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的街巷尺度
北京巷、街、夹道、胡同的区别
北京巷、街、夹道、胡同的区别和讯网友忘不掉写了一篇博文《北京七日游之——玩(北海)》,其中谈到:“辨不清东南西北,幸好我知道南北为路,东西为街”。
我给她留言说:“此招在北京不好使”。
这是因为北京的街道命名并无此规律。
老北京的街道叫“路”的很少,在旧城区(二环路以内)几乎你就找不到几个叫“路”的地名。
现在叫“路”的地名大都是后来改的(雅宝路),再有就是为纪念某某名人而命名的。
如: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张自忠路等。
老北京的街道分为三类,并有较严格的标准:一、巷:坊与坊之间有防火墙,墙与墙的通道称巷,宽12步。
我曾在《何谓“坊”》里说过,老北京城内是规划成一个个的坊的。
“坊”是由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分割出来的一块长方形的居民区,也叫街区。
各个坊内有若干小巷,供住在里面的居民通行,外人一般是不能任意穿行的。
坊的四周建有坊墙,以保护坊内的建筑物和居民的人身安全。
这分割各坊间的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就称作“巷”。
现在还有叫巷的地名,如:锣鼓巷、交民(江米)巷、方巾巷。
二、街:道路两旁是买卖铺的称街,一般宽24步以上。
坊与坊间的街道有的有买卖铺(现在叫商店),这样的街道比一般的巷要宽,被称其为“街”。
三、夹道:一般是王府、寺庙间的窄小通道。
过去大的王府、宅门并不将自己的宅院建的和宅基地一样大。
一般都往后退一些,让自己的宅院与相邻的院落留有一个小小的通道。
这样做,一是为了安全,二是显得谦让。
这个小小的通道因为是在私人的宅基地上退让出来的,因此属于产权人内部的设施,一般外人不能通过。
地名也一般叫做:王府夹道、××寺夹道。
四、胡同。
胡同这个名称是从元朝才开始有的,是个外来语,到底为什么叫作胡同,学术界有各种说法,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
北京第一个称作胡同的是砖塔胡同,因其胡同内有一座砖塔(万松老人塔)而得名。
以上是老北京街道的名称主要种类。
现在北京街道名称大的、宽一些的,一般叫做“街”(大街)或“路”(多数在老城区之外)。
介绍北京的胡同建筑特点
介绍北京的胡同建筑特点北京的胡同建筑是中国传统的居民区建筑形式之一,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是一种独特的巷道形式,由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了独特的“院落式”住宅群落。
北京的胡同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1. 四合院结构:胡同建筑的主体是四合院,即以一个中心庭院为核心,四周围合着房屋。
四合院的布局十分讲究,一般包括正房、厢房、厨房和杂屋等,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中心庭院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家人聚会、活动的中心。
2. 单层平房:北京的胡同建筑多为单层平房,即所有房间都在同一层,没有楼上楼下。
这是因为胡同建筑一般位于老城区,地理条件有限,无法扩展建设更高的楼层。
3. 石头砖木结构:胡同建筑的结构多采用石头砖木结构,即以石头或砖块作为墙体,木材作为横梁和柱子。
这种结构使得胡同建筑更加稳固耐用,同时也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色。
4. 低矮平缓:胡同建筑的房屋一般都比较低矮,平缓的屋顶没有尖顶。
这是因为北京地处地震带,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定性,胡同建筑的屋顶设计成平缓的形式。
5. 独特的门头:胡同建筑的门头是其独特之处,门头一般由木材制成,上方通常有对联或者牌匾,寓意吉祥。
门头的设计也反映了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6. 社区文化:胡同是北京老城区的一种特有的社区形式,胡同里的居民往往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胡同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邻里互助、交流沟通的场所。
胡同里常常可以看到邻里间的交谈、孩子们的嬉戏和老人们的聚会,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总的来说,北京的胡同建筑以其独特的四合院结构、低矮平缓的屋顶、石头砖木结构和独特的门头设计,成为了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胡同里的居民在共享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胡同建筑也成为了北京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北京的胡同建筑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但是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仍然让人们不断关注和保护。
北京胡同的介绍
北京胡同的介绍北京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街巷形态,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是指两排房屋相对而建,中间是狭窄的巷道,是传统的北京居民区布局形式。
北京胡同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代。
胡同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场所,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胡同的布局形式独特,多呈“一字形”或“凹”字形。
胡同里的房屋多为四合院,院落中有前厅、正房、厢房和后花园等。
胡同里的房屋一般都是砖木结构,屋顶多为灰色瓦片,形成了独特的北京建筑风格。
在胡同里,房屋之间的距离很近,往往只有一两米,相邻的居民之间可以隔着窗户互相交流。
胡同是北京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胡同中,可以看到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胡同里有很多小商店,卖各种生活用品和食品。
有的胡同还有传统的社区文化活动,如北京胡同剪纸、胡同春联等,这些活动使胡同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北京胡同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胡同里,可以感受到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胡同里的居民多是老北京人,他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胡同里,可以看到老人们在胡同口下棋、聊天,孩子们在胡同里嬉戏玩耍。
胡同是老北京人的精神家园,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元素。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胡同的布局也是具有历史传统的。
胡同的布局和风格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城市景观。
胡同是北京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胡同被拆除,许多胡同里的老房子也被改建或拆除。
这使得北京胡同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复老房子、保护胡同风貌等。
同时,北京市也鼓励胡同的创新发展,引入一些创意产业,使胡同焕发新的活力。
北京胡同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北京市政府应加大对胡同的保护力度,加强胡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北京的胡同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揭秘北京古代“红灯区”:八大胡同(组图)
八大胡同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独独八大胡同闻名中外。
因为当年,这里曾是烟叶花柳巷的代名词。
“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
其实,老北京人所说的“八大胡同”,并不专指这八条街巷,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因为在这八条街巷之外的胡同里,还分布着近百家大小妓院。
只不过当年,这八条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档次”也比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八大胡同位置示意图老北京城的妓院分若干等级。
最早的妓院分布在内城,多是官妓。
现东四南大街路东有几条胡同,曾是明朝官妓的所在地,如演乐胡同,是官妓乐队演习奏乐之所。
内务部街在明清时叫勾栏胡同,是由妓女和艺人扶着栏杆卖唱演绎而来的。
以后“勾栏”成为妓院的别称。
明清时期,当官的和有钱的饮宴时要妓女陪酒、奏乐、演唱,叫做“叫条子”,在妓女一方,则叫“出条子”。
百顺胡同百顺胡同到了清末民初,妓院主要集中在前门外大街,一是因为这里离内城较近,官员们出城享乐比较方便;二是这里有火车站,南来北往的旅客多;三是前门外大街是京城著名的商业街,相当繁华;四是这一带是戏园子、茶馆、酒楼的集中地,吃喝玩乐,可自成一体。
据30年代末的一份统计资料,当时“八大胡同”入册登记准予营业的妓院达117家,妓女有750多人,这只是正式“挂牌”的,还不算“野妓”和“暗娼”。
老北京的妓女分为“南班”与“北班”两种,一般来说,“南班”的妓女主要是江南一带的女子,档次高一些,不但有色,而且有才。
这样的妓女陪的多是达官显贵,如京城名妓赛金花、小凤仙等。
“北班”的妓女以黄河以北地区的女子为主,相貌好,但文化素养差一些。
“八大胡同”的妓女以“南班”居多,故多为一、二等妓院。
而其它地区的妓院,大多数是“北班”。
当时在京城做官和经商的人多是南方人,因此,“八大胡同”成为这些达官贵人经常出入的地界。
西壁营胡同西壁营胡同流传的八大胡同的说法里一种有这个胡同,那时候叫皮条营。
北京八大胡同游玩攻略
北京八大胡同游玩攻略简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八大胡同是北京最具有特色和魅力的地区之一。
八大胡同位于北京市内,是传统的胡同老街区,保存了许多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
本文将为你介绍八大胡同的游玩攻略,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一独特的地区。
1. 八大胡同概览北京的八大胡同包括煤市街、砖塔寺、地安门内大街、交道口、新街口、槐柏树街、棉花胡同和东厂胡同。
每个胡同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游览。
2. 煤市街煤市街是北京最繁忙的商业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里有许多传统的商店和餐馆,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各种特色商品和美食。
煤市胡同还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店,可以观赏到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3. 砖塔寺砖塔寺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建于明代。
这里有一座古老的砖塔,被认为是北京历史上最古老的砖塔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传统佛教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周围的胡同里品味到地道的北京小吃。
4. 地安门内大街地安门内大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
这里有一些古老的庙宇和传统的商店,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北京传统建筑的魅力。
同时,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小吃摊,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北京美食。
5. 交道口交道口是一个著名的传统胡同区域,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这里有一些建筑风格独特的老房子,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北京传统的居住文化。
此外,交道口附近还有一些传统的院落和名人故居,游客可以来这里感受北京的文化沉淀。
6. 新街口新街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区,聚集了许多创意工作室、时尚店铺和咖啡馆。
这里有很多年轻人喜爱的时尚潮店和独立设计店,游客可以在这里购物和品味艺术氛围。
此外,这里还有一些当地特色的小吃和餐馆,非常值得一试。
7. 槐柏树街槐柏树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胡同,这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院落和古老的建筑。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
此外,这里还有一些特色的小吃店和画廊,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
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中国建设报2003-08-29 一北京胡同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城市空间,它们是构成北京独特个性的因素之一。
它们从元朝时期的雏形至明清的发展成熟;从民国时期的变化转型到如今的现状,经历了一个历史时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层面和历史信息。
影响胡同演变的因素很多,如商业分布、人口变化、城市水系、交通工具、世袭制度、朝代更迭、四合院变迁等等。
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从平面形态上,北京的胡同由疏朗转向稠密、由横平竖直居多转而斜向甚至曲折,但大体保持东西向居多、南北向略少的格局;在空间形态上,胡同由于受到挤压,天际线由基本连续(北京古城制高点除外:包括城门、宫殿、楼阁、塔山,东西便门未列,均为小门高仅10米)被渐渐打破,终成破裂、散点状,呈现孤岛之势。
在色彩形态上,由灰色为基调蜕变至杂乱纷繁,尤以最近20年为烈。
元始祖忽必烈将全城除皇城外划分为50个“坊”,每个“坊”之间有主干道和次干道系统分隔。
“坊”内有可供马车行使的小路,即现代的胡同(或条)。
元朝开始出现胡同时,对于大街、小街、胡同都有具体宽度标准,规定大街宽24步(约为37.2米)、小街宽12步(约为18.6米)、胡同宽6步(约为9.3米)。
胡同东西向排列很整齐。
元大都城设计中所用长度,皆以步为单位,元代一尺约合0.308米,五尺为一步,一步合1.54米,胡同之间距离为50步,合77米,但根据从第一条胡同的路中心至次一条胡同的路中心来计算,如果去掉胡同本身6步的宽度,则两条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符合的,如以两条胡同之间实占距离44步长为准,宽也是44步,这一块地方的占地正好为八亩,称为方宅。
元大都规划用地的地积单位,平民占地最高为八分。
自今东四三条胡同西口至东口恰巧占地80亩。
换言之,即自东四北大街至朝阳门北小街之间为十条胡同的距离。
由于房屋建设是在划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后进行的,因而,街巷边界与城市轮廓较清楚,建筑退线较有规律。
[整理]北京南锣鼓巷景区介绍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但是近几年,却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
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2009年11月,闻名遐迩的中文国际域名:锣鼓巷.中国被锣鼓巷内的一所知名学校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任佳注册走,成为很多商家垂涎的焦点。
南锣鼓巷: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
元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
明代属昭回靖恭坊。
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
民国时期属内五区。
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又如同一条“蜈蚣”。
因此,南锣鼓巷也称为“蜈蚣巷”。
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
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
她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
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
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
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
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78-05 收稿日期 2023-06-16摘 要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
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更新策略 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Abstract As the ancient capital and the capital of China, Beijing's old city renewal should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apital city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old city.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Beijing's old c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eijing's traditional style,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can better continue Beijing's historical context, highlight Beijing'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 the memories of Alley residents. Tak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come up with new idea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new idea is the core of value with overall protection and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with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deas. The update strategy is material spa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space and updated feature.Keyword Beijing Old Tow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Protection and update policie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Beijing Old Town: 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年左右的建都史,经历元、明、清三朝的建设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北京游玩探寻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
北京游玩探寻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北京是一座充满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而北京的胡同则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玩北京,探寻胡同的历史文化,可以带给游客一种独特的体验,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韵味。
一、胡同的起源与发展胡同是北京特有的背街小巷,形成于元朝时期。
胡同是北京城标志性的景观,犹如北京城市的血脉,承载了老北京居民的生活和记忆。
胡同因其狭窄而得名,两边是高墙,形成了典型的胡同风貌。
胡同多为直角或弯曲的街道,蜿蜒曲折,道路狭窄,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二、胡同的文化底蕴北京胡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传统社会生活的缩影。
胡同里的四合院是传统的居住形式,反映了老北京的传统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
四合院由四面围合而成,中间是院子,院子里有井,代表着家庭的财富和生活的源泉。
胡同里的居民过着悠闲的生活,周围有着丰富的社交活动和文化娱乐。
三、胡同的名人故事胡同里还有许多知名人物的足迹和故事,这增添了胡同的历史文化色彩。
比如称为“四合院的百科全书”的郭守敬,他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和科学家,他的四合院成为了他研究科学和军事的场所。
还有著名的清代文人曹雪芹,他的小说《红楼梦》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他曾在胡同里寓居和创作。
四、探寻胡同的历史文化之旅想要深入了解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可以选择一条适合的胡同进行探寻之旅。
首先,可以选择南锣鼓巷这条有着明清风格的老胡同,这里保存着许多老北京的特色建筑和文化场所。
其次,可以参观什刹海地区的胡同,这里有着美丽的湖泊和古老的建筑,还可以品味到传统的北京小吃。
最后,还可以选择簋街,这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吃一条街,这里的小吃代表了老北京的味道和风情。
五、胡同保护与传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胡同正在逐渐消失,这使得对胡同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胡同的保护和修缮力度,同时也要注重胡同的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使得胡同能够在现代城市中保持其独特的风貌和魅力。
传统街道空间界面尺度与比例解析
虽然街道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是首要因素 是街道的功能。功能决定了街道的尺度,功能变化了, 城市街道的尺度也变化了。汽车和马车需要的街道空间 尺度肯定是不一样的。现代城市交通具有大流量、高速
古城街道 宽高比小于1的街巷
小城镇建设 93
Styles & Features of Cities & Towns & Design 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资料来源:《传统街道空间更新模式研究》
表2 阆中主要街道比例(资料来源:《传统城镇实体环境设计》)
名 称
宽D
高H
D/H
大
东 5.5
3.5
1.6
街
中,心里上会更加自由和安定,视界增大,这种比例关 系较好,且街道空间同样比较紧凑,仍能产生一种内 聚、向心的空间感,建筑与街道的关系较密切。
当D/H=3/1似,会产生两 实体排斥、空间离散的感觉,使人感到很空旷,视线 不易形成焦点。如果D/H的比值继续增大,空间失去 围合封闭感,也就不能称之为围合空间,或者说毫无 空间感可言(见表1)。
行为、情感需要,人本身是街道空间体验的主体,人对 线性外部空间尺度的主观感受是由人在街道空间中活动 而产生,即需要一个活动尺度和心理尺度。不同的空间 可以通过其尺度的变化从而对人的视觉感受产生影响, 不同视觉效果和尺度的街道空间会使人产生多种截然不 同的感受,甚至影响人在街道中的行为。在对街道空间 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街道空间界面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符 合人的视域规律,按照最佳视域要求确定空间的断面,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
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_2005_2006年_
价值
两侧重要历史建筑
是否有文物建筑、名人故居或挂牌四合院
90
2000 的地形图为工作图纸,按胡同名称统 计(表 3、图 2)。
胡同的分布状况
根据 2 0 0 6 年《北京旧城控制详细规 划》,旧城内有历史文化保护区 2063 公顷, 风貌协调区 183 公顷。除这两个区外,胡 同在其它区域也有大量分布(表 4)。
史文化与人文风貌的重要载体。
二是1949年以来,特别是1990年至今, 基础设施状况、停车与行车状况;绘
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 0 0 4 ~2 0 2 0 许多胡同展宽了;胡同两侧建筑物由楼房 制了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胡同平面和 年)》提出:“对北京大量有形和无形的历 代替了平房;土路变成了沥青路;胡同内 断面图;每条胡同拍摄了不少于 6 张
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
(2005~2006 年)
李 楠 冯斐菲 汤羽扬
说到老北京,除了故宫、天坛、颐和园
其三,仅按“胡同”的名称选择调查 胡同的历史沿革、重要建筑、重要事
这些皇家的建筑群,人们再想到的就是平房 对象,不能涵概北京旧城传统街巷胡同格 件、重要人物、传说故事以及对城市
四合院以及它们围合而成的胡同了。胡同是 局保存和演变过程的真实情况。其也包括 和街区形成的重要影响和意义等进行
其五,胡同狭窄、市政设施难以进入、
居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也是胡同四 合院保护政策得不到理解且执行不力的原 因之一。尽管在这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间 断,但政策措施、条例规范等进行实施检 验的少。因此应加紧试点探索,以形成完
参考文献 1 熊梦祥(元). 析津志辑佚.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2 张爵(明).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北京:线装书局, 2002 3 朱一新(清). 京师坊巷至稿.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梦回“元代胡同”——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游记
ltn n 注.点 tt 关 视 Ae i o
城 市规 划建设 的基本 单位 。在 先秦称
为 “ ” 、 “ ” 或 “ 里 ” 。 从 北 里 间 闻
魏 开 始 。 出现 了 “ ” 的称 呼 。 唐 长 坊 安 ,是 当 时 世 界 上 最 大 的城 市 , 全 城 共 建 1 8 。 元 大 都 规 划 设 计 时 仍 延 续 0坊 了 里 坊 制 ,全 城 分 为5 坊 ,坊 与 坊 之 0 间是 宽 阔平 直 的 街 巷 ,犹如 棋 盘 。 保 存 完 整 的 南 锣 鼓 巷 已 经 成 为 北
四 合 院 , 巷 子 里 车 水 马 龙 , 热 闹 非
在几年 前还是 一条十 分破 旧、 满眼是 “ 空线 ”的小胡 同。 架
开 始 , 东 城 区 交 道 口 办 事 处 相
南 锣 鼓 巷 正 门 。 一 座 以 蓝 色 为 凡 。
据 了 解 , 这 里 所 保 留 下 来 的 古 建
卷 。在 这里记 者看 到 了僧格 林 沁的王 壁 、雕 花 砖 瓦 , 以及 8 胡 同 街 巷 , 条
府 ,荣 禄 宅 邸 蒋 介 石 行 辕 、齐 白石 构 成 当地 独 特 的 胡 同 和 四 合 院 文 化 。 旧 居 、 茅 盾 故 居 等 一 批 著 名 的历 史 文 但 是 , 由 于 历 史 的 变迁 ,人 口众 多 ,
京城享 誉世界 的著 名景点 ,国内外游
客 在 这 里 ,可 以 更 深 入 的体 会 到 北 京 城 独特 的文化底 蕴和风 貌 。这里 是 曾
今的 “ 富人 区” 。居住 过许 多达 官贵
人 、社 会 名 流 .从 明 朝 将 军 到 清 朝 王 爷 。从 北 洋 政 府 总 统 到 国 民 党 总 裁 ,
《2024年北京钟鼓楼地区街巷风貌的微更新改造研究》范文
《北京钟鼓楼地区街巷风貌的微更新改造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钟鼓楼地区作为北京老城区的代表,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钟鼓楼地区的街巷风貌逐渐老旧,缺乏活力。
因此,对这一地区的街巷进行微更新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北京钟鼓楼地区街巷风貌的微更新改造,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改造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北京钟鼓楼地区街巷风貌现状北京钟鼓楼地区位于老城区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街巷风貌。
这些街巷多以传统四合院建筑为主,青砖灰瓦、木质门窗,具有浓郁的北方特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一地区的街巷风貌逐渐受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老化:许多四合院建筑年久失修,外观破旧,影响了整体风貌。
2. 基础设施落后: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 缺乏活力:商业氛围不足,缺乏特色餐饮、文化活动等吸引游客的元素。
三、微更新改造策略针对北京钟鼓楼地区街巷风貌的现状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微更新改造策略:1. 建筑修缮与保护:对老旧建筑进行修缮,保留其原有风貌和历史特色。
同时,加强文物保护,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2. 基础设施完善:改善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增设公共设施,如公共卫生间、垃圾分类投放点等,方便居民生活。
3. 商业氛围营造:引入特色餐饮、文化活动等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氛围。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游客,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4. 绿化与景观改造: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环境质量。
同时,对街巷景观进行改造,如设置特色街灯、艺术墙等,提升地区美感。
四、结论通过对北京钟鼓楼地区街巷风貌的微更新改造,可以有效改善地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为地区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因此,微更新改造对于钟鼓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说说北京的街巷胡同
说说 北京 的街巷 胡 同
拆 除 。天安 门外 “ ” 字 形 广 场 ,号 日天 街 ,堪 称 天 下 第 一 街 。 T
向南 有 大 明 门 ,清称 大 清 门 ,为 皇城 第一 门 ,围以红 色宫 墙 ,民 国初改 名 中华 门 ,解 放后 拆 除 。大 明 门外 的棋 盘 街 ,是 明清两 代 的 “ 朝前 市 ” ,万 商 云集 热 闹非凡 。 “ 九 ” 指 内城 的 九 座 城 门 。南 为 正 阳 门 、宣 武 门 、崇 文 里 门 ,北 为德胜 门 、安 定 门 ,东 为 东 直 门 、朝 阳 门 ,西 为西 直 门 、 阜成 门 。主 干道 以城 门 为 原 点 ,以 门 为 街 ,南 北 向 有 德 胜 门大 街 、安定 门大街 、宣 武 门大街 、正 阳 门大 街 ( 门大 街 ) 前 、崇文
门大街 ,东西 向有 西直 门大街 、阜 成 门大街 、东 直 门大 街 、朝 阳
门,又称 国门。“ 皇城四”指皇城的四座城 门,南为天安门,北
为地 安 门 ,东 西是 东安 门和 西安 门。地 安 门大街 、东 安 门大街 和
西安门大街都是有名的商业街。天安 门前的东 、西长安街 ,因原 有长安左、右门而名 ,是文武百 官至此下马步行处 ,15 9 2年被
20 4
维普资讯
的独特 景观 。
“ 门为街 ” —— 里九外 七 皇城 四 以
北京为千年古都 ,紫禁城是整个城市的中心 ,是至高无上的 统治机关。紫禁城 的正 门为午门 , 以皇城保护 。皇城正 门名承 外
天 门 ,意 喻 奉 天 承 运 受 命 于 天 ,清 顺 治八 年 (6 1 改 名天 安 15 )
平 门以东地 区是 在 兴 建 外 城 时 并 人 的居 民 区 ,受 环 境 和 地 形 影
独家收藏的80年代老北京的街巷图
独家收藏的80年代老北京的街巷图阅读老地图是了解一个城市昔日模样的最好办法。
从地图和地名的演变中的细节上,能看出一些十分有趣的东西。
近日我收藏了一本出版于1986年的《北京市街巷名称录》,群众出版社,我查询资料后发现,在1958年 4月,群众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同名书籍。
两本书的内容应该差别很大,在书的序言里,作者也承认三十年来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不得不重新出版一本新的街巷图集。
尽管这本书的绘图能力在今天看来,已经是无比简单了,但它带有明显的80年代老地图的感觉,在卫星地图出现之前,它是最美观实用的绘图。
从目录里,可以看出来这些地名相当有历史感。
当时的北京人认为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才是城区(传统意义上的北京核心城区),被认为是近郊区的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在今天也是不折不扣的市区了。
至于今天也被纳入城区范畴的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在以前只是远郊县城,根本不被纳入北京市区街区的考查范围。
由此亦可见北京城区的扩张,是一个加速且有序的过程。
比如,这里面的单水门,因清代所建引西山泉水架设石槽的高墙在这里建有门洞得名。
目前已经没有这个地名了。
而今天集中了大量年轻人的上地,在当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属于东北旺区域的上地村。
这里面还有秋收起义路。
就是今天的马家堡路。
注意这里面的黄庄。
北京有好几个黄庄,在当时,海淀黄庄是这几个城区里的黄庄里最偏僻最不知名的一个,而在今天,位于海淀名校环绕中的海淀黄庄,已经是北京最知名的地带之一。
当时的城区和近郊区的划分。
下面看一些当时的北京市区地图。
昔日三里屯和农展馆地区东直门外,还有一大片农村。
左家庄地名犹存,牛房村就不知道去哪里了工体附近还是一片小巷子东四北京站附近,和今天也很不一样王府井附近的胡同或许故宫地区变化是最小的当时著名的电报大楼在长安街上。
因为重要,还格外标示出来。
长话大楼,在当时也是标志性建筑北京动物园和展览馆后面还是一片农村,现在已经成了城区核心地带之一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一、编制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依据和目的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依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1993〕144号)精神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编制《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了进一步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地指导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整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具体的保护措施和编制详细规划奠定基础。
二、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的原则(一)保护范围应包括历史街区的主要精华,体现街区特色的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遗存较集中的成片地段。
(二)保护区应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成片难以改造的、与古都风貌不协调的地段不划入保护范围。
(三)保护和控制范围的界线应尽量明确,一般以街道、胡同、围墙、河道等有明确标志的地物为界,以便于管理。
(四)考虑保护区所在区域和周围环境,区别对待。
(五)保护范围如与某些专业规划(如规划道路红线)有矛盾,先按现状划定保护范围。
三、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其主要特色(一)本次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共25个。
它们是:南长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池子、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文津街、景山前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景山后街、地安门内大街、陟山门街、五四大街(以上14个街区位于旧皇城内);什刹海地区、南锣鼓巷、国子监地区、阜成门内大街、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东交民巷(以上7个街区位于旧皇城以外的内城);大棚栏、东琉璃厂街、西琉璃厂街、鲜鱼口地区(以上4个街区位于外城)。
此外,水系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是城市历史面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水系的具体保护和控制范围按市政府关于市、区河道隔离带规定执行。
(二)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要特色是:1.南长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池子、北池子、东华门大街等6个街区位于旧皇城内故宫的东西两侧,是皇城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胡同之最--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
北京胡同之最--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北京最宽的胡同是位于西单北大街的灵境胡同,目前最宽处32.18米,全长664米。
灵境胡同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自东向西分别和府右街、西皇城根大街、西单大街三条南北向街道相交。
这里是灵境胡同的东口,已经完全看不出北京老胡同的模样了,俨然是一条现代化的大街,只是牌子上依旧写得是灵境胡同。
在这里与灵境胡同交叉的,就是皇城的西围墙--府右街。
府右街位于西城区东南部,南起西长安街,北至西安门大街,因其地理位置在民国时总统府右侧而得名。
从前,府右街南半部为皇城,北半部为中南海的一部分,如今成了沟通北京南北城交通的主干线之一。
府右街路东,为中南海西围墙,北墙南半段为红墙,为明清两朝皇城西墙的一部分。
红墙高一丈八尺,从灵境胡同东口以北的围墙是民国以后重修的。
灵境胡同的东口与中南海西围墙仅一条马路的距离,这里两侧的平房早已拆除,盖了不少机关大楼。
从东口往西口走了差不多三分之一,才看见了胡同北侧几间原来的老房子。
这间老房子是坐西朝东的,门楼装饰很简单,只是用砖砌了一个拱形,上面也没有挑檐式建筑,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样式。
门前的牌子上写得是枣林大院甲1号,再找甲2号,没有找到。
拐到坐北朝南的几间老房子前,终于看见了“灵境胡同1号”的牌子。
街门门楼建筑感觉是现代改建的,下半部分是清代街门的样式,上有门簪下有门墩,但上半部分没有挑檐,感觉是民国样式的。
以下是灵境胡同5号,看3号和5号这几间老房子,门楼都是民国时期的风格。
再往西走还有两家小商店,然后看道路两侧,全是一片楼群,尤其是南侧,一间老房子都没有了。
据介绍,在1985年,市政府开始对灵境胡同进行改造,胡同西段的民宅拆除,建起6层的居民楼。
到1988年,已有新居民楼13座,胡同被拓宽成了一条小马路。
1992年前后,灵境胡同再次扩宽,成为了北京最宽的胡同。
我上世纪70年代末曾在这附近住过,印象中这条胡同一点也不宽,两边全是很破旧的小平房,没想到在之后的30几年中,这条胡同已悄悄地完成了它的新老交替的演变。
北京最小的胡同是那呢
北京最小的胡同是那呢北京最小的胡同是那一条呢去北京胡同逛一圈,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到北京旅游的游客必做的选择了。
北京胡同的独特气质,一直吸引着各地的人慕名前来,虽然都叫胡同,但并不是千篇一律,是不是很想去看看?接下来店铺带大家去逛逛最小的胡同吧。
北京最小的胡同也是最小的胡同:一尺大街一尺大街一尺大街虽名为“大街”,实际上仍是胡同,它虽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却也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长,而是长约30余米。
此街虽短,却是老北京胡同的缩影,具有明显的老北京文化特色。
清末进士陈宗蕃1931年所著《燕都丛考》中写道:“自杨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厂。
”一尺大街上原有6座店铺,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馆、铁匠铺和理发店。
地理位置一尺大街位于北京杨梅竹斜街西段,它才十来米长,在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这一条街东西走向,是一条北京最短的胡同。
当年,胡同路北三个门脸,全是刻字店;路南三个店铺:西边大酒缸,中间铁匠铺,东边理发店,紧挨着樱桃胡同北口,一条胡同、一尺大街、十来米长、只有6家门脸、店铺,是北京胡同的缩影历史意义2015年12月26日,北京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为“一尺大街”地标揭幕,并邀请附近居民参加立定跳远比赛,唤起人们对老胡同的百年记忆。
“一尺大街”曾是北京最短的胡同,长约30余米,位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地区,后被撤并,成为杨梅竹斜街的一段。
岁月流逝,如今一尺大街名称已经撤销,被并入杨梅竹斜街。
在杨梅竹斜街西段,桐梓胡同北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之间的那段路,就是旧时的一尺大街。
安置“一尺大街”地标,旨在引起人们对北京胡同和老北京文化的关注。
一尺大街名为“大街”,但实际上仍是胡同,它虽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却也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长,而是长约30余米。
旅游情况目前,大栅栏地区有114条胡同仍保留着明末清初的胡同肌理,两院院士吴良镛称其为中国城市史话的教材。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将部分破旧的院落按照历史原貌进行翻修,恢复了青砖灰瓦、朱漆门窗的风貌,并分批向游客免费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旧城的街巷尺度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问题系列谈之一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难点之一,就是北京老城区街巷的尺度问题。
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新建高楼鳞次栉比,人口不断膨胀,特别是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使得旧城区内的街巷不堪重负。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原有的街巷尺度本不是为机动车辆而设计的。
解决问题的简单办法有两个:一是为满足交通量的需要拆房扩路;二是保留旧城街巷原有格局,限制机动车进入。
从目前情况看,以上两种办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北京旧城街巷尺度的历史及其现状,分析其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从而探索出一种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北京旧城街巷现状
二环路以内地区的几条城市主干道经过多次翻修,早已不是原来的尺度了。
如最宽的长安街规划红线为120米,实际道路宽度最宽为56米,最窄为32米。
而城区内大多数街道虽经几次翻修,其宽度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如西四北大街规划红线为70米,现状道路宽只有15米;景山前街规划红线为45米,道路宽仅为13米。
特别是北京的胡同,建国以来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比较规整的胡同空间,建筑到建筑之间的距离为6米左右,道路宽度只有2~3米,有些胡同甚至更窄。
如前门外大栅栏地区钱市胡同只有0.8米宽,仅容一人侧身而过。
胡同中随处可见搭建的临时建筑,逐步侵占了公共空间,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胡同变得曲曲弯弯,更加狭窄。
就是这样的道路系统联系着众多的平房、四合院,形成了北京高密度、低容积率的特殊城市景观。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北京的平房四合院保护区是保留这种胡同现状道路系统,还是保留历史上某一时期胡同的尺度呢?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证历史上北京街巷的尺度,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胡同的演变过程,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平房四合院及胡同的保护办法。
2“匠人营国”——历史上的城市街区规划
北京旧城格局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刘秉忠规划元大都时代,元大都的规划及其建造考
虑了北京地区地形的特殊情况,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匠人营国”的规制进行,但是受《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思想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周礼·考工记》中与城市街巷尺度有关的记述如下:“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文中的“涂”即道路的意意,“经涂”指东西向主干道,“纬涂”指南北向主干道,“环涂”指环城干道,“野涂”指城外连接其他城市的交通干道。
古代道路宽度以马拉轿车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轨”为单位,与今天的“双车道”或“三车道”说法类似。
据《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记载“一轨为八尺”,周朝的“尺”比我们现在使用的“市尺”单位小,一周尺为23.1厘米(约合0.7市尺)。
当时城市东西向干道宽为“九轨”,即东西主干道宽不超过16.5米。
这个尺度与原阜内大街和西四北大街的尺度基本吻合。
环形干道宽为“7轨”,约合12.9米。
城外干道宽为“五轨”,只有约9米。
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
“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
“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的“闾里”,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
“闾里”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
据《周礼·量人》记载“巷中路大约二至三轨”,胡同宽度约为3.7~5.5米,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加上道路两侧便道,胡同宽应为7~9米左右。
这个尺度相当于目前旧城内保存较好的较宽胡同,如西四北五条、六条等,与北京一般的胡同相比都要宽一些。
3 北京胡同尺度的演变
如果把元、明以来北京市区地图加以比较(见侯仁之《北京历代地图集》),我们会发现从元代至清代,西四北一条至八条胡同形状变化并不太大,只是多了一些枝叉,表明“闾里”体制在逐步细化,人口密度增加不大。
民国以后,胡同的宽度明显变得狭窄,出现了更多的枝叉,表明人口密度增长较快,许多新建房屋“见缝插针”,甚至逐步挤占胡同道路两侧的公共空间,按我们今大的话说,就是盖了许多“违章建筑”。
这一方面反映出政治体制的演变,由于封建帝制统治时期等级制度森严,房屋建造得较为规整,旧城内多数地区,特别是较高级住宅区大体上保持了“闾里制”。
民国以来,章纪废驰,封建帝制己不复存在,身份不再是划分居住区的依据,因此,胡同里商贩与达官隔壁,平民与贵戚为邻也就屡见不鲜了。
特别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体制的更迭和封建贵族的没落,许多昔日的高级住宅也因年久失修而衰败,加上大量城市贫民的涌入,胡同的“闾里”制度完全崩溃。
除少数几个胡同外,多数胡同尺度己面目全非,而且胡同越来越狭窄,生活空间逐渐缩小,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今天,现有胡同尺度更是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了。
如果说目前一些胡同的尺度已经不适宜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21世纪的胡同在城市中应如何定位呢?我们知道,胡同与四合院是形成北京古都风貌与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与四合院必须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内成片地加以保留。
胡同太窄了不行,净空小于5米的胡同埋设各种市政管线十分困难,汽车难于通过。
胡同太宽了也不行,过宽的胡同也就丢掉了历史风貌的尺度感,将不成其为胡同。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平安大街改造工程。
平安大街的改造对于疏通老城北部交通干道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
由于该大街原来的宽度只有12米左右,规划红线控制宽度为70米。
虽然这次道路拓宽到了34米,但在道路两侧建造的仿明清式建筑多为一层或两层的平房,其高度与该大街的道路宽度不成比例。
因为当建筑高度与道路(包括人行道)宽度之比接近1∶10时,明清风格的建筑也就失去了其古朴、亲切的感觉。
因此,我认为除了交通干道之外,北京的一些胡同,如西四北平房区内的部分胡同可以考虑做到8~10米宽。
如果为8米宽,那么路板可以做到4.5~5米,除去可以埋设上下水,煤气管道及电缆外,还可以保持自行车及一条单向行驶机动车道(停车问题另行解决);如果胡同宽度为10米,那么路板可以做到6.5~7米,机动车双向也勉强可以通过。
当然,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对于胡同中的穿行车辆必须加以限制,如只允许本区住户车辆进入,拒绝过境交通等。
胡同宽为9米左右也符合“匠人营国”制度中“闾里”的尺度,把胡同恢复到最合理的尺度,而所拆除的大多是以后陆续建设的违章建筑。
这种以最小的改动,最大限度地保留胡同和四合院传统风貌的办法,还是比较理想的。
4 结语
如果说胡同是形成北京历史文化风貌的一个特色,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看什么样的胡同才真正反映了北京的历史风貌,或者说反映出了哪个时期的北京历史风貌。
显然,那种贫民窟式的“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的过于狭窄、拥挤的胡同,不能代表北京的历史风貌,也不是我们要保留的对象。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要在妥善保护古都风貌及文物古迹的同时,要逐步成片地改造北京旧城。
因此,对于北京老城区胡同的改造,应该在审慎的前提下,弄清北京旧城胡同的原始状态,从其发展演变及将来人们生活的需求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探索出一套北京胡同居住区保护、改造与发展的方法。
高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