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七个古诗词,分别是《春晓》、《夜书所见》、《竹石》、《石灰吟》、《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和《己亥杂诗》。

这些诗词类型各异,有写景、咏物、抒情等,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辨别诗词的类型,理解诗词大意。

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提高,对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尚有不足。

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七个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七个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手法等方面的深入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对比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词的类型、特点和表达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七个古诗词的课件,展示诗词的原文、译文和图片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的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七个古诗词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来回地走
弥漫着花香 的园中小径
译文:花儿凋谢了,不忍看它伴随残春消逝,却又无 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好像曾经见过。在弥漫花香的园 中小路上,我独自走来走去。
主旨点睛
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重在思昔;下片巧 写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抒发了词人悼惜 残春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 怅。
诗歌赏析
词意速通
一首
一曲 刚填好的词
译文:听着一曲新填好的词品尝一杯美酒,天气、亭 台都和去年一样。天边西下的夕阳啊,几时才能回来 再照天际?
不得已,没有办法 好像曾经见过,形容以 前见过的事物又出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
独徘徊。 在一个地方
下片写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安静。“琉璃滑”形 象地写出了无风的水面波平浪静的特点。“不觉船 移”从人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水流的缓和。后两句 写船动惊禽,禽鸟飞起。写景由近到远,再向高处 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结】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写出了堤岸和 湖面的景物特征,描绘了春水流转、芳草笙歌、水 滑如镜、沙鸟惊飞无幅图,并将词人的悠闲意趣融 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 禽,“西湖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 新课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 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 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 映着婉约与豪放。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浣溪沙》晏殊
词 课 《采桑子》欧阳修
题 总
《相见欢》朱敦儒
览 《如梦令》李清照
浣溪沙
走近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浙江)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以词著称于文坛 ,尤擅小令 。 其词风格含蓄蕴藉,婉约清丽,端庄秀 雅。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分别被称为“大晏”和“小 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珠玉词》 等。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请展开想象,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阅读李商隐《贾生》一诗,完成各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5.“宣室求贤访逐臣”一句中“逐臣”的意思是_________,在诗中是指______(填人物)。

6.这首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手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7.请写出诗歌题目的意思。

8.结合诗句的意思.......,揣摩作者在行进过程中心理发生的变化。

9.本诗隐含了怎样的哲理?诗歌鉴赏【甲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乙诗】桂源铺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0.这两首诗都用到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甲诗】后两句用“放”“拦”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

【乙诗】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溪水奋力前行的画面。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通过某一现象揭示一定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

B.【甲诗】前两句是描摹,后两句是议论,诗人借助一系列的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音韵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词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词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意境,积累优美诗句【课时安排】2课时《浣溪沙》晏殊《采桑子》欧阳修【教学目标】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2.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3.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4.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5.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2.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教学难点】1.理解晏殊的思想感情,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浣溪沙》晏殊一、创设情景,释题导入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晏殊的《浣溪沙》。

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了解作者及作品1.作者:晏殊,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

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3.背景资料: 《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任务二:品味语言,理解内容2.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3.齐读并思考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0张)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0张)语文九年级上册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生动地表现了遍尝心酸之后无可言说 的复杂况味,体现词人“愁”的深沉的句子是: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 好个秋”!
2.词的上下两片紧扣一个“愁”字来写,“为赋新词强说愁”和“而今识尽愁滋 味”中的“愁”分别指什么?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 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①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 相见一回。②两个“难”字连用,造成一种连绵纡曲之势,凸显两人 情深意重。
4.颔联表达的感情委婉而深沉,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以 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2)诗中运用典故,借缥缈的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之情的句子是 :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2.易错字强化练。 (1)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 风无力百花 残 。 (2)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 炬 成灰泪始干。 (3) 蓬 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殷 勤为 探 看。
3.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连用有什么深刻含义?
走近作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 苏)人,北宋词人。
写作背景
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 ,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质朴自然的村野风 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主旨情感
这首词描绘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通篇洋溢着一种由衷的 快意和舒畅,表现了词人对田园大好风光的喜爱之情。
1.易错字强化练。 (1)树绕村庄,水满 陂 塘。 (2) 倚 东风,豪兴 徜 徉 。 (3)偶然 乘 兴,步过东 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 贞不渝,九死不悔;
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 苦苦思念;
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期望 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 法的配合使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 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 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状吟元成才路 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 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 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 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著有 《李义山诗集》。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怎样理解这个“流”字?
渭水无语东流,不会为任何事物而改变停 留,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情之意。这里暗示 出大唐风雨飘摇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 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 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诗句品读
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 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 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 量。
4.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 诗? 明确:是全诗的千古名句。“丝”和“相思”的“思”是同 音字,谐音双关,泪也因思而落。第一以蚕丝象征情思,又 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著到死方休。诗人又以蜡炬燃 烧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表现了诗人执著而又无望的的情 感。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诗歌理解
作 者
王磐(约1470—1530), 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
·
明代散曲家。少时薄科举,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
背 景
歌吹吟咏,因此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这
首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他们在交通要
道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王
磐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首《朝天子·咏喇叭》,借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诗歌理解
原 文 注 释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歌理解
【译文】 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我与谁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囚徒! 山河将久远地存在,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在家乡是我的志愿,梦里在首阳山采薇。
诗歌理解

张养浩(1270—1329),字希
者 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
·
背 人,元代文学家。代表作有《三 景 事忠告》《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相传公元前206 年,项羽攻入
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张养浩
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山坡
羊·骊山怀古》这首曲。
诗歌赏析

旨 点
作者借景抒情,借古抒怀,表达了对历史
诗歌理解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
·
背 (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14 岁随父亲夏允彝和 景 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
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就义于南京。
本诗为作者被清廷逮捕后,押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松江,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件(共106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件(共106张PPT)

➢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 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 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 雪白,菜花金黄。
➢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 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 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 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 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 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 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 成因果关系。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 联系起来,将上片“不识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 分完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 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 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 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 而且还落入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 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 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 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 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 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 “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 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 称“济南二安”。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久远。
簇拥。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
潼关 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 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请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 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如何理解诗中“鹤”的形象?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这只鹤也是顽强的。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 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作者借“鹤”这一形象表明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 要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
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 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
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 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 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 颂秋进行对,
热情赞美秋天,一扫过去文人们写秋日的凄凉情调,

初中语文九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初中语文九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2.阅读赏析。 (1)分析“一上高城万里愁”的“愁”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思乡、怀古。作用:①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②以“愁” 开篇,其后交代“愁”的缘由,由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强调过去的秦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 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一、《咸阳城东楼》 1.名句默写。 (1)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 (2)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3)诗中描绘渭水无语东流景象的诗句是: 行人莫问当年事 , 故国东来 渭水流 。 (4)感慨历史沧桑的诗句是: 鸟下绿芜秦苑夕 , 蝉鸣黄叶汉宫秋 。
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名句默写。 (1)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词中写出满腔愁绪无处诉说的句子是: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 秋” !
8.阅读赏析。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 同?为什么? 不相同。上片“愁”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家、怀 才不遇的哀愁。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 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的情感,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三、《行香子》 5.名句默写。 (1) 树绕村庄 , 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2)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 , 流水桥旁 。 (3)词中近景描写小园中的几种主要花色的句子是: 有桃花红 , 李花 白 , 菜花黄 。
6.阅读赏析。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记叙了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大自然的优美境界,表达了词人对自 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 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2)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练一、积累运用1.文学常识填空。

(1)杜牧,字,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朝代)文学家。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合称为“小李杜”。

(2)《贾生》的作者李商隐是(朝代)诗人。

诗中的“贾生”指的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3)杨万里,字,世称“”,南宋诗人。

(4)赵师秀,南宋诗人,“”之一。

2.默写。

(1),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2)可怜夜半虚前席,。

(李商隐《贾生》)(3)政入万山围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4)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5)杜牧的《泊秦淮》中,“,”两句表面上是在批评商女,实际上是在批评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晚唐统治者。

(6)李商隐的《贾生》中借古讽今,批评统治者不关心国事民生的两句诗是:,。

(7)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人们往往会“上当受骗”,空自欢喜的句子是:,。

(8)《约客》中,诗人雨夜约客,客人迟迟不至,“,”两句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深夜独坐、望灯而待的情景。

(9)《约客》一诗中“”一句,通过一个小小的动作描写,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态。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泊秦淮》,回答问题。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此诗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奔放直接,语言精当锤炼。

C.这首诗是即景感怀之作。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享乐游宴的场所,繁华一时。

诗人夜泊于此,目睹当朝统治者的昏庸荒淫,认为他们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因此无限感伤。

D.诗歌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作者背景及诗词特点:学生应了解每位诗人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及诗词的文学价值,如陆游的忧国忧民情怀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古诗词中的深层次意境,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背后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像辅助来帮助学生感悟。
-诗词的鉴赏技巧:如何引导学生从音韵、字词、意象等多角度鉴赏诗词,例如《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与“言师采药去”两句间的呼应和趣味性,是教学的难点。
-诗词的记忆与应用:学生往往在记忆古诗词时感到困难,如何设计有效的记忆策略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灵活应用,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将诗词背后的文化背景融入教学,让学生理解诗词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例如《江南春》中的江南文化特色。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方法:
-对于内容理解,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对于朗读技巧,通过示范、指导、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对于作者背景及诗词特点,通过资料提供、故事讲解等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对于意境理解和鉴赏技巧,利用多媒体、绘画、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把握和朗读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寻隐者不遇》中的隐逸意境,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 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 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 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 “李杜”。
主旨点拨
《绝句》(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第二首则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羁旅异乡的愁思 和伤感,春色和乡思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这两 首诗极生动地、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 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生活安宁而产 生的闲适情怀。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①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①选自《刘长卿诗缩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 版)。刘长卿(?—约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唐代诗人。 ②白屋:以白茅草覆盖的房屋,为古代贫民所居。
译文: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白屋显得更贫困。
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作者背景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 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 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曾参与编撰 《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 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 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 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注 释 : ① 选自《苏舜饮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苏舜饮(1008—1049),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 阳东南)人,北宋诗人。淮,指淮河。犊(dú)头,古镇 名,又名“渎头”,在淮河边。
译文: 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偶
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黄昏的 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 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统编版语文八(上)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八(上)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

主旨点睛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 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诗词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 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 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 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 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 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 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内容展示
诗词解释
簪缨(zān yīng):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今属江苏。
内容展示
诗词翻译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 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 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诗词赏析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 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 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 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 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第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01 学习目标 02 走近作品 03 内容展示 04 主旨点睛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

走近作品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 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内容展示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内容展示
诗词解释
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 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内容展示
诗词翻译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 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 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 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一次溪亭畅游经历 , 表现 了词人开朗奔放的性格 , 潇 洒 飘逸的风姿 , 表达了词人对往 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第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01 学习目标 02 走近作品 03 内容展示 04 主旨点睛
05 诗词赏析 06 跟踪检测 07 拓展阅读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 和审美情趣。
走近作品
拓展阅读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 境的 广 阔 深 远 却为这类词所少有。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 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 它 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 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 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 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 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 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 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绝句(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 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 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 乡思。
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 以乐景写哀情。 一实叙,一虚问,一指向无可奈何 的现实。
绝 所见 句
所感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非常喜爱,
适与野情惬, 满足的心情。
首联:
千山高复低。山峰起伏,幽静小路,
颔联: 好峰随处改,仿佛走进迷宫 优雅
幽径独行迷。心情。
颈联: 霜落熊升树, 动中有静 林空鹿饮溪。 独特视觉感受
尾联: 人家在何许, 设问,表达超脱,
云外一声鸡。 淡泊的闲适恬静心
态。
这首诗语言朴素, 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 生,景随情移,以典型 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 “野情”。另外,诗境 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 不尽的余韵。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 苍山/远, 天寒/ 白屋/贫。 柴门/ 闻/犬吠, 风雪/ 夜/归人。
【唐】刘长卿
译文:
天快黑了,青山显得更加遥 远模糊,天气寒冷,山中破旧的 茅屋越发显得冷清。柴门外传来 一阵狗叫声,原来是茅屋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 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本诗是《绝句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公 元764年(广德二年)暮春,当时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 之情。 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 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 春光难留。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
旧亭 台”“夕阳”“落花”“归燕”
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 ——生命之中 “旧亭台” ——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 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 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 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 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 的伤今之情。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 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 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 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修辞:对仗工整。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 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 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 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 徘徊。
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 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巧 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 抒发了词人悼惜残春之情,表 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 怅。
问题探究
②“去”与“来”对比,抒发作者对春逝花落的惋惜伤感 易逝的感慨。
示例二:蕴含着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必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的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虚无。 示例三:借景抒情,通过对易逝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惋惜之情。(任选一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和对旧燕归来的欢喜欣慰,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 的热爱与眷恋。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背诵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语文
理解默写: 1.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 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诗句 是“ 浮云游子意 , 落日故人情 ”。 2. 《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 别绪的诗句是“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
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 垫。 2.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表达了作者 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 的心境的句子是“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 ”。
语文
四、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名句理解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 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 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 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 了。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 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 信。词人借梅言志,显示了自己身处逆 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默写自测
禅房花木深 ”。
2.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送友人 李 白
名句理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 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 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 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尾联借马 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 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 “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 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默写自测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缺月挂疏桐,漏断 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 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 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 冷。
语文
理解默写:
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 1. “ 缺月挂疏桐 ,
只有香如故
”。
谢谢观看
语文
文本背诵
三、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名句理解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写 鸿“惊起”“有恨”,写鸿“拣尽寒 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 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作者 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 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 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 巧。 默写自测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语文
理解默写: 1.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 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的诗句是“ 曲径通幽处 ,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语文
文本背诵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名句理解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 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 清寂的景色。“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 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 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 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默写自测
文本背诵 驿外断桥边,寂 寞开无主。已是 黄昏独自愁,更 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 有香如故。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语文
理解默写: 1.“ 已是黄昏独自愁 , 更着风和雨 ”一句渲染 了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 2.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赞美梅花即使化成泥土也 不忘向人间播撒芳香的句子是“ 零落成泥碾作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