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案1
初中手工灯笼实用教案

初中手工灯笼实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1. 灯笼的制作方法。
2. 灯笼的装饰技巧。
教学难点:1. 灯笼的制作技巧。
2. 灯笼的装饰创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灯笼的制作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剪刀、胶水、针线等。
2. 学生准备自己的创意和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灯笼的起源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灯笼的认识和记忆。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包括剪裁、拼接、装饰等。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示范(10分钟)1. 教师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灯笼,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技巧。
2. 学生观看示范,跟随教师一起制作。
四、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和创意,开始制作灯笼。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帮助。
五、展示(10分钟)1. 学生将制作好的灯笼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学生互相欣赏、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学生的制作成果,强调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灯笼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制作成果。
2.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的手工制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灯笼,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制作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灯笼的制作技巧,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幼儿园小班教案《灯笼》

幼儿园小班教案《灯笼》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元宵节。
2.认识元宵节的传统食品——汤圆。
3.掌握简易的灯笼制作技巧。
4.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2. 教学准备1.红、黄、绿、蓝、紫、纸、剪刀、胶水、彩带等。
2.汤圆等元宵节食品。
3.课件和PPT。
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先用PPT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发幼儿对节日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介绍元宵节的起源以及传统节日食品——汤圆,让幼儿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3.2 操作环节1.阅读《灯笼》故事首先,老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灯笼》这个故事,让幼儿听故事,同时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2.制作灯笼接着,老师向幼儿展示制作灯笼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选择简易或复杂的灯笼制作方式。
老师可以先示范,再一步步指导幼儿进行制作。
同时,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帮助幼儿丰富想象力。
3.吃汤圆制作灯笼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小组比赛,增强互动性。
完成灯笼制作后,可以给幼儿准备元宵节传统食品——汤圆,让幼儿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美食文化。
3.3 结束环节结束制作和品尝活动后,老师可以与幼儿一起欣赏灯笼,让幼儿自由展示。
并指导幼儿学习自制小制品在家中的装饰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能力。
4. 教学心得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对元宵节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培养耐心,并增强互动性,让幼儿感受到制作的乐趣。
同时,在欣赏灯笼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讲述故事、比较各自的灯笼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认知。
灯笼原文教案

灯笼原文教案一、教案目标:1. 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灯笼制作技巧;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3. 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灯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灯笼的制作过程;3. 灯笼的装饰和造型。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或者其他多媒体工具;2. 红纸、剪刀、胶水、彩笔等制作灯笼所需材料;3. 一些样品灯笼供学生参考。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灯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灯笼的兴趣;2. 引发学生对灯笼制作的思考和想象。
第二步:了解灯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 给学生讲解灯笼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介绍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灯笼,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材质和装饰风格的灯笼。
第三步:制作灯笼1. 提供红纸、剪刀、胶水和彩笔等制作材料;2. 向学生展示一种简单的灯笼制作方法,包括图纸、切割和装饰等步骤;3. 引导学生按照步骤制作自己的灯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造型和装饰方法;4. 老师和助教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步:分享和展示1. 学生完成灯笼制作后,组织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2. 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的创意和设计理念,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3. 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灯笼制作的专家或者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到课堂上进行讲座或示范;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灯笼制作工坊或者博物馆,进一步了解灯笼的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背景;3. 探究一些古代文化中与灯笼相关的传说或故事,进行阅读和解读。
六、教学评估:1. 老师评估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成果,包括灯笼的外观、装饰和创意等方面;2. 学生互评,给予同学们的作品评价和建议;3. 整理学生的灯笼作品和评价,形成展览或者小册子。
七、教学反思:1. 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2. 总结学生对灯笼制作的兴趣和参与度;3. 分析学生在创意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表现,提供个别或整体的帮助和指导。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4 灯笼◎文化自信: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怀念往昔生活时引发的激越的爱国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的语言。
(重点)一、导入新课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
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2.目标任务二:自读感知,梳理情节。
◎作者在文中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的缘有哪些。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村头挂灯慰路人 ②元宵灯笼看不够 ③挑灯名将表宏愿◎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初中灯笼试讲教案

初中灯笼试讲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灯笼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传统文化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尤其是对灯笼这一传统工艺品的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灯笼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理解作者对灯笼的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亲情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灯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灯笼的美丽外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灯笼的了解和记忆。
(3)导入课文《灯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让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2)小组代表分享: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讲解灯笼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手中的灯笼,感受作者对灯笼的情感表达。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提醒学生要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2)调查了解当地的灯笼文化,下节课分享。
2. 拓展作业:(1)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灯笼,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初中灯笼优秀教案

初中灯笼优秀教案年级:初中学科:美术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灯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灯笼的制作技巧。
2. 灯笼装饰的设计创新。
教学难点:1. 灯笼结构的搭建。
2. 灯笼装饰的创意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类型的灯笼样品,以及制作灯笼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竹条、胶水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剪刀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各种类型的灯笼样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灯笼的特点、寓意和制作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灯笼的了解和印象。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讲解灯笼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灯笼。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灯笼的制作技巧,如搭建结构、装饰设计等。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自己小组制作的灯笼类型。
2. 学生动手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灯笼装饰的设计创新方法,如绘画、剪纸、贴纸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灯笼装饰的设计创新技巧。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灯笼进行装饰设计。
2.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建议和帮助。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可选)1. 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一个新的灯笼,下节课带来展示。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灯笼制作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灯笼手工教案幼儿园

灯笼手工教案幼儿园1. 灯笼手工的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认知和想象能力;•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幼儿的耐心和细心,让幼儿感受制作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2. 灯笼手工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首先,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向幼儿展示几个不同形状、颜色的灯笼,看看幼儿们对它们有什么感觉和认识。
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向幼儿介绍灯笼的来历、制作材料和用途等相关知识,如:“大年初一晚上,中国的大街上都会挂满美丽的灯笼,这是为了庆祝春节的到来。
你们看,这些灯笼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制作一个漂亮的灯笼吧。
”第二步:制作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纸、剪刀、胶水、细绳、颜料和刷子等制作材料,让幼儿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形状。
同时,教师需要向幼儿们演示如何用纸折叠制作一只简单的灯笼,并指导幼儿们如何进行下一步制作。
第三步:制作过程1.根据教师的示范,幼儿折叠纸张并用剪刀将边角对齐剪去,形成正圆形。
2.将折叠好的正圆形沿着直径线剪开,形成两个半圆形,再将半圆形对折平均,用胶水将两侧固定好。
3.将一端固定在灯笼的正中央,再用胶水将另一端粘在灯笼的对称位置。
4.用不同颜色的纸张剪出喜欢的图案,或自由绘画想象中的图案,再将其粘贴在灯笼表面,让幼儿们的灯笼更加丰富多彩。
5.最后,在灯笼顶部悬挂一根细绳,可以在庆祝活动中将灯笼挂起来,这样更加美观。
第四步:教师评价和反馈在幼儿完成制作后,教师可以对每个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表达式,为幼儿的创造和尝试给予赞美和鼓励。
3. 灯笼制作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制作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以免对幼儿的身体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保证幼儿的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性,让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活动区域,并且在使用剪刀和胶水等工具时要有教师的安全指导。
4. 总结灯笼手工教案是一项旨在让幼儿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动。
大班手工教案《花灯笼》案例

大班手工教案《花灯笼》案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灯笼的传统文化背景,感受灯笼的美学特点。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创新设计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知识:介绍灯笼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民间习俗中的作用。
2. 手工制作技能:学习制作花灯笼的步骤和方法。
3. 创新设计: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设计独特的花灯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灯笼的传统文化背景,掌握制作花灯笼的技能。
2.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创新设计,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灯笼样品、彩纸、剪刀、胶水、竹签、颜料等。
2. 环境:宽敞的手工活动区,光线充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灯笼样品,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激发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灯笼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民间习俗中的作用。
3. 示范:教师演示制作花灯笼的步骤和方法。
4. 实践:幼儿动手制作花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5. 创新设计: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自主设计独特的花灯笼。
6. 展示与评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7. 总结:教师回顾教学内容,强调手工制作的重要性和乐趣。
8. 清理:幼儿整理手工材料,保持活动区卫生。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家庭版的花灯笼,并拍摄照片,在下一次课程中分享。
2. 社区活动:组织一次灯笼展览活动,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参加,展示大家的创作成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2.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创新设计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评价幼儿对灯笼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手工制作技能的掌握以及创新设计能力的发展。
2.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交流、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初中灯笼教案

初中灯笼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手工制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制作流程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通过制作灯笼,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灯笼制作的基本技巧。
2. 灯笼文化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1. 灯笼制作的细节处理。
2. 灯笼文化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灯笼制作材料:彩纸、竹条、胶水、剪刀等。
2. 相关文化资料:关于灯笼的历史、寓意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灯笼的制作流程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展示一些精美的灯笼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灯笼的文化内涵。
二、制作灯笼(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灯笼样式进行制作。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灯笼的制作步骤,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动手制作灯笼。
三、深入了解灯笼文化(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灯笼的历史、寓意等文化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共同探讨灯笼文化的意义。
四、总结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对自己的灯笼作品进行总结,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灯笼作品,共同欣赏、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灯笼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灯笼的制作流程和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手工灯笼主题教案

小学手工灯笼主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灯笼制作,并能够体验其乐趣。
2.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 纸张、剪刀、彩笔、彩纸、胶水等材料。
2. PPT或图片资料,介绍灯笼的历史与种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PPT,引导学生了解灯笼的历史与种类。
2. 知识讲解:a) 介绍灯笼的起源和传统意义,如元宵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中的灯笼制作和使用。
b) 介绍不同地方特色的灯笼,如中国的红灯笼、泰国的天灯等。
3. 操作演示:a) 展示制作灯笼的步骤,引导学生理解。
b) 操作演示制作一个简单的灯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制作过程。
4. 分组实践: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b) 给每个小组分配材料,并要求他们合作制作一款小型灯笼。
c)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动物、植物、节日等。
5. 展示分享:a) 每个小组完成后,要求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b) 学生互相欣赏和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困难。
6. 总结:a)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 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四、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灯笼的历史和发展。
2. 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如语文、美术等,让学生在多个领域中体验灯笼制作的乐趣。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创造力。
2. 评价学生对灯笼制作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手工灯笼制作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又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灯笼制作的乐趣。
同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最后,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能够互相欣赏和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初中灯笼的教案

初中灯笼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制作材料和工艺。
2.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审美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 通过制作灯笼,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灯笼的起源和发展2. 灯笼的制作材料和工艺3. 灯笼的种类和寓意4. 灯笼制作实践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灯笼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制作材料和工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灯笼的种类和寓意,让学生了解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示范(10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灯笼制作过程,讲解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灯笼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和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资源1. 灯笼制作材料(彩纸、竹条、胶水等)2. 参考资料(关于灯笼的起源、发展、工艺等)五、教学评价1. 学生灯笼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质量。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对灯笼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程度。
六、教学建议1. 提前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制作材料。
2. 在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具有个性的灯笼。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制作过程中不受伤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灯笼 教案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灯笼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灯笼》的文本。
2. 关于灯笼的文化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灯笼的认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灯笼文化。
2. 展示灯笼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灯笼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灯笼》,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的基本情况。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灯笼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师讲解灯笼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五、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灯笼与家乡、传统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灯笼,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可以参观灯笼展览或灯笼制作工艺,深入了解灯笼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灯笼》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灯笼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初中灯笼制作教案

初中灯笼制作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灯笼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2. 灯笼的创新设计和装饰。
教学难点:1. 灯笼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2. 灯笼装饰的独特性和创意性。
教学准备:1. 灯笼制作材料:彩纸、竹条、胶水、剪刀等。
2. 灯笼样品或图片。
3. 教学视频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灯笼样品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灯笼的外观和结构。
2. 提问:“你们对灯笼有什么了解?谁能告诉我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展示教学视频或课件,讲解灯笼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2. 强调灯笼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以及灯笼装饰的独特性和创意性。
三、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灯笼样品或图片作为参考。
2. 学生根据参考样品或图片,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灯笼。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提供帮助。
四、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完成灯笼制作后,进行展示。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灯笼的制作质量和创意性,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灯笼制作的重要性和乐趣。
2. 提问:“你们觉得灯笼制作有什么意义?你们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和创新方式来制作灯笼?”3. 学生回答后,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展示和评价等环节,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灯笼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出具有特色的灯笼。
在展示和评价环节,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文化传承和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如何分析和解读一篇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文化传承和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1. 如何分析和解读一篇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
1. 课文《灯笼》文本。
2. 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
3. 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
2. 引出本课的主题——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1. 让学生阅读课文《灯笼》,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三、分析和解读(20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课文《灯笼》,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文化传承和家庭情感。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堂讨论(15分钟)
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时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解读课文。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互动,深入理解和探讨课文。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幼儿园美术《灯笼》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幼⼉园美术《灯笼》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在平时的活动中,孩⼦们对于折纸的兴趣也⽐较⼤,能够认真折纸,但是对于看图⽰折纸还存在⼀定的难度。
动⼿能⼒较弱的孩⼦他们的灵活度不够,还有待于进⼀步的提⾼。
活动⽬标 1、引导幼⼉继续学习看图⽰折纸,先折“双三⾓”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部动作的灵活性。
3、发展幼⼉空间辨别能⼒和空间想象⼒。
活动准备 1、⼈⼿⼀张彩⾊⽅形纸;颜⾊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灯笼》折纸图⽰1份,半成品1份,未吹⽓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只。
3、彩⾊长纸条、剪⼑、浆糊、棉签、颜料。
活动流程 导⼊活动—幼⼉学习折叠⽅法—幼⼉操作—评价活动 活动过程 1、导⼊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国庆节时,⼩朋友们在⼤街上看到挂在店门⼝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 2、引导幼⼉学习灯笼的折叠⽅法。
(1)出⽰折纸图⽰,明确图上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2)幼⼉按操作卡⽚图1、图2、图3折好:图1把正⽅形纸对⾓折成三⾓形;图2、图3把两只尖⾓分正反对准直折成正⽅形。
(3)教师出⽰半成品讲解并演⽰图4“双三⾓”的折法:⼀只⼿插⼊中间,另⼀只⼿对捏两道边后,⽤⼿抹平就成图4下⾯继续图5、图6、图7折成图8,教师再拿出没吹⽓的灯笼⽰范吹⽓的⽅法。
3、交代要求,幼⼉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请⼤家开始折双三⾓,折好再按图5、图6、图7折成图8.折的时候注意折边要整齐,每折好⼀个步骤都要⽤⼿把纸抹平,全部折好后,再⽤剪⼑把长条纸剪成细丝状,贴在灯笼底部,上⾯贴两根细纸条作为挂的带⼦,吹好⽓以后再把上⾯的两根细纸条连接贴好。
(2)请⼩朋友⽤颜料、棉签,给灯笼轻轻画上好看的图案。
(3)幼⼉操作,教师辅导。
初中语文 灯笼 教案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文《灯笼》的文本。
- 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展示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课文。
-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灯笼的认识和记忆,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灯笼》,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写作技巧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如描写、抒情、比喻等。
- 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四、情感共鸣与人文关怀(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灯笼》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回顾学习过程和体验。
-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收获,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主题。
初中《灯笼》教案设计

初中《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领会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技巧。
(2)学会从文化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领会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技巧。
(2)从文化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灯笼,引导学生关注灯笼的美丽和独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关于灯笼的记忆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灯笼》,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技巧。
3. 讲解课文:(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重点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
(2)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审视课文,理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探讨灯笼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灯笼》,写一篇关于灯笼的文化意义的短文。
2. 搜集有关灯笼的民间故事或传说,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灯笼美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祖国家乡热爱。
七年级劳动技术教案1:《小灯笼的制作》

七年级劳动技术教案1:《小灯笼的制作》
小灯笼的制作
一:教材意境
这是一件创作内容的教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节假日进行制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活跃节日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灯笼的造型与特点。
(2)掌握放样、折叠、裁剪等加工技能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了解纸质灯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产生设计需求。
(2)通过学生独立技能体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纸质灯笼制作的加工工艺。
(3)通过对纸质灯笼的自评、互评,不断完善修改自己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纸质灯笼作品美化环境的结果,体验制作带来的乐趣。
(2)体验纸质灯笼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纸质灯笼的模板设计与加工技能。
(2)纸质灯笼的组合造型及拓展应用。
2、难点:灯笼的组装。
四:制作步骤
1、放样
2、裁剪
3、打孔
4、组装
5、修饰美化
五:教师指导、学生亲自体验。
六:注意事项:操作要规范,安全要保证。
六:作品评价、展示、交流。
七:拓展与思考
利用手中的彩色卡纸你还能设计出别样风格的灯笼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丰富的联想。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父、母亲等亲人;想到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联想丰富,内容多样。
2.爱国的情怀。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四、主旨归纳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二、文题解读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知识卡片
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
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衔灯,说明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回忆自己在纱灯上写字的事情,表现自己和灯笼的关联。
表明自己也愿意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作者档案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吴伯箫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吴伯箫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三、疑难鉴赏展台
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试着讨论分析并说明理由
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自己喜爱灯笼,领起下文。
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六、谈谈你读后感悟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自己和灯笼的关系。
第三部分(第12段):发表感慨。
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
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学生交流所收集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知识卡片
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学习小组代表进行展学,其它成员或者小组补充或者评价
大声朗读:注意体会的感受。
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学习小组代表进行展学,其它成员或者小组补充或者评价
学生讨论文章主旨并结合相关课文句子分析
学生展示,并做笔记
学生分析本文的特色并作出批注
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感悟
教学
重点
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
难点
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
思路
设计
朗读法和点拨法。品味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
有些事,如一阵清风,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些事,逝去了,便成为永恒;而有些事,如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珍珠,永不褪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看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2.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板
书
设
计
当
堂
达
标
测
试
题
附练习课件
教后反思
芍药山中学教师备课专用纸
姓名:陈广明年级:八学科:语文
课题
名称
灯笼
计划课时
共1课时
备课
日期
2018年3月19日
授课
班级
八、1
八、2
本课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