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教育方案 校本科研第三期工程doc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5篇)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5篇)第一篇:“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一、课题的提出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
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1、重教材,轻学生。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
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2、重结论,轻过程。
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
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即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本学期我校确立了“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这一实验课题。
课题实验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讲究策略,优化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的教育教学更和谐,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人人学有所得。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1、以人格发展理论及新课程标准理念为科学依据。
2、主体教育理论: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未来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1. 课题背景与意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科学规划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科学规划研究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当前教育科学规划的研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对教育科学规划方法论的不足和对教育科学规划实践的不充分重视。
因此,开展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对于完善教育科学规划理论和提升教育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教育科学规划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索提高教育科学规划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科学规划的理论研究:对当前教育科学规划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脉络和关键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创新思路。
•教育科学规划的方法论研究:对教育科学规划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探索适合教育科学规划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提出科学规划实施的方法参考。
•教育科学规划的实践案例研究:选取教育科学规划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教育科学规划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目前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2.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探索目前教育科学规划实践的特点、问题和需求。
3.选取典型的教育科学规划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4.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改进教育科学规划水平的建议和措施。
4. 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深入研究,预计可以取得以下成果:•对当前教育科学规划理论的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提出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
•综合评价教育科学规划的方法论,提出适合教育科学规划的研究方法,为教育科学规划实施提供指导。
•对典型的教育科学规划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提出提高教育科学规划水平的建议,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题报告
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题报告
一、背景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高校校园文
化建设也变得愈加迫切。
在当今社会,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实践基地。
因此,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需要以构建和谐校
园为目标,倡导文明、开放的校园文化,培养积极向上、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大学生。
二、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探讨如何通过校园
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国家意识,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为高校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高校在社会中的地
位和影响力。
三、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有关高校校园文化建
设的国内外文献和案例,探讨高校在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高校校园文
化建设实践中的优劣经验,了解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和期望,为高校校园文化
建设提供有根据的建议和指导。
四、预期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
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到推动作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预期形成一份综合性的报告,以
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教育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计划精选篇1一、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1.深化育人为本基本制度建设。
围绕“育人导师、学情会商、毕业生去向考核”等12项内容,逐项建立市、县(市区)和学校上下贯通、相互衔接能够监督制约的育人为本配套制度;组织开展育人制度样板学校评选和育人制度建设成果评选,确保在全市所有中等以下学校普遍达标运行。
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研究中心职能作用,加强对“八类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深化“五个一”成长工程和“名家进校园”等育人项目,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深化课程改革。
小学重点做好课程整合、初中重点做好初高中衔接的引桥课程建设、高中重点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深化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励志修身、体验感悟、实践探究、心理疏导与家庭教育”四大课程体系建设。
制定“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标准,开展“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全员达标活动,确保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
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新推出一批课改名校和先进教师。
3.完善招生评价制度改革。
建立全面推行中考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评先树优中的“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发挥中考对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保障作用。
完善对普通高中学校的星级评估制度,开展五星级高中学校面向全市招收特长学生试点工作,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4.大力开展质量监测。
加快转变教研机构职能,切实发挥市教科院“教育质量监测服务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等合作,制定《__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实施》,发挥“绿色学业质量监测”的诊断、评价、反馈、指导作用,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引导每一所学校在“轻负担”的基础上实现育人的“高质量”。
5.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
结合标准化学校建设,开展全市农村小学体育、艺术器材配备达标活动。
发挥中考和高考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严格坚持中考录取中体育与物理、化学等值对待的组合录取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提高学生耐力,增强学生心肺功能,切实降低学生近视率。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教育科学研究以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对教育的提升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在我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研究的重点不够明确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制定教育科学规划,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策略与建议。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科学规划,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教育科学规划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国内外教育科学规划的内涵与特点,总结其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2. 教育科学规划的重点领域:确定教育科学规划的重点领域,如教育评估、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等,以应对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紧迫问题。
3. 教育科学规划的制定原则与方法:探讨教育科学规划的制定原则,如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并研究可行的制定方法,如专家咨询、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
4. 教育科学规划的实证研究:利用案例分析或实证实验等方法,验证教育科学规划在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中的有效性,为规划的改进提供依据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与方案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以探索教育科学规划的内涵、建立规划的重点领域、制定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并验证规划的实施效果。
具体的研究方案如下: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科学规划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总结规划的经验和教训。
2.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科学规划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为本研究提供借鉴。
3. 实证研究:选取若干个地区或学校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探讨教育科学规划的实施效果。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教育科学规划的制定指导:通过研究教育科学规划的内涵与特点,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制定提供指导和参考。
教育科研课题方案开题报告3篇
教育科研课题方案开题报告3篇教育科研课题方案开题报告第1篇一、课题名称。
要求:1.简明、贴切、清晰。
2.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
二、课题界定。
要求回答”什么是”的问题,说明课题名称及其关键词和重要要领的定义、涵义及来源。
方案设计的许多内容将由此发出去。
科学的课题界定有利于使研究内容和活动切题,防止研究目标和方向的转移或使研究范围任意扩大或缩小。
三、研究背景与意义。
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问题。
可说明:1.研究原因。
具体说明:(1)时代背景。
用以说明研究者选用的新的社会参照标准。
(2)针对问题。
说明根据新的社会参照标准的要求,本课题试图解决的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问题表述要求:①一定的维度说明,并使彼此边界清晰,不致混淆。
②同一方案中旨在解决的问题前后一致,防止互相矛盾。
③彼此逻辑关系正确,母概念与子概念关系清晰。
④总课题所列问题要包容子课题旨在解决的问题,防止各说各的互相矛盾。
子课题要根据总课题所列的某些问题作具体说明。
⑤旨在解决的问题要与研究目标、指导理论、研究内容及操作变量等相呼应,前后照应,防止相互分离。
(3)学生发展的需要。
(4)学校发展的需要。
2.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
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切合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可说明:1.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对象的代表性2.根据统计学要求推算研究对象的数量3.通过前测对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进行等化处理或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和对照对象。
五、研究思路。
可说明:1.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所做的猜测,即对课题中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标准的作用。
在有假设的实验研究中,研究必须围绕"假设"进行,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在以后的研究报告中说明研究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究的开题报告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在高校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高校内涵建设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既要体现高校特色,又要符合时代要求,根据本校情况,由学校在管理上组织协调,统一规划,科学制定,并由广大师生真正参与实践,才能起到夯实高校内部和谐,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效果。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探究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内涵及意义;(2)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包括学生对校园文化缺乏认同,师生关系不和谐,缺乏跨文化交流等问题;(3)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师生思想观念不彻底、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等原因;(4)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师生沟通合作等对策。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证数据,分析当前高校and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归纳总结出高校and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提出完善高校and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预期成果与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and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分析,提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原则和对策,为高校and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同时,本研究对于提高高校内部和谐稳定,增强国民素质和文化道德修养,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一、引言教育科学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规划,对于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开题报告旨在介绍我将要开展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计划,以期为教育科学规划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深入探究教育科学规划的重要性和应用效果,为制定科学可行的教育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 分析当前教育科学规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 探究教育科学规划对教育发展的影响;3. 提出改进和优化教育科学规划的策略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科学规划的概念和特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案例,明确教育科学规划的定义、作用和特点,以及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2. 教育科学规划的现状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现有教育科学规划的数据和文献,对各地区、各层级的教育科学规划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教育科学规划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教育科学规划对学生学业成绩、教师发展、学校管理、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其成效及原因。
4. 改进和优化教育科学规划的策略和建议:结合前述研究成果,提出改进和优化教育科学规划的策略和建议,包括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目标、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增强规划的时效性等方面的措施。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开展研究。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报告和政策文件,梳理教育科学规划的研究脉络,了解国内外教育科学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情况。
2. 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层级的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对教育科学规划的了解程度、对其影响的认知和看法,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提供支撑。
3. 数据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运用相关统计工具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4. 案例研究:选择经典案例,并进行深入研究,从实践角度探究教育科学规划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出改进建议提供实证依据。
“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
“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主课题《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于去年12月份被批准为新郑市立项课题,经上级领导批准,今天开题。
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和谐校园”。
要理解“和谐校园”的概念,就要理解“和谐”的含义。
什么是和谐?“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和谐” 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本课题中的“和谐”是指人们对对•象事物自身各要素之间和对象事物与外界之间关系所处状态的一种肯定性的主观评价或者描述。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
它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氛围的和谐等等。
学校的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真诚信任,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协调发展。
多数感到满意、快乐。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1、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聪明的人” “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在国内正在兴起,有部分学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己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及教学与科研等之间的和谐关系,丰富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教育应有的和谐理念的开题报告
教育应有的和谐理念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当前,全球教育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革,教育的核心价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声音和多样性,建设更加有韧性、可持续性和和谐社会。
因此,本文选定了“教育应有的和谐理念”作为论文研究的主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当今时代的需求,发展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和谐理念。
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发展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以使教育更好地推行和贴近人民的需求。
本文的意义在于:1.深入研究教育的和谐理念,对于完善教育体系、开展教育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有重要意义。
2.调查新的教育模式,研究新的教育方法,有望为发展社会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3.本研究在关注教育公平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与发展潜力,有助于营造更有温度的教育环境。
三、研究内容和步骤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1.教育的和谐理念,包括和谐价值观、和谐关系、和谐环境等概念的阐述。
2.教育应该有的特点,包括注重学生的声音和多样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
3.探究发展新的教育模式,包括传统教育模式的欠缺和新的教育模式的创新点,如自学教育、终身学习等。
4.研究新的教育方法,包括课程设计、学习评估、教学方法等,以及如何让教育更富有温度和人性化。
5.总结本文的研究,提出对于未来和谐教育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探究步骤包括:1.收集和谐教育的文献资料,理清和谐教育的概念、特点、重要性等信息。
2.调查、分析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并总结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分析教育改革的调整,探究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是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更好教育要求。
4.归纳整理文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合适的新教育模式和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方案。
5.总结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和谐教育的未来方向和建议。
“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改实验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并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构建新的语文认知结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
本课题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民主和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本课题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结合《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实际问题:过分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导致工具性消弱;只注重知识与能力,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重视阅读、写作,忽视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只强调个性,忽视了全面等,而提出的新课题。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1,3维目标的和谐体现,5个方面的和谐链接;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整合,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3个基本观点:1,学习是1种用以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
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
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学习是1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
由于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1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吻合。
家校互动构筑和谐德育环境开题报告_营造和谐德育,,提升生命质量
家校互动构筑和谐德育环境开题报告_营造和谐德育,,提升生命质量营造和谐德育提升生命质量碧水淙淙,表山环抱,犹如一个小盆地的闹村乡,有一所闹村中心小学。
当你走进校门,看到蓝白相间的教学楼,葱绿的草坪,粉色的文化长廊,五彩的塑胶操场,洁净的水泥路,透着纯朴气息的师生们,相信这里的一切都会让你赏心悦目。
闹村中心小学创建于1903年,历经百年**桑,积淀了“养正文化”精神。
她是一所希望小学,也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更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
2000年学校撤并了10所村完小,撤并后的学校,老师和学生828人,是办学以来的是高峰。
教师平均年龄大,有三分之二来自撤并学校,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学生有320多人来自撤并学校,并且多数是弱势群体,缺乏家庭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意识淡薄。
就是这样一所农村薄弱小学,通过校长和全体师生的齐心协力,克服了因校网调整引起的管理困难,克服了学生来源质量不尽理想的困难,克服了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抓住新课改这个契机,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在艰难中起航,在坚持中前进,学校办学频结硕果,逐步成为**县知名的农村小学。
几年来,学校接待来自市、县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代表团达21批,先后被评为县德育特色校、县双十佳满意学校、市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市农村寄宿制达标学校、市德育先进集体、**准化学校。
05年9月中旬,**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在农村新课程调研时对闹村乡中心小学如是评价:“整洁清雅的校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仿佛不是一所农村小学;迎面而来的一群群孩子,着装朴素,一张张笑脸稚嫩可爱,一声声问候落落大方;踏着夕阳的余辉,塑胶操场上汇聚着一群孩子和老师共娱共乐,这是一所和谐的学校。
”一、立足学校决定办学目标曾经有这么一个家长为了三个孩子读书,变卖了家里唯一的家当——一头耕牛;曾经有这么一个孩子不堪别人嘲笑,殴打同班的四个同学;曾经有一个孩子为了孝敬爷爷,偷走同寝室所有孩子的钱,致使8个孩子没钱乘车回家。
构建和谐课堂课题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课堂课题开题报告《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吉化第三小学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课题名称: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概念界定:1.和谐的含义:《吕氏春秋》里介绍了?和?的含义:?和?即?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谐?是形音字,从言,皆声。
《尔雅》中说?谐,和也?。
把?和?与?谐?连在一起构成的?和谐?,就是指存在差别的各个成分可以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和谐的最初含义表明:首先,和谐以承认个体的差异为前提;其次,和谐的目标是各部分之间的协调。
和谐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
现象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
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最佳的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和谐教育。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
3.和谐课堂。
根据?和谐?的概念,我们对?和谐课堂?做如下的界定。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
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
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优化。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迫切需要。
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它使学生厌学,心理负担过重,也使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影响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这又严重危及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尽管复杂,但课堂的不和谐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不和谐的课堂里,不可能有高效率的教学,也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学习,因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就必然会把课堂教学的任务留至课后;教师一般很难做到清楚、透彻地传授新知识、讲解新问题,这又往往造成学生的一知半解。
《构建和谐德育教育的研究》实施方案【精品范文】
《构建和谐德育教育的研究》实施方案《构建和谐德育教育的研究》实施方案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21世纪的世界正处于知识剧增、信息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骤变时代,新的技术革命提出了对人才的挑战,这也是对教育的挑战,我国的未来取决于今天的教育,而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骨干。
班主任作为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是班级工作的灵魂。
班主任工作如何,在学校全面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是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教师,小学阶段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
班主任的工作举足重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纵观目前小学德育工作状况,诸多方面不尽人意。
究其原因:有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有家庭教育不当的影响,有班主任工作方法的问题等等。
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其中班主任尤为关键。
当前的班主任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班主任缺乏新形势下进行班级德育工作的方法,只是忙于班级事务性工作,“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出力不少,效果不佳;有些班主任做学生思想工作方法单调,总是老一套。
学生听烦了,产生逆反心理,自然达不到教育目的。
这些不尽人意的现状有待解决。
此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加强班主任责任,提高班主任素质,增强其工作效益,为实现培养班级学生成为“四有”社会主义公民的目标,奠定其良好的思想品德、智力、身心等方面的基础。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最终要达到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有所提高,能够按照德、智、体、美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长大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校本科研第三期工程”实施方案
“校本科研第三期工程”实施方案左家镇中学遵循市、区教育局、教科所《关于启动吉林市校本科研第三期工程的通知》精神,我校在优质完成校本科研一、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将全面启动我校校本科研第三期工程。
为了确保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校本科研三期工程启动的背景我校的校本科研一、二期工程,按预定计划,有效地解决了校本科研在学校中的普及和实施问题,使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基本掌握了教育科研方法并较好地应用于实践,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得到了区教育局、教科所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教师的认同。
按照预定计划,本着“分阶段实施,逐步深化发展”的方针,校本科研三期工程定于2010年3月份全面启动。
二、校本科研三期工程启动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意见和颁布的契机,发动学校、教师立足本地本职开展回顾反思活动,积极规划未来,精心打造自身,在学校教育科研力度、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全方位推动,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学的思想切实落到实处,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服务。
三、校本科研三期工程实施要点1、本期工程的主题校本科研第三期工程的主题确立为:和谐学校建设研究与实践。
在具体研究实践中,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将办学思想建设、学校形象建设、教育评价标准、教育保障机制全方位纳入研究范围,为推动我区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均衡、和谐发展,实现教育思想、办学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形象、队伍素质、社会评价的整体升位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2、工程预定时间由于本期工程内容多、任务重、涵盖面广,因此,研究时间原则上规划为3年(2010.3——2013.3)。
校本科研三期工程分三步进行:第一、2010年8月份以前,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意见为契机,组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引领学校和广大教师提高、更新教育观念,反思学校和本职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设计好工程预期(学校发展)目标、策略、方法、模式和评价标准,为学校发展和研究的全方位展开做好准备。
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探索的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探索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如霸凌、打架等不良行为,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影响了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建设和谐校园,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达到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从校园暴力的概念和成因、和谐校园的内涵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基础和原则;二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某校和谐校园实践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和谐校园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
三、研究预期目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实践的研究,探讨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减少之策,提出有效的和谐校园建设策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师生的互动交流,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四、研究执行计划1.文献综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校园暴力预防和和谐校园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在某市一所中学,选取部分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和谐校园的看法和需求,同时收集家长和教师对校园暴力和和谐校园的态度和认识。
3.访谈调研:在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校进行深入访谈调研,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详细了解该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经验和做法。
4.数据分析: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报告。
5.研究报告撰写。
五、参考文献1. 刘见宝.和谐校园创建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4(4):123-125.2. 张治东.和谐校园建设对校园暴力的预防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28(1):27-28.3. 吴谦.制约和谐校园建设的校园文化背景与构建评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5(5):69-73.4. 陈红.和谐校园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43-45.5. 李晓红.构建和谐校园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1(3):16-18.。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构建和谐政史课堂的研究开题报告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构建和谐政史课堂的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时代开展的需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学生的开展,不能适应新时代开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部署要求到2020年我国根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必须认真思索和研究的焦点。
如何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和提高教师素质形成教育开展的合力,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样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开展,必须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法制意识;激发学生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形成强大学习动力;基于此,我们确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构建和谐政史课堂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把教学交往中树立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理念作为教学的根本价值取向。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承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师如何才能适应这个要求呢.“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开展。
〞传统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以提高分数和升学率为目标。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上,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视教学**,习惯于生硬灌输,采用强迫压制学生的方式方法,学生学得太苦太累,学习过于被动,自主性、创造性受到压制。
高校和谐校园建构及其对策思考的开题报告
高校和谐校园建构及其对策思考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教育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高校的和谐校园建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和谐校园指的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康乐学习环境,它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目前,高校和谐校园建构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选题意义
高校的和谐校园建构对于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建设和谐的校园可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加强高校和谐校园建构的研究工作,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当前高校和谐校园建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本校和谐校园建构的现状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四、预期目标与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和成果:
1.了解当前高校和谐校园建构的现状和问题,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2.深入分析高校和谐校园建构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研究本校和谐校园建构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为高等教育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和指导。
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整体和谐的开题报告
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整体和谐的开题报告一、问题背景教育是国家的命脉,也是社会发展的保证。
然而,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方面原因,我国城乡教育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城市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水平较高,而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种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态不仅严重影响到农村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还制约着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公平。
因此,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整体和谐,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以及如何促进教育整体和谐发展。
具体的目标包括:1. 研究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影响;2. 分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 探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和措施;4. 分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教育整体和谐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收集和归纳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实地调研法用于深入了解城乡教育的实际情况,统计分析法则用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研究内容1.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影响通过对城乡教育发展的历史、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并结合实际数据和案例,分析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2.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的城乡教育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均衡水平。
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如: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3.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和措施从政策、经济、文化、师资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比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地位等。
4.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教育整体和谐发展的影响分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教育整体和谐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城乡教育互通互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全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公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科研第三期工程,和谐学校建设研究与实践:
《以生活为核心,构建和谐教育》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
——龙潭区培智学校课题组
我校承担的《以生活为核心,构建和谐教育》实验课题,是2010年5月按吉林市教育局《关于启动吉林市校本科研工程的通知》精神,在校本科研一、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启动的第三期校本科研工程。
我校作为实验学校,承担了此课题的研究,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上报区科研部对本课题予以审批,在得到区科研部的批准后,成立实验课题组,经过前期的筹备,已经开题。
一、课题的选题依据:
我校是一所针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针对本校学生生活能力差的情况。
我们发现学生在学校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形成的生活习惯,经过一个假期,出现消退甚至某些行为出现倒退的现象;带领学生走入社区,一些智障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引起大家的反感而不被接纳;因家中父母对智障孩子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从而导致孩子异常的行为习惯。
更让我们担心的是:由于学校教学内容的单一,一些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闲置于在家里,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食其力,依然靠父母养着,加重了家庭、社会的负担。
可见,学校单靠单一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途径、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了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获得。
一系列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要让智障学生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学校
教育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应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谐教育开始被我们理解并接受,智障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智障学生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给他们书本知识,而在于使之同健全人士一样参与社会,贡献社会,分享社会的进步成果,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因此,我们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构建和谐教育》的课题研究。
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内容,使之更为丰富;改变单一的教育主体,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多元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来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能力;改变学校教育的单一模式,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家庭为辅助的培养模式,共同实施对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培养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
总之,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切实地为智障儿童搭起一座沟通社会的桥梁,使他们将来走出校园能够顺利融入主流社会。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具体研究实践中,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
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特殊教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着力从办学理念、育人氛围、教育合力等因素入手,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为特殊儿童与主流社会共融奠定基础,致力于建设和谐校园,构建龙潭特殊教育模式。
1、本课题探究的是智障儿童以生活为核心,满足智障儿童的生活需要的培养。
2、本课题对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内容是多元的,培养的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某项技能,而是智障儿童作为一个社会人将来能够自立生活、适应社会、回归主流社会所必须的各项基本技能。
3、本课题研究对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不是局限于学校教育的单一模式,而是从培养主体、内容、途径到方式方法都是多元的。
4、本课题研究的是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这将对解放家庭,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
1、和谐学校教育,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遵循《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建设和谐学校文化发展的研究与设计成果,以定稿的和谐学校设计方案为准。
依据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和《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
依据和谐学校教育理念,从办学思想到具体实践都协调同步,并形成适宜学生愉快学习与成长环境的学校。
三期工程课题的实施——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给我们的特殊教育带来了机遇,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我们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充分发挥好自己公共服务的职能,探索智障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为智障儿童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培养,是以生活为核心,构建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本课题里指培养主体、内容、途径、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其中培养主体的多元化指由学校、残联、民政、社会团体等多种组织共同参与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
培养内容的多元化指由生活技能的培养为主转化为多种能力的培养。
培养途径的多元化指摆脱学校教育的
单一模式,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家庭为辅助的多元联动的培养模式,共同实施对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式方法的多元化指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
四、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实施教学“三优化”,挖掘学生潜能,补偿身心缺陷。
(1)优化课程结构,开展“个别化教育”的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真正实施起来,需要采取“适宜的”方法,来落实“适宜的”教育。
满足每个残障儿童独特教育需求的“特殊”教育,就必须是针对个人独特特征而展开的“个别化”的教育。
(2)优化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着重从管理和制度两个层面来抓。
在教学上,建立健全学校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同时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发和教学工作。
(3)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
严格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加强常规管理,突出过程管理。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
2、凸显艺术教育特色,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艺术教育是我校根据智障学生特点和学校发展前景而制定的办学特色,并以取得初步成效。
借此对构建和谐校园文环境将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3、通过校本课程研发,奠基未来生存技能。
结合以生活为核心,满足智障儿童的发展需要这一办学理念,以构建和谐教育为目标。
根据智障儿童参与社会生活需要的能力结构编写校本教材,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
通过校本劳动技能、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艺术教育等课程的开发、学校与家庭、本校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探索龙潭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多元化培养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以促进智障儿童自立生活、适应社会、回归主流所必须具备的生活能力的提高。
五、、组织分工:
组长:王曼玲
副组长:廖俊玲
具体研究成员:欧金英、张娟、郑丽娜、吴丹、孙艳梅、付秀华、娄艳丽、张雅婷、王艳清、梁晨南、林靖慧、张丽岩、王建民。
六、保证措施:
1、有组织、有分工。
一把手亲自抓课题研究。
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2、开展定期伍培训,帮助实验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
实行市、区、校三级科研管理网络,既有理论上的指导,又有实践上的保证。
3、保障研究经费:学校自行妥善解决,保证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4、注意总结验收,做好校本科研三期工程的总结和成果转化,最后形成成果。
龙潭区培智学校课题组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