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人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课件:1.1人口数量的变化(共29张PPT)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2011年10月31日凌 晨,成为象征性的 全球第70亿名成员 之一的婴儿在菲律 宾降生。。联合国 将这一天定为“世 界70亿人口日”
你知道吗?
世界人口突破60亿的事件为什么会世界瞩目?
因为60亿人口对于地球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 数量。况且,世界人口仍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 长。至2011年,世界总人口已达70亿。
人
人口的自
口
然增长
的
数
量
变
化
人口增长
模式及其
转变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 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 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 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 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
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 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 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3.2030年与2003年相比,下列说法最不可能的是( C )
A.出生率下降
B.自然增长率下降
C.死亡率下降
D.人口总数上升
4.近几年,该省可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1. 人口增长:*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等,它们通过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分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人口压力大,需要控制人口(如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可能导致人口老龄化,需要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2.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13亿人口”(2005年1月6日)。
*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3. 人口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而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的变化。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人口增长的根本影响因素。
* 时间变化:人类人口自然增长总体的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有时间差别。
如工业革命之后,增长速度明显较快。
* 空间变化: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记忆点方面,可以关注以下几点:1. 牢记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
2. 掌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分布地区。
3. 记住一些重要的人口日和相关数据,如“世界60亿人口日”和“13亿人口”。
4. 理解人口增长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它们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高中必修二复习资料全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
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
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
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新湘教版必修二:人口、城镇和乡村知识点总结
1.1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2.人口密度=地区人口总数/地区总面积(平方千米)3.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极不均匀,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4.人口密集四大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欧;北美5.人口稀疏地区:干旱荒漠、寒冷极地、湿热雨林、空气稀薄高原。
南极洲尚无定居居民。
6.城乡人口分布:城镇人口比例最高大洲:北美洲;比例最低大州:非洲7.影响人口分布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最基础的因素)、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矿产)人文因素(经济(决定性因素)、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等)8.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呈现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多分布在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农业社会之后,人口向城镇集中,人口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9.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程度的改变: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在减弱,消费、交通、科技创新在增强。
10.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直观反映了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线的东南侧人口稠密,线的西北侧人口稀疏。
1.2人口迁移11.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12.人口迁移分类:国内迁移、国际迁移13.人口迁移判断依据:1.有无变更定居地;2.有无越过行政界线3.有无长期改变定居地。
14.人口迁移推拉力理论: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经济(主要因素)、政治、社会文化)15.人口迁移的影响:16.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二战前(迁出地:欧洲、非洲迁入地:美洲、大洋洲)二战后(迁出地:拉丁美洲、非洲、亚洲;迁入地:欧洲、北美、西亚)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
(二)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 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总趋势是不断
增长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特 点不同。
(1)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均速性
读图1.2回答问题
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 农业革命是指距今10000年左右的时 期,人类能够制造简单的石器、木棒等原 始的生产工具,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 等自然资源,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 能生产出农产品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是 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开始。
•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 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 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上把这 一过程称为“工业革命”。
参考答案
1农业革命之前:
人类主要从事原始的狩猎和采集业,能够获得的生活资源数 量很少,所以人口的增长极其缓慢,人口数量很少。
2、之间,数量增加,增长速度变快。因为 农业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充足的 粮食,人口死亡率下降。 3、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的改善 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 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较快。
自然地理:面积为33.8万平方公里。位于 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 东面是俄罗斯,南临芬兰湾,西濒没有潮汐的 波的尼亚湾。地势北高南低。丘陵海拔20 0—700米,中部为200—300米的冰 碛丘陵,沿海地区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 芬兰境内拥有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居世界人 均林地的第二位。全国有69%的土地被森林 覆盖,其覆盖率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茂密的丛林中到处是鲜花和浆果。南部的塞马 湖面积达4400平方公里,是芬兰第一大湖。 芬兰的湖泊与狭窄的水道、短河、急流相连, 从而形成互相沟通的水路。内陆水域面积占全 国总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 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分布(共29张PPT)
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其它因素:
随着社会生 产力发展, 非农业因素 也影响着人 口分布
2020 “锡慧在线”开学第一周
便利的交通 使得扬州经 济发达,人 口稠密
历史悠久人口稠密
40-70万中等县
3. 阅读图1.8c,并与1.8a对照,说明地形对芬兰人口分布 的影响。 3.地形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芬兰南部和沿海地区,海拔 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芬兰 北部地势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4. 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和周边城镇的人 文因素。 4.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 中心。
2020 “锡慧在线”开学第一周
1.芬兰人口分布特点 1.主要分布在南部及沿海地区,北部地区人口少。
2. 阅读图1.8b,并与图1.8a对照,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 气候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2.气候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芬兰南部和沿海地区,降 水较多,气温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相反,芬兰北部气温低, 降水稀少,人口密度较小。
100万以上人口大县
地级市300万以上
156.6万(2018年, 湖北人口最多的县)
1121万(武汉) 2153万(北京)
深圳市只 有发展40 年历史, 由于发达 的经济吸 引了众多 人口
新疆建设兵团
政策
叙利亚难民 战争
自主阅读
2020 “锡慧在线”开学第一周
三、学以致用:
当时约4%的人口 分布在约占全国土 地面积64%的西北 地区
课堂小结:
一、世界、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衡性
人口分布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三、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 我国目前人口已超过14 亿。
• 总体看,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 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特 点。
原 因:
沙漠地区 极端干旱
高纬地区 终年严寒
热带雨林区 气候湿热
3、各大洲人口分布
20% 18.641%7.79%
18%
16%
14%
12%
10%
8%
6% 4% 2%
4.34%3.51%2.80%2.59%2.50%2.19%1.93%1.72%1.71%1.38%1.37%
0%
•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 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从海拔来看: 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思考 1.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南半球相同纬度范围为何人口较少?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南半球相同纬度范围内,陆地面积小(或海洋面积广),人口分布少。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稠密区
欧洲 西部
南亚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
课前导入
图中圆圈所示范围内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总人口超过40亿,占 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 坦、孟加拉国、日本、菲律宾
这里居住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地 球上的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规律?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 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城镇聚集。在一些 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思路分析:分布特点→分布原因
1.世界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答:很不均匀。
一些地区人口稠密,一些地区人口稀疏。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低平地区。
2.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答:自然因素(海陆分布、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资源)和人文因素(经济、政治、军事、历史、文化、宗教)
(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2)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条件恶劣: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源短缺。
②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
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人口分布
(1)纬度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2)海陆分布: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垂直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二、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例如:让学生制作人口分布图、人口金字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例如:分析我国城乡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互动讨论:设置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人口分布问题的关注。
-例如:展示我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思考。
2.知识讲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分布这一地理话题。
2.注重概念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3.培养地图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图上的人口分布,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4.加强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如计算人口密度、分析人口金字塔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二、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必修二:1.1人口数量的变化
完善养老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三项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高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低 - 低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1)特征上区分: (2)数值上区分: ①原始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在3.0%以 上,传统型死亡率相对较低
②现代形的出生率一般低于1.5%,自然增长率一般低于1%。
①
②
③
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先从什么下降开始的?为什么?
2.②阶段后期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哪些?人口增长模式 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3.人口增长类型的③段后期,为什么人口死亡率出现略 有上升的趋势?
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差异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 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 亚非拉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世界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2.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 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 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人口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3.世界人口增长在时间分布上的特点
明显加快 加速 缓慢 迅猛增长
4.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1.84 亿 1.84 亿
27.55亿 1.95
(3)下列四国中,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CD A.印度 B.埃塞俄比亚 C.法国 D.俄罗斯
右图表示0-14岁、15 -64 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段人 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后回答 9 一11题。 1.图中 ③ 比 ① 国家 0-14 岁 人口比重 A 约高6% B 约低6% C 约高1% D 约低1% 2 .图中 ① ② ③ ④ 四个国家 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 中② 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计划生育 B .鼓励生育 C .采取移民政策 D .鼓励人员出国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1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例题分析: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A.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 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C.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D. 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
选择B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2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例题分析:判断对错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分布笔记
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1)从全球来看:集中于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2)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世界人口稠密区的分布[点拨] 误认为人口密集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比较密集,但人口密集的地区经济不一定发达,如南亚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人口密集。
3.世界人口分布特点(1)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2)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已有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点拨] 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单位面积上人口数量的多少,而人口分布是指某一区域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点拨] 热带地区的高原、山地多为人口密集区热带高原、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降水适中,排水条件好,蚊虫等害虫较少,适宜人类居住。
如巴西高原和东非高原的人口密度大于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的人口密度。
2.人文因素(1)影响最显著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人口分布的特点。
农业社会,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历史悠久的地区,经过长期的繁衍,人口稠密。
(4)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点拨]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人文因素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包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单选题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2.读“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资料图”,回答下题。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我国人口增加7 390万人,比1990~2000年减少了约5 600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C.低—低—低模式D.低—高—低模式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下表示意1964-2010年我国某市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1964~2010年该市人口特点是()A.人口老龄化程度先加重后趋于减轻B.人口总抚养比出现了大幅度上升C.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D.人口增长模式还未完成向现代型的过渡读图回答下列三题。
5.1991年至1992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A. 16.7%B. 14.3%C. 0.9%D. 1.2%6.江苏比西藏能承载更多人口,这说明江苏比西藏()A.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B.生活消费水平更高C.交通运输条件更便捷D.人均生存空间更大著名学者邦奇等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创建了人类大陆图。
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口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口密集区称人类大陆。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分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大陆、南亚大陆、欧洲大陆、北美东部大陆。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
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7.②大陆与④大陆()A.人口都以自然增长为主B.人口都以机械增长为主C.②大陆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④大陆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D.②大陆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④大陆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自然条件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的分布,短期内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带答案笔记重点大全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带答案笔记重点大全综合题1、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1990年)人口普查和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材料三:“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一反映出1990年—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
(3)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2、读下列图表回答: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摄氏度)生命障碍>49 不利高温>29 高温>24 舒适21±3 低温<18</span> 不利低温<10</span> 冷金属粘皮<-20(1)材料中表格、图1和图2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
(2)由表格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的原因是____。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____的影响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而影响____的形成和发展。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有()。
A.经济状况B.交通条件C.历史文化D.政策法规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流动人口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趋势,大量的流动人口回流对城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a为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图b为中国流出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空间差异。
(1)说出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影响并简析原因。
(2)指出云南和青海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的社会因素。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考点大全笔记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考点大全笔记综合题1、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促进______________的融合: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新加坡等。
(2)促进了____________:促进了资源开发、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如落后的北美经过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长期开发,成为经济发达地区;西欧战后经济的繁荣以及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崛起与外籍劳工迁入有很大关系。
(3)促进了文化的______________:随着国际人口迁移,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际人口迁移还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如中华饮食文化已“走向世界”;巴西成为“人种大熔炉”。
答案:(1)种族、民族(2)经济发展(3)交流与融合解析:本题以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人口迁移对种族民族的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与融合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据所学可知,人口迁移会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都是以移民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的国家。
(2)据所学可知,人口迁移会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比如我国东北地区,在开发北大荒的时期迁入了大量的人口,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3)人口迁移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比如,随着中国人口向世界各地迁移,将汉语言文化、中华文明礼仪和中华饮食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
小提示: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市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6%,常住外来人口745.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4.6%。
常住人口出生率为8.12%o,死亡率为5.49‰。
(1)近几年北京常住人口总数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知识体系对比与分析框架图一、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分析与整理教材正文部分教材非正文部分地图版地理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环流与气压带与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风带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冷锋气团和锋暖锋几种重要的准静止锋天气系统气旋气旋和反气旋反气旋课题2:模拟大气温室效应探索: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学习指南:阅读:天空的颜色思考:为什么晴朗夜晚后的早晨比多云夜晚后的早晨更凉一些?读图: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名词链接:等压线名词链接:摩擦力读图:全球大气环流示意思考:降水的多少与气压带及各气压带空气运动方向存在什么联系?读图: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思考:冬季从海洋移向大陆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夏季呢?名词链接:锋面和锋线思考:冷锋过境后为什么会出现降温天气?活动:案例研究: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思考:大气环流是怎样影响全球水热分布的?复习题海陆间循环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热带和副热带§2水的运动世界洋流北半球的分布南极大陆海洋水的运动北印度洋海区——世界洋流气候洋流对地理探索:模拟水循环学习指南:思考:人类能对水循环施加影响吗?如果能,有哪些途径?读图: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阅读:“失而复得”的旅游鞋环境的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读图: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和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图案例研究:厄尔尼诺思考:什么事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会产生哪些影响?复习题地质作用岩浆活动造成地表形态变地壳运动化的内力作用变质作用§3地壳的运地震动和变化风化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侵蚀作用化的外力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探索:沉积物如何沉积?学习指南:阅读:板块构造运动思考:一个国家或地区合理人口容量是固定值吗?案例研究:科罗拉多大峡谷思考:复习题湘教地理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首语(前言)矿物地壳的物质组成§1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和物质循环地质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岩石的转化阅读1: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活动:(实践1)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阅读2:化石活动:(实践2)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活动:(探究)岩石的转化版湘教版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活动与§2地球表面形态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活动:(思考1)板块的移动活动:(思考2)背斜山和向斜山分别是怎么形成的?活动(思考3)断层的移动活动(实践)野外褶皱构造观察活动:(思考4)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的影响活动(探究)冰川的“力量”活动:(思考5)地表形态的形成活动:(思考6)填海造陆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大气环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低纬环流和信风带全球气压带、风带全球气压带和中纬环流与西风带的分布和移动风带的分布高纬环流与极地东风带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气团锋面系统与天气锋面系统常见的天气系统低气压系统与天气低气压、高气高气压系统与天气压系统与天气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活动:(思考1)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变化活动:(思考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活动:(思考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阅读1: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活动:(探究1)温室大棚的原理活动:(探究2)读图总结某地的气温分布规律阅读2:大气运动的方向活动:(探究2)根据气压带、风带判断节气活动:(探究3)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成因和对气候的影响活动:(探究4)分析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图阅读3:1998年长江洪水活动:(探究5)分析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活动:(思考)分析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状况、气流和天气状况活动:(探究6)分析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水循环§4 水循环和洋流副热带环流洋流赤道洋流西风漂流活动:(思考)分析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阅读: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活动:(实践)调查家乡的河流活动:(探究1)分析全球洋流分布图(北半球冬季)阅读:世界洋流分布活动:(探究2)结合实例分析洋流的运动双语教学(选学)How water shapes the earth人教版地理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首语(前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冷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的水平运动摩擦力活动1:分析大气逆辐射活动2:实验演示热力环流活动3:分析海陆热力环流的形成阅读:地球自转与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活动4:分析气压梯度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风带§2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活动1: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活动2: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活动3:比较冬、夏季大陆的气压高低活动4:分析东亚季风案例:赤道低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活动5:比较欧洲西部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人教版冷锋锋与天气暖锋准静止锋§3 常见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气旋(反气旋)与天气反气旋活动1:据实例判断锋与天气活动2:气旋与反气旋的差异案例:台风及其危害、寒潮及其危害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化§4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温度上升影响水循环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读图思考:确定全球近百年来两次明显升温的大致时期阅读1: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活动1:分析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曲线案例: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活动2:全球变暖的影响活动3:如何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阅读2: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首语(前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海陆§1自然界的水循环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水循环的过海上内循环)程和意义水循环的意义读图思考: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活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版寒流与暖流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全球洋流模式§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促进全球热量交换洋流对地理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环境的影响海洋航行加快污染物扩散读图思考:读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活动1: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阅读:波浪与潮汐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分布§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开源合理利用水资源节流活动1: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活动2: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案例:咸海的忧虑活动3:如何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首语(前言)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内力作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1 营造地表形风化态的力量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岩浆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变质岩沉积岩案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的爆发活动1:地壳运动的证据活动2:地貌景观褶皱山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断块山火山§2山岳的形成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阅读: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活动1:向斜山和背斜山活动2:如何判断褶皱山和断块山案例:日本的富士山活动:山岳地区的交通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3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活动1: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活动2: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构成活动3:河流与聚落的形成于发展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二、不同教材内容处理的异同及本章的知识体系相同点①“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重要的天气系统”、“水循环和洋流”、“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三套教材的共同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②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里都讲了气团和锋、气旋和反气旋。
差异点①人教版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三章讲了大气、水和地表形态,而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则分别在这三章某一节讲到,这是人教版与其他两版的最大区别。
②湘教版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是其它两版教材没有的内容;人教版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是其它两版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应看作是课标中“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的内容)。
结论核心知识●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和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知识体系●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全球气压带、风带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面系统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水的运动海陆间循环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4 水循环和洋流副热带环流、赤道洋流、西风漂流洋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地质作用岩浆活动造成地表形态变地壳运动化的内力作用变质作用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地震风化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侵蚀作用化的外力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