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37张ppt)课件(共37张PPT)
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 B 是( ) (1)论语(lun) (2)虎兕(shi) (3) 出于 柙(xia)
(4)社稷(ji) A.(1)(2)(3)(4)
C.(1)(2)(4)(5)
(5)焉用彼相矣(xiang) B.(1)(3)(4)(6)
D.(2)(3)(5)(6)
(6)固而近于费(bi)
•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 语· 为政》) • 道:引导。 格:亲近 归附之义。 •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 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 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 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王 诸侯 (朝) (国)
大夫 (家)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 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 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 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前552年生,卒年不祥。季康子 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 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
社稷(shè ) jì 近于费(bì )
冉(rǎn)有
彼相(xià ng)矣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
椟(dú )
相(xià ng)夫子
析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
将 、 伐
•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 正义的事。
无乃尔是过与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孔子出身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 主商汤。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宫廷内乱 中被华督所杀,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 鲁国邹邑,以其父字为孔氏。 他做过几任小官,但后来被弃用。 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 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 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这“七 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 的弟子。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前 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 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 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前479年的一天,孔子逝世,终年73 岁,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孟子。(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 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 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 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左传》:《烛》
历史散文 《国语》:《勾》
先秦散文
《战国策》:《邹》《触》 儒家《论语》 道家 百家争鸣 墨家
采取军事行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二段文言知识点
一个状语后置: 有事于颛臾 一个古今异义词: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两个宾前句与两个固定句式
宾语前置
1、何以伐为? 以何伐为?
法家
诸子散文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 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
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 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 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 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
字词句理解(四)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wu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撒入池塘, 鱼鳖就吃不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斧头按照一定的 时节进山(采伐),木材就用不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能供养活 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而没有遗憾了。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 的三条理由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 孔子 爱国 爱民
将伐
颛臾 [三次
没有尽职尽责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
的政治主张
目光深邃 的政治家
对话]
2019/4/20
知识点精析
(一)词语积累
1.危 高、高峻: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 危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稳:危而不持
2.颠 头颅、顶部:鸡鸣桑树颠
《狼》
只是,仅仅
4.见
例句 出处 释义
看见 召见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曹刿请见 《木兰诗》 《曹刿论战》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谒见 表被动,相当 于”被”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9/4/20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失街亭》
出现 见解,见识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2019/4/20
会长老,
问之民所疾苦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劝学》
强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庞涓恐其贤于己,
疾之
2019/4/20
《史记· 孙膑传》
妒忌
3.止
例句 出处 释义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14 孔孟两章诗海拾贝孔子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注]。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注】孔子来宋游学,客寓在石记客栈,院当中植有一棵檀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
孔子便带领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祀,包括社祭、郊祭、禘祭等等。
桓魋想杀害孔子,于是带领人马冲进院内,却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
桓魋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令伐了檀树,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
【赏析】本诗语言浅显易懂,情感强烈,褒贬分明。
其大意为:圣人孔子仁道广大,才能渊博,跟着求学的人只是得到了皮毛的知识。
虽然传说古代没有孔子,小小的蠛蠓哪里知道天有多高。
桓魋不考虑自己的力量,想拿一根草来撼动蟠桃树。
颜回已经知道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不可估测,一直到死钻研不停,忘记自己身体的极度疲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敬仰和赞颂,对桓魋的嘲笑和讽刺,对颜回的赞美和歌颂。
语林撷英孔子名言集锦1.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道不同,不相为谋。
5.知者乐水,仁者某某;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名言集锦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6.养心莫善于寡欲。
7.仁者无敌。
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作者卡片姓名孔子生卒年前551—前479朝代春秋末期字号称谓名丘,字仲尼籍贯鲁国陬邑(今某某曲阜)相关资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后世统治者尊他为孔圣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和国家有深远的影响。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第14课 孔孟两章 (共35页)
(2)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 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对“五十步笑百步”
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
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
尊为孔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
《礼》《易》《乐》《春秋》)。在中国历史上,他
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有“圣人”“文宣 王”“素王”之称,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共20篇,有讽 喻,有劝勉,有论述,有启发开导。
孔子格言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宋代以后常把孟
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思
想包括:①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民本、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
乎诸侯为大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 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 孟
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 ④大丈夫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 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 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 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 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粤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14孔孟两章
• 【注】 ①孔子来宋游学,客寓在石记客店,院当中 植有一棵檀树,枝叶繁茂,树冠如盖。孔子便带领 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礼,社祭、郊祭、禘祭 等。桓魋想杀害孔子,带领人马冲进院内,却看见 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桓魋 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令伐倒了檀树, 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
• ④何以伐为( 宾语前置句)
• ⑤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 )
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 ③涂.有饿殍( 涂,通“途”,道路)
古今异义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更加 )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 ②河.内凶 古义( 黄河 ) 今义( 泛指河流 ) ③请.以战喻 古义( 请允许我 ) 今义( 请求,常用于对方 )
背景解读
•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 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 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 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 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 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 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 【考点演示】 诗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对孔子的敬仰和赞颂,对桓魋的嘲笑和讽刺, 对颜回的赞美和歌颂。
• 《季氏将伐颛臾》
作者介绍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 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 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 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
这篇课文节选自《论语》。
二、论语问题1:那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论语”两字是什么意思?生:论”是议论“,语”是言语、谈话。
师:议论的“论”应该读“lùn”,而不应该是“lún”。
明确:《论语》的“论”是个通假字,“论”通“仑”(lún)。
《说文》:“论者,仑之假借。
”“伦、论字皆仑会意。
”所以《论语》的“论”应该读“lún”。
仑为何意?“仑”字的繁体字写作“侖”,它是个会意字,由“亼”和“册”两部分构成,《六书正伪.辑韵》云:“亼”,古集字,“册”即“简册”,就是编串在一起的竹简。
《说文》注:“聚集简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
”可见,“仑”就是“把众多的竹简按一定的次序编在一起的意思,引申为编辑、编撰、编篡”的意思。
《论语》的“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这个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个)“侖”是“論”的本字。
侖,甲骨文=(口,言说)+(册,典籍教义)问题2:《论语》这本书是谁写的。
明确:《论语》全书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语录体。
具体介绍:《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编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三、整体感知(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语文】粤教版必修4精练精析:第14课 孔孟两章(带详细解析)
第14课孔孟两章【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完成1~4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顽固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托词,借口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图谋【解析】选A。
固:坚固。
教【解析】选C。
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
A项前一个“于”译为“从”,后一个“于”译为“在”。
B项第一个“之”,代词,代“远人”;第二个“之”,代词,代事。
D项第一个“者”,句中助词表停顿;第二个“者”用在动词后面和动词共同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3.以下六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⑤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来源:学科网ZXXK]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来源:学科网ZXXK]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来源:学|科|网Z|X|X|K]【解析】选C。
①②是孔子责备教育自己学生的话,⑥是孔子揭穿季氏政治意图的话。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源:学#科#网Z#X#X#K]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
(2)别国的人不肯归附我国,而又不能(通过施行教化德政)使他们归附。
二、阅读下文,完成5~7题。
[来源:学,科,网Z,X,X,K]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Z*xx*]答案:(1)尽(2)斧子(3)动词,栽种(4)动词,穿(5)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6.简要说明画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这种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 第14课孔孟两章
◆14 孔孟两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孔子学琴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首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人一样。
不待师襄发问,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微感言: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一、作者视窗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孟子是孤独高傲的。
他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
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讲义: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
◎第14课孔孟两章◎第15课劝学(节选)◎第16课过秦论◎第17课师说◎第18课晏子治东阿◎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第14课孔孟两章本课话题——量力而行一、从课文中积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对于领导而言,要量才录用;对于个人而言,要做到量力而行。
二、从生活中积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
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三、从历史中积累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
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辖,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一、作者简介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伟大的儒学大师,被认为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二、背景回放循循善诱,反对征伐《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势力最大,他要征伐颛臾。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含答案
第14课孔孟两章学习重点 1.识记“以为、是、国、家、或、走”等词的古今词义,掌握宾语前置句式的特点,背诵课文中相关的语段。
2.正确理解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社会意义。
文本名句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 (1)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2)一词多义①是⎩⎪⎨⎪⎧是.社稷之臣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③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④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曹刿请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⑤过⎩⎪⎨⎪⎧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古今异义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今义: ②是.社稷之臣也 古义: 今义: ③有国.有家.者 古义: 今义:。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4 第4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尝试翻译课文
讨伐 拜见
引出对 象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 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采取军事 行动
介词,对
尝试翻译课文
恐怕
你
结构助词, 提宾标志
语气词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 • 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 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译: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它是鲁国的臣属。 译: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 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 既来之,则安之: 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 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 里安下心来。
.解释成语
分崩离析: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
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
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 冉有曰:“夫子欲之(代词),吾二臣者 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施展)力就(担任)列(职务), 不能者止。’危(遇到危险)而不持(扶 持),颠(倒下)而不扶,则将焉(为什 么)用彼(那)相矣?且尔言过(错)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错误)与(语气词)?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坚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 必为(成为)子孙忧(忧患,名词)。”孔子曰:“求! 君子疾(痛恨)夫(那)舍(回避)曰欲之而(却) 必为之辞(借口)。丘也(句中停顿语气词)闻: 有国(诸侯的封地)有家(卿大夫的封地)者,不 患(担心)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副词, 表原因,原来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像这样),故(如果)远人不服,则修(施行)文德 以来(使动)之,既来之,则安(使动)之。今由与求 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却)不能来也,邦分 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武力)于邦内。吾恐季 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国内)之内也。”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氏将伐.颛臾伐:攻打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颠:颠覆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D.则修.文德以来之修:加强解析:选B。
颠:跌倒。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C.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今由与.求也D.①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解析:选A。
A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
B项,“者”,①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补充音节;②代词,指人。
C项,“与”,①疑问语气词,相当于“欤”;②连词,表并列。
D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便说“季氏将伐颛臾”,“伐”,即攻打,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B.“无乃尔是过与”中“尔是过”,即“过尔”。
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该责怪你吧”。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反映出孔子为人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
孔孟两章
诗海探珠 满江红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①,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②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 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③。
【注】
①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 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据《史 记· 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的孙子, 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 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腐、远 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 诗 书 徒序《_____》《______》,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 《________》七篇。”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仲尼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_______,鲁 思想家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春秋末期的_________、 儒家 政治家 教育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早年积极参与政治,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 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 春秋 《______》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 体史书。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掎
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 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 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 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
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
第一语文第四单元 文言文 孔孟两章 粤教沪版 必修4 教案
第一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孔孟两章14、孔孟两章一、教学要求: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X。
2、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中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中的2、3点。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分析课文。
⑴.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解读课文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X这样做呀!)【孔子当即给予反驳。
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
力,才能。
就,居、充任。
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
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
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④“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管理者的过失。
414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457张粤教版必修
伐,其责任不可推卸。这是对话的第二个层次。第三层 次孔子分三个小层进行辩驳:第一小层驳冉有的托辞; 第二小层提出“均”和“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修 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第三小层指出季路、 冉有辅佐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预言“季孙之忧…… 在萧墙之内也”。即“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 是漂亮的托辞,季孙之“忧”在于惧怕与鲁君抗衡失 利。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 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国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 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 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 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远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 的阴谋,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见地;同 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从驳论角度看是很雄辩 的。
来之,则安之,为了自己的前途,又有什么办法呢?”
4.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见于.孔子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 ①于虎龟兕玉出毁于于..柙椟中介介词词, “, “从在””;;
固而近于.费 介词,“跟、同”。
是.社稷之臣也 代词,“这”; ②是无 是.乃 谁尔 之过 是.与 过与代结词构,助“词这,”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在第 1 自然段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为
自己推脱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答案 先引古代良吏的名言,指出冉有应在其位、谋 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 可一味苟同。 用比喻阐释道理。在引用完古代良吏周任的名言后, 继之以盲者的妙喻,阐明为人立世的准则。即:为人 臣者,为“相”者,进应能尽职尽责,有所建树;退 则独善其身,不应尸位素餐,从而批评了冉有言论的 错误。 又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这一比喻 形象地揭示了季氏用兵颛臾是非人道的,不义的,借 此进一步追究学生的失职行为,至此孔子的尽职尽责、 进退不苟、极富同情心的道德家风范跃然纸上。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季氏将伐颛臾》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被列在第四单元的文言文版块。
其次,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二、学情分析到了必修四,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重要字词句的用法,基本上能通过课文中的注释以及翻阅工具书阅读文言文了,但是阅读只是限于表层的阅读。
本篇文章选自《论语》,因为初中也接触学习其中的名句,所以对于《论语》学生是比较了解的,初中的学习又多是学习知识层面的,高中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还要要抓住孔子在对话中阐发的思想以及要求学生所要树立的高尚情操,这些学生还需要多加以认识。
三、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孔子主张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六、教学资源:多媒体七、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牟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
(二)、孔子与《论语》1、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