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

合集下载

临床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临床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临床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摘要】为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职业感染,本文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途径提出了详细的防护措施,使医护人员及管理者认识到防止临床护士因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临床护士;血液传播;防护随着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日益增多,医护人员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而护士是医院感染中最直接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高危操作,易被针头、锐器刺伤。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而这一数字仅为实际的1/3,有20种血源性传播可通过针刺伤传染[1]。

因此,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及职业行为规范,势在必行。

1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暴露途径1.1 被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伤。

1.2 破损皮肤或非消化道黏膜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

2 防护措施2.1 防护用品:①隔离衣、隔离裤应是易于清洗、消毒、灭菌的材料或一次性隔离衣,必要时使用塑料围裙作保护。

②手套:橡胶手套或一次性塑料手套。

③口罩:棉纱或一次性口罩。

④帽子:棉布或一次性帽子。

⑤眼罩、面罩:密封要好,清晰度高。

⑥鞋套:一次性不易破损鞋套。

2.2 防护具体措施2.2.1 实行安全注射。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操作技术,操作时戴手套,用无菌纱布打开玻璃安瓿,抽血、注射完毕禁用双手套帽法[2],用单手套帽。

2.2.2 锐器的安全传递。

传递针头、缝合针、剪刀、刀片等锐器时,尽量把锐器置于弯盘中进行传递,避免在传递过程中误刺伤。

2.2.3 尽量使用一次性锐器医疗产品。

因为在临床工作,清洗使用后的针头、缝合针、刀片、剪刀等锐器时,极易刺破、划破手套,从而刺伤手指皮肤,造成操作人员感染。

2.2.4 手部皮肤有创伤时,尽量避免护理操作,若操作不可避免,要戴双层手套。

2.2.5 处理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物品时,要戴口罩、穿隔离衣、裤,戴手套,如预料操作会有血液、体液飞溅到操作者的眼和口腔时,应戴眼罩或面罩。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医院预防控制措施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医院预防控制措施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医院预防控制措施常见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有AIDS、HBV、HCV、HDV、HGV、TTV、EB病毒感染等,一般预防控制措施如下:
1、对血液、体液采用标准预防。

2、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掌握预防、控制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3、皮肤有可能与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黏膜或可能被上述物质污染的环境直接接触时,应戴手套。

4、存在血液或体液飞溅、泼溅和喷溅至眼、口腔或其他黏膜时,应戴防护眼罩和口罩。

5、接触病人前后应采用非接触式水龙头洗手。

6、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

7、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吃喝、吸烟。

8、凡与血液及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物表均应消毒。

9、个人防护设施离开工作场所应立即除去。

10、医务人员手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或操作时,不慎使皮肤被刺伤,应立即用水冲洗10分钟,并报告感染科,实时追踪进行血清学检测,病毒抗体检测一次。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输血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医疗过程,可以帮助许多患者恢复健康,然而,尽管现代输血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输血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输血传播疾病。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健康,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传播疾病、其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和策略。

一、输血传播疾病的概述输血传播疾病是指通过输血或血制品的使用而传播给受血者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是由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可以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输血传播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病毒感染:与输血相关的病毒感染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这些病毒可以存在于捐血者的血液中,在输血过程中被传播给受血者。

2.细菌感染:输血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细菌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当输血产品的采集、保存或输送过程中卫生条件不当时,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等。

3.寄生虫感染:输血也有可能传播某些寄生虫,例如疟原虫、血吸虫等,这些寄生虫可以存在于捐血者的血液中,并通过输血传播给受血者。

二、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的重要性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是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的重要性:1.保护患者安全:输血传播疾病可能对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影响甚至危及生命,通过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受到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维护公共卫生:输血传播疾病不仅对患者本身构成威胁,还可能通过患者传播给其他人,造成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可以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维护公共卫生稳定。

3.保障血液资源质量: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需要对血液捐献者进行严格筛查和血液检测,确保捐献的血液质量安全可靠,这样可以保证血液资源的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输血服务。

4.减少医疗成本: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可以减少患者感染疾病后所需的治疗费用和时间成本,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通过有效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可以节约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输血传染性疾病指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可能会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建立完善的上报制度。

下面将介绍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管理措施:1.严格血液和血制品的筛查:采集血液和制作血制品前,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筛查,如核酸检测、抗体/抗原检测等,以减少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潜在风险。

2.实施临床操作规范:在使用血液和血制品时,医务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血液和血制品的采集、储存和输送环节都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立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质量标准和程序、进行培训等,以确保从采集到使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

4.开展教育宣传:针对公众、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关于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意识,增强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5.发展新技术:通过引进和推广新的技术和方法,如核酸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方法等,提高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筛查水平,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6.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制定和调整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上报制度:上报制度是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能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的感染事件,保护受血者的健康。

1.建立完善的上报网络: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上报网络,包括医疗机构、监测机构、疾控中心等,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

2.规范上报流程:建立统一的上报流程和标准,明确上报的内容、时间和方式,如采用电子化系统予以统计和管理。

3.鼓励积极上报:对于发现和上报疑似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医疗机构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激励,增加上报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4.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上报的数据和信息共享给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以便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和调查。

检验科血液传播性疾病预防和控制论文

检验科血液传播性疾病预防和控制论文

检验科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94-01许多疾病是经血液传播的,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hiv)、梅毒(rpr)等。

而这些疾病在其化验诊断的过程中,不慎被这些患者所使用过的器械所损伤,随时都有发生职业病危险的可能。

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提高检验人员的安全感,就血液检验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的说明。

1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许多血液传播性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人员,如:①hbv:我国是乙肝病毒的高发区,乙肝病毒携带者及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0%;②hcv: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感染率成上升趋势,其感染率约占3%[1];③hiv:我过艾滋病正处于快速增长期[2],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

检验人员在采集血液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被带有病毒的针头、玻璃试管、吸头等利器刺破皮肤的可能。

有研究表明,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过刺伤皮肤传播,其中艾滋病和乙肝可致人死亡[3]。

2检验人员被血液性疾病感染的途径2.1穿刺感染:在标本采集的过程中,被针头、玻璃试管等锐器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血液进入人体造成感染,这是hbv、hcv、hiv、rpr等疾病感染的重要途径。

2.2皮肤破损感染:由于小的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与被带有hbv、hcv、hiv、rpr等病原体的血液接触引起感染。

2.3粘膜感染: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口腔粘膜、鼻粘膜、眼粘膜与不慎飞溅出的血液接触引起的感染。

2.4工作环境感染:带有病毒的血液长时间接触的仪器,工作台面等也可能引起感染。

3预防措施为了确保检验工作的安全性,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增强预防意识,防止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3.1洗手与手部消毒:在直接接触实验室污染区的物品后或在再掉手套后要进行洗手,用普通或抗菌肥皂在流水下进行洗手并且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每个步骤至少15s~30s。

临床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临床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临床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护士在医疗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护士在护理患者时接触经血,存在一定的传播疾病的风险。

为了保障护士们的健康和安全,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临床护士在工作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临床护士在接触经血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

手套能有效地减少皮肤与经血直接接触的机会,口罩和护目镜则可以有效避免呼吸道和眼睛受到污染。

此外,正确穿戴防护服可以全面保护身体免受液体飞溅的侵害。

2. 注重个人卫生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勤换防护服和清洗面部是防止经血传播疾病的有效方法。

同时,护士还应避免在护理患者后触摸自己的脸部,避免手部受到污染。

3. 规范操作流程在护理患者时,临床护士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医疗器械的受污染。

正确处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正确分类垃圾,有效消毒和清洁工作环境都是预防经血传播疾病的重要步骤。

4. 接受相关培训为了提高临床护士预防经血传播疾病的意识和能力,医疗机构应加强相关培训。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何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操作规程的标准化、应急处置等,帮助护士们提高应对风险场景的能力。

5.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是护士们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径。

医疗机构应定期为临床护士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

总之,临床护士在预防经血传播疾病方面要时刻保持警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患者,发挥专业护理人员的作用。

希望本文提供的防护措施能对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经血液传播传染病预防及控制措施

经血液传播传染病预防及控制措施

经血液传播传染病预防及控制措施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疾病,包括HIV、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等。

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对于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预防和控制血液传播传染病的措施。

1.提高公众意识:教育公众并提高他们对血液传播传染病的认识非常重要。

宣传活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如媒体、社区活动等。

人们应该了解这些疾病的传播方式、高风险行为以及预防措施,以便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措施是预防血液传播传染病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头、刮背刀等器具;-避免性行为中的不安全行为,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牙刷、剃刀等个人卫生用品;-注意安全注射,避免血液暴露。

3.医疗机构的预防措施:医疗机构是预防和控制血液传播传染病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医疗机构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了解血液传播传染病的风险以及正确的操作方式;-使用一次性器械和装备,避免交叉感染;-在进行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采取手卫生措施;-妥善处理废弃物,如使用专用容器进行收集和处理。

4.社区干预措施:社区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血液传播传染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社区干预措施:-提供定期检测和咨询服务,鼓励人们进行艾滋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等相关疾病的检测;-规范化注射行为,确保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宣传并提供各种预防工具,如安全套、消毒液等;-支持并提供相关服务,如戒烟、减少酗酒等。

5.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政策对于预防和控制血液传播传染病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国家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提供足够的经费和资源支持,以保证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加强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血液传播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促进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

血液传播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个人、医疗机构、社区和国家共同努力。

医务人员经血感染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经血感染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经血感染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其中包括经血感染的危险。

经血感染是指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时,不慎受到感染的风险。

这种暴露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多种病原体,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对医务人员进行经血感染的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十分重要。

一、经血感染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形式的经血感染职业暴露,包括直接穿刺伤、黏膜暴露和皮肤损伤等。

这些暴露可能发生在手术、护理、采血、输液、注射等过程中。

医务人员在这些操作中往往需要与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接触,一旦操作不慎,就会产生职业暴露的风险。

二、经血感染的危害三、经血感染的安全防护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免受经血感染的危害,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工作。

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了解并掌握经血感染的危害和相应的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和处理各种医疗器械,防止出现不慎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还需要配备相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医疗机构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及时排查和处理职业暴露事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四、总结经血感染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严重危险之一,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我们需要充分重视经血感染的职业暴露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严格规范医疗操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保障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医疗工作者在工作中对患者负责的也能得到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尊重和保护。

血液与感染病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控措施

血液与感染病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控措施

血液与感染病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控措施血液与感染病: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控措施引言:在现代医学中,血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液体,它除了携带身体所需的养分之外,还可能成为许多疾病的传播媒介。

感染病是指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其中涉及到血液传播的疾病尤为值得关注。

为了有效地防控这些疾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控措施,并探讨其在不同场所和不同人群中的应用。

一、血液传播疾病的定义和分类血液传播疾病是指通过血液接触传播的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与血液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发生,且患者的血液中含有致病性微生物或病毒。

二、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输血和血制品感染:此途径是通过输血或使用未经严格检测的血液制品,导致致病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

2. 父母体液传播:在孕妇怀孕期间,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感染了血液传播疾病,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可将疾病传递给新生儿。

3. 母乳传播:感染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疾病的母亲在哺乳过程中,可能通过乳汁传播病毒给婴幼儿。

4. 注射器感染:共用或重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是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一个主要途径。

5. 血液直接接触:例如通过皮肤划破、黏膜或粘膜受损时,与感染病患者的血液直接接触,或者使用未经消毒的血液污染的物品。

6. 性接触传播:性行为中,如性伴侣之间存在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情况,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疾病。

三、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控措施1. 高危人群筛查:针对易感人群,如孕妇、输血者、卫生工作者等,进行相关感染病的筛查,及时发现感染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手部,尤其是接触到可能污染的物品后。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精液和尿液,以及其他可能带有感染病菌的物品。

3.注射器的正确使用和管理:严格遵守医疗机构和诊所的注射器使用规范,确保注射器的一次性使用或经过有效消毒后的再次使用。

医护人员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

医护人员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
的 一 项 重 要 原 因。
当前 , 国仍 然 是 乙肝 、 肝 的 高 发 我 丙 困家 , 乙肝 感 染 率 高 达 6 % , 年 来 由 于 0 近 外 来 流 动人 口的 增加 , 市 艾 滋 病 也 呈 增 我 长趋 势 。2 0 0 8年 】 ~ 0 1年 5月 我 院 月 21
张 俊 英 汪 丽 香 曹 征豫 。 监 测 不 到 位 、 法 进 行 质 量 追 溯 、 失 监 无 缺
灭 菌程 序 或 延 长 f燥 时 间 , 十 大 包 骨 科 对 手术器械应进行分解包装灭菌。 监测 : 生部 《 院消毒 供应 中心 一 卫 医 第 i 分 : 洗 消 毒及 灭 菌效 果 监 测标 部 清 准》 中说 : 灭 菌植 入 型 器 械 应 每 批 次 进 “ 行 生 物 监 测 ” 。 发 放 流 程 : 菌后 必 须 等生 物结 果 灭
管 外来医疗器械 与植入物 纳入 消毒供 应 中 心 的 流 程 质 量 管 理
关 键 词 外 来 医 疗 器械 植 入 物 消 毒
供 应 中心 流 程
23. 0 35
器械接收 、 清点流程 : ①术 前 1天 , 供
应室护士接收外来手术器械或植入物 , 核
质 量 管 理
头是对护士 伤害最多的锐器 , 医生 主要 是
整的皮肤都应 戴手 套 。当处理 污染 的物 品或表面 时也应 戴手 套。 当有 可能 接触
患 者 的血 液 、 液 、 泌 物 、 泄 物 或 其 他 体 分 排
在手术 等操 作时被手术刀及缝合针刺伤 。 血液、 体液 意外 喷溅 : 医务人 员每 天
加强职业暴露规范管理 . 切实落实防 范措施 : 院感 染 管 理组 织 依据 防范 预 医 案, 根据存在 的问题 , 出解决 的办法 , 找 制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五篇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五篇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有直接接触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须时进行手消毒(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有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时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防护(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事件。

5、摒弃将双手回套针帽的操作方法。

如需回套,建议单手回套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6、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医院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为了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黑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集贤县人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请遵照执行。

一、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与防护谢光荣汉川市人民医院感染科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针对病人,面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而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

一,经血液传播疾病概述:1,经血传播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其它(疟疾,梅毒,埃拉出血热等。

)2.传播途径:血液,性,母婴传播。

二:职业性接触病人的血液(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被经血液传播感染的危险,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可通过针刺,锐器割伤或者病人的血液溅到医务人员的眼睛,口腔或者皮肤。

2,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3,引起感染的因素大多数的接触是不至于引起感染的,引起感染的因素与病菌的种类,接触的血量,接触时病人血中的病毒量有关。

4,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1)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后立即:肥皂和清水冲洗洗被刺伤或者割伤的伤口。

(15分钟)用清水冲洗被血溅到口腔,鼻腔和皮肤。

用清水,生理盐水或者其它消毒冲洗被血溅到眼睛。

(15分钟)没有科学证据显示使用消毒剂和挤压排血可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2)暴露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3)危险性评估由专家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艾滋病职业暴露分级:一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二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暴露源沾有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经血液传播传染病预防及控制措施

经血液传播传染病预防及控制措施

经血传播传染病在医学上指的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经血而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和艾滋病。

这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非常重要,以避免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1. 了解经血传播传染病的特点经血传播传染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通常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经血或血液而传播,比如在医疗器械、注射器等血液暴露的场合。

了解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对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2. 个人防护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感染者的经血时,个人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这包括使用一次性手套、口罩和隔离衣,以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从而减少传播的风险。

3. 医疗设施和器材的消毒在医疗机构和场所,要严格执行器械消毒和环境清洁,确保消毒灭菌程序的规范和有效性,以避免经血传播传染病的传播。

4. 接受疫苗预防对于一些经血传播传染病,如乙肝病毒感染,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

及时接种疫苗也是预防这类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 提高公众的健康知识和意识通过开展公众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经血传播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传播。

总结回顾:经血传播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需要从个人防护、医疗设施和器材的消毒、疫苗接种等多方面同时进行。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预防和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减少这类传染病的传播。

提高公众健康知识和意识,是预防经血传播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文章写手,我认为加强对于经血传播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宣传教育,以及提高公众对这类疾病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可以促进社会大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能力。

医疗卫生机构也应该加强消毒灭菌程序的管理和执行,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结语:在预防和控制经血传播传染病的过程中,个人防护和医疗设施的消毒是至关重要的举措,也需要引导公众关注自身健康并提高健康意识,以期降低这类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您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经血传播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也能启发您对于公共健康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院感知识培训如何正确处理病人血液样本预防感染传播

院感知识培训如何正确处理病人血液样本预防感染传播

院感知识培训如何正确处理病人血液样本预防感染传播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院内感染成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病人血液样本是常见的操作,但不正确地处理这些血液样本可能导致感染传播。

因此,进行院感知识培训以正确处理病人血液样本、预防感染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处理病人血液样本时,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是最基本的要求。

包括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手套能有效防止污染物直接接触身体,避免细菌或病毒的传播。

戴上口罩和护目镜能有效地防止血液样本的飞溅伤害,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二、正确采集血液样本正确的血液样本采集是预防感染传播的关键。

在采集血液样本前,务必仔细消毒采样部位,采用正规、无菌的采血器具。

遵循血液样本采集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采样的准确性的同时,避免污染造成感染的风险。

三、正确处理血液样本采集完血液样本后,要确保正确处理,防止感染传播。

首先,将血液样本放入标有患者信息的密闭容器中,并确保容器完好无损。

其次,密闭容器外部需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外部污染。

最后,正确标识标本,并将其送到合适的实验室或医学科室进行分析。

四、加强员工培训和宣传为了确保所有医务人员正确处理病人血液样本、预防感染传播,医院应加强员工培训和宣传。

培训内容应包括正确的操作流程、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以及操作风险的认识。

通过开展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医院应利用各种途径宣传院感知识,提高病人和家属的院感防控意识,形成共同的预防感染传播的氛围。

五、定期检查和评估为了保证院感知识的正确执行和预防感染传播的效果,医院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通过不定期的现场检查、随机抽查和培训测试,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和完善措施。

同时,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病人对感染防控工作的满意度和意见反馈,进一步提高预防感染传播的质量和水平。

六、建立反馈机制建立院感知识培训的反馈机制对于改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血液检验医护人员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防护措施

血液检验医护人员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防护措施

血液检验医护人员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防护措施临床上可通过血液途径进行传播的疾病较多,其中以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最为严重。

血液检验医护人员主要工作职责在于血液的采集与检验,因此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几率较大。

若遭受感染,往往对其自身与家庭造成沉重的打击。

虽血站内所采集的血液均接受相应的病毒筛查,但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蔓延趋势却仍无法阻挡。

相关资料指出,我国血液检验医护人员的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需引起高度重视[1]。

标签:检验医护人员;血液传染性疾病;防护措施检验科的医护人员主要工作在于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进行检验处理,因此检验科医护人员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十分大。

临床上可经过血液性疾病高达十几种,稍有不慎则能对医护人员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因此,降低医护人员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几率,保障血液检验医护人员的安全意义重大[2]。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制定相应的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防护措施,为检验医护人员的健康状态负责。

1 血液检验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危险性1.1 乙肝感染据统计,全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人口约有2亿,其中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有1亿,可见我国为乙肝患者大国。

乙肝病毒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期,乙肝病毒均具有传染性,临床上需加以重视。

1.2 丙型肝炎近年来,丙肝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且在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及肝硬变血清检验中,可发现抗HCV抗体检出率为10.2~80.8%。

因此丙肝经血液传播的危险性同样不可忽视。

1.3 艾滋病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该病随我国经济发展呈快速增长趋势,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率也呈增强趋势。

临床上对于HIV可防不可治,HIV 经血液感染者约为5%~10%[3]。

2 血液检验医护人员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途径2.1 工作环境血站实验室内消毒不彻底,导致仪器、工作台上有病毒残留,医护人员因经常性地接触仪器与工作台,相当于不断地接触带有致病菌的血液,进而诱发感染。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在进行实验室工作时,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
护目镜等。
遵循实验室操作规程
02
在进行实验室工作时,应遵循实验室操作规程,避免直接接触
血液或体液。
正确处理废弃物
03
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应进行正确的处理,如高压灭菌、化学消
毒等,以避免疾病传播。
临床防护措施
01
02
03
增强患者隔离
对于确诊或疑似患有血源 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应进 行增强患者隔离,以减少 疾病传播的风险。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血源性传播疾病概述 • 防护措施 • 预防策略 •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社会影响与挑战 • 相关案例分析
01
血源性传播疾病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血液、 体液等生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
分类
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 病、乙肝、丙肝等殊性质,医护人员可能面临工作压力过大和心理健康问 题。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01
02
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 发展,新的血源性传播 疾病不断出现,如新型 肝炎病毒等;同时,由 于跨国流动人口的增加 ,疾病的传播范围也日 益扩大。
应对策略
03
04
05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 众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 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人群献血等。
建立安全血液供应
建立安全的血液供应体系,通过严 格的筛查和检测,确保血液中不含 有任何传染性病原体。
加强监管力度
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生产、储存、 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血 液安全。
个人层面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关于血防工作总结

关于血防工作总结

关于血防工作总结
血防工作总结。

血防工作是指对血液传播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的工作。

这项工作涉及到疾病
的监测、预防和干预措施,旨在减少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和传播率。

血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也是国家卫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血防工作需要加强对血液传播疾病的监测和研究。

只有了解疾病的传播
途径和流行病学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通过对疾病的监测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疫情的变化和趋势,为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血防工作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公
众对血液传播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

同时,也可以帮助公众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另外,血防工作还需要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干预和管理。

针对易感人群,可以采
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对于已感染的人群,也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管理,保障其健康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血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的共同
努力。

只有加强血防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血液传播疾病,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未来在血防工作方面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让社会更加健康和安全。

如何对检验科血液传播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论文

如何对检验科血液传播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论文

试析如何对检验科血液传播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对检验科血液传播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方法:2011年至2013年,对我院的血液透析、输血治疗患者进行全面预防工作,其中血液透析、输血治疗的乙肝患者14人,透析、输血治疗的丙肝患者12人,透析、输血治疗的乙肝病毒携带患者7人,透析、输血治疗的丙肝病毒携带患者11人,共44人。

结果:经过严格的医学预防和控制,肝炎预防率达到百分之百。

结论:只有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让预防和控制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各项措施得以落实,才能够有效地进行预防,避免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检验科;血液传播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47-01很多疾病都经由血液进行传播,常见的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等。

而这些疾病在进行血液化验检验的过程当中,如不慎受到损伤,很有可能会将患者的病毒传给医护人员,并有随时发生职业病的可能。

病毒性肝炎是血液透析、输血治疗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之一[1]。

由于血液透析、输血治疗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导致了再治疗的时候需要频繁的进行血液检验工作。

由于血液的流通,导致了这类病人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严重地威胁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加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院的检验科对血液传播性疾病按照严格的科学预防和控制,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本文将进行介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每一位血液透析、输血治疗患者进行透析、输血治疗前的血液检验,凡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以及hbv—dna阳性伴转氨酶异常的病患者均为乙肝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为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凡是hcv抗体阳性以及hcv—rna为阳性伴转氨酶异常则是丙肝患者,hcv抗体阳性为丙肝病毒携带者。

2011年至2013年,对我院的血液透析、输血治疗患者进行全面预防工作,其中血液透析、输血治疗的乙肝患者14人,血液透析、输血治疗的丙肝患者12人,血液透析、输血治疗的乙肝病毒携带患者7人,血液透析、输血治疗的丙肝病毒携带患者11人,共44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工作中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对临床工作中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医院行输血治疗、血液透析患者50例进行回顾分析,观察临床血液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效果。

结果:血液传播疾病预防控制下,患者与医护人员均未出现感染情况。

结论:血液传播疾病的有效预防控制,对避免患者与医护人员感染情况的发生可起到明显作用,应将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工作中。

【关键词】血液传播疾病;预防控制;输血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医院患者治疗中的感染问题与医护人员职业病问题是近年来医院临床工作中预防控制的重点。

然而大多诊疗工作的开展都需做血液检验化验,或开展输血治疗、血液透析等,一旦该过程中未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便可能有疾病病毒传播,威胁患者与医护人员健康安全[1]。

这就要求临床实践中做好预防控制血液传播疾病工作,防止有感染情况发生。

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行输血治疗及血液透析患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36~66岁,平均年龄(42.7±12.4)岁,入院检查,乙肝患者、丙肝患者分别为19例、17例,而另外14例均为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携带者。

1.2 方法
临床工作中,为预防控制血液传播疾病,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①仪器的严格控制,如对于不同疾病,需分机使用不同检测仪器,且在使用后及时消毒,再如一次性注射器、灭菌采血针等,使用时需做到无菌操作,使用后及时销毁处理,注意以一针、一筒采血原则为指导,防止有病毒交叉感染情况发生。

同时,对于相关器具如试管、玻璃器材等,都需经过消毒、洗涤、烘干处理。

医护人员工作中,所穿戴的专用衣或隔离衣,都需按时消毒处理;②管理组织加强,如对于需检验的血液标本,要求分类放置,如对乙肝、丙肝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血液进行标识,妥当放置。

管理组织加强中,还需对医护人员开展相关预防控制教育,如关于消毒液浓度设定、仪器消毒方法以及检验废弃物分类等。

且注意在相关管理机制上完善,如
奖惩制度的落实,根据感染控制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奖惩,有助于预防控制水平的提高;③其他预防控制措施,对于患者,其相关的血液材料如血浆、血液标本等,都要求利用一次性器具承载,且医护人员应注意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讲解关于如何预防感染等知识,如病房管理、自我护理等。

而对于医护人员,若存在伤口未愈合或有伤口情况,应避免参与临床工作,如病毒检验等,防止职业感染问题发生。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与医护人员感染情况观察。

2 结果
血液传播疾病预防控制下,患者与医护人员均未出现感染情况,感染控制率100%,预防控制效果明显。

3 讨论
3.1 血液疾病传播危险因素
血液疾病传播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包括:第一,生物因素。

血液疾病感染中,病原体主要以HCV、HBV、HIV以及梅毒螺旋体等为主,一般感染程度与操作时间存在一定关联。

临床工作中,部分患者血液中带有传染类病原体,一旦血液或唾液不慎被其他患者或医护人员接触,便会产生污染情况,带来感染危险。

第二,锐器伤害因素。

所谓锐器伤害,
主要指器物刺入皮肤后出血意外伤害。

通常针刺伤原因归结于消毒处理空针时,血液在被病原体污染下由针进入体内,这样便会引起感染类疾病,常见的经锐器伤传播的病原体主要以HCV、HBV以及HIV为主。

有相关研究统计发现,乙型肝炎感染发生率较高,相比其他病原体感染,医护人员感染机会将提升35倍
[2]。

3.2 血液传播疾病防控策略
3.2.1 普通预防策略血液传播疾病预防中,需将普通预防策略落到??处,具体包括:第一,医护人员临床工作中需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与消毒隔离制度开展,如屏障防护用具在临床工作时都需佩戴齐全,如口罩、手套、帽子等。

第二,医院可适时开展健康防护工作,如组织医护人员做定期检查,对于血液传播疾病高危科室,需在预防接种方面强化,确保医护人员在抗病能力、机体免疫力上得到提高。

第三,体液因素问题处理。

医护人员每天都可能接触患者分泌物、体液与血液等,此时防控措施主要表现在防护用品的配戴上,且注意及时消毒与清洗双手。

假若临床工作中存在皮肤损伤情况,应配戴双层手套,并在工作后及时清洗消毒。

而对于已经被体液感染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药物预防与控制。

第四,锐器伤问
题处理,主要强调在锐器使用、回收与放置等各环节都做到规范管理,处理器具时保持轻巧动作,降低皮肤被刺伤的可能性。

若出现意外刺伤,要求及时将血液挤出,对伤口以流水清洗,取3%碘酒做消毒浸泡处理,必要时给予药物注射预防。

除此之外,对于患者护理工作,医护人员也需做好感染预防知识的宣传,确保患者病房消毒管理强化的同时,提升患者感染预防意识,降低感染发生率。

3.2.2 意外暴漏危险问题处理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以乙肝、丙肝与该类疾病病毒携带患者为主,入院后行血液透析等治疗方式,这样医护人员与之接触中,需考虑到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传染问题。

如对于乙肝病毒,假若出现意外接触患者体液或血液后,处理过程中需做血清学检测,检测指标包括ALT、抗
-HBs以及HBsAg等,并定期复查,同时采取主动免疫方式,如乙肝疫苗接种。

而对于丙肝病毒,其主要以HCV-RNA、抗HCV为指标,以抗HCV为例,由于其潜伏期较长,且检测中可能以阴性结果呈现,这样难以判断是否有病毒感染情况,所以需结合临床症状、ALT检测结果进行感染判断。

而HCV-RNA方面,常用的检测方法以PCR方法为主,这样通过极早发现极早控制,可控制感染情况[3]。

综上所述,临床中血液传播疾病感染可能性极高,对于患者与医护人员都有较大威胁,需做好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将感染可能性控制到最低。

参考文献
李月霞,周俊霞,高闰.血液净化中心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控制与预防[J].中国农村卫生,2015,(24):44.
俞燕敏.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
险因素与防范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4):87-88.
高军.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因素及防
护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0):9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