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
作者:胡莹 张霖 发表:规划师 评论(0) 打印


摘 要:传统的街巷空间( 包括巷道和水巷) 是苏州古城城市空间的精华所在,也是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街坊改造过程中,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街巷的空间结构、界面、节点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加以控制和设计,不仅可以实现对古城肌理的延续,也可以对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缝合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保护古城风貌的目的。

“在全球化和城市迅速转变的年代,城市本身的特征应集中体现在历史地区及其文化之中,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历史地区的保护和延续。”这是中、欧各国市长在 1998 年“中国—欧洲历史城市市长会议”上所达成的共识。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1986 年国务院在批准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时,确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建设方针,并提出了“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全面改善”的16字原则。而随着苏州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保留、改造和改善过程中,如何保护古城风貌,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街巷空间(包括巷道和水巷)是苏州古城城市空间的精华所在,它是苏州园林的背景和依托,也是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全面进行,这种传统的街巷空间正在不断地消失。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延续这些传统的街巷空间,保持原有的城市形态和肌理,从而保持原有的城市特色和风貌,是建筑师和规划师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为对象,以建筑形态的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空间环境设计,在整合城市空间形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探讨在街坊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如何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去找回失去的传统街巷空间。

1 延续街巷空间的意义

1.1 街巷空间是苏州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古城风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以水、桥、民居形成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城市特色;精美无比、各具特色的古典园林;淡雅朴素、粉墙黛瓦的特色民居以及幽深的街巷;古塔以及城门、城墙、寺庙等城市空间要素;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名胜。
首先,园林、古塔以及各种文物古迹名胜是古城的“图”,而街坊是古城的单元细胞,它是古城的“底”,对于园林及各种文物古迹的保护不应是“博物馆式”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文物建筑周围的环境及其街坊整体的传统风貌、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保护,如街巷空间、街坊平面肌理等进行继承和延

续。园林等文化遗产以传统的街巷空间为 “底”,对于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正是实现了对于“图”的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
其次,古城的肌理主要是由街坊形成的,街坊中建筑体量的集聚方式及密度直接反映了城市的肌理。街巷空间及院落空间是古城肌理的组织结构,对于建筑的集聚起到组织和驾驭的作用,原有的古城肌理依赖于街巷空间与院落而存在,所以要保持古城的肌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延续街巷空间体系。

1.2 延续街巷空间是保持原有历史文脉的物质保证
“历史是延续的,保护历史传统就是要保护原有好的东西,包括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以及社会网络结构等所谓的历史文脉”。保护古城风貌不仅仅是延续原有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延续,文化的缺失、社会网络的断层会直接导致许多生活性“贫民窟”。
街巷空间的古城居民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街巷的家庭化使用,使得街巷空间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同时也使古城环境体现出一种场所精神。当然,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对于街巷空间的延续也是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得以延续的保证。

2 苏州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特色

2.1 空间结构
街巷空间是最能体现苏州古城风貌的空间形式,街巷和水巷构成了独特的水陆并行的城市空间结构,这是苏州的特色所在,也是城市给人的总体意象。街坊内的巷弄和水巷划分了街坊,限定了住宅的用地,形成“街—民居—河”、“民居—河—民居”、“河—街—民居”以及“民居—街—民居”等的空间布局,水巷与街巷的不同组成也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空间形态,通常有一街一河式,两街一河式等等,这些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各种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形成丰富的生活画面。

2.2 空间界面
传统街巷空间的界面具有两大特点:连续性和曲折性。连续的界面是使街巷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重要因素,街巷和水巷中连续的高低错落的建筑所形成的界面使得空间得以完整的界定,具有较强的图形特征,与街坊中的建筑形成图底关系。

曲折性是传统街巷空间界面的又一特点。通常街巷不是一根直线,而是斜线、折线或曲线,空间不断地呈现出细微的收缩、放大或转折,其间结合水井、牌坊等小品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只有在走完整条巷道时,才形成直线的整体意象,这与现代建筑中所强调的“起始—过渡—转折—高潮—结束”空间序列截然不同。街巷空间更注重的是均衡状态下的变化,无所谓高潮

、起点和终点,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连续建筑立面,在建筑的尺度、细部处理上具有某种相似性,但在统一之中又存在着变化,以谦和的态度向人们娓娓道来一个个动人的生活故事(图1)。

2.3 空间尺度和比例
传统的街巷空间尺度和比例可以用巷的宽度与围合它的建筑的高度的比值来描述。芦原义信认为,当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5~2 时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空间尺度比较亲切。而在苏州的街巷和水巷空间中,D/H 通常在1 左右,有时甚至小于1(图1), 但是在这种空间中行走,人并不感觉到压抑,反而感觉很舒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①街巷空间并非是一条简单的直线,它的空间收放、丰富的层次会时常给人以不同的尺度感,使空间丰富而不单调;②巧妙运用光线的折射,由于传统民居是采用白色为主的墙面,对光线的折射较强,所以即使在高宽比小于1 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开阔明亮的空间;③传统的建筑符号如门、花窗、檐口等,在高度统一中又有着多样的变化,对于丰富空间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2.4 空间节点
了水乡独具特色的街巷环境整体。传统的生活方式所自然形成的街巷空间有着丰富的节点,如桥、牌坊、井、码头、水埠头等构成了街坊空间中进行公共活动的积极空间,它们也是街巷、宅第进行空间转换的重要标志,从而形成丰富的空间组织。在这里人们可以休憩、交往、进行信息的传达,生活的事件就在这些空间中发生,同时这些事件也丰富了这些空间的文化内涵。节点是古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得以留存的凝结点,也是实现空间多义性的重要手段。

3 延续街坊空间意象的城市设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这些传统的空间是整个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造和更新的街坊,应注意分析这些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并对其加以延续。

3.1 延续原有的街坊结构
更新部分的街坊,完全沿用其街巷结构不太可能,也不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可以通过保留主要巷道的名称、走向及位置,合理保留次巷道的手法来达到历史延续的目的。如在37号街坊改造的过程中,保留原有的“定慧寺、官太尉、叶家弄”等名称,而且还结合历史建筑的保护,保留了观音弄、张家巷等弄堂,定慧寺巷还是沿用原来的空间走向,使人们对改造后的街坊能保留原有认知感,实现生活肌理的延续(图2)。12号街坊的改造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原有巷道,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得街坊的肌理得以存留,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宜人的街巷和河道空间。在改造的过程中,街坊的道路交通与绿化系统组织,充分注意保持苏州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街坊内步行系统则尽量保持古街坊内小街小巷的原有格局和形态,及其幽静的风貌特征。16号街坊的改造中,保留了原有的王洗马巷、乌龙巷、凤凰弄和吉祥弄,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风貌带,较好的延续了原有的街坊风貌。

水是苏州的灵魂,以往大量水巷的填埋,使得苏州的水乡特色不断地削弱,令人抱憾,所以,街坊改造的过程中应尽量保存原有的水道,并充分利用它形成丰富多彩的水上空间。对于水巷空间可以在分析了特定街坊的特点后,适当沿用街巷与水巷、原有水巷与民居的关系,赋予水巷新的活力。在很多街坊中大量采用前街后河的布局,再现“人家尽枕河”的特色(图3)。

从街到房、由房到河、由河生桥等安排一系列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的水巷空间序列,实现了古城以河道为中心、街巷与之平行、建筑临水而造的独特城市空间形态的格局。

3.2 保持街巷空间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一书中提到:“一个高度可意象性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这种城市具有高度连续的形态,由许多各具特色的部分互相清晰连接,能够逐渐被了解。”可见连续性是保证街巷可意象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实现街巷空间图形化的重要手段,不连续的界面会导致街坊肌理的模糊。

水平线的运用较之垂直线更易使空间产生连续感,形体轮廓、比例尺度、材料色彩、形式母题、细部装饰等方面的重复亦可以表现界面的连续。在定慧寺巷的改造就很好的体现了界面的连续性的特点。它以双塔为构图中心,两侧建筑平缓而有序,界面中新老建筑和谐共存,体现了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

街巷界面的形态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建筑的形态及布局。传统的建筑布局是以进落式为主,易形成连续的界面。而当前流行的小区建设方式——行列式的建筑布局则完全破坏了原有的组织方式和邻里关系,在布局模式、尺度等方面破坏了城市建筑环境的视觉连续性。所以,在街坊改造过程中可以沿用传统街巷概念,通过各种建筑手段达到进落式布局所形成的界面。如在两幢单体建筑之间利用围墙和沿街的店面,联系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也可以适当设计一些东西向房间并结合院落,形成进落空间项式。在桐芳巷的设计中便采用了进落式建筑布局,形成较好的街巷界面(图4);而在16 号街坊的改造中,由

于回迁率较高,采用了行列式布局,破坏了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12 号街坊东片的设计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出现(图5)。

3.3 保持空间的多义性
传统的街巷空间是一个多义空间,它细微的空间收放以及小品的设置总是给人以丰富的感觉;它既是私生活的延伸区域,又是公共活动的场所,可以说是延续传统生活脉络的重要场所。如果这些生活场所缺失必将导致文化的失落、社区稳定性和凝聚力的衰退,很不利于城市结构的稳定和风貌的维持,所以在街坊的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街坊空间的多义性。

空间的多义性主要是通过保持街巷曲折且节点丰富的空间形态来获得。现代城市规划较多的采用直线的道路,这种去折取直的作法对于传统空间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所以新建的街巷也应延续大体走势为直而细部为曲的作法,达到空间多义性的目的。另外,对于街坊中原有节点,如水井、牌坊、水边空地、绿化小品的适当保留也会对丰富空间起到积极的作用。9号街坊保留有大量的古树、古井,它们是当地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在改造过程中,一些古井得以保留下来,并结合街坊内的绿化步行系统,将这些历史地段、界面、节点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图6)。桐芳巷的设计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井,为新的街坊增添古老的痕(图4),道前街、十全街一些沿河绿化和空地的布置也为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
传统空间尺度的保持,是街坊改造与更新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最突出的矛盾。它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交通工具的变化,二是建筑尺度的变化。
汽车的家庭化,导致人行空间让位于车行空间,街巷不得不拓宽,这导致了原有街巷尺度和比例的失调、城市图底关系的改变。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可以在分析原有城市道路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实行人车分流,在人行系统内则可以保持原有的街巷尺度;另一方面可以在街坊外围发展公共交通,而在街坊内部实行以人行系统为主的街巷体系,实现古城街巷体系在形态和空间上的保留和延续。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有限的城市空间导致建筑的层数不断的提高,这使得原有建筑的尺度与街巷尺度比例的失调。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整体建筑形态以低层高密度的布局方式为主,将建筑的层数控制在2层~3层,将D/H 控制在1 左右;另外可以在近人尺度内增加一些一层的坡顶、檐廊以及花窗等,既使人产生亲切感,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

图7)。

4 结语
通过运用城市设计的一些手法,在街巷的空间结构、界面的控制、空间节点的处理以及空间尺度的把握等方面沿用传统的城市空间设计手法,不仅可以实现对古城肌理的沿续,也可以对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缝合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保护古城风貌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古城街坊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它们既存在统一的风貌,各个街坊又各有特色,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应具体分析它们的特点,而不应以一种统一的模式进行套用,从而为丰富古城风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