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第一则新闻。

导入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新闻的知识什么是新闻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

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

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经过Why——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标题-1-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

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发布新闻)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体会两则新闻的内在意蕴,感受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气魄。

3.体会两则新闻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新闻的相关知识解读新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式一: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谈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

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

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激情燃烧的硝烟岁月。

方式二:(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反映解放战争的两则新闻。

推进新课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朗读新闻,知内容1.新闻,是电视、网络的重头戏,相信同学们没少接触。

如果你是播音员,你会怎样把握这则新闻的重音、语调、情感、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①全文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在把握好重音、语调、情感、节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并用横线画出导语。

明确:新闻报道了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文章题目就概括了这一事实。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研读新闻,赏细节1.同学们看过“军事访谈”栏目吗?如果你是主持人,面对观众和军事专家,就这则新闻的内容,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小组合作探究,每组选出设计最棒的,全班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新闻的有关知识: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新闻,专指消息。

消息,是报纸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狭义新闻,即消息。

2、新闻的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way)。

3、新闻的结构要素标题:高度概括事件(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要看标题)导语: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要看导语)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详细地了解新闻内容,要看主体)结语:是新闻的结尾,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

(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是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中,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中)4、新闻的特点: 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及时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5、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6、检查预习7、进入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8、解题:数量多气势大9、背景10、有关资料:11、感知新闻(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锐不可当:
阻遏:
溃退:
悍然:
3 / 12
word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学习指导二
内容:课后练习一
方法:借助资料书和课
后练习一自学
时间:4 分钟
要求:能说出新闻的有
关知识 。
2、借助资料书,能说出 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 课文运用。
新闻基础知识:
1、 定义:对国内外新近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5 / 12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word
4、 新闻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报道迅速及时;(及时 性);简明扼要(准确 性)。 自学检测二 结合新闻有关知识,找 出第一则新闻的六要 素,结构五部分。 1、六要素: 时间: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 西起某某(不 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 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 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 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某 某、某某线,三十万人
10 / 12
word
新华网某某频道 5 月 20 日电 由中华炎 黄研究会、某某省体育 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 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 于端午节期间在某某 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 内外的多支龙舟队伍 同场竞技,共度佳节。 本次大赛是以“中原龙 舟大赛”为基础升级成 “中华轩辕龙舟大赛” 的。大赛的宗旨是传承 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 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 经济区建设。大赛开幕 式上设置了龙舟点睛、 舞龙舞狮、龙风筝表 演、龙舟对歌、龙舟豫 剧等环节。从今年—— 农历壬辰龙年开始,以 后每年的端午节都将 举办这项赛事。 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新闻的一般知识: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立场观点鲜明;D、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学生先默读单元提示并进行勾画,然后强调单元的内容及目标。
2.学生认真听,也可以和老师一起朗诵。
1.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介绍。
2.了解《沁园春·某某》《沁园春·雪》《长征》。
3.学生上黑板积累。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并进行概括。
2.学生各抒己见。
1.学生结合文后第一题进行理解和勾画。
2.从文章中一一找出五部分,先自主然后展示交流。
赏析语言的三特点。
再次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最近都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有意思的事情?写一则消息。
要求:拟出恰当的标题,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主体列提纲,背景和结语可有可无,100字左右。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新闻的有关知识和特点,深入感受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②合理安排结构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④语言真实、准确、简洁
教学后记
学习《新闻两则》,就是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和特点。上完此课,我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大多数学生会读新闻了,会写简单的新闻了,而且他们兴趣盎然。真的是不能低估孩子们的能力呀!不过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下节课需要再拿出点时间进行巩固。还想与本单元的写作紧密联系起来,再进行一次大的作文训练,真正做到授之以鱼。
学生赏析到位。
学生或许还有好多问题质疑。
如果学生还不是很了解,可以找X报纸,让学生再加深巩固。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包括《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和《南京!南京!》两篇新闻报道。

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内容,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报道,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寻找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五篇课文都是有关战争的优秀篇章。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历史一,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教读本单元应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拟用15课时,《新闻两篇》、《芦花荡》各用3课时;《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各用2课时,第五单元作文、复习、检测共用5课时,机动时间一课时。

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战争中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个层次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1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体会两则新闻的内在意蕴,感受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气魄。

3.体会两则新闻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新闻的相关知识解读新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式一: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谈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

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

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激情燃烧的硝烟岁月。

方式二:(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一诗)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某某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亲自撰写的反映解放战争的两则新闻。

推进新课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朗读新闻,知内容1.新闻,是电视、网络的重头戏,相信同学们没少接触。

如果你是播音员,你会怎样把握这则新闻的重音、语调、情感、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①全文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某某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在把握好重音、语调、情感、节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并用横线画出导语。

明确:新闻报道了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文章题目就概括了这一事实。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某某(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研读新闻,赏细节1.同学们看过“军事访谈”栏目吗?如果你是主持人,面对观众和军事专家,就这则新闻的内容,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小组合作探究,每组选出设计最棒的,全班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 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 型
新授




知识
技能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过程
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
态度
价值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教学
重点
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
难点
学生总结消息的有关知识,集体朗读课文
(巩固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习知识)




四、探索课文
1、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简洁。
2、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那么是否可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呢?
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1-3题2、预习下一则新闻。
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形成对新闻的认识: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新闻常识的掌握。

2、文章内容的理解。

3、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4、新闻写作的学习。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划出不会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针对练习一、二的第一句话(即“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

教学过程1、导入1)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回答本单元作品的题材。

2)同学们能说出一二个古今中外的著名战例吗?3)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写的两篇新闻。

2、写作背景简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国共和谈→渡江作战3、检查预习:1)本文字词的检查重点掌握的字词: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2)练习一、二中新闻常识的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五结构。

【背诵】新闻常识的补充: 1)新闻,又称消息,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常分为( )、()、()、()四类。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2)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主要部分,( )、()、()是主要部分,必不可少;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3)新闻的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正标题必不可少。

4)正文导语前的话是电头。

(接着拿当日的报纸为例,让学生具体认识标题的种类和电头。

)5、第一则新闻的教学:1)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

找出本文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结构的主要部分:标题(正题):导语:主体:深入研讨:(方法:同组讨论,合作发言——即同组成员之间发言时可以互相补充、纠正,以尽量发挥群体的力量。

)A、为什么本新闻要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导学案生字注音芜湖(wú)击溃(kuì)鄂(è)绥靖(suí jìng)阻遏(è)阌乡(wén)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明(yù)锐不可当(dāng)荻港(dí)词语解释【不含】不包括。

【锐不可当】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业已】已经。

业,已经。

”业已”与“已经”区别在于:“业已”多用于书面语,“已经”则不限。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它与“撤退”的区别在于:“撤退”不含垮、败的意思。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它与“要隘”的区别在于:“要隘”是指险要的关口。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它与“占据”的区别在于:“占据”是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泄气】泄劲。

【督战】监督指挥作战。

【炽烈】旺盛猛烈。

【屏息凝视】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由内而外的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歼灭】消灭。

【击溃】打垮;打散。

【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

【纠正】改正。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逃窜】逃跑流窜。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关于新闻和消息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

新闻两则•课文分析1.文章导读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政府仍盘踞在江南地区,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妄图凭借长江天堑负隅顽抗。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其中后一则新闻全面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作用。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两则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

2.要点详析①新闻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新闻,又称消息。

它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文学体裁。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消息从结构上说,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并具有真实、简明、及时三大特点。

还要掌握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本消息的标题简洁、概括,“百万”点明人数,“横渡长江”则概括了战况,壮阔气势<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部分,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

它既点出了人数之多(“百万大军”),又报道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更写出了胜利之大,战绩之辉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接着,本文主体部分详细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先略写中路军渡江情况,因新华社在此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西路军写得稍详,“至发电时止”,“三分之二”,“二十三日可渡完”,“正向南扩展”,这些语言预示了战役前景。

最后谈到东路军,文笔较之前两层更为详细些。

东路军遇敌虽强,但战犯自认为很巩固的防线,却“又被我军突破了”,两者对比鲜明,“不料”二字表明我军的出其不意,“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表明我军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②准确简明的语言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凝练而具有概括性,翔实而又确凿无误,鲜明而又富于感情色彩。

如“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几个词语报道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体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

又如,“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虽只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敌我双方的精神面貌。

作为新闻,本文特别注重交代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和战况,准确及时。

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

“均是”二字既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表明材料真实,消息准确。

另一方面,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在语言中表现鲜明。

如“国民党的广大官兵……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泄气”二字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又解释了为什么敌军的抵抗“甚为微弱”。

又如在写敌人时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我军时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胜利者自信<自豪的反映。

③.释疑解难以记叙为主的“消息”中插入的议论:消息是“用事实说话”,但在其中插入适当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

如本文主体部分第二层写战况之后插入作者简要的议论(“此种情况……都很泄气”),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指战员“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方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且此段议论,是我略敌详,因为关于我军战斗力,早已是人尽皆知,而在此电文之前,新华社已播发过毛泽东写的另一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而敌军所以“都很泄气”,更深的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违背军心民心,作者正要强调这一点,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世人,国民党反动派违逆历史潮流,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

对敌方的议论,作者还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国民党官兵区别开来,这不仅体现了我党宽广的胸怀,也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人。

因此,这段议论既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又有很强的政策性,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一、粗读(圈点勾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

]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 。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

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 ||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

“该路”指西路军。

“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

]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战犯汤恩伯……不起丝毫作用”此句承接上文关于士气的分析。

接着叙述汤恩伯的错误估计和亲自督阵的活动。

“那一天”即21日,巧妙地交代了东路军突破敌阵的时间,成了对汤恩伯的绝妙讽刺。

]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既点明了东路军出击的时间,又说明了东西两路夹击的形势。

]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表明指挥准确无误,料敌如神,战绩辉煌。

]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时间交代明确,东路渡江十分神速。

]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照应上文汤恩伯对东段防线的估计,但也只是“较”中西两路所遇之敌“为顽强”而已,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官兵厌战是共同的。

]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东路军战果辉煌。

战果之一,“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战果之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战果之三,“控制江阴要塞”;战果之四,“封锁长江”;战果之五,“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