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送别2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点。

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含蓄,寓意深远,感情强烈,笔调苍凉。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原文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yān]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易水:河流名,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曾是荆轲刺秦时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处。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这里指荆轲。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即“殁”,死。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译文: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头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教案教学目标:1、读为主,再度中理解诗意。

2、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3、复朗读,熟记诗歌。

教学准备:诗歌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骆宾王《咏鹅》1、揭题《于易水送人》2、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有很多诗人都以次内容写过诗歌。

3、教师范读。

4、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易水:河流名燕单:燕国太子,名单。

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冠:帽子5、解释诗意: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

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

"荆轲唱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骆宾王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及注释】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1、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3、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4、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死,即“殁”字。

5、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那年冬天,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唐诗宋词: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唐诗宋词: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唐诗宋词:易水送别(唐)骆宾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唐诗宋词: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离别诗句】《易水送别》译文注释_《易水送别》点评_骆宾王的诗词

【离别诗句】《易水送别》译文注释_《易水送别》点评_骆宾王的诗词

【离别诗句】《易水送别》译文注释_《易水送别》点评_骆宾王的诗词易水送别[唐]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

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

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

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

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目,发尽上指冠”。

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易水送别

易水送别

知其事者宾客
宾客知其事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
白衣冠
词类活用
名→动,穿白衣戴白帽
变徵
古代七音之一,声调悲凉
古代七音包括宫、商、角、徵、
羽、变宫、变徵,这个“音”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

古今异义词
今义——鼻涕 古义——眼泪

词类活用
名→动,向前

回头
慷慨羽声
易水送别
任阳阳
文章脉络:
(一) 开端1-2
荆 轲 刺 秦 王
行刺的缘起
准备信物 寻找匕首
(二)发展 3-9
行刺的准备 廷刺秦王
配备副将 怒叱太子 易水送别
(三)高潮 10-17
(四)结局 18
荆轲被斩
读准字音
白衣冠( ) guān 击筑( zhú ) 不复还( ) huán
变徵( zhĭ )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与荆轲永诀 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拍摄角度
( 1 ) 抓住画面特点 —— “白衣 冠”。 (2)全景拍摄。太子、宾客、荆 轲、高渐离等在场人物都需 顾及到。 (3)给重点人物特写镜头。 (4)同时兼顾拍景“风萧萧兮 易水寒”。
配乐
变徵之声 → 垂泪涕泣
(悲凉)
和而歌( hè ) 瞋目( ) chēn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
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 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 不顾。
宾客知其事者
宾客:中心语;知其事:定语

易水送别骆宾王

易水送别骆宾王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词古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今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异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 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 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 “群臣惊愕” “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 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 这寥寥数语, 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陶渊明《咏荆轲》:“君 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 否赞同陶说?为什么?
微太子言,(假如没有) 今行而无信 (信物) 诚能得樊将军首 (果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因为) 今闻购将军之首 (悬赏) 今太子迟之 (以之为迟)
终已不顾 (回头)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赠送) 愿举国为内臣 (全)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 自引而起 (伸、挣)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cù,仓促,突 秦王还柱而走 然还,通“环”,绕
掌握下列红色字体的词

荆轲之易水送别

荆轲之易水送别

易水送荆轲撰曲:蔡衍芬梁玉嵘、罗家英演唱太子丹:〔哭亡魂头句〕空横塞雁,云迷泪眼。

〔直转金不换〕燕丹发浩叹,悲风飒飒透心间。

家邦要力挽,荆轲志气壮关山,抛家别室解忧患,渡易水西去仗孤胆,斩杀强暴得胜还,岸上祖饯,但把荆卿盼。

荆轲:(白)来呀了!〔唱爽中板十字清〕适才间,别母别妻情千万,俺这里丈夫有泪不轻弹。

别家堂,怕只怕时光已晚,劳太子,岸边长候我羞惭。

(花)大鹏展翅恨天低,催动征骑把路赶。

只见易水滔滔腾白浪,白衣白甲白旗幡。

速下雕鞍,共向良朋饯别盏。

荆轲:(白)荆轲参见太子。

太子丹:(白)荆卿你来到了。

荆轲:(白)俺来到了。

太子丹:(白)壮士呀!〔寒关月〕未进离筵盏,执手相看处,空余叹。

燕邦遭劫难,强秦图灭我,河山将残。

恨无师旅扫凶顽,幸有荆卿一人,将狂澜力挽。

荆轲:〔迥龙腔二黄〕恨那强秦妄称霸,鲸吞诸国,生民多苦难。

但使人间存正义,不教黩武逞强蛮,酒肆狂欢,常忧国难。

谢太子,不以寒微见弃,用我于廊庙之间。

太子丹:〔长句二黄〕荆卿一剑叩秦关,燕国万民齐称赞。

赞君义无反顾,志闯虎穴龙潭,身系家国安危,凭那忠肝义胆。

荆轲:〔水仙子〕休赞誉,草莽汉敢献上忠义胆,匡国运担重任二肩似铁硬。

太子丹:〔可怜我〕且别卿,醇醪递献初杯盏。

荆轲:(白)多谢了。

〔爽慢板〕谢过了酒一杯,太子情深意厚,卑某不禁汗颜。

太子丹:(接)再举杯,壮君行,但得扭转乾坤,早些回返。

荆轲:〔排子头困谷二段〕谢过了杯中浓情。

酒力猛助我杀强蛮,闯咸阳入阙殿,秦王定要斩杀,除民患,六国在,六国在,到万世,相安不相争。

太子丹:〔直转凤笙怨引子〕三杯酒进奉,泪如澜。

〔乙反南音〕难启齿,望河滩,江风呜咽水潺潺,只怕酒尽此杯人离散,别时容易见时难。

荆轲:(锣鼓白)别时容易见时难么?唉,太子呀,想我荆轲,原是卫国小民,不幸秦灭卫邦,才以亡国之身,栖迟燕地,今日为天下苍生,入秦刺暴,俺只知有去,何敢望还,太子你休要伤心也罢!太子丹:(白)只知有去,何敢望还么?荆轲:(白)正是!谢过三杯酒,宁忘一寸丹。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别燕丹”,是说荆轲作别燕太子丹的地点就在这里。

“壮士发冲冠”,则用夸张的手法,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同时也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诗的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昔时人已没”,是说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这里暗指荆轲。

“今日水犹寒”,则是说今天的易水仍然像当年一样寒冷,这里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对历史的感慨。

诗人通过“水犹寒”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同时也暗示了现实的冷酷和人心的冷漠。

这首诗的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诗人通过对易水送别的描写,既表达了对荆轲的敬仰之情,也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和感慨。

诗中既描绘了古代英雄的壮烈事迹,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才华。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的手法。

诗人通过描写易水的寒冷,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悲愤。

同时,诗中还引用了荆轲刺秦的典故,既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也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更深刻的表达。

《于易水送人》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唐诗。

它以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不仅是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五言绝句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水送别

易水送别

• 我是一匹天马,曾经天地便是我的家。如今,我却在 荆轲的胯下,望着一袭白衣的荆轲与太子丹众人在做 最后的道别,我不禁将目光转向身旁:易水之上雾霭 穷尽,孤独的帆儿闪着刺眼的白光,似乎要到遥远的 异地寻找什么,下面涌着白色的浪,上面洒下白色的 光。耳畔传来了你悠扬凄凉的歌声。我不禁侧目,在 泪光盈盈中我看到的是在列的所有人的悲伤,在高渐 离的配乐声中,你上前一步,唱响了那永垂不朽的赞 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明 白,当国难,民族的使命都压在你的身上,你那“士” 的秉性绝不允许你退缩,壮士行,易水寒,铁骨铮铮, 正气浩然,喋血秦王阁!芦花在风中摇曳,我载着坚 毅的你,头也不回的向前!
• 定语后置的常见类型
三、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间加“之”,即“中心词﹢ 之﹢定语”。例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四、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 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 轲刺秦王》)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 记· 陈涉世家》)
• 渐离停止了奏乐,荆轲也停止了歌唱。在众人的痛泣声中,荆 轲最后看了一眼白衣冠的队伍,转身、迈步、上车,头也不回。 乘着破旧的马车,与萧萧秋风一道,渡过易水,直奔秦国。
• 易水边,风萧萧。 • 人皆缟素,高渐离的变徵之音与白色衣带苍 凉地飞舞着,随风而逝;荆轲的歌激落了人 们的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击筑变徵为羽,人都瞪着眼,射 出愤怒的光芒,荆轲的车渐渐远了,壮士的 身形不再回到当年回荡着歌声的易水边。易 水是寒的,风是寒的,匕首是寒的,但心却 热着,血却热着。

幼儿园教案古诗易水送别

幼儿园教案古诗易水送别

幼儿园教案:古诗《易水送别》简介《易水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抒情诗之一。

其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全诗描绘了作者离别友人时的深情别离之感。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诗歌内容、进行诗词赏析及创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1.了解《易水送别》的背景与情境;2.理解《易水送别》中的情感表达;3.学习欣赏并模仿古诗的韵律与美感;4.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创作活动表达情感。

教学准备•幻灯片或手写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解读)•卡片、纸和绘画工具(用于创作活动)教学过程1. 诗歌导入向幼儿展示《易水送别》的前两句诗:谪宦当南阳,还家甘道远。

陵谷非吾土,颜色异悲欢。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诗句,并与他们交流对其中词句的理解。

2. 背景介绍通过幻灯片或手写板展示《易水送别》的背景信息。

•说一下唐朝时期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解释谪宦(被贬谪到他乡)的含义;•介绍南阳的地理背景。

3. 诗词解读分段逐句解读《易水送别》的内容。

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解释古诗中难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含义。

4. 诗词欣赏播放或朗诵《易水送别》的完整诗歌。

在播放/朗诵结束后,向幼儿提问,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5. 诗词创作引导幼儿参与创作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或歌谣。

鼓励幼儿用幼稚的语言表达情感,无需拘泥于韵律和格律。

6. 分享与表演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创作,并组织小组间的诗歌或歌谣表演。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们了解并欣赏了《易水送别》这首古代抒情诗,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同时,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将对他们今后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易水送别古诗节奏划分

易水送别古诗节奏划分

易水送别古诗节奏划分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这首古诗的节奏划分呀!你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诗读起来是不是特有
感觉?
咱就说第一句“此地别燕丹”,你得慢慢地、重重地读出来,就好像
你真的站在那个送别燕丹的地方一样。

这就好比你走路,一步一步,
稳稳当当的,“此地”稍微停顿一下,“别燕丹”连贯起来,哇,那感觉就出来了!例子嘛,就像你在慢慢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一点点去感受它
的细节。

再看“壮士发冲冠”,“壮士”要读得有力气,好像那壮士就在你眼前,“发冲冠”呢,速度稍微快一点,表现出那种愤怒和激昂。

就好像你看
到一个超级英雄准备去战斗,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昔时人已没”,这里要带点感慨的情绪,稍微拖长一点音,就像你
在回忆过去的一段美好时光。

可以想象你在回想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
玩耍的场景。

“今日水犹寒”,最后一句呢,要读出那种清冷的感觉,就像冬天里
的一阵寒风。

好比你站在寒冷的江边,感受着那股凉意。

哎呀,划分古诗的节奏真的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呀!不同的读法能
带来不同的感受,这多有意思啊!通过这样的节奏划分,我们能更好
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看了这节奏划分,它真的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古诗的世界呢!。

易水送别教案

易水送别教案

易水送别教案标题:《易水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易水送别》,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解读诗中的情感与意义,培养学生对友情、别离、时光流转等主题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他们用适当的词语表达情感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对《易水送别》的文本理解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并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1. 课文《易水送别》的复印件。

2. 课堂投影仪或黑板、白板、彩色粉笔。

3. 学生们自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易水送别》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适当的视频来营造氛围。

Step 2:诗歌理解(15分钟)1. 老师先朗读《易水送别》,然后让学生阅读诗歌,并鼓励他们自己尝试朗读。

2.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生词和句子,并解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加深对诗歌的鉴赏理解。

Step 3:情感与主题探究(15分钟)1. 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例如,诗中的别离之情、友情的珍贵,以及时间流逝的思考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归纳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

3. 鼓励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可以组织小组展示或进行课堂讨论。

Step 4:口语表达与写作(20分钟)1.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易水送别》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可以包括对友情、别离或时间流逝的思考。

2. 提供写作指导,例如给出写作思路和范文示例。

3. 鼓励学生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通过描述细节和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感。

4. 学生可以互相交换短文,并进行互评或小组分享。

Step 5:拓展延伸(5分钟)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代诗歌或现代诗歌,扩展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战国策易水送别概括主题

战国策易水送别概括主题

战国策易水送别概括主题
(实用版)
目录
1.战国策易水送别的背景和主题
2.战国策易水送别的主要内容
3.战国策易水送别的历史意义
正文
战国策易水送别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主题深远,内涵丰富,被誉为古代辞赋的瑰宝。

战国策易水送别的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诸侯割据,战乱不断。

而《战国策易水送别》就是描绘了这一时期,燕太子丹送别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的故事。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安危的担忧,以及对于英雄壮志凌云的赞美。

战国策易水送别的主要内容围绕着燕太子丹和荆轲的离别展开。

在这场离别中,燕太子丹对荆轲深深的忧虑,同时也对他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荆轲则是英勇果断,毫无畏惧,他决心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国家报仇雪恨。

这一情节描绘了英雄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忠诚和坚毅。

战国策易水送别的历史意义深远,它不仅描绘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展现了我国古代士人的崇高精神风貌。

易水送别不仅是一首悲壮的离别诗,更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歌颂了荆轲的英勇无畏,也展现了我国古代士人的忠诚坚毅。

第1页共1页。

【古诗词课堂】易水送别

【古诗词课堂】易水送别

【古诗词课堂】易⽔送别读古典诗词品百味⼈⽣养浩然正⽓易⽔送别 From ⼩学精品阅读 00:00 07:04◄) 点击上⽅绿⾊⼩喇叭收听学习内容易⽔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发冲冠。

昔时⼈已没,今⽇⽔犹寒。

诗词译⽂站在这易⽔岸边,不由使⼈想起当年,就是在这个地⽅燕国的太⼦丹送别荆轲,当年的壮⼠是那样慷慨激昂,决⼼除掉秦王,那场⾯真是万分悲壮。

战国时勇刺秦王的荆轲已经不在了,⽽今只有易⽔还是寒冷如初。

词语注释1.此地:指易⽔岸边。

2.燕丹:战国时燕国太⼦丹。

3.发冲冠:形容⼈极端愤怒,因⽽头发直⽴,把帽⼦都冲起来了。

冠:帽⼦。

4.⼈:指荆轲。

5.没:死,即“殁”字。

6.⽔:指易⽔之⽔。

专家解读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丹复仇,想⽤⼔⾸威逼刺杀秦王嬴政,想迫使他归还诸侯之地。

临⾏时燕太⼦丹着⽩⾐冠送于易⽔,荆轲应声⽽歌:“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

歌声悲壮激越,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发冲冠”,来写历史上发⽣的这件事,来表达他对荆轲深深的崇敬之意。

如今在易⽔边送别友⼈,不禁想起了荆轲的故事。

在表达⽅法上诗⼈就是这样与众不同,他舍弃了那些朋友情深、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般送别诗的常见内容,⽽是直接⽤以史讽今的突兀笔法,表达出⾃⼰内⼼蕴藏着的⼀股难以遏⽌的愤激之情,把昔⽇之易⽔壮别和今⽇之易⽔送⼈融为⼀体,从⽽为下⾯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氛。

“昔时⼈已没,今⽇⽔犹寒”,成为全诗的中⼼所在。

它寓情于景,景中含寓意,赞美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风亮节,千载犹存;⽽且还隐含了诗⼈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有⼒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读之使⼈获得⼀种荡⽓回肠的快感。

这⾸诗题为“送别诗”,但它并没有叙述⼀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

然⽽,⼈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歌⼀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定是肝胆相照的挚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吐⼼中的不快与愤懑,⽽略去⼀切送别的常⾔套语,整⾸诗都是在抒怀咏志。

易水送别教案

易水送别教案

《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掌握点面结合、夸张运用、侧面烘托等基本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课时20分钟四、教具多媒体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读写结合法、评点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了疏通,对文章的脉络进行了分析,并要求同学们写100至200字的场面描写。

今天老师将引导同学们对文段进行深入分析,学习易水送别这个段落中所运用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通读整段有没有同学认为自己情感拿捏比较恰当毛遂自荐的?或者推荐别人来读也可以。

A生读毕请A生的同桌B生进行点评指出A生哪里读得好,哪里读的不好,并说明为什么。

师根据A生的朗读情况和B生的点评情况进行总结(可从语速,断句,情感等方面谈)。

再请B生朗读自己认为最能抒发情感的语句。

情境预设:B生会朗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句话。

师针对性就字词断句,轻重缓急,语气情感等方面综合评价。

B生不朗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句话。

师稍作点评,然后直奔主题,点明此句并指导朗读。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请C生朗读。

(三)看视屏刚才请了三位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有同学读出了凄凉之感,有同学读出了哀伤之感。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放一段视屏看看大导演陈凯歌是怎样诠释这段文字的。

播放视屏点评:视屏中是以唱读的形式出现的,语速较慢,较为夸张,并对周围凄凉的环境进行了描绘,给人一种悲壮之感。

(四)场面描写通过刚才的朗读分析以及视频播放,相信大家对文段的情感把握也更加准确,请将课前写的场面描写进行修改,稍后请同学起来分享他的文章。

(五)配乐朗诵师:时间差不多了,请D生起来分享他的文章。

你觉得哪种乐器更适合你的作品的氛围呢?埙古筝洞箫二胡琵琶任选1.请E生选择一种乐器配乐生朗读读毕请F生评论(可从场面描写入手)师围绕易水送别片段所运用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总结。

并用一句话评论他选择的乐器有何特色是否适合文章的情感抒发。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古诗词阅读理解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古诗词阅读理解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B.首句破空而来,直入史事,同时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在荆轲这一形象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联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A2.(1)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

(2)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3)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

“壮士”一词,此处是特指,指的是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两句诗,写易水送别的典故,易水送别友人的壮烈场景,展示出了诗人对荆轲慷慨赴义的敬仰之情,也侧面写出了荆轲勇猛的英雄形象。

其次,“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中,通过英雄已逝与易水仍寒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对英雄已逝的感慨;而现实中,结合诗后的注释“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易水诀别高中语文

易水诀别高中语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赏析“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的描写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播放《易水诀别》片段,增强文学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兴趣;(2)合作探究,赏析“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描写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刺客荆轲的视死如归、士为知己死,慷慨赴义等精神气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易水诀别”场面描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从屈原说:“悲莫悲兮伤别离”,离别,始终是古代诗人吟唱不尽的旋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道出孩子与母亲的难舍难离。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那是怎样的一双大手,握住一双女人的小手。

写出柳永对情人的留恋。

古人写离别的诗句不胜枚举,但本人最喜欢的是《易水诀别》。

播放《易水诀别》片段为赏析“易水诀别”作铺垫。

二、合作探究一:赏析“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描写方法。

(一)齐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易水诀别”之氛围1、读后教师强调重点字音:为变徵(zhǐ)之声士皆(chē)目荆轲和(hè)而歌;2、翻译片段,关注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点名情读“易水诀别”这一段,其他同学跟读,同时思考:如果用一个形容词高度概括“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情感基调,你会用哪个词?请结合文本赏析?—————【设计目标: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的准确性及自我探究能力】学生自由发言:或“悲”,或“壮”,或“凄凉”或“悲壮”等等。

教师明确:又“悲”又“壮”,“悲壮”贴切。

(三)师问:作者又是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的“悲壮“情怀的呢?【目标实现方法】分三步环环相扣突破疑难:1、、作者选了哪些景物;2、描写景物的特征词语有哪些,写出景物什么特点;3、作者为何如此不同特征,不同角度选取景物即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易水诀别”之“悲壮”氛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4-26
易水送别【诗文赏析】 因为徐敬业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 天下,骆宾王被武则天抓进监牢。但武则天念 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 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 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 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 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 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这首 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 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 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2014-4-26
骆宾王是初唐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 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 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 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 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2014-4-26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 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 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 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 也不回地走了。
2014-4-26
2014-4-26
易水送别【诗文解释】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 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 初。
2014-4-26
易水送别【词语注释】 此地:指易水岸边。燕丹:战国时 燕国太子丹。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 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人: 指荆轲。没:死,即“殁”字。水:指易水之水。
2014-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 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 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成年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李使自言所能,宾王不答。唐高宗末年, 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人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 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情高洁, 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出狱后,被贬为临海县丞,弃官游广棱,作诗 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 自立,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起草著名的《讨武氏 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 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 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杯之土未 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 “宰相安得失此人?”及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这是谁?
骆宾 王
2014-4-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