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课题灯笼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研究目标1.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品味作者蕴含于文中的爱国热情。
难点对作者爱国热情的领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大红灯笼高高挂。
灯笼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象征,是喜庆气氛的体现。
每到节日时节,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到处挂满灯笼,大人小孩子脸上都带着喜庆的笑意……灯笼作为一种文化,承载了我们民族太多的喜庆元素。
今天,我们来研究吴伯箫的《灯笼》一文,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听,想。
用灯笼的寄义引出本文的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
初读感知1.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事?明确:挑灯接祖父,听祖父讲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我宵夜食品;1村头高挂红灯,慰藉孤独的路人;跟着龙灯跑上半夜,再提着小灯入睡的往事;族姊远嫁时的街灯;官灯;宫灯和塞外军营中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自己愿作马前卒的愿望。
每一种灯都饱含着作者的一种情感,一份回忆。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写种种与灯笼有关的事情,引出对灯笼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段)回忆与灯笼有关的件件往事,寄托作者的一份份深情。
第三部分(12段)卒章显志,通过抒情来揭示自己的爱国热情。
看课文,并交流看法。
讨论交流。
学会归纳文章主要意思。
划分层次。
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
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
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选择性笔记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蓄谋已久的“九2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许多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者吴伯箫。
初中语文_4 灯笼 吴伯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5)慈母之爱
(6)乡俗还愿
(7)元宵张灯
(8)族姊远嫁
(9)朱红描字
(10)献帝灯笼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灯笼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A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B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母亲的头发全白了。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C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默默高兴起来吧。
评测练习
自由读3---10节,用简洁的小标题概括各段内容
(3)祖父夜行
(4-5)慈母之爱
(6)乡俗还愿
(7)元宵张灯
(8)族姊远嫁
(9)朱红描字
(10)献帝灯笼
教学反思
问题设计恰到,较好地贯彻了以学为主和个性化阅读的思想,恰到好处的评价和引导,缺点是课堂激情欠缺了点。
课标分析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托的复杂感情,认知文章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分析文章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效果分析
1,入题简洁,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2,品味语言,捕捉语句背后的真挚的情感。3,创设思考和表达的平台,发掘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感和体验。4,老师恰到好处的评价、点拨,及时积极地给予学生鼓励、赞赏。
教材分析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围绕灯笼写了他关于灯笼的记忆和联想,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文章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表现出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寄托了亲人们的慈爱和牵挂,作者的感激之情;美好的回忆;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2.第1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为下文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灯笼教学设计优质精品
初二语文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4、灯笼(吴伯萧)
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读后感悟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
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
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九、【创意表达】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也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日子。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是四幅不同书体的“福”字。
请你选择一幅贴在自家的门上,向家人说明你选择的这幅字属于哪种书体,并结合这幅字的书体特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你选择:第___幅,书体:___,理由:___。
参考示例:
第一幅:隶书—古朴典雅
第二幅:楷书—规矩整齐
第三幅:草书—飘逸洒脱
第四幅:行书—自然流畅
2、下面是利用汉字结构创作的一幅窗花。
这幅窗花中有四个跟“口”有关的汉字。
请你将这四个字填入下面的方框内,组成一个表达人生态度的四字短语。
唯吾知足
3、下面适合春节张贴的上联和下联分别是___AC
解析: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十、【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部编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灯笼》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灯笼》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课文内容体现的是民间习俗和风尚,展现的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是民间文化的个体再现。
《灯笼》是著名散文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作品,他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对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文章既有文化上的具体再现,也有历史的况味,更融入了家国情怀,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灯笼》是作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作品,尽管字里行间渗透着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烙印,但在对往昔经历的回顾中处处荡溢着孩童的心性。
所以要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颗空白的心”去读文本,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生活和文化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村中呵狗的老头、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摇着尾巴的大狗,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掌故的祖父,接过灯笼递来消夜食品的慈母……这些美景、情事会让学生觉得特别亲切,所以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带着兴趣入文入情,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
但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在时代洪流下的担当精神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加以启发,可以据此触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内容,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故园情思和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传神的细节描写。
五、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六、教学准备让学生充分预习,搜集有关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作者吴伯箫的了解。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出示灯笼图片)同学们,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灯笼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灯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
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1、认读14个生字。
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二、学习课文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加色彩扎灯笼)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五、齐读全文。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4 灯笼◎文化自信: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怀念往昔生活时引发的激越的爱国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的语言。
(重点)一、导入新课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
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2.目标任务二:自读感知,梳理情节。
◎作者在文中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的缘有哪些。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村头挂灯慰路人 ②元宵灯笼看不够 ③挑灯名将表宏愿◎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男生)
唉,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老师)
应该数火把,(女生)数探海灯,(男生)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齐读)
活动任务:1.我们现在已经把明信片的正面图片名及配文部分完成。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配图和配文在明信片的反面,写一段寄语送给你想送给的人。
示例:母亲,一盏灯笼,映照着您的青春,荡漾着您的慈爱。
感恩您,给了我前行的动力,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无惧风雨,无惧黑暗。
2.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明信片的制作。
现在请你在我们这一组明信片的封皮上模仿作家吴伯箫的口吻,写一段寄语。
寄语要深刻反映灯笼之情,意蕴深刻。
【预设】这一盏灯笼韵味悠长,绵延不绝;
这一盏灯笼光明热烈,薪火相传。
我们华夏儿女,愿做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保我祖国,卫我河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盏灯笼,温暖了小家,传承了爱和担当;一盏灯笼,抚慰了孤人,联接了美好乡情;一盏灯笼,点亮了家国,光照了报国壮志。
愿我们每人都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我还没有见过长城》等散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灯笼教案(优秀5篇)
灯笼教案(优秀5篇)《灯笼》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幼儿初次尝试在灯笼上绘画的乐趣,体验与家长参与美术活动的快乐。
2.掌握立体绘画装饰技巧。
3.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灯笼人手一个,绘画用品,毛条若根,灯笼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一、导入讨论: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过春节时都干些什么?(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那小朋友都见过什么样的灯笼?二、教学内容1.观察并欣赏: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不同的。
灯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图片欣赏)2.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灯笼?上面有哪些图案?3.出示成品灯笼这是老师装饰的灯笼小朋友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图案,用到了什么材料?4.马上过春节了那请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灯笼装饰的漂漂亮亮的吧。
5.幼儿及家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6.注意及要求;绘画时注意手的力度不要太大,图案尽量画的大一点,涂色是注意冷暖色搭配,使用颜料时保持衣服的干净整洁,制作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三、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及家长做好的作品进行点评。
四、活动延伸家长及幼儿将制作好的灯笼拿到手上跟音乐走T台秀最后摆造型照相,最后将作品创设班级环境。
《灯笼》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晶”,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节律美。
3、能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超级联想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课件出示:【超级联想】老师给大家带来3组词语,你能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吗?1.课件出示:【第一题:绿色条纹、椭圆、甜味,你能联想到什么?】带声音(出示西瓜的图片) 师点评:真棒,你很有想象力。
2.课件出示:【第二题:粉红色、毛茸茸、甜味、孙悟空】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出示桃子的图片)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生:我是看了西游记的书。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参考模板学科:语文授课年级:八年级讲课题目:灯笼章节名称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时1课时课标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内容与学情分析内容分析这篇散文以“灯笼”题,回忆早年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了一个序列,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了一条线索,“事”与“情”交织在一起。
本文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
文本的语言与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短句多且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2、作者文中表达了的情感。
3、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学习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2、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散文已经有所了解。
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从字里行间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用于品味课文语言,启发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本课是自读课,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要联系本单元前几课所学内容和知识要点,加深巩固,并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的自学落到实处。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吴伯箫。
(知人论事)2、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3、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标好自然段的序号,借助工具书解决“读读写写”中的字音和词义。
学习策略1、学会默读、勾画理清文章思路。
2、反复默读关键语句,体会字里行间中的情感。
3、跳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体味的作者情思。
学习环节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落实目标质疑导入,走进灯笼活动:1、检查预习2、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读了以后有没有一些疑问呢?1、学生在书边勾画或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疑问。
初中语文灯笼 教案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灯笼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灯笼》的文本。
2. 关于灯笼的文化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灯笼的认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灯笼文化。
2. 展示灯笼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灯笼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灯笼》,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的基本情况。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灯笼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师讲解灯笼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五、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灯笼与家乡、传统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灯笼,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可以参观灯笼展览或灯笼制作工艺,深入了解灯笼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灯笼》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灯笼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主备教师:课题灯笼课型新授课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就阅读与鉴赏维度做出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材分析《灯笼》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以“灯笼”主线,勾起了自己关于灯笼的诸多记忆,从文化、情感等多种角度表达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在结尾处更是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阅读策略,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思而采取的不同表达方式。
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灯笼的功能、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加上文章发表的时间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理解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思。
为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拓展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浓浓家国情。
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网络。
2、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在“灯笼”身上寄寓的情思。
3、审美创造: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网络。
灯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相关字词;了解文本大意;体会“灯笼”线索脉络。
2、过程与方法:听读、诵读了解课文,概括文中事件;体会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升华爱国情。
教学重点: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一、吴伯萧:当代散文家、教育家。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主要作品《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二、基础知识神龛(kn )司马懿(yì)幽悄(qio)争讼(sòng)裴公(fi)斡旋(wò)静穆(mù)思慕(mù)熙熙然(x)褪色(tuì)怅惘(chàngwng)霍骠姚(piào)乡绅(shn)奢华(sh)官衔(__án)锵然(qing)羡慕(__ànmù)可悯(mn)松柏(bi)皎洁(jio)点缀(zhuì)稽查(j)星阑(lán)油坊(fáng)褪色(tuì)鹦鹉(yngw)溺炕(nì)焚身(fén)翠羽流苏岁梢寒夜张灯结彩人情世故咕咕噜噜熙熙然暖融融词语解释见书注: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三、课文内容解析:1、作者写了以下这些事:(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6)在纱灯上描红;(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2、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灯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吴伯箫先生的《灯笼》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民俗民风的文章,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阅读这些文章,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本文选自《吴伯箫文选》,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这篇课文的语言朴实又不乏雅致,表达上将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在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提升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此老师应做适当的点播、引导,更深切地体悟作者借“灯笼”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吴伯箫的文学常识,了解有关灯笼的文化内涵。
(2)掌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整体感知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抓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展开联想的写法。
难点:感知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
2.搜集文章中提到的英雄豪杰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故事。
三、教学过程:无痕切入: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反馈:过年,元宵节,喜庆等等)师谈话:“看来同学们的心思还没从刚过去的新年中抽出来。
知道老师想到了什么吗?我想到不知在西汉,最初的灯笼是什么样儿的;想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各朝各代挂起的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形状各是怎样的;想到了制灯工匠是何等的别出心裁,能造出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造型各异的灯;我还想到了一个人——吴伯箫。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 灯笼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4 灯笼知识与技能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重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有关灯笼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1课时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灯笼,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第4课《灯笼》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灯笼》选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俗文化第四课,是吴伯箫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教学本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秉承程少堂老师语文教学要有中国味道的理念,依据其创立的“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四大板块:一读《灯笼》语言之典雅,二辨文章表达之恰当,三品文学情思之丰富,四探文化价值之传承。
以诵读为抓手,以文字媒介,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嚼出浓浓的“语文味”,感受民俗风情,爱上“中国味道”。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读《灯笼》语言之典雅活动一:速读课文,圈点勾画好词佳句,注意积累。
你会发现本文的语言典雅蕴藉,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预设:1.短句: 语言简洁、含蓄,有声韵之美。
(1)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2)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2.化用古诗文:(1)“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2)“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化用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3)“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化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 灯笼(第1课时)
灯笼(第1课时)1.梳理课文结构和线索,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1.梳理课文结构和线索,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用古诗词中描写“灯笼”的句子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作为补充。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有关“中国灯笼”的内容。
三、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焚身()恐吓()神龛()犬吠()磷火()乡绅()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怅惘()点缀()施粥()锵然()族姊()褪色()幽悄()可悯()骠姚()燎原()司马懿()熙熙然()马前卒()斡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锵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情世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垂珠联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灯笼教学设计
灯笼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灯笼》。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制作、玩耍灯笼的经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和玩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和玩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灯笼模型、灯笼制作材料。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灯笼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灯笼的形状、颜色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灯笼的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和玩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学习(10分钟)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讲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灯笼教案课题:灯笼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和玩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和玩法。
4《灯笼》一等奖教学设计
4《灯笼》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解读《灯笼》一等奖的故事内容。
2.能够运用所学的表演技巧,进行角色扮演表演。
3.能够观察细节,理解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4.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准备:1.《灯笼》一等奖的故事文本。
2.角色扮演道具(如灯笼、纸条等)。
3.画纸、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入故事主题:请学生回忆一下他们在春节期间见到和用过的灯笼,并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2.引入故事情节:给学生简单介绍《灯笼》一等奖的故事背景,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为什么会有一个灯笼比其他的灯笼更特别呢?第二步: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故事文本,并鼓励他们自己先尝试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共享自己的理解。
引导他们分析故事中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行为。
第三步:角色扮演1.分发角色:请学生根据故事中的角色,在小组内分配角色扮演的任务。
2.练习表演: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角色扮演来练习对话和表演。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创意,可以适当改编对话内容。
3.展示表演: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表演。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投票评选最佳表演。
第四步:主题和寓意的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是什么?为什么主人公的灯笼被评为一等奖?2.分组讨论:再次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并总结出自己的答案。
3.全班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适当补充或提问。
第五步:感受和想法的表达1.绘画活动:给学生分发画纸和彩色笔,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画一幅与故事相关的图片。
2.分享作品:学生可以互相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绘画过程和想法。
第六步:课堂总结1.回顾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点评学生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肯定和点评。
《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4《灯笼》教学设计【蝴分析】《灯笼》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以”灯笼"为题,回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认识文中“灯笼”的民意义、文化价值,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予的复杂感情。
【教学目标】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典雅简净”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寄予灯笼中的复杂情感。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课文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情?请总结。
(2)在文中标注出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各一处,多多益善。
(3)请圈画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要的写下理由。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MS】_、激趣导入,走进灯笼老师前两天去了百花洲,拍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视频。
视频里有什么?预设:有很多灯笼,我们会发现凡是节日里,总会有灯笼的身影。
灯笼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让节日的气氛变得更加的喜庆。
往前追溯,在尚未出现和普及电灯的时代,灯笼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手中点亮灯笼,可以指引人们回家之路;村口高照灯笼,可以慰藉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高挂灯笼,可以影显主人地位权势。
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先生的灯笼。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
了解作者吴伯萧。
吴伯箫出生并成长于山东莱芜。
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在山东当老师,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散文,30年代中期创作《灯笼》从这些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吴伯箫是咱们老乡,是一个进步青年,还是一个热爱文学创作的进步青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思考回答
1、情境导入
2、了解灯笼
2、自学检测
(10分钟)
请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哪几件事,用“一提起灯笼,就想起_______”的句式概括课文内容并标记在课本上。
如:一提起灯笼,就想起犬吠、呵狗、影子等……
点拨:本文以“灯笼”为线索,围绕“灯笼”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
1.童年回忆:与灯笼相关事例、祖父夜行、母亲递灯
2.民俗意义:乡俗还愿、元宵张灯、族姊远嫁
3.历史文化价值:朱红描字、宫灯及情景
4.家国情怀:列举名将做马前卒
((一)文章的内容从自身回忆到文化价值,再到家国情怀,步步升华,主题越来越高拔长远。
课题
灯笼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灯笼》一文让我们在小小的灯笼中回忆孩童时光,往昔经历,乡情民俗,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昆明的雨》,学会了文章“一线串珠”的手法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因年代久远,又加之学生对“灯笼”的实际作用和象征意义不太明确,需要进一步点拨。
1.写处境可怜的汉献帝,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表达了作者的担忧。(为国担忧)
2.列举各位抗敌名臣大将,表明自己效仿报国的志向和心愿;尤其是“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使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勇于担当的豪情壮志。(勇于担当:家国情)
1、再读课文
2、小组合作
3、分享感悟
理解“灯笼”背后的作者的情感,并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事件头从写火开始,聚焦到灯笼,最后又把视野投放到火把、探海灯、以及燎原的烈火,视野范围越来越开阔
)
1、自读课文
2、概括事件
3、组内分享
1、了解“一珠串联”的写法
2、体会作者写作内容、主题的拔高
3、培养学生写作有条理拔高的意识
3、合作探究
(20分钟)
(过渡语: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围绕“灯笼”写了好多事情,贯穿其中的情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从字里行间感悟深情。)
2.书面语与口语夹杂
点拨: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语言使用娴熟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深爱古典文学的熏陶。
1、总结写法
2、读课后阅读提示
总结文章,感悟收获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三遍
2、制作灯笼
六、板书设计
灯笼吴伯箫
童年记忆亲情
民俗意义乡情
文化价值家国情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丰富情思
2.品味特色语言,背诵经典句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思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红纸
学习任务
即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及评价要点
1、导入新课
(5分钟)
灯笼并不陌生,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具体场景、诗词句子)
具体场景:过年过节、结婚开业等喜庆节日时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蕴含作者深情的词句,用下列句式分享你的思考发现:
文中____________(字/词/句),我读出作者____________(情感哲思)。
点拨: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家乡亲人的怀念(童年追忆、乡亲怀念:乡情、亲情)
追问:作者写作本文,仅仅为了表现对童年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吗?
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但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碎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不过,国民党却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吴伯箫十分愤懑,怒火中烧,于是他就借写作舒展一腔积郁。他这个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是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4、小结
(5分钟)
整篇文章围绕“灯笼”抒发了丰富深刻的情感,由亲情、乡情到了家国情,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一、必做题:本文是散文的经典名篇,语言请新典雅含蓄蕴藉,富有以下特点,请找出具有以下特点的句子实行赏析。
1.简洁,多有短句,少有长句
点拨: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短句多,一方面显出语言的简洁凝练,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