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

合集下载

浅谈豫剧中的常派唱腔

浅谈豫剧中的常派唱腔

浅谈豫剧中的常派唱腔邵安晨(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在中国电视剧行业,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差异,历史差异和传统戏曲的旋律,它们被分成许多种类的戏剧。

在各种戏剧中,根据其代表作品、演唱和表演特点分为不同流派。

在河南戏曲中,“师范派”唱法是各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格。

它拥有歌唱的声音、光明的运气和表演的独特魅力。

在表演上,有着清新、细腻的鲜明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同时,不同风格的河南戏曲演唱了玉溪的声腔、沙河的西部调和声乐的自主权。

本文主要探讨河南戏曲中的普通艺术和学校艺术,通过这种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关键词:常派艺术;流派艺术;豫剧DOI: 10.12184/wspcyycx2WSP2516-415507.20200410一、绪论(一)豫剧的概述戏曲源于民间歌舞表演,属于说唱音乐。

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河南豫剧院也被称为“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和“河南”。

它是河南省最大的剧种,在国内也倍受欢迎。

受到不同的风俗和习惯的影响,由河南梆子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区域的歌唱学校,如相符调(学校)、豫东调(学校),沙河调(学校)和豫西调(学校)。

这些歌声一起构成声乐和豫剧的主要方式,流传至今[1]。

随着戏曲艺术遗产的不断发展,在学校,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歌唱演员。

常香玉是最著名的一位豫剧演员,常香玉广泛借鉴北京戏曲、说唱艺术的精华,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和研究河南戏曲学校的优势,如沙河调、河南东调、向付调等,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如发音、优美的歌声,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为在豫剧中的音乐和语音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区域的艺术风格。

河南的京剧艺术家叫唱的洛阳和其他地方的西河南调(又称西调),开封的歌声叫东豫东调(也称为祥瑞的语气)。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戏曲专家分河南东调成祥符调、河南调、沙河调的东西,这是被业界广泛认可的[2]。

二、常派艺术(一)常香玉的简介常香玉成为豫剧艺术的起源人物的原因之一是她以独特的文化精神创造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论常香玉的唱腔艺术

论常香玉的唱腔艺术

论常香玉的唱腔艺术一、研究缘起豫剧又叫“河南讴”、“靠山吼”、“土榔戏”、“高调”、“河南梆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是对豫剧最为普遍的称呼。

上一世纪30年代,有人用“豫剧”一词指称河南所有的地方戏剧种,虽包括豫剧但并非它的专有名称。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豫剧”才成为单独指称豫剧的专有名词,同时也被普遍承认。

河南豫剧至今己有三百年的历史。

几经兴衰,豫剧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品种之一。

2006年5月20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梆子即豫剧在清代末年已流传河南大部分地域,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形成同一个剧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唱腔、表演、甚至上演剧目都具有地域特色。

逐步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地域分支: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后来因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的血缘关系较近,在曲调和音乐风格上基本相同,豫剧后来形成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艺术派系。

1980年,河南省文化局举办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风、阎立品被誉为“五大名旦”,“五大名旦”在传播过程中慢慢演变为“五大流派”。

其中尤以常香玉为代表的“常派”最为著名,被誉为“豫剧皇后”。

她以自己独特的唱腔塑造了不同的光辉艺术形象,使豫剧艺术不断繁荣和兴旺,使豫剧进入了百花争艳的新时代!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也是我国著名的优秀戏曲艺术家之一。

她的演唱艺术被人们推崇和热爱,并能在豫剧界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笔者童年也曾受其影响。

无论是她的刨腔方法还是唱腔的演口昌方法,在豫剧唱腔音乐发展史上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而且在豫剧唱腔艺术的当代命运和未来发展中更弥足珍贵。

她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豫剧唱腔的传统规律,而且善于在继承民族遗产的基础上,根据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创造性地发展豫剧的唱腔,同时又能通过吸收兄弟剧种的优秀唱腔来丰富豫剧艺术。

常香玉∶一腔清音成流派

常香玉∶一腔清音成流派
从义演捐献飞机到投身扶危济困公益事 业 ,再 到 筹 资 设 立“ 香 玉 杯 ”培 养 豫 剧 后 人 ,常 香玉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演戏先做好人的 艺德,滋养着一代代梨园后辈。
2003 年 12 月 23 日,身患癌症的常香玉正在 北京住院。当得知奥运场馆建设工地上有一场 专门慰问河南农民工的演出时,她拔掉输液管, 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舞台,不顾身体虚弱,清唱 了一段《柳河湾》,以舞台生涯的绝唱践行了“戏 比天大”的人生准则。
在常香玉 82 年的人生岁月里,不仅给全国 观众留下了“红白花”(《红娘》《白蛇传》《花木 兰》)等豫剧“常派”经典之作,还以在抗美援朝时 期“捐飞机”的义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爱国艺人 的典范。

常香玉正在演出。

玉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唱方法,在豫剧唱腔音乐 发展史上都做出了特殊贡献,发挥着承前启后 的 特 殊 作 用 —— 她 敏 锐 地 洞 察 到 豫 西 调 唱 腔 的 不 足 ,大 胆 地 冲 破 门 户 之 见 ,吸 收 豫 东 调 等 流 派 的 素 材 和 技 法 ,并 成 功 地 创 制 出 了 诸 如
任长霞敢爱敢恨,她爱人民爱的深沉,她恨损 害人民利益的黑恶势力恨的彻骨,她的这种爱不仅 感动了登封、感动了郑州、河南,也感动了全中国。
“感动中国”这样评价她:她是中原大地上 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 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 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 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 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成 流 派
任 长 霞

□本报记者 左丽慧
1952 年<<<
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率剧社各 地 巡 回 演 出 ,以 演 出 收 入 捐 献“ 香 玉 剧 社 号 ”战 斗 机 一 架 ,至 今 还 在 中 国 航 空 博物馆展出。

论豫剧《常香玉》的舞台叙事

论豫剧《常香玉》的舞台叙事
弥留之 际病榻 前的 回忆 开始 , 向观众讲 述 了她人 生 中
的几个 重要 片段 : 少小学戏被 逐 出门 , 情定 宪章 , 酒泉


叙 事主 体的 始终在 场
斗霸, 义捐 飞机 , 前线慰 问, 文革 中农场改造 , 人生尽头
的完美谢 幕 。回叙 式的叙事结 构 , 该剧 呈现 出包容 使
后顺序进行 的。《 常香 玉》 一剧的故事时间长达 8 年 , 1
即从 “ 公元 13 年 到公元 2 0 93 0 4年” 而它的舞 台表 演 ; 时间却 只有两个小时。要 在短短 两个小时内表演这 么
长的故 事 , 只有靠叙事 时间的灵活调 度和叙事 策略 的
巧妙运 用 了。剧 作者杨林通过精 心的构思 , 最终 选择 了通 过人物 弥 留之 际心 灵絮语 的方 式来展 开整 个戏
了老年 常香 玉这 一叙 事主体 , 让她和青年 常香玉一起
完成整个故事的精彩讲述 。叙事主体是叙 事活动 中主
观 因素的 承担 者 , 小说 不 同 , 与 戏剧 的叙 事主体 往往
以“ 隐含 的剧作 者” 身份 向观 众讲述 舞 台上诸 多无 的
关键 词 : 常香 玉
舞 台叙事
叙述 主体
事 学方 面 同样 具有其独特 的价 值和意 义 , 本文通过 剖
析该剧在舞 台叙 事方 面所采 用的策略和 手段 , 来探 究
叙事得 以顺利进行 的原 因。与小说 的线性叙 事不 同,
戏 剧 是 舞 台 的 艺术 , 它 所 要 进 行 的 是 立 体 的 舞 台叙
事。笔者认为该剧的舞 台叙 事主要是 通过叙 事主体 的
的 剧 目” 奖。该 剧 以人 物 心灵 絮 语 的 方式 , 现 了豫 剧 再

从豫剧《花木兰》浅析常香玉对豫剧的贡献

从豫剧《花木兰》浅析常香玉对豫剧的贡献

从豫剧《花木兰》浅析常香玉对豫剧的贡献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尤其是她的唱腔艺术被人们倍加推崇和热爱,在豫剧界中独树一帜、自成“常派”。

本文以豫剧《花木兰》为例,分析了她在豫剧表演艺术方面的贡献。

标签:豫剧;《花木兰》;常香玉;贡献;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地方戏的一种。

建国之前,“河南梆子”是豫剧普称。

上世纪30年代,“豫剧”一词指河南所有的地方戏剧种,到了上世纪50年代,“豫剧”才成为单独指称豫剧的专有名词。

河南豫剧发展至今,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兴衰,己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品种之一。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唱腔、表演、甚至演出剧目都各有地域特色,逐渐形成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派系。

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她不仅是位杰出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豫剧唱腔创作者。

常香玉在刻画人物方面善于博采众长,从不拘泥于固有程式的局限,常常吸收、融汇河南本地区的剧种或曲调在唱腔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只要是剧情人物需要的,群众喜爱的,她都大胆使用。

在继承豫西调的基础上,冲破了门户之见,顶住保守势力的压力,敢于在她原在的豫西调这一流派中吸收豫东调等流派的素材和技法,并成功地创出了诸如《白蛇传》、《红娘》、《花木兰》等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唱腔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强的优秀剧目,把豫剧唱腔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豫剧《花木兰》创作背景豫剧《花木兰》剧情源于北朝乐府的民歌《木兰辞》,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讲述了我国北朝时,女英雄花木兰乔扮男装,为谋求和平幸福生活,抵御外患而替父从军。

她驰骋疆场,英勇善战,在征战中屡建奇功,功成名就之后,她不贪富贵,不谋官禄而返乡奉亲,最后胜仗归来并恢复女儿身的故事。

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长期在我国民间流传,家喻户晓,花木兰这个名字也一直被我国历代人民传颂和敬仰,并引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常香玉—:“戏比天大”

常香玉—:“戏比天大”

案例2:常香玉—:“戏比天大”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九岁学艺,十几岁登台,直到古稀之年仍活跃在舞台上,留下了许多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常香玉终生现身豫剧事业,勤学苦练,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常派艺术。

他把观众当作艺术工作者的艺术父母,认为自己的天职就是把最好的艺术奉献给人民。

他的足迹遍及工厂,农村,军营,学校,为普通劳动者献上一台台精彩的演出,赢得了人民的喜爱,他为人民而唱,为百姓而唱歌让观众们获得享受的是她最大的心愿。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领导劝她改换相对安全的日子再去演出,他说:“戏比天大,那么多志愿军都等着呢,他们不怕,我也不怕!”
又一次,他准备去一家工厂慰问演出时,不巧遇到暴风雨,有人建议先不要去了,她却斩钉截铁的说:“戏比天大,就是下刀子也要去!”还有一次,她突然生病了,人们劝她停演一场,她执意不肯,说:“那么多人跑那么远的路,就是冲我来的,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戏比天大。


答:诗人王怀深情的写下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就是没有声响;有的人死了,却还在歌唱。

”人们欣赏这位“豫剧皇后”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为她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形象所倾倒,更为她的“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舞台上的精神

舞台上的精神

得好好歇 歇。于 是她去了菜市场,买了一些 青菜、豆 芽、茄子、粉条,还有人 造肉( 即腐 竹,因味道与 肉
相似) 。等到她 回到家,发现他还 没有到家。她想:他
跑哪去了 ?是不是又加班? 正想着,他 回来了,提 着 一篮子青 菜、豆芽、茄子、粉条 和人造肉。他气喘 吁
吁地说:我觉得 你忙,就去买菜,没想到……两人 各
众所周知,常香玉是有名的豫剧艺术家,对豫剧 的发展创新有着重大贡献,她与她培养的小孙女更是 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但为什么要收回自己一手培养 的小孙女的艺名呢,又是为什么她的这一举动在自己 去世一年后才被公开披露呢?
听专业人士说常香玉当初给孙女陈百玲起艺名为 小 香玉,是希 望她把常派 豫剧表演 艺术继承 和发展 下 去,并永远站 在自己的舞 台上,将自 己的那片炽 热 之火为艺术 而燃烧。没 想到,小香玉 的举动渐渐 背 离 了老 太 太的 期 望: 祖 母希 望 孙女 常 演《 白蛇
过了几年 ,女儿长大了,他和她也 步入中年。 他有点烟 瘾,一天不抽几 支就会浑身不舒服 。他 每月把工资如数交给她保管,平时不足百元的奖金自 己 便当做零花。他抽烟总 抽 4元一包 的,人家 问他怎 么 不买好点的烟,他说他 就习惯这个味。 为了抽烟 的事,她和他不 知道吵了多少回,她曾 经 把他的烟烧过、扔过,甚至丢到云 龙湖里,但他仍 照 抽不误。她平时总骂他:你看看你 ,家里用 钱这么
么涂哇,哪一瓶 可都不便宜,接近一百块钱 呢,都 能
买好几只 鸡了,你和我啊,一点也不交心。她很不 耐 烦地说:爱美之心人 皆有之,我 这出去也不是给你 长
面子吗。不过她说归 说,以后她 去买护肤品的次数 明
显地少了。 有一天,她下了班,刚要回家,突然想到这星 期
的菜还没 买。她想:算了,我去买吧,他忙了一天,

谈常香玉在豫剧唱腔和演唱方法上的创新

谈常香玉在豫剧唱腔和演唱方法上的创新

腔创作之中。例如 《 花木兰 》中 “ 自 那日 才 改 扮乔装男 子” 唱段 里用 的河 南 曲剧 的音 调 ;《 白蛇传 ・断桥 》中 “ 恨上来 骂法海不 如禽兽 ”唱段里用 的河北 梆子的音调 ; 《 拷 红 》中 “ 尊姑娘稳坐在绣楼 以上”唱段里用 的京韵大鼓 的音 调 ; 《 李双双 》中 “ 我盼你 早 回来同叙家常”唱段里用的歌曲五哥放羊 的音调 ; 豫剧清唱 《 攻关 》中用的劳动号子
二 、常香玉 对豫剧 唱腔 的拓展
常香玉结合 自己的个性 和特点 , 对前辈 们 的唱腔艺术进行全面继承和融会贯通 , 是 在 此基础上 的高格调追 求一一 赋予 豫剧传 统唱腔 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 戏 曲音乐是 世界音 乐史上 极为 特殊 的 音 乐现象 ,既有严谨 的结构 方法和 表现体 制, 也有独特的美学原则 和基本特征 , 其 中, 继承与发展就是一例 ,它既是创作原则 , 又 是创作规律。毫不夸大的讲 ,戏曲音乐创作 的成败 , 无一不与它有直接关系 。 没有继 承, 就会失去观众 , 像无源之水 ; 没有发展 , 必 然脱离时代 , 像静止的的文物 。只有恰 当的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使戏曲音乐健康 的 发展 。常香玉正是在这种明确的思想 指导下 从事豫剧唱腔创作 的。 仔细分析常香 玉创制 的唱腔 ,会发现不仅韵味纯正、风格鲜 明、 形象 突出,而且素材丰富、手法独特 、唱调 新颖 。 她所以能够把各种不同素材和技法兼 收并蓄 、有机融合 、为我所用 、 自出机杼 。 也在于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俯 瞰事物 , 洞 察 问题 。例如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流派 。 虽 然弦法 、调式、唱法 、表演等都各具特色 , 也都拥有各 自的观众 , 但 由于 门户之见 , 各 据一方互不往来 , 这就必然会给他们 的艺术 创造带来一定 的局限 , 特别是在唱腔的表现 力上更为明显——深沉 、浑厚 、悲壮 、缠绵 有余 ,而激昂、粗犷、挺拔 、明朗பைடு நூலகம்足 ; 豫 东调则是高亢、奔放、挺拔 、粗犷有余 , 而 深沉 、浑厚、悲壮、缠绵不足 。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 ,豫西调虽然在表现战争 的疮痍 , 人 民的疾苦等方 面较能适应 , 但在表现人 民 群众 的欢乐 情绪和 反抗精 神等方 面却显得

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

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

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作者:完颜亮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2年第6期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德艺双馨,戏比天大是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的一生追求。

她为人们留下了戏比天大的艺术信念,留下了爱国家、爱人民的崇高风范,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一生,光彩照人,堪为世范。

完颜亮严父教戏1923年9月15日,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一个姓张的人家所住的窑洞里,诞生了一个女孩儿。

父亲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张妙玲。

她的父亲张福仙是唱豫剧的,张妙玲自然受到影响,从小就喜欢豫剧。

张妙玲长到9岁时,按当地风俗,应该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了。

可是,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去。

她抱着父亲的大腿,哭着说,只要不让我去,我干什么都行。

父亲见此情形,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孩子嘛,就跟着我,我教她学戏。

学成了,她有碗饭吃。

1932年,9岁的张妙玲开始随父亲学戏。

在旧中国,唱戏的艺人被视为“下九流”,被人瞧不起。

董沟的人们听说张福仙自己唱戏,还让他女儿学戏,都在背后指指点点。

要面子的张福仙在家乡待不下去了,一咬牙,干脆卖了家里的土窑,带着妻儿,一家四口前往密县,投奔一‘个朋友办的豫剧戏班。

在戏班,张福仙白天照料演出等杂务,闲下来就教女儿学戏。

张妙玲小小年纪就随父住在戏班里,每天听着豫剧吃饭,听着豫剧睡觉,白天还要跟父亲学唱戏,可以说是“浸泡”在豫剧里了。

张家人虽然走了,但族人仍然觉得张家一门出了“戏子”,是十分丢人的事。

张家族长托人捎信给张福仙,告诉他,不准他学戏的女儿姓张,死后也不准她进张家祖坟。

张福仙也很犟,不姓张就不姓!正好,当时他和—个叫常老大的结拜为把兄弟,就让张妙玲拜常老大为义父,改姓为常。

常老大对常香玉就如同自己的女儿一样,在自己吃饭有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为了给义女增加营养,他经常用仅有的一点钱买来面和肉,做烧饼夹肉给她吃。

常老大演豫剧,以扮演项羽出名,自己一生都崇拜项羽,便给自己的义女取名为“常项羽”。

读 豫剧 心得体会5(优)

读 豫剧 心得体会5(优)

读豫剧心得体会河南素有“中州”,“中原”之称,戏曲具有起源早,种类多,受众广,影响大的特点。

豫剧作为河南的第一大剧种,也是中国戏曲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影响除了本地,还传播到邻里各省及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西藏,台湾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唱遍了大江南北。

“梨园春”的推出也使豫剧走向了世界,为海外朋友所喜爱。

常听说豫剧大师—常香玉。

但是对他的了解是少之又少,今天在这本音乐鉴赏书中看到了对常香玉的详细介绍,就此在这里记录一下常香玉大师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常香玉9岁随父亲张福仙学戏,10岁登台,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

常香玉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独创了富有特色的“常派”唱腔风格。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任务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五世请缨》《断桥》《红灯记》等。

记得大学时期学过的一首《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曲子,就是选自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选段。

这首曲子写的是南北朝时边关战事起,花弧军贴有名,木兰缘于父亲年迈,弟弟年幼,无法抵御外寇,便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花木兰的一个唱段,描述在奔赴战场的途中,为了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增强斗志,木兰以洒脱的男子汉气魄,激情而又客观地对战进行了说理。

豫剧是河南梆子的简称,又曾叫做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在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定型于清嘉,道年间,20世纪20年代后得到了迅猛发展,分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支派,涌出了一批女旦角,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并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流派。

另外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

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价值研究

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价值研究

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价值研究作者:雷秀莲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0期【摘要】豫剧是我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是在早期的河南梆子基础上传承、创新而来。

唱腔大气、吐字清晰,韵律抑扬有度,广受人们喜爱。

豫剧表演艺术家有许多,常香玉是其中代表之一,其唱腔字正腔圆、运气自然,整体表演细腻大方,清新刚健,具有极强的艺术表演价值,实现了我国豫剧表演的创新与发展。

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价值【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我国的豫剧表演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风格各异、韵味悠长,广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地方一大剧种,豫剧在不断发展、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表演形式和内容韵味上均得到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豫剧唱腔具有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和生动活泼的特点,能够充分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艺术性浓厚,在国内外认可度和受欢迎度极高。

常香玉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由于其在豫剧表演中运气酣畅、格调清晰,能够在演唱中做到以情带声、以声绘情,表演风格细腻大方、人物性格鲜明,丰富了我国豫剧表演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创新价值。

一、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分析(一)音乐性笑声豫剧表演中涉及的内容和题材较多,但是在唱腔中大多是带着哭腔的,带有笑声的唱腔反而比较少,但是常香玉在豫剧演唱中却带有较多富有音乐性的唱腔,较多的音乐性语言中带有笑声。

常香玉能够在豫剧表演中对戏剧人物进行角色分析,根据人物角色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进行形象刻画,并能够在唱腔中大胆应用较多的生活化笑声。

例如在豫剧《拷红》中有一个唱段的内容是“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里面有一句“张先生的疾病不轻”,在念到“轻”字时有笑声带出[1]。

这句唱腔前的“我就说呀”,“呀”字后常香玉作了几小节停顿,用原本宽宏的唱腔带出笑声,体现了红娘性格的活泼与顽皮,巧妙地刻画出了红娘的刻意说谎,突出人物形象。

中国豫剧常派艺术传承发展

中国豫剧常派艺术传承发展

浅谈中国豫剧常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摘要:由中国豫剧一代宗师、爱国艺人、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先生所创立的常派艺术是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河南地方土戏——豫剧,从露天高台走向现代剧场、从粗野原始走向完善成熟、从地方走向全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里程碑。

常派艺术是中国豫剧宝臧内的一颗熠熠生辉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研究价值。

作为中国豫剧常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我觉得自己更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稀世的、珍贵的艺术财富给传承发展下去,让常派艺术在新的时代以新的舞台呈现样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来喜欢、来学习、来模仿,为中国豫剧艺术的再度繁荣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与贡献!关键词:新郑市豫剧团;豫剧;常派艺术;现状中图分类号:i23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29-02一、常派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危机常香玉大师在从艺的几十年间,演出过的剧目大约有二三百部,其中经过加工整理、或改编、或新创的优秀剧目有:《拷红》、《断桥》、《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三哭殿》、《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玉虎坠》以及现代戏《朝阳沟》、《人欢马叫》、《柳河湾》、《红灯记》,等等。

常香玉大师是一个艺术全才,可谓豫剧全旦演员,兼能演生,且文武兼备,不但擅演古典戏,而且还能演现代戏;常香玉大师天生一副好嗓子,音域宽广,高、中、低音上下贯通流畅自然,音质明亮纯净,音色丰富多彩,以真假混合声科学发声,其唱腔将高亢激昂、奔放流畅、激越豪迈的豫剧声腔中的刚性特点与清新自然、委婉细腻、低回哀怨、抒情优美的豫剧声腔中的柔性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极富变化,极具美感,极有个性。

常派艺术最爱运用声腔来刻画塑造剧种角色的艺术形象,声腔的形象感特别强,并且是每一个角色一种声腔特质,绝不一样,但是总的感觉又都是常派唱腔;常派艺术的表演特点是善于运用程式化的表演技巧配合声腔艺术来完成舞台表现,既给观众以大气规矩的形式美,又给观众带来了生动亲切、真实质朴的视觉感染力。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艺术的贡献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艺术的贡献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艺术的贡献■石永见/西平县豫剧团摘 要:常香玉作为豫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她勇于打破固有的豫剧表演形式,有意识地结合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演唱艺术,能够打通旦角、生角的界限,善于灵活运用不同唱腔,深入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格本质,根据人物特点进行大胆创新,为豫剧声腔艺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常香玉还将豫剧表演经验进行理论化总结,提炼唱腔和表演经验,指导演员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等,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常香玉 唱腔艺术 豫剧创新豫剧是受众群体最为广泛的地方戏剧,它依托于中州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今日受众最为广泛的地方戏剧。

早期豫剧依托于不同地域文化形成了几大地域流派。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流动加剧,文化交流增多,打破了地域限制,豫剧逐渐形成了以女角为中心的豫剧流派。

不同地域的豫剧流派,打破门户之见,彼此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不断丰富自己的唱腔,为豫剧演艺事业百花齐放时期的到来做出重要贡献。

其中作为六大名旦之一的常香玉,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嗓音优势,学习各种豫剧流派的演唱特点,融汇贯通,形成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

建国后,常香玉根据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提高,为我国戏剧理论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常香玉能够打通旦角、生角的界限,灵活运用生角的唱法。

豫剧唱腔具有多样性,不同行当、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都存在不同的唱腔。

例如小生和老生在声音塑造方面有明显不同,老生的唱腔一般是演员本身的真声,而小生唱腔一般是用假声演唱,而旦角、生角的的差异更大。

随着豫剧各流派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豫剧演唱的音域得到扩展,但同时也导致演唱时真、假声衔接不顺畅,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破音”“打嗝”等现象。

为解决这一艺术表演过程中的难题,部分演员潜心探索,探求将“大本腔”与“二本腔”相结合,即真假声自然过渡的“真假声结合唱法”。

谈常香玉豫剧作品中音色的创新表现

谈常香玉豫剧作品中音色的创新表现


个 丫鬟 的音 色和公 主的音 色表 现也 绝对 不一样 。只有这样 ,中国人闭着眼睛也能听 出角 色来 。中国人 甚至认为 :一部角色不够 鲜 明的戏 ,就不是一部完美的大戏。所 以 , 在表现欢乐的情绪时 , 声音 就必须 有光 彩 , 流 畅而轻巧 。声音位置相对要高 ,喉咙的空 间不必过大 , 气息要均匀而流畅 ,过多的气 息会影响灵敏度和明快的声音色彩 。在表 现 爱情时 , 声 音则要柔和 、抒情 、流畅。声音 不能过分结实 , 过分明亮 , 半声才 可以表 现 出缠绵的意境。 如果表 现比较高贵的气质时 , 就要注意 声音圆润和气 息的稳定沉着 , 声音位置要尽 可能统一 , 音色也不能太尖亮 ; 表现 比较朴 素、亲切 的情感时 ,就需要气息柔和平 静 , 声音不 能有过多的颤音 , 也不能加任何装饰 性滑音 ,否则会有浮躁不 安之感 。 表现愤怒 、 仇 恨、严厉 的情绪 时,声音 可 以相对粗糙而坚硬 , 爆发性强 ,七夕要坚 实 ,不能漏气 ; 表现雄壮威武的气概时 ,一 定要声音挺拔 ,咽璧保持相对强 的紧张度 , 不能松松垮垮 , 要让声音 “ 竖”起来 ; 表 现 神秘 、恐怖 、阴暗的气氛 时 , 声音不能亮 , 喉咙空间要大些 , 可有 意掺人一些 沙哑而 空 洞的声音效果。 常香玉在豫剧表演 中音色 的创新表现 , 极大地丰富了豫剧表演艺术的形象性 、 生 动 性、多样性 、色彩性和创造性 。她通过运用 音 色的化妆技巧 ,能够 在一 出戏里 。 甚至一 段 唱腔 里塑造 出几个不同性别、不同行当 、 不 同性 格的艺术 形象 。下面 以豫 剧 《 花 木 兰》 、 《 拷红 》和 《 断桥 》为例 ,分析常香玉 在豫剧表演 中音色的创新表现 。 二 、常香玉在 豫剧 《 花木 兰 》中的音 色 创新 表现 常香玉是我 国著名 的豫剧表演艺术家 , 她对豫 剧 唱腔 音色 的传 承与创新 中起 着 积 极 的作用 ,我们从豫剧 《 花 木兰 》中 《 女子 们 哪一点不; / l J I , 男 》的唱段中可以感悟到 : 她 以多变 的音色 , 成功地演绎 了各种栩栩如 生 的人 物形象 ,使之豫 剧艺 术形 象经 久不

爱国艺人常香玉读后感

爱国艺人常香玉读后感

爱国艺人常香玉读后感说起常香玉,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当了解了她的事迹,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容。

常香玉,这位从旧中国走来的豫剧大师,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

读完关于她的事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常香玉所经历的困难是我们如今难以想象的。

她从小就对豫剧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爱,然而,学艺的道路却充满了坎坷。

家庭的贫困,社会的动荡,都没有阻挡住她追求艺术的脚步。

她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努力,硬是在豫剧的舞台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但常香玉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她在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她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在抗美援朝时期,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常香玉得知前线志愿军物资匮乏,尤其是飞机短缺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决定通过义演为国家捐赠一架飞机。

这个决定在当时简直是惊天动地。

要知道,那时候一架飞机的价值是巨大的,对于一个艺人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常香玉没有退缩,她带着她的剧团,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义演之路。

每一场演出,她都全情投入,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现给观众。

哪怕是身体不适,哪怕是疲惫不堪,她都咬牙坚持。

我仿佛能看到,在那简陋的舞台上,常香玉身着华丽的戏服,唱念做打,一丝不苟。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那是为了国家,为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坚定。

她的声音,时而婉转悠扬,时而高亢激昂,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台下的观众,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被她的爱国情怀所感动,纷纷慷慨解囊。

在义演的过程中,常香玉和她的剧团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有时候,场地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像样的舞台;有时候,天气恶劣,影响演出;还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人的刁难和阻挠。

但这些都没有让他们放弃。

常香玉亲自参与每一个环节,从节目的安排,到演员的调度,再到与各地的沟通协调,她都亲力亲为。

她不仅要保证演出的质量,还要操心剧团成员的生活和安全。

我能想象到她那忙碌的身影,那紧锁的眉头,以及在解决一个个难题后的欣慰笑容。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常香玉终于实现了她的目标,为国家捐赠了一架飞机。

读常香玉的观后感

读常香玉的观后感

读常香玉的观后感常香玉,一个名字,一段传奇。

在观看了这位伟大的豫剧艺术家的表演后,我深受震撼。

她的舞台生涯,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辛勤付出和才华横溢的展现,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印记。

常香玉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充满中原文化气息的地方。

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这里孕育出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和杰出人才。

常香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将豫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她的表演风格独特,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

每一次听到她的唱腔,都能感受到那股浓郁的中原韵味,仿佛是历史的长河在耳边低语。

而她的表演更是细腻入微,无论是角色的内心世界还是外在动作,她都能精准地把握,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是从剧本中走出来的一样。

除了技艺高超,常香玉的品德也是让人敬仰。

她的一生都致力于豫剧事业,为了推广豫剧,她不辞辛劳地巡回演出,走遍了全国。

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她也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观众的承诺。

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让人为之动容。

常香玉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是在舞台上。

她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等职务,为豫剧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豫剧演员,使得豫剧的火种得以延续。

她还是一位优秀的代表和活动家。

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她用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政治敏感度,为人民发声,为国家献策。

常香玉虽然已经离世,但她的艺术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她的一生是对豫剧的最好诠释,也是对艺术的最高追求。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有的品质:才华横溢、品德高尚、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观后深感,常香玉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她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豫剧的壮丽篇章,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致敬,也为她的艺术和精神永远点赞!。

常香玉简介

常香玉简介
常香玉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常香玉的生平与演艺经历
常香玉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常香玉13岁时开始登台演出
• 她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学习豫剧表演 • 她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天赋,很快成为了戏班子的主角
常香玉于1923年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市
• 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 • 她的家庭环境相对富裕,使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常香玉的家庭成员与亲属
常香玉的丈夫陈宪章是一位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
• 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致力于豫剧事业的发展,成为了戏曲界的佳话 • 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亲属也受到了常香玉的影响,对豫剧事业充满了热爱
常香玉的家庭成员包括她的丈夫、儿子和女儿
• 她的家庭成员对她的事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 他们的家庭生活充满了和谐和幸福
常香玉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
常香玉的兴趣爱好包括读书、写字和画画
• 她热爱文化,喜欢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 她的字写得很好,画画也有一定的造诣
常香玉的个性特点是非常执着和敬业
• 她对豫剧事业充满了热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 演出 • 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艺术严谨细致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4
常香玉的个人生活与家庭
常香玉的婚姻与生活
常香玉与丈夫陈宪章结婚后,共同度过了幸福的时光
• 他们的婚姻生活美满,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 他们共同为豫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了戏曲界的楷模
常香玉在晚年时,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 她坚持为观众演出,传播豫剧文化 • 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五大名旦对豫剧的贡献

五大名旦对豫剧的贡献

五⼤名旦对豫剧的贡献五⼤名旦对豫剧的贡献(转⾃:⾹⽟论坛)左起依次为阎⽴品先⽣,崔兰⽥先⽣,常⾹⽟先⽣,陈素真先⽣,马⾦凤先⽣常⾹⽟:对豫剧的最⼤贡献就是在唱腔上的⾰新。

她根据任务的剧情不同,从传统豫剧的各流派中汲取养分,在豫西调中融合了豫东,沙河,祥符等流派的精华,更借鉴了曲剧,越调,河北梆⼦等的某些东西,使唱腔真正做到了为⼈物为剧情服务。

陈素真:对豫剧的最⼤贡献是对表演的推崇,最做⼯戏的改⾰。

陈⽼在嗓⼦倒了之后,把主要精⼒放在了表演和做⼯戏⽅⾯,如《三拂袖》的双枪⼑花,《梵王宫》的甩辫,穿⾐,扇⼦功,《宇宙锋》中的⽔袖等;同时她还对豫剧的化妆和着装也进⾏了改⾰,从⽽⼤⼤曾强了豫剧的综合舞台美感。

崔兰⽥:为豫剧创造了悲剧美,让哭在戏曲中成了⼀门艺术。

崔⽼的嗓⾳按现在的声乐来讲,应该接近并不多见的⼥中⾳,应该说是天赋其⼈,她根据⾃⼰的条件和豫剧的⼀些特点,从中找到适合⾃⼰的戏路,为戏曲谱写了悲剧美的精彩华章。

马⾦凤:对豫剧的最⼤贡献是为豫剧创造了“帅旦”的这个⾏当。

马⽼为了在《穆桂英挂帅》中演好穆桂英,吸取了豫剧个⾏当中的营养,塑造了⼀个全新的⼈物形象,这就是帅旦。

同时马⽼的戏易学易记易唱,⼤⼤普及了豫剧在观众中的流⾏。

阎⽴品:为豫剧拓宽了闺门旦⾏当的戏路。

阎⽼所塑造的⼈物可以⽤这⼏句话说:“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情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集真情美,⾃然美,含蓄美,细腻美于⼀⾝,从⽽使豫剧的闺门旦达到了美学及⾄。

------------------------------------------------------------------我的⼏句话: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是相当客观的,说明了五⼤名旦在我们豫剧史上的重要地位,这⼏天我⼀直在看⽼⼈家们能保留下来的珍贵的影像资料,我⾮常的感动,因为⽼⼈家们的舞台艺术,真的是⼀座取之不尽的宝库,真的很宝贵!。

分析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及其作品《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

分析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及其作品《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

分析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及其作品《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

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常香玉是著名的豫剧名家,1921年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幼年家贫,家里有八口人但只有半亩地,常香玉到了九岁的时候,开始跟豫剧演员的父亲张凤先学艺,不久后又进入了科班学艺。

半年后常香玉出了戏班,开始跟父亲到处搭班演戏,在军阀林立、土匪横行的年代,这些戏曲演员的日子很不好过,常香玉从小就受尽了苦楚。

常香玉比较早地打破了这一传统框框,把长于表现昂扬情绪的豫东调和长于表现深沉情绪的豫西调粹合在一起使用。

后来,她又把豫剧里的(二八板〕和〔流水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长于叙事和抒情的(二八流水混合板〕,这样就大大扩展了豫剧唱腔的表现能力。

解放以后,常香玉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了,对豫剧唱腔的革新也就更加大胆了。

她在几十年中创造的许多优秀的、丰富多彩的唱腔,对丰富和发展豫剧旦角的唱腔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花木兰》中的虚实相生,即是借助实际的情境激发出无限想象的空间,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效果。

例如:在木兰建功立业之后,贺元帅想将他的小女许配给木兰,于是向木兰提亲,然后木兰用“巧计”哄走了贺元帅,这是对实景的描写;接下来,木兰就想着她将要回家与父母重聚的喜悦场景,想着弟弟忙着为自己“宰猪羊”,想着姐姐和过去一样漂亮,然后“开我的东阁门,坐我的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这些是虚景的描写。

该选段的念白虚实结合,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即将回到家乡的无限喜悦与憧憬之情。

所以,豫剧《花木兰》通过文学意境的展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家”文化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尚明利(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豫剧表演风格独具特色,韵味悠长,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受大众的喜爱,豫剧作为人口最多省份的大剧种,受众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的表演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以梨园春栏目为代表,豫剧在国内外的认可度、参与度极高,在当今戏曲艺术总体走衰的大背景下常派艺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笔者将分别从:豫剧发展研究、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分析、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价值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豫剧发展研究豫剧仅次于京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豫剧受众群体广泛,文化底蕴深厚,但其发展前景不明朗。

豫剧发源地为河南省,对人物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以韵味醇美、铿锵有力、接地气为主要特点。

国务院在2006年5月20日将豫剧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不论从剧团分布、剧团数量还是演出场次等方面都是全国之最。

豫剧作为我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集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表演为一体,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其综合性体现在唱念做打。

唱指的是唱腔,每一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行当或者不同的人物上都存在不同的唱腔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同唱腔流派。

例如老旦一般都会用本嗓开腔,在“唱”中要体现出女性的迂回和悠扬婉转的韵味,再比如小生和老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两者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唱腔形式,老生的唱腔多表现的较为厚重,一般是用真声进行演绎,主要体现艺术形象的沉稳和庄重的人物性格,而小生则是用假声进行演绎,发声较细,体现人物细腻的一面。

念为念白,做指做功,打是武打动作。

虚拟性主要表现在舞台空间与时间的处理方面,另外还表现在对演员生活动作的模拟上,例如船行马步、刮风下雨、穿针引线。

虚拟性是一种美的创造,主要追求神似,是传统美学思想的产物。

念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主要是以民间的多样方言为表现基础,也就是最接近生活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被称为“散白”;另一种主要是指具有韵律特征的“韵白”。

这两种形式都需要通过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加工淬炼并配以音乐性和节奏感。

豫剧演唱在技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男女分腔不够、演唱形式单一、音乐复杂不易传播等方面,豫剧很多作品都是男女同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男声唱腔,无法将其控制在最佳音域,另外许多豫剧作品会采用偏高的音作为常用音,虽然也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但为豫剧的演唱与传播无形中带来巨大障碍。

另外豫剧作品演唱以大段唱词为主,在演唱形式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当今社会观众会感到无趣,难以激发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对豫剧表演艺术加以创新便显得十分重要。

二、常香玉表演艺术创新分析(一)音乐性笑声。

豫剧表演涉及的题材较多,内容广泛,但豫剧唱腔大部分带有哭腔,然而常香玉在表演中音乐性唱腔十分丰富,其中音乐性笑声较多。

在豫剧表演中常香玉通过深入分析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经历来刻画人物形象,并将生活化笑声合理运用其中。

豫剧《拷红》中唱道:“张先生的疾病不轻”,常香玉念到“轻”字时发出了笑声,在前一句“我就说呀”,唱到“呀”字时常香玉稍作停顿,并带出笑声,这些细节的处理无一不体现出红娘顽皮的个性,对人物形象的构建起到一定作用。

(二)“生”角唱法的灵活运用。

人物形象的刻画在豫剧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提高艺术表演的生动性,在豫剧表演中常香玉常常会采用“生”角唱法,不仅将人物特点突出,同时提高了演唱的表现力与张力,这也是常香玉的主要表演风格之一。

在《花木兰》中,常香玉未采取传统表演形式,将生角与旦角表演界限打破,对不同艺术形象进行塑造。

花木兰在替父从军前为女子,从军后为女扮男装,换言之,在《花木兰》表演中出征前应采用旦角的唱法,出征后应将武生形象突出,利用生角唱法来表现。

(三)唱腔意境。

在豫剧表演中应灵活应用唱腔旋律,三句腔作为常香玉常用的唱腔,由三个小分句构成,对人物形象与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致。

以豫剧《拷红》为例,唱“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时,常香玉采用了慢速前进的三句腔,音程跳跃幅度大,使整个表演更具张力。

在豫剧表演中采取意境不同的唱腔对音量合理控制,充分表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常香玉在豫剧表演中能合理把握人物性格,灵活运用不同意境唱腔,丰富了豫剧表演内容。

【摘 要】常香玉作为河南豫剧常派表演艺术的创始人,其舞台表演具有表演细腻、字正腔圆、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等特点,演唱风格独具特色。

常香玉对豫剧的创新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广和普及作用。

【关键词】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研究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033-02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常派戏曲文化品牌打造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B401。

作者简介:尚明利(1979-),女,硕士研究生,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下接第35页)奏衔接。

如下例《二度梅·失钗相会》:该例即采用随腔性伴奏手法,伴奏旋律基本是对唱腔旋律的重复;“在”“妹”等字的唱腔末音处,采用加花变奏填补和丰满唱腔。

主奏乐器徽胡采用变化节奏、填充音符等手法来丰富唱腔,如唱腔“重”是二分音符,徽胡则奏出两个四分音符的la音予以烘托。

(二)变化性对腔对腔伴奏即通过节奏音型的变化和旋律音调的加花,与唱腔形成对比,表现为“以简伴繁”或“以繁伴简”。

另有则是伴奏与唱腔之间的非同音对比关系,其中一种是伴奏音调与唱腔旋律所构成的“和音”(非相同音程)性对比关系,常出现二度、三度、五度、六度等,大量穿插于唱腔旋律骨干音的前后,起到修饰、烘衬和润泽的艺术效果。

另一种是各伴奏乐器之间所构成的“和音”性对比关系,及其与唱腔所构成的间接性的对比关系。

节奏与旋律加花变化形式,如上例中的月琴声部,即采用一种固定性的十六分和八分节奏音型,从而与唱腔形成“以繁伴简”的关系。

婺剧徽戏托腔伴奏音乐中的随腔伴奏,多是对唱腔旋律和节奏音型的重复与模仿,或在个别之处体现出适当变化,两者形成重复性的平行关系。

对腔伴奏虽以唱腔旋律的骨干音为基础,却表现出很大的自由性,尤其是各旋律性乐器之间或与唱腔之间形成的复杂“和音”关系,呈现“你疏我密、你密我疏、你简我繁、你繁我简”的对比性互动关系。

三、结论过门音乐与托腔音乐是婺剧徽戏唱腔伴奏音乐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与唱腔形成了不同的唱伴关系:过门音乐与唱腔旋律形成横向衔接式的呼应关系,表现为一种横向的、线性的、衔接式的、交替式的关系,对唱腔具有提示调高、规范用板、连接唱腔、激发演员情绪和完整唱腔结构等作用;托腔音乐与唱腔旋律形成纵向叠合式的对比关系,表现为一种纵向的、层次性的、对比性的、叠合式的关系,对唱腔具有声部对比、音乐烘托、气氛渲染和丰满唱腔等作用。

两者的综合运用,共同支撑着唱腔的架构、烘托着唱腔的绚丽与多彩。

参考文献:[1]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375.(上接第33页)三、常香玉表演艺术创新价值(一)人物性格塑造创新。

常香玉在表演豫剧曲目《花木兰》时主要采用“小管”技法,将口腔、鼻腔、头腔衔接在一起,将花木兰温柔、善良、勤劳、贤淑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常香玉在豫剧演唱中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分析,通过不同腔体来增强发声效果,刻画出一个英姿飒爽、英勇神武的英雄现象。

对于豫剧表演而言不单单要从唱腔上下功夫,还应采取多种表现方法来塑造人物性格,常香玉在豫剧表演中根据情境来转换声音、音量赋予人物形象的生命力,使其更加真实鲜明,提高了豫剧表演的感染力。

(二)花腔演唱创新。

常香玉在豫剧表演艺术中实现了花腔部分的有效创新,以豫剧《拷红》为例,常香玉在表演中对崔夫人和张君瑞的声音及形象进行了模仿,崔夫人为老旦、张君瑞是小生,在演唱中常香玉应合理区分这两个角色,对呻吟声、嬉笑声、哭泣声以及叹气声进行模仿。

在这段表演中常香玉需对祥符调、豫西调分别表演,实现唱腔的巧妙转变,将人物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张君瑞因小组而病倒,小姐因思念张生而忧愁,常香玉在扮演红娘时应对双方神态加以描述,实现了花腔部分的有效创新。

(三)唱法调整创新。

在豫剧表演曲目《断桥》中唱道:“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在这一唱段中主要结合了慢板与非板,其中慢板将主人公白素贞对法海的愤恨体现出,并对自己的遭遇进行了哭诉,当白素贞走到断桥时目睹了物是人非的一切,心里不由得一阵凄凉。

常香玉在《断桥》演唱中采用了“七折”唱法,灵活运用了多种豫剧唱法,给听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音色表现创新。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音色的创新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唱段中,常香玉对音色进行了创新对各种人物形象进行了演绎,这一段也成为了最经典的豫剧演唱名段,其艺术价值颇高。

在《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唱段中,常香玉的音色顿挫有序,感人肺腑,这与常香玉的正确吐字、科学运气手段密不可分。

四、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表演形势逐渐丰富起来,风格迥异,地方性语言的差异使豫剧的音乐流派逐渐增多,包括豫西调、沙河调、豫东调、祥符调,而不同表演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不相同。

常香玉作为常派创始人,音色丰富、音域宽广、音质纯净,在调整运气中产生共鸣,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

常香玉在豫剧表演中打破了传统唱腔的表现形式,吐字更加清晰、润腔手法更加娴熟,动作传神、表演细腻。

常派艺术为豫剧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其他戏曲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1]康俊峰.论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D].河南理工大学,2011.[2]徐岩.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豫剧在兰州存在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2.[3]段玉香.由《红》《白》《花》论常香玉的演唱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