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影响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依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表现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它不起决定作用。

人口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在一段时间内增长速度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地理环境决定了什么

地理环境决定了什么

地理环境决定了什么?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同其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

这里的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包含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就是地理环境。

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居住着不同的人类,他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了不同的文明,有两河流域灿烂的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古老的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神秘的印度文明以及黄河流域根植的华夏文明。

无法否认,不同的地理环境致使不同文明的产生。

,这些文明的根基文化与所处时空的地理环境环境之间,肯定存在这某种关系,基于这种思考,产生了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看法,即“地理环境决定论”。

纵观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不断争议不断反思似乎处处可见。

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时期。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认为人类额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

16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博丹在其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人类社会,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

因此他强调“地理环境野蛮地、盲目地支配着人类命运”。

之后黑格尔更将决定论更加深化发展。

他认为地理环境是历史的地理基础。

但究其根本,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决定论还是唯心主义的决定论,他对地理环境与人类设局i历史关系的这种解释,根本认识不到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包括民族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而是肤浅的直接从地理环境因素中去寻找形成某种民族性格的原因,又单纯的从人的精神因素去解释人类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复杂的政治、会现象,唯心色彩浓厚。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书籍绪论习题一、为何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答: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经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渐实现自己价值观点的过程。

其表现即有自然相貌、形态、功能的不停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集体素质的不停提升和完美。

二、如何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差别?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实质差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到的生计方式,其涵盖面特别宽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清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对于物质创建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建活动及其结果,主假如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

三、文化构造的四层次包含哪些内容?答:对文化的构造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民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民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仍是记着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如何认识和评论中国传统文化?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拥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设品,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代代相传的思想方式、价值观点、行为准则、一方面拥有激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拥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日的中国人,为我们创始新文化供给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要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答: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计和繁衍的最适合地域,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不论是物质的,仍是精神的,都是成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跟着农业区的扩大而流传。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持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阻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历史与地理发展

历史与地理发展

历史与地理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地理这两个学科逐渐成为人们了解过去与把握现在的重要依据。

历史和地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塑造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面貌。

本文将以历史与地理发展为主题,探讨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历史对地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历史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告诉我们,在某一个地理环境下,人们是如何适应和利用资源的。

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变化时所做出的选择和决策。

例如,古代人类在地理上选择建立文明的地方,往往是因为那里地理条件优越,比如临近河流、有利的气候等。

而历史上的一些灾难和冲突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自然资源和环境。

其次,地理对历史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不仅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还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例如,山区地形使得交通不便,导致山区人民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与平原地区有明显的区别。

地理条件的差异还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结构的不同。

在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兴衰和战争都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

地理环境的变化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灾等,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另外,历史和地理的发展也受到经济和科技的影响。

经济和科技进步改变了地理环境的利用方式,推动了历史和地理的发展。

经济活动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流动和迁徙,从而改变了地理条件下的人类聚居模式和社会结构。

科技的进步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信息,利用地理数据进行规划和决策。

比如现代卫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气候变化,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

综上所述,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学科,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历史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选择和决策,也向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电子科技大学大二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及答案-(A3版)试卷二

电子科技大学大二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及答案-(A3版)试卷二

电子科技大学大二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 … (多次修改)材料二:英国《焦点》月刊对马克思的评价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 …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 …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追求真理。

材料三:马克思的治学态度点滴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耗时40年,参阅了1500多种经济学著作… …题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事业、治学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答题思路:① 根据材料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贵品质从马克思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方面来理解马克思高贵的人格品质。

如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为事业和理想而献身的人;尊重科学而又勇于开拓进取,具有批判精神的创新者;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是为无产阶级献身的斗士。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②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方面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

③阐述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有人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和可预测性等特点。

自然规律如此,社会规律也如此。

但是,波普尔认为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域的拓展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东抵日本海、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 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著名的丝绸之路就 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 亚和欧洲的交往。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 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
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 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 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 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 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 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 闭的。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4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 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
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
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 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进黄河、长江流 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 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 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 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 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 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 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PPT:现代自然地理学-1概论-2022-Sep1、概要论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答:研究对象:以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

①格局:组成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自然环境的空间结构与地域差异;地域综合体/区域的研究)。

②过程:自然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

涵盖:物质迁移、能量转化、水分循环;化学元素的迁移、碳氮循环;光合作用等。

人文自然过程:环境退化、土壤侵蚀、坡地改良利用、城镇化等。

③变化:古环境及近代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碳储量变化等。

④资源: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生物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人文遗产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等。

2、简要说明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答:发展过程:古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时期。

主要特征:古代地理学时期:●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

早期的记载多是片断性的,中晚期出现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论体系。

●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

早期的学者是百科式的,地理学同其他学科掺和在一起。

●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世界几个文明古国各自积累了有价值的地理知识。

分别形成:古埃及地理学、古希腊罗马地理学、古代印度地理学、古代阿拉伯地理学和古代中国地理学。

●着重于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和分类;地理知识积累近代地理学时期:19世纪下半叶以来,探求在概念和过程上独立的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产生各种流派,是地理学大发展的时期。

不同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生态学派。

区域学派:●区域地理对揭示地理规律、建立地理学基础、表征地理学特点、确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联系。

人类历史的行程,尤其是早期人类的历史活动,更是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东方文化的源头——古代中国,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

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

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闭保守的地理环境也是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的联系和影响很少,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国人一系列独特的文化观念如知足者常乐、中庸追求平稳、和平的社会环境及“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和专制等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特色。

中国农耕经济和专制统治的稳定性、持续性,又使得中国文化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忽视逻辑推理,包括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经验所得,如火药就是道学家在炼丹时发明的,许多历法、医术都是对观察、经验的描述和记录。

这些都是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并没有进行科学推论和分析,更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化概论》期末复习中国⽂化概论期末⼴义⽂化与狭义⽂化⼴义的⽂化,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的⽣存⽅式,其涵盖⾯⾮常⼴泛,所以⼜被称为⼤⽂化。

狭义的⽂化排除⼈类社会——历史⽣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态⽂化,⼜称“⼩⽂化”。

⽂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1、⼈类加⼯⾃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量”构成的物态⽂化层。

它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2、由⼈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化层。

3、由⼈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为⽂化层。

4、由⼈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等构成的⼼态⽂化层。

这是⽂化的核⼼部分。

地理环境对中国⽂化的作⽤与影响1、地理环境对⼈类和⼈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物特别是⼈类社会赖以⽣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可分为⾃然环境(或⾃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化环境。

地理环境是⼈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因此,地理环境对⼈类和⼈类社会所起的作⽤是具有⼀定的决定意义的。

2、地理环境对中国⽂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农业⽣产发达。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化,⽆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在农业产⽣的基础上的。

3、地理环境对中国⽂化多样性的影响在⽣产⼒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现在⼤得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们形成了不同的⽣活⽅式与思想观念。

地理障碍对⽂化的传播有很⼤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有⼀定的封闭性。

容易令汉民族在⽂化⼼理上产⽣优越感,以⾃我为中⼼,"⾮我族类,其⼼必异",令封建社会后期施⾏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 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 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 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 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 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 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中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前言一、文化的涵义:1、中国古代的文化:“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中首次提出。

后来引申为文字、文章、修养、法律、条文、美德和德行。

“化”指的是(1)、教化(2)、生成(3)、造化“文化”一词开始于西汉,是“以文教化”的意思。

直到五四运动才与现代的文化的意识相同。

2、西方的文化他是人文的、宗教化的文化。

(1)、牛津字典的文化主要是栽培技术和生产技术。

(2)、1971年英国的学者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解释了文化一词为文化、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和习俗以及个人的作为与社会成员的复杂整体:强调作为精神文化的涵义,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3)、1952年美国学者发表的《文化概念》一书中提出文化即是人类的行为产物又是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3、文化涵义:《中国文化史断想》中提出夫人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和统一自然不紧指的是自然界也包括人类自己,文化的实质性涵义就是“人化”或是“人类化”,是人类改自然逐步实现自己所产生的观念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学术界称为是大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化即是人类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加工而成的器物、技术和非人格话的客观物精神文化是虚体文化,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够或者是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文字符号表现的出来的精神、人格的主观东西大文化的四层说:(按照形态文化学依次分类)(1)、物态文化层:指的是物体形态文化,属于实体文化。

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成果的总和,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为目的,反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制度文化层: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各种社会规范,规定了人民必需遵守的一些基本的制度,反应了一系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是行为模式,大多是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常常以民俗、风俗的形态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特征它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二)、形式典型化,模式化(三)、时间上一代传一代,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4)、心态文化:所谓心态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大致相当于社会意识,它分为社会心理(具有暂时性和流动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经社会学家系统加工的,以物化形态固定下来,传播天下的社会意识)总的来说:四个层次也不一定是分开的,它们也有交叉的情况。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地类型等。

这些地理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条件和资源分布,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进程。

首先,地形的影响。

地形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等地貌特征。

不同地形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同的历史发展路径。

山区地形不利于人们的交流和联络,导致山区人民在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和文化传承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川渝地区由于山地地形,导致了独特的川渝文化的形成。

而平原地形则更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平原地带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因此往往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农业文明。

古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是典型的平原地带,这些区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气候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量、季风等。

气候直接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例如,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气候干旱,导致了古代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的形成,水域的灌溉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相反地,亚马逊雨林的气候潮湿,导致了当地社会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历史发展路径差异巨大,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塑造作用。

此外,水文条件也是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流和湖泊为人们提供了水源,同时也提供了运输和交流的便利条件。

例如,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它提供了灌溉和农业发展所需的水源,为古代埃及人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明。

而亚马逊河的众多支流则为热带雨林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渔猎和贸易活动。

最后,土地类型的差异也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影响。

不同的土地类型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和牧养方式,进而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例如,沙漠地区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业发展,导致当地社会主要依靠牧业和游牧为生。

而丘陵和山地地带则更适宜农田的开发和农作物种植,这也使得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成为农业文明的中心。

教案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案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案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教案: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历史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地理因素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国家命运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探讨其深刻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所处的物质空间条件,它包括地势、水文、气候、土质、植被等多方面的要素。

这些要素对历史的演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地势与国家命运地势对一个国家的命运具有重要影响,它既可以为一个国家提供天然的防御优势,也可以限制一个国家的扩张和发展。

例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自古以来就是东西向贸易的自然屏障,使得中欧国家难以互通有无。

另外,地势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水文条件和气候状况,从而影响到农业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大小。

2. 水文与文明发展水文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水资源的供给和排除是决定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城市发展和人口迁移的重要依据。

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使中国南方地区在农业和经济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水文条件也影响到交通运输和贸易的发展,如内河、运河和港口的建设,不仅推动了贸易的繁荣,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 气候对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气候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北欧的严寒天候促使了维京人的海上贸易活动和海盗行为,也塑造了北欧地区特有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而在热带地区,炎热的气候则导致了社会节奏的放缓,人们更加注重休闲和社交娱乐。

此外,气候的不稳定也会引发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等,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历史地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是指纵览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和变迁情况,以及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塑造作用。

了解历史地理的演变可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环境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而环境是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等,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探讨环境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地理环境决定了国家的自然资源分布、交通运输条件等,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例如,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使得埃及人民能够依赖尼罗河的水源和肥沃的河谷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伟大的古埃及文明。

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缺乏水源或肥沃的土地,人们的生活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此外,地理环境还能够塑造国家的政治格局。

山峦、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存在会导致国家分割、疆土争端等问题。

例子如中国的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建立起来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与国际地缘关系。

因此,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生态环境也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生态环境恶化时,人们的生存条件将受到威胁,社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例如,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导致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进而影响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相反,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和投资。

例如,瑞士拥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了其旅游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此外,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例如,水资源紧缺会导致人们的争夺和冲突升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引发生态链的破裂,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这些社会问题不仅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还可能延伸到全球范围内,对人类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因素与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它们塑造了国家的发展方向、政治格局,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历史环境对地理变化的影响

历史环境对地理变化的影响

历史环境对地理变化的影响地理变化是地球上气候、地质、地形等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

而历史环境则是指一段时间内,特定地域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历史环境对地理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历史环境对地理变化的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文化与地理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可以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同时文化也可以影响地理变化的趋势。

例如,若一个地区的地形较为崎岖,通常会形成相对封闭的社区,这样的社区往往会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文化体系。

另一方面,地理变化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

例如,若一个地区由于地理原因无法获得水源,当地人就会发展出相应的整合水资源的技术和文化习俗。

二、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地质环境的变迁对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还会破坏土地、建筑和基础设施。

在历史上,这些灾害常常导致人类在地理上进行迁徙和重建。

此外,地质环境也影响着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进而影响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气候变化与人类迁徙气候变化对地理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过去的数千年间,气候的冷暖变化导致冰川的形成和消融、河流的涨落等,从而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貌。

而气候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人类迁徙和定居的地点。

例如,在气候变冷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迁向南方寻找更适宜的生活条件。

这样的迁徙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导致地域的文化和经济格局发生改变。

四、城市化与土地利用随着历史发展,城市化趋势逐渐加强,这也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人口和工业废物。

这些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导致土地的利用和开发不规范,甚至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因此,城市化的进程应当与地理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综上所述,历史环境对地理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与地理相互作用,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与人类迁徙,城市化与土地利用,都是历史环境对地理变化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

浅析地理环境决定论

浅析地理环境决定论

浅析地理环境决定论摘要: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同其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这里的环境既有人类本身在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环境,也有人类所在的自然环境,这里面包括地理环境。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相续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等消失了的文明和延续至今的华夏文明,这些文明的根基文化与所处时空的地理环境环境之间,肯定存在这某种关系,基于这种思考,产生了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看法,即“地理环境决定论”近五百年过去了,关于它的批判和反思不计其数,本文现就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从而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一理论。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形成相互关系视角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后人对历史上那些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行为及国家的法律与政体有影响或起作用等的思想观念或认识的统称。

这种认识或观念由来已久。

早在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就已有人认为人的气质、性格、智慧、体质与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有关。

在欧洲, 开始于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 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

各个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的差异, 不仅吸引了地理学家去考察和研究, 也吸引了思想家和哲学家去研究。

其中最早的是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让·丹博(1530~1596),在他之后有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孟德斯鸠和法国人文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儿(1844~1904)。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有着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源于早期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原始互动中,对自身的一些思考。

伴随着人类先知们对“天、地、人”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断的演变,加之人类早期对自然环境的严重依赖,产生了这样一种原始的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由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兴衰史,很大程度上来说뼌是฀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过程史和人类文明的进化史。

在人类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对自然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神学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人类把对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恐惧归结为神的意志,认为存在某个(或某些)游离于自然之外的神主宰着自然,从而也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1、疆域①夏、商、周(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没有完全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可以肯定它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

②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③汉、晋、唐、宋、元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

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都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

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领土;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

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的损失。

今天,中国国土的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2、政区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影响概论马克思曾总结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他还指出,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不断向高级发展的动力就是生产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产力,它又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呢?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对象是自然,执行者是人类。

从这个概念上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为自然被利用和改造的过程即地理环境不断被改造的历史。

地理环境是我们人类直接接触并必须适应的。

适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改变人类自身的一些条件来适应自然。

例如通过长期的进化,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体貌特征,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结果。

另一种就是改变自然,让自然环境按照我们人类的意愿发展。

这两种方式经常是相伴而生的,所以导致人和自然不断的处于发展,改变之中。

当我们把世界上早期文明的发源地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出地理环境对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的影响是如此明显。

同时这些文明的特点也是这些不同地域特征的真实写照。

早期的亚非文明多发端与大河流域。

中国文明源自黄河流域,印度是恒河文明,埃及源于尼罗河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文明。

这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因为在人类的早期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

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

那时的人类无法涉足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和酷寒的极地地区,因而只能利用比较现成的自然资源或者说非常容易开发的地区。

在上述所说的几大古文明地区都能看出,它们发轫于大河流域,多属平原地带。

有着广阔而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以及足够的水源。

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这些国家基本位于北纬300附近,自东向西分别为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文明、以及埃及文明和美洲大陆上的玛雅文明,难道这不是一种巧合吗?我想这还是有一定的必然情因素在里的,“神秘的经纬300”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我认为,北纬300位于温带和热带的过渡阶段,温度适宜降水适中,使得这里适合早期生产力较低的人类,因而便于人们早期的生存。

当然还有各个地区的独特的发展条件。

例如古中国,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有着众多的高山,北部是荒凉的西伯利亚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十分封闭的,因而受到外界的干扰很小,并没有受到大规模的异族侵袭,文明得以延续下来。

由于这个特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五千年的历史,三千年的文明,这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

埃及又是一个神秘的国度。

提到埃及,除了神秘的金字塔之外,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应当就是尼罗河了。

古希腊的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恩赐!”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古埃及文明发端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被尊称为埃及的母亲河。

尼罗河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定期泛滥。

古埃及时期的每年夏天,尼罗河的河水会大片泛滥,淹没周围的农田,待到汛期过去,河水恢复到正常水位,那些农田就会再裸露出来,并且由于淹没时带来的河底淤泥,使得土壤变得十分肥沃。

这些肥沃的土壤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加上靠近尼罗河,灌溉水源充足,所以古埃及的农业文明十分发达。

那么尼罗河为什么会定期泛滥呢?那是因为在尼罗河的上游有两条大河,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流量稳定。

而青尼罗河则不然,它发端于埃塞尔比亚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在夏季即雨季来临时,青尼罗河汇入下游的水量会增大,于是大量的河水就淹没了周围的农田,附近的居民不得不搬迁。

起初人们对这一规律缺乏科学认识,但长期以往,人们发现了尼罗河会有规律的泛滥,并且水退后还会使得原来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于是后期,那些居住在河周围的人会在雨季来临前提前离开那里,水退后又回到原处。

并且聪明的埃及人根据这一涨落规律,发现了许多早期的科学知识,例如制定历法,计算出回归年的周期等。

但是如今的尼罗河却不同古埃及时候的了。

这是由于尼罗河上游阿斯旺大坝的建立。

大坝的建立一方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方便了轮船航行。

另一方面,由于大坝的建立,起到截流的作用,能够调蓄河流的流量。

因而在雨季来临时,虽然河水径流量增大,但是由于大坝的调蓄,下游的河水仍然不会大片泛滥。

于是土壤的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此外,由于注入地中海的水量减少,会导致海水倒灌,从而使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被海水侵蚀,面积减小。

当我们把目光由恢弘的大河转向海洋,就会发现一个另样的迥乎不同的文明。

与大河流域的文明不同,海洋文明有其独特的地方。

我们就以发源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干半岛的希腊为例。

希腊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有众多的优良港湾。

海岛星罗拱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它不具有埃及般肥沃的土地和中国那广阔的疆土,希腊半岛上众多的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上。

在这种条件下,众多的小国纷纷出现,就是我们常称的“城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雅典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将中国的历史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统一和融合的过程,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则是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国大地幅员辽阔,自然阻隔少,所以人民需要强有力的统一政府,而统治者而需要用实现统一这一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十分旷达,有着大一统的“王者”霸气的,这一点从北京的紫禁城可以明显地看出,而海洋文明则不同,就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希腊。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加之天然的海运条件,使希腊的对外贸易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

最后在长期的贸易活动中形成了希腊人乃至后来整个欧洲人所共同追求的理念,即民主。

因为在商贸活动中需要平等、诚信、久而久之便发展为民主,希腊是西方民主制的发源工地,这与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从以上这些例子里不难看出,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影响和发展历程都是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的。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力度强,例如在战国时间,铁器的出现就使得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加之铁犁牛耕技术的运用,使人类首次开始利用人力以外的自然力量,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因而当欧洲还处于的中世纪教皇的黑暗统治下时,中国人已经摆脱了奴隶社会进入生产力水平更高的封建社会了。

铁器的使用还使得农业生产的范围加大,中国的农业地域从原本的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因为长江流域位于中国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湿热,土壤黏土,而且稠密的水系也成为阻隔交通的障碍,但这些障碍都在铁器和船的出现后迎刃而解乃至成为有利的条件,例如黏重的土壤可以被铁锹等器械翻开而不粘在上面,这方便了对土地的开发。

而船的发明,使原本阻碍交通的河道反而方便了交通,因为毕竟水运是迄今为止最廉价的交通方式。

长江流域的开发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由北向南移,乃至于后来南方逐渐取代原来的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中国。

如今南方尤以江浙一带是全国十分富庶的地区。

而对人类生产力发展起到最大推动作用,或者说人类历史发展速度加快到一个新阶段的历史事件就是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说简单些只是器械上的更新,但由于这些器械所带来的影响太大了,所以称之为革命。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工业革命实际上并不是革命,革命是指被压迫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推翻统治阶段,例如十月革命、辛亥革命,而这里指的是事物的根本变革,即技术革命,这并非我们所言的政治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得生产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迎来了蒸汽时代。

蒸汽机的轮子使得大英帝国成为当时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进行的。

一批先进的科学工业者诸如爱迪生、法拦第等将电的福音带给人类,使生产力获得更大幅度的提高。

生产力水平达到空前的新高度,正如马克思所说:“两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比以前所有世纪的总和还要多。

”而两次工业革命前后加起来也没到一百在年,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充分的说明了科技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生产力提高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增强。

因此从那时开始人们开始大肆地向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索取。

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清澈的河流被污染,成群的鱼虾死亡,大批的物种正在灭绝。

这些都是工业进程所带来的后果,并且目前仍在持续。

大批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CO2的吸收量减少,同时化石燃料的大规模燃烧使CO2的排放量不断攀升,最终导致了影响全球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使得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低地,同时由于两极冰川的减少,极地地区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导致大气环流受影响,从而使得气候发生异常,最终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我们人类向大自然无情地索取,最终会导致大自然千万倍的报复!最近十分流动的一种寓言:2012是世界末日。

这种说法自然是不足为信的,但它从另一个层面上告诉我们,我们的地球正朝着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不关注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不采取必要而有效地措施。

仅仅将行动停留在几张协议和报告上,或是我们的政治答题卷上。

那整个过程最终将是人类自编自导自演的悲剧。

那时世界末日就不再只是网络和媒体炒作的对象或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因为他已经实实在在的面临到每个人头上。

别指望会有个子高的人帮自己顶着,他也顶不住!到那个时候,地理环境可能会变得极端恶劣,而且它将是摧毁人类的最强有力武器,所有的文明都会不堪一击。

那时,几千年来人类所引以为豪和竞相吹捧的美妙艺术都显得脆弱而渺小。

大自然会毫不留情地土葬掉一切,金字塔、卢浮宫、紫禁城……它们都将会成为砂土一般的废墟。

洪水会吞没一切村庄和城市,地震会摧毁所有建筑和高楼,闪电会燃烧掉所有艺术品……什么文明、什么历史、什么人类,都只不过是一个过场罢了。

人类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终到底是人定胜天,还是人定顺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