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专题教案:古今中外改革史doc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4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重点知识点梳理:讲解一古代中外重要的社会改革一、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1.背景(1)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矛盾尖锐。
2.内容(1)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2)政治上: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
3.评价(1)为雅典的振兴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2)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给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社会矛盾未从根本上解决。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1.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东方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2.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军事上: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颁布法律;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
(3)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485年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1)政治上: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组织;迁都洛阳。
(2)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3)民族关系上: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1.背景北宋初年因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进而出现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2.内容(1)理财方面: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军事方面: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1)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古代世界及答案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指导思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观,以史为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原则:纵横比较,点线面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到近代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近代史部分).doc
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世界近代史部分)专题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专题立意本专题内容包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共和制的建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知识。
基本上是按照近代欧美的资本主义代议制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这一思路进行整合。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本专题在新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考较为关注的内容。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合理的思想观念,如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等。
知识精讲知识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权利法案》:①时间:1689年颁布②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③作用: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君主立宪制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实行集体统治,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确立①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②内阁的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
③内阁的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在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④首相的职能:首相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1、君主立宪制确立作用:(1)对英国: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2)对欧洲和其他地区:君主立宪制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对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和人民掀起了议会改革的运动。
经过1832年和19世纪后期两次议会改革,英国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发展。
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专题教案:古今中外改革史doc
古今中外改革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含有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共五个实用专题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第一部分:大纲版(一)中国古代史1.春秋时期的改革(1)管仲改革:时间:公元前7世纪。
内容:改革经济(“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相地而衰征”)、政治、军事。
作用: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
(2)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齐国和鲁国的改革都实行新的税制,即土地税,这些新的税制都促使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2.战国时期的变法(1)商鞅变法①背景: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②主要内容:政治上,“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废分封,行县制;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④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⑤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得当。
(2)李悝在魏国变法,主要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经》,加强地主阶级专政。
(3)吴起在楚国变法,主要内容是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整顿吏治等。
战国时期变法最重大的作用是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3.北宋中期的改革(1)庆历新政(1043年范仲淹改革)(2008届全国文综高考历史新增范围)①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不断反抗;冗官、冗兵、冗费,政府积贫积弱;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内容是整顿吏治:严格官吏的考核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01古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01古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纲要求】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考情分析】本专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选考内容之一。
从考查题型上看,以非选择题题型显现。
从考查内容上看,要紧集中考查梭伦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特点及其阻碍等。
2020年高考本专题仍是重点考查的知识之一。
从考查题型看,仍以非选择题为主。
从考查内容上,应专门注意各国改革的异同点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共性,认识改革对社会进展的进步作用。
〖变式达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改革。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1)材料一、二中涉及了商鞅变法的哪些经济措施?(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
【课后巩固】1.(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因此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估量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阻碍。
年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学生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学好本专题,扎实掌握专题知识的关键,在于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一方面在分析具体改革时可注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以把中国不同时期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比较,理解每一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学习近代改革时,一要联系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史实,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作用。
二要注意通过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背景、条件、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和探究,把握各国改革变法的不同特点和地位。
三要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
四要学习改革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要加强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分析,提高学科能力。
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全面归纳著名的改革。
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共性和个性。
4.要加强学科渗透,拓展思维。
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知识来分析改革和变法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5.要加强关注时政,理解古代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土的不同,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专题讲解】一、商鞅变法1.背景:(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3)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4)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部分基本知识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一)国内贸易1、西周:在市场上,一束丝加一匹马可以换五个奴隶。
2、商朝:南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前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3、春秋战国: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交换的商品大多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xxx、楚国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民。
4、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
汉代的货币,继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要货币。
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株钱,才稳定来。
除长安外,xxx、xxx、xxx、临淄和宛五大名都,当时称“五都”;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大量丝帛锦绣沿着丝绸之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蜀国的蜀锦行销魏吴;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6、隋唐时期商业:(1)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
交通要道上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运河、长江上商船往来不绝。
(2)隋朝的货币是五铢钱。
唐高祖以后,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
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坊”、“市”分开,城市里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市,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选修一改革史与历史学习方法指导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及答案
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地认识和评价改革,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高中历史习方法一、历史课堂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习更是这样,好的习习惯可以提高习效率,激发习兴趣,培养习能力。
历史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
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习。
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
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
预习就是自我习的过程,体现出习主体性原则。
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
”历史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真正做到“读史使人明智”。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
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
很多同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翻翻去,这样不仅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
只要同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习就会轻松自如。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历史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书的阅读能力。
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
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史目的明确高中历史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习成功的前提。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
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情分析】1.这部分是选修模块中重要的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专题。
2.随着高考选考试题命制技术逐步成熟,高考命题逐渐由考查单个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
如:山东高考曾经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宁夏卷曾经将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综合起来考查。
3.从考查的内容看,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
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
【知识交汇】一、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1.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2.不同: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②两者的性质不同。
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③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
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
④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
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异同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教学案专项25古今中外重大改革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教学案专项25古今中外重大改革【必备考点指要】4.王安石变法——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了解欧洲的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俄国农奴制改革——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8.明治维新——概述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基本内容,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2.梭伦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及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1)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政治管理中来。
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3.梭伦改革的特点——“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
(1)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2)梭伦运用“中庸”原则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4.梭伦改革的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考点二:欧洲的宗教改革1.欧洲的宗教改革背景(1)宗教:天主教会在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宗教“异端”运动的出现。
(2)经济:近代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天主教会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改革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国历代改革》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重要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掌握史料阅读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历史事件。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对改革的关注。
(2)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求发展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重要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难点: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理解改革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改革?改革有哪些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改革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调整和变革,旨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新课讲授1.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化之中。
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等。
(3)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社会矛盾激化、民族融合等问题。
(2)内容:推行均田制,改革官制,提倡汉族文化等。
(3)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繁荣和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 提问:为什么说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共同点:都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不同点: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侧重于民族融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
【新步步高】(江苏专用)2016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人民版选修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经济: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阶级关系⎩⎪⎨⎪⎧ 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
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思想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 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2.变法的准备与成功条件⎩⎪⎪⎨⎪⎪⎧(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从政愿望强烈。
(2)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魏国。
(3)商鞅离魏奔秦:秦孝公求贤若渴,招揽人才。
(4)商鞅到秦后:晋见秦孝公,提出自己的主张,建 议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主持变法。
(5)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6)商鞅在秦变法:以法家理论为指导,在秦孝公的 支持下全面推行变法。
3.两次变法的措施(强国之术)⎩⎪⎪⎪⎨⎪⎪⎪⎧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政治⎩⎪⎨⎪⎧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 行“分异”令。
4.影响:秦国崛起(1)政治上⎩⎪⎨⎪⎧①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级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②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XX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重大的变法与改革复习教案.doc
XX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重大的变法与改革复习教案莲山课件m XX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重大的变法与改革复习教案专题二古今中外重大的变法与改革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1、变法与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内容:作用:(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一均田制(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2、综述:(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变法的原因: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氏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二、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改革:1、洋务运动: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历史作用。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代重大变革学案
古代重大变革【高频考点1 商鞅变法的评价】高考真题示例1(2009·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高频考点1 商鞅变法的评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
第(2)问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
【参考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解题技巧指导】本题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考查比较全面的一道题。
材料涉及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但这一措施并不是教材的叙述,答题时要求先能概括出这一措施,然后再来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回答这一类问题时要求:一是要认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透过现象找出本质;二是要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准确地迁移和运用。
【教材知识回顾】【高频考点2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高考真题示例2(2010·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专题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要点】一、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二、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三、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五、戊戌变法1.背景(1)必要性: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和康梁维新变法思想2.目的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3.内容(1)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预算决算;举办邮政。
(3)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4.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取消新政,变法失败5.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6.特点:(1)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2)力量弱小的维新派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
(3)光绪皇帝的变法带有宫廷政变争夺的色彩。
(4)内容全面,但未涉及“行宪法,开国会”等主张7.性质:使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考纲要求】1.索伦改革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2.商鞅变法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4.王安石变法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专题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法导航】1.古代中外历史改革大多是阶级矛盾激化引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近代中外历史改革大多是内忧外患引起的,除埃及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外,其他国家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2.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主要讲述以下改革(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达到富国强兵之效。
(2)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进程的步伐。
(3)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观。
(4)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主要讲述以下改革(1)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旧的生产关系,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2)西欧的宗教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对历史的发展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4)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的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为埃及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5)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的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典例1】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行之府矣材料三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
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的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的结果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改革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含有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共五个实用专题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第一部分:大纲版(一)中国古代史1.春秋时期的改革(1)管仲改革:时间:公元前7世纪。
内容:改革经济(“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相地而衰征”)、政治、军事。
作用: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
(2)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齐国和鲁国的改革都实行新的税制,即土地税,这些新的税制都促使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2.战国时期的变法(1)商鞅变法①背景: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②主要内容:政治上,“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废分封,行县制;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④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⑤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得当。
(2)李悝在魏国变法,主要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经》,加强地主阶级专政。
(3)吴起在楚国变法,主要内容是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整顿吏治等。
战国时期变法最重大的作用是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3.北宋中期的改革(1)庆历新政(1043年范仲淹改革)(2008届全国文综高考历史新增范围)①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不断反抗;冗官、冗兵、冗费,政府积贫积弱;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内容是整顿吏治:严格官吏的考核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中心内容是整顿吏治)。
③结果:由于保守派官僚的阻挠而失败。
(2)王安石变法①背景:(与庆历新政同)②主要内容:经济上,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军事上,实行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
③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增强了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④失败原因:主要原因是新法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支持变法的宋神宗逝世。
(二)中国近现代史1.洋务运动——地方阶级改革(1)背景:①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不同道路)。
(2)内容:创办军事工业(一所三局),创办民用工业(一厂三局),筹划海防(一衙门两购买三海军),培养人才(两方式三人才)。
(3)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4)破产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极力阻挠;洋务派力量分散、有限;没有根本改变封建制度。
(5)教训:地主阶级改革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2.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革(1)背景: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其政治因素;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③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口诀:上书裁冗员废旗权;设局奖发明预决算;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办学废八股译馆留)(3)意义:①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③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失败原因:客观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阻挠、破坏,反动势力强大;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反封建的勇气,采用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5)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中国现代的重要改革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②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主要内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目的)。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3)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必要性:原有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也不利于推动科技进步。
(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必要性:过去体制过于集中,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
②步骤:试点——推广——发展(试点:安徽、四川)试点农业生产责任制,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③意义(影响):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
(围绕“农”)④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中心环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内容:所有制变化:单一公有制——公有为主多种所有制;管理体制变化:高度集中——间接管理、宏观调控。
③成就: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
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1)第一次: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党中央在正确认识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世界近现代史1.俄国1861年改革(1)背景:①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遭到农奴制阻碍;②克里米亚战争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经济危机。
(2)目的:挽救统治危机(3)内容:①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4)性质: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农奴制的废除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
(6)局限:改革还保留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19世纪中期,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②人民反抗斗争;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⑤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
(2)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3)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废藩置县,实行府县道地方体制,废除武士特权)。
②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④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改造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3)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4)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5)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3.苏俄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濒于破产;②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人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2)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3)主要内容: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②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4)意义:①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②表明俄国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1929—1933年胡佛政府克服经济危机;②人民希望政府措施改善经济状况;③罗斯福的“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2)主要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实施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