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叙事与批评伦理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电影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电影艺术进入成熟阶段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中,左翼电影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的电影产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左翼电影主要着眼于揭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反对社会不公正和不道德的现象,通过电影中所展现的底层叙事来传达这些主题。

下面将重点探讨这些电影中的底层叙事。

一、底层叙事的反抗主题左翼电影在表达底层叙事的同时,回应了社会中底层群体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抗。

底层叙事通过描绘贫困、疾病、暴力、歧视等现象,突出表现了社会中不公正的现实,呼吁人们对此进行反思和关注。

例如,由弗里德里希·维尔克执导的电影《人类悲剧》中,描绘了一个由工厂工人组成的底层群体受到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故事。

电影通过底层叙事揭示了工人受到的不公正对待,表达了对资本家阶级的不满和反抗意义。

因此,底层叙事在左翼电影中充满了反抗主题。

二、寻求身份和自我价值在底层叙事中,除了表达反抗意义之外,还突出表现了人物寻求自我身份和价值的主题。

这种主题解释了贫穷底层群体的动机和目的,使底层叙事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

例如,在《小城之春》中,一个贫困的具有音乐才能的少女由于社会的限制和刻板印象而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底层叙事通过描绘这一现象的同时表达了少女对自己身份的寻求,呼吁人们尊重和认可每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和发展。

三、关注性别、种族和社会等多重身份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不仅仅是单一的阶级问题,而是关注多重身份和多样性问题,如性别、种族、社会等。

通过多元身份的呈现,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

例如,在美国的黑人电影中,底层叙事可以展现黑人对于白人主导社会的抗争和反抗,表现他们作为少数族裔的独特身份和困境。

在电影中,底层叙事可以全面展示黑人的经济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对黑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总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充分展现了社会中底层群体的生活和经历,呼吁人们关注和反抗社会不公正现象。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渝东北乡土伦理叙事——论长篇小说《黄泥巴小街》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渝东北乡土伦理叙事——论长篇小说《黄泥巴小街》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渝东北乡土伦理叙事———论长篇小说《黄泥巴小街》袁智忠(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在立足地域文化和乡土伦理叙事两个学术概念基础上,对长篇小说《黄泥巴小街》从底层叙事、家庭叙事和创伤叙事等方面给予了评论分析。

首先,文章从一条小街所展示的渝东北乡土伦理世界,以善恶归一、正邪博弈并借助方言的张力和农耕文明的乡村道德文化背景,窥见社会底层的悲欢;其次,通过描写乡土文化语境下家庭的聚散来关注人的生存境遇、道路抉择、矛盾纷争、私人恩怨和儿女私情等亲情伦理;最后,通过人物的悲剧、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见证了当代中国精神的变迁和身体“症候”,以创伤性成长故事叙写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乡土人生。

《黄泥巴小街》是近年来重庆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小说描写的渝东北黄泥巴小街,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一个新地标,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黄泥巴小街》;底层叙事;家庭叙事;创伤叙事;乡土伦理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23)05-0056-10乡土小说是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构成,同时出现了许多特色鲜明、成就卓著、地域文化标志显著的乡土小说和乡土文学流派。

在这些有影响的乡土小说中,几乎都关涉甚至主要关注乡土伦理叙事。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对地域文化、小说伦理叙事和乡土伦理叙事及其相关影响的学术研究热潮。

在底层叙事层面,学者们侧重于文学作品中底层叙事对象、叙事表征和叙事内涵的探收稿日期:2023-05-10作者简介:袁智忠(1961—),男,重庆梁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伦理、艺术批评及公文传播研究。

Vol.42No.52023年9月第42卷第5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23DOI:10.19493/ki.issn1673-8004.2023.05.005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讨,相关研究对后来的文艺底层叙事研究有较大影响。

中国当前文学-8、底层叙事

中国当前文学-8、底层叙事
Company Logo

一、何谓底层叙事? 《底层》俄国 4 幕戏剧。M.高尔基作于1902年。 剧中人物是一群住在地下室里的流浪汉。他们来 自社会各阶层,大多数不甘心永远置身于社会底 层。 锁匠克列士企望依靠辛勤劳动改变生活,他的得 了不治之症的妻子安娜希望死后能进天堂。小偷 贝贝尔想获得新生。妓女娜思佳渴望获得爱情。 酒精中毒的戏子到处打听治病良方,幻想有一天 能重返舞台。
Company Logo

三、底层叙事为何成为热点
(三)政策的调整:关心底层 农业税的取消 农林牧业的补助 兑现农民工工资 最低生活保障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Company Logo

三、底层叙事为何成为热点

一、何谓底层叙事? 2002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当代中国 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清晰、客观地分析出了中国 社会的十大阶层,工人和农民的大部分第一次被 明确划为“底层”。 他们的主要特征就是:政治上基本无行政力;经 济上一般仅能维持生存,至多保持“温饱”;文 化上受教育机会少,文化水平低,缺乏表达自己 的能力。
三、底层叙事为何成为热点
2、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几家欢乐几家愁 地区之间 行业之间 城乡之间 张村有个张千万, 隔壁九个穷光蛋。 平均起来算一算, 人人都是张百万。
Company Logo

三、底层叙事为何成为热点
已到了危险的边缘 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关乎执政党的形象和地位
Company Logo

一、何谓底层叙事?
这些流落底层的人都在寻找出路。但出路何在? 一个叫鲁卡的游方僧用虚幻的美景来安慰这些身 处逆境的人。另一个叫沙金的流浪汉则不相信鲁 卡的美丽谎言,他指出人的解放要靠自己。高尔 基通过沙金之口,说出了对于人的赞歌:“人! 这个字眼听起来多么令人自豪!人!一定得尊重 人!”

叙事伦理的发展

叙事伦理的发展

叙事伦理的发展叙事伦理是指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关于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变迁,叙事伦理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叙事伦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叙事传统。

在古代,叙事往往是为了传递一种特定的道德观念或价值观,例如史诗中的英雄主义和道德勇气。

在这种传统中,叙事往往是以道德准则为基础,强调善恶的对立和道德的正义,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递这种道德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叙事伦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叙事中,往往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更加注重叙事者和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沟通,试图通过叙事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引发他们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叙事伦理也开始关注更广泛的社会议题。

在这种叙事中,往往涉及到性别、种族、阶级、权力等社会议题,试图通过叙事来呈现和探讨这些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叙事方式强调了对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理解和尊重,试图通过叙事来促进社会的共识和和谐。

随着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叙事伦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叙事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来传递自己的叙事内容。

这种情况下,叙事伦理需要更加关注叙事者的责任和道德义务,避免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同时也需要受众具备辨别和批判的能力,以保护自身权益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叙事伦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化的过程。

从古代的道德准则到现代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议题,再到新媒体时代的责任和批判,叙事伦理始终关注着人类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

在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叙事伦理还将继续扩展和深化,为人们的叙事行为提供更多的道德指引和规范。

底层叙事与女性维度——叶梅小说创作论

底层叙事与女性维度——叶梅小说创作论

仄与 晦暗的审美趣味,叶梅的潜在话语更多是温 老 大 一辈 子 ,最懂 他也 最理 解他 的莫 不 过于 巴茶 。
情 的 、朴 素 的 ,她 始 终将 文 本 空 间搭 建 在 恩 施 民 在做满七朝丧事之后 ,覃老大的魂 魄平静而安心
间 , 以温 婉 、氤 氲 的 笔 触 来 书 写窘 促 而 无 奈 的现 地远远离去。相对于覃老大爱恨歌哭 的一生 ,叶
叶梅 小 说 虽然 叙 写 底层 民众 生 活 的艰 辛 与 无 奈 ,却 不是 一 味地 展示 生存 苦 难 与 命运 困境 ,而 是深情 书写 民众在面对生活磨难和命运打击时表 现 出的坚 忍 顽 强 以及 他 们 在 人生 灰 暗情 境 中生 存 方 式 和深 层 人 性 的变 化 ,特 别是 其 中闪烁 的人 性 光 辉 ,以此 达 到 了对 生 存 困境 的超 越 。我 相 信 这 世 界 不 会有 人 能 凭借 着 彻 底地 否 定 或 无情 地 批 判 到 达 不 朽 。福 克 纳在 接 受 诺 贝 尔 奖 时 曾说 : “必 须 使 自己明 白世 间事 情 莫 过 于 恐惧 ,必须 使 自己 永 远 忘 却 恐惧 … …诗人 和 作 家 的特 殊 光 荣就 是 去
巴女 、农 民工 、临时工 、农 妇 、民办老 师 、小 姨太 、 日常 ,映 照 她 被 生 活磨 砺 的坚 韧 和被 命运 折 腾 的
老 红军 ……他们 与 我们 近相 咫尺 又远 隔天涯 , “比 执著。这种悲悯 的情愫和暧意 的观照 ,使作 品本
如 农 民 ,我 们 吃着 他 们 种 出 的粮 食 ,可 以 想象 这 身 漫 溢 出一 种 强 大 的张力 。好 比 巴茶 找 回波 儿 并
的 他 们 现在 又是 如 何 ?他 们 还 有 没 有 合 作 医疗 ? 不 是 站在 批 判 立 场 满 怀愤 懑地 去 为 底 层 代 言 ,而

批判性的底层书写与想象性的阶层弥合——《寄生虫》与《Minsara Kanna》的比较分析

批判性的底层书写与想象性的阶层弥合——《寄生虫》与《Minsara Kanna》的比较分析

1512020201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生虫》(奉俊昊,2019)击败了阿尔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佩德罗•阿尔莫多瓦,2019)和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昆汀•塔伦蒂诺,2019),捧回了韩国影史上首个金棕榈大奖。

2020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寄生虫》又为韩国电影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电影、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为韩国电影创造了新的历史。

然而,在韩国举国欢庆的高光时刻,一位印度泰米尔电影制片人公开发声《寄生虫》抄袭了自己的作品《Minsara Kanna》(K.S. Ravikumar,1999)。

《Minsara Kanna》是导演K.S. Ravikumar1999年的作品,同样讲述了一个家庭寄居到另一个家庭的故事,剧本主线的相似性提供了可供探讨的比较分析对象。

本文尝试从主题、美学风格、镜头语言和叙事结构几个方面着手,对两个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共通性与差异性。

一、主题上的宿命书写与想象性缝合《寄生虫》关注韩国作为一个东亚转型国家当下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韩国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所造成的社会动荡现状,聚焦阶层固化、阶层歧视,通过判若云泥的场景展现现实生活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长久以来,“‘底层’似乎一直处在被表述的立场,像他们的生而贫穷的命运一样,他们生来就不存在‘话语权’,他们只能存活在被表述的命运中。

”[1]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传统使韩国人自幼就对身份地位有着清晰的认知并贯穿在其成长过程中,日常生活中合理地使用“敬语”和“平语”是其最明显的体现和最基本的社会准则。

久而久之,阶层的差距也如同辈分的差别一样无法僭越,如同片中如影随形的“气味”一样,阶层的烙印始终无法抹去。

“底层本身就是一个否定性的阶层,因为它是受压迫最集中的阶层,是各方面的条件最恶劣的,几乎不从社会受益的纯奉献者阶层。

”[2]底层人民企图跨越阶层的挣扎,就像重复上演的西西弗斯悲剧一样,无论如何努力,终究不会有结果。

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浅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相关的几个概念新世纪以来,诸如底层、底层写作、底层叙事、打工诗歌、打工文学等底层文学的概念纷纷见诸于各类研究文章,这些概念既有交叉,也有所不同。

概念的不明确,直接源于理论术语的狂欢或无效指向,其结果必然导致无序和混乱状态,分不清起点和过程,因此,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必须做的就是要厘清概念。

首先是对底层概念的界定,“底层”正在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从知识界、文学界到大众媒体,都能听到这个很久以来几乎被遗忘了的词汇。

但除了“底层”所蕴含的诸如弱势群体、农民、下岗工人等特定的叙说对象,不同的文化人群面对这一概念时的认知角度似乎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眼里的底层,一般都与“三农”、国企改制、利益分层及体制弊端等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寄寓着明确的意识形态焦虑。

底层并不是一个本土概念,是由subaltern(底层)一词翻译而来的。

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依据对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占有程度,划分中国社会阶层,底层很少或者不占上述三种资源,主要有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而孙立平在《资源重新积聚下的底层社会形成》中则更明确地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弱势群体开始在我们的社会中形成。

这个弱势群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①贫困的农民;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③城市中以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贫困阶层。

而人文学者、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眼里的底层,则往往伴随着对社会公正、民主、自由、平等以及贫穷、苦难和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历史美学难题的诉求。

蔡翔的《底层》一文这样写道:“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

我常常在午夜醒来,默默倾听我的少年时代从窗外悄悄走过。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底层问题在今天的浮出水面,实际上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复杂形态和思想境遇。

《泥霞池》:底层生命和民间伦理的深情触摸

《泥霞池》:底层生命和民间伦理的深情触摸

《泥霞池》:底层生命和民间伦理的深情触摸作者:张学敏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10期摘 ;要:迟子建新世纪中篇《泥霞池》关注社会转型语境中底层人物的现实性生存处境,触摸底层生存真相,追问底层生命存在的意义,展示出卑微生命在现实泥淖中的沉沦和精神高地的救赎。

文本在表现作者对“人”的当下性关怀的同时,有意凸显民间伦理的重情厚义等质素,试图表现出一种精神建构,但这种建构充其量只是其对良知尚存的人类的美好希冀。

关键词:迟子建 ;《泥霞池》 ;底层生命 ;民间伦理在新世纪的文坛,对底层生命的持续关注形成了文学表达的一个热点。

迟子建2010年发表的中篇《泥霞池》,在看似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把底层生命的不同形态和现实窘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写出了对人的当下关怀。

其叙事风格紧密而从容,忧伤而温情,朴素而浪漫,基本延续了迟子建多年一贯形成的沉静婉丽的文风。

而小说中的泥霞池是寒市靠近火车站的一个兼做旅店的私人浴池,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这既是一个现实空间,又是一个精神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蕴涵着作者的底层现实观、人生观、伦理观和审美观,呈现出她对底层生命的同情、宽容、理解和构建和谐人伦关系的诉求。

一、底层生存真相的现实性书写从故事讲述层面上来看,《泥霞池》用一种同情、惋惜而又忧伤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属于底层生存的现实性的故事。

十九岁的小伙子陈东在一家门窗厂打工,跟随宋师傅到寒市当安装工,住进了沈香琴开设的私人浴池兼小旅店泥霞池,因而和住在这里的耿师傅、刀条脸、光头等这些底层生命有了交集。

泥霞池由于给顾客提供免费洗衣服务而生意格外好。

小暖是老板娘沈香琴的儿媳妇,以前在城里当过计时工,给人家打扫卫生。

其间由于一个搞摄影的主人给她拍了一张穿着比较暴露的洗衣照,而被她的丈夫大贵嫉恨,大贵在一气之下用博物馆里的青铜短剑杀了摄影师而被判处死刑。

沈香琴为了报复小暖,逼迫她在自家开设的浴池永远当免费的洗衣工,还经常让小暖与当地的煤老板、自来水公司副处长、片警、电业局收费员等权势人物发生性关系,从而获得自己所需。

日常生活、伦理底色及底层叙事的可能——马金莲的文字世界

日常生活、伦理底色及底层叙事的可能——马金莲的文字世界
而这正是其文字 的动人之处。
颇有意味的是 ,在马金莲的文字世界 中,我们 能强烈感受到这一 日常世界 的强大 ,其 日常状态 的
特质虽然是不为人注意 、不引人注 目、不触 目惊心
按海默尔所言 ,日常生活 “ 是和我们最为切 近 之物 ,但却拥有足够 的压迫 、蚀化 、消解 的无形力
的那道风景 ,我们 随时可 以触摸 、遭遇到的世界 ” ,
是单纯的观察者或记录者 ,那些家长里短的 日常生
的艰难 ” ,而是在此典型环境 中呈现更 加生动 、更 加复杂 的人事生活 ,发掘 出他们平淡普通 的 日常生
活里所蕴含的无尽 的闪光财富 :这正是马金莲 的高
明之处 。
活经过其怀念 的浸润 、思索的打磨 ,最终在社会和 历史变迁 中泛 出残酷 又温情 、冰冷又温暖 的光泽 ,
日常生活 、 伦理底色及底层叙事的可能
— —
马金 莲 的文字 世界

。 江
对于宁夏 回族作家马金莲来 说 , “ 小说 ”二字其实并不能涵纳她用汉字精心构筑 的那
个世界 ,如其所言 ,她更喜欢把 自己写下的东西称为 “ 文字” ,而她 的梦想便是希望这些文 字 “ 能够像 山野 间的花朵一样绚 烂 ,开 出一 朵又一 朵 ,一片又一 片 ,连成 一幅独特 的风
记者一样 紧盯着韩寒 、郭敬 明等著名作家 ( “ 作家 ”亦 非他们 的第一身份)时 ,也就表 明了
对其他非著 名作 家的忽视 ,而 以前者 的某些特征来 为后者定 性就更是 以偏概全 的谬 误了 。 显然 ,这并非只是文学研究过程 中才有的过错 。此外 ,在马金莲的文字 中 ,确实很难找到
“ 8 0 后 ”作家的所谓 “ 共性” ,究其原 因在于 ,她不是一个 完全依赖 于幻想和纯粹虚构 的作

卡夫卡的伦理困境及底层书写

卡夫卡的伦理困境及底层书写

亲面前 总 是感 到 自惭形 秽 。36岁那 一 年 ,卡 夫 卡 写 下 了著名 的《致 父 亲 》,在这篇 三 万多 字 的长信 中 ,卡 夫卡 详细 地叙 述 了父 亲家长 式 的管教 如 何让 自己变 成 了一个 “畏 首畏 尾 的 奴 隶”,“丧 失 了 自信 心 ,换 来 的则 是一 种 无 限 的 内 疚 。”[2 面 对 父 亲 的 威 严 与 强 大 ,卡夫 卡无 奈地 写 到 :“有 时 我想象 一 张世 界地 图 , 您 伸直 四肢 ,横 卧在上 面 。我 觉得 ,仿佛 只有 您覆 盖 不 到 的地 方 ,我 才有 考 虑 自己生 存 的余 地 。根 据 我 想 象 中的您 那 庞 大 的身 驱 ,这样 的地 方 并 不 多 。”[3 从 这里 可 以看到 ,卡 夫卡 和父 亲 的关 系是不 健康 的 。 对 于母 亲 ,卡夫 卡是 这 样 描 述 的 :“母 亲 对 我无 限 宠 爱 ,这是 真 的 ,然 而对 于我 来说 ……母 亲不 自觉 地扮 演 着 围猎 时 驱赶 鸟兽 以供 人射 击 的角 色 。-E4]也 就 是 说 ,母 亲在 一 定 意 义 上 成 了父 亲 管 教 儿 子 的 帮 手 。 除此 之 外 ,其 他 家 人 也 让 他 感 觉 备 受 冷 落 。他 在 1913年 日记 中就 写 到 :“现 在 我 生活 在 家 庭 里 ,生 活 在 最好 的 、最 可爱 的人 当 中 ,但 陌生得 比一 个 陌生 人 还 要 陌 生 。”L5
曹 卫 军
(天 水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与 文 化 传 播 学 院 ,甘 肃 天水 741001)
摘 要 :卡 夫 卡 是 一位 “握 着 生命 的 痛处 ”而 创 作 的 作 家 ,他 的 一 生 充 满 了 矛 盾 和 冲 突 ,时 代 的 、社 会 的 、种 族 的 、家

叙事形式的伦理意味

叙事形式的伦理意味

叙事形式的伦理意味关键词:伦理,责任,亲情,善良在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里,我常常思考,到底什么是伦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而这些准则又多基于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伦理、责任、亲情和善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他叫李明。

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小悦。

然而,李明的生活并不如意,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给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心理阴影。

尽管生活充满困难,但他仍然努力为小悦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

一天,李明发现小悦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回家,而是到了一家孤儿院。

原来,小悦一直悄悄地资助这个孤儿院,她希望能在圣诞节来临之际给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带去一份温暖。

李明对此既感到惊讶又感到欣慰。

在此之后,李明决定加入小悦的行动,他们开始一起资助孤儿院。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事情。

许多孩子因为战争、贫困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家人,流离失所。

这让他们深感同情,也更加坚定了他们要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的决心。

不久后,李明在一次车祸中受伤,小悦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在这个关键时刻,那些他们曾经帮助过的孤儿们纷纷伸出援手,有的照顾李明,有的安慰小悦。

他们的善良和感恩深深打动了李明和小悦,也让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众人的帮助下,李明逐渐康复。

他和女儿小悦继续资助孤儿院,并将这个行动传播给了更多的人。

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整个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动中来,为这个城市的孤儿们带去了无尽的温暖和关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伦理并不只是个人的行为准则,更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善良和责任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种种困境,但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困境的方法。

就如同李明和小悦一样,他们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承担责任,用自己的善良和努力去改变他人的生活。

他们的行动不仅给孤儿们带去了温暖和关爱,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论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概念建构,理论建构及批评实践价值

论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概念建构,理论建构及批评实践价值

论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概念建构,理论建构及批评实践价值双重叙事进程理论(Dual Narrative Process Theory)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思想理论,其重要性在于让我们了解世界。

根据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主体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封TOP-DOWN、BOTTOM-UP叙事结构,反映出双重层次上社会发展过程中诸主体看法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一个统一体、可能而且必然地传播社会思想。

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侧重于外部的叙事行为,并将这些行为定义为双重叙事进程。

在双重叙事进程中,TOP-DOWN叙事结构反映了社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而BOTTOM-UP叙事结构则展示了个体自身的主动行为。

由此,双重叙事方法的概念形成了一种外部叙事与主体行为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并以其“外在——内在”的关系,为个体外部叙事和内部叙事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主体与上下文直接联系起来。

从批评实践的价值观来讲,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突破了社会研究中一般孤立的思考方法,从而看待社会思想领域,考察了上下文和主体双层次性的复杂关系。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更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每一位社会思想家的观点,探索对其理论模型的可操作性。

此外,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也有助于提高学业素质,帮助学生们系统性、灵活性地把握诸个体思想之间的关系,并有谨慎地批判这种思想的能力。

总之,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概念建构、理论建构及批评实践价值,可以说无可替代。

它不仅为深入了解和发掘社会思想之间的情感和内部连贯性,提供一种理论的参照框架,而且在每一个个体本质上都有着批评的价值。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也是一种以变革为导向的思想体系,在当今新时期,它有可能作为一种有力工具,为我们重新审视社会变迁、社会变多元性和文化复兴提供新的思维视角。

生活感悟: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

生活感悟: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

生活感悟: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生活感悟: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生活感悟: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当人们往下看的时候,会觉得头晕目眩”——毕希纳个体自由叙事伦理在我们普民大众中被广而认知,通俗赋予精髓之中的,便是:讲故事。

讲故事了不得。

当然故事要辅之于为故事。

生命的感觉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平静的春湖面上,水中藏龙卧虎的故事。

刘小枫解读个体自由叙事伦理太过累赘,形象而简单的说,就是:有故事的人,倾诉、表达活着叙说能给人造成生命感觉的变迁或者叙说着产生爽朗(明朗)。

人们往往会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当你发生不快时,面对一些初次碰面又或者熟之内茬的人,把不快的故事讲出来时,你就舒服很多。

这就是个体自由叙事伦理给人的生命感觉,研究的是某个生命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它对立于理性伦理,如康德、黑格尔,不单要有开风气之魄力,还需无比深厚审世究学的本领,位于思想界之大腕,引领一个时代人的脑子,关心的是道德应该怎样的问题;与人民伦理叙事分道扬镳,此间的比如没有公认,就我个人觉得,应该比之于以鲁迅为首的左联之类,把一个祥林嫂又或者血馒头戳了出来,就草草的认为是国民劣根。

叙事伦理对于理性伦理,相当于小说、电影对比与宗教。

于是,基于目前我的理解,个体自由叙事伦理在文学的框架内,可以这样认为:个体自由叙事伦理者宣扬的是个性时代,把每个人的生命感觉都一一展现在眼下。

至于人民伦理叙事,总觉得有些强人所难,有些逼良为娼。

现在的电影剧本畅销得被人认可,问鼎艺术巅峰之作,大多是个体自由叙事,至于人民伦理之类,很少问津。

梁家辉有句话说得很有代表性,“我这一生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我觉得我在电影中过了很多人没有尝试过的生活。

”有时候我甚至认为,人民伦理叙事可以简单的划在理性伦理框架内,只不过是较为底层的理性伦理。

也许有些故事派不太认同这种毫无根据而又不负责任的纬语,但是细一想,在教化作用上,大家都是半斤八两。

世界都在教化,只不过有些故事的教化作用,没有逼良为娼,而是愿者上钩。

摇篮中的“平庸之恶”:《何以为家》底层叙事聚焦

摇篮中的“平庸之恶”:《何以为家》底层叙事聚焦

摇篮中的“平庸之恶”:《何以为家》底层叙事聚焦作者:邹艳萍来源:《电影评介》2019年第13期《何以为家》是我国引进的第一部黎巴嫩电影,在触及陌生的东方影视受众之前,该片已在奥斯卡、戛纳两大电影节收获不俗成绩,“小国别”影片对于中国大市场而言,具有异域想象与影像重建的双重意义,遥远彼方,一个民族话语意识的觉醒与输出,在当今全球视域下拥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神分量。

一场孩子起诉亲生父母的法庭审判,一段辗转于他乡的成长历程,在互文叙事与场景闪回之间,表现群体在特定环境中的无意识罪恶。

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立意先行,糅合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拍摄理念,在长达5年的筹备工作中,走访贫民窟、监狱、流浪棚,从流民群体无力的身份认同中,体味世情施加给每个“无差别”个人的异质驱逐。

《何以为家》的故事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排異下,其时间纵深远远超出了主人公扎因的12年生命,渗透至父辈乃至祖辈的思想源流中。

一个童稚未脱的个体挥动嫩拳,朝着成人普遍认同的家庭伦理与道德认知,将父慈子孝的社群想象击得粉碎,影片正是在重拾、拼凑、解构这一地碎屑的过程中,释义了原生家庭长久以来所施行的“平庸之恶”。

与极端的虐待相比,片中最为突出的情感矛盾,是家庭内部隐性的暴力操纵、子女被视为附属品的思想控制,以及长期的需求忽视,它们所衍生出的罪恶就在亲近而陌生的关系中恣意蔓延,成为撩拨伤痛的岁月明证。

《何以为家》在现代家庭关系摧毁与重建的过程中,实现了全人类话语下的文明共读与人权觉醒。

一、文明的落幕:“平庸之恶”主宰下的群体失序(一)无思、无动与盲从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思想家之一,汉娜·阿伦特在1961年目睹艾希曼的法庭审判后提出了“平庸之恶”这一概念,并以“无思、无动与盲从”[1]定义其主体特征,缺乏先期的自主判断、对权威体制的盲目崇拜,构筑了人性恶的平庸性。

相较于激进个体所造成的“极端之恶”,“平庸之恶”常常以无奈与悲哀的群体行为出现,在无节制的默许与纵容之下,碌碌众生成为了暴行面前缄口无言的帮凶。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四)叙事批评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四)叙事批评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四)叙事批评展开全文1.叙事批评与结构主义叙事学叙事批评与结构主义叙事学关系密切,叙事批评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基础上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其中有两个代表人物:【法】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结构研究【法】热奈特:叙事文的形式研究2.界定所谓叙事批评,是一种立足于分析叙事作品内在形式的批评方法,具体包括对叙事作品的叙述方式和结构模式研究。

原来我们读小说,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

而叙事批评就要求我们把注意力写什么转向怎样写。

怎样写,其实是叙事作品的内在形式。

“从一部叙事作品中了解一个故事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叙事学》题记3.叙事批评的研究对象叙事批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四个方面: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叙事结构。

一、视角把握(一)视角概念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通俗地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它决定叙事作品的结构和意义,讲述者的立场不同,同一事件将会大异其趣。

(二)视角类型1、非聚焦型:可以从所有的角度去观察故事,可以从任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

又称作上帝的眼睛。

2、内聚焦型:每件事都严格按照这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只能凭借这个人物的感觉去看去听,不可能了解其他人的内心。

如《孔己乙》中的小伙计无法知道孔己乙的命运。

亚类型:多重内聚焦,即让不同的人物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同一件事,形成相互冲突或相互补充的叙述。

3、外聚焦型:只能叙述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客观环境,不可能了解人物的内心动机。

(三)如何进行视角分析·视角选择:这部作品采用了什么视角,为什么采用这种视角。

如《孔己乙》这篇小说为什么用小伙计的视角,《阿Q正传》为什么用一个精神病人来进行叙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什么选取一个未入仕途的年轻人作为视角。

·视角移位:作品中这一段视角在哪里,下一段视角又在哪里?跟随着叙述者、人物的视角和思维移动。

叙事批评的名词解释

叙事批评的名词解释

叙事批评的名词解释叙事批评是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它以揭示叙事结构和故事内涵为主要目标。

叙事批评的核心点是对文学作品的故事性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探究作品中的故事要素、叙事技巧、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等方面,来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和主题。

在叙事批评中,故事被视为一个综合体,由情节、人物、时间与空间、动作与语言等要素相交织而成。

批评家通过研究和解析每个要素的角色和功能,来揭示作品中故事的结构和展开方式。

这种解析呈现了故事中的复杂关系和内在逻辑,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叙事批评的分析对象可以是各种文学形式的作品,包括小说、戏剧、诗歌和电影等。

通过对叙事方式的分析,批评家能够了解作品中故事的节奏、张力和情感表达。

他们探究故事的起伏、高潮和结局,揭示作品背后的呈现形式和意识形态。

在叙事批评的视角下,人物是故事中至关重要的成分之一。

批评家通过研究人物的塑造和发展,揭示他们的心理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通过人物的角度,读者可以更加亲近和理解故事的内涵,并从中汲取启示。

时间与空间是叙事批评分析中的另一重要维度。

时间对于故事的节奏和结构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影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

空间则提供了故事背景和场景,它展示了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状态。

通过研究时间与空间的运用,批评家能够掌握故事的环境和背景,进而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叙事批评还强调情节的发展和逻辑关系。

情节是故事的骨架,是作品中事件和行动的组织方式。

通过分析情节的展开和冲突的发展,批评家能够探究故事的张力和逻辑关系,揭示其中的智慧和美感。

总体而言,叙事批评是一种旨在解析文学作品中故事性的方法和理论。

通过对故事要素、叙事技巧和意义内涵的分析,批评家能够揭示作品中的深层结构和思想。

叙事批评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探究作品背后的意义,丰富我们的文化阅读体验。

叙事伦理学

叙事伦理学

叙事伦理学叙事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叙事行为与道德伦理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我们探讨的是人们通过叙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传播价值观念的伦理问题。

叙事伦理学关注的是人们在叙事过程中涉及到的伦理选择和道德判断。

叙事伦理学强调的是叙事的道德责任。

作为一个叙事者,我们有责任确保我们所叙述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不歪曲事实,不捏造虚构。

我们应该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不给他们带来误导或混淆。

叙事伦理学要求我们要积极倡导道德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不宣扬暴力、歧视或仇恨。

叙事伦理学关注的是叙事的公正和平等。

在选择叙事对象时,我们应该避免偏见和歧视。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片面地强加我们的价值观念。

叙事伦理学要求我们要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关注和尊重,不偏袒某一方,不歧视任何群体。

叙事伦理学还强调的是叙事的责任与后果。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叙事行为可能对受众产生影响,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叙事可能引发争议和争端,甚至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叙事伦理学要求我们要对自己的叙事行为负责,要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所预见,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误导。

叙事伦理学也关注叙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成灾。

叙事伦理学要求我们要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维,多角度思考,不轻易相信一切。

叙事伦理学告诉我们,叙事是一种权力,我们应该慎重行使这种权力,不滥用,不误导。

叙事伦理学还提出了叙事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的文化、地域和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价值观念。

叙事伦理学要求我们要尊重多样性,包容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叙事,不轻易对其进行评判和批判。

叙事伦理学告诉我们,叙事是一种交流,我们应该在交流中学会包容和妥协。

叙事伦理学是一门关注叙事行为与道德伦理的学科。

在叙事中,我们应该尽责、公正、真实、可信,并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叙事行为可能对受众产生影响。

浅论《罪与罚》的伦理观

浅论《罪与罚》的伦理观

浅论《罪与罚》的伦理观摘要:《罪与罚》是一部伦理叙事风格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期望通过小说表达的主题是在苦难中呼唤爱以及在犯罪后救赎自我,这样的题材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笔者就伦理观方面进行研究学习。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伦理观;《罪与罚》作为俄国文学三巨头之首,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深度刻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揭露。

从小生活在彼得堡的陀氏亲眼见证了底层社会的苦难和肮脏,也见过许多底层人物为生计垂死挣扎、苟延残喘地活着。

一、作者的生平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陀氏出身低微,来源于他生活中的种种景象都变成了他日后写作的素材。

他选取的角色都是出身在社会底层的人物,社会地位卑微,精神世界贫瘠,甚至是一些苦难的人生,但最终通过自我救赎以及他人救赎重获新生。

1.作者的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家贫民医院的医生,他童年体会最多的便是穷人因为疾患而痛苦的呻吟声和哀号声。

一方面他接受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福音书教育,母亲具有文学天赋,从小就很看重培养他的宗教思想;另一方面,由于他的阶级地位,他从小深入社会、深入人民,了解人情冷暖。

2.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19世纪中叶是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但是农奴制的废除并没有为人们带来好的期望,专制主义依然是强有力的武器。

旧式封建农奴制刚刚被撼动,新生的政权尚未站稳脚跟,底层人民还在飘摇的社会里挣扎着。

尤其是西伯利亚的犯罪环境对他的伦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相信既然选择接受上帝,也就应选择接受这整个世界,上帝创造了恶;恶深藏在人性中,外部暴力没办法解决它,只能凭人性本身的自我完善去自然而然地得到克服。

二、《罪与罚》中的伦理观解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一生的时间来思索贫穷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贫穷不是罪恶,但是赤贫就是罪恶。

穷人的血泪故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直接呈现给拉斯柯尼科夫的,贫穷成为摆在拉斯柯尼科夫面前最迫切也是最难解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5期 20 0 6年 l 0月
江汉大学学报 ( 文科学版 ) 人
Junl f inhnU iesy H maie cecs ora o ag a nvri ( u nt s i e) J t i S n
V012 No. .5 5 Oc .2 06 t, 0
家 , 切需 要 的 不 是 学 术 探 讨 , 是 行 动 。 当 然 , 政 府 来 迫 而 对 说 , 规模 的 社 会 治 理 或 救 助 需 要 理 性 思 维 的指 导 。 要 对 大 需
所谓 社会 底 层 , 抵 可 视 为 弱 势 群 体 的 另 外 一 个 说 法 。 大 两个 术 语 都是 社 会 学 的概 念 , 层 是 从 结 构 着 眼 , 势 更 有 底 弱 道德同情的意味。所谓 底层 叙事 , 过 是“ 注弱 势群 体 ” 不 关
底层叙事 与批 评伦 理
单 正 平
( 南 师 范 学 院 中 文 系 , 口 5 15 ) 海 海 7 18

要 : 层 是 一 个 社 会 学 的 概 念 , 学 意 义上 的底 层 叙 事 , 内在 矛 盾 决 定 了它 无 法 成 为 一 个 有 效 的 文 学 批 底 文 其
Hale Waihona Puke 评 理 论 范 畴 。 它 的 出现 , 只表 明 学 院 派 批 评 试 图改 变 学 术 自足 与 现 实关 怀 彼 此 隔 绝 的 窘 境 , 这 种 努 力 非 但 没 有 但

说 , 三 个 精 英 集 团 是 重 合 互 渗 的 。政 治 精 英 和 文 化 精 英 绝 这 大 多 数情 况下 , 会 是 经 济 上 的穷 光 蛋 ; 济 精 英 染 指 政 治 , 不 经
具 有 相 当 政治 地 位 , 而 成 为 政 治 精 英 集 团 的 成 员 ( 企 业 从 如 家进 人 政 协 、 大 ) 是 普 遍 的 事实 ; 治 精 英 和 经 济 精 英 绝 人 也 政 大 多数 不 是 文 化 白痴 , 少 他 们 具 有 附庸 风 雅 的 实 力 , 金 至 用
口或 弱 势 群 体 这 个 严 峻 事 实 。底 层 民众 处 于 三 重 的 贫 困 中 : 经 济 贫 困 、 治 权 利 缺 失 和 文 化 权 利 空 白—— 他 们 基 本 没 有 政 表 达 自 己愿 望 的 能 力 和 手 段 , 化权 力 空 白说 到 底 也 是 政 治 文 权 力 缺 失 的表 现 。
半 以上。很显然 , 我们 一 般 不 认 为 这 些 作 家 的 作 品 就 是 所
谓 的 底层 叙 事 。 因 为 第 一 , 平 凹 、 华 、 言 这 类 作 家 , 贾 余 莫 是
在 拿 底 层 的酒 杯 , 自己 中产 阶 级 或 上 流 社 会 的 块 垒 。 他 们 浇 可 能 出 身 底 层 , 早 已 脱 离 底 层 而 进 人 了 中 层 乃 至 上 层 社 但
有 三 种精 英集 团 的 流 行 说 法 : 国社 会 是 由所 谓 政 治 精 英 、 中
经 济 精英 和文 化 精 英 构 成 的 集 团来 统 治 或 控 制 的 。一 般 来
去 揣 摩 想 象 ? 诚 然 , 家 不 能 以直 接 的朴 素 的 调 查 报 告 为满 作 足 , 有 自 己独 特 的 “ 事 伦 理 ” 他 要 诉 诸 情 感 和 想 象 , 他 叙 , 最 终要 写 出 具 有 独 特 价 值 的 艺 术 作 品 。 这 都 没 有 错 。 但 底 层 是 如 何 被 想 象 、 叙 述 的 ?这 也 不 需 要作 纯 粹 的 被 理 论 探 讨 , 事 实最 清 楚 。莫 言 、 平 凹 写 的 是 农 村 的 底 层 , 看 贾 余 华 写 的 是 小 城 镇 的底 层 , 雪 写 的则 是 大 城 市 小市 民 聚 居 残 区 的 底层 。 类 似 作 家 作 品 , 守 估 计 , 以 占到 当 代 小 说 的 保 可
钱 购 买 文化 品 位 和 文 化 地 位 更 是 常 见 现 象 。 在 这 个 精 英 集
团之 下 就 是 所 谓 的 中产 阶级 。 中 产 阶级 再 往 下 , 自然 就 是 广 义 的弱 势 群 体 或 底 层 社 会 了 。从 概 念 发 生 过 程 看 , 晚 出 的 最
“ 底层 ” 个 术 语 , 显 了社 会 急 剧 分 化 后 出 现 庞 大 贫 困 人 这 突
取 得 预 期 效 果 , 而 暴 露 了批 评 伦 理 的 缺 失 。 反
关 键 词 : 层 ; 事 ; 评 伦 理 底 叙 批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识码 : 1 2 0 A 文章 编号 :0 66 5 (0 6 0 -0 60 10 —12 2 0 )50 3 -3


关 于 底 层
作 者 们 所 作 的那 样 。 对 于 作 家 来 说 , 层 的 状 况 究 竟 是 应 该 像 《 国农 民调 底 中 查》 样 , 乡村观察 、 受 、 那 去 感 了解 、 查 呢 , 是 坐 在 书 斋 里 调 还
构 。这 个 新 的社 会 结 构 至 少 有 三 个 层 次 : 层 、 层 和 上 层 底 中 ( 高层 ) 或 。需 要 指 出 , 出 现 阶 层 结 构 说 之 前 , 媒 中 已经 在 传
这 一 口号 在文 学界 的 新 说 法 而 已。 学界 公 认 , 中国 社 会 在 剧 烈 变 迁 中 已经 形 成 新 的 阶 层 结
问 题 进 行 深 人 仔 细 的 研 究 , 得 出 符 合 实 际 的 结 论 后 , 取 在 采 合 理 的 行 动 , 能 凭 感 情 冲动 办 事 。 对 学 者 尤 其 是 社 会 科 学 不 工 作 者 来 说 , 们 的 调 查 研 究 就 是 行 动 本 身 , 不 过 这 样 的 他 只 研 究 是 田野 调 查 性 质 的 , 如 同 《 河 边 上 中 国 》 著 作 的 就 黄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