.净化空气1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整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推断回答13—14题:1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沉积作用D.风化作用1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缘由是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D.风化作用图2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15—118题:15.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交通发达B.单位面积产量高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面积广16.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17.城市P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很多地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阶段复习课(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阶段复习课(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问题探究·素养创新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情境 材料一 漫画。
样题示范
材料二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人口数将近5亿,到2025年, 面临此问题的人口数将到达28亿。 材料三 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显示,在欧洲,莱茵河河水严 重污染,44种鱼类有8种已销声匿迹,还有25种处于濒危状态。 (1)漫画中分别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分析材料二所反映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3)如何解决材料三所反映的问题?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综合思维——水平3 结合“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分析答复。 ①水污染的人为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大量的不经无害化处理的废 水,自然原因主要是水体自净能力不能够净化人类排放的有害废水,导致水体生 态效劳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②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主要是需求过多和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包括浪费 严重、循环利用不合理等,自然原因主要是水资源的地理时空分布差异。
案例评析 此题以漫画情景和水资源资料表达目前水资源出现的问题。重点考查了区域
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2
①两幅漫画,第一幅河流出现“黑水〞说明是水污染;第二幅漫画,地球“借水 〞说明地球本身水资源短缺;
②危害可以通过材料二危及人类饮水平安;材料三水污染危及水环境平安得出。
答案:(1)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制约社会经济的开展,危 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2)自然原因: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的开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 和利用(或者水浪费和水污染)。 (3)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施 用化肥、农药;依靠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1 -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 8 -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 17 -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 27 - 问题研究是否应该发展核能...................................................................................... - 36 - 章末总结 ....................................................................................................................... - 39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1.了解环境安全的含义及理解的两个角度。

(综合思维)2.举例说明环境安全问题的形成及主要的表现类型。

(地理实践力) 3.结合资料分析,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综合思维)一、环境安全问题1.环境安全(1)含义: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二章 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复习课件)- 高二地理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二章 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复习课件)- 高二地理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专题突破
专题一 资源安全
1.资源安全的分类: (1)按资源属性分类: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 矿产资源安全、生物资源安全、海洋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 (2)按空间范围分类:全球资源安全、国家资源安全、区域或地区 资源安全。 (3)按重要程度分类:战略资源安全、非战略资源安全。 (4)按开发利用过程分类:资源生产安全、资源贸易安全、资源运 输安全、资源消费安全。
知识梳理
二、中国的能源安全
3.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3)煤炭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①煤炭的主要消费区在东部地区,而主产区分布于生态脆弱的西北地 区和黄土高原地区。 ②煤炭运输距离长、成本高,能源输送环节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③煤炭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煤炭的生产和 消费,造成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
环境友 不破坏自然环境服务功能 好 ,保持可持续供给能源
和平开 不以邻为壑 发利用 避免资源争夺导致的冲突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对点探究]
(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我国2007~2017年石油消耗总量和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 量/石油消耗总量×100%)统计图。完成(1)~(2)题。
A
知识梳理
一、考点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资源安全问题:
成 资源供给量少于资源需 因 求量而造成的资源短缺
超过某个限度。
影响生产、经济和社会
危 害
的正常运行,甚至危及人 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
基础,引发灾难性后果。
根 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源。
知识梳理
一、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资源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1.图示时段我国石油( ) A.净进口量逐年攀升 B.生产量大幅提升 C.净进口量逐年下降 D.生产量大幅减少

高二会考必修三知识点地理

高二会考必修三知识点地理

高二会考必修三知识点地理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在高二会考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地理学科的三个方面,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对高二会考必修三地理知识点进行阐述。

一、自然地理1.地理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地球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系统,包括陆地景观和水域景观。

地理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例如,山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而河流的形成与水文循环、地表侵蚀有关。

学生在学习中要了解各种地理景观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2.气候与气象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某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而气象则研究短期的天气现象。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应掌握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和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

3.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是地理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并且了解其开发与利用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煤炭资源时,学生需要了解煤炭的形成条件、储量分布以及其在能源方面的作用。

二、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的数量、分布以及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学生还要理解城市化过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例如,学生在学习城市化过程时,需要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征以及城市化对农村人口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2.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各国和地区经济活动和生产关系的地理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各国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和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并了解其发展现状和趋势。

例如,在学习农业时,学生需要了解农业类型、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路径,以及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文化与旅游地理文化与旅游地理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和旅游资源。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并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的知识点复习地理生,如果自己再怎么努力,分数还是不理想的话。

记得问问老师和其他学地理好的同学,多学学别的同学的,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期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中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点:具有一定的区位特点,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整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邻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暖和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散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散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靠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精选】高中地理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4湿地的生态效益新人教版必修3

【精选】高中地理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4湿地的生态效益新人教版必修3

考点4湿地的生态效益1.湿地的概念: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它一种广义的定义。

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3.我国重要湿地分布。

1.湿地资源的功能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

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3.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主要特征①区域的概念(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②区域的基本特征(b)基本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3、区域产业结构①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②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①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5、工业化的阶段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6、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7、东、中、西差异①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及图示(a)范围:东部12个(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中部9个(内蒙古黑吉晋豫皖鄂湘赣)、西部10个(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

图见课本P13页。

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c)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自然因素位置沿海,便于对外开放内陆地形平原、丘陵为主多高原、山地、盆地气候季风气候非季风气候区广自然资源能源、资源缺乏能源、资源多社会因素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快,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化进程慢;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教育水平较高较低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对外开放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以重型产业为主,其中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交通运输便利不便利③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b)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南部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8、南方和北方①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a)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②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b)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区域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土壤棕壤、钙质土、黑土红壤、砖红壤社会经济条件农业产业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工业产业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发较早,开放程度高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好人地关系1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经济合作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b)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c)⑴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引水向北,供水至华北、西北地区。

(具体图示见书本P26页)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河道作为主干线进入天津。

途径苏、鲁、鄂、津、京5省市,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东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开渠输水,途经郑州、石家庄,终点北京。

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⑵西气东输工程:主体工程是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出发,由西向东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终点到上海市。

沿途将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并跨越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全长4000多千米。

工程总投资预计高达1200亿元,输气量最终达到200亿立方米/年。

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沿线的河南省、安徽省等供应天然气。

(具体图示见书本P27)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可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⑶西电东送(具体图示见书本P29)北通道: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水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

南通道: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并以开发贵州等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地区送电。

③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及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地理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要评估工程对涉及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对不利的影响要采取工程或技术手段加以克服。

南水北调:输出区可能出现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输入区获得水资源,改善当地水文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北方地区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西气东输:输出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和综合使用,改善产业结构,但管道的建设易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输入区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西电东送:输出区加快电力开发和输电线路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水电站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坑口火力电站易加剧环境污染;输入区获得充足的电力供应,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12、产业转移①我国产业转移到基本特点(b)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因环境、资源问题,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进行的产业转移;②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产业转移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区域产业发展在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阶段以后,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才可能逐步减轻。

【拓展提示】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可以看出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次转移第二次转移时间改革开放初 20世纪90年代转移方向由香港向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向邻近地区转移产业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原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参与国际分工珠江三角洲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对环境影响环境污染加重环境质量好转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1、荒漠化的含义①荒漠化的含义(a)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2、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产生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c)①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自然因素:⑴基本条件——气候干旱/暴雨;⑵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⑶动力条件——大风吹扬/水流——风力/水蚀作用。

人为原因:⑴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过大;⑵过度樵采、放牧、垦殖;⑶水资源利用不当;⑷工程建设导致地表疏松等。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了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②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分布和形成原因分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