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徐立伟

合集下载

_祖国统一大业_教学设计_教案

_祖国统一大业_教学设计_教案

祖国统一大业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认知方面:“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及历史意义。

(2)思想方面:使学生认识和平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爱党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使命感,树立为国奋斗的决心。

(3)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策略:教师可以使用背景材料及影视材料,还原当时的情景,为学生创设情景从而更好的探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2、教学难点:①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②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策略:结合时政知识,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法,得出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实质;对于海峡两岸关系的探讨,可以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说明依据,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主体性。

3.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标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生共创情境,营造氛围,引入新课[情境营造]:课前3分钟时,展示香港、澳门、台湾风光图片,可配轻柔的背景音乐。

[课件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和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作品《七子之歌-台湾》[课堂设问]: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回答:诗人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过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人为地造成了现在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台湾问题”。

建国五十多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悬而不决,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历史的使命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时,我们要怎样才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呢?怎样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

(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外形式的重大变化而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3)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全体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国两制”形成的过程和内涵,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2.难点:“一国两制”内涵的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

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营造:课件展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回答:台湾还没有回来。

合作探究:历史回眸: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由各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探讨。

1、香港问题由来。

师生共同回顾香港被占领的过程,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

请学生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思考香港问题的实质。

2.澳门问题由来。

请学生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这些知识,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好素材,又是综合能力训练的重点。

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分析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进而阅读有关材料,理解“一国两制”方针在解决台湾问题和解决港澳问题的具体政策上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综合分析、阐释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港澳台问题来历的回顾,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及概念内涵,深刻理解“一国两制”能成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祖国统一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涵及解决港澳问题的历程。

【教学难点】认识台湾问题及探讨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投影播放《七子之歌》FLASH动画。

)刚才大家在大屏幕上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那么,歌曲中的“七子”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呢?(投影展示《时局图》。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依“学情”备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例与反思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吕淑杰一、案例描述第一:创设情景,播出《七子之歌》,导入新课第二:出示问题,分组讨论、研究,共同交流,达成共识:1.能否用多媒体展示出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由老师解决)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收回香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呢?)3.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它是不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最佳方法呢?在香港、澳门为什么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呢?4.为什么说台湾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5.台湾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复杂?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6.放弃台湾,任其独立行不行?7.面对今天的局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不行、不好吗?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哪种方法更好呢?二、案例分析与反思备课时备“学生”是这一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以上的问题都是从学生中收集而来。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第一,涉及面广,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涉及到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内容,使课本学习与课外拓展有机渗透。

如第4题;第二,问题尖锐、深刻,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几乎没有,而且与当代政治、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多数需要经过思维、判断、概括……才能获得较全面的认识。

如第3、6、7题等;第三,都是学生困惑也是国人最为敏感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已是课本无法完全满足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们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

可见,在教学中我们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是仅仅把教材完成,还是以教材为依托完成课程目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

为此,设计教案前,我要求学生针对这一课至少提一个问题,让学生也参与我的备课。

这样就避免了以往因教案设计的主观性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注重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从而做到了有的放矢,不盲目备课,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成功地进行了师生的角色转换,使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 谢 素 芹

教 材 分析
是 具有 创造 性 的 伟 大 构 想 ,它 已成 为我
( 一) 教 材 的地位 国 政府 的 一 项 基 本 国 策 ,为 中 国 的统 一 华 东 师 大 版 八 年 级 历 史下 册 第 四 单 大 业 开 辟 了 一 条现 实 可 行 的道 路 , 并 为 元第 l 3课 : 本 课 教 材 围 绕 实 现 祖 国 统 解 决 国 际 争 端 提 供 了 新 的 途 径 。 () 2 欢

篇 、展 望 篇 。 历 史 篇让 学 生 了解 港 、

树立 了极 富 说服 力 的先 例 。 教 学难 点 : 港 澳 回 归 和 台湾 学生明 白
“ 国 两 制 ”构 想 是 一 个 伟 大 的 创 举 ; 一
及 经 济 、 统 战 、 外 交 等 诸 多 因 素 , 既 有
知 识 目标 : “ 国 两 制 ”构 想 ,香 对 台湾 问题 的认 识 。 一
能 力 目标 :通 过 阅读 教 材 ,培 养 学 的 自主 学 习 能 力 和 合 作 探 究 的精 神 , 且
生 阅读 、 自学和 概 括 问题 的 能 力 ; 通 过 思 维 能 力 有 了进 一 步 的发 展 , 正 处 于 渴
又 属 于 近 几 年 中招 考 试 的热 点 。 因 此 , 力 ,祖 国的 和 平统 一 大 业终 将 实 现 。 3 重 点 、难 点 、考 点 。 . 教学重 点 :香港 、澳 门回归祖 国 。 港 、澳 的 回 归 不 仅 是 “ 国两 制 ” 构想 一
它 在 整 个 历 史 教 学 中 有 着 很 重 要 的 地
这 一 主题 ,主 要 从 “ 国 两 制 ”的 构 庆 香 港 、 澳 门回 归 祖 国 。这 是 “ 国两 一 一 想 、香 港 澳 门 回 归祖 国 、统 一 大 业 必 将 制 ”构 想 的 成 功 范 例 ,彻 底 结 束 了外 国

祖国的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的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的统一大业教案教案标题:祖国的统一大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祖国的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3. 培养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和意义;2. 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3. 祖国统一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祖国的历史变迁,激发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统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

2. 分析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战争、谈判、和平统一等方面的内容。

3. 分享祖国统一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让学生了解当前统一进程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步骤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激发他们对祖国统一的热爱和责任感。

步骤四:拓展与延伸(15分钟)1.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和现状。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和文章,鼓励学生自主拓展知识,加深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理解。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总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收获。

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四、教学资源:1. 课件、多媒体设备;2. 相关视频素材;3. 相关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总结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2)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2)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内容分析教材简析及教学设计思路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教材通过“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成功实践(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个子目,说明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本人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尝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整体设计思路如下:以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先后进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港、澳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子目的学习,从中启迪学生发现隐含其中的学习线索,即“—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实践和前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对本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

慨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学习内容: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构想的提出、构想的内容、意义、“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及历史意义。

二,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纲领及决心。

教师教学时可先出示本课内容表解,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材重点难点知识结构重点: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

洗刷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一、情境导入,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由来[新课导入] 那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是什么呢?香港、澳门的回归。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新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据此,本课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又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学习本课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本课属高一教材,学生在初中的历史、政治和语文学科中曾经学过;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所闻,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定认识,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

(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

(2)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重点:结合高一学生情况,确定本课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教材难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不同。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音视频材料、准备学生课堂导学学案、指导学生预习。

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分钟)播放音乐《七子之歌》,营造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的欲望,体现祖国人民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与要求。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哪七子?如今都回家了吗?(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深入引导}那么香港、澳门是怎么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海峡两岸的关系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祖国统一大业教案主题:祖国统一大业教学目标:1. 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2. 认识到个人的祖国统一责任;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内容:1. 祖国统一的意义;2. 个人的祖国统一责任;3. 热爱祖国统一的情感培养。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祖国统一的图片,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祖国统一的了解和意义。

2. 祖国统一的意义(15分钟)通过PPT或讲解,向学生介绍祖国统一的意义,包括:- 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 统一能够保障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 统一能促进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繁荣发展。

3. 个人的祖国统一责任(20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个人应负的祖国统一责任,包括:- 学习好知识,成为有用的人才;- 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 积极参与祖国建设和统一进程。

展示和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和分享讨论结果,鼓励学生互相借鉴和学习。

4. 热爱祖国统一的情感培养(20分钟)通过讲故事或播放相关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祖国统一的英雄事迹和爱国故事,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热爱之情。

讨论和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总结如何培养热爱祖国统一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和宣传。

5. 给予作业(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祖国统一的感悟和情感表达的作文,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表达真实情感和观点。

6. 课堂总结和展望(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展望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教学方法:1. PPT讲解;2. 小组讨论;3. 故事讲述或视频播放;4. 学生作文。

教学评价和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作文的方式,能够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对祖国统一重要性的理解和个人责任的认识。

在课堂上通过故事和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祖国统一的热爱之情。

在反思中,教师可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1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1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

2.掌握大陆发展与台湾关系的政策措施,理解中国人民要求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认识到海峡两岸的联系与交流越来越紧密。

过程与方法采用谈话法、讲述法和情境再现法进行教学;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图片,让学生在情境再现中再次感受历史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怀。

在感知历史中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和重要保障,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思路设计本课的重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和香港回归祖国。

本课的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资源学生预习教材,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情境教学为主题。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提问和情境再现法进行教学;谈话法、分析法、讨论法、讲述法、史论结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课前播放《七子之歌》,闻一多所说的“七子”是哪七子呢?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外积累已基本了解“七子”指的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旅顺、大连七个被列强侵占的地方。

歌曲哭诉了他们渴望重回母亲怀抱、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情感。

那么,这七子是怎样与祖国母亲忍痛别离,今天又是怎样回归母亲怀抱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大业》,引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课件打出本课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总体上把握本课知识的框架。

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思考一:何为“一国两制”?此构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又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历史意义?解决问题:1.课件打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段材料:“我们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教案教案标题:祖国统一大业一、教学目标1.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课本《祖国统一大业》及教辅资料。

2.多媒体教具、画板、墨水笔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民族特点。

2.提问:你认为祖国统一对我们有什么意义?Step 2:学习(20分钟)1.通过课本和多媒体介绍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包括台湾回归、香港、澳门回归以及西藏等地区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祖国统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Step 3:合作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祖国统一的挑战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小组报告,讨论各组的解决方案。

3.整理学生的想法,形成共识。

Step 4:小结(10分钟)1.总结学生讨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强调共同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3.鼓励学生坚定爱国情感,努力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祖国统一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主要讲述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祖国统一大业。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历史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事件的时间线、背景、意义等方面可能还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祖国统一大业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其背景、过程、意义,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规律。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课件:PPT或其他形式的课件4.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视频5.图片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祖国统一大业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才智,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3.教材重难点教材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教材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是领悟历史,感受现实.4.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在初中历史、政治和语文等学科中都有所涉及,加之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

5.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启发诱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抢答方式进行胜者奖励,败者惩罚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用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上讲话视频《推进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引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本节课的标题【讲授新课】出示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幻灯片展示"屈辱往事""解决之道""光荣梦想""未来展望".一屈辱往事-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回答,考查学案的预习程度)[师]香港问题的由来?[生]……(幻灯片出示图片,展示香港被英国侵占的三个过程)[师]澳门问题的由来?[生]……(幻灯片出示图片,展示澳门被侵占的过程)出示蒋介石败退台湾的资料,让学生归纳台湾问题的由来和造成祖国分裂的罪魁祸首。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教案标题:祖国统一大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 培养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热爱和责任感;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4.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 祖国统一对个人和国家的意义;3. 祖国统一的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2.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祖国统一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祖国统一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祖国统一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祖国统一对个人和国家有什么意义?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享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包括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香港、澳门、台湾的回归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统一对个人和国家的意义,如国家的繁荣稳定、人民的团结和幸福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祖国统一的案例进行分析,如香港回归的过程和意义。

2. 每个小组展示并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情感培养(10分钟)1. 观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祖国统一的成就和发展。

2. 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统一的热爱和责任感,鼓励他们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其他国家的统一历史和文化。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网站链接,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答以下问题:你对祖国统一的理解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自己可以为祖国统一做些什么?2.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纪念馆或博物馆,深入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2.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研究项目,调查祖国统一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影响。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徐立伟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徐立伟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徐立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2.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3.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和平之旅”。

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

运用:1.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阅读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2.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2.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教学难点】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直观演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和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作品《七子之歌——台湾》教师提问: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学生回答:强烈的思乡之情;台湾还没有回来。

高中历史《祖国统一大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祖国统一大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知 识 目
教标学

能 力 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
2.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1.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想的提出及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
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情景与问题
●课前播放《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大家熟悉吗?
这是《七子之歌》中的澳门
●教师设问,引出课题
谁掠去了澳门的Βιβλιοθήκη 体?澳门又是何时回到祖国怀抱的呢?与澳门有相同经历的又有哪些地方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 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
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式和手段
课型教学过程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实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一国两制”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
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1982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

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徐立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2.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3.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和平之旅”。

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

运用:1.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阅读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2.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2.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教学难点】
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直观演示法。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和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作品《七子之歌
——台湾》
教师提问: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
学生回答:强烈的思乡之情;台湾还没有回来。

教师过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人为地造成了现在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台湾问题”。

建国五十多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历史的使命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时,我们要怎样才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呢?怎样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祖国统一大业
二、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为完成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什么方针呢?
学生回答:“一国两制”。

板书: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多媒体播放:《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看法》。

教师提问:(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也就是说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教师提问:什么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理论形成的过程如何?这一理论又是怎样得到实践的?
让学生看书,小组讨论。

根据教师提示的五个关键
词“雏形”、“萌芽”、“提出”、“确立”“运用”,归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

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打出答案,肯定学生的回答。

教师提问:“一国两制”下,对港澳地区与对台地区的细微差别是什么?
提示:可以驻军与否是差别所在。

理解升华
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来解决港、澳、台问题?(1)它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实际。

(2)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

(3)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重点讲解
怎样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

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板书: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教师提问: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其领土是怎样被割让与租借的?香港问题的解决过程如何?香港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用小动画的形式简单演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让与租借的过程: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根据画面内容归纳“一国两
制”在香港走向实践的步骤。

提示: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在此处可向学生解释“主权换治权”的实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0年,人大通过《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2006年,展望香港“香港明天更美好”。

教师提问:香港的回归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另外,香港的成功回归,为澳门回归、台湾统一提供了借鉴意义。

理解升华
1.香港为什么能顺利回归祖国?
(1)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是香港得以回归的群众基础。

2.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台独势力猖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紧张。

课堂总结: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方案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随后澳门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

台湾问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采用“一国两制”方案,台湾会早日回到祖国环抱,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高考命题视角: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本讲教材重点有两个:一是一国两制;二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视角三 关注新史观: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复兴的视角看祖国统一的有关问题
视角四 运用教材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